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稻抗纹枯病QTLqSB_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水稻抗纹枯病QTLqSB_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水稻抗纹枯病QTLqSB_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水稻抗纹枯病QTLqSB_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水稻抗纹枯病QTL qSB-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左示敏殷跃军张丽张亚芳陈宗祥潘学彪*

(扬州大学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扬州225009;*通讯联系人,E-mail:shuidao@yzu. https://www.sodocs.net/doc/293745544.html,)

Breeding V alue and Further M apping of a QT L qSB-11Conferring the Rice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Z UO Sh-i min,Y IN Yue-jun,Z H ANG Li,Z H ANG Ya-fang,C H EN Zong-xiang,P AN Xue-biao*

(K ey L aborator y of P lant F unctional Genomics of Ministry of Ed ucation/K ey L aborator y of Cr op G enetics and P hysiology of J iang su P rovince,Yang z hou University,Yangz hou225009,China;*Cor resp ond ing author,E-mail:shuidao@y z https://www.sodocs.net/doc/293745544.html,)

Abstract:T he br eeding effect of a resistant QT L qSB-11,w ith a resistant allele(qSB-11Le)for the rice sheath blight loca-ted on chr omosome11of a susceptible variety L emont,was investigated.Under sev er e disease conditions,the lines car rying the qSB-11L e allele could reduce y ield loss up to10.71%compared to those w ithout this allele.H owever,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yield between the tw o lines was noted w hen they were disease-free or slightly infected.By using po lymorphic markers and BC4F2segregating population at the region containing qSB-11Le,the interval cover ing qSB-11Le was reduced to1000kb in length between the two molecular markers,Z405and Z286.T her efore,the qSB-11Le allele w as considered to hav e a consider a-ble potential in breeding for resistance to rice sheath blight.T he molecular markers linked to qSB-11Le developed in the study would be useful to incor porate this favorite allele into elite rice lines v ia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 AS).

Key words:r ice;sheath blig ht;resistance;quantitative trait locus;br eeding value

摘要:在相对感纹枯病品种L emont的第11染色体上存在1个抗性QT L qSB-11(抗性等位基因为qSB-11L e)。对qSB-11L e的育种效应即挽回产量损失率进行了研究。在纹枯病较轻发生(4级左右)情况下,qSB-11Le基本未表现出明显的育种效应,相反在重发生(8级左右)条件下,qSB-11Le能挽回的产量损失率达到10.71%。利用发展的多态性分子标记及BC4F2代分离群体,qSB-11Le的存在区间被缩小到分子标记Z405与Z286之间,物理距离在1000kb左右。可以认为,在水稻抗纹枯病分子育种中,qSB-11L e具有较大的育种价值,利用研究发展的多态性标记可以提高qSB-11Le的选择效率。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抗性;数量性状座位;育种价值

中图分类号:Q943;S435.111.4+2;S511.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216(2007)02-0136-07

纹枯病(Rhiz octonia solani K?hn)是水稻最主要的真菌病害之一,一般造成减产15%~20%,严重时达到60%~70%。在我国南方稻区的很多地方,纹枯病已经成为水稻的第一大病害[1]。水稻纹枯病菌是具有宽寄主范围的半腐生真菌,除了水稻外,还可以侵染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2]。目前尚未发现对此病原菌表现免疫的水稻种质,表现高度抗性的也寥寥无几[3-5]。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矮秆、多蘖品种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采用,水稻纹枯病的为害逐渐加重,并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严重障碍。

经典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受多个微效基因控制、主效-微效数量基因共同控制以及主基因控制,也有研究者认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株型等性状的多效性作用[5]。由于受到研究手段的限制,不同研究结果间未能达成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稻抗纹枯病育种研究的开展。近10多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抗病性鉴定技术的精度提高,人们普遍认为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其中存在一些效应较大的数量基因。至目前,一共检测到20多个纹枯病抗性QTL,涉及到所有的水稻12条染色体[6-12]。其中1个抗纹枯病主效QT L qSB-11在多个定位研究中均被发现[6,8],其抗性等位基因来自相对感病品种Lemo nt的第11染色体。最近,Pinson等[12]利用特青/Lemo nt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再次检测到qSB-11置信区间内的分子标记与纹枯病病级间的关联关系。谭彩霞等[13-14]利用特青与Lemont(轮回亲本)的2个回交

收稿日期:2006-11-10;修改稿收到日期:2006-11-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370757);长三角联合科技攻关资助项目(BE2004399)。

第一作者简介:左示敏(1980-),男,博士研究生。

136中国水稻科学(Chinese J Rice Sci),2007,21(2):136~142 https://www.sodocs.net/doc/293745544.html,;http://w ww.ricescience.or g

世代群体(BC 2F 1、BC 3F 1),进一步证实抗性QTL qSB -11的置信区间位于分子标记RM202与RM 167之间,其抗性等位基因来自Lemo nt (qSB -11Le ),而籼稻品种特青在相应座位携带的是感病等位基因(qS B -11Tq ),并初步估计出其抗性效应可减轻病级1.0级左右(Rush 0~9级评价标准[15]

)。

然而,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q SB -11Le 在育种上的应用未能被广泛关注。一是qSB -11Le 的育种价值不清楚,即它具有的抗性效应究竟能挽回多少产量损失;二是qSB -11Le

的存在区间仍然较长(分子标记RM 202与RM 167或RG118与G44之间的物理间距均大于4000kb),影响标记辅助选择的效率。本研究对qS B -11Le 的1对近等基因系Lemo nt 和NIL -qSB -11Le ,开展有重复的小区试验,详细分析了qS B -11Le 的育种价值。另外,利用发展的多态性分子标记和BC 4F 2群体中的680个个体,进一步验证了qSB -11L e 的基因组区间和效应。研究结果将加速qS B -11Le

在水稻抗纹枯病分子育种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稻材料

粳稻品种Lem ont 引自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田间表现为相对感病,但携带有1个抗性Q TL qSB -11(抗性等位基因为qSB -11Le

)。在特青与Lem ont 杂交并以Lemont 为轮回亲本进行连续的回交世代BC 6F 2群体中获得Lemont 的近等基因系NIL -qSB -11Tq 。在qSB -11L e 的置信区间内,NIL -qSB -11Tq

携带的是特青染色体片段,由于特青在qSB -11Le 相应座位上携带的是感病等位基因(qSB -11Tq

)

[8,12,14]

,因此,N IL -qSB -11

Tq

在田间表现出比

Lemont 更感水稻纹枯病(图1)。利用均匀分布于目标区间以外的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12个分子标记揭示近等基因系之间具有一致的遗传背景。从特青与Lemo nt 杂交并以Lem ont 为轮回亲本进行连续回交的组合中选择到1个BC 4F 1单株。该单株的后代群体(BC 4F 2)被用于qSB -11Le 的进一步定位。该中选BC 4F 1单株经双侧分子标记(RM202和RM 167)进行前景选择和112个标记进行背景选择,其遗传背景极像轮回亲本Lemont,而qSB -11Le 所在染色体区间为双亲杂合基因型。1.2 纹枯病抗性鉴定

纹枯病菌株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的强致病菌株RH -9。各试验材料均于分蘖末期采用牙签嵌入法进行纹枯病菌接种鉴定[16]。将细扁的木质牙签剪成0.8~ 1.0cm 长并纵劈为二,加入PDB 培养基浸泡,灭菌后接种纹枯病菌,培养3~5d 后用于田间接种。用镊子将短牙鉴嵌入自上而下第3叶鞘内侧,每个稻株接种3个茎秆,并在相应的叶片上做标记。此时该叶鞘不再伸长,接种后叶鞘抱茎状态基本未改变。抽穗后30d 左右按照Rush [15]的0~9级病情评价体系调查各单株病级,其中0级为植株健康无病,9级为植株因病非正常死亡。

1.3 产量损失率试验

在肥力水平一致的试验田内,采用二因素有重复的完全随机设计进行。二因素分别包括1对近等基因系(Lem ont 和NIL -qSB -11Tq

)和3

种纹枯病发

图1 1对近等基因系在田间病原菌接种小区中的发病情况

Fig. 1.Difference of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betw een the isogenic lines.

