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浅谈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浅谈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摘要]

1950年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当时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中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了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1950年代末期,双方的分歧与矛盾逐渐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争端愈演愈烈,矛盾不断恶化,至1969年3月已濒临战争的边缘。

[关键词]

中苏关系;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赫鲁晓夫

[正文]

国际关系复杂多变,中苏关系也概莫能外。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迅速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出兵朝鲜半岛,进一步巩固了中苏同盟。1950年代是

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当时成千上万的苏联专家来到中国这片陌生的土地,他们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了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然而,在1950年代末期,双方的分歧与矛盾逐渐呈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争端愈演愈烈,矛盾不断恶化,至1969年3月已濒临战争的边缘。

“中苏决裂”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在有关斯大林的评价、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问题上产生分歧。在中国国家主权问题上,中苏双方还在所谓“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问题上,产生了不愉快。

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赫鲁晓夫搞

突然袭击,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围攻。随后,双方的矛盾扩展到了国家关系上。

1963—1964年,中苏两党围绕国际共运总路线,展开公开大论战,还就召

开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问题交换了一系列信件。中共中央在发表《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和《关于中苏两党会谈的声明》后,又先后在《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发表九封评论性质的公开信。

1964年7月30日,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擅自规定国际会议要在1965

年年中举行,而其筹备会议将于1964年12月15日举行。面对中苏两党关系恶化的局面,中共中央认为,全世界所有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会议要作充分的准

备,在目前情况下,迟开比早开好,甚至不开比开好。8月30日,中共中央答复苏共中央来信,再次重申,决不参加苏共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国际会议和它的筹备会议,并指出:苏共召开筹备会议的那一天,就将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分裂的日子记载在历史上。

1965年3月,苏共新领导不顾中国共产党和其他一些党的坚决反对,在莫斯科举行了“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协商会晤”。会晤结果发表了《关于越南事件的声明》和《协商会晤公报》。公报呼吁停止公开论战,“反对一些党干涉另一些党的内部事务”,声称要“积极而全面筹备”召开“新的国际会议”。

1965年3月23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发表文章《评莫斯科三月会议》,谴责苏共的分裂行为。莫斯科三月会议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思想上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以及欧洲一些党之间的关系中断了,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因而莫斯科三月会议成了中苏两党关系完全决裂的标志。

1966年3月22日,中共中央复信苏共中央,表示中共不能派代表团参加苏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从此,中苏两党便断绝了往来。

中苏两党决裂,引起中苏两国国家关系的恶化。1969年,双方在珍宝岛和新疆边界问题上发生严重的武装冲突,几乎导致全面战争。70年代后,苏联大肆扩张,中苏关系一直处于不正常的局面。直至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两党关系才实现正常化。

纵观中苏关系恶化的过程,恶化的原因可以从国际系统、国家内部以及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分析。

从国际系统的角度分析,中苏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发生的分歧是导致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这些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东西方关系上的分歧

二战以后,美苏迅速走向了争霸的道路,冷战序幕随之拉开。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经济和军事实力发展很快,但是仍然与美国存在较大的差距。出于实力不足和保障二战胜利果实的考虑,苏联于1950年代和1960年代在外交上采取了守势,显得比较保守和谨慎。赫鲁晓夫推出“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在苏联的和平攻势下,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的势头。

中国对于苏联的“三和路线”持怀疑态度。而苏联为了推行这一政策,要求中国在外交上进行积极配合,引起中国的不满。

(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问题上的分歧

这些国际共运重大问题主要有斯大林问题和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等。

在如何评价斯大林问题上的分歧。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国家领导人。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抛出了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践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做法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在整个世界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而中国有着不同的看法。中国认为斯大林虽然犯有严重错误,但其成绩和贡献是主要的,他依然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因而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中国还认为,由于斯大林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特殊地位,苏联在评价斯大林的问题上应该事先与中国协商,因而对苏联的做法表示不满。中苏在此问题上的分歧,成为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没有大力支持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而中国则有不同的做法。这在中苏两国的对越政策上可以看出来。斯大林以及赫鲁晓夫都没有支持胡志明的抗法、抗美斗争。而中国对越南的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了大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越南抗法和抗美战争的胜利。

从国家内部因素的角度分析,中苏两国在建设模式、内政问题以及边界问题上的分歧是中苏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

