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3736343.html,

创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更强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06期

【摘要】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创新实验教学设计,提出了教师创新实

验教学方法与策略;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创新开发高中生物实验,创新拓展教材实验、创新开发野外生态考察实验、创新开发家庭厨房实验室微课程、创新开展STEAM特征的生物实验和科技活动,促进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从育分走向育人,从参与走向体验,从体验走向模仿,从模仿走向创新。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36-01

实验是科学之基石,实验是一个学生观察、发现、思考、辩论、体验和领悟的过程,是学生逐步掌握知识提升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启迪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优势,如何让核心素养在高中生物实验课堂中落地,如何创新实验教学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有效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下面将我校进行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创新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数学,小学]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统一体,只有充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练习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更新、完善。“教改”的新理念也已经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渗透、深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启发质疑开放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也要从“工匠型”教师转变为“专家型”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还要使数学充满童真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发展的差异也要求我们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有“弹性”,应在过去的已有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灵活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中重点突出的一部分。所以,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在确定学生能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引导启发式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他们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和整理等方式,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培养其探索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一旦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导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将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儿童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低年级学生生性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要启发他们多动手,让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思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培养和锻炼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从讲授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法则到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都要从启发开始。运用启发引导,启发要自然亲切,引导要及时准确。如果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例如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对象的某些特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这时实施引导启发式教学,能使过程目标中的探索目标得以强化。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索与思考的余地,提供合作交流的课堂氛围。 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检查教学效果为学生获取知识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启发、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应解决问题的能力;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启发引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为教师判定教学目标、验证教学过程、鉴定教学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运用启发引导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便于教师较好地处理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的灵活性的关系,使教学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在启发引导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考虑下面几个数学教学的原则: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具体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巩固性

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之我见

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5-11T08:49:14.09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2年第52期供稿作者:宋艳军[导读]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不同的教学方式。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分校宋艳军 长期以来,农村高中教育围着高考试卷转,“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为追求高考成绩和升学率不惜加班加点,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学生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高考命题立意改革,转变和提升了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模式、学校的管理模式,以及对学校、教师、学生三者评价模式的全方位变革。 课程改革对物理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现低负担、高效益?特别是在农村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需要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从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形式等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实践与研究。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一、树立教育新理念,调整培养目标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育理念的变革是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和发展的先导,教师只有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才可能贯彻和实施新的课程。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可发现利用物理课堂和物理教学去培养创新性人才已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对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创造师生互教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结合课程的选择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建立宽容的课堂气氛,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新的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思考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科学素质,以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 怎样使学生从解题的“熟练技工”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每一位高中物理教师都必须面对、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物理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并应用其去解释自然现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物理探究技能,并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和社会生产及生活实践接轨;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兴趣,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身的发展,增强其继续学习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实现终身教育。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感培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充分发展,以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人格,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 二、革新教学新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灵活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发教材资源,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愉快的学习环境,是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难点。在农村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在设计上实现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值得每一位物理教师去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学生认知背景的了解,联系所教班级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利用本地本校本班资源,把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理念和要求与教科书中的内容、教学方法转化成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设计,综合考虑和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培养目标,关注总的课程目标和新课标内容与每节课的课程目标之间的联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设置新颖教学情景,巧妙切入课堂,精选典型的、有创造性的示例,点拨解题思路,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等的传授,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模拟过程、体会科学经验的获得,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确立。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不同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途径。设计一些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诱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加强对学生理性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及科学思维,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科学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它的自然原型和理想模型是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相应的概念和定律是如何萌生、提炼和发展的,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对科学方法的体会,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和内涵,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审美观。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 三、更新课堂新理念,凸显人本内涵 教学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班级授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灵活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因材施教。在总的教学要求前提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难度和深度,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倾向和学习兴趣,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注意基础性,兼顾差异性,以人为本,让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让不同能力的学生走在不同的台阶上自己去完成知识的内化,践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灵活使用教材教,以鲜活的知识、生动的史料、图文并茂的图片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增强学生与教材的亲切感,保持对科学、自然界的探索兴趣,从而展现物理知识的丰富内涵和魅力,积极促使学生体验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和科学家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促使学生思维多层次的展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大幅度的发展;同时关注物理知识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生可接受的条件下体会科学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 总之,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可以深深体会到:教育理念变革影响着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地实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学。实践表明:在多种教学方式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体验,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与行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摒弃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教学要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性十种教学方法