137

左示敏等:水稻抗纹枯病QT L qSB -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病条件(不发病、较轻发病和重发病)。不同试验条件的小区之间,筑田埂防止纹枯病病菌或菌核随着灌溉水在不同试验小区间的漂移而带来交叉感染。不同试验条件下各试验材料均被重复3次,即3个重复试验小区。各试验小区均栽种8行,每行40穴,株行距13.3cm@25.0cm,单本栽插,常规农艺管理(包括锄草、施肥、防虫等)。

不发病试验条件下,分别在分蘖盛期、拔节期、孕穗期和齐穗期,用纹枯净(武汉科诺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有效成分为井岗霉素或有效霉素)防治纹枯病,使基本不发生纹枯病。重发病试验条件下,用牙签法接种纹枯病菌,每株接种3个茎秆,保证充分发病。较轻发病试验条件下,既不接种也不防治,让其自然发病(该试验田块多年来被用于纹枯病菌接种实验,田间存在一定量的纹枯病菌核)。收获前调查各试验小区的纹枯病级。各试验小区均去除两边的各2个边行和每行两头各2株,在中间数行连续计数100株的有效穗,求平均值,再收获单株穗数与普查结果相当的单株10株。分别调查Lemo nt和NIL-qSB-11Tq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产量表现。调查性状包括千粒重、单株重、结实率和每穗粒数。

1.4分子标记发展方法

之前的研究表明[8,14],qSB-11Le的置信区间位于RG118与G44之间以及RM167与RM202之间。在http://w w w.g https://www.sodocs.net/doc/293745544.html,上查询可知,此4个分子标记在水稻物理图上的位置次序依次为RM167、RG118、RM202和G44。因此,本研究选择最外侧的2个分子标记RM167和G44作为目标qSB-11Le的双侧边界,它们分别位于两个BAC(bac-terial artifical chro mosome)中,网络登录号分别为AC135794和AC120308。下载双侧边界内的部分日本晴BAC序列(http://rg p.dna.affrc.go.jp),与籼稻9311的序列(http://w w w.btn.g enom ic. https://www.sodocs.net/doc/293745544.html,/r ice)进行BLAST(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 l)分析。对于存在序列插入缺失的碱基差异处的两侧,采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ht-tp://w w w.tucow https://www.sodocs.net/doc/293745544.html,/pr eview/205452)进行引物设计,以开发Indel(insert/deletion)分子标记。考虑到目标基因可能位于两个边界的外侧附近,分别在双侧边界外继续进行部分引物序列的设计。引物设计的具体标准参见Ji等的方法[17]。设计后的序列送至北京奥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合成。引物合成后首先在亲本特青和Lem ont间,采用3%的琼脂糖凝胶进行多态性分析,具备多态性的引物再进行群体分析。

1.5qSB-11Le进一步定位

对BC4F1中选单株的后代群体(BC4F2)中的680个个体,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中进行纹枯病的抗性鉴定。栽插规格为33cm@13cm,每行12株,每3行为一个试验单元,每个试验单元的中间行的中间8株为试验材料,其余位置均移栽Lemont 作为保护行。抽穗后期调查各试验材料的纹枯病级。分蘖期提取各试验单株的总DNA并进行随后的标记检测。采用JionMap V3.0软件(http:// w w w.ky azma.nl/index.php/mc.joinM ap/sc. Do w nlo ad)进行qS B-11Le原初置信区间内外的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采用WinQTLChar t V2.5软件中复合区间分析法进行QT L的进一步定位[18]。LOD值选用2.5来推测QT L的存在与否。

1.6统计分析

实验中涉及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均采用SAS V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

2结果与分析

2.1分子标记发展

选择最外侧的2个分子标记RM167和G44作为qSB-11L e的双边界。下载此区间内外的部分日本晴BAC序列进行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开发。除了2个SSR标记(RM167、RM202)以外,本研究一共发展了12个多态性分子标记(表1)。为了提高分子标记的检测效率,在两个RFLP标记(RG118、G44)的相似位置(位于同一个水稻BAC中),分别发展了2个Indel标记Z439和Z529以替代相应的RFLP 标记。所发展的标记中,有7个位于分子标记RM167与G44之间(qSB-11Le的最长置信区间),5个位于此区间外侧。

2.2近等基因系之间的遗传背景分析

研究采用相对均匀分布于目标区间以外的112个多态性分子标记(图2),分析近等基因系之间的遗传背景。112个分子标记覆盖水稻基因组的长度为1669.0cM,不同染色体上的标记平均间距在13.0~23.1cM,总平均间距为14.9cM。检测结果显示,近等基因系在112个标记位点上均具有一致的基因型,即彼此间的遗传背景高度一致。目标区间内外的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NIL-qSB-11Tq携带的特青染色片段(RM167-Z58)覆盖了qSB-11Le 的最长置信区间(RM167-G44或Z529)。

138中国水稻科学(Chinese J Rice Sci)第21卷第2期(2007年3月)

图2 Lemont 与其近等基因系NIL -qSB -11T q 在118个标记位点上的差异分析

Fig. 2.Po lymorphic analy sis betw een L emont and its isogenic line N IL -qSB -11Tq

at 118sites.

竖线表示染色体,其左侧为分子标记名称,右侧为分子标记对应的遗传距离;黑色竖线表示Lemont 与其近等基因系NIL -qS B -11Tq 之间的遗传组成相同,虚线部分表示选择进来的特青染色体片段(包含6个分子标记)。

Th e vertical lines represent the chromosomes;Th e molecular markers and their p osition s (gen etic distance)on each ch romosome are la -b eled on left and righ t of the ch rom osomes,respectively;Th e black solid lines in dicate that the isogenic line pairs are genetically identical;T he dash ed part of ch romosome 11rep resents the T eqing ch rom osome segmen t.

2.3 qSB -11Le 的育种效应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2),在近等基因系之间或不同发病条件间,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未呈显著差异,而其他4个性状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这表明纹枯病的发展主要影响千粒重、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3个性状。在互作效应上,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2个性状也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显著的互作

效应可理解为:此2个性状随着纹枯病发病条件的改变,其损失量在近等基因系之间是不同的。从表3还可知,2个近等基因系在不发病条件下的平均病级均在2级以下(分别为1.58和1.80级),而重发

病条件下的平均病级均在8级左右(7.71级和8.47级)。这表明本试验可以用来分析由于纹枯病发生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产量损失情况。

表1 qSB -11L e

置信区间内外的多态性分子标记

T able 1.Poly mo rphic ma rkers around the o rigina l interv al o f qSB -11Le .

