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三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第三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第三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第三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第四节有机合成

第1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寻找原料与合成目标分子之间的关系与差异。2.掌握构建目标分子骨架,官能团引入、转化或消除的方法。3.体会有机合成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

一、有机合成

1.有机合成的概念

有机合成指利用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有机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化合物的过程方法。

2.有机合成的任务

对照下列有机合成的原料分子和目标分子,仿照示例给出下列有机合成的主要任务。

原料分子目标分子主要任务示例CH2===CH2CH3COOH改变官能团种类

(1)CH3CH2OH改变官能团数目

(2)CH≡CH碳链转变为碳环

(3)CH3CH2CH2Br改变官能团的位置

(4)CH3CH===CH2CH3CH2CH2COOH 改变官能团的种类和碳原子数目

3.

有机合成的起始原料通常采用四个碳原子以下的单官能团化合物和单取代苯,如乙烯、丙烯、甲苯等。

有机合成

(1)有机合成的任务

通过有机反应构建目标化合物的分子骨架,并引入或转化所需的官能团。

(2)有机合成的原则

①起始原料要廉价、易得、低毒、低污染。

②尽量选择步骤最少的合成路线,使得反应过程中副反应少、产率高。

③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操作简单、条件温和、能耗低、易实现、原料利用率高、污染少,尽量实现零排放。

④按照一定的反应顺序和规律引入官能团,不能臆造不存在的反应事实。在引入官能团的过程中,要注意先后顺序,以及对先引入的官能团的保护。

例1 由石油裂解产物乙烯制取HOCH 2COOH ,需要经历的反应类型有( ) A .氧化——氧化——取代——水解 B .加成——水解——氧化——氧化 C .氧化——取代——氧化——水解 D .水解——氧化——氧化——取代 答案 A

解析 由乙烯CH 2===CH 2合成HOCH 2COOH 的步骤:

2CH 2===CH 2+O 2――→催化剂

△2CH 3CHO,2CH 3CHO +O 2――→催化剂

△2CH 3COOH ,CH 3COOH +Cl 2――→光照

Cl—CH 2COOH +HCl ,Cl—CH 2COOH +H 2O ――→NaOH

△HOCH 2COOH +HCl ,故反应类型:氧化—氧化—取代—水解。 【考点】有机合成思想

【题点】有机合成任务和过程选择

例2 从丙烯合成“硝化甘油”(三硝酸甘油酯)可采用下列四步反应:丙烯――→①

――→

1,2,3-三氯丙烷(

)――→③ ――→④

硝化甘油。

已知:CH 2===CH —CH 3+Cl 2――→CCl 4溶液

CH 2Cl—CHCl—CH 3 CH 2===CH —CH 3+Cl 2――→500 ℃

CH 2===CH —CH 2Cl +HCl

(1)写出①、②、③、④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别注明其反应类型。 (2)写出以丙醇作原料制丙烯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3)如果所用丙醇中混有异丙醇(CH 3—CHOH—CH 3)对所制丙烯的纯度是否有影响?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①CH 2===CH —CH 3+Cl 2――→500 ℃

CH 2===CH —CH 2Cl +HCl(取代反应), ②CH 2===CH —CH 2Cl +Cl 2――――→CCl 4溶液

CH 2Cl—CHCl—CH 2Cl(加成反应),

③CH 2Cl—CHCl—CH 2Cl +3NaOH ――→水

CH 2OH—CHOH—CH 2OH +3NaCl [水解(或取代)反

应],

④CH 2OH—CHOH—CH 2OH +3HNO 3浓H 2SO 4

+3H 2O [酯化(或取代)反

应]。

(2)CH 3CH 2CH 2OH ――――→浓H 2SO 4

一定温度

CH 3—CH===CH 2↑+H 2O(消去反应)。 (3)无影响。异丙醇在此反应条件下脱水也得到丙烯,因此不会影响产物的纯度。 解析 将题给信息用结构简式表示:

CH 3—CH===CH 2――→① ――→

――→③ ――→④

可以清楚地看到

①、②两步中必定有一步是取代(Cl 原子取代H 原子)反应,有一步是加成(碳碳双键上加氯原子)反应,关键是哪一步在先。由题中所给信息知道,虽然丙烯有很多碳氢键,但是丙烯的甲基中的碳氢键却是可被选择取代的,氯的位置是一定的,因此认定①是取代反应,②是加成反应。再看反应③和④,总结果是将—Cl 换成—ONO 2,卤代烃要成为硝酸酯,在中学没有学过,只学过由醇生成酯,而且还学过卤代烃水解成为醇,于是认为③是水解(也是取代反应),④是酯化(也是取代反应)。丙醇(CH 3CH 2CH 2OH)和异丙醇(CH 3—CHOH—CH 3)分子内脱水,都生成丙烯。

