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热习题

发热习题

发热习题
发热习题

一、A型题

1.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答案]D

[题解]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

2.发热是一种重要的

A.临床症候群

B.病理过程

C.独立疾病

D.综合征

E.体征

[答案]B

[题解]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

3.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

A.脊髓

B.中脑

C.脑桥

D.延髓

E.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答案]E

[题解]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而延髓、脊髓等部位也对体温信息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功能,被认为是体温调节的次级中枢所在。

4.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

A.0.1℃

B.0.2℃

D.0.8℃

E.1.0℃

[答案]C

[题解]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5.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

A.酷热时中暑

B.妇女月经前期

C.剧烈运动

D.中毒性休克

E.流行性出血热

[答案]A

[题解]酷热中暑时是因散热障碍引起的非调节体温升高(调定点不上移),是属过热。而妇女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引起的是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毒性休克或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属发热。

6.下列哪种情况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先天性汗腺缺陷

C.夏季高温中暑

D.妇女月经前期

E.流行性脑膜炎

[答案]E

[题解]流行性脑膜炎是由发热激活物脑膜炎双球菌进入体内,通过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再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使中枢发热介质变化,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汗腺缺陷、夏季高热中暑、妇女月经前期则不会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

7.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

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引起产热增加

C.激活单核细胞

D.激活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

E.激活中性粒细胞

[题解]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能激活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

8.下述哪种情况属于发热?

A.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体温升高

B.先天性汗腺缺乏引起的体温升高

C.环境高温引起的体温升高

D.妊娠期出现的体温升高

E.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的体温升高

[答案]E

[题解]抗原抗体复合物可作为发热的激活物,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释放内生致热原,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即引起发热,而其他四种情况引起的体温升高均不属发热。

9.下列哪一物质属于发热激活物?

A.白细胞致热原

B.内生致热原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白喉毒素

[答案]E

[题解]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是发热的激活物,而白细胞致热原、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都属内生致热原,不是发热激活物。

10.有致热作用的本胆烷醇酮来自哪一物质?

A.甲状腺素

B.睾丸酮

C.肾上腺素

D.胆汁酸盐

E.雌激素

[答案]B

[题解]睾丸酮的中间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是发热的激活物,有致热作用。

12.下列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B.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 E.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答案]E

[题解]单核-巨噬细胞等产内生致热原细胞,被激活物激活后,能产生和释放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内生致热原。

13.内毒素是

A.革兰阳性细菌的菌壁成分中的脂多糖

B.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中的脂多糖

C.革兰阳性细菌的菌壁成分中的核心多糖

D.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中的核心多糖

E.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中的小分子蛋白质

[答案]B

[题解]革兰氏阴性菌的致热性除菌体和胞壁中所含的肽聚糖外,最突出的是其胞壁中所含的脂多糖,也称内毒素。

14.临床上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副作用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内生性致热原污染

[答案]D

[题解]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干热160℃2小时才能灭活,一般方法难以清除,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是引起输液反应发热的重要原因。

16.下述对IL-1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主要由中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

B.是分子量为17000的多肽类物质

C.有明显的致热性

D.不耐热,70℃30min可灭活

E.可引起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答案]A

[题解]IL-1是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在发热激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多肽类物质。主要不是由中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

17.干扰素是

A.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B.具有抗病毒作用的蛋白质

C.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

D.是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

E.是病毒本身合成的蛋白质

[答案]A

[题解]干扰素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的蛋白质,主要由白细胞产生。

18.有关内毒素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

B.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

D.干热160℃2h才能灭活

E.反复注射给动物不产生耐受性

[答案]E

[题解]内毒素反复注射可致动物产生耐受性,即连续数日注射相同剂量的内毒素,发热反应逐渐减弱。

19.下述对TNF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由肿瘤细胞所分泌

B.是一种多肽类物质

C.有明显的致热性

D.给家兔一般剂量注射可引起单峰热

E.给家兔大剂量注射可引起双峰热

[答案]A

[题解]多种外致热原都可诱发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不是由肿瘤细胞所分泌。TNF是一种多肽类物质,有明显的致热性,一般剂量给家兔静脉内注射仅引起单峰热,大剂量可引起双峰热。

22.下列哪一种物质不是内生致热原?

A.IL-1

C.TNF

D.PGE

E.MIP-1

[答案]D

[题解]PGE是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不属内生性致热原,而IL-1(白细胞介素-1)。IFN(干扰素)、TNF(肿瘤坏死因子)、MI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均是目前受到重视的内生致热原。

23.下列哪一种物质属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

A.精氨酸加压素

B.黑素细胞刺激素

C.脂皮质蛋白-1

D.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E.一氧化氮

[答案]E

[题解]一氧化氮作为一种新型的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已证明中枢许多部位均含有一氧化氮合酶,合成一氧化氮,它是一种与发热有关的中枢正调节介质。

24.下列哪一项物质属于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

A.前列腺素E

B.Na+/Ca2+

C.环磷酸腺苷

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E.精氨酸加压素

[答案]E

[题解]精氨酸加压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元合成的神经垂体肽类激素,是一种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关的神经递质。已证明它有解热作用,是属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其余4种均为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

25.热限是指发热时

A.体温升高持续时间受限制

B.体温升高的高度限于一定水平

C.发热激活物的强度受限制

D.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量受限制

E.内生致热原的作用受限制

[题解]发热时体温升高极少超过41℃,即使大大增加致热原的剂量也难越此热限。也就是热限是指发热时体温升高的高度限制于一定水平。

26.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等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大于散热

D.产热增加

E.散热障碍

[答案]C

[题解]发热的体温上升期,由于正调节占优势,调定点上移。原来正常体温变成了“冷刺激”,中枢对“冷”信息起反应,发出指令经交感神经到达散热中枢,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和血流减少,导致皮肤温度降低,散热随之减少;同时指令到达产热器官引起寒战和物质代谢加强,产热随之增加。因此热代谢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

27.寒战是由于

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D.全身皮肤的竖毛肌周期性收缩

B.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E.全身皮肤的竖毛肌不随意收缩

C.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答案]A

[题解]寒战是一种全身性骨骼肌的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是下丘脑发出的冲动,经脊髓侧索的网状脊髓束和红核脊髓束,通过运动神经元传递到运动终板而引起的。而经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引起皮肤竖毛肌的收缩则是出现“鸡皮”,不是寒战。

