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播音与主持艺术院校现状分析

播音与主持艺术院校现状分析

播音与主持艺术院校现状分析
播音与主持艺术院校现状分析

播音与主持艺术院校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播音主持教育自2000年以来,短短7年间迅速膨胀之后,播音主持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鼎盛逐渐趋于平稳的时期,这也是一个在膨胀之后问题逐步暴露的时期,该回过头去仔细思考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的时期。在数量膨胀的同时我们的教育质量赶上了没有?本文从当前播音主持教育现状以及广播电视发展状况来分析这个特殊时期,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从分层次教学,以及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当前膨胀的危机,同时从应用角度面向市场来制定我们的教育培养计划,不断的提升我们整个专业的质量的角度来探索,找到一条规避风险,并且适应当前发展状况的播音主持教育之路。

始创于50年代中后期的我国播音专业教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这中间尽管有曲折坎坷,但这条从荒芜中踏出的大道,毕竟是光辉的。半个世纪以来,播音学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边缘交叉学科,具有独立的理论框架,明确的研究范畴和基本概念,揭示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播音学体系。然而在在成绩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我们的播音主持教育事业在空前繁荣的表象下隐藏了很深的危机。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院校现状分析

(一) 几组数字透露出的现状

1.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院校数目膨胀

上世纪50年代,开设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专业的只有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一家,可谓一枝独秀;70年代,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现浙江传媒学院)成立,形成中央广播电视局(现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领导下的两所院校花开并蒂的局面;90年代,开办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仍是个位数,但新增院校为天津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普通高等院校,呈普及之势的数枝并开;然而从2000年之后,播音主持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蓬勃发展了起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5年》统计的数字是44所,有人2006年做过的不完全统计的表格里列出了180家,而很多我们知道的播音主持专业办学院校并不在这个统计之中,从网络等渠道信息保守估计,全国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本专科院校已达三百家左右。从单一办学到不足十家,用了大约40年,而从不足十家到三百家,只用了短短的6年时间,这个数字的膨胀速度是惊人的。

2.播音主持招生人数膨胀。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每届普通本科毕业生(不包括成教、培训等非本科学历教育)最多时不过60人左右,而对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而现在每届动辄百人以上的招生规模已是播音主持院校一个专业招生的常见情况,赫然在目的每届招生人数400人、600人、上千人,绝不是笔误,而是实际情况。早几年(2001年)的统计,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专业系建立以来“为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培养了具有学士、硕士等正规学历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三千余人。”而某所福建高校播音专业只是在校生人数就已经破了这个记录。不单如此,我们还要考虑到现在全国还有300所本专科院校,那样我们现在每年有多少人在学习播音与主持专业?

(二)播音主持一线反馈的信息

短短的6年的时间,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取的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我们庆祝播音主持专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是否能跟上这个膨胀速度。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中央电视台影响较大的主持人中有谁不是学播音的?”问题的提出即便看似不经意却也不难发现其狡黯的陷阱。对这个问题,反向回答会更容易: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占少数,非科班的居多。通过这个小故事不难看出,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大部分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到播音主持队伍当中去,成为中流砥柱。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们的毕业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播音主持岗位工作的不到的[FS:PAGE]10%,许多学生都表示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有很少能直接在工作中用到,大部分都需要在工作了之后学。由此可以看出,播音主持专业尽管在整个的数量规模上有了长足发展,然而,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质量却令人堪忧。

(三)不同办学思路带来的不同结果

近年播音主持院校的数量可谓与日俱增,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多的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呢,笔者认为,更多的是因为其中的利益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台电视台作为最有效的传媒途径越来越为人认识,随着节目的日益增多,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自然也是与日俱增。这就为播音主持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大地一样,在有小麦的同时,也有野草。不同的办学思路决定了这块庄稼的收成。“广播学院”作为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的专门院校为国家的广播电视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无疑是中国播音主持教育界的泰斗;一些人文底蕴深厚,传媒意识强烈,兼容并蓄,势不可挡的重点综合类大学开设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从而丰富播音主持形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更有结合导表艺术优势,另辟综艺娱乐蹊径的知名艺术院校的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他们的加入对于丰富播音主持形式,优化播音主持队伍建设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庞大教学单位和学生数字的表面繁荣背后更多的吸引力是巨大物质利益。“适应考生需求这个…市场?甚至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膨胀的祸患之一。”

二、适应社会需求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定位

(一)量“出”为“入”,量“体”裁“衣”。

尽管我们看到播音主持专业已经处在一种膨胀的状态,我们也在为改变这种状态想方设法,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能用“猛药” ,需要慢慢的“调养” 。总体来说,随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要是在不断增多,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保持适当的规模是有必要的。但广播电视业需要的是“人才”而非“人”,培养人才关键是要注重质量。新的时期,新的背景下,要求我们在温和调控数量的同时,注重高品质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做到多出人才,出精品人才,优化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环境,提高培养人才的总体素质。

(二)一专多能,“专”是根本。

专=1,能=0,一专多能=1000000000000……。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业内的流行趋势是采编播一体。但是大家对采编播一体却似乎有点误解。我十分赞同一位老师的观点,他说“播