引物名1)Prim er nam e 1)

所处的BAC 2)BAC accession 2)引物序列(5c -3c )Prim er seq u ence (5c -3c )前引物

Forw ard

后引物

Reverse

Z115

AC138196T GT AT GT T CCACTT T GCC ACC CACCT CCT CTAT CACAGATT CCA RM167AC135794GATCC AGCGT GAGGAACACGT AGT CCGACCAC AAGGT GCGT TGT C Z405AC135794T ACTT CCCGGTACT GAGAC

CT TT GGTT TAGGT GCT GTT

Z439AC128644T GCGAGACGAATT T ATT AAGCC CAAAGGGT AGTGAAAGAAGGAGA Z286AC123523T TGCGACTGAT TA CTT TGA CAT TGCT CCAT TGT TT GAC Z316AC123520GTCC TT CCAAAGATCCCT A GAT GCCCT AAACCCAAAT A Z334AC123524T TACGGTGT ATT CCCAT TC T AGTGACCAGCATCC AAAG Z455AC119671T GCGT AGTT GTGGGT AT AGGG GAAACAGGAT T ATT GGCAT CA Z453AC137924AACCAAAGCCGAGTAACAT

T TCCT GAGCCCAGAA ACCC RM202AC138197CAGATT GGAGAT GAAGT CCT CC CCAGCAAGCATGT CAAT GT A Z529AC116368GGTAGT TT TGCCCT T GACGA GCT CCTGCAT GT ACT CCTT T TT Z58AC128642AT TCAT GCTT CCT TT CAGTG GAT TACT GGT T TGCCAT TT G Z62AC135864CAT CCTC TGCT ACCCAAAC AT ACCCT CGT GAACCTCT T RM229AC150702CACT CACACGAACGA CTGAC CGCAGGT T CTT GTGAAAT GT Z84-11AC146334

AT ACTCCC TCT GTCCCAT AA

T CAGTT CTGT GGAGGTGGC

1)字母/Z 0开头的标记为本研究开发的Indel 标记;2)

水稻日本晴BAC 的网络登录号。

1)

Markers begin ning with letter Z are Indel marker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 t study;2)

Accession num ber of the rice BAC from japonica var-i

ety Nipp on bar e;

139

左示敏等:水稻抗纹枯病QT L qSB -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表2近等基因系之间各性状在不同发病条件下的方差分析

T able2.ANOVA of the differences for each inv estigated tra it in six treatments.

变异源Source 自由度

df

各性状在方差分析中的F值F value in ANOVA of each trait 纹枯病病级

SBR

有效穗数

PNP

千粒重

1000GW

结实率

SSR

每穗粒数

GNP

单株产量

GY

近等基因系Isogenic line123.32**0.57 5.36*14.70**0.8022.37**

发病条件Conditions2562.90** 2.94170.80**156.90** 1.13302.73**

互作Interaction22.770.84 2.7411.09**0.117.70**

误差M Se120.11280.00710.03140.0002 4.92710.0921 *,P<0.05;**,P<0.01.

SBR,PNP,1000GW,S SR,GNP and GY indicate sh eath blight respon se rating,panicle numb er per plant,1000-grain w eight,seed setting rate,gr ain numb er per panicle and grain yield per plant,respectively.T he sam e as in the tables b elow.

表3各性状值在6种处理下的多重比较及qSB-11Le的育种效应

T able3.Mult-i comparison of the differences for each trait in six treatments and the breeding effects o f qSB-11L e inv estigated in Lemont genetic ba ckg ro und.

发病条件Condition

材料

Material

病级

S BR/Grade

千粒重

1000GW/g

结实率

SSR/%

有效穗数

PNP

每穗粒数

GNP

单株重

GY/(g#plant-1)

不发病Disease free Lemont 1.58a24.02A80.13A 6.00a158.63a18.26a

NIL-qS B-11Tq 1.80a24.03A80.30A 5.97a158.17a18.17a

轻发病S light disease Lemont 3.23b23.43B76.28B 6.08a160.28a17.42b

NIL-qS B-11Tq 4.54c23.31B75.23B 6.09a158.66a16.91b

重发病S evere disease Lemont7.71d22.39C70.44C 5.93a157.92a14.78c

NIL-qS B-11Tq8.47e21.93D64.23D 6.03a157.19a13.35d

qS B-11Le的育种效应Breeding effects of qS B-11L e0.46(2.10%) 6.21-- 1.43(10.71%)同一栏内,数据后跟不同小写和大写字母者分别表示差异达0.05和0.01的显著水平。括号中的数值是在纹枯病重发病条件下挽回的产量损失率。

Within a column,data follow ed by different low ercase and upp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 ificant differen ce at P<0.05an d P<0.01,re-spectively.Valu es in the parenth esis are the r escuring rate of th e yield loss un der severe disease conditions.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表3),在重发病条件下,千粒重、结实率和单株产量等3个性状在近等基因系之间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相反,在不发病和轻发病条件下,所有考查的性状在近等基因系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此外,株高、生育期等形态性状在近等基因系之间也都表现一致(结果未列出)。据此,我们认为在重发病条件下,近等基因系之间在产量等性状值上存在的差异是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差异所致,而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差异可以归因于qSB-11Le的存在与否。简单计算可知,在纹枯病重发生情况下,qS B-11Le可以挽回1.43g的单株产量损失或10.71%的产量损失率。进一步分析发现,产量损失的挽回主要体现在千粒重和结实率等2个产量构成因子上。

2.4qSB-11Le的进一步定位

利用发展的分子标记,检测分析BC4F1回交群体中的中选单株。结果表明从水稻第11染色体的短臂近顶端处的分子标记Z115直到长臂上的分子标记RM229间,该单株均为杂合基因型;而RM229外侧的分子标记Z84之后则均为轮回亲本Lemont 型。这表明此单株的杂合基因型区间完全包含qSB-11的置信区间(RM167-G44或Z529),其后代分离群体(BC4F2)可用于qS B-11Le的进一步定位。

2005年正季利用BC4F2群体中的680个个体和13个多态性分子标记,进行连锁图谱的构建(图3)。各标记在遗传图与物理图上的位置次序相同,但靠近着丝粒的几个标记(Z58、Z62和RM229)彼此间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的比值,明显小于顶端分子标记Z115与Z405之间的类似比值。这可能是由于这些标记靠近着丝点,交换率下降之故。利用各单株的纹枯病病级作为抗性性状值,采用复合区间分析法对qSB-11置信区间内外进行抗性QT L 的进一步定位。结果显示(图3),分子标记Z439的左右两侧分别存在2个明显的LOD值高峰,均高于判断标准2.5,该区间包含之前检测到的与qSB-11Le有关联关系的RFLP标记RG118和SSR标记RM167。相对于qS B-11Le的原初置信区间RM167

140中国水稻科学(Chinese J Rice Sci)第21卷第2期(2007年3月)

图3qSB-11进一步定位中的LOD值曲线

Fig. 3.Curve of LOD value around the qSB-11r eg ion in further mapping process.

黑圆点表示在遗传图谱上的分子标记位置;黑色水平线表示LOD值为2.5;两个黑色短线表示推测的2个抗性QT L的置信区间。

Th e b lack dots indicate th e m ark er positions on the gen etic map;T he b lack horizontal line indicates th e LOD th reshold;Th e tw o black bars indicate the intervals of pu tative QTLs.

或Z405至G44或Z529[8,14],此时的最长置信区间被缩小到分子标记Z405与Z286之间,从水稻序列图谱上可知此区间的物理长度在1041kb左右。

3讨论

迄今在作物上初步定位的QTL(quantitativ e tr ait locus)已超过10000个(http://w w w. https://www.sodocs.net/doc/293745544.html,/qtl/index.html)。如此丰富的QTL 资源吸引了很多育种家的关注,不少研究者也相应提出了应用研究的方法策略[19-23]。然而,绝大多数QTL的定位结果并没有真正应用于育种实践,尽管几乎所有的重要农艺性状都是数量性状。对于数量抗性基因座(QRL,quantitativ e resistant locus),一般研究者更未将其列为育种过程中的关键或重要的选择对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方面:一是QRL研究本身的问题,如定位的准确性、定位区间的大小以及各种复杂的互作关系的干扰[24]等;二是QRL的育种效应未能被广大育种家所接纳。近年来,一些国际育种机构已在进行或已把主要方向转向耐病性或持久性抗病品种的选择,尽管他们未必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 AS)的技术手段进行特定QRL的选择。毫无疑问,结合M AS技术有目的地对个别或部分QRL进行选择,将大大提高持久性抗病品种的培育效率。

