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陈琦填空7套答案

陈琦填空7套答案

陈琦填空7套答案
陈琦填空7套答案

section 5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第五部分教学心理[视频讲解] 第十四章教学设计[视频讲解] 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决定教学的结果将是什么,也就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即教学目标(instructional objective)。 一、设计教学目标的意义 首先,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目标能够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关键的信息;其次,它能促进课堂行为和交流。教学目标为教师指引课堂行为和交流提了方向;再次,它有利于教学评价和测验。 二、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持行为主义学习观的教师表述出来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学生可观察和测量的变化上,他们会用一些诸如“列出…定义”或者“计算”等术语;而持认知学习观的教师表述出来的目标,则强调学生内在的变化,他们会用诸如“理解”“再认创造”或“应用”等术语来表述目标。 1.行为目标表述法——从具体入手 在梅杰看来,一个好的目标具有三个部分 梅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强调要对学生的最终行为作非常清楚的表述。 2.认知目标表述法——从一般入手 格兰伦德提出了一个与梅杰截然不同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当最先以一般的术语(如理解、鉴赏等)表述一个教学目标,然后,列举一些样例行为加以进一步明确。 格兰伦德认为真正的目标是理解,教师并不想让学生停留在定义、识别和区分等具体行为上,而是根据这些样例任务的成绩来决定学生是否已经理解。

具体目标只是一般能力的样例,这一点很重要。由于教师不可能列出真正理解某个主题的所有行为,因此,表述一个基本的一般目标,可以使得人们心中有数:理解才是目的。 3.综合方法 同时考虑认知观和行为主义观的方法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表述相对具体目标的方法。 小结: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表述教学目标,教师都要尽量避免采用堂而皇之的语词,使得学生不明白你要传达的意图; 其次确保你的测试与目标有关,在表述目标的同时写出测验草稿,并根据各目标的重要性以及每个目标上所花的时间来加权测验; 另外使得学习活动适合于目标,如词汇记忆---记忆方法训练;发展学生见解----撰写论文或者讨论,辩论。 三、教学目标的分类 在教学中,往往要同时设置不同的目标。 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认知(cognitive)目标、情感(affective)目标和动作技能(psychomotor)目标。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章节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因素 教学五要素:a..学生一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b.教师一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c.教学内容一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d.教学媒体一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e.教学环境一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过程:a.学习过程一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b.教学过程一教师组织教学 c.评价/反思过程一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 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 学过程。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理论意义:a.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b.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育实践意义:a.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 b.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 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初创时期一一多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总结了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 基人” 卡普杰列夫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但未自成体系 2、发展时期一一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领域的研究成果 行为主义:强调客观性,重视实验研究 实用主义:杜威“从做中学” 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分支学科来研究,“文化发展论” “内化说” 3、成熟时期一一正在形成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如图所示: 2.学习与教学因素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和测量 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 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 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5-8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视频讲解]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

一个原来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 新的条件作用不仅能够直接在无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例如,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同样,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作用。 1.高级条件作用 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higher-order conditioning)。在一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二级条件作用,在二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三级条件作用。

2.获得与消退 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为获得;狗建立起了对铃声的反应。 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不再伴随无条件出现,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降低,乃至条件反射消失,为消退。只出现铃声,不给肉。 举例子:学生见到班主任就害怕,是因为班主任每次都要批评他(获得),从某段时间时候,老师不在批评他了,他便不害怕了(消退)。班主任原本是个中性刺激,学生害怕的是批评(无条件刺激)。 3.泛化与分化 泛化(generalization):在条件作用建立初期,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作用。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分化(discrimination):通过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强化,动物学会只对条件刺激进行反应,而对其它近似刺激抑制反应。如,在呈现1000赫兹的铃声时,呈现食物,而在呈现1200赫兹的铃声时不呈现食物,狗就逐渐学会了,只对1000赫兹的铃声,分泌唾液。 4.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的刺激。如,考试时焦虑。看到蛇就害怕。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符号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如谈虎色变、一想到测验就焦虑。 小测试:望梅止渴:条件反射 谈虎色变:条件反射,第二信息系统 吃梅子流口水:无条件反射。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教师心理(圣才出品)

第三章教师心理[视频讲解]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一、教师的角色 1.设计者 我们要到哪里去:教学目标 怎么才能到那里:教学策略和方法 怎样知道我们已经到达了目的地:教学评价 2.信息源 教师按照自己方案主动提供信息,为学生们答疑解惑 3.指导者和促进者 4.组织者和管理者:课堂管理、教学秩序维持 5.平等中的首席:从教师是权威到变为师生平等,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同伴。6.反思者和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