音专业的采编播一体更大程度上讲的是一种意识,也就是说播音员主持人,要有采编播的意识,而未必投入很大的经历去做采编工作。我们培养的毕竟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是重点,当自己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再去从事一些其他的工作,又是对自己的一种丰富和完善。有了扎实的专业功底又同时具备了优秀的采编能力自然从“1”和“0”成了1000000000000……

(三)从培养方案做起保证人才培养效果

1.加强实践环节,与实战接轨

缺乏实践,是现在大部分播音主持专业院校学生的通病,学生在经过学习后,不能及时进行实践巩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实践的环节必须要加强,而且应当多渠道多手段的进行强化。例如,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电台、电视台、录音间等实践机会,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到播音主持一线工作的机会,通过这些渠道,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教学,同时在实践中树立自信,为今后从事一线的播音主持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切的成功关键在学校,效果在学生。

2.强基础环节,以不变应万变

播音员主持人要想成为常青树,首先要打好基本功。根基是一切的根本,一切的源泉,没有良好的基本功底就象没有泉眼的溪水终究会枯竭。回头看播音史上的诸位播音艺术家在播音上长盛不衰无一不是因为有扎实的基本功。新时期的播音教育需要改革,然而改革不是否定传统,好东西一点都不能丢。

3.加强专业(专业方向)组合,与频道、主持人专业化接轨

现在的播音主持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分类更加细化,内容更加专业化的时期。

许多涉及具体学科的知识需要主持人和嘉宾交流探讨,播音员主持人已经开始向“半个专家”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主持人去不断学习播音主持业务以外的和自己工作相关的知识。作为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院校应该敏锐的捕捉到这点,这是个挑战,更是个机遇。说是挑战因为这是刚开始探索的领域,说是机遇则因为许多院校将因为这一趋势可能进入到一流播音主持院校的行列。

与相关专业院校联合办学,利用其他院校的专业特色优势开展对专业主持人才的培养。以财经类主持人为例,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财经院校联合办学,在学校里既学习播音专业内的相关内容,也学习更多与财经有关的内容,专门培养财经新闻播音人才。我们相信我们的市场是无限的。播音专业必须抓住机遇,开拓专业方向转化,更好地与时代接轨。

三、在高教改革背景下探寻播音主持办学的出路

(一)分层次办学

一个行业要想蓬勃发展,一个企业要想生存,有一个窍门:尽量避免生产同样的产品,避免同行业竞争。同样,作为教育领域的学校,在市场经济理念已经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院校也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发挥自己的长处办学,分层次、多标准的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高校类型不是单一的。综合类大学应和应用型大学…各

司其职,互补不足?”。结合自己的优势,打最有把握的仗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因此,各层次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分层次、按优势来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无疑是明智之举。

1.精英化培养、大众化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是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也给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提出了要求。但大学也不是生存在真空里,它所依赖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与过去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商业文化繁荣的大背景,大学固然不该成为市场经济和商业文化的附庸,但也有必要利用市场经济来营造宽松、自主的氛围,合理汲取商业文化中有利于大学健康成长的部分,同时保持独立的大学人文精神。精神的内核需要在承载中创新,而外在的形式却可以与时俱进。”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播音主持教育自然也要面临这些情况。从播音主持教育来讲,我们培养的是从事传媒行业的高端人才,然而受条件所限制,不是我们培养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传媒高端人才的,因此我们就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的职能和内涵,使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或向专业方向培养,或在毕业后发挥专业所长从事其他工作。

2.专向化培养与多向化培养的统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播音主持教育也在不断的得到发展,播音主持教育专业职能也越来越丰富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主要职能,做到专向化培养与多向化培养的统一。“目前,在国内播音主持教育专业领域内领衔的中国传媒大学(前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办学层次立体全面,它们以本科为依托,横跨了从博士、硕士、学士、专科等13个教育层次,除全日制的学历教育之外,还开办了全日制非学历教育以及相关的专业辅修和业务培训教育。陕西师范大学除了每年招收60名播音主持本科生外,现在已拥有应用语言学(播音与主持方向)的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全国少有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硕士点之一,能为本专业学生提供升高学历层次的平台。”

每个学校能够生存发展必须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且清楚自身特色,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陕西师范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没必要困在培养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才这个小圈子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其他培养方向,例如,对外汉语教学、广告、影视配音等等。播音主持教育走专向化培养人才与多向化培养人才相统一的路,可以使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配置。

3.分层次招生,多角度办学

“因材施教”这个词我们经常说,是我们老祖宗早都知道的教育真理。然而在大众化教育盛行的今天,我们注重了数量却忽略了它,这也许是播音主持教育数量规模与质量规模不成比例的一个原因吧。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适合新闻播报,有的适合新闻访谈,还有的适合体育解说或者娱乐等等。一刀切的搞政播或者搞娱乐都不利于每个人的发挥,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如果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是一个无限量的宝库。这就要求我们在招生的时候就该全面的考察考生,根据不同条件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自然一所学校同时要搞好政播,又兼做娱乐等其他方向似乎困难,样样通反而样样不精。所以,院校要根据自身优势确定自己的战略主力方向,搞政播的就政播到底,搞娱乐的娱乐到家,然后有精力了,再看情况多方发展。

