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课题: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背景2、步骤:经济特区:

①五个经济特区②设立的原因

③结果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发浦东:开发天津滨海新区:

特点:4、影响:,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概念:

标志着:

背景:3、经过:

首次

正式加入3、影响:

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对中国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重难点解析】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原因:

历史教训: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②克服计划体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有利条件: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意义:

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

建设的顺利进行。

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现在

背景

列强入侵被迫开放

独立自主主动开放

内容

不平等

平等互利

影响

沦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性质

被侵略的产物

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

4、中国加入To以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机遇:

①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②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③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挑战:

①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③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面临着挑战。

④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利优势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A.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路钱B.四项基本原则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点、线、面结合,我国最终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以下区域开放的先后顺序是

个沿海港口城市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发区上海浦东

A、B、

c、D、

邓小平l992年南方谈话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是,抓住有利时机,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就外部环境而言,“有利时机”指的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实力大减

c.世贸组织接纳中国为新成员D.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我国对外开放的最主要目的是

A、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

B、引进外资,加快发展步伐

c、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D、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

江泽民杂香港“XX·《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上说:“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中国政府体现上述精神最主要的行动是

A开放经济特区B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进行国有企业改革D加入世贸组织

以下对中国加入To的比喻最为恰当的是

A、引狼入室,有百害而无一利

B、掉进金窝,有百利而无一害

c、隔靴瘙痒,无多大意义D、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如何应对

下列关于经济特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管辖权的行政区域

②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方面,国家给予特殊政策

③特区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

A①②B①③c①D①②③

0、XX年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

A中国加入To

B海南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c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九七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

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四个城市;1988年又把哪个城市作为经济特区。

从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是什么?

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初步形成了新的对外开放格局。请问该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的山东,有哪两个城市走在对外开放的前沿?

【总结与反思】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选择题

1

D

c

D

c

A

D

D

D

D

A

二、非选择题

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新设海南经济特区。

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形式灵活多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青岛、烟台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有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组员:年级主任: 时间: 【课题】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回顾】 1.哪次会议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改革首先在哪里开始的? 2.农村改革有哪些重大举措?有何积极作用?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目标是什么? 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学习目标一:熟练背诵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91页第一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对外开放是何时哪次会议作出的决定? 阅读课本91页第二段到92页第三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2、简述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①1980年起: ②1984年: ③1984年后: ④1992年: ⑤2004年: 3、探究国家为什么在深圳珠海等四个地方设置经济特区? 4、阅读课本92页第四段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怎样的特点? 【当堂达标】 学生能熟练背诵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学习目标二:熟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92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 成立时间: 前身: 2、总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程。 1981年: 1986年: 2001年: 根据课本93页大字内容,自主完成下面问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何影响?应如何认识? 影响: ①历史必然: ②世界对中国: ③中国对世界:

认识: 【当堂检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答案】 C 【解析】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A、B、D三项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2.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的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 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 D.建立环渤海经济区 【答案】 B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79年”可判断出B项。 3.深圳、珠海等地是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表现在() A.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外关系可以独立自主 D.具有特别的行政权力 【答案】 A 【解析】经济特区的“特”,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办法,排除C、D两项;经济特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的B项。 4.深圳能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主要得益于() A.引进了外资B.国家减免了税收 C.地理位置优越D.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答案】 D 【解析】深圳的崛起主要是由于它作为我国的第一批经济特区,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5.“到2000年底,海尔在海外已建成10个工厂,3.8万个海外营销点产品已进入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许多国家成为了主流品牌。海尔冰箱、冷柜、空调3种产品已实现1/3出口国外。”海尔的这一变化说明了() ①中国实施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②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③中国的重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④中国资本国际化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海尔的一系列产品属于轻工业,排除含③选项即可。 6、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 A.深圳珠海的大发展 B.海南建省C.上海浦东的开发 D.西部的开发 7.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是 A.1997年10月 B.2000年11月 C.2001年11月 D.2001年10月 8.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②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③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④已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A.①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9、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将①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②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提供契机③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④给我国一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0、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举措反映了①世界市场对中国开放,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世界开放②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体现③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体现④使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初中历史《对外开放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课标要求: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方法 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极大提高,使学生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自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大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点: 重点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 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是什么?它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性决策?(生回答),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上节课我们讲了改革,今天 我们来学对外开放。 2、出示目标(见课件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依据学案认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学案见附件一) 三、交流助学: 环节一:同桌一对一交流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知识,纠错。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环节二:小组质疑问答,四人一小组相互质疑,并进行解答。对于不能解答