创新性十种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应的概念。所谓创新性教学方法,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也有人称作现代教学方法或创造教学方法。虽然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千百年教学发展的历史中,流传至今的教学方法是不计其数的。它不仅随时代而发展和更替,而且还因人而异。有的已总结为定法,但更多的还是装在各人的脑子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又不断产生新的教学方法,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在这里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创新性教学方法,以引起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以便创造出更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1.情感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是一种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 方法,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好科学知识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精神品格。 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建设,但另一方面又出现人情淡化,导致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在学校的教育中也有反映,思想教育常为人们所忽视。情感教学的实施可以独立的进行,但大量的还是要贯穿到各门课程中去。从功能上来说,情感教学方法虽有传授知识的作用,但主要的还是培养创造性人才

的品格和个性心理品质。具体地说,情感教学的作用有: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二是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调节的心理素质;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五是发挥爱的伟大力量。 2.发现式教学法——这是由美国“结构教育”学派代表人物 布鲁纳倡导的,至今已在全世界推行。发现教学法是一个总的概念,把它用于教师的教,称为发现式教法,把它用于学生的学,就叫做发现式的学习。 发现式教学方法的特点,是模拟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效的。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认识才去发现,而是为了发现才去认识。可是,这个问题在教学中却被倒臵了。教师为什么而教?学生为什么而学?这个看来已为大家都明白 的问题。在教学中却作出了错误的理解。长期以来,教师是为传授知识而教,学生是为了获得知识而学。我们进一步再问,学习认识又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认识还是为了发现呢?传统的教学方法回 答不了这个问题,而发现教学法不仅可以回答而且还从实践中解决了这个问题。

开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心得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心得 埇桥区桃园中学葛思祝 初中物理学科几乎所有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成功,提高成功率。课本要求的每一个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实验。在“压力的作用效果”一节中,我选择了三角板、铅笔、海绵、砖块等学生身边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利用课件把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或是物理过程展现给学生看。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课件就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再比如:分子的运动,导体容易导电与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等都可以通过课件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压强的定义时时,我先让学生去思考速度、功率和密度的定义,接着让他们与压强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比较讲解清楚压强、速度、、功率和密度的概念,物理含义。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几个物理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

教师提高教学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教师提高教学创新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教师;创新能力;教学思想;教学实践:素质教育 教育创新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育要深入改革,改革就在于创新。要做到与时代同步,就必须创新。当然,创新并不是未来社会的唯一特征,创新也不是对人才的唯一要求,但创新无疑是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要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本身就应该是创新的,就应该具有自我革新的内在活力。因此,教师要大胆解放思想,注重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笔者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作了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切实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努力实现传统教学向现代化教学的转化 教学创新的关键是教学思想观念的创新。顾明远教授认为,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三类传统中,“教育思想是最不易改变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它指导着每个教育者的行为,指导着新的教学制度和方法的制定和执行。”教育思想往往根深蒂固。传统教育思想的改变要比传统教学制度的改变困难得多。 我国悠久的教育历史上有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涌现了一大批光照千秋、影响深远的教育家,也有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方法。但也毋庸讳言,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长期处于一种小生产的封闭社会,再加上教育制度

和人才选拔制度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狭隘的教育思想观念,至今还影响着我国广大教师。因此,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的思想观念,实现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化。这种转化,并不是把传统教学抛弃掉,空中楼阁似地去构建一个现代教学,而是通过对传统教学的继承、选择、改造和发展来实现的。一方面要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包括外国的和中国自己创造的;另一方面又要正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的影响。在教学创新过程中应坚持民族特性,重视传统观念转变,以适应时代要求。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1 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了学生的思维。因而,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最主要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不能强调一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另一方面的作用。正确的师生观应该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当旁观者,而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创新思维。改进教学方法可以考虑从以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创新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创新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目前尤为重要,初中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学创新迫在眉睫。本文对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水平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勇于探索、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以物质的结构、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其运动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特点。因此物理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教育资源,如何开发利用好这块资源开展创新教育,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应探索的课题,教师应突破对传统教师角色的认识,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对人类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清晰地把握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探索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水平浅谈几点看法: 1.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沿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创新能力,但因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创新能力体现不出来。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其表现被动不愿意去练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法,那就是“我也能和别人一样能完成好动作该多好啊!”于是我们的物理教师就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发现亮点,尤其对个别差生出现不协调、动作生硬的情况下,不能批评,可以采取提取起其整个动作中的某个细节,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细节给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增强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做好每一个动作,从而努力获得成功。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确立学生中心观,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创造性学习中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发展每一个个体的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学科,实验课是生物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亲自体验、领悟相关科学方法,培养动手水平及探究精神。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理解,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水平,引导学生就实验分析的方法实行初步探索。 一、取材分析 准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准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准确。例如,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不准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 二、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准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对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