二、有机合成中的碳链变化和官能团衍变 1.有机合成中常见的碳链变化 (1)使碳链增长的反应

不饱和有机物之间的加成或相互加成,卤代烃与氰化钠或炔钠的反应,醛、酮与HCN 的加成等。

(2)使碳链缩短的反应

烯、炔的氧化,烷的裂解,脱羧反应,芳香烃侧链的氧化等。 2.常见官能团引入或转化的方法 (1)引入或转化为碳碳双键的三种方法

卤代烃的消去反应,醇的消去反应,炔烃与H 2、HX 、X 2的不完全加成反应。 (2)引入卤素原子的三种方法

不饱和烃与卤素单质(或卤化氢)的加成反应,烷烃、苯及其同系物与卤素单质发生取代反应,

醇与氢卤酸的取代反应。

(3)在有机物中引入羟基的三种方法

卤代烃的水解反应,醛、酮与H 2的加成反应,酯的水解反应。 (4)在有机物中引入醛基的两种方法 醇的氧化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 3.有机物分子中官能团的消除

(1)消除不饱和双键或三键,可通过加成反应。

(2)经过酯化、氧化、与氢卤酸取代、消去等反应,都可以消除—OH 。 (3)通过加成、氧化反应可消除—CHO 。 (4)通过水解反应可消除酯基。

例3 可在有机物中引入羟基的反应类型是( ) ①取代 ②加成 ③消去 ④酯化 ⑤还原 A .①② B .①②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

【考点】有机合成中的碳链变化和官能团衍变 【题点】常见官能团引入或转化的方法 答案 B

解析 卤代烃或酯的水解(取代),烯烃与H 2O(加成),醛或酮和H 2(加成或还原),均能引入羟基。消去是从分子中消去—X 或—OH 形成不饱和键,酯化是酸与醇形成酯(减少—OH),这些都不能引入—OH 。

例4 已知溴乙烷与氰化钠反应后再水解可以得到丙酸:CH 3CH 2Br ――→NaCN

CH 3CH 2CN ――→H 2O

CH 3CH 2COOH

产物分子比原化合物分子多了一个碳原子,增长了碳链。请根据以下框图回答问题。 图中F 分子中含有8个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

(1)反应 ①②③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_______(填反应序号)。

(2)写出结构简式: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有机合成中的碳链变化和官能团衍变 【题点】有机合成中常见的碳链变化

答案 (1)②③ (2)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机物转化过程中碳链的延长和碳环的生成,延长碳链的方法是先引入—CN ,再进行水解;碳环的生成是利用酯化反应。A 是丙烯,从参加反应的物质来看,反应①是一个加成反应,生成的B 是1,2-二溴丙烷;反应②是卤代烃的水解反应,生成的D 是1,2-丙二醇;结合题给信息可以确定反应③是用—CN 代替B 中的—Br ,B 中有两个—Br ,都应该被取代了,生成的C 再经过水解,生成的E 是2-甲基丁二酸。

有机合成的任务是目标化合物分子骨架的构建和官能团的转化。官能团的转化体现在烃及其衍生物相互转化关系之中:

1.绿色化学提倡化工生产应提高原子利用率。原子利用率表示目标产物的质量与生成物总

质量之比。在下列制备环氧乙烷()的反应中,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 )

A .CH 2===CH 2+ (过氧乙酸)―→

B .CH 2===CH 2+Cl 2+Ca(OH)2―→+CaCl 2+H 2O

C .2CH 2===CH 2+O 2――→催化剂

D .――→催化剂

+HOCH 2CH 2—O—CH 2CH 2OH +2H 2O

【考点】有机合成思想 【题点】有机合成的原则 答案 C

解析 A 中存在副产品CH 3COOH ,反应物没有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原子利用率较低;B 中存在副产品CaCl 2和H 2O ,反应物没有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原子利用率较低;C 中反应物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原子利用率最高;D 中存在副产品HOCH 2CH 2—O—CH 2CH 2OH 和H 2O ,反应物没有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原子利用率较低。 2.有4种有机物: ④CH 3—CH===CH—CN

其中可用于合成结构简式为的高分子材料的正确组合为()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考点】有机合成中的碳链变化和官能团衍变

【题点】有机合成中常见碳链的转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给高聚物的结构简式和加聚反应原理可知主链上碳原子为不饱和碳原子,根据碳的4个价键规则可作如下的断键处理( 断键处用虚线表

示),断键后两半键闭合可得高聚物

的单体为

CH3—CH===CH—CN、和,故选D。

3.已知:含C===C的物质(烯烃)一定条件下能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醇(含羟基的烃的衍生物);有机物A—D间存在图示的转化关系: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D的结构简式为CH3COOCH2CH3

B.A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B与乙酸发生了取代反应

D.可用B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

【考点】有机合成中的碳链变化和官能团衍变

【题点】常见官能团引入或转化的方法

答案D

解析 C 被氧化生成乙酸,则C 为CH 3CHO ,B 在加热条件下和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 ,则B 为CH 3CH 2OH ,A 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 ,则A 为CH 2===CH 2,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D ,D 为CH 3COOCH 2CH 3。

4.有机化学反应因反应条件不同,可生成不同的有机产品,例如:

Ⅱ.苯的同系物与卤素单质混合,若在光照条件下,侧链上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若在催化剂作用下,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

