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314307261.html,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作者:陈晓纬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9期

摘要: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具有强烈的母系社会运行的制度痕迹,遵循着摩梭人的民族

习俗和文化禁忌,以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引导下的婚俗制度与社会运行。无论作为习惯法还是本土资源,走婚制都将对法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安定与和谐。

关键词:摩梭人;婚俗制度;民族法学

一、摩梭人特殊的母系社会

摩梭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和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自称“纳”、“纳日”、“纳恒”等。摩梭人不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是遗留在西南地区蒙古族的一个别称。但摩梭人并不承认,摩梭人的叫法是来源于他們的古朴民风。摩梭人,男不娶女不嫁,实行“走婚”。成年的男女青年若彼此中意,男方就借着黑夜摸进女方住的小楼,并在天亮前又缩回自己家,。摩梭人是一种以母为大、以女为尊的母系大家庭结构,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为人类社会保留了最后一份母系文明传统。

二、特别婚俗制度—走婚制

摩梭人是我国纳西族的支系之一,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省盐源县左所和木里县交界的泸沽湖周围。摩梭人以“母系社会”、“走婚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摩梭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向选择,即半游动半定居且伴有向定居的倾向,并通过男子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游动性经济文化特征决定了摩梭人的特殊家庭形态和婚姻,即“走婚”婚姻范式的出现。尽管这一表现方式有其族群的特殊性,但其本质仍然具有人类社会的普同性特征。在日常生活劳作和社会交往中,通过女性感情的主导,互有情爱关系的男女双方结成“阿肖”关系,摩梭人的婚姻关系得以确立,在这个关系中,女方被称为“阿夏”,男方被称为“阿注”。

(一)“阿肖”对象的选择

在摩梭人的走婚制中,对象的选择是女性主導下的情感识别。摩梭人的走婚关系受家长的干涉逼迫不大,也不太注重门第和身份,选择上较为重视家庭血统,除此以外,女子们还比较重视对方的人品、外貌、才华等,在结交“阿肖”关系中,女子的意愿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阿肖”关系的结合与破裂主要在于女子,只要女方愿意他们就可以结合,若女方不愿意,男子不得强求女方。就对走婚对象的选择来看,感情是其前提,尤其是女性对男性的感情,只有当女方表现出对男方的感情并愿意接受男方走婚时,“阿肖”对象方能得以确定,摩梭人之间“阿

摩梭民居

摩梭人集中聚居的滇西北高原永宁坝区处在多种文化边缘处的叠合交汇点,不仅是青藏文化的东南边缘,而且是氐羌文化的西南边缘与百濮文化的东北边缘的叠合交汇处。由于边缘文化心态和氛围,在加上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所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里,摩梭人的乡土建筑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建筑形态和独特的居住文化。 一 摩梭人的精神空间观念 摩梭人对方向十分重视,对东、西两个方位的识别,是根据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自然现象而设定,然后才判断南、北方向。 “我家的祖先是我们村里最大的神。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那里有一只狮子,狮子身上骑着一个神。西方的神叫‘多巴喀巴若’,骑着一匹牦牛。南方有一位骑虎的神,北方有一位骑绿色孔雀的神。”这是达巴在新房建成时举行的升火仪式上念诵的经文的其中一段,体现了摩梭人的空间方位体系建立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精神空间现实化、空间观念秩序化的过程。如果把空间秩序化理解为一种控制目标的话,方位体系就是实施控制的行为规则。无论空间秩序,还是方位体系,都是以对空间和某些事物、现象或者观念的对应关系为前提和基础的。从上文引述的达巴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在摩梭人的空间观念中,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有一个神与之相对应。(图1) 二 火塘空间在摩梭人精神空间中的重要地位 建筑从起源之初就不仅在营造客观空间,同时也在营造精神空间。对于摩梭人来说,火不仅提供了安全、温暖的感觉,而且是摩梭人和神灵沟通的媒介。正房主室里以火塘为中心的空间是摩梭人“人神共居”观念的现实反映。(图2、图3) 同时,摩梭住居正房里的火塘还是一个母系大家庭的代表,一个火塘就代表一个居住在同一个院落里的母系血缘团体,摩梭人称这样的一个团体为一个“烟火户”。(图4) 三 摩梭住居空间中的女性中心控制 空间观念是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住居空间的意义,决定于居住主体的空间观念。 在摩梭住居的空间中,社会意识的空间——即社会性的要求在空间构成形态上体现的最为突出。 从摩梭人独特的婚姻制度和家庭组织形式,我们可以了解到:无论在婚姻关系中,还是在依照母系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基本细 胞里,女性都处于中心地位,女性是摩梭社会的支柱。女性是摩梭住居的居住主体,是居住行为中的稳定因素,和住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摩梭语里,“大家庭”和“住宅”是同一个词,据此可以 看出女性意味着定居。男性是摩梭社会里的游离分子,在住居里没有固定的位置,白天在母亲的住 图 1空间观念图示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 2火塘空间图式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走婚制度下家庭分析