7.终生学习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教师的特征 好老师各有各的好,坏老师各有各的坏。 最核心的特征: 爱学生 爱教学 学识渊博 认真热情

好老师和差老师的品质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一)教师的基本教育信念 1.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判断2.教师控制点:内控型还是外控型 倾向于内归因的教师会更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 3.对学生的控制:专制权威还是民主型 4.对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如何看待压力和管理压力 (二)教师对教学和学习的基本理解

比如,一个教师接受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培训,知道了让学生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重要性,这种理论便基本成为“所倡导的理论”,但他在教学中却可能完全是另一种做法,仍旧沿袭“满堂灌”的模式。 知道了不一定理解 理解了不一定相信 相信了不一定做到 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认知能力 2.教学操作能力 3.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 (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Agne,1994): ①对学生的责任感; ②为人师表,不断自我提高;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 杜威 维果斯基 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 罗杰斯 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只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的传递,现在是将知识的建构和获得。 3、合作,共享教——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 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 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 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 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课件讲义

当代教育心理学讲义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60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70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成就: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心理科学中一个较发达的分支。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著:创立很多理论,出版很多作品 3.对实践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个实际上主要是城市教学,布鲁纳在美国领导的一个课程改革,其实就是结构主义学习。 研究趋势: 1.在理论方面:万能论和机械论逐步被克服。 2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4.在传统理论及客体基础上,提出许多新的理论研究客体与研究方法。 5.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6.分析性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 7.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性认识获得了事物的初步印象;而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思维实现的。 认知心理的诸多因素的发展时序不一。感觉发生、发展最早,新生儿就具有多种感觉。大约在六个月左右出现了观察力的最初形态,在一岁左右,形成了对物体常驻性的认识。记忆是以条件反射的出现作为标志,发展也较早。 思维是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形式,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言语实现的,它的发生、发展较晚。严格地说,一岁前的儿童没有思维。大约在第二年初,才出现了一些初步的概括性活动。两岁以后,随着言语的发展,开始以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年人的活动,。但这时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还是在动作中进行,是属于直观(感知)性的认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生心理)

第2章学生心理 一、选择题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2.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B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答案】C 【解析】6~12岁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答案】A 【解析】场依存型是指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教师心理)

第3章教师心理 一、选择题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答案】D 【解析】促进者是指教师要从过去作为单纯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习”上,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三类,其中不包括()。 A.本体性知识 B.实践性知识 C.应变性知识 D.条件性知识

【答案】C 【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教师职业的核心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品质中研究最早的一个领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分类。国内学者申继亮、辛涛将教师知识分成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答案】C 【解析】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和教师期望效应,是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师如果根据对某一学生的了解而形成一定的期望,就会使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发生符合这一期望的变化。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学生心理(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学生与教师心理[视频讲解] 第二章学生心理[视频讲解]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年8月9日~1980年9月16日),瑞士日内瓦人,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 (一)建构主义发展观 1.图式(schemas) 思维是一种结构,而且这种结构从出生到成熟一直处在不断编织、演变和递进的过程中。 认知结构组成的最基本单元是图式(scheme)。

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图示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起点,因此图示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最初的图示来源于先天的遗传。 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地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一系列的图示。 图示的变化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2.同化(assimilation)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示之中。(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每个人都“同化”过程。比如:会将“乘法”归纳进“加法”里面;会将“北极熊”纳入到“熊”里面。都是“同化”的表现。 同化不是导致一个原有“图式”变化。它更多的是给“原有图式”增添更丰富的内容。 3.顺应(accommodation)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顺应说明一个人的知识的横向扩展。在遇见“新事物”或“新刺激”的情况(学习到新知识)的时候,由于没有原有的知识经验能纳入,需要重新构建一个知识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有长期有顺化的例子。如先学语文后,再学数学。如篮球规则与游泳规则。 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在人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是一种量的变化;顺应,是一种质的变化。 同化与顺应之间既有不同,又相互补充。一个人的认知发展,需要同化和顺应起作用。如果同化和顺应的任何一个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势必会限制一个人智力发展。 儿童只有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完成认知体系的建构,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状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是一门交叉学科。所以它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又会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 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 首先,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其次,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它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30 到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技能的学习(圣才出品)

