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朗读指导之我见

朗读指导之我见

朗读指导之我见
朗读指导之我见

朗读指导之我见

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是读懂的不是看懂的,我想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吧。一句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朗读指导的误区

1、无目的地读

有教师这样上课:开课,教师就让学生读整篇课文,然后又用抽生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一段一段地学习。这堂课,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读,也有很多的学生参与了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把读从语言文字训练中分离出来,教师把朗读作为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只是为了读而读。

2、纯朗读技巧的读

也有的教师这样上课: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全采用纯朗读技巧的读,这样只会让学生千人一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带有一定的主观的色彩,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以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也会存在个性的差异。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从文中获得的不同的感受,这也是主体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三、朗读指导的策略

在学生能把字的读音读正确,能读通句子,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我认为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朗读指导:

1、我认为朗读时可采用这种基本模式:“学生朗读——师生讨论——学生再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自己先读,读后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适当引导点拔,教师处在与学生同等的地位,参与学生的讨论,尊重学生的理解,认同学生的朗读,教师不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而是不断期待、激励学生,诱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引导他们去感受语言文字,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会“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完全可以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读中悟,在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悟中读,生成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形成多元的个性化解读。这样的朗读,不在是干巴巴的语言文字的有序发音,而是鲜活的、有思想、有个性、有生命力的朗读;这种朗读指导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训练,不光学生的参与面广泛,人人可以自由表达,就每个学生而言,更没有外在的约束。教师强调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地走进语言,积累语感;这种朗读指导的目标是在师生商讨中自然达成的,全班没有统一的、同一高度的训练目标。教师只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可能一个班的学生朗读的效果差别很大,但只要是自己真正理解后的表达,是自己语感的真实流露,就是在自己现在朗读能力基础上的提高。这一朗读目标是开放的,变化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性的。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品读重点,提高朗读指导的实效性

我们在朗读指导时,不应面面俱到,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味蕴含在重点字、词、句、段中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课文,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品读训练就是一种有效的朗读方法。如指导一年级学生朗读句子“树上结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这句话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抓不住重点词,体会不出苹果、梨的可爱。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如下几个梯度,进行品读训练:

树上结着苹果和梨。

树上结着红的苹果,黄的梨。

树上结着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

树上结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

学生在一句一句不同层次的朗读中,抓住了红红的、黄黄的、结满等词语进行品读,从品读中体会到红红的苹果说明苹果熟透了,红得那么可爱;黄黄的写出梨熟透了;结满写出树上的梨和苹果很多,今年大丰收了。

这种有效的品读训练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进入语境

语境,即课文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课文的语境,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把握作者的感情。

(1)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采用:读一读,想一想(结合文段想画面);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议一议;读一读,画一画;读一读,演一演;利用各种声像资料,比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歌曲的运用,等等。这些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理解文本,生成个体的阅读体验,为学生能更好的朗读服务的。所以,用完以后,要再落实到朗读中去。

如指导学生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悲伤”的课文前,可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让学生有一种悲痛的感情基调。反之亦然,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中“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这句“愉快”的句子前,可用课件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大”与“美”,作好情感的铺垫,读时就更容易进入角色。

(2)巧妙地利用课文的留白,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西师版一年级语文教材《秋娃娃》一文,只交代了“秋娃娃”给大雁和松鼠写信,而文中写道“红叶黄叶都写光”就可以启发学生想:秋娃娃还会写给谁呢?为什么要写给他?写些什么内容?这些是文本的留白,是教学的空间。教师通过师生间和风细雨式的说话,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知识积累(地方间的气候差异,动物的生活习性)、生活体验(动物过冬时遇到很多困难和危险)和情感积累(提醒动物要注意安全)迁移到课文里,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与动物对话,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读好课文。这是水到渠成的移情体验!这是真心的呵护!这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4、实在不好理解的地方教师范读

纯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应倡导,但必要的范读也是不可少的。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教师适时的范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

四、朗读的评价

评价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朗读训练中也是如此。我们在听完学生朗读后,可由教师评价,也可由学生评价。但在评价时,我认为应以鼓励为主,同时要尽量避免模糊的评价。不能停留在——“不错,把重音都读出来了;你真棒,读得太好了;你还差了那么一点点味儿”等,这种模糊的朗读评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我们教师更应该研究、借鉴好的教师的评价方式。如课文《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段话:“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部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说:“课文不但要读对,更要读好。你读得对,但这万里江山的大雪,你只读出了…十里江山?,读得还不够大。”说得全班同学都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又细细揣摩文句,谁都想争取第二个读,真正读出个…万里江山?来。教师生动简明,风趣幽默,又富于激励的评价,是朗读指导的艺术。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但我们要正确地进行朗读指导,要根据学生认识水平、心理特点的差异和年段特点,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议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

万宁市礼纪镇中心学校林静

朗读是一种活动,它集语言、智力、情感相互作用为一体。它是每位教师基本技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如何进行朗读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有范读、领读、指名读、齐声读、分角色朗读等五种。1、范读,教师示范朗读,这是最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需用标准的普通话,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从而使学生通过听教师范读来感受课文内容,并从中学习朗读的方法;2、领读,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有限,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对个别重点句段,难读、难理解的部分,应领着学生读,使之把课文读通、读顺。3、指名读,在于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和朗读的技能,读之前教师要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读后教师应该作出得体的评价,评价应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具体的指正,并明确提出今后的要求,在评价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及学习积极性。4、齐读,此法的好处在于使每位学生都得到练习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团队观念的好形式。文章的重点段落和篇幅短的文章适宜齐读。

5、分角色朗读,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呢?