走婚制度下的家庭分析 【摘要】文章以在泸沽湖地区的所见所闻为基本材料,以关于走婚制度的已有研究为参考,对走婚制度下存在的两种家庭形式的功能做出了简要的分析,进而提出在走婚制度下的家庭结构中两种家庭形式所处的地位。 【关键词】走婚制度,走婚家庭,所属家庭 一、相关概念释义 在走婚制度下,存在着两种形式的“家庭”:一种是男女双方成长生活的家庭,即自己的母亲的家庭;另一种形式的“家庭”则是由男女双方及其子女构成的家庭。在文章中,前一种家庭称为“所属家庭”,后一种家庭称为“走婚家庭”。本文将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更好的分析走婚制度下的家庭。 二、家庭功能分析 家庭的主要功能为社会化、情感支持与彼此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下面来仔细看一下家庭的这四种功能在走婚制度下的体现。 (一)社会化。社会学上一般认为社会化始于家庭。在家里孩子们学会认识他们是谁,他们能够和应该期望在生活中得到什么,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等等。在许多方面,家庭都是承担社会化任务的理想场所。他是一个小群体,在这里群体成员享有很多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孩子们的进展情况能得到密切的关注,其行为可以得到必要的调整。进一步说,家长通过很强的动力去教育他们的后代。把

孩子看作是他们生物体和社会体的延伸,家庭在培养孩子上也就投入了很多情感。与结婚制度下的家庭不同,在走婚制度下,子女社会化的任务并不是尤其父母共同承担的,而是在自己的所属家庭完成。同时承担孩子社会化责任的并不仅仅是孩子的母亲,还包括所属家庭里的其他亲属,而孩子的父亲并不承担这一责任。 (二)情感与陪伴。家庭的第二个主要功能就是为其成员提供爱与感情。在结婚制度下,尽管单身男子与单身女子保持活跃的婚外性生活日益为社会所接受了,但是由于家庭是现代社会中情感和陪伴关系中不多的几个来源之一,所以人群中仍有很高的结婚率。而且,正因为感情和陪伴关系变得如此重要,因此即使家庭的其它功能都仍能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但是当配偶的某一方的感情需要不能在家庭内部得到满足时,家庭就有可能破裂。从这个意义上说,提供感情和陪伴关系已成为现代家庭的核心功能。 而走婚的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所属家庭里,是由男子走婚来维持男女双方性关系而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男方晚上到女方的花楼中,第二天早晨之前要离开花楼回到自己的家中,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走婚家庭中男女双方主要靠爱情而不是亲情维持,走婚家庭给男女双方提供的更多的是爱,而较少提供其他的情感支持,男女双方获得的情感支持更多地来自于自己的所属家庭。 (三)性规则。虽然全世界的性观念多种多样,但没有一个社会将有关性的事情完全看成是个人的事。社会对性行为如此关注,