工业上利用上述信息,按下列路线合成结构简式为的物质,该物质是一

种香料。

――――――――→①CH 3—CH===CH 2

催化剂

――→②光照Cl 2

A(一氯代物)――→③B ――――→④加成反应HCl

C ――→⑤

D ――――→

⑥氧化反应

请根据上述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1)A 的结构简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③的反应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生产中,中间产物A 需经反应③④⑤得D ,而不采取直接转化为D 的方法,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种香料具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某些同分异构体有下列特征:①苯环上连接着羟基;②分子中有苯环,且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两种。请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同分异构体可能的结构简式(只写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有机合成中的碳链变化和官能团衍变 【题点】常见官能团引入或转化的方法

答案 (1)

(2)加成反应 消去反应

(3)

(4)A的结构有2种,若直接转化为D,得到的D也有2种,其中一种不能转化为最终产品(香料),原料利用率低

(5)

(写出两种即可)

解析光照条件下反应②因苯环的侧链上有两类氢原子可取代,故A有两种:

为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纯度,A发生消去反应,生成B:,B在过氧化氢存在的条件下与HCl加成得到单一产物C:

。该香料的同分异构体苯环上的一溴代物有两种,故可为对位二元取代物,依据相关信息可写出其结构简式。

[对点训练]

题组一有机官能团的引入和消除

1.有机化合物分子中能引进卤素原子的反应是()

A.消去反应B.酯化反应

C.水解反应D.取代反应

【考点】有机合成中的碳链变化和官能团衍变

【题点】常见官能团引入或转化的方法

答案D

解析引进卤素原子只能通过加成反应或取代反应。

2.在有机合成中,常会将官能团消除或增加,下列相关过程中反应类型及相关产物不合理的是()

A .乙烯→乙二醇:

CH 2===CH 2――→加成

――→

取代

B .溴乙烷→乙醇:

CH 3CH 2Br ――→水解CH 2===CH 2――→加成

CH 3CH 2OH

C .1-溴丁烷→1-丁炔:CH 3CH 2CH 2CH 2Br ――→消去

CH 3CH 2CH===CH 2――→加成

――→消去

CH 3CH 2C ≡CH

D .乙烯→乙炔:

CH 2===CH 2――→

加成

――→消去

CH ≡CH

【考点】有机合成中的碳链变化和官能团衍变 【题点】常见官能团引入或转化的方法 答案 B

解析 B 项,由溴乙烷→乙醇,只需溴乙烷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即可,路线不合理,且由溴乙烷→乙烯为消去反应。

3.有机物可经过多步反应转变为,其各步反应的类

型是( )

A .加成―→消去―→脱水

B .消去―→加成―→消去

C .加成―→消去―→加成

D .取代―→消去―→加成

答案 B

解析

――→浓H 2SO 4

△――→H 2

Ni ,△

――→浓H 2SO 4

【考点】有机合成中的碳链变化和官能团衍变 【题点】常见官能团引入或转化的方法 题组二 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 4.下列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第三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 酶 第1课时 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及酶的催化效率 一系列酶制剂产品,以帮助食品生产厂商节能减排。该公司推出的PanamoreSpring 产品与其他乳化剂相比,能降低生产过程中近80%的碳排放量;微生物磷脂酶CakeZyme 产品能使食品厂商在生产蛋糕等食品中节省20%的鸡蛋用量,延长保质期;高性能酶制剂RapidaseFPSuper 能有效避免新鲜水果在经过机械或热处理加工后产生的不良副作用,改善口感。酶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那么酶具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又是什么呢? 方式二 我们知道,很多化学反应在有催化剂存在的时候会改变反应的速率,这在工业生产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生物体内也时刻发生着生化反应,这些反应也需要催化剂,生物体内的催化剂是酶。 一、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 1.酶的发现 (1)18世纪末:斯帕兰扎尼证明鹰胃液中有一种能消化肉的物质。 (2)19世纪????? 巴斯德认为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 结果 李比希认为酒精发酵最多只需要酵母菌中 某种物质的参与而已 (3)1897年:毕希纳发现促使酒精发酵的是酶。 (4)1926年:萨母纳尔分离得到脲酶结晶,才弄明白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2.酶的本质 (1)合成场所:活细胞内。 (2)化学本质: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极少数是RNA 。 3.酶是生物催化剂 (1)特点:促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本身却不发生化学变化。 (2)底物:受酶催化而发生化学反应的分子叫底物。

(3)酶催化底物反应的机理 ①“钥匙与锁”的原理 ②酶促反应过程 底物+酶→酶-底物复合物→复合物形状发生一定变化→酶+产物。 4.酶的活性: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归纳总结 1.酶的本质及生理功能 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合成原料氨基酸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核糖体细胞核(真核生物) 来源一般来说,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作用场所细胞内、外或生物体外均可 生理功能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作用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 组别 证明酶是蛋白质证明酶是RNA 实验设计结果实验设计结果 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待测酶液+派洛 宁试剂 是否出现红色 对照组已知蛋白质+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已知RNA液+派 洛宁试剂 出现红色 (1)共同点:可以促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加快反应速率,但酶本身并不发生化学变化。 (2)不同点:无机催化剂一般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才起催化作用,而酶在生物体内发生催化作用,是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例1(2019·嘉兴3月模拟)下图是某种酶催化底物发生反应的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反应过程还有水的产生