在多个年份、不同定位群体(Jasmine85/ Lemont、特青/Lemont以及多个回交群体)以及不同环境下(中国江苏[8,15]、美国德克萨斯州[6,12]), qSB-11Le均能被检测到,故可推测认为qSB-11L e与遗传背景及环境间不存在很复杂的互作关系。本研究进一步发现,虽然qSB-11Le的存在只能减轻纹枯病级1级左右,但在纹枯病重发生条件下,它可以挽回的产量损失达到10.71%,显示出qSB-11Le具有较高的育种应用价值。相反,在轻发病条件下, qSB-11Le却未表现出类似的育种效应。在我国南方稻区的部分区域,纹枯病发生较重并已成为水稻上的第一大病害[1],对于这些地区的水稻抗纹枯病育种而言,qSB-11Le显示出较高的育种应用价值。利用高代回交群体(BC4F2),qSB-11Le的存在区间被缩小到分子标记Z405与Z286之间,标记间距在1000 kb左右。因此,利用本研究发展的分子标记可以大大提高qSB-11L e的选择效率。如果遇到亲本间的分子标记多态性问题,可以利用水稻9311和日本晴在此区间附近的基因组序列差异,开发Lem ont与特定亲本间的多态性标记,以提高qS B-11Le的选择效率。国广泰史等[10]利用感病的粳稻品种京系17和相对抗病籼稻品种窄叶青8号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在京系17的第11染色体上也检测到1个抗性QT L。通过标记图谱比较,发现其置信区间对应于本研究中的分子标记Z58左侧至RM229的区间内。依据本研究的进一步定位曲线,我们未发现在此区间存在抗性QT L,这可能是采用不同亲本群体所致。

参考文献:

[1]廖皓年,肖陵生,王华生.水稻纹枯病发生历史及演变原因简

析.广西植保,1997(3):35-38.

[2]颜思齐,吴帮承,唐显富.禾谷类作物纹枯病研究:水稻、玉

米、小麦纹枯病和棉花立枯病四者之间的关系.植物病理学

报,1984,14(1):25-32.

[3]陈宗祥,邹军煌,徐敬友,等.对水稻纹枯病抗源的初步研

究.中国水稻科学,2000,14(1):15-18.

[4]刘永峰,陈志谊,吉健安,等.江苏省水稻主栽及区试品种对

水稻纹枯病的抗性分析.江苏农业科学,2006(1):27-28. [5]潘学彪,Ru sh M C.美国的水稻纹枯病抗病遗传育种研究.江

苏农业院学报,1997,18:57-64.

[6]Li Z K,Pinson S R M,Marsh etti M A,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 Ls)in cultivated rice contribu ting

to field resistance to sheath blight(Rh iz octonia solani).T heor

141

左示敏等:水稻抗纹枯病QT L qSB-11的育种价值及其进一步定位

Ap p l G enet,1995,91:374-381.

[7]Pan X,Rush M C,Sha X,et al.Major gene,nonallelic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from th e rice cultivars Jasmine85and T eq ing.Crop S ci,1999,39:338-346.

[8]Zou J,Pan X,Ch en Z,et al.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sh eath bligh t resistance in tw o rice cultivars(Ory za sativa L.).Th eor A p p l Genet,2000,101:569-575.

[9]韩月澎,邢永忠,陈宗祥,等.杂交水稻亲本明恢63对纹枯

病水平抗性的QT L定位.遗传学报,2002,29(7):565-570.

[10]国广泰史,钱前,佐藤宏之,等.水稻纹枯病抗性QT L分

析.遗传学报,2002,29(1):50-55.

[11]Sato H,Ideta O,Audo I,et al.M appin g QT Ls for sheath

b light resistance in the rice line WSS2.Br eed ing S ci,2004,

54:265-271.

[12]Pinson S R M,Capdevielle F M,Oard J H.Con firm ing QT Ls

and finding additional loci con dition ing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in rice usin g recombin ant inbred lines.Crop S ci,2005,45: 503-510.

[13]谭彩霞,张亚芳,陈宗祥,等.两个抗水稻纹枯病主效数量基

因的鉴定.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4:79-80.

[14]谭彩霞,纪雪梅,杨勇,等.水稻回交世代中两个抗纹枯病

主效数量基因的鉴定与标记辅助选择.遗传学报,2005,32

(4):400-405.

[15]Rush M C,H off B J,Mcllrath W O.A u niform disease rating

system for rice disease in the U nited States//Proceedin gs of th e16th Rice Technical Workin g https://www.sodocs.net/doc/293745544.html,k e Charles,Lou-isana,U SA:[s.n.],1976:64.[16]潘学彪,陈宗祥,徐敬友,等.不同接种调查方法对抗水稻纹

枯病遗传研究的影响.江苏农学院学报,1997,18:27-32. [17]Ji Q,Lu J,Chao Q,et al.Delimiting a rice wide-compatib ility

gen e S n5to a50kb region.Theor A p p l G enet,2005,111: 1495-1503.

[18]Wang S,Basten C J,Zen g Z B.Window s QT L Cartographer

2.5.Raleigh,NC:Departm ent of Statistics,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005.[2006-11-09].http://statgen.ncsu.

edu/qtlcart/WQTLC art.htm.

[19]T an ksley S D,Nelson J C.Advanced back cross QTL analysis:

A method for th e sim ultaneous discovery and tran sfer of valua-

ble QT Ls from u nadapted germ plasm into elite b reeding lines.

Theor A pp l Genet,1996,92:191-203.

[20]Ribau t J M,Betran J.Single large-scale m ark er-assisted selec-

tion(S LS-M AS).Mol B reed ing,1999,5:531-541.

[21]Ribaut J M,H oisin gton D.Marker-assisted selection:New

tools and strategies.Trends Plant S ci,1998,3(6):236-239.

[22]Agnes B F H,Mathilde C,Andre G,et al.M ark er-assisted

introgression of favorable alleles at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be-tw een maize elite lin es.Genetics,2002,162:1945-1959. [23]Johan D P,Voort J R.Breeding by design.Trend s P lan t S ci,

2003,8:330-334.

[24]潘学彪,张亚芳,左示敏,等.试论作物重要数量性状基因的

鉴定和应用.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5,26

(2):50-55.

142中国水稻科学(Chinese J Rice Sci)第21卷第2期(2007年3月)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 及防治技术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 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操作规程

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操作规程 (内部材料注意保管) (站全体技术人员及制种种植大户研究讨论并表决通过) 二O一三年,是我站稳定发展、做强、做优种子产业化经营,促进经济有效增长,种农收益增加,对外信誉增强的关键之年。为了夺取各项工作全面胜利,其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是: 一、指导思想: 1、种子生产精种精管年; 2、选好基地、选优种植户把关年; 3、执行操作规程措施到位年; 4、种子产量增加、质量精品年; 5、实行团队区域承包、强化考核百分之百年; 6、特约生产单位极度满意年。 二、措施目标: 严格执行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措施,环环扣紧,检查落实百分之百到位,保证达到: 1、按期播种,精细管理、培育多蘖壮秧; 2、下足基肥,按期栽插、插足基本苗,奠定高产基础; 3、搞好化除,施好蘖肥、搭好丰产苗架; 4、综合防治,确保无虫无病害; 5、时到搁田,控制后期施肥和无效分蘖,争取多粒大穗; 6、适时割叶,适量喷施“九二O”,促进抽穗、提高结实率; 7、严格除杂,清除杂株、保证种子纯度; 8、抢收抢晒,保证种子发芽率和总体质量,夺取丰产丰收。 三、产量指标:

