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0引言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育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服务的力度。目前,我国广大乡村干部、农民的专业素质不高,科技水平低下,这一现状既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完善,也不适合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的要求。因此,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就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一件头等大事。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础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

1加强农业职业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职业技术教育是在不同水平的基础教育的基本点上,对劳动者进行不同水平的专门职能和专业技能训练,使他们获得某种专业知识技能并成为某一层次劳动力的教育者。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十分薄弱。统计显示,我国2亿多35岁以下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接受过农业职能教育的不足5%。这样的职业教育状况,难以实现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生产发展”的首要目标,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要适应农村发展、农民转岗就业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人才需要。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除了面向农业生产外,还应面向第二、三产业;除了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实用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还要重视向城市输送合格劳动力的培训。为此,要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要促进农业、科技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要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发挥县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推广、培训机构资源。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造就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新型农民和技术骨干。

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培训工作,努力实现村村都有一名大学生的目标。要认真实施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农业部等六部门《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国务院批转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2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

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需要特色专业技术人才。多年来,我国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骨干农民培训班和村干部学历教

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实施方案2011.7.16 居巢区

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 实 施 方 案 巢湖市居巢区教育局 二0一一年七月十六日

居巢区加快推进农村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步伐,促进我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皖教职成(2011)10号、巢教职成(2011)318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规划纲要,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保证规模、调整结构、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强化内涵建设,解决突出问题,激发发展活力,提升服务能力,为居巢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区富民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适度超前原则。职业教育要适度超前,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要加强同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预测地方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提前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做好产业工人储备工作,要适度超前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2)改革创新原则。走联合办学的路子,与南方发达省份积极主动地办好所开设专业,采取“2+1”等办学模式,培养实用性人才。 (3)市场导向原则。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生命力所在,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地方需要什么专业人才,学校就办什么专业,职业学校要紧紧围绕地域经济和社会需求,根据市场和企业的人才供需情况,通过专业控制、强化技能培训,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4)校企合作原则。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在专业建设、师资与技术、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合作。职业学校要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毕业生,并为企业培训职工。企业要为职业学校的教学与实践提供服务。 (5)开放办学原则。学校要树立大职教观念,坚持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在优化职业高中教育的同时,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教育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社区教育,为提高全民

心得体会:释放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红利(最新)

心得体会:释放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红利(最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内容篇幅之多、涉及范围之广、功能定位之高、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今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释放了多个红利。 置顶宏观政策层面,彰显新时代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根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就业优先政策,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并将职业教育与国计民生的“促进就业”摆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置顶”于宏观政策层面。 通过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既可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同时也可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职业教育作为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途径,把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和推动,既体现了重视职业教育的导向,也体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要求,既是民生之本,更是立国之本。

扩招100万人,赋予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空间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既是助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丰富高等教育办学的主动诉求,也是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最突出的量化指标,就是提出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并在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补助标准,证书互通衔接、办学体制优化和财政投入方面给予多项政策保障。这既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高等教育的合理合法要求,更是优化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和规模结构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的扩招,不仅是数量规模的扩大,更是生源对象结构的丰富。在过去,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主要以18—22周岁适龄人口为主,即主要是传统生源。但今后,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非传统应届生源比例将持续提高,因其教育背景、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不可避免地带来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调整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盲目乐观于扩招带来的福利而停止优化自身内涵的努力。可以设想,扩招百万背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师资配备,教学资源优化,专业