丽江旅游经济

丽江市以旅游产业为主导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云南丽江旅游的发展,通过“八五”期间的“抓观念、打基础”、“九五”期间的“抓机遇、促发展”和“十五”期间的“抓质量、促效益”,使全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推动丽江经济结构调整、刺激消费、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丽江先后荣获全球人居环境优秀城市、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殊荣。 2008年,丽江市被列入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优势特色经济 解放思想,选准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势特色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丽江经济社会发展并不快。1978—1988年,云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丽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只有1%,全省倒数第三,财政收入全省倒数第五。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解放不够,未能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势特色经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受“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片面发展传统农业,错失了云南省以烟、糖、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拉开了与玉溪、曲靖等地州的差距。不少企业投产之日即为亏损之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有的工业企业不但没有经济效益,还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丽江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结合丽江改革开放前10年的经验和教训,提出要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开展区情调查研究,认真探索有丽江特色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方面狠抓了“四破除、四树立”:一是破除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的“左”的思想束缚,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树立敢闯、敢干的积极进取观念。二是破除墨守成规、照搬书本或别地经验的僵化观念,树立认清丽江区情、坚持从丽江实际出发、建设有丽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观点。三是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封闭守旧思想,树立全方位开放的广纳观点。四是破除两眼向上、两手向上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自强观念。 在探索丽江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丽江人深刻地认识到:丽江的农业,因为自然条件的立体性、分散性,交通运输不便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原因,虽为基础产业,但不可能成为主导产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314307261.html,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作者:陈晓纬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9期 摘要: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具有强烈的母系社会运行的制度痕迹,遵循着摩梭人的民族 习俗和文化禁忌,以感情为基础,是一种特殊的伦理引导下的婚俗制度与社会运行。无论作为习惯法还是本土资源,走婚制都将对法制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安定与和谐。 关键词:摩梭人;婚俗制度;民族法学 一、摩梭人特殊的母系社会 摩梭人主要居住在我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和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的泸沽湖畔,自称“纳”、“纳日”、“纳恒”等。摩梭人不是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是遗留在西南地区蒙古族的一个别称。但摩梭人并不承认,摩梭人的叫法是来源于他們的古朴民风。摩梭人,男不娶女不嫁,实行“走婚”。成年的男女青年若彼此中意,男方就借着黑夜摸进女方住的小楼,并在天亮前又缩回自己家,。摩梭人是一种以母为大、以女为尊的母系大家庭结构,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制,为人类社会保留了最后一份母系文明传统。 二、特别婚俗制度—走婚制 摩梭人是我国纳西族的支系之一,主要生活在云南省宁蒗县和四川省盐源县左所和木里县交界的泸沽湖周围。摩梭人以“母系社会”、“走婚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摩梭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双向选择,即半游动半定居且伴有向定居的倾向,并通过男子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的游动性经济文化特征决定了摩梭人的特殊家庭形态和婚姻,即“走婚”婚姻范式的出现。尽管这一表现方式有其族群的特殊性,但其本质仍然具有人类社会的普同性特征。在日常生活劳作和社会交往中,通过女性感情的主导,互有情爱关系的男女双方结成“阿肖”关系,摩梭人的婚姻关系得以确立,在这个关系中,女方被称为“阿夏”,男方被称为“阿注”。 (一)“阿肖”对象的选择 在摩梭人的走婚制中,对象的选择是女性主導下的情感识别。摩梭人的走婚关系受家长的干涉逼迫不大,也不太注重门第和身份,选择上较为重视家庭血统,除此以外,女子们还比较重视对方的人品、外貌、才华等,在结交“阿肖”关系中,女子的意愿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阿肖”关系的结合与破裂主要在于女子,只要女方愿意他们就可以结合,若女方不愿意,男子不得强求女方。就对走婚对象的选择来看,感情是其前提,尤其是女性对男性的感情,只有当女方表现出对男方的感情并愿意接受男方走婚时,“阿肖”对象方能得以确定,摩梭人之间“阿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1、研究意义:随着现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伴随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旅游作为现代都市人一种放松心情和舒缓精神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追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来满足其对文化内涵的需求,从而找回生活中失落的朴素、真诚、热情与简单。民俗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出现在当今的旅游舞台上,在旅游者的面前尽显其独特个人魅力和风采。从旅游产业角度看,文化是旅游的“根”,文化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文化做基础,旅游将只是一种泡沫经济,虽然短期内会带来经济效益,但最终只会给后人留下一个躯壳,一份没有内容的寄望。因此保护民俗文化至关重要。 2、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找出处理民俗文化与现代旅游之间矛盾的方法,为其他地区旅游开发及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依据。同时让游客和目的地居民认识到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让民俗文化资源更好的为旅游服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旅游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中国目前主要研究的大多还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在很多文献里,学者研究的是怎样在旅游开发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文化不被侵害,以及民俗文化对于旅游的重要性。总的来说,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旅游对当地的影响及民俗文化保护这几方面。 (1)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我国最早关于民族旅游的研究综述是吴必虎、余青(2000)对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随后吴其付(2007)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文献进行的回纳和评析,反映出国外民族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全面,研究结论更深刻和更有洞察力。国内学术界对民族旅游主要从开发模式、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民族村寨等四个层面来研究。早在1998年,薛群慧,邓永进就研究了民俗旅游消费需求的激发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出民俗旅游消费行为具有时间性、民间性、重复性和文化性的特征。田美容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通过分析国内游客对傣族歌舞表演的期看、满足度以及