的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提交问题单,准备在全班进行质疑展示。 环节三:全班质疑互辩,各小组之间相互解答疑难问题,主要追问。 四、自学检测 出示“自学检测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指导学生强化记忆基础知识。 五、探究深学: 探究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阅读教材“经济特区的建立”一目,想一想:我国经济特区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最初的经济特区有那几个?其中对外开放的“窗口”是哪儿?党 和国家实行什么特殊的经济政策?收到了什么成效? 学生::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开对外开放的步伐。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窗口”是深圳。特殊的经济政策: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 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教师出示史料: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 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考试大纲】 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知识梳理】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的方针。 【问题探究】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二)过程 1.创办5个经济特区: (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和的地区。“特”在实行特殊的和。 (2)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创办: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经济特区。 (4)原因:中国南方是对外交通的或重要,是著名,离、、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密切交往。 (5)地位和影响: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开放沿海城市14个:年,进一步开放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1985年以后将、、、环渤海沿岸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对外开放走向深入 ①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年,开发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5.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三)特点: 1.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东部到中西部逐步推进。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体系。 二、加入世贸组织: 1.前身:1948年1月1日的________________ 2.世贸组织性质:实际上是世界各国之间从事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3.过程: ①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了关贸总协定召开的谈判 会议; ②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中的缔约国地位; ③年11月11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4.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②是中国融入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的一个契机, ③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④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思维拓展】 1.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与近代史上的对外开放的主要区别 2.中国加入WTO以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机遇: ①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②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③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挑战: ①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对外开放逐步推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80年,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此后,我国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形成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积极成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区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辟贸易区域,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区域,实行特殊贸易政策,对扩大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提升对外贸易管理水平、拓展开放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占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8.5%,出口总额占14.4%,进口总额占15.9%,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20%以上。 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和外贸商品单一。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建交,对外货物贸易伙伴迅速增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课题: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背景2、步骤:经济特区: ①五个经济特区②设立的原因 ③结果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开发浦东:开发天津滨海新区: 特点:4、影响:, 。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概念: 标志着: 背景:3、经过: 首次 正式加入3、影响: 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对中国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重难点解析】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原因: 历史教训: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 必要性:①经济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②克服计划体制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有利条件: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为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意义: 经济上: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也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

建设的顺利进行。 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全方位——全国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旧中国 现在 背景

《对外开放》教案

第9课对外开放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掌握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 用和影响;知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了解中国加入WTO的基本情况和影 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 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情 感;认识到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树立对 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教学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改革开放后的深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0年,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图片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的深圳的变化,同学们看图后得到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课件出示歌词: 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

大家日本语第12课教案

教案 一.復習 1.数詞をまとめる 枚薄い物や平たい物を数える台機械や乗り物などを数えるつ物の数を言う人人数を数える

例:紙を三枚ください。部屋にテレビが2台あります りんごを5つ買いました。教室に学生が3人います 2.練習 1)事務所先生46)シャツ2洗います 2)テーブルの上ラジオ27)箱みかん3 3)事務所机68)家冷蔵庫1 4)庭自動車29)昨日80円の切手買いました5)卵10買います10)教室いす何 3.宿題を説明して、間違いをなおす ※日本語で数詞はよく動詞の前に置く わたしは卵を2つ食べました。 二.新しい単語 1.テープを聞いて読む。発音に注意をする 2.意味と使い方の説明 1)どちらも:両方とも肯定、あるいは否定であることを示す 例:日本語と英語と、どちらが難しいですか。どちらも難しいです。 どちらもいいです。どちらもよくないです。 表示两者都怎样。后接续肯定表示两者都,接续否定表示两者都不。 2)ずっと:ずっと多いです。後ろは形容詞、或いは形容動詞である。 昨日は寒かったです。今日はずっと暖かいです。 3)はじめて:はじめて+動詞例:はじめてさしみを食べました。 はじめて日本へ行きます。はじめて王さんに会います。これははじめて見ます。4)「ただいま」家に帰ったときに言う。家にいる人は「おかえりなさい」と言う。 5)すごいですね:ほめるときに使う わたしは昨日4キロ走りました。すごいですね。 6)でも:接続詞、逆接を表す。さしみはおいしいです。でも、高いです。二.新しい文法 1.目標:過去の出来事や経験について、簡単な感想や印象が述べられる。身近なものや、自国と日本などに関しての簡単な比較ができる。