1、农村内地:广两优2010组合,产量指标440斤/亩;63系列组合,产量指标420斤/亩;Y两优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80斤/亩。 2、农场:两优香一组合,产量指标400斤/亩,63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60斤/亩;Y两优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40斤/亩。 实际考核指标:(团队承包考核结算指标) 农村内地:广两优2010组合,产量指标400斤/亩;63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80斤/亩;Y两优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40斤/亩。 农场:两优香一组合,产量指标360斤/亩;63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25斤/亩;Y两优系列组合,产量指标305斤/亩。 四、操作规程: 为保证生产周期各项工作有方向、有目标、有序落实到位,夺取杂交水稻制种优质高产。特制定杂交水稻制种生产操作规程,供指导制种生产时参照执行。(一)选择适宜基地,严格设置隔离。 杂交稻制种基地,要求选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能灌能排、道路交通便利、隔离条件较好、有足够的晒场、最好是上年制种茬口,这样有利于夺取优质高产稳产。 空间隔离:制种区四面八方500米范围内没有粳稻,200米范围内没有籼稻;四周不得种植其它任何异性水稻品种。 时间隔离:母本抽穗扬花与周围水稻抽穗扬花期错开20-25天以上。 隔离区原则长同类组合父本。特殊地段确需长粳稻的,必须用淮稻5号塗稻直播,播种时间必须控制在6月23日以后。63系列组合作隔离的粳稻保证在9月8日后始穗,Y两优系列组合作隔离的粳稻保证在9月10日后始穗。种子区域内无插花种植非本组合父本等异性水稻品种,隔离区不达标的宁愿不生产决不能埋下隐患。 (二)规划留足秧池,搞好春播备耕。 留足育秧所需秧池,秧池是培育壮秧的基础,必须按规划的制种面积留足育秧所需秧池。秧池必须选择制种茬或空白茬,不得安排粳稻茬口。按父本秧池1:

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2007年第1期专题论述 中国种业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有6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年播种面积3000万hm2,占世界的20%;产量1.85亿t,占世界的近1/3;单位面积产量6.35t/hm2,比全球平均产量3.85t/hm2高65%[1]。水稻在我国谷物产量中始终保持在总量的40%左右,占据了近半壁江山。我国的水稻育种在20世纪经历了矮化育种和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两次革命后,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因此,研究选育水稻优质和超高产品种,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水稻育种的回顾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育种对发展水稻粮食生产的作用,使水稻育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1地方品种的搜集和应用解放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搜集3.4万余份地方品种资源,经整理、鉴定、筛选出160余个优良品种推广应用,如早籼的南特号、早籼503、陆财号和广场13等;中籼的万利籼、胜利籼和中农4号等;晚籼的塘埔矮和浙场3号等。中、晚粳的桂花球和黄壳早甘日等;晚粳的10509和老来青等的推广应用,改变了生产上品种多、杂、乱的现象。其中广西的矮仔占成为以后我国水稻矮化育种中的重要资源。 1.2矮化育种1956年矮脚南特、1957年台中在来1号和1959年广场矮的相继育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矮化育种阶段,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第一次重大变革。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期,南方各省区先后基本实现品种矮秆化,当时著名的推广良种有早籼矮脚南特、矮南早1号、广解9号、6044、二九青、广场矮4号、先锋1号等。迟熟早籼或中籼有广场矮、珍株矮、广选8号、窄叶青、成都矮8号、泸成17和泸双1011等。与此同时,北方稻区则利用日本粳稻品种农垦58等育成了一批中矮秆品种,如松辽2号、辽丰5号、京育1号等。 矮秆化品种的成功育成,不仅比原高秆易倒伏的品种增产30%~50%,甚至出现了大面积平均单产达 500kg的高产典型,导致了亚洲国家的水稻绿色革命。1.3杂种优势利用和常规稻更新1964年袁隆平最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工作,1973年我国实现籼型三系配套,1975年基本建立了强优势杂交稻种子生产体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杂种优势应用于水稻生产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推广了南优、汕优、威优和四优四大系列组合,单产比常规品种稻增加10%~15%。与此同时,粳型杂交稻也实现了三系配套,筛选出了中粳组合黎优57、秀优57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在杂交稻育种期间,水稻常规育种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育成了一批高产、抗病等品种,如原丰早、桂朝2号、吉粳60、京越1号、武农早等;通过籼粳杂交育成了粳稻品种矮粳23、南粳25、辽粳5号等。1961-1984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年均增长率0.98%,单产年均增长率4.11%,总产年均增长率5.13%;1984-2003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年均下降0.46%,单产年均增长率0.53%,总产年均减产0.77%,进入徘徊发展阶段[2]。 2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高产、多抗、优质综合育种目标,以及相应采用诱变育种、花培育种、航天育种等手段,常规稻和杂交稻选育又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1994-2003年,大米市场上呈现出优质米畅销、劣质大米滞销的状况,全国不同程度先后进入调整粮食结构、优化品种结构阶段。90年代以来,水稻单产一直在6t/hm2左右,杂交水稻产量开始出现了徘徊的局面,新的组合在熟期、米质、抗性等方面虽有改进,但在产量上未能获得新的突破。因此,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位面积的产量,已成为国内外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迄今为止我国水稻育种已有两次突破,袁隆平院士认为我国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3]。1997年,中国开始超级稻选育研究,从农业部“新世纪曙光计划”进入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中国超级杂交稻研究则连续两次获得总理大额资助,成为水稻育种界亮点。2001年,中国科学家成功地完成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的研制及水稻全基因组表达谱绘制,建成了包含7万 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 李初军1刘建萍1贾丽颖2吴放斌1 (1江西省萍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萍乡337001;2萍乡市湘东区湘东镇中学,337016) 11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防治策略探讨 摘要: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现将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分布、危害状、病原物等方面分析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 1病害发生 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富贵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 病害。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病害,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更加繁茂,其为害日益严重,现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目前水稻纹枯病在世界各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稻区纹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1-2]。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据统计,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 可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目前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 纹枯病发病面积达1360万公顷,造成损失约137万吨[3]。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2为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抽穗前以叶鞘受

作物育种理论与方法水稻20思考题

高级作物育种理论与方法水稻思考题 1、稻种染色体组是如何划分的?亚洲栽培稻属于哪个染色体组?亚洲栽培稻的亚种分类。如何从形态上区分栽培稻籼、粳亚种(请指出5个性状的差异)?在分类学上,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类单位。一般在不同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生殖隔离机制。 不同植物之间能否杂交并形成可育杂种,常常是区别它们是否属于不同种的标准之一。 综合评分:6分以下为籼,18分以上为粳。 2、按照育种价值种质资源可分为哪几类?从进化的观点分析它们与农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3、作物品种依据品种群体和个体的遗传特征可以分为几类?当代农业生产

上应用的品种类型有哪些? 4、根据水稻对日照长度和温度的反应,它属于哪类作物?试述早稻、晚稻和中籼稻的光、温反应特性。哪种熟期类型的水稻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种植生育期最为稳定?如何利用水稻的光、温反应特性一年多代种植,加速育种进程? 水稻——短日高温作物 早稻感温性较强 晚稻感光性较强 中稻(中籼)短日高温生育性水稻育种的增代原理:给以适宜的高温短日条件促进水稻发育,缩短生长周期,在有限的季节内增加繁殖的代数,或利用异地异季的适宜温光条件,在一年内增加繁殖的代数,加快选育新品种的速度。 正季短日处理、冬季温室加代、冬季南繁加代 5、我国水稻的熟期分类是依据何地的抽穗期划分的?通常早稻、中稻、晚稻什么时间抽穗?