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相互作用 专题一:力的概念、重力和弹力 1.力的本质 (1)力的物质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不离开不是一定要接触)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2)力的相互性:力是成对出现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 (3)力的矢量性:力有大小、方向,对于同一直线上力的矢量运算,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4)力作用的独立性:几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每个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均不会因其它力的存在而受到影响。 2.力的作用效果 $ 力对物体作用有两种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两种效果可各自独立产生,可同时产生。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完整表述一个力时,三要素缺一不可。当力 F1、F2的大小、方向均相同时,我们说F1=F2。 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也可通过定理、定律计算,力的单位是牛顿,符号是N。 4.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表示力的方法叫力的图示,用带有标度的线段长短表示大小,用箭头指向表示方向,作用点用线段的起点表示。 5.重力 (1).重力的产生: - 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收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 ○由G=mg计算,g为重力加速度,通常g取米/秒方。 ○由弹簧秤测量:物体静止时弹簧秤的示数为重力大小。 (3).重力的方向: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重力作用,效果上,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都集中于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假设的点) $ ○重心跟物体的质量分布、物体的形状有关,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5).重力和万有引力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力,同一物体在地球上不同纬度处的向心力大小不同,但由此引起的重力变化不大,一般情况可近似认为重力等于万有引力,即:mg=GMm/R2。除两极和赤道外,重力的方向并不指向地心。 重力的大小及方向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在加速运动的系统中,例如:发生超重和失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三章第一节 第1课时《醇》word学案

第一节 醇 酚 第1课时 醇 [学习目标定位] 1.认识乙醇的组成、结构特点及物理性质。2.能够结合乙醇的化学性质正确认识—OH 在乙醇中的作用。3.会判断有机物的消去反应类型。 1.消去反应是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如H 2O 、HX 等),生成含不饱和键化合物的反应。 (1)溴乙烷在NaOH 的醇溶液中发生消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 3CH 2Br +NaOH ――→乙醇△ CH 2===CH 2↑+NaBr +H 2O 。 (2)下列卤代烃在KOH 醇溶液中加热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 答案 D 2.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1)填写下表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 C 2H 6O CH 3CH 2OH —OH

(2)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易挥发液体,能以任意比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从水中萃取物质。 (3)写出下列乙醇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与Na 反应:2CH 3CH 2OH +2Na ―→2CH 3CH 2ONa +H 2↑; ②催化氧化:2CH 3CH 2OH +O 2――→Cu/Ag △2CH 3CHO +2H 2O ; ③燃烧:CH 3CH 2OH +3O 2――→点燃2CO 2+3H 2O 。 探究点一 醇类概述 1.观察下列几种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OH ②CH 3CH 2CH 2OH ③H—OH (1)上述物质中的②和④在结构上的相同点是分子中都含有羟基,结构上的不同点是②中羟基直接和烷烃基相连,④中羟基直接和苯环相连。 (2)按羟基连接的烃基不同,有机物可分为醇和酚。醇是羟基与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相连的化合物,酚是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化合物,上述有机物中属于醇的是①②⑤⑥⑦⑧。 (3)按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多少,醇可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和多元醇。上述有机物中属于一元醇的是①②⑤⑦,属于多元醇的是⑧。 (4)②和⑦在结构上主要不同点是羟基连接碳链的位置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②的名称是1-丙醇,⑦的名称是2-丙醇。 2.观察下列几种物质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①CH 3CH 2OH ②CH 3CH 2CH 2OH (1)①和⑤的分子式都是C 2H 6O ,但是含有的官能团不同。 (2)②和⑥的分子式都是C 3H 8O ,但是在分子中—OH 的位置不同。 (3)③属于醇类,④不属于醇类,但它们的分子式相同,属于同分异构体。

高中-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三节 乙醇 第1课时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1课时乙醇 一、基本概念 1.烃的衍生物 烃分子中的________被其他______或________所______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 衍生物。如:乙醇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一氯甲烷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 2.官能团 决定有机化合物的__________的______或________叫做官能团。如: 物质CH3Cl CH3CH2OH CH2===CH2 所含官 能团 —Cl —OH —NO2 官能团 的名称 氯原子羟基硝基碳碳双键 二、乙醇 1.物理性质 俗称气味状态 密度 (与水 相比) 挥发 性 溶解 性(在 水中) 2.分子结构 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分子模型

3.化学性质 (1)与钠的反应 ①实验步骤: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②实验现象:钠粒开始沉于无水乙醇______,不熔成闪亮的小球,也不发出响声,反应缓慢。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______色,倒扣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______产生。 ③检验产物: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______。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④结论:有______物质及______生成,无______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反应 ①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发出________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应用:是一种优良的______。 ②催化氧化