(完整版)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与趋势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赵恒伯教授 讲学内容: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二、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现状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职业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概况 职业教育又称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教育类型地位平行。 职业教育是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远古时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知识,主要以言传身教代代传授。如果把人类的此类活动称为教育的话,那么它就是职业教育,可以称之为职业教育的发端。手工业经济时代,以手工技艺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在劳动现场开展,父子相继、世代“薪火相传”。农业经济时代,有技术的能工巧匠通过设学授徒等方式在工作中传授技艺,是一种学徒教育形式,其职业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高度一致,教具即生产用具,教师即师傅。16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兴起后,出现了形式各异的讲习所和讲座等,通过讲习所和讲座向工人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机器工作原理,它们可以看作是学徒教育转向学校职业教育的过渡形式。18世纪初,俄、德、英、法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办了现代意义的职业学校,在我国,也于19世纪后半叶创建了福建船政学堂,并逐渐发展为农业、工业、商业和商船四大类实业学堂。这标志着学校职业教育的正式形成。 由言传身教、父子相继、师徒相授、讲座传授发展到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呈现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式与规模在逐步拓展,由单一教育形式向集体传递形式演变,为适应工厂对大量技术性专门人才的需求,学校职业教育改变了千百年来的传统教学形式,采取夸美纽斯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近年来,无锡市以建设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接轨国际的技师大 市目标为引领,以增大投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动职业教育资 源整合,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积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全市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办学规模持续 扩大,办学体系持续完善,办学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 城市转型发展的水平全面增强。 一、无锡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概况 (一)职业院校基本情况。当前,全市共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0所(其中省属4所、市属3所、民办3所),五年制高职校和中等专 业学校20所(其中省属1所、市属8所、县区属10所、民办1所),技工院校14所(其中省属1所、市属3所、县区属2所、企业办3所、民办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含成人学历教育)达21万人。其中有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5所,省 高水平示范性中职校12所,省重点技师学院1所,21个基地入选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立项,一批学校和专业被确定为国 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二)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通过合并、共建、联办、划转等多种形式,对职业中学、技工学校、 中专学校以及成人学校的资源实行整合重组,市区公办职业学校由37 所整合为17所,校均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左右,真正实现了规模办学、集约办学、特色办学,全市省级以上重点职校招生数达到职业教 育招生总量的95%以上。优化职业教育空间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无锡职教园。2005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70多亿元,建成范围达6 平方公里,已入驻中高职院校8所,师生8万余人,每年为无锡市和 长三角地区培养1万多名毕业生和3万名实习生。同时,建成启用了 功能水平先进的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中国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亚太经合组织技能开发促动中心在实训基地落户。 (三)展开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项目试点,统筹发展中高等 职业教育。立足于探索中职、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的人才系统培养, 积极参加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市教育局组织全市 职业院校研究起草中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经市政府 同意后报送省教育厅审批。2012年,申报获批“中高职3+2分段培 养”“中职与本科3+4分段培养”等13个试点项目,招生计划近1500人;2013年,申报获批“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分段培养”“高职与 本科3+2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联合培养”等28个试点项目,招生 计划近两千人。 (四)实施职业教育内涵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 水平。自2007年起,全市已连续组织实施了三轮增强职业教育内涵建 设的专项工程。2007—2009年,每年安排专项经费650万元,实施职 业院校课程、专业、师资“三项建设”。2010年—2012年,每年安排

2020年教育对农业的影响

教育对农业的影响 导语: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以下是为大家的教育对农业的影响,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 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必须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农业产业化要求农业增长方式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的集约型 转变,使农业的增长由依靠土地、资本、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以促进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为主,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质的飞跃。 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核心是知识和技术的集约,关键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只有培养大量的科技与管理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研究、引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益,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正是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状况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没有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就不可能得到推广应用,现代化的农业

机械就无法普及,农业劳动生产率就难以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低,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每年2000多项能应用的科技成果推广不到1/3,其根本原因是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差,大部分劳动力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仍然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从事生产,加上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足,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难以推广。另外,我国建国以来培养的104万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只有50万左右尚留在 农业战线,平均每万农业人口中科技人员仅6.6人。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极为低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普遍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量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农业产业化以产加销、贸工农一 体化经营,促使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基本特征,它注重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因而,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广泛,归纳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1.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能运用新型农业机械从事农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农业生产者。 实现农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 农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它有赖于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农业生产者。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安徽省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0-2015)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气发〔2010〕92号),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制定本方案。 一、需求与现状 (一)需求分析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职能和作用。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迫切要求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当前,我省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要求针对现代农业的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以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的发展,开展全方位、精细化的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迫切要求围绕粮食生产全过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从中长期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在保障粮食等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的发展目标,在商品粮基地建设、核心产区粮食产量的稳步提高、后备产区生产潜力的挖掘等方面,都需要农业气象围绕增产和减灾两大目标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需要围绕农业生产的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运、加工等环节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迫切要求健全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加大,农业气象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呈现增多、并发和加重的趋势,农作物产量波动加大。迫切需要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对策研究,进一