(一)在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上的分歧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拥有特殊的地位。长期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产党以及大多数的社会主义国家把苏联视为学习的榜样,把苏联模式视为唯一正确的模式进行效仿。苏联也对自己的模式充满信心,不仅把它视为不容置疑的正确模式,而且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予以推广。若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尝试不同于苏联的建设与发展模式,苏联通常是不以为然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仅次于苏联的第二号社会主义大国,地位举足轻重。建国初期,中国百废待兴,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开始全面模仿苏联模式,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

195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探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

中国的探索尝试,苏联是不高兴的,把它看做是对苏联以及苏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领导地位的挑战。1958年,毛泽东为了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开始推行人

民公社和大跃进。苏联对这两个运动均持怀疑的态度,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二)在炮击金门问题上的分歧

1958年8月,中国炮击金门,其目的是打击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决心和信心,相机收复金门和马祖,同时支持中东人民抗美救国的正义斗争。炮击金门被中国领导人视为国共内战的延续,完全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并非国际问题,因而事先并未与苏联进行协商。这使得苏联非常震惊。1950年2月签订的《中苏友好同

盟互助条约》中规定,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都应该事先进行协商。因而,在苏联看来,中国违背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规定,对中国的意图和政策开始持怀疑态度。

(三)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的分歧

1950年代末,边界问题在中印关系中逐渐凸显。1959年,朗久冲突爆发。之后,中印关系不断恶化,1962年,中印之间爆发边界战争,以印度的失败而

告终。在中印因边界问题而恶化的过程中,苏联基本上站在印度的立场上,支持

印度对中国的领土要求,并向印度提供大量援助,直接构成了对中国的敌对行为。

从决策者个人的角度分析,中苏两国领导人的个人性格、观点和看法也是中苏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毛泽东和赫鲁晓夫对中苏关系的恶化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对于中国的主权独立非常重视,对于任何危害中国主权的可能都非常敏感。在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上,毛泽东出于捍卫中国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考虑,坚决拒绝了苏联的有关建议。毛泽东毫不妥协的立场和态度使得赫鲁晓夫非常不快。后者认为,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理应获得一些相应的回报。

赫鲁晓夫对中苏关系恶化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他不顾苏联外交部的反对,撕毁中苏签订的协议和合同,提前撤走苏联专家,逼迫中国提前还债,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另外,毛泽东一方面对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深恶痛绝,另一方面对斯大林的独裁与个人崇拜又非常欣赏。赫鲁晓夫一方面对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作用非常重视,但是另一方面对中国总是颐指气使,他伤害了中国领导人的自尊心,苏联人做事很绝,不留余地,最终撤走了专家。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相互指责对方,都认为对方是错误的。中国认为苏联提出社会主义企业必须有利润,是修正主义观点。而苏联则认为中国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是空想社会主义。

综上所述,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是深刻的、复杂的。

需要强调的是,中苏分裂是中苏两国两党在对外政治路线发生严重冲突的情况下,苏联企图将自己的对外政策和路线强加于中方的情况下发生的。

中苏分裂,虽然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和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但促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方针和路线。尽管这种路线在当时情况下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甚至表现得有些偏“左”,但它维护了中国长远的国家安全及政治利益,更彻底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企图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分散瓦解的战略。

如果中国当时仅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团结的目的出发,继续保持所谓步调一致的“同盟”与“友好”关系,我们很难想像今天的中国是否就是第二个解体的苏联。

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并非是中苏分裂的结果。相反,是自赫鲁晓夫执政以来,苏共未能强化党的领导、未能处理好改革与发展关系的结果;是苏共长期以来

没有认清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在军事力量抗衡无果的情况下采取和平演

变手段的本质。

中苏关系破裂的结果,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客观上是必然的,对中国来讲是利大于弊。

它让中国从思想上彻底放弃了“苏联模式”,寻求一条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发展道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引发了一场以“反修防修”为主题、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拖向了绝境,但中国毕竟在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对其错误进行了修正,并由此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

或许,经常被当代俄罗斯政治家、外交家所引用的俄罗斯哲学家索罗维耶夫的一句名言更能说明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那就是在国家间“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友谊”。

[参考文献]:

《中苏关系史纲》沈志华新华出版社;

《中苏关系重大事件述实》何明人民出版社

《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沈志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