《对外开放》教案

《对外开放》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大多出生于21世纪初,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只是有所耳闻。他们对对外开放有所了解且有切身体会,但是对于中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以及对外开放的不同设置还不很清楚。但他们对全面对外开放后中国会面临哪些问题,对外开放对中国日后发展的影响非常关心。而且学生对中国地理的学习及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的了解有助于其对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的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活动及相关知识在政治教材中。这些都为他们学好本节课打下良好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课包含三个子目,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对外开放实行的两大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重点介绍了设立经济特区,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及其特点。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方针之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对外开放从政策性开放过渡到制度性开放,进人到深化阶段。它对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推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以及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探讨、识读地图、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基本史实; 目标2: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及作用,认识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重点、难点) 目标3: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作用。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歌曲中“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中的“老人”指的是谁?“圈”指的是什么?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对外开放》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对外开放》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识读《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示意图,说出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第十二课教案

Lesson 12 Goodbye and good luck New Expressions: 1 luck [l?k] n.运气,幸运 2 captain ['k?pt?n] n.船长 3 sail [seil] v.航行 4 harbour ['ha:b?] n.港口 5 proud [praud] a.自豪 6 important [im'p?:t?nt] a.重要的 Notes: 1. luck: 运气,幸运 bad [hard, ill, tough] luck 不幸, 倒霉 good luck 幸运 We wish you luck. 祝你好运。 Good luck to you! 祝你成功! He came to Beijing to try his luck. 他来到北京,想碰碰运气。 You never know your luck. 你也许会走运的。 联想:(1) lucky: 幸运的,运气好的 a lucky dog 幸运儿 a lucky day 吉日 He is a lucky dog. 他是个幸运的家伙。 You are lucky to be alive after being in that accident. 你真幸运,经过那场车祸还能生还。 (2) unlucky: 不幸的 Friday is believed to be an unlucky day. 星期五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 You were just unlucky. 你只是运气不好。 She was unlucky to catch a cold on the first day of her holiday. 她太倒霉了,休假第一天就感冒了。 It's considered unlucky to walk under a ladder. 从梯子下面走过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2. sail: 航行 Can you sail a boat? 你会驾驶船只吗? The ship sails for Shanghai tomorrow. 这船明天开往上海。 This ship sails for New York on Monday. 这船将于星期一开往纽约。 The fleecy clouds sailed across the sky. 白云飘过天空。 The duchess sailed into the room. 公爵夫人轻盈地走进了房间。 He sailed through his exams. 他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3. harbour: 港口 This harbour is a natural harbour. 这个港口是天然港。 They brought the boat into the harbour and dropped (the) anchor. 他们把船开进海港下锚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用一组自己家里找到的老照片和现在的新照片进行对比:那时的我们,现在的他们;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9课 对外开放教案设计