6、水稻育种的主要品质指标有哪些?江苏省水稻育种主要需抗哪些病虫害? 加工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外观品质(粒型(长宽比):优质稻谷(籼)要求达到2.8、垩白粒率(%):垩白度(%)),蒸煮(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糊化温度)和食用品质(一般要求米饭白,有光泽,松而不硬,软而不粘,有韧性和滑润感),营养品质(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 稻瘟病(真菌性病害) 2、白叶枯病(细菌性病害) 3、纹枯病(真菌性病害) 4、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 飞虱褐飞虱 7、利用系谱法对杂种后代进行选择时需注意哪3方面的问题? (1)性状的遗传力和世代选择的关系 ●不同性状在同一世代的遗传力不同,选择的可靠性也不同。质量性状遗传力高,选择的可靠性和效果好;数量性状遗传力低,早代选择效果和可靠性低。 ●同一性状在不同世代的遗传力不同。随着世代增高,同一性状的遗传力逐渐增高,选择的可靠性也逐渐增大。因此早代遗传力不够高的性状,可到较高世代再进行选择。

水稻育种的现状与方向

水稻育种的现状与方向 宋幼良 (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绍兴 312003)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和现状分析,结合育种实践,提出了强化优质水稻育种、继续坚持水稻超高产育种、积极开展功能型水稻育种等3个研究方向,并大胆设想了未来水稻育种的新理念。 关键词: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方向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同时,世界上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口也以稻米为主食[1-2]。随着人口的增加,未来对稻米的需求还将不断增长。因此,努力培育水稻新品种,增加稻谷总产量,对于确保21世纪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 国内外水稻育种现状 水稻起源于中国长江流域。众所周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3个重要发展时期。第1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后期高秆良种的评选利用,代表性品种有早籼南特号、中籼胜利籼、中粳黄壳早廿日、晚粳老来青等,改变了生产上品种多、乱、杂的现象。第2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的矮化育种,代表性品种有矮脚南特、广场矮、台中在来1号等,引起了水稻育种方向性的转变。第3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杂交优势的利用,代表性品种有袁隆平、李必湖的南优系统和谢华安的汕优系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1个成功将杂交水稻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国家[3]。随后至今,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与生产应用一直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主题。同时,分子育种也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兴起,更加注重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方法的结合,注重多科学的交叉研究和超前研究。 国外以水稻育种著称的有日本、菲律宾、韩国、美国、泰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育种的总体水平较高,并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4]。目前,国外水稻育种的目标主要集中在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改进稻米品质,普遍重视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亚洲水稻产量占世界水稻总产量的90%以上。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对世界稻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育种方向主要是选育高产、稳产、适应于不同环境类型的新品种,强调品种的耐旱及耐淹性,注重株型改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抗主要病虫害、耐盐碱和抗逆土壤环境。IRRI育种专家指出,目前水稻育种仍然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选育出适应于不良环境的高产抗逆品种;二是选育出适应于灌溉地区的高产、稳产品种[5]。 2 水稻育种方向的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多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13.7亿人口已成为我国农业科研的重要挑战;其次,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亟需培育一大批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水稻新品种,这无疑给水稻育种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认为以下3方面的研究可能成为水稻育种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2.1 强化优质水稻育种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追求的是高产,区试和品种审定注重的也是高产,育种者的首选目标当然是高产。致使我国的优质稻育种比较薄弱,只有选育优质的品种,通过审定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才能扭转我国“缺粮压库”的被动局面,才能使我国自产稻谷购销顺畅,提高我国粮农的种粮效益和积极性。 过去优质稻育种主要利用系统选育、杂交技术进行新品种改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航天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诱变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为将来的优质稻育种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将在扩大品种间的遗传差异、创造丰富的遗传背景上大有作为。 2.2 继续坚持水稻超高产育种 水稻超高产育种由日本农林水产省于1981年首先提出,IRRI于1989年也正式启动了“新株型”稻育种计划,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6]。优质、高产、多抗、适应性强已成为当前超级稻育种的主要目标,其中要求产量增幅达13%左右,米质达国家优质米标准,抗 基金项目:浙江省育种专项(0406);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2B70040); 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A22014)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发生危害规律防治策略探讨 摘要:水稻纹枯病近几年来,由于过量施用氮肥等原因,使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渐扩大,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现将从水稻纹枯病的危害特点、分布、危害状、病原物等方面分析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发病因素并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病原;危害;防治措施 1病害发生 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称“富贵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常发性、普发性病害。纹枯病是遍及全球的病害,也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群体更加繁茂,其为害日益严重,现已成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目前水稻纹枯病在世界各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在亚洲、美洲、非洲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发生,以东南亚稻区受害最重。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稻区纹枯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为害重[1-2]。但以长江以南稻区发生普遍,早、中、晚稻皆可发生,引起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降低,甚至植株倒伏枯死,矮秆品种受害更重。水稻苗期至穗期各生育阶段均可发生,一般从分蘖期开始染病,孕穗到抽穗期形成发病高峰,到蜡熟期逐渐停止蔓延。据统计,发病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40%~50%,局部田块甚至颗粒无收。目前全国水稻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公顷,纹枯病发病面积达1360万公顷,造成损失约137万吨[3]。水稻纹枯病与稻瘟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2为害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土壤传染的病害。一般以分蘖末期至抽穗期发病重,尤以抽穗前后发病最严重。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为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造成水稻损害,影响其产量。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急剧加重,抽穗前以叶鞘受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湿度高时呈灰绿色至墨绿色[4]。病斑多时数个可互相融合呈云纹状大斑,很像开水烫伤,灰白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温湿

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生产工艺技术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为贯彻执行生产部对各车间的工艺纪律监督与考核,提高各操作岗位员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加强员工的岗位责任心,从而全面提升公司生产的工艺控制水平,依据相关规定,技术部将组织对生产车间的工艺技术和操作规程进行培训。二、培训内容 工艺技术和操作规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技术部定期定员对车间的培训。 技术部将定期通知车间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将由技术部规定并通知车间。主要内容包括: (1)工艺管理制度的培训。 (2)技术改造的说明培训。 (3)重要装置、工艺操作法的培训。 (4)工艺技术员的业务水平培训。 (5)产品生产的操作规程培训。 (6)临时用工或外来人员的上岗资格培训。 2,车间实际需求的工艺技术培训。 根据相关规定,车间有义务根据生产中的实际需要,要求技术部组织对生产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培训,用以提高车间工艺技术水平和承担工艺责任的风险。主要内容包括: (1)生产中遇到的难点控制问题的培训。 (2)新上项目或设备的运行操作规程培训。 (3)工艺条件控制中的理论支持培训。 (4)其他工艺技术培训。 3,车间负责对车间员工进行的基础培训。 车间必须制定每月的详细培训计划,并报技术部,由技术部进行评估并监督执行,对于讲课的内容,水平以及效果列入年度考评(职称、工资系数)。培训内容包括: (1)车间生产的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2)生产岗位操作规程。

(3)车间生产主要设备性能及设备维护。 (4)车间生产设备的开停车顺序。 (5)生产过程中各工艺条件的具体控制方案。 三、培训方式 工艺技术培训提倡能切实提高员工工艺技术的水平各种方式,但集中授课将作为主要培训手段,培训方式如下 (1)下发各种生产工艺和操作规程技术资料,并在一段时间后对接收资料的在岗员工组织相关考评。 (2)由公司内部各领域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才组织授课。 (3)组织培训人员集中交流,互相探讨与学习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经验及操作技术。 (4)技术部或车间对生产员工进行现场教育与指导操作。 四培训纪律 (1)所有被通知到培训授课的员工不得无故缺席、迟到或早退。 (2)收到培训考试试卷的员工不得敷衍了事,必须认真答卷。对组织的培训考试应认真对待。 (3)培训资料必须归口管理。 (4)车间技术员要定期对培训进行总结,对培训受训人员要进行操作实践考察。五培训考核 相关培训考核成绩将严格按照试卷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成绩综合评论。 六培训时间 每次科目培训前,培训时间由各部门协商决定。 七培训科目 示例《化学品安全培训》《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设备基础》《产品安全操作规程》《产品生产工艺》……

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高级)