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素质建设者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将在新农村建设者素质提升工程中大有作为。本文试就我国目前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现状;对策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广大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1]。近年来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亟待改革等一些问题[2]。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主力军,必须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认真研究、开拓创新,建立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大批急需人才[3]。同时,要把握住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契机,抓住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一、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搞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农民问题。在全国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党和国家特别重视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评价我国农业成果最重要的标准已由效益取代产量。这就要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种植、养殖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深度加工,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大力提高单位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国内市场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的方面很多,潜力很大。此外,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农业市场的日益活跃,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市场运作能力,只懂得某种技术已不足以适应未来需要,而这些期望在科学知识欠缺、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民中培养出高科技农业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显然不现实,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4]。这就要求我们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应该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当地实际,设置多种办学模式,及时更新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为农村现代化培养一大批具有农业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农业职业技术人才。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我国农村地区覆盖着大部分的国土面积,2009年底,农村人口为8.67亿,占全国人口的65%(按大陆地区统计),农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同时,中央政府反复强调农村发展在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决定性地位,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国工作的重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依托北大荒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涉农类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依托北大荒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涉农类实训基地建设的 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北大荒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农合作机制体制建设等方面对涉农类实训基地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托北大荒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以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培养为目标,按照"实践性、职业性、先进性"的原则,提出了具有真实职业环境、先进设备、规范管理的职教集团模式下校农联合的特色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对涉农类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极大参考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一、选题意义和应用前景 1、选题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是推动高职院校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学校的资源有限,为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加强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建立适应市场、立足行业、依托企业、强化科研攻关、技术推广技能培训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尤为重要。在职教集团模式下,集

团成员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形成集团经营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职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增加成员单位的经济效益,促进成员单位长远、和谐的发展。 本课题以黑龙江省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背景,结合国务院《关于加速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农业指导意见》和黑龙江垦区建设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的要求,利用职教集团优势,充分整合省内相关的优质农业资源,进一步加强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涉农专业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培养农业实用性落地人才,为黑龙江垦区粮食产能工程提供人才保障。 2、应用前景 本课题研究以“立足垦区,服务三农”为指导思想,坚持高职学院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集团规模优势,促进科研院校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科研攻关和新技术推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加强学院对成员企业人员培训和专门人才的供给与支持,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提高有效资源的整合度和运行效率。加强成员企业的科技力量,提高科技水平,增加科技含量和产品科技附加值,提高经营效益,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铸就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品牌,满足垦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打造世界级绿色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对专业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气象为农服务不动摇,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以及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二、工作目标 用3~5年的时间,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完善现代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预测预报和影响评估的技术系统。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产量预报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综合保障能力。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业务。初步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

进的国家、省、市、县四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发展符合区域性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的技术系统。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布局,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和农业气象灾害等应用技术;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对大宗作物影响评估模型,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农用天气、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牧区牧草产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级和县级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优化观测内容,制定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布局方案,并建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发完善国家级及省级农用天气预报、主要农作物适宜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农田土壤墒情预报技术,改进产量预报技术。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农用天气预报

关于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关于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 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农业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生产者的素质与技能,农业职业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农业人才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素质与技能的使命,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农业特点,调整专业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要积极与政府和企业合作,举办短期培训,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论文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人才;培训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3年开始,七个中央一号文件贯穿一个主题: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七个中央一号文件瞄准一个目标: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及其特征