(完整版)开题报告--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教师要在各科教学中精心设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极大妨碍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到质疑。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无论是创新还是动手操作都是现有教育中忽视了的或者说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教育在“三个面向”,要培养学生做“四有”新人,使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创新离不开动手操作,另一方面动手操作中也会滋生出创新的成份。数学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求的过程,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使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以促进人格的发展。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探索其规律为同类研究实践与理论依据。其意义是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同时促进教师自身创新能力,增强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和课题的界定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知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只有确立新的教育质量观才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高度重视;才会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要求的人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的:“人们对讨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创造思维的培养。 德国心理学家思斯特·卡尔西在《人论》一书中论证了这样一个命题:“人性本不是一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人自我塑造的一种过程,真正的人性无非就是无限的创造性活动。”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所以,我们的教育就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有效性思考

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有效性思考 摘要:物理课程是在初中开始开设的,学生也是在初中开始真正地接触物理。 处在学习物理的初级阶段,物理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的提高有着相关的作用, 然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初中物理教学 进行探讨,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思考和学习的好 习惯,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 关键词:问题;情境课堂;有效性 初中物理是中学生接触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 关键阶段,它是中考学科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在初中教学中,物理学科 的课时要比语数英三大科的课时要少得多。因此,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要 做到有效学习,提高物理的学习效率。作为引导学生物理入门的初中物理教师, 更应该在提高课堂效率、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生动机等方面深入研究初 中物理的课堂教学。 一、注重激励性教育 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励性语言、行动去触动心灵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为主体,感化或促进提高。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动机是在需要的刺激下直接推 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使人在 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的、积极状态之中,而动机 作为心理倾向具有引起或发动活动的功能,也具有维持活动达到目标的功能,同 时还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实施激励性教育是必然趋势。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目标导向性的激励性教育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制定课节目标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与学生一起制定和明确教学目的、新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引起学生对学习 的重视,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 2.组织学生参观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学习压强、 连通器的知识后,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急于把学到的新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师便可组织带领学生参观水库、过街涵洞等,通过生产应用与实践,激发学生 学习物理的兴趣。 3.制定中长期目标,建立良好的榜样形象,制定期中或期末的成绩目标,可 把一个你认为各方面都值得你重视楷模、时刻激励自己的榜样形象作为行动的动 力和方向,将头脑中的榜样形象具体化,形象越清晰,榜样越具体,越有利于学 生内在潜能的激发。 二、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情景 教师应该通过实践来创设情境。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所以物理的学习离 不开实验。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 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其次,教师还要创设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要目的的课堂情景。一个好的教学情景 可以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逐步掌握综合分析、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创设一些富有 思考性的问题,让大家相互讨论,积极探索,这样就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很多物理定律都是通过总结实验得出来的,因此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能很容易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基于目前小学语文教育方式创新的实践思考,首先了解创新是引领一个国家走向更前沿的重要举措,引领一个国家走向更前沿的道路。结合语文是中国学生的重要学习科目,而且语文在所有科目的学习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得出我们应当推动将创新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从而阐述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时间思考重要性。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思考 引言: 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经从培养知识人才,技能人才转移到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道路上了,发生着由质到量的转变。所以小学语文教改过程中,应加强创新,深化创新理念,将创新的思维不断普及于学校甚至社会,让创新成为新的动力,为我国创新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1.创新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应试化教育仍然严重影响教育改革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虽然新课改在实践过程中已经初见成效,但从总体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依然不能完全摆脱应试化教育方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将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将提高学生的成绩排名作为自己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旧式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于使用创新教学方法依然没能得到完全,高效利用,给人一种应上级任务要求而去完成工作,并没有真正落实于教学中。所以教师这样半创新半应试反而会使学生对学习有着更多的困惑,眼中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并且有可能影响以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1.2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小學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仍比较严重,教师习惯性根据自己多年对课本的熟悉程度和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教学备课,并在课堂上按照往前呆板的模式传受知识,但教师此种教学方法,忽略了每一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知识的反映程度和接受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简单来讲他们属于灌输知识并非传授。教师僵硬的教学模式局限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厌恶。教师主观能动的发挥着自己的主体作用,牵着学生走,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自己的方向和想法。在严格的框架之下,就会局限个人能力,影响小学生本应有的活跃思维。