28.体温下降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大于散热

B.散热大于产热

C.产热等于散热

D.产热减少

E.散热增加

[答案]B

[题解]体温下降期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返回到正常水平,血温高于调定点。温敏神经元发出频率增加,使交感神经细胞的紧张性活动降低,皮肤血管进一步扩张,散热增强,产热减少。因此,散热大于产热。

29.严重高热病人未经任何处理首先容易发生

A.低渗性脱水

B.等渗性脱水

C.高渗性脱水

D.肾排水下降引起潴留

E.热惊厥

[答案]C

[题解]严重高热病人皮肤和呼吸道水分大量蒸发,加上大量出汗。因为汗液是低渗性液体,此时失水大于失钠,细胞外液高渗。所以高热病人末经任何处理首先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

30.发热时动脉血压的变化是

A.在整个发热过程中无变化 D.在寒战期动脉血压

可轻度降低

B.在整个发热过程中持续升高 E.在退热期动脉血压可轻度下降

C.在高峰期动脉血压轻度上升

[答案]E

[题解]在发热的寒战期,心率加快和外周血管的收缩,可使血压轻度升高;高峰期和退热期因外周血管舒张,血压可轻度下降。

31.小儿热惊厥产生的机制是

A.中枢神经尚未发育成熟

B.先天性体温中枢疾病

C.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减弱

D.大脑皮质处于兴奋,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增强

E.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皮质下中枢亦受抑制

[答案]A

[题解]在小儿,高热比较容易引起抽搐(热惊厥),这可能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有关。

32.体温每升高1℃,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

A.5次

B.10次

C.18次

D.20次

[答案]C

[题解]发热时心率加快,体温每升高1℃,心率约增加18次/min;若体温每升高1℉,心率增加10次/min。

33.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

A.3%

B.5%

C.10%

D.13%

E.15%

[答案]D

[题解]一般认为,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

34.发热时机体不会出现

A.蛋白质代谢率增高

B.蛋白质代谢正氮平衡

C.糖原分解代谢加强

D.脂肪分解代谢加强

E.某些维生素消耗增多

[答案]B

[题解]发热时由于高体温和白细胞致热原(LP)的作用(LP→PGE↑→骨骼肌蛋白分解),病人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尿氮比正常人增加2~3倍,可产生负氮平衡,不会出现正氮平衡。

35.发热病人最常见出现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混合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E.混合性碱中毒

[答案]A

[题解]发热时,由于糖的分解代谢增强,氧的供应则相对不足,糖酵解产物乳酸增多,出现乳酸血症。同时由于脂肪分解加强,大量脂肪氧化不全,酮体产生增多。乳酸、酮体等酸性代谢产物在血中堆积,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36.水杨酸盐类解热的作用环节是

A.阻断cAMP合成

B.抑制磷酸二脂酶

C.阻断PGE合成

D.阻断EP合成

E.抑制EP释放

[答案]C

[题解]水杨酸盐类是环氧合酶的抑制剂,其解热的主要机理是阻断PGE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降低。

37.下述哪一类物质有明显解热作用?

A.去氧皮质酮

B.苯海拉明

C.茶碱

D.环磷酸腺苷

E.糖皮质激素

[答案]E

[题解]糖皮质激素能阻断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还能通过中枢效应以及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起明显解热的作用。

二、名词解释

1.发热(fever)

[答案]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2.过热(hyperthermia)

[答案]体温调定点不上移,体温超过调定点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3.发热激活物

[答案]能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4.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EP)

[答案]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5.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答案]来自体外的致热原

6.高温稽留期(fastigium)

[答案]当体温上升到与新调定点水平后,进行高水平调节的时期,称高温持续期,又称高峰期或稽留

6.热惊厥

[答案]小儿在高热期可出现抽搐。

三、简答题

1.何谓发热?发热有什么临床意义?

[答题要点]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超过0.5℃时,称为发热。发热可看作是疾病的信号和重要的临床表现;体温曲线变化往往反映病情变化,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2.体温升高是否等于发热?为什么?

[答题要点]体温上升不等于是发热。因为体温升高有生理性体温升高和病理性体温升高,而病理性体温升高又包括发热和过热。

3.什么叫外致热原?什么叫发热激活物?两者有什么关系?

[答题要点]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称为外致热原。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叫发热激活物。激活物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因此外致热原是激活物的重要部分。

4.有哪些主要的外致热原?它们共同的作用环节是什么?

[答题要点]主要的外致热原有: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

共同作用环节是:激活体内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5.发热病人都需要用抗生素治疗吗?为什么?

[答题要点]不需要都用抗生素。因为发热的病因有两大类:1.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病毒等; 2.非病原微生物:包括抗原抗体复合物、致炎物、某些代谢产物等。只有因细菌引起的发热,用抗菌素才有用,否则均无作用。

6.什么叫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目前已知的有哪些物质?

[答题要点]发热中枢存在的限制调定点上移和体温升高的物质。主要包括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和脂皮质蛋白-1。

7.发热过程可分哪三个时相?每个时相热代谢有何特点?

[答题要点]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高峰期:产热≈散热;体温下降期:散热>产热。

8.发热时机体蛋白质、糖、脂肪三大代谢有何改变?

[答题要点]蛋白质分解加强,呈负氮平衡;糖的分解代谢加强,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增加,乳酸产生增加;脂肪分解代谢加强和氧化不全,酮体产生增加。

9.发热时呼吸频率与深度有何改变?为什么?

[答题要点]体温↑→呼吸深快。其机理:血温↑和H+↑→刺激呼吸中枢使兴奋性↑,且血温↑→呼吸

持续体温↑→呼吸可转为浅慢。其机理:大脑皮层和呼吸中枢(抑制)。

10.阿斯匹林解热的机理是什么?

[答题要点]①阻断PGE 合成;②使体温调节中枢的神经元功能复原;③其他方式。

四、论述题

1.试述G –

细菌进入机体后引起发热的发病机理。

2.试述EP 的致热信号如何传入中枢?会引起中枢发生哪些变化?

[答题要点]①EP 或其水解产物(短肽)可透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体温调节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②EP 也可能作用于血脑屏障外的下丘脑终板血管区(OVLT );③EP 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通过上述三个途径把信号传至体温调节中枢,然后通过中枢正调节介质(PGE 、Na +

/Ca 2+↑、cAMP 、CRH 、NO )和负调节介质(AVP 、α-MSH 、lipocortin-1)的变化,共同作用结果使调定点上移到一定的水平而产生调节性体温升高。

3.体温升高和高峰期有哪些主要的临床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表现?