如何保护摩梭文化

如何保护摩梭文化 2016年05月03日中国民族报袁晓文李锦 保护摩梭文化,实质是在建设好摩梭家园的前提下,坚持“观念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产业惠民”的原则,以摩梭母系大家庭为核心,保护母系文化赖以传承的机制,维护其整体的文化氛围。 摩梭文化,是世代生活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泸沽湖是摩梭母系文化生态的重要载体,当前,泸沽湖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威胁着摩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例如,泸沽湖畔过去有传统的渔业村,但由于水质下降导致渔业资源减少,渔民经济收入降低,被迫向其他产业转移,破坏了渔业文化的传承。 摩梭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也不容乐观。就摩梭文化历史遗迹而言,有的有被遗忘的趋势,有的被当作文化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过度使用,历史遗迹的教育功能及其文化内涵渐趋淡化。比如,土司府遗迹已经荒废,本教经堂虽是省级文保单位,仍然在使用,但宗教活动开展较少,而承载着许多摩梭人历史记忆的老草海桥也已被废弃。 就民居建筑而言,摩梭民居建筑风格、内部装饰也发生了变化,总体而言,民居建筑保存较好。 在民族文物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传统用具已经消失。 在“非遗”保护方面,摩梭文化保护内容共涉及8大类46项,其中只有极少部分通过申报,列入各级“非遗”名录。据初步统计,摩梭文化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一项,即甲搓舞;省级“非遗”项目4项,分别是摩梭人转湖节、摩梭人成丁礼、甲搓舞、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习俗;州级“非遗”项目2项,分别为泸沽湖摩梭人转山转海节、摩梭人达巴习俗。

目前,摩梭文化还没有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只有6位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可见,摩梭文化的保护还未引起足够的关注。摩梭人传统技艺中的猪膘肉制作及其文化表征,岁时节令中的祭祖节、太阳神节、祭月神节、祭牧神节等,以及摩梭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建筑营造等技艺、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游艺与竞技等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系统整理和保护。 保护摩梭文化,实质是在建设好摩梭家园的前提下,坚持“观念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产业惠民”的原则,以摩梭母系大家庭为核心,保护母系文化赖以传承的机制,维护其整体的文化氛围。为此,需要遵循以下三点思路:一是弘扬摩梭母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重点是维持母系大家庭的居住方式及其文化氛围;二是保护摩梭母系文化的载体— —摩梭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及传统空间聚落,利用摩梭博物馆和古村落客观展示其文化面貌;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摩梭人自觉维护其文化传承。 摩梭文化的保护方式是多样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整体性保护。摩梭文化是由摩梭人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存在的物质文化形态和非物质文化形态、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层面共同构成的 多维空间。因此,凡是泸沽湖摩梭人居住区范围内的所有文化元素及与之相关的人文环境、文化事象、文化空间等都在整体性保护范围之中。同时,也应将与摩梭人共居的其他民族的文化纳入保护范围,确保摩梭人传统文化环境中社会文化体系结构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整体性保护的对象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传统村落、传统院落、传统业态、传统习俗、传统母系家庭以及相关的其他文化事项。实施整体性保护必须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摩梭人走婚习俗

走婚在摩梭语中叫“色色”,意为“走来走去”,它形象地表现出走婚是一种夜合晨离的婚姻关系。以走婚为主要婚姻模式的母系大家庭中,男人女人生活在母亲身边,夜晚才与自己的情人在一起。摩梭男子称自己的情人为“阿夏”,女子的情人则叫“阿都”。 阿夏与阿都生下的孩子由女方家庭抚养,不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男人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时会带礼物去看望,过年过节时送些吃穿用品,但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孩子没有过多的抚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男人们只对自己姐妹的孩子负责。等他们老了以后,也由家中的甥男甥女赡养和送终。 走婚的男女情人之间,完全凭感情交往,凭双方情感交流的深厚决定维持时间的长短。一旦感情破裂,离异自由,男子不再走访,或女子不再打开“花楼”房间门,这一婚姻关系即告结束。 一直关注本民族传统习俗文化的宁蒗县妇联摩梭女干部戈瓦·阿平说,稳固的母系大家庭是永宁摩梭人保留走婚习俗的基础。 摩梭人属纳西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宁蒗境内摩梭人口1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泸沽湖畔的永宁坝子。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跟金沙江西部的纳西族有差异。 宁蒗县摩梭人的家庭组织在与其他民族杂居的翠玉、新营盘、大兴、红旗、红桥等地,以父系家庭为多,而泸沽湖畔的永宁聚居区,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 摩梭人习惯依山傍水而居,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当地俗称“木楞房”。传统风味食品有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摩梭人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其中以春节和朝山节最为隆重。每年农历7月25日,永宁的摩梭人要身着盛装步行或骑马,去朝拜泸沽湖畔的格姆女神山,这叫“转女山”。其间还要举行赛马、摔跤、对歌等活动,并在山上野餐,摩梭青年男妇趁机结交阿夏。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称为“达巴教”,与丽江纳西族的东巴教有密切联系,