农业现代化,简单来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本质内涵随着知识的积累升华、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结合当前我国“三农”政策和具体国情,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智能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农村社会城镇化、农业标准化、农业生产高科技化、经营循环市场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八个方面。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起决定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故劳动者智能化是最为根本的因素,它决定了其它几个方面能否实现。 劳动者智能化。即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人,要具备现代化水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现代化的农业是高度集约经营的农业,是广泛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用市场经济观念和组织形式管理的农业,要求科技含量高,产出率和综合效益高。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工具靠人去创造,先进的科学技术靠人去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管理经验靠人去总结,先进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靠人去应用。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下得以实现的。 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同时也是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发达的关键因素不完全是物质资本,科学技术和人的智力开发同样重要。一些人多地少和资源紧缺的国家,如日本、荷兰、丹麦、以色列等国的

上海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方案

上海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方案附件2: 上海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方案 为了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上海 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沪府发 [2006]10号)中提出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和连锁化。以品牌职业院校、示范性职业院校为龙头,联合社会办学单位、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对口支援地区学校等,与社区、企业(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动,促进职业教育内部以及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的互通,率先在电子信息、机电数控、交通物流、建筑、轻工、化工、旅游、现代艺术、现代护理和现代农业等10个领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有关任务,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的带动作用,促进职业教育紧密贴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现就组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组建集团的意义和作用 1、有利于加快上海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都市型农业的需要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快转变,上海农业已从单 —1— 一生产功能向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拓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观 光农业等都市现代农业特色突出,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正在调整,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期间上海规划推进农业高水平农业设施化、高水平农业组织化和高水平农业科技化“三个高水平”工程,农业产业布局正在加快调整,农业人才的需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据统计,上海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每年需要近万名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宠物养护技术、生物技术应用等各

个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领域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集团组建,培养一大批适应上海现代都市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通过集团的组建,创新校企共建共管实习实训基地的合作机制,建立以项目委托为纽带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施人员互聘的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鼓励企业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办学全过程,形成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达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目标。同时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科研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上海郊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 3、有利于推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集聚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2— 拓展 集团内中高职院校共享教育资源,实现信息、人力、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资源的共享,整合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最大效益,努力扩大公共服务职能,同时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成人教育和职后培训机会,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项目,形成职业教育新的发展点。同时积极探索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有利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途径优化 参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推进项目课程开发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就业导向,工学结合,促进集团内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标准,紧贴产业、行业发展水平和职业岗位需求,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化、规范化,优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化生产的双重目标,为上海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更多更好的后备人才。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三农”人才服务策略研究-最新教育文档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面向“三农”人才服务策略研究 我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人,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农民是关键。但是,我国的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并且缺乏教育和培训资源,农民的竞争力差,这已成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最大瓶颈。而农业类高等学校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所需的人力资源方面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笔者拟就农业高职教育如何为“三农”提供有针对性的人才服务策略进行研究。 现状 (一)农村人力资源和教育现状 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公报,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以下占13.1%;21~30岁占17.3%;31~40岁占23.9%;41~50岁占20.7%;51岁以上占25%。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占6.8%;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2.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9.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2%。农村劳动力的高等教育程度明显偏低,且近三十年来,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比重在逐年下降。学费昂贵、就业困难的双重压力使很多农村家庭不愿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同时,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也不愿再回到农村。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农村人口中高学历人数偏低。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农村人力资源情况并不