[答题要点]

主要临床特点

产生机理 上升期 畏寒

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皮温↓ 皮肤苍白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 寒战

骨骼肌不随意收缩↓ 鸡皮

立毛肌收缩

高峰期 皮肤发红

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皮肤血流↑ 自感酷热

热血灌注,皮温↑ 皮肤干燥

水分经皮肤蒸发较多

[答题要点]①心血管系统:心率↑,上升期Bp↑,下降期Bp↓;②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但持续体温升高,呼吸浅慢或不规则;③消化系统:消化液分泌↓,胃肠蠕动↓,消化吸收↓,病人常有恶心、呕吐、便秘等;④CNS:开始兴奋,持续高热,转为抑制,小儿易出现热惊厥;⑤热代谢:体温上升期(产热﹥散热)→稽留期(产热≈散热)→下降期(散热>产热)。

5.根据发热的病因发病学环节,对发热病人可采取哪些治疗原则?

[答题要点](1)病因治疗,去掉或阻断激活物的作用;(2)对原因不明的发热病人,一般不急于解热;(3)特殊情况如体温过高、心脏病患者、妊娠等,还应及时采用适当退热措施。发病学的退热措施有:①阻断EP合成与释放;②阻断发热中枢正调节介质的合成等措施;③增加物理性散热。④补充营养物质的消耗,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五、判断题

1.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得机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0.5℃就称为发热。( )

2.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耐热性高(干热160℃,2h才能够灭活),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

3.发热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同时也是其他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 )

4.革兰阳性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除了全菌体致热外,其代谢产物外毒素也是重要的致热物质。( )

5.肿瘤坏死因子是重要的内生致热原,小剂量的静脉注射可以引起单相热,大剂量静脉注射可以引起双相热。( )

6.干扰素主要是由淋巴细胞所产生,有多种亚型,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的作用,反复注射可以产生耐受性。( )

7.EP进入脑内后直接使得体温调定点上移。( )

8.患者发热的过程中,由于产热大于散热,使得机体体温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

9.一般认为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将提高10%,所以发热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 ) 10. 发热时,病人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将产生负氮平衡,造

成机体抵抗力的下降。

11.发热可以使机体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容易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的肌肉抽搐。( ) 12.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是利弊并存的。对于中等程度的发热,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但高热则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

13.由于发热能够加重病情或者促进疾病的发展,所以对于发热的处理是应当及时退热。

( )

14.多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在40℃条件下,化学趋向性、吞噬功能及耗氧量都下降,而在42℃或43℃则相反,所以临床使用发热疗法治疗肿瘤。( )

15.在发热的过程中要及时地补充水、电解质等,特别是在发热的体温下降期。

16.在发热的整个过程中,体温曲线变化往往反映病情变化,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

17.临床上输血或输液过程中出现的发热反应大多是由于污染内毒素所致。( )

18.白细胞介素-1不是内生致热原。( )

答案:

1.(×)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得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超过正常值0.5℃的时候,要注意是调定点的上移引起的体温调节性的改变。

2.(√)最常见的致热原是革兰阴性菌胞壁中含有的脂多糖,也就是内毒素。它的特性就是耐热性高,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中的主要污染物。

3.(×)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和病理过程,也就是绪论中提到的基本病理过程。

4.(×)革兰阳性菌感染是常见的发热原因,除了全菌体致热外,其代谢产物外毒素也是重要的致热物质。但是,它不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内毒素是最常见的导致发热的原因5.(√)肿瘤坏死因子是重要的内生致热原,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小剂量的静脉注射可以引起单相热,大剂量静脉注射可以引起双相热。

6.(×)干扰素主要是由白细胞所产生的,有多种亚型,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的作用,并且反复注射可以产生耐受性。

7.(×)EP无论以何种方式进入脑,它们仍然不是引起调定点上移的最终物质,而是可能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上移。8.(×)患者的体温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是由于:调定点上移后,产热大于散热,而当体温和调定点相适应时,体温调节中枢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调节产热和散热,两者几乎相等,

所以体温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9.(×)一般认为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将提高13%,而不是10%,所以发热的病人的物质消耗明显增多。

10.(√)发热时,病人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尿氮比正常人增加2-3倍,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将产生负氮平衡,造成机体的抵抗力下降。

11.(√)发热可以使得机体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对于小儿来说,由于神经系统的发育不成熟,所以容易出现全身或者局部的肌肉抽搐。

12.(√)发热对机体防御功能的影响是利弊并存的。对于中等程度的发热而言,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但是高热则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有资料表明,当体温是40℃时,

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加强,但是当体温42℃或43℃时反而下降。

13.(×)对于发热时,热度不高而且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不应当很快退热。因为有时中等程度的发热可以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同时发热还是疾病的信号,体温变化的曲线

可以反映病情的转归。

14.(×)多核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在40℃条件下化学趋向性、吞噬功能及耗氧量都增强,而在42℃或43℃则相反。本题的叙述相反。

15.(√)在发热的过程中要及时补充水、电解质等,特别是发热的体温下降期,因为此时机体大量的出汗可以导致机体的脱水。

16.(√)在发热的整个过程中,体温曲线变化往往反映病情变化,对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发热不高并且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可以不急

于解热。

17.(√)见判断题2题解

18.(×)白细胞介素-1是内生致热原。

六、分析题

朱××,男,47岁,3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左右,伴咽喉痛、鼻塞及咳嗽,无呕吐与腹泻。体检:体温38.2℃,咽部充血。心律齐,心率90次/分,无杂音闻及。两肺呼吸音清晰。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未扪及。问:该患者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检,患者最大可能是发生了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病毒感染之后发生,尤以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患者常在受凉、疲劳等诱因作用下,机体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使原已存在于呼吸道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细菌大量繁殖,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等作为发热激活物,使机体产生内生性致热原,进而导致机体

发热。

信号与系统期末考试试题(有答案的)