四川旅游业现状与未来--

四川旅游行业现状与未来 目录 一、旅游资源状况 二、旅游设施状况 三、旅游市场状况 一、四川旅游资源状况 1、自然资源丰富 四川现有国土面积48.5万平方公里,辖21个市(州)、182个县(市、区)。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西部是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地势西高东低,海拔落差极大,气候复杂多变。 四川各类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居于全国前列,从高原、山地、峡谷到盆地、丘陵、平原,从江河湖泊到温泉瀑布,从岩溶地区到丹霞地貌,一应俱全,故有“风景省”的美誉。在全国20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四川有15处。四川有国家级森林公园8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1处。 2、人文资源多样 四川位于中国民族东西交融、南北过渡的走廊,既有利于揉

合吸收东西民族之长,又是南北文化交流的要冲。省内聚居着藏、彝、羌、纳西等55个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四川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绚丽的民族风情,是红军长征途经主要地区,也是藏羌文化、康巴文化、彝族文化、摩梭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四川东部是朱德、邓小平、陈毅等伟人将帅的故里和“川陕苏区”的中心区域,丰富的红色文化与三国文化、古蜀文化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省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7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中国最佳旅游城市1座(全国共3座)。“太阳神鸟”图案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3、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自1987年至2015年,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有47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3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遗产总数名列世界第2位),四川5处,占11.6%。它们是:“童话世界”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人间瑶池”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佛教圣地”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和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四川的世界遗产在数量上与北京并列全国第一;在种类上更为丰富(四川各类遗产均有,北京则全是文化遗产),显示出四川旅游资源

摩梭人

摩梭人的民俗文化 【摘要】: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其婚俗及节庆与宗教活动中,较为集中突出地体现出了建立在“阿夏”婚与母系制之上的、以女性崇拜为核心的摩梭文化特征。作为摩梭文化体系中的歌舞,也具有了多民族的歌舞特征。摩梭歌舞同其他少数民族歌舞一样,体现出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的特点,而以女神崇拜为核心的具有母性色彩的摩梭歌舞,反映了这个“东方女儿国”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摩梭人;民俗文化;摩梭歌舞;母系制 摩梭人居住在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畔。泸沽湖因居住在这里的摩梭人特殊的母系家庭制和走婚习俗而闻名于世,这个被人称为“母系氏族最后一块领地”的“东方女儿国”,笼罩着奇特而原始的“母性”光环。 世居于云南省宁蒗县的摩梭人,是当地古老的土著居民之一,从南北朝时定居于此,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主要聚居于泸沽湖周围的永宁、红桥、翠依等地, 1990年人口普查时,县境内的摩梭人共有15 096人,而相邻的四川省盐源县也有数千名同语同种的自称`“纳日”的摩梭人。解放后摩梭人被定为纳西族的一个支系,而他们至今自认与纳西族有本质区别,应是单一民族,即使不然,也宁愿定为藏族支系。他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民俗文化。先后融汇藏文化、蒙文化、彝文化、纳西文化、普米文化及汉文化精髓而形成的独特的摩梭文化体系支配着其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随着近年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经济的振兴,古老平静的摩梭社会也发生了震荡,摩梭人传统的民俗文化心理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摩梭人的传统文化 摩梭人有自己的语言,使用藏文,有时也用汉文、彝文,大部分人能讲汉语,能歌善舞。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他们均有自己的独特风貌。摩梭人世代居住于建筑风格独特的“木垒子”房中,有自己的服饰和饮食习惯。尤以女性当家,数代同

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同步训练2

第一章旅游和旅游资源 第一节旅游概念 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服务业构成了现代旅游活动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三个基本要素。据此完成1题。 1.某校师生由旅行社组织去北京游览,这次旅游活动的主体是()。 A.旅行社的导游人员 B.教师和学生 C.旅游点的服务人员 D.北京的旅游景观 解析旅游活动中,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答案 B 2.泰山风光属于()。 A.旅游主体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D.旅游媒体 解析旅游活动中,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即旅游者游览的对象。 答案 B 2018年五月一日,学校放了三天长假,在青岛某中学上高中的小明想约本班几个同学一起外出旅游。王浩和李辉提出去昆明,郭亮提出最好去海南,陈敏想去武夷山,小华提出去泰山和曲阜。但他们每人只有800元可消费,又想让旅行社全包。据此完成3~5题。 3.他们最宜选择的旅游风景地是()。