(二)以市场经济的观念探索改革之路

经济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播音主持专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今天播音主持专业膨胀的局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的职能在逐渐的转变,教育目的也在市场经济的利益冲击中被模糊化。利益和职能的冲突,是播音主持专业面对的棘手问题。市场经济的改革带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众多“商家”(我们不妨把我们的院校当“商家”)看到了建设播音主持教育学科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所以纷纷建设播音专业,使的播音主持专业短时间内迅速膨胀,不健康的发展。真可谓成也市场经济,败也市场经济。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放手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特点,用市场经济这个强有力的调控手段来进行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改革,进行播音主持专业的改革。

不妨把所有播音主持教育专业看成一个大的市场,每一个院校的专业是我们其中的一个大的公司。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要想生存就要不断的竞争,谁掌握了市场谁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力,从而吃掉其他小的企业,完成自己扩张的目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业内的资源的优化配置。

播音主持教育这个大的“产业”里,有两种宝贵的资源:一种是投入的人才资源(师资队伍),一种是产出的人才资源(从考生到学生到毕业生)。我们将市场机制借鉴性的引入我们整个的“产业”当中,让我们的院校在竞争中调整自己,优胜劣汰,从而达到“产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从宏观上一定程度上解决我们“产业内资源配置不够集中,主体良莠不齐的问题,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推动我们整个教育产业从一种膨胀后的危机状态向良性方向发展。完成以上形式的转变,要求掌握播音主持专业命脉的院校领导要具备经营大学的理念。

1.面向就业市场制定规划

这里所说的市场主要是指的就业市场。归根结底,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为了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这就需要作为教育主体的院校不断研究就业市场,根据市场的情况和要求,来调整自己的教育计划,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单位需要的新型符合人才。同时播音主持专业还应该将我们的就业市场放宽,不单单局限在广播电视这个小圈子里面。毕竟每年广播电视部门能够吸收的毕业生是相当有限的。我们应该根据市场规律和发展趋势多层次培养人才。

一方面广播电视传媒单位作为国家新闻传播的主体需要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专业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整合整个高校的教育资源,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多方面的培养我们的人才,使学员做到一专多能。这样无形中拓宽了我们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就业市场,使我们的学生即使不能进入广播电视传媒单位还可以去另一个天地发展,例如,普通话的推广,对外汉语教学等。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庞大的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过于庞大与就业难的矛盾。

2.积极全面的市场营销

“商品”是需要包装和营销的。我们培养出了优秀毕业生,可是不出去进行推广,别人看不到学生的风采和能力,那样前面的“生产”工作就等于是无用功。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生产、营销、售后等环节,无一不是为了是我们的“品牌”能够扬名天下为人所知,从而为我们下一步更大的发展战略做好铺垫。而这些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营销”。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营销的时代,谁的营销策略高明谁就站到了先机。从一份小小的简历说起:中国传媒大学,历届毕业生都会有一套精美的简历,都是请著名的广告公司量身定做,其中包含文字介绍、音频、视频小样等等,精美得几乎可以当艺术品。试想,这样一份精美的详实的简历放到面前,从感官上就会让人给人一种十分重视的感觉,这样的简历自然往往会取得较高的求职成功率。

此外,每年中国传媒大学内部都会有许多招聘会,通过这种形式为自己的学生创造了面对社会的机会。营销不是目的,让“产品”得到认可,树立起良好的学校形象信誉才是最终的目的。全面的营销不一定能让院校成名,但是不搞营销院校终将默默的陨落。[FS:PAGE]

3.建立健全“售后服务”机制

进入21世纪,知识的更新换代也在加速,很多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学到的东西却已经相对滞后。这时候针对走出校门学生的培训计划,可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渠道,方便地回到学校进行二次充电,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始终能站在时代的前列。每一个走出校门的优秀学生都是学校的一张活名片,这样学校就可以在抢夺优秀生源和师资的竞争中占据先机,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换个角度思考,把眼光放到所有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有关的人。也许他们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们也喜爱这一行业,想要进入这一行业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又不能接受专业播音主持教育。也许他们已经从事了播音主持相关工作,但他们缺乏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学习,他们渴望补上难得的专业基础课程。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举办各种形式的办学体从而满足这群人的梦想。这种办学体可以是其他专业学习中的第二专业学习,可以是工作过程中的成人教育。可以是脱产的,也可以业余的,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短训班,但绝不能是为了利益而滥竽充数的那种。中国传媒大学已经进行了先一步的探索,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许多人才。应该还有有实力的办学单位发挥自己的能力。

MBA、IMBA现在已是人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了,而MFA 却还不太熟悉,其实MFA就是“艺术硕士”的简称。“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艺术专门人才队伍,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我国艺术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特别是艺术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自然我们播音主持专业也在其列。通过这种形式不仅满足了我们对艺术研究和教学的需要,还会优化播音主持队伍的总体素者,同时也会为播音主持业广大在职的工作人员拓展出一条深造的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