乐观,远远不能满足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一是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和儿童;二是缺乏教育和培训机构,一般的农村除了基础教育机构外,基本没有其他的教育和培训机构;三是缺乏人才引进,由于大部分农村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很少有外来人才到农村工作和就业。因此,当前我国农村人才严重匮乏,既没有培养人才的能力,也没有吸引并留住人才的土壤,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农业相关专业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在高等教育里就处于弱势地位,而国人对“农”字的普遍轻视心理则更使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因此,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机构数量少,受重视程度差,发展相对缓慢,现状不尽如人意。 资金来源途径少,学校的硬件资源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一直以来,国家更重视普通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也更多,而高等职业教育则相对不足。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要实训场地、试验设备和配套设施来完成教学任务。近年来,科技发展迅猛,设备更新快,资金短缺必然造成设备陈旧和配套资源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成才和就业。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实践技能缺乏师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摘要】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拥有高素质的技能 人才是制胜关键。培养符合产业、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最根本职责。厦门职业教育需要在明确定位、协调需求、打通成才通道、提升品牌以及建立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做足功夫,才能为厦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厦门职业教育;成才通道; 职教品牌;职工教育培训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厦门作为最早 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这个过程却延冗过长,同走在前端的深圳等地区无法相比。厦门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本文试从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角度,探讨厦门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1 对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1.1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有第二产业作支撑对于我国而言,发展以 高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是 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但我们必须同时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目标的第二产业,重点在于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产品制造水平,从而增加第二产业的附加值,实现二产、三产的协调发展,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持续力和对经济危机的抵御力,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首先着眼闽南区域,打好基厦门的城 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必须以闽南地区为基本点, 充分考虑这一地区的产业分工情况加以布局。 1.3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是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两 个轮子

要实现发展目标,厦门必须着眼本区域,实实在在 个脚印,以1699 平方公里的面积为依托,首先发展好基础性产业,即先进制造业,奠定良好的制度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进而打造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两者不可偏废,实现双轮驱动,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主轴,以产业集群为目标,以形成厦门新一轮发展的良好态势。 2 厦门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及厦门职业教 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相比,是最贴近教育本源的。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其职业性要求,即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培养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计划经济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比现在要好得多。那时一定规模的企业就自办技工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企业规模较小的,按行业举办职业学校,培养本行业所需各类技能人才,这些学校同时承担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形成了技能提升的通道。更为关键是,那时候的职业教育职业性突出,培养的技术工人适应企业、产业需求。而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大量使用简单培训的农民工充当一线操作工人,企业、产业对职业教育的依存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弱化了。 以厦门为例,原先十几所的技工学校,逐步萎缩到只剩一所,而且教学缺少与企业、产业的对接,所培养的人才与企业、产业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厦门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要求职业教育真正突显其职业性。具体来说:一是,要重点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必须提升技能人才的层次和水平;二是,要建立不断提升职工技能水平的技能继续教育体系,强化职业培训鉴定工作;三是,要着力培养本地化的技能人才,减少对外地技能人才的依赖,降低用工成本。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厦门的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不适应的,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是,总量供给不足。厦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持续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64461835.html,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四在理念” 作者:龙卫平 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年第01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发展理念,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厂在校中。强调职业院校要有“厂”元素,要与产业相结合。我们可以直接把企业、企业车间或部门引入校内,成为既生产又教学的“厂”;也可以按企业文化、生产模式、工作情景建设 学校实训基地或专业工作室,使之成为具有生产功能的“教学工厂”;或者按企业要求将专业班 级定为“XX企业班”,以“微企业(厂)”接受企業人员管理、指导和教育;也可以直接把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企业文化编进教材,或直接把企业生产过程编进训练工作页,引“厂元素”入校,实现“厂在校中”。“厂在校中”就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与产业相结合,依托企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 学在厂里。强调职业院校学习要“真学”,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指学习。一方面指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在企业的生产车间或部门学习,也可以在“教学工厂”学习;另一方面指学 习的方式,我们可以用企业真实产品、真实项目进行真刀实战学习,也可以在真实生产场景、氛围中进行体验学习,或者用企业真实技术编写的教材学习。“学在厂里”就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生产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产在学中。强调职业院校教学要“真教”,要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产”指“产品”或“技术服务项目”。职业学校除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外,还要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这就必须坚持“以产施教”,以“产品”施教,以“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施教,让学生学到真技术、真本领。“产在学中”就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在教学中有生产(产品),在生产(产品)中有教学。 才在产中。强调职业院校人才评价要“真评价”,要与企业需要的真本领相结合。“才”是指“才能、才华、才干”或“技术、技能、技艺”,“产”是指“产品”或“生产”。产品是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生专业能力、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最直观的体现。用“产品”来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是以产施教、产教融合的直接体现,它建立了“唯能力”“唯操作”“唯素养”的综合评价。“才在产中”就是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产品(或服务质量)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总之,“四在理念”是职业院校落实“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理念,是促进技能人才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理念,它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改革、质量评价以及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具有新的指导作用。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106号文件)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意见 鄂政办发〔2010〕106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切实做好我省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粮棉油等农副产品主产省份之一。近年来,虽然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但农业对天气变化的依存度仍然很高。尤其在当今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省天气变化起伏大,突发性极端灾害天气频发多发。做好气象为农业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对巩固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服务的基础保障作用,把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部署,抓出成效。