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课后达标检测

课后达标检测[学生用书P111(独立成册)] [基础巩固] 1.决定乙醇主要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是() A.羟基B.乙基(—CH2CH3) C.氢氧根离子D.氢离子 解析:选A。乙醇的官能团为羟基(—OH)。 2.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草药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与水互溶,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由于乙醇容易挥发,所以才有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说法 解析:选A。乙醇的密度比水小,但可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故除去乙醇中的水不能用分液的方法,应加入生石灰,然后蒸馏。 3.向装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的下面 B.钠熔化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的液面上游动 D.向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变红色 解析:选A。ρ钠>ρ乙醇,故钠沉在乙醇液面的下面;钠与乙醇反应放热少,故钠不熔化;烧杯中无OH-产生,故酚酞不变红色。 4.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的是() A.1 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水 B.乙醇可以制饮料 C.1 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0.5 mol H2 D.1 mol乙醇可生成1 mol乙醛 解析:选C。乙醇分子中共有6个氢原子,其中羟基上的氢原子比较特殊,A项中所有的氢原子参与反应,B项无法证明,D项中有C—H键参与了反应,只有C项表明羟基上的氢原子与另外5个氢原子不同。

5. 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有( ) A .加成反应 B .氧化反应 C .与Na 反应 D .与Na 2CO 3溶液反应放出CO 2 解析:选D 。该分子中含苯环,能发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含有醇羟基,能发生氧化反应、与钠反应,但不具有酸性,不能与Na 2CO 3溶液反应放出CO 2。 6.已知分子中含有羟基的物质都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乙醇、乙二醇()、丙三醇( )分别与足量金属钠作用,产生等量的氢气。则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 比为( ) A .6∶3∶2 B .1∶2∶3 C .3∶2∶1 D .4∶3∶2 解析:选A 。羟基个数与被置换的氢原子个数之比为1∶1。三种醇与钠反应放出等量 的氢气,则三种醇提供的羟基个数相同,因此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2∶13 =6∶3∶2。 7.分子式为C 4H 10O 的同分异构体有( ) A .8种 B .7种 C .6种 D .4种 解析:选B 。分子式为C 4H 10O 的同分异构体有

第三章第一节 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

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辨认常用天气符号,说出天气的特点。 2.技能目标: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天气”这一术语,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学习,感悟合作精神的重要,并受到科学精神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读懂电视天气预报为重点,生活中能正确使用、描述天气为难点。 三、设计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即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学知识服务于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策略:活动策略 五、教学模式:激趣质疑探究创新 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知识问题化,问题活动化)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激趣引课)电视已走进了千家万户,请大家猜一猜,中央一套哪个节目收视率最高? (生答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天气状况,这说明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天气,因此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多变的天气,了解一些天气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提高生活的质量。(题目) 活动一: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天气离我们有多远呢?阅读并分析以下资料:(天气离我们有多远?) (学生讨论探究) (过渡)不仅如此,天气还对旅游、商业、工业、休闲娱乐等都有影响,天气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什么是天气呢?先感受一下天气: (播放录像) (提问)看完这个片断,你对天气有什么感受?(谈天气,说感受) (过渡)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常成为谈论的话题,如克鲁达说:“这鬼天气,热死了!”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谈论天气的呢?(描述天气大比武)(学生成果展示)(提问)

第一章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知道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对其他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引言】从前面我们所讨论原子结构和元素的性质关系可知,核电荷数不同的碱金属之间及卤族元素之间,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那么,在其他的核电荷数不同的元素之间,是否也存在着某种关系或规律呢? 【板书】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在核外运动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1)电子层 (2)电子层的划分(电子白板投出) 电子层(用n表示) 1 2 3 4 5 6 7 电子层符号 K L M N O P Q 离核距离近远 能量高低低高 (3)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电子白板投出)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n表示电子层)。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一、选择题 1.(2015·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三中高二期末)据报道,2011年5月3日上升,墨西 哥北部一处煤矿发生瓦斯爆炸,造成多名矿工死伤。瓦斯爆炸往往与矿坑中的甲烷有关,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点燃甲烷不必事先进行验纯 B .甲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 C .煤矿的矿井要注意通风并严禁烟火,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D .点燃混有空气的甲烷不一定会爆炸 2.(2015·重庆市一中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甲烷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两个碳氢键之间的夹角为109°28′ B .甲烷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被氯取代后,可形成两种不同结构的分子 C .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产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胶工业 D .“抽”出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洁燃料,又可防止爆炸 3.(2015·浙江省严州中学高一4月阶段性测试)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A .CH 4――→高温 C +2H 2 B .CH 3CH===CH 2+Br 2――→CCl 4CH 3CHBrCH 2Br C .CH 4+2O 2――→点燃CO 2+2H 2O D .C 2H 6+Cl 2――→光C 2H 5Cl +HCl 4.(2015·湖南省益阳市六中高二期中)下列物质中,不能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是 ( ) A .CH 3Cl B .CCl 4 C .CH 2Cl 2 D .CH 4 5.(2015·安阳一中高一下学期二次考试)取1 mol 甲烷与4 mol 氯气放入一密闭容器 中,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充分反应后,容器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为( )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一、课标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二、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学情分析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旋转中心:95%学生能够掌握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85%学生能够掌握 3、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6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用事实举例说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目标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能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3、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让学生获得学习地理的成就感,并且深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白天和黑夜,每天都能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 【讲授新课】 活动一:地球自转的特点 活动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程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归纳提升 1、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找出地球自转的概念。 (2)观看视频,并阅读课本,自主学习完成下列表格: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合作演示地球自转,并仔细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正面看,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3、展示交流:小组内交流,互相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提问、演示的形式展示 学生交流后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4、归纳提升 在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顺时针方向。并强调标注方向的方法。 活动策略:本部分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学会。对于使用地球仪演示 地球自转一定让学生演示。教师结合学生的演示及时反馈纠正,后总 结提升。 活动评价:学生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且动手演示地球的自转,通过生生、师生交流,检查、纠正。使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旋转中心。 多媒体展示: 转动方式 转动中心 方 向 周 期 地球自转 0° S 0° N