三系杂交水稻制种技术 用恢复系作父本和不育系杂交,生产杂交种子的过程,叫做杂交水稻制种。自1973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并投入大田生产以来,从最初每公顷制种几十千克产量到现在每公顷制种二、三百千克的产量,经历了一个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形成阶段、迅速发展阶段、比较成熟阶段,说明了杂交水稻制种的生产潜力是很大的。由于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拔,不同的杂交组合,在制种技术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按一种模式去操作。各地应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和不同的杂交组合对一些技术措施和指标作一些适当的调整。 1. 选好制种田 (1)选好本田。选择水利条件好、排灌方便、阳光充足、病虫害少、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的大面积成片田制种。 (2)搞好隔离。水稻花粉粒小而轻,能随风飞扬,花粉的传播距离很远,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可传播几十米,甚至上100米。据湖南省水稻研究所对花粉隔离的试验结果:距离10米的,花粉混杂率为百分之五点二;距离20米的, 花粉混杂率在百分之二点三,距离30米的,花粉混杂率降到百分之一;距离40米以上的, 才能杜绝异种花粉自然杂交。所以,制种田周围50米以内,除父本外,不应有其它水稻品种,才能使不育系在开花期间,只接受单一父本的花粉,保证种子的纯度。制种时的隔离方法有以下四种:空间隔离、时间隔离、父本隔离和屏障隔离。 2.安排好"三期" "三期"是指正确的播种期、适时的插秧期和最佳的抽穗扬花期,其中选择父母本最佳的抽穗扬花期,使花期相遇,是关系到制种产量高低和成败的关键。杂交水稻制种方式较多,主要有春制、夏制和秋制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制种,首先要根据父母本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安排好它们的抽穗扬花授粉期。其次要根据父母本各自从播种到始穗所需要的天数、叶龄、有效积温倒推,算出父母本的播差期和播种期。再次要根据父母本各自的适宜秧龄期确定出适宜的插秧期。 (1)选择最佳的抽穗扬花期。杂交水稻制种要注意把抽穗扬花期安排在气温、湿度适宜、雨水较少的季节,一般要没有连续3天以上的雨天。据资料介绍,籼型三系杂交稻亲本理想的抽穗扬花期要求日平均气温24~28℃,花时气温28~32℃,昼夜温差8~9℃,相对湿度75~85℃,日照充足,有微风,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父母本花期花时相遇好,开花正常,异交结实率就高。如果日最高温度高于35℃或日最低温度低于20℃,日平均温度低于22℃,花时穗部气温低于26℃或昼夜温差过大,开花较少,异交结实率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低于百分之六十五或高于百分之九十,对开花授粉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粳型三系杂交稻亲本开花的适宜气温为23~30℃,下限温度为18~20℃,略低于籼型杂交稻,但不同的亲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所制的组合特性而定。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制汕优63组合较适宜的抽穗扬花季节一般在8月上旬。因为长江中、下游这一带多数年份6月下旬和8月下旬出现有规律性的雨日;7月份又有"火南风"的威胁,9月份中、下旬有"寒露风"低温的危害。为了避过这些不利因素,制种应以

水稻同步插秧直播育种机械的生产技术

本技术公开一种水稻同步插秧直播育种机械,包括排种器、排种分配装置、排种器支架、导种管、投种管、开沟装置、T形支架、插秧箱、秧爪和动力装置;所述排种器支架上安装有排种器,其底部与所述插秧箱端部安装在一起。所述排种器底部安装有排种分配装置。该配套插秧同步直播育种机采用集中排种技术,一个排种器能高效的完成6行排种作业,轻简化了机具结构,降低了对动力的要求;排种轮型孔腔体依据水稻种子三轴尺寸和渐开线原理设计,实现水稻精量排种,极大地提高了排种精度和工作效率,节约种子,提升水稻的种植效益。本机均采用模块化设计,整体结构紧凑且简单,外形小巧,方便安装和易拆卸,工作稳定可靠。 权利要求书 1.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水稻同步插秧直播水稻育种机械水稻同步插秧直播育种机械,其特征包括排种器(1)、排种分配装置(2)、排种器支架(3)、导种管(4)、开沟装置(5)、T形支架(6)、插秧箱(7)、秧爪(8)和动力装置(9);所述排种器支架(3)上安装有排种器(1),所述排种器支架(3)底部与所述插秧箱(7)底部安装在一起;所述排种器(1)底部安装有排种分配装置(2);所述排种分配装置(2)与开沟装置(5)通过导种管(4)对应连接;所述开沟装置(5)投种管(51)每2根为一组安装在一个T形支架(6)上,3套所述T形支架(6)尾部分别安装有3副插秧箱(7)末端;1对所述秧爪(8)安装在插秧箱(7)末端两侧对称驱动轴上,所述插秧箱(7)安装在所述动力装置(9)上;

所述排种器(1)包括前侧板(11)、种层高度调节板(12)、充种室(13)、卸种板(14)、侧板(15)、圆弧底板(16)、投种口(17)、排种组合轮(18)、后侧护种板(19)、排种器传动轴(110)、排种器链轮(111)和种箱(112);所述投种口(17)下方安装有所述排种分配装置(2),所述侧板(15)下方安装有卸种板(14);所述排种组合轮(18)由6个排种轮(18a)组成,所述排种轮(18a)采用中心开正六方孔设计,所述后侧护种板(19)圆弧面上涂有一层EVA材质的护种圆弧层;所述排种器传动轴(110)为正六方轴,所述6个排种轮(18a)穿插在所述正六方传动轴(110)上,所述排种轮(18a)和所述排种器传动轴(110)一起随传动链轮(111)转动;所述动力装置(9)包括多级动力链轮(97),所述传动链轮(111)通过链条与所述多级动力链轮(97)相连;所述秧爪(8)在插 秧的同时驱动排种装置(1)同步作业,将6行水稻种子直播在右侧2行机插秧苗左侧,从而实现水稻插秧与直播的同步作业,通过改变动力链轮(97)和传动链轮(111)的传动比与秧爪(8)的传动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水稻同步插秧直播育种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种轮(18a)上均匀分布6个依据渐开线和抛物线设计的排种型孔(18b),所述排种轮(18a)包括型孔主体(18c)和渐开线状型孔(18b),渐开线状型孔(18b)包括型孔左壁面(18d)、型孔腔体(18e)、型孔右壁面(18f),所述型孔腔体(18e)根据育种水稻种三轴尺寸设计,所述型孔左壁面(18d)和型孔右壁面(18f)依据渐开线原理生成,有助于水稻种子的充种、投种和实现精量排种。 3.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水稻同步插秧直播育种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沟装置(5)包括投种管(51)、开沟器(52)、闭体花篮螺杆(53),所述投种管(51)顶部与所述导种管(4)相连,所述投种管(51)底部铰链与开沟器(52)相连,所述开沟器(52)采用犁形结构设计,所述开沟器(52)与所述投种管(51)之间通过闭体花篮螺杆(53)调节开沟器前倾角度。 技术说明书 一种水稻同步插秧直播育种机械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1症状 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 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3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早稻菌核是晚稻纹枯病的主要侵染源。 4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病原菌在稻田中越冬,为 初侵染源。春耕灌水时,越冬菌核与浮屑、浪渣混杂漂浮在水面上,黏附在稻株上进行侵染,形成病斑。病斑上的病菌通过接触侵染邻近稻株而在稻丛间蔓延。病部形成的菌核落入田中随水漂浮,进行再侵染。抽穗前病部新生菌丝以横向蔓延