二、深入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一)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完善提升现有农村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水平,是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建设的基础条件。各地要完善监测功能、增加监测密度,逐步将每个乡镇的自动雨量站升级为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行政村增建自动气象站,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监测,推进乡乡有站、预报到乡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建设,实现局地灾害性天气的观测和预警,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全省农村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准确率接近城市水平。今年要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组织试点市、州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预报业务试验。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要做到需求属地化、产品特色化、服务精细化。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支持气象部门围绕当地农业产业布局特点,选择重点基地,建立农村气象服务联系卡制度;详细分析需求,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农业气象服务,做好做深“一县一品”农业生产气象服务,针对每个产品建立一套需求分析表、一套服务指标、一套业务流程和一个业务平台,针对不同农事季节开展精细化服务。要按照一年建一品的服务要求,到2012年,每个市、州要有3-4项重

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培训业的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成为创业投资最热门的关键词。2008年面对房地产、股票等投资市场的不景气,专家指出,中国的教育市场巨大,机会仍然很多,但是教育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将进入比拼内功和规模的圈地时代。有关专家表示教育业是未来投资的热点,全国教育市场巨大,市县级城市市场急需开发,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 未来5到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 尤其是中小学的教育培训,超出3000多亿的市场,并且正以每年30%速度急速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青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目前,我国现有2亿多的中小学生。而在大中城市,90%以上小学生在课后接受各种各样的辅导,这是一个无比巨大的需求群体市场。 幼儿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近两年来,中国教育市场迎来了培训行业投资高峰期。除去风险投资商的青睐,国际教育集团参与度也在提高。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教育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多。中国教育培训领域的市场空间巨大。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支出在中国已经超过其他生活费用成为仅次于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预计到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人民币。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教育培训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教育培训机构已有近万家,但资金规模超过10亿元的屈指可数。教育培训业,还是一座尚待开发的“富矿”。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巨人教育、安博教育、环球雅思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职业教育等行业领头地位。在2008年到2009年培生出版公司先后并购了华尔街英语和上海乐宁英语,这是国际教育机构强势进入中国教育的一个趋势。 而中小机构发展也面临着危机,主要是人才缺乏、教学科研力量的薄弱,抵御风险的能力低下,在经济危机面前很难快速发展。教育培训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阶段,大机构将出现综合化发展,专业教育机构将突出差异化进行连锁经营,融资后的教育机构为了扩张,将继续收购全国地方大型教育机构,小机构为了生存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寻求教育蓝海战略。打造发展初期的核心竞争力。 二、教育培训业近两年的发展特点: 1、品牌教育综合化发展 在教育培训市场竞争化的时代,品牌优势是竞争的一个核心,以新东方为例上市后新东方开始在幼儿教育、职业教育、中高考辅导、个性化家教等领域强势进攻,利用新东方的品牌优势在各个领域进行扩张,巨人教育集团在融资前就开始了在全国发展的战略部署,融资后在全国并购了一些地方大型培训机构,很快实现了集团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巨人的幼儿教育和家教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综合化的品牌格局。同时巨人教育集团注重开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