第十章技能的学习[视频讲解] 第一节技能的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活动。 技能是后天习得的,本能活动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无条件反射。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 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知识学习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的问题,做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程序性知识:怎么做而不是“做”)。 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解决的是会与不会的问题及熟练与不熟练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有关,但它仍然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不是活动方式本身。 例如,拧螺丝,程序性知识说明如何拧螺丝的步骤和顺序,技能则是实际拧螺丝的动作方式。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一般的随意运动。 技能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成,单一的动作不称技能。技能中的活动方式不是任意动作的组合,有其内在规律。 所谓合乎法则的熟练技能有五个基本特性: 流畅性:各个动作整合,互不干涉 迅速性:快速准确 经济性:所需的身心能量少,负荷小。 同时性:熟练的活动的各成分可以同时执行 适应性:能够灵活地适应各种变化条件。 二、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 1.技能与知识的关系 在常识上,人们常常用“知”与“会”来区分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学习目的在于理解和记忆事实、概念和原理等,涉及知道不知道、懂不懂的问题,技能学习的目的在于掌握完成某种活动所要求的动作来解决问题,涉及会不会、熟练不熟练的问题。 技能是一种合乎法则的动作方式,而程序性知识内隐在活动的动作方式之中。 2.技能与习惯的关系 (1)共同点:习惯和熟练的技能都是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教材精讲-知识的学习(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分类学习心理[视频讲解]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视频讲解] 在学校教育中,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内容,根据建构观点,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知识的生成与理解、知识的整合和深化、知识的应用与迁移三个阶段。 知识的理解和生成问题:维特罗克生成学习理论 本章只是介绍概念的学习与概念的转变问题。 知识的整合与深化问题:斯皮罗认知灵活性理论。 本章将介绍知识的应用与迁移问题。 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一、知识及其含义 知识: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数据是客观世界的、相对零散的事实。 信息由一条条合乎语法、语义的消息组成,信息给知识的建构提供了必要的材料。 知识是人们对实践经验或实践活动的认知成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明确性,特别在教育领域中,各门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是该学科中较为确定、接近共识的内容,是人类积累下来的较为可靠的经验体系。但是,这些知识并不是千真万确、不可质疑的定论。 二、知识的分类 安德森从信息加工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梅耶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条件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实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的。 例如乘法交换律就是一个陈述性知识,学生学会之后利用它解题的步骤就涉及程序性知识。 个体把陈述性知识与具体的任务目标联系起来,从而去解决某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等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识编辑。 梅耶(Mayer,1987)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新版)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3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3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4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4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4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4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4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 一、研究的方法★ 4 二、研究的步骤 4 三、研究的有效性 5 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5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5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5 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5 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5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6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6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6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6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6 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7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7 一、教师的角色★P77 7 二、教师的特征7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7 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7 二、教师的教案与沟通能力7 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7 第三节师生互动7 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7 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7 三、师生的相互作用7 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7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7 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8 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8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8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8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8 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8

一、学习的界定8 二、学习的作用8 三、学习的分类8 四、学习的相关概念9 第二节学习与脑(略)9 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9 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 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9 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 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9 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9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9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9 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9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9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9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9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 二、强化理论9 三、行为的学习9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 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9 二、观察学习9 三、行为主义新进展9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9 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9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 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9 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0 一、认知表征理论10 二、认知结构理论10 三、学习和教案的基本原则10 四、发现学习10 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0 一、有意义学习10 二、认知同化过程10 三、接受学习10 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10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 二、学习的条件10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第二版)大总结---副本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 第二版)大总结---副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在宏观上,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室内容、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 2、学习与教学因素 教学五要素:a??学生一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b?教师一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c.教学内容一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 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d?教学媒体一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

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e?教学环境一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3、学习与教学过程 三过程:a.学习过程一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 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 的核心内容) b?教学过程一教师组织教学 c评价/反思过程一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习、教学、评价/反思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学习过程受教学过程影响;教学过程要围绕学习过程进行,并通过学习过程起作用;评价/反思过程随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而变化,反过来又促进学习和教学过程。同时,这三种过程都受学习和教学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教师必须既能运用技能,又能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思考。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理论意义:a.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都起着重要作 用 b.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技能的学习)

第10章技能的学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技能描述正确的是()。 A.技能就是活动程序 B.技能就是潜能 C.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高的 D.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 【答案】C 【解析】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它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练习而逐步完善的。 2.操作技能按照操作的连续性的不同分为()。 A.精细技能和大肌肉技能 B.连贯技能和不连贯技能 C.封闭技能和开放性技能 D.器械型技能和开放型技能 【答案】B 【解析】连贯技能是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不连贯技能是指对特定的外部刺激做出的特定的运动。这是根据操作的连续性的不同而划分的。