水稻育种

水稻育种 名词解释: 籼稻: 粳稻: 水稻感温性:水稻因受温度高低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 水稻感光性: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长短的特性,称为水稻对日长的反应特性 野败型水稻不育系: 光温敏核不育系: 营养品质:主要包括精米中蛋白质含量和赖氨酸含量 稻米加工品质: 稻米外观品质:主要包括整精米的粒型(用长宽比表示)、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指标 垩白:是由于稻谷胚乳的淀粉和蛋白质颗粒在形成时不够密实而所形成 垩白粒率:就是指含有垩白的整精米占供试整精米数量的百分率 垩白大小:是指供试整精米中垩白部分投影面积占整精米总投影面积的平均百分率 垩白度:就是垩白粒率与垩白大小的乘积。 蒸煮食用品质:主要包括糊化温度(GT)、直链淀粉含量(AC)、胶稠度(GC)、米粒延伸性和香味。 糊化温度:是指米的淀粉粒在热水中开始发生不可逆的膨胀,丧失其双折射性和结晶性的临界温度,一般以稻米的碱消值(ASV)间接测定糊化温度。 胶稠度:是指米粒糊化后,4.4%米胶在平板上的流淌长度;其反映了米饭的软硬程度 绿色超级稻: 水稻基本营养生长期:在最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短日照、高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也要经过一个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始幼穗分化。这个不受短日照、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或“短日高温生长期”。 水稻广亲和性: 中稻: 杂交育种:是通过人工杂交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亲本的优良性状综合到一个个体中,继而从分离的后代群体中,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和比较鉴定,获得遗传性相对稳定、有栽培利用价值的定型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糯稻: 秥稻: 育种目标: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备的优良特征特性,即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宜、适于机械化操作)常规水稻:是指遗传特性稳定、当代和后代性状一致的品种,正常情况下可以留种,生产上不需要每年制种的水稻。 系统育种:是指根据育种目标要求对原始常规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的单株或单穗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对其后代株系或穗系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花培育种:是指从花药培养和花粉培养的单株经过鉴定、比较和选择育成新品种或品系的育种方法。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F1),在生长势、生活力、抗逆性、产量、品质等方面优于其双亲的现象。 水稻产量潜力: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稻株在其生育时期内形成稻谷产量的潜在能力。 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指一定质量的稻谷经过机器加工后,得到的糙米、精米、整精米占供试稻谷质量的百分率。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水稻纹枯病如何防治中国南方水稻纹枯病发病原因及防治 纹枯病是水稻栽种普遍的病害,其伤害大,一旦产生预防不及时会造成水稻变枯而死,危害水稻生产量,那麼造成水稻纹枯病病发的原因是什么?下列是详尽的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及预防对策。期待对诸位栽种户有一定的协助。 1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缘故 水稻纹枯病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在基本标准下对其开展观查,真菌始初没有颜色,成熟时出現浅褐色的菌核。病原菌菌核的具体抗旱性较强,在各种极端自然环境上都能存活,是水稻纹枯病大规模散播的主要诱发病原菌。除此之外,水稻栽种相对密度过大、肥水管理方法不善、治疗药物预防对策不科学等,都是造成产生纹枯病,危害防效。 2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特性 水稻纹枯病是高溫、高低温标准下造成的病害,当水稻栽种地区田里溫度持续上升以后(大概在20 ℃,环境湿度在80%时),纹枯病刚开始逐渐产生与散布。栽种地区田里溫度超过25 ℃、空气湿度超过90%时,病害快速传播会持续加速。水稻栽种田园中远期存水,

环境湿度很大,为纹枯病大规模产生和散播出示了基础标准。假如在上肥管理方法全过程中加上基肥过多,会是禾苗抽穗提早封行,促进纹枯病产生。在一切正常栽种的状况下,不一样种类的具体抗病力及其患病率存有一定差别,高秆水稻种类患病率较低,矮秆水稻则病发较重。 3 水稻纹枯病的基础发病症状 纹枯病对水稻叶柄、叶子、穗部和叶茎都是造成不一样水平的危害。最初产生环节关键在主茎与水面挨近的叶子和叶柄位置。水稻前期感柒全过程中,病部大部分都展现深绿色浸水状模糊不清黑斑,病斑进一步外扩散后,逐步完善云纹状。病斑正中间部位会出現浅绿色或者暗红色,对水稻机构被毁坏后,边沿展现暗褐色。在病害产生比较比较严重时,好几个较小的病斑并集以后会造成很大的病斑,造成叶子刚开始变黄随后慢慢枯萎。茎杆部位被害状况与叶子比较类似。当穗部受损害后,最初会展现出深绿色,伴随着损害時间的增加,会展现暗红色,水稻不可以一切正常抽穗。在高溫、高低温的生长发育自然环境中,纹枯病病发位置会出現菌核,菌核色调较深,非常容易掉下来。 4 水稻纹枯病的病发规律性 水稻纹枯病是念珠菌性病害,病原菌的菌核在栽种*壤、禾秆病部、野草等自然环境中过冬,是产生病害的基本病原体。在春天开展耕地时,大部分取得成功过冬的菌核都是在水面上飘浮,随后粘附在水稻主茎上。当地理环境溫度比较适宜时,菌核会持续出芽,产生真菌,浸染水稻,使水稻病发,而在高溫、高低温标准下,可造成水稻纹枯病流行性感冒暴发。在水稻栽种后,病害产生太早、过多、太重,是当今稻区普遍现象的状况。 5 水稻纹枯病的综合性预防对策 5.1 取种抗病力不错的种类 水稻栽种关键取决于水稻种类挑选,由于好的种类可以阻拦病菌体,降低病害产生几率。根据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所知,当今籼稻主茎果蜡保护层厚度偏厚,硅化物质较多,具体抗病力不错,籼稻其次,糯稻具体抗病力最烂。在同样的栽种自然环境中,成熟种类的抗病力较低,迟熟种类的抗病性工作能力不错。 5.2 立即消除病原菌 在水稻开展栽秧以前必须立即捞起来水稻田水面上飘浮的菌核,全方位降低菌源数。操作过程以下:根据放高水位线(水位线高宽比3.3~6.6 cm)耙田,使菌核飘浮在水面上,并滞留一段时间以后,使飘浮在水面之中的干枝、野草、菌核等浪渣随风飘荡飘浮集中化到低处田角、田边以后,根据泥沙网等有关专用工具立即捞起来水面上飘浮的干枝和野草、

水稻育种

1、分子育种包括(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2、简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概念、优点和主要步骤。 通过检测与分子标记紧密连锁的目标基因,从而选择目标性状的基因型,以培育符合育种目标的技术,称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3、比较分子育种和常规育种的不同 (1)常规育种 表现型选择,受时空因素影响、 基因来源有限、 基因交流限于种内、 少数亚种间 目标性状功能有一定的不明确性、 选择时间长,根据细胞学及测交鉴定基因型,需2-3年 (2)分子育种 基因型选择,不受时空因素影响 基因来源广、基因资源丰富 基因交流不受物种限制 目标基因功能已知、目标性强 选择时间短,可准确快速跟踪后代群体中目标性状的传递 基因可分离、可调控 4、所谓分子育种,指的是在经典遗传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理论指导下,将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整合于经典遗传育种方法中,结合表现型和基因型筛选,培育优良新品种。 5、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比,具有很大优势: a.可以利用的基因资源大大拓宽。 b.为培育优良品种提供了崭新的育种途径。 c.可以对植物的目标性状进行定向变异和定 向选择(如点突变和RNAi技术)。 d.可以大大提高选择效率,加速育种进程 6、细胞的全能性:因为细胞核内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所以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生物体的能力 全能性的高低: ①受精卵>配子(如卵细胞)>体细胞 ②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细胞 ③植物细胞>动物细胞 7、外植体是指用来进行培养的植物体某一部分组织的统称。选择外植体要考虑: ①基因型; ②植物的合适部位; ③考虑它的合适年龄 步骤:取外植体、消毒、接种于培养基上、置于一定条件下培养 8、培养基及其组成: 基本培养基:MS,N6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 能量物质:蔗糖等其他添加物酵母粉、椰子汁、水解乳蛋白、酪蛋白水解物等 9、无性系变异:将遗传上的变异称为无性系变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