第9课对外开放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思考问题: 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外贸易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是什么时期? 2.中国近代史上何时开始采取闭关政策? 教师小结: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从明朝中叶开始采取闭关政策。我国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就与古希腊有贸易往来,到了盛唐时期,已有了“丝绸之路”和七条国际海陆通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但是到了明朝中叶,为了躲避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的进犯,采取了消极闭关政策,直到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翻开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篇章。历史证明了封闭就会落后,开放才能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歌词: 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 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 5.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提示: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与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教学方法】 1、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模式,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3、结合课前准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让学生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感受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 【教学资源】(宋休小四着重) 岳麓版实验教科书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flash《春天的故事》,《小平,你好》光盘片断,flash演示《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 中国入世的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楷体休小四着重) 用flash《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讲授新课(楷休小四着重)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设计思路:用深圳开放前后的两幅图片,引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出示探究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看视频“邓小平与改革开放”后,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出示探究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重点分析特区“特”在哪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楷休五) 1、经济特区的设立 (凡是图片,不一定必须附在教学设计里,但必须提供详细出处,以下同) 20世纪70年代末的深圳,还是中国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如今,它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外国人称深圳是“一夜崛起之城”。 问:深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得益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对外开放”方针。 (课件展示) 看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1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邓小平文选》 材料2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着重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材料3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邓小平访问日本,11月5日至14日,邓小平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访问。世界现代科技的发达和各国利用外资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状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小平在1979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说:“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探究】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通过分析让学生理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播放视频“邓小平与改革开放”。) 问:视频中反映的对外开放步骤有几步?为什么首先在深圳等四地建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对外开放 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经济特区的创建; 2.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 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可以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好处,理解并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认识对外开放,从方法论看,是借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聪明举措,从理论需要看,是促进中外交流,加快经济发展的英明决策,从长远意义看,是打破封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教学重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 同对外开放有关的投资贸易,金融等专业知识,如何作深入浅出的介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建设新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形成了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建立:1980年8月,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2.作用:成为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前沿地区。 含义: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特”的表现: (1)特殊的经济政策。 (2)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合作探究:回答思考题: (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2)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答案:(1)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2)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4.合作探究: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5.经济特区创办的影响:

第12课教案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案 港口初中汪传魁 【教学目标】 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教学重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难点】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汉武大帝》片头视频。 2.教师导入:视频中他是谁?为什么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为什么说他给一个族群傲立千秋的自信?他做了哪些事情使得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推恩令”实施的原因,具体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具体内容和影响各是什么? 4.汉武帝实施盐铁专卖的目的、具体措施和影响各是什么? 二、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推恩令”的实施 1.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阅读材料思考:汉武帝有何烦恼呢?下面请大家为汉武帝排忧解难,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发言后,看课本,看汉武帝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3.学生依据课本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课件展示 (1)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颁布“推恩令”。 (3)具体内容: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4)影响: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5)刺史制度: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相关链接 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年),即刘彻。汉武帝即位后,于公元前140年定年号为“建元”,始有年号。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主父偃计,行“推恩令”;派遣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令张骞通西域;铸五铢钱,规定盐铁官营。在他统治时期,西汉王朝达到了鼎盛。汉武帝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能记住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2、能说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的背景与过程以及“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内涵与作用。 3、能说出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能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重难点 1、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2、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预习 “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特别提醒] 经济特区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吸引外商来贸易、投资的特殊地区。 2、经济特区建立的过程 ①后,我国先在、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两地设置。 ②1980年国家将“出口物区”正式定名为“”,、、 、、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③1988年,海南建省,被设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国内的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的性质 我国特区是,而不是。 特区是中国学习、学习、学习的学校,是为粤、闽两省甚至全国训练和造就的基地。 4、特区的特点 ①以为主; ②实行以为主导的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为主。 5、特区设立的意义 ①特区在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②特区建立与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和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 二、学生阅读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背景:的发展带来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了条件。 2、过程:①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个城市; ②1985年,开辟、、和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1988~2007年,全国共设立了49个,以引进生产或加工,具有的特点。 3、意义:①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中心之一。 ②带动和整个经济的新飞跃。 2、条件:①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和基础。 ②凭借上海独特的、、和优势。 3、意义:①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和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 ③成为中国年代的重点和标志。 总结 开放格局的形成 ①标志,形成、、、 、、的开放体系。 ②特点:、、。 【课堂学习】 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完美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阐释了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主要成就,共分为三部分。第一目“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并在内地开放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目“浦东的开发和开放”,主要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和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课概念较多,教师可以在课前复印相关资料给学生,供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另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意义。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本课涉及内容比较繁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或地理课,要注意引导学生多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经济特区的设立情况,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情况和意义。 (3)记忆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教材图片:深圳的今与昔。 我国古代曾经流传过“点石成金”的故事,是什么“金手指”让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变成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的呢?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推进新课 (板书)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问题情境1:邓小平是从哪一角度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 ——邓小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