A.昆明B.海南 C.武夷山D.泰山和曲阜 解析旅游者要想达到旅游目的,受经济、时间、旅游动机、交通方式等各方面制约,小明他们一方面经济有限,另一方面时间有限,综合考虑不能跑太远。 答案 D 4.选择泰山和曲阜旅游的主要理由是()。 A.交通条件B.旅游观光地 C.身体状况D.旅游费用 解析“他们每人只有800元可消费,又想让旅行社全包”是做出选择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5.这次旅游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是()。 A.参观学习B.娱乐休闲 C.市场购物D.接受教育 解析从旅游活动的目的性来看,小明他们旅游主要是为了“娱乐休闲”。 答案 B 二、综合题 6.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四川省盐源县的交界处,水域广阔,海拔2 690米,平均水深45米,是丽江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专家誉为“中国西南的一片净水”“高品位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居住在这里的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氏大家庭和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习俗(“阿夏”为摩梭语,意为亲密的伴侣),地域偏僻和交通不便使摩梭人的文化得以保存完好,并且有较高的人文科研价值。但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摩梭人的文化将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同时传统的耕作型的自然经济结构也在逐渐向旅游服务型转变。 (1)随着泸沽湖地区知名度的提高,去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形成这一现象 的直接原因有(多选) ()。 A.旅游服务业发达B.风景独特

民族风情:纳西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298,900人。主要聚居在丽江地区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水胜、维西、中甸、德钦、在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纳西族历史悠久,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自称"纳"、"纳西"、"摩梭"等。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历史: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明末清初,接受了汉族文化,汉文便逐渐为纳西族人民普遍使用。《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东巴教的经书,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原始宗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十一世纪以前。纳西语称巫师为东巴,故因此命名。"东巴教是从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发展而来,信仰多神,自然之神灵和祖先神灵。《东巴经》就是用东巴文书写的,除去宗教方面以外,有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医药、畜牧,家庭形态,饮食生活,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内容,是了解认识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文属象形文字类型,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用简单笔划把事,物,意的轮廓表达出来,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于有的极象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即使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看着经文,口诵句于,这种文字已有约一千年的历史。 宗教信仰旧时多信“东巴教”,是纳西族原有的一种巫教,宣言“万物有灵,灵魂不灭”。部分信仰喇嘛教,丽江地区还信奉红教,永宁地区信奉黄教。13-14世纪佛教、道教传入,但信奉者不多。天主教和基督教也曾传入,信者也不多。纳西族对东巴文的研究尤为突出,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的珍贵资料。有古老的长篇叙事诗《创世纪》,还有本民族医药、音乐、舞蹈、建筑、绘画、雕刻等。 生活习俗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丽江县的大研镇,古城的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大多是二坊一照壁式建筑,也有四合院,这些建筑的门窗,牌楼上有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有双凤朝阳。降龙伏虎。二云抢日、暗八仙等。这些图案清秀明丽,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族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主要为一夫一妻的父系小家庭制,部份地区还存在着对偶婚和母系家庭残余。50年代,母系家庭在该地区还占40-50%,80年代,母系家庭占35%。行土葬,永宁等地区行传统火葬。 服装特色纳西族的服饰古"今变化较大,现在的男于服装已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妇女的服装仍然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其特点是宽腰大袖上衣,外加坎肩,多为蓝、白、黑三色,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背披羊皮披肩,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各色图案,称为"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 节日纳西族原来信仰东巴教、喇嘛教木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以农历记年。不少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期中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届时家家都要宰杀年猪,制作酸肝,酿制米酒。除夕之夜要杀鸡、炖猪头祭灶君和祖先。就餐时,如家里有人外出,在餐桌上也要摆上碗筷,以表示全家团圆。初一早餐禁荤食,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请客吃饭和互赠红糖、红饼、点心等礼物。晚辈给长辈拜年时,要送一圈猪膘肉、两筒茶、一瓶酒、一盒糖,长辈则以酒、茶招待客人。至初五,全村寨男女老幼带活鸡、活鸭、猪膘肉和炯酒到温泉洗浴和野炊。除年节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由东巴教掌教人(无掌教人的村寨,推选德高望重的老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前要清扫场地,搭棚。砌灶安锅,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