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到学生所要发展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想象和创新个性,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教学目标中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创新。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叠加法”“替代法”和“比较法”等。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从教育教学的全局来考虑,创新能力的渐进培养须经过这样三个阶段:课堂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学校创新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的创新教学大环境的创设。因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物理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物理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如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等,这类内容极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并能转化成为他们创新活动的动力。物理教学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一些关系密切的学科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合理安排课程,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留有余地;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等;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等。 总之,作为基础教育的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让我们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育出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学物理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中学物理创新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摘要: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美国在“国家处在危险中”的忧患中敦促国家教育部门强化实行全国创新教育改革;韩国则把创新教育作为迎接世纪大变革的“国家生存战略”。直面世界各国科技的激烈竞争,民族的创新能力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模式,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当前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美国在“国家处在危险中”的忧患中敦促国家教育部门强化实行全国创新教育改革;韩国则把创新教育作为迎接世纪大变革的“国家生存战略”。直面世界各国科技的激烈竞争,民族的创新能力已关系到中华

民族的兴衰存亡。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模式,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已显得至关重要开展物理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既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又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教育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那么怎样开展物理创新教育呢? 一、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应试教学,它以社会为出发点,一味追求分数,把人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塑造。它注重的是知识的移植和灌输,且考什么教什么,跟考试无关的知识很少沾边。方法上一般是先讲概念、定律,再依照定律讲解实例,忽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为了分数,大搞题海战术和考试,使学生疲于应付,丧失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这一种教学状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doc

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笔者就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复合主体的互动,探究性教学中的利弊的辩证互化等问题进行一些实践和反思,并提出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行。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

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

新课程高中生物创新教学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高中生物创新教学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14-04-10T13:32:16.387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王敬宝 [导读] 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 河北省邯郸市釜春中学王敬宝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转变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方式的一个突破点。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教师应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创新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研究表明,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自主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因此而成为了新一轮生物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突破点。《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切实寓新课程理念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中真正彰显新课程理念。 一、发掘学生思考潜能,提高探究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我国古代教育学家的精辟论述。心理学认为:思.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我在教学高中必修模块2第3章第1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实验中包括有两个小实验,我只给学生说明了科学家当时的探究思路、欲解决的问题,以及选择使用rI‘2噬菌体的具体因素和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66岁的艾弗里的实验不令人信服的原因是没有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观察其作用,只有在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而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我如此做的目的是为学生后面发现问题作好铺垫。然后,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个实验,并且暗示他们这个实验里面存在有问题。谁能把它找出来,可以讨论。稍后学生提出了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首个实验离心分离后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二是其后的实验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何很低,而非没有?三是为何首个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而其后实验得到的沉淀物(DNA)却蓝红兼备?四是为何离心分离后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却比较重?看到学生能提出这么多的有深度的问题,我大喜过望,因为这充分说明他们认真观察、思考和分析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释疑了。有人认为,教师释疑时要力求讲“全面、透彻、详细”,使学生心知肚明。我以为这对学生学习是无益的。一位优秀的教师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让学生自己去知识的海洋邀游。真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释疑的过程要结合教学的双方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长期坚持这样的以兴趣激发疑问,再巧妙地解释疑问的教学方式和训练,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二、拓展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拓展高中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认为探索就是一种很好的创造性学习。探究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让他们渐渐地形成良好的探究态度、探究方法和思维品质。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如果纯粹地按照教材讲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都必定是很表浅的,即使记住了,也只是“囫囵吞枣”。为了使学生认识与理解基因工程技术,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1.首先重温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过程.传统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而难以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上。有何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打破远缘杂交的不亲和性,定向改造生物性状?一连串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有的学生想出了“植物嫁接”2.嫁接后植物所生长的果实和接穗亲本的性状完全是一样的,然而假如只要物种的某个优点,而非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他们想出诸如基因杂交、基因嫁接、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方法。学生想到了这些,至此我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因为这表明学生己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再要求学生进行假设、设计,怎样来完成这个基因的“嫁接”技术。他们即使讲述得不是很完美,但也会想出很多方法。 当学生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的时候,我再让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基因工程操作基本步骤示意图,并且与学生共同总结基因工程操作的“四步曲”:剪(剪取目的基因)一拼(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一导(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一检(目的基因和蛋白质的检测),这时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我认为这样处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大胆假设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科学运用类比方法,帮助理解知识要点许多的知识点都很抽象,很多的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观察,这是高中生物的一个特点,学生因此无法形成具体直观的经验。 所以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教师需要将其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解,这就需要运用类比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高中模块一第四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的知识点时,就利用一个学生很常见的事例去进行类比:当我们来到河边要到对岸时,需要船工用船渡过对岸的情境。其中,河相当于膜.船相当于载体,我们必须付钱相当于能量。这样一类比,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及特点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然后进一步分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和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到类比这种教学方法。效果非常好.学生从中也掌握了当遇到抽象知识运用类比来帮助理解的办法。 总之,充分地利用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