第三章 第三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乙酸 [目标导航] 1.掌握乙酸的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2.掌握乙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的方法。 一、乙酸 1.组成和结构 2.物理性质 俗名颜色状态 — 气味 溶解性挥发性 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和乙醇易挥发 3.化学性质 " (1)弱酸性 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是一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的比较实验

(2)酯化反应 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 & 实验现象 (1)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透明的油状液体生 成; (2)能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浓硫酸 △CH3COOC2H5+H2O 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和水。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乙酸的官能团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和乙酸。() 。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的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 2.乙酸、碳酸、水和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的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反应最剧烈的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

1.酯 羧酸分子羧基中的—OH被—OR′取代后的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构 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和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2.物理性质 {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3.用途 (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的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的溶剂。 【议一议】 3.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和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一、乙醇、水、乙酸分子中羟基的活泼性 【例1】下列物质都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H2,产生H2的速率排序正确的是() ①C2H5OH②NaOH溶液③醋酸溶液 <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答案C 解析金属钠与NaOH溶液反应,实质上是与其中的水反应。已知钠与水反应的速率比乙醇快;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更大,与钠反应速率更快。 归纳总结 羧基、醇羟基及水中氢原子活泼性比较

陕西省西安市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图(第1课时)教案 中图版

第二节地图 教学目标: 1.比例尺及其表示方法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别方向 3.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难点: 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准备: 1.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北京市地图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节地图第一课时 迷语导入:“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迷底:地图)同学们猜得对,是地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的知识。 板书:第三节地图 提问:一张地图怎么能容下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学生:把实物缩小,用符号表示…… 提问:下边我们就实验一下,把实物画在纸上。

学生活动:用尺子测量自己课桌的长度和宽度(60×40),然后画在笔记本上;请一学生画在黑板上 提问: 同学们画的非常好,谁能告诉大家,画图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一点是什么? 学生: 把课桌缩小。 提问: 你们把课桌缩小了多少倍? 学生:缩小了10倍 提问: 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写成1:10(注意单位用厘米)。 板书:一、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 学生活动:打开地图册,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根据学生写的比例尺的形式归纳出比例的三种表示形式) 板书: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提问: 数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现地图缩小的倍数,线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图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义。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由千米换算成厘米时,要在千米数字后加上五个零,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时,要在厘米数字中去掉五个零。 学生活动: 1)写出下列表格中的比例尺的其他两种形式 数 字 式 线 段 式 文 字 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千米 0 50千米 1:500000 2)读“北京城区”图,此图的比例尺是什么形式?从文化宫到美术馆大致有多远?能不能 知道? 提问:地图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图缩小的程度,可以用来量算距离,看地图不仅要会读比例 尺,还要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板书:二、地图上的方向 演示:指导学生读P19“C图-c”、分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2)标出图中甲、乙、丙三点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一 第三章第一节