信号与系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共10题,每题3分 ,共30分,每题给出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的) 1、 卷积f 1(k+5)*f 2(k-3) 等于 。 (A )f 1(k)*f 2(k) (B )f 1(k)*f 2(k-8)(C )f 1(k)*f 2(k+8)(D )f 1(k+3)*f 2(k-3) 2、 积分 dt t t ? ∞ ∞ --+)21()2(δ等于 。 (A )1.25(B )2.5(C )3(D )5 3、 序列f(k)=-u(-k)的z 变换等于 。 (A ) 1-z z (B )-1-z z (C )11-z (D )1 1--z 4、 若y(t)=f(t)*h(t),则f(2t)*h(2t)等于 。 (A ) )2(41t y (B ))2(21t y (C ))4(41t y (D ))4(2 1 t y 5、 已知一个线性时不变系统的阶跃相应g(t)=2e -2t u(t)+)(t δ,当输入f(t)=3e —t u(t)时,系 统的零状态响应y f (t)等于 (A )(-9e -t +12e -2t )u(t) (B )(3-9e -t +12e -2t )u(t) (C ))(t δ+(-6e -t +8e -2t )u(t) (D )3)(t δ +(-9e -t +12e -2t )u(t) 6、 连续周期信号的频谱具有 (A ) 连续性、周期性 (B )连续性、收敛性 (C )离散性、周期性 (D )离散性、收敛性 7、 周期序列2)455.1(0 +k COS π的 周期N 等于 (A ) 1(B )2(C )3(D )4 8、序列和 ()∑∞ -∞ =-k k 1δ等于 (A )1 (B) ∞ (C) ()1-k u (D) ()1-k ku 9、单边拉普拉斯变换()s e s s s F 22 12-+= 的愿函数等于 ()()t tu A ()()2-t tu B ()()()t u t C 2- ()()()22--t u t D 10、信号()()23-=-t u te t f t 的单边拉氏变换()s F 等于 ()A ()()()232372+++-s e s s ()() 2 23+-s e B s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54994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 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 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 期、前驱期、症状明显 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B、病原体、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C、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力、特异性定位 D、病原体、人体和病原体所处的环境 E、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作用 7.下列疾病在传染过程中,表现为“显性感染多”的是:()B A、乙型脑炎 B、麻疹 C、流得性脑脊髓膜炎 D、白喉 E、脊髓灰质炎 8.传染病的防治原则()A A、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B、切断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 C、管理食物、水源、粪便、消灭蚊蝇 D、管理水,管理饮食,卫生管理,灭蝇 E、环境卫生管理,水源食物管理、灭蝇 9.传染病最主要的特征是:()A

信号与系统习题答案

《信号与系统》复习题 1. 已知f(t)如图所示,求f(-3t-2)。 2. 已知f(t),为求f(t0-at),应按下列哪种运算求得正确结果?(t0和a 都为正值) 3.已知f(5-2t)的波形如图,试画出f(t)的波形。 解题思路:f(5-2t)?????→?=倍 展宽乘22/1a f(5-2×2t)= f(5-t) ??→?反转f(5+t)??→?5 右移 f(5+t-5)= f(t) 4.计算下列函数值。 (1) dt t t u t t )2(0 0--?+∞ ∞-) (δ (2) dt t t u t t )2(0 --?+∞ ∞-) (δ (3) dt t t e t ?+∞ ∞ --++)(2)(δ

5.已知离散系统框图,写出差分方程。 解:2个延迟单元为二阶系统,设左边延迟单元输入为x(k) 左○ ∑:x(k)=f(k)-a 0*x(k-2)- a 1*x(k-1)→ x(k)+ a 1*x(k-1)+ a 0*x(k-2)=f(k) (1) 右○ ∑: y(k)= b 2*x(k)- b 0*x(k-2) (2) 为消去x(k),将y(k)按(1)式移位。 a 1*y(k-1)= b 2* a 1*x(k-1)+ b 0* a 1*x(k-3) (3) a 0*y(k-2)= b 2* a 0*x(k-2)-b 0* a 0*x(k-4) (4) (2)、(3)、(4)三式相加:y(k)+ a 1*y(k-1)+ a 0*y(k-2)= b 2*[x(k)+ a 1*x(k-1)+a 0*x(k-2)]- b 0*[x(k-2)+a 1*x(k-3)+a 0*x(k-4)] ∴ y(k)+ a 1*y(k-1)+ a 0*y(k-2)= b 2*f(k)- b 0*f(k-2)═>差分方程 6.绘出下列系统的仿真框图。 )()()()()(10012 2t e dt d b t e b t r a t r dt d a t r dt d +=++ 7.判断下列系统是否为线性系统。 (2) 8.求下列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冲激响应和阶跃响应。 )(2)(3)(t e dt d t r t r dt d =+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知识讲解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2.潜伏期从病原体侵人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3.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二、填空题 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 2.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是有特异性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和有免疫性。 3.急性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恢复期。 三、选择题 1 传染病法规定,属甲类传染病的是()D

A肝炎 B.爱滋病 C.疟疾 D.鼠疫 E.伤寒 2. 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是()E A.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B.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C .气温、雨量 D.生活习惯、文化传统 E. 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3. 在传染过程的下列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C A.隐性感染 B. 潜在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病原体被消除或排出体外 4.初次抗原刺激后,先产生的对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有帮助的是()A A. IgM B.IgG C. IgA D. IgE E. IgD 5.确定一个传染病的检疫期是根据该病的()B A.最短潜伏期B. 最长潜伏期C. 平均潜伏期D.传染期 E.前驱期 6.构成伟染过程必需具备的三个因素是;()A A、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完整版)病理学