3.下列属于常见的心智技能的是()。 A.驾驶汽车 B.洗衣服 C.解两步应用题 D.听到声音 【答案】C 【解析】心智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4.下列不属于心智技能的特点的是()。 A.内潜性 B.客观性 C.简缩性 D.观念性 【答案】B 【解析】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动作对象的观念性;②动作执行的内潜性;③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5.下列有关动作技能学习中练习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练习包括有意义的重复和反馈 B.练习就是不断的重复 C.练习中存在高原现象

D.练习有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快慢变化不大三种形式 【答案】B 【解析】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动作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过程。练习包括重复和反馈,不是单纯的反复操作或机械重复,而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的反复。学生的动作技能的练习成绩逐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动作速度加快和准确性提高上,其表现形式有三种:①练习进步先快后慢。②练习进步先慢后快。③练习进步先后比较一致。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 二、简答题 1.简述技能和习惯的区别和联系。 答:熟练的技能和习惯两者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具体分析如下: (1)联系 习惯和熟练的技能都是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任何习惯离开了自动化的活动动作系统都无法完成。 (2)区别 ①习惯是实现某种行动的需要,已成为一种实现某种自动化动作系统的心理倾向。当人适时地将某种习惯实现时,该人就获得了满足、产生愉快的心情;反之,就会引起不愉快的情绪。而熟练技能则仅仅是一种自动化的动作方式,不一定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 ②熟练技能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中形成的,而习惯却可以在无意中,通过简单的重复养成。 ③熟练技能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分。而习惯则不同,它可以根据对个人和

《当代教育心理学》刘儒德陈琦(第二版)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3)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3)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3)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4)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4)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12) (4)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4)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 一、研究的方法★ (4) 二、研究的步骤 (4) 三、研究的有效性 (4) 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 (5) 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5)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 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5) 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5) 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5)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6)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6)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6)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6)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6) 第三章教师心理(重点章) (7) 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7) 一、教师的角色★P77 (7) 二、教师的特征 (7)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7) 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7) 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7) 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7) 第三节师生互动 (7) 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7) 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7) 三、师生的相互作用 (7) 第四节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7)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7) 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8) 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 (8)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8)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P101) (8)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8) 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 (8) 一、学习的界定 (8) 二、学习的作用 (8) 三、学习的分类 (8) 四、学习的相关概念 (8) 第二节学习与脑(略) (9) 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9) 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9)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9) 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 (9) 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9) 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 (9) 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9)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9)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9)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9)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9)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9) 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9) 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 (9)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9)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9)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 (9) 二、强化理论 (9) 三、行为的学习 (9)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9) 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 (9) 二、观察学习 (9) 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9)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9) 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9)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9) 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 (9) 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9) 一、认知表征理论 (9) 二、认知结构理论 (9) 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0) 四、发现学习 (10) 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0) 一、有意义学习 (10) 二、认知同化过程 (10) 三、接受学习 (10) 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10)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 (10) 二、学习的条件 (10) 三、教学事件 (10)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章) (10) 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10) 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10) 二、建构主义分类 (10) 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10) 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10) 一、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塞斯费尔德 (11) 二、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 (11)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 (11) 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1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13-15章)【圣才出品】

第13章品德的形成 13.1复习笔记 一、品德心理概述 (一)品德的基本界定 品德或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1.品德与社会道德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道德就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品德与社会道德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具体表现在: (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 ①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产生的力量源泉是个人需要。 ②品德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是对社会关系(尤其是现实道德关系)的理性反映;品德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系。可见,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③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社会道德一经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①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社会成员)原有品德基础制约,没有品德基础的道德是空洞的道德,难以转化为个体的信念,也会妨碍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②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 总之,品德和道德既有彼此区别的一面,又有紧密联系的一面。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一定社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 2.品德与个性 品德与个性、性格等概念也有所区别。品德是个性中最有道德评价意义的部分,性格则是指个人在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且一贯的表现。性格中既有不具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也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一个层面。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般认为,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对于行为准则的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既包含对一定的道德知识的领会,也包括以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变为信念并且以此来评价自己和别人的道德行为。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对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与道德信念密切联系,而且道德情感与道德认知往往结合在一起,构成人的道德动机。 3.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动机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它也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作为道德品质的几个基本组成部分,三者是缺一不可的,而且,这三者本身又各自有其不同的等级水平。 (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