C.新细胞的产生只能是来自原来存在的细胞 D.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审题导析】正确理解和记忆细胞学说的内容是解题关键。 【精讲精析】A项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并非是指所有生物;新细胞的产生是原来细胞分裂的结果,不会自然发生。 【答案】CD 【过渡】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都离不开重要的研究工具--显微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9-P31内容,了解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显微镜的种类等基础知识。 二、显微镜 【问题导思】 ①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 ②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是什么? ③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光学显微镜 (1)结构 ①光学系统:目镜、物镜、反光镜等。 ②机械系统:镜座、镜柱、镜臂、载物台、压片夹、遮光器、镜筒、粗(细)准焦螺旋等。 (2)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如图所示。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例2(2013·徐州高一期末)如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 B.把视野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时,应选用③,同时提升镜筒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玻片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 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③⑤ 【审题导析】本题综合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解答本题应明确两条主线: 【精讲精析】根据目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反比,物镜放大倍数与镜筒长度成正比,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故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小,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大,②③⑤的组合放大倍数最大。从图中的乙转为丙,视野中物像变大,需将低倍镜转换为高倍镜,操作时应先移动装片,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正确顺序为:移动标本→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答案】 D 思考交流:观察样品时,电子显微镜是否一定比光学显微镜好?举例说明。 【提示】不一定。用何种显微镜观察样品取决于观察和研究的目的。例如,观察病毒的结构时,由于病毒太小,必须利用电子显微镜;而观察草履虫的形态时,由于电子显微镜放大倍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1 第三章 函数的应用 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函数零点的概念:对于函数,把使成立的实数叫做函))((D x x f y ∈=0)(=x f x 数的零点。 ))((D x x f y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 )(x f y =0)(=x f 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x f y =x 即: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0)(=x f ?)(x f y =x ?有零点. )(x f y =3、函数零点的求法: (代数法)求方程的实数根;○10)(=x f (几何法)对于不能用求根公式的方程,可以将它与函数的图象联系起○2)(x f y =来,并利用函数的性质找出零点. 4、基本初等函数的零点: ①正比例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0)y kx k =≠②反比例函数没有零点。(0)k y k x = ≠③一次函数仅有一个零点。 (0)y kx b k =+≠④二次函数. )0(2 ≠++=a c bx ax y (1)△>0,方程有两不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2 0(0)ax bx c a ++=≠x 两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两个零点. (2)△=0,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有2 0(0)ax bx c a ++=≠x 一个交点,二次函数有一个二重零点或二阶零点. (3)△<0,方程无实根,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无交点,2 0(0)ax bx c a ++=≠x 二次函数无零点. ⑤指数函数没有零点。(0,1)x y a a a =>≠且⑥对数函数仅有一个零点1. log (0,1)a y x a a =>≠且⑦幂函数,当时,仅有一个零点0,当时,没有零点。 y x α =0n >0n ≤5、非基本初等函数(不可直接求出零点的较复杂的函数),函数先把转化成 ()f x ,再把复杂的函数拆分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函数(基本初等函数) ,这另()0f x =12,y y 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就是函数零点的个数。 ()f x 6、选择题判断区间上是否含有零点,只需满足。(),a b ()()0f a f b <7、确定零点在某区间个数是唯一的条件是:①在区间(),a b ()f x 上连续,且②在区间上单调。()()0f a f b <(),a b 8、函数零点的性质: 从“数”的角度看:即是使的实数; 0)(=x f

第三章 第三节 第课时

第2课时乙酸 [目标导航]1、掌握乙酸得组成、结构及主要用途。2、掌握乙酸得物理、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得概念。3、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得应用及与人体健康得关系。4、学会分析官能团与物质性质关系得方法。 一、乙酸 1.组成与结构 2.物理性质 俗名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挥发性 醋酸无色液体强烈刺激性易溶于水与乙醇易挥发 3、化学性质 (1)弱酸性 ①弱酸性:乙酸在水中得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就是一元弱酸,具有酸得通性。 ②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得比较实验 (2)酯化反应 ①概念:酸与醇反应生成酯与水得反应。 ②反应特点:酯化反应就是可逆反应且比较缓慢。 ③乙酸与乙醇得酯化反应 实验现象(1)饱与Na2CO3溶液得液面上有透明得油状液体生成; (2)能闻到香味

化学方程式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CH3COOC2H5+H2O 点拨①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②酯化反应中酸脱羟基,醇脱羟基氢,生成酯与水。 【议一议】 1.判断正误: (1)乙酸得官能团就是羟基。() (2)可用紫色石蕊溶液鉴别乙醇与乙酸。() (3)可用食醋除去水壶中得水垢(以CaCO3为主)。() (4)制取乙酸乙酯时,适当增大乙醇得浓度,可使乙酸完全反应。() 答案(1)×(2)√(3)√(4)× 2.乙酸、碳酸、水与乙醇中分别加入少量金属钠,反应最剧烈得就是哪种?为什么? 答案反应最剧烈得就是乙酸,因为乙酸中羟基氢最活泼。 二、酯 1.酯 羧酸分子羧基中得—OH被—OR′取代后得产物称为酯,简写为RCOOR′,结构简式为,官能团为。 警示乙酸中羧基上碳氧双键与酯基中碳氧双键均不能发生加成反应。 2.物理性质 低级酯(如乙酸乙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具有芳香气味。 3.用途 (1)用作香料,如作饮料、香水等中得香料。 (2)用作溶剂,如作指甲油、胶水得溶剂。 【议一议】 3.除去乙酸乙酯中得乙酸或乙醇能否用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不能,因为此时乙酸乙酯会转化为乙酸钠与乙醇而将乙酸乙酯反应掉。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片、小刀、镊子、滤纸、盛有水的小烧杯、酚酞。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大头针、带活塞的空塑料瓶。五、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高中化学选修5全书第三章 第三节 第1课时

第三节羧酸酯 第1课时羧酸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羧酸的结构特点及简单分类。2.能够以乙酸为代表物,掌握羧酸的性质及用途。 一、羧酸的结构与分类 1.羧酸的组成和结构 (1)羧酸: 分子中烃基与羧基直接相连形成的有机化合物。 (2)通式:一元羧酸的通式为R—COOH,官能团为—COOH或。 2.分类 现有下列几种羧酸: ①乙酸:CH3COOH;②硬脂酸:C17H35COOH; ③苯甲酸:C6H5COOH;④油酸:C17H33COOH; ⑤乙二酸:HOOC—COOH。 (1)若按羧酸分子中烃基的结构分类,上述物质中的①②④⑤属于脂肪酸,③属于芳香酸。 (2)若按羧酸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类,上述物质中的①②③④属于一元酸,⑤属于二元酸。