一、某男,70岁,以“胸闷、气短一小时”为主诉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扩 冠、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略缓解,之后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家属认为死因不明,对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疑问。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 二、答案;1医院许保留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志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对家属有疑问,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做尸体解剖。尸检必须由医院和死者法定监护人双方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尸检应在死者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请当地法医参加。 二、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尸检见: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以左支为重,左心室壁厚1.5cm,有苍白色病灶。镜下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病灶周围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褐色颗粒样物。心肌间质中脂肪组织丰富,由心外膜伸入至心肌细胞间。脾小体中央动脉和肾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粉染,管腔狭窄。请问该心脏、脾脏和肾脏发生了哪些基本病变? 参考答案: 该患者心脏发生了心肌坏死(心室壁苍白色病灶,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心肌细胞肥大(左心室增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深)、萎缩(心肌细胞体积缩小)、病理性色素沉积(心肌细胞周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脂肪浸润(脂肪组织伸入心肌细胞间)。肾脏、脾脏发生玻璃样变(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质红染)等基本病理变化。 三、患者,男性,46岁。因腹痛、腹胀、发热并呕吐及便秘5天入院。入院时腹部明显膨隆,叩诊呈鼓音。右下腹可扪及14cm*19 cm包块,有明显压痛,腹部其他部位有轻压痛,肌稍紧张,肠鸣音微弱。诊断为阑尾脓肿合并肠麻痹。行保守治疗。3天后,腹痛加重并出现明显中毒症状而再次住院,即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有血性混浊液500ml,右下腹有8 cm*5 cm之脓肿,脓肿边缘有约20 cm的小肠段呈黑色。此坏死肠管之两端扭曲折叠粘连成团块,行手术切除。切除呈黑色18 cm小肠。剖开肠管肠内容物呈血性。 问题: 该病例诊断是? 引起此类坏疽的常见原因有哪些,机制是? 此类环疽最佳处理方式是?如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试解释病人为什么出现上述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坏死 四、患者男,37岁,以“规律性上腹痛2年,加重一周”为主诉入院。查体:上腹部剑突下偏左有压痛。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溃疡”。经给予甲氰咪胍等制酸剂和氢氧化铝凝胶等胃粘膜保护剂治疗,症状逐渐缓解,6周后复查胃镜见胃溃疡已愈合。请问:在胃溃疡愈合过程中都有哪些组织的再生?其中哪些组织的再生属完全再生?哪些是不完全再生? 参考答案:该患者的病理诊断为胃窦部消化性溃疡。溃疡为皮肤、粘膜较深的坏死性缺损。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5发热

第六章发热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尿 D.粪 E.肌肉 [答案] B 2.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答案] A 3.关于发热本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答案] D 4.下列哪种情况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急性肺炎

C.环境高温 D.妇女月经前期 E.先天性汗腺缺乏 [答案] B 5.下列哪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流行性感冒 E.中暑 [答案] E 6.下列哪种物质是发热激活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 [答案] E 7.下列哪种物质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血细胞凝集素 D.螺旋体 E.疟色素 [答案] A 8.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发热激活物? A.尿酸结晶

B.流感病毒 C.螺旋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白细胞致热原 [答案] E 9.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变态反应 B.病毒感染 C.细菌感染 D.恶性肿瘤 E.无菌性炎症 [答案] C 10.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 E.巨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IL-1 [答案] E 11.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主要是 A.激活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促进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 C.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刺激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E.加速分解代谢使产热增加 [答案] B 12.不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是

信号与系统练习题附答案

12.连续信号 )(t f 与)(0t t -δ的乘积,即=-)()(0t t t f δ( ). A. )()(00t t t f -δ B. )(0t t f - C. )(t δ D. )()(0t t f δ 13.已知系统响应 ()y t 与激励()f t 的关系为( ) 2(51)()()5()[()]t y t ty t y t f t '''-++=则该系统是( )系统。 A. 线性非时变 B. 非线性非时变 C. 线性时变 D. 非线性时变 14. 下列系统那个是因果、线性、时不变的连续系统( )。 A .)()(2)(3)(t f t y t y t y '=+'+'' B. )()()(3)(t f t f t y t y ='+'' C . )()()(3)(t f t ty t y t y =+'+'' D . )(2)1(3)(t f t y t y =+-'+'' 15.若对连续时间信号进行频域分析,则需对该信号进行( ). A. LT B. FT C. Z 变换 D. 希尔伯特变换 16.)()52(t e t j ε+-的频谱函数为( ) A. ωj e j 521- B. ωj e j 521+ C. j )5(21 ω++ D. j )5(21 ω++- 17.若收敛坐标落于原点,S 平面有半平面为收敛区,则( ) A. 该信号是有始有终信号 B. 该信号是按指数规律增长的信号 C. 该信号是按指数规律衰减的信号 D. 该信号的幅 度既不增长也不衰减而等于稳定值,或随时间n t t ,成比例增长的信号 18. ) 22(3 )(2 +++= s s s s s F ,则根据终值定理有=∞)(f ( ) A. 0 B. 1.5 C. ∞0 D. 1

发热习题

一、A型题 1.有关发热概念的概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答案]D [题解]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 2.发热是一种重要的 A.临床症候群 B.病理过程 C.独立疾病 D.综合征 E.体征 [答案]B [题解]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 3.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 A.脊髓 B.中脑 C.脑桥 D.延髓 E.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答案]E [题解]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而延髓、脊髓等部位也对体温信息有一定程度的整合功能,被认为是体温调节的次级中枢所在。 4.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 A.0.1℃ B.0.2℃

D.0.8℃ E.1.0℃ [答案]C [题解]发热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 5.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 A.酷热时中暑 B.妇女月经前期 C.剧烈运动 D.中毒性休克 E.流行性出血热 [答案]A [题解]酷热中暑时是因散热障碍引起的非调节体温升高(调定点不上移),是属过热。而妇女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引起的是生理性体温升高;中毒性休克或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属发热。 6.下列哪种情况可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先天性汗腺缺陷 C.夏季高温中暑 D.妇女月经前期 E.流行性脑膜炎 [答案]E [题解]流行性脑膜炎是由发热激活物脑膜炎双球菌进入体内,通过体内产生内生性致热原,再作用体温调节中枢,使中枢发热介质变化,导致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甲状腺功能亢进、先天性汗腺缺陷、夏季高热中暑、妇女月经前期则不会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 7.发热激活物的主要作用是 A.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B.引起产热增加 C.激活单核细胞 D.激活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细胞 E.激活中性粒细胞

信号与系统试题附答案

信科0801《信号与系统》复习参考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4、已知连续时间信号,) 2(100)2(50sin )(--=t t t f 则信号t t f 410cos ·)(所占有的频带宽度为() A .400rad /s B 。200 rad /s C 。100 rad /s D 。50 rad /s

f如下图(a)所示,其反转右移的信号f1(t) 是() 15、已知信号)(t f如下图所示,其表达式是() 16、已知信号)(1t A、ε(t)+2ε(t-2)-ε(t-3) B、ε(t-1)+ε(t-2)-2ε(t-3) C、ε(t)+ε(t-2)-ε(t-3) D、ε(t-1)+ε(t-2)-ε(t-3) 17、如图所示:f(t)为原始信号,f1(t)为变换信号,则f1(t)的表达式是() A、f(-t+1) B、f(t+1) C、f(-2t+1) D、f(-t/2+1)