羧酸? ???? 饱和一元羧酸通式C n H 2n +1COOH 或C n H 2n O 2 分类????? 根据烃基分? ???? 脂肪酸芳香酸根据羧基数目分???? ? 一元羧酸二元羧酸多元羧酸 例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烃基与羧基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叫做羧酸 B.饱和链状一元羧酸的组成符合C n H2n O2 C.羧酸在常温下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D.羧酸的官能团是—COOH 【考点】羧酸的结构与分类 【题点】羧酸的组成与结构 答案 C 解析酯化反应的条件是酸和醇在浓硫酸并且加热条件下发生的。 例

2分子式为C5H10O2并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机物有(不含立体异构)()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考点】羧酸的结构与分类 【题点】羧酸的同分异构现象 答案 B 解析能与NaHCO3反应放出气体说明该有机物为羧酸,将C5H10O2改写为C4H9—COOH;C4H9—有4种,故该有机物有4种,即:CH3CH2CH2CH2COOH、 二、羧酸的性质 1.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酸俗名醋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2.乙酸的化学性质 (1)弱酸性 乙酸是一种弱酸,其酸性比碳酸的强,具有酸的通性。在水中可以电离出H+,电离方程式为CH3COOH CH3COO-+H+。 ①与酸碱指示剂作用,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②与Mg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2CH3COOH―→(CH3COO)2Mg+H2↑。 ③与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5

2021年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醇课后作业(含解析)新人教 版选修5 目标要求 1.从乙醇断裂化学键的角度学习乙醇的化学性质。2.由乙醇的化学性质类比醇类的化学性质,了解多元醇的用途。 一、醇的概述 1.概念 ________与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碳原子相连的化合物,也可以看作是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苯环上的氢原子除外)被________取代后的生成物。 2.分类 按所含羟基数目可分为????? 醇,如 等; 醇,如 等; 醇,如 等。 3.通式 饱和一元醇的通式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 4.醇类的物理性质 (1)乙二醇、丙三醇的物理性质 都是____色、______、有____味的液体,都____溶于水和乙醇,其中________可作汽车用防冻液,________可用于配制化妆品。 (2)醇的沸点规律 ①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相比,醇的沸点____烷烃,这是由于醇分子间存在______。另外,甲醇、乙醇、丙醇均可与水以______________,是由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具有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醇,分子内的羟基个数越多,沸点越________。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官能团羟基决定,氧原子吸引电子能力________碳原子和氢原子,所以碳氧键和氢氧键易断裂。以乙醇为例,可发生如下反应 1.与钠等活泼金属反应 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去反应 乙醇在______作用下,加热到______时可生成乙烯。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3.取代反应 (1)与氢溴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间脱水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第1课时.docx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第1课时乙醇 一、基本概念 1.烃的衍生物 烃分子中的________被其他______或________所______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 衍生物。如:乙醇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一氯甲烷可看成是______的衍生物。 2.官能团 物质CH3Cl CH3CH2OH CH2===CH2 所含官 能团 —Cl —OH —NO2 官能团 的名称 氯原子羟基硝基碳碳双键1 俗称气味状态 密度 (与水 相比) 挥发 性 溶解 性(在 水中)

2. 3. (1)与钠的反应 ①实验步骤:在盛有少量无水乙醇的试管中,加入一小块新切的、用滤纸擦干表面煤油的金属钠,在试管口迅速塞上配有医用注射针头的单孔塞,用小试管倒扣在针头之上,收集并验纯气体;然后点燃,并把一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片刻在烧杯壁上出现液滴后,迅速倒转烧杯,向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实验现象。 ②实验现象:钠粒开始沉于无水乙醇______,不熔成闪亮的小球,也不发出响声,反应缓慢。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火焰呈______色,倒扣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有______产生。 ③检验产物: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______。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无明显现象。 ④结论:有______物质及______生成,无______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氧化反应 ①燃烧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发出________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应用:是一种优良的______。 ②催化氧化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一课时) 一、课标解读 本课内容的知识点有: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课标的要求是:描述孟德尔关于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实验程序,说出孟德尔收集、整理和解读数据的方法,简述孟德尔发现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依据、假设及推测。本节的学习目标是: 1.知识方面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体验“假说—演绎法”的一般过程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初步掌握遗传学定律,发现的基本过程、方法等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3.能力方面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遗传学原理和遗传图解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孟德尔所发现的两大遗传基本定律之一。教材将孟德尔的遗传基本定律安排在“遗传的细胞基础”和“遗传的分子基础”之前。在生物学发展史,孟德尔的两大定律的发现都在这两块知识之前。编者如此安排的目的是显然的,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紧密相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品质,同时引领学生进行“科学发现”-由功能到结构的发现。 本节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与第一节一样,是按照科学发现过程的顺序来构建框架体系,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在呈现方式上,同样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从浓郁的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 本节教材采用两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重点是介绍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对自由组合的解释。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的学生属于F组生源,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较弱,但对生物这门与实验操作密切相连的学科还是有一定兴趣,也能接受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有关分离定律的内容,知道孟德尔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科学实验过程,也饶有兴趣地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