18、若系统的冲激响应为h(t),输入信号为f(t),系统的零状态响应是( ) 19。信号)2(4sin 3)2(4cos 2)(++-=t t t f π π 与冲激函数)2(-t δ之积为( ) A 、2 B 、2)2(-t δ C 、3)2(-t δ D 、5)2(-t δ ,则该系统是()>-系统的系统函数.已知2]Re[,6 51)(LTI 202s s s s s H +++= A 、因果不稳定系统 B 、非因果稳定系统 C 、因果稳定系统 D 、非因果不稳定系统 21、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冲激响应曲线如图所示,该系统微分方程的特征根是( ) A 、常数 B 、 实数 C 、复数 D 、实数+复数 22、线性时不变系统零状态响应曲线如图所示,则系统的输入应当是( ) A 、阶跃信号 B 、正弦信号 C 、冲激信号 D 、斜升信号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精选)bz

2020年度传染病预防知识试题 传染病试题库 一、选择题 1.伤寒第1次菌血症在临床表现为 A、发热 B、全身酸痛 C、食欲下降 D、咳嗽 E、无任何症状 答案:141、E 2.确诊伤寒的依据是 A、发热中毒症状,周围白细胞减低 B、大便培养阳性 C、血培养阳性 D、肥达反应“H”“O”滴度增高 E、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答案:132、C 3.伤寒暴发性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蚊子密度过高 B、日常生活密切接触 C、水源污染 D、苍蝇密度过高 E、蟑螂密度过高 答案:144、C 4.伤寒慢性带菌者哪个器官隐藏的细菌最多 A、肝 B、胆 C、脾 D、肾 E、肠道淋巴结 答案:145、B 5.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少尿5天,近日无尿,晨起活动后,右腹及腰部剧痛,医师高度怀疑可能肾破裂。以下哪项检查不合适

A、肾盂造影 B、肾B超 C、肾CT D、局部穿刺 E、测血浆 答案:2、A 6.辐射消毒法不包括 A、紫外线 B、红外线 C、高能电子束 D、β射线 E、γ射线 答案:120、D 7.男,22岁。发热20天,伴乏力、腹胀、食欲减退,1天前开始解少量血便。肝脏右肋下1cm,脾脏左肋下1cm;血常规:WBC3、6×10↑9/L,Hb92g/L,肥达反应“O”1∶160,“H”1∶160,ALT86U/L,最可能的诊断是 A、细菌性痢疾 B、伤寒 C、阿米巴痢疾 D、钩端螺旋体病 E、流行性出血热 答案:29、B 8.对HIV可起激活作用的是 答案:4、A 5~6题 A、戊烷脒 B、更昔洛韦 C、氟康唑 D、青霉素 E、AZT联合干扰素 9.HIV不能通过下列哪种途径传播 A、性接触 B、输血 C、母婴 D、握手

发热(习题)

第六章发热 一、选择题 1.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主动性体温升高 2.下述哪种情况的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中署 E.流行性感冒 3.内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中性粒细胞 B.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C.骨骼肌 D.皮肤血管 E.汗腺 4.下述哪种不属于内源性致热原 A.白细胞致热原 B.干扰素 C.cAMP D.肿瘤坏死因子 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5.EP是一种 A.小分子蛋白 B.大分子蛋白 C.磷脂 D.多糖 E.淋巴因子 6.外源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是 A.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B.骨骼肌 C.产EP细胞 D.皮肤血管 E.汗腺 7.下述哪项不属于发热激活物 A.细菌 B.类固醇 C.cAMP D.致炎物 E.抗原-抗体复合物 8.下述哪项为中枢发热介质 A.内毒素 B.cAMP C.干扰素 D.肿瘤坏死因子 E.类固醇 9.发热发生机制中*共同的基本因素是 A.外源性致热原 B.内源性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精氨酸加压素(A VP) E.环磷酸腺苷 10.体温上升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1.高热持续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2.体温下降期热代谢特点是 A.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 B.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 C.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恒定 13.热型是根据下述哪项决定的 A.体温的高低 B.体温的上升速度 C.体温的持续时间 D.体温的曲线形态 E.体温的波动幅度 14.发热时糖代谢变化为 A.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增强,血糖升高,乳酸增多 B.糖原分解增多,糖异生减少,血糖升高,乳酸减少

(完整版)信号与系统习题答案.docx

《信号与系统》复习题 1.已知 f(t) 如图所示,求f(-3t-2) 。 2.已知 f(t) ,为求 f(t0-at) ,应按下列哪种运算求得正确结果?(t0 和 a 都为正值)

3.已知 f(5-2t) 的波形如图,试画出f(t) 的波形。 解题思路:f(5-2t)乘a 1 / 2展宽 2倍f(5-2 × 2t)= f(5-t)

反转 右移 5 f(5+t) f(5+t-5)= f(t) 4.计算下列函数值。 ( 1) ( 2) ( t ) t 0 )dt t 0 u(t 2 (t t 0)u(t 2t 0 )dt ( 3) (e t t ) (t 2)dt 5.已知离散系统框图,写出差分方程。 解: 2 个延迟单元为二阶系统,设左边延迟单元输入为 x(k) ∑ 0 1 1) → 左○ :x(k)=f(k)-a *x(k-2)- a*x(k- x(k)+ a 1*x(k-1)+ a 0*x(k-2)=f(k) (1) ∑ y(k)= b 2*x(k)- b 0*x(k-2) (2) 右○ : 为消去 x(k) ,将 y(k) 按( 1)式移位。 a 1*y(k-1)= b 2 * a 1*x(k-1)+ b * a 1*x(k-3) (3) a 0*y(k-2)= b 2 * a 0*x(k-2)-b 0* a 0*x(k-4) (4) (2) 、( 3)、( 4)三式相加: y(k)+ a 1*y(k-1)+ a 0*y(k-2)= b *[x(k)+ a 1 *x(k-1)+a *x(k-2)]- b *[x(k-2)+a 1*x(k-3)+a *x(k-4)] 2 0 0 0 ∴ y(k)+ a 1 *y(k-1)+ a *y(k-2)= b 2 *f(k)- b *f(k-2) ═ >差分方程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导语: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染病试题及答案,欢迎参考!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医院感染: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2、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3、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使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5、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导致的传播。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医院感染的形式有五种:即交叉感染、环境感染、(自身感染)、(医源性感染)和(垂直感染)。2、大量实践证明,(手卫生)是控制院感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3、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医院感染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是:(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 5、凡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但是无明显或异常污染,也无技术上失误的切口,称为(清洁-污染)切口。 6、手术前预防使用抗菌素的时机极为关键,应在切开皮肤(黏膜)前(30min )(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 90)。不应在病房给药,而应在(手术室)给药。 7、新生儿禁用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 8、国家卫生部规定,医院感染发病率,一级医院(<7% ),二级医院<8%,三级医院<10%,各级医院感染漏报率≤20%。 9、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疾病的传播,称为(空气传播)。10、常用的头孢菌素血清半衰期为1~2h,如手术延长到(3小时)以上,或失血量超过1500m1,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也属于医院感染。(√)2、:污染-感染(IV类)切口指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者;被胃肠道内

病理学 发热重点

发热 1概述 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 point)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也称为调节性体温升高。 发热反应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包括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所引起的核心体温的升高、内分泌、免疫及急性期反应等。 非调节性体温升高,又称为过热,此时调定点并未移动,但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异常,使体温被动性升高,其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这类体温升高称为过热(hyperthermia)。临床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全身性麻醉药(如氟烷、甲氧氟烷等)等导致的高热;散热障碍见于:环境高温、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 生理性体温升高是在某些生理条件下,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应激时,其体温也可超过正常值0.5℃,但其本质并非发热,而属于生理性反应。例如,剧烈运动时体温可升至38℃,甚至更高,这是由于产热过多所致。月经前期、妊娠期体温可轻度升高,与孕激素分泌过多有关。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病理过程。发热常常出现于疾病的早期,而首先被患者察觉,因而,发热是疾病的信号之一,也是重要的临床表现。 2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致热原(pyrogen)是指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并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人体和动物发热的物质,包括来自体外(外致热原)或某些体内产物(内生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是指通过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引起发热的物质。 2.1外致热原 2.1.1细菌及其毒素 (1)革兰阴性细菌与内毒素 革兰阴性细菌进入体内引起发热,主要是内毒素的作用。内毒素(endotoxin, ET)为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由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三个部分组成。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有明显的耐热性,160℃、2小时才能灭活,一般方法难以去除,ET的分子量很大(1000~2000kD),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外实验表明,微量的ET与白细胞共同培养,可使后者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家

信号与系统习题集

信号与系统 习题 1 一、填空题 1.离散信号()2()k f k k ε=,则该信号的单边Z 变换为 ① 。 2.信号()f t 的傅里叶变换为()F j ω,则(23)f t -的傅里叶变换为 ① 。 3.已知周期信号()cos(230)sin(4+60)f t t t =++,则其周期为 ① s ,基波频率为 ② rad/s 。 4、已知)(1t f 和)(2t f 的波形如下图所示,设)()()(21t f t f t f *=,则=-)1(f ① , =)0(f ② 。 5、单边拉氏变换()) 4(2 2 += s s s F ,其反变换()=t f ① 。 6、一离散系统的传输算子为2 3)(22+++=E E E E E H ,则系统对应的差分方程为 ① , 单位脉冲响应为 ② 。 二、单项选择题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 每个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都不相同。 B. 同一物理系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C. 不同的物理系统经过抽象和近似,有可能得到形式上完全相同的数学模型。 D. 对于较复杂的系统,同一系统模型可有多种不同的数学表现形式。 2. 周期信号f (t )的傅立叶级数中所含有的频率分量是______。 A. 余弦项的奇次谐波,无直流 B. 正弦项的奇次谐波,无直流 C. 余弦项的偶次谐波,直流 D. 正弦项的偶次谐波,直流 3. 当周期矩形信号的脉冲宽度缩小一半时,以下说确的是_____。

A. 谱线间隔增加一倍 B. 第一个过零点增加一倍 C. 幅值不变 D. 谱线变成连续的 4. 图3所示的变化过程,依据的是傅立叶变换的_____。 图3A. 时移性 B. 频移性 C. 尺度变换 D. 对称性 5. 对抽样信号进行恢复,需将信号通过_____。 A. 理想带通滤波器 B. 理想电源滤波器 C. 理想高通滤波器 D. 理想低通滤波器 6. 连续周期信号的频谱有_____。 A. 连续性、周期性 B. 连续性、收敛性 C. 离散性、周期性 D. 离散性、收敛性 7. 若对)(t f 进行理想取样,其奈奎斯特取样频率为s f ,对)231 (-t f 进行取样,其奈奎斯 特取样频率为_____。 A. 3s f B. s f 31 C. 3(s f -2) D. )2(3 1 -s f 8. 信号f (t )变成)12 1 (+t f 的过程为_____。 A. 先将f (t )的图形向左移一个单位,再时间上展宽1/2倍 B. 先将f (t )的图形向左移一个单位,再时间上展宽1/2倍 C. 先将f (t )的图形向左移一个单位,再时间上展宽1/2倍 D. 先将f (t )的图形向左移一个单位,再时间上展宽1/2倍 9. 下列傅里叶变换性质中错误的是_____。 A. 时间与频率标度)(1 )(ω? F a at f F B. 时移特性)()(00ω-ω-?F e t t f t j F C. 频移特性)()(00ω-ω?ωF t f e F t j (b ) ω (ω)ω π 2πτ4πτ (d )2π τ - 4πτ - o -π ?(b ) (a ) -1

传染病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相关知识考试 科室姓名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中华人民共与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与管理得传染病共三类 39 种,分为甲类 2 种、乙类 26 种、丙类 11 种。 2、《中华人民共与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得分诊点进行初诊。 3、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得肝炎病毒为: HAV 、 HEV 。 4、水痘病例应隔离至水痘疱疹完全结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15天。 5、感染性腹泻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传播途径就是粪-口传播。临床诊断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表现、粪便常规检查、 6、手足口病就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得世界范围广泛流行得常见传染病之一。 7、能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得关键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8、引发手足口病得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 型与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 9、手足口病得传染源就是患者与隐性感染者。 10、潜伏期一般就是 3-7 天,没有明显得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5分,共60分 1、我国传染病法就是从哪年开始实施,又就是哪年重新修订:( D) A、1998年,2003年 B、1989年,2003年 C、1998年2004年 D、1989年,2004年 2、新修订得传染病法规定得传染病增加了哪些疾病:( C) 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B、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与水痘 3、在新修订得传染病法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属于下列哪一类:( B )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不属于传染病法中得法定传染病 4、在新修订得传染病法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下列哪一类:(B)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不属于传染病法中得法定传染病 5、下列哪一组传染病,以前属于丙类传染病,现在修订为乙类:( C ) A、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B、黑热病、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C、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 D、肺结核、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6、下列哪一组传染病,以前属于乙类传染病,现在修订为丙类:( A ) A、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 B、黑热病、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 C、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血吸虫病 D、肺结核、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

病理学练习发热。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6℃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体温升高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的体温升高2.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肺 B.皮肤 C.尿 D.粪 E.肌肉 3.下述哪一种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先天性无汗腺 E.流行性脑膜炎 4.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视前区-前下丘脑 B.延脑 C.桥脑 D.中脑 E.脊髓 5.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 A.发汗 B.对流 C.血流 D.传导 E.辐射 6.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病因是() A.淋巴因子 B.恶性肿瘤 C.变态反应 D.细菌感染 E.病毒感染 7.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A.变态反应 B.药物的毒性反应 C.外毒素污染 D.内毒素污染 E.霉菌污染

8.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单核细胞等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9.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与下述哪种物质相一致() A.肿瘤坏死因子 B.组织胺 C.淋巴因子 D.IL-1 E.IL-2 10.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 A.外致热原 B.内生致热原 C.前列腺素 D.5-羟色胺 E.环磷酸腺苷 11.下述哪一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的量最多() A.中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C.嗜酸粒细胞 D.肝脏星形细胞 E.淋巴细胞 12.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增加前列腺素 B.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E.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肾上腺素 13.内毒素是() A.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B.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革兰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E.革兰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小分子蛋白质14.多数发热发病学的第一环节是() A.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E.体温调定点上移 15.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产热和散热平衡

传染病考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考试题 一、选择 1、麻疹疑似病例的定义是:出现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 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麻疹疑似病例 A 发热、皮疹 B 发热、头痛 C 皮疹、乏力 D 发热、乏力 2、风疹的控制措施中,病人隔离期是以出疹第1天起至出疹第天,有合并症者延长至 第天 A 10,20 B 5,15 C 10,15 D 5,10 3、水痘应急接种应在发现疫情后天内完成,接种率≥95% A 5 B 10 C 3 D 7 4、抗狂犬病血清按照每公斤体重计算。 A 40IU∕kg B 10IU∕kg C 20IU∕kg D 30IU∕kg、 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主要是通过传播 A. 蚊 B.蜱 C.接触 D. 垂直 6、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的指标为 A.血清HBV DNA,HBeAg B.血清抗HBcIgM C.肝内HBcAg D.以上全对 7、甲型、戊型肝炎爆发或流行时应采取的措施 A.及时发现病人、尽快隔离、及时报告,密切注意疫情动态,疫点消毒 B.流行病学调查 C.甲型肝炎密切接触者可接种普通免疫球蛋白,对周围人群可接种甲肝疫苗 D.以上全对 8、手足口病好发于哪些人群 A.5岁以下儿童B.成人C.学龄儿童D.人群普遍易感 9、流感样病例标本采集完成后应保存在 A. 常温 B.4℃ C.-20℃ D. -70℃ 10、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是指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例以上的不明原因 肺炎病例。 A. 2例及以上 B.3例及以上 C.4例及以上 D.5例及以上 11、典型霍乱大便的特点为: A.血水样便 B.米泔水样便 C.脓血便 D.果酱样便

病理学 发热 (1)

1. 发热是体温调定点 A.上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B.下移,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C.上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D.下移,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E.不变,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A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2. 关于发热本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体温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 B.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D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3. 下列哪种情况体温升高属于发热?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急性肺炎 C.环境高温 D.妇女月经前期 E.先天性汗腺缺乏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B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4. 下列哪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于过热? A.妇女月经前期 B.妇女妊娠期 C.剧烈运动后 D.流行性感冒 E.中暑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E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5. 下列哪种物质是发热激活物? A.IL-1 B.IFN C.TNF

D.MIP-1 E.抗原抗体复合物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E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6. 下列哪种物质是血液制品和输液过程的主要污染物?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血细胞凝集素 D.螺旋体 E.疟色素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A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7.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发热激活物? A.尿酸结晶 B.流感病毒 C.螺旋体 D.抗原抗体复合物 E.白细胞致热原 考生答案:A 参考答案:E 得分:0 分(此题满分:4分) 8. 引起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变态反应 B.病毒感染 C.细菌感染 D.恶性肿瘤 E.无菌性炎症 考生答案:C 参考答案:C 得分:4 分(此题满分:4分) 9. 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 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 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 E.巨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IL-1 考生答案:E 参考答案:E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及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海通乡卫生院2017年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已于年月日经全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于年月日开始实施。 2、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的方针,结合,管理,依靠,依靠。 3、传染病分为类类和类,其中甲类种,乙类种,丙类 种。 4、对乙类传染病中、和,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 ( ) A、呼吸道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蚊虫传播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病原菌是: ( ) A、脑膜炎双球菌 B、肺炎双球菌 C、流感嗜血杆菌 D、结核杆菌 3、流行性腮腺炎表现为: ( ) A、显非化脓性炎症、腮管口红肿。 B、腮腺管口红肿可挤出脓液。 C、颌下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 D、耳后肿大,有压痛,局部皮肤发红。

4、被犬咬伤右小腿,伤口深,咬伤面积大,在当地行伤口缝合,此时对伤口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伤口已缝合,不必再处理 B、对伤口表面用碘酒、酒精消毒 C、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后在缝合 D、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 E、切开伤口,用肥皂水冲洗,碘酒酒精消毒,免疫球蛋白浸润注射 5、甲类传染病有:()A、霍乱、鼠疫B、麻疹、疟疾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 D、乙脑、血吸虫病 6、传染病流行是指:() A、一个地区短期内突发多例同一种传染病 B、一个地区突发某种历年从未或很少发生过的传染病C 、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着超过该病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D、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显着超过该病历年的最高发病率水平 7、传染病爆发是指:()A、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多种传染病B、短期内在一个家庭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C、短期内在局部地区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D、短期内在一个医院突然发生多例同一种传染病疗措施 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新的传染病防治法已于 2004 年 8 月 28 日经全国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于 2004 年 12 月 1 日开始实施。 2、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3、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2 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