一、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教学富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对朗读艺术美的内在追求,使学生在熏陶中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把教

材中语言文字的美,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如我在教《“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我着重朗读重点段,让学生想象句子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形象感知能力。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重点朗读“诺曼底”号邮轮在海上失事了,轮船上的人惊恐万状、船上一片混乱、船长哈而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上的人撤到救生艇上等几个段时。先让学生快速地朗读课文对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和理解,深切领悟船长把生死置之度外,关心船上的每一个生命的高尚品质。朗读时,

要注意语句的停顿和重音,弄清哪里要重音突出,哪里要语气深沉,哪里要速度稍微缓慢等,并一一示范,加以指导。如:读到“诺曼底”号邮轮在海上失事,人们惊恐万状时、船上一片混乱,要语速加快、重音突出,从而使人感受到危险。读到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上救生艇时,语气要坚定、威严。读到船长自己不顾生死使船上的所有人获救,而自己却与轮船徐徐沉入大海时语气要深沉、速度要稍微缓慢,我都一一示范,加于指导。再让学生反复阅读,在这一基础上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加深理解和感受。这样指导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领会课文的内容,使学生在熏陶中产生兴趣,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

二、增强朗读认识,加强情感朗读指导。

如今生活在五彩斑斓社会里的小学生,年纪虽不大,总会有一些情感积累。如果教师能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就能化难为易了。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文章情感复杂,不易读好。在指导朗读时,我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与回忆,唤起情感体验:“你们被感动过吗?当时的感受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思考片刻后,学生纷纷说出了感受。我肯定后启发说:“文中邱少云严格遵守潜伏纪律,在烈火中壮烈牺牲。”当时的情景是多么令人难过。教学时可加强有感情朗读,可重点指导朗读“排炮过后……没发出一声呻吟”,使学生通过朗读入情入境,受到感染和教育。,大家知道该带什么样的情感去读这几段话吗?学生们各抒己见都说知道了。这样,教师利用情感帮助学生把握好读的感情基调,再提醒注意语速和语调,接着让他们多练读几遍,许多学生都能读出“我”目睹邱少云战友被烈火燃烧的复杂情感。可见,从情感体验入手去指导学生读好书,读出情感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创设情景,增强语言感染力。

每个人读书、说话的语气、语调都有所不同,有的人说话悦耳动听,抑扬顿挫,使人听了心情舒畅这就是语言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较好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感染力。如在教《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和闰土相识,听闰土讲在乡下的奇闻趣事,让学生通过朗读、演示、及观看有关教学光盘体会到闰土心里装着的事使人心情愉快,

有趣无比。对于后来与闰土分别时,要求学生读出令人伤感、依依不舍的感情。这样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更好地表现语文的语气、节奏、情绪,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含义,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四、读中感悟,读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充分点到了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读一遍文章不只是为了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之类,更要理解文章的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风格。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如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我主要以读突破重、难点。学生读草塘可爱时,我说:“我怎么感觉不到草塘的可爱呢”生再读,我又说:“哦!课文是通过描写草塘的大和绿来突出它的可爱的,那还有描写它可爱的地方吗?”生又读课文。通过几次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水平越来越高。草塘这么大这么美都有些什么物产呢?生很快地说出…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从而说明北大荒草塘物产丰富,进而突出草塘的可爱。在反复的朗读中,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由此可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我还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朗读训练。使之爱朗读,勤朗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进而提高朗读水平。

阅读教学中朗读指导之我见

[ 作者:潘静类型:原创点击数:214次更新日期:2008-4-25]

自参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名师风采教学的智慧——小学语文高级研修活动”后,我受益匪浅,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学识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有很多优良的模式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由上海市桃李园实验学校孙凤老师任教的六年级教材《安塞腰鼓》这一课,她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通过朗读,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老师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语感、思维、审美的能力、感悟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我发现我们学校的学生读书少,读书范围窄,朗读能力比较差,教师在引领、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比较欠缺,没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没有让学生体验朗读的乐趣,没有为学生提供多种不同的展示平台,使学生无法享受朗读带来的无穷乐趣。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朗读策略的指导,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学生尽量扩大朗读的面和量,儿童每天要有一个小时的朗读时间。朗读材料的选择上更是给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并且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意向自己选择书籍朗读,倡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并且鼓励学生与同伴一起读书交流。孙凤老师的这堂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与训练中,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下面就孙凤老师的课,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孙凤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忘情击鼓的画面,那铿锵激越的鼓点,刚劲奔放的舞姿,恢弘壮观,催人奋进。画面结束后,有部分学生当即就拿起书,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二、范读动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给学生树立榜样。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认真对待,并要努力提高水平。教师自身优美的语言,能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能将学生带入情景中去,对课文充分感受,能在学生心灵深处引起共鸣,给他们一种“润物细无声”之感,而萌发朗读的兴趣。如孙凤教师在教5、6小节(看!//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迈、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时,她以激情昂扬的情绪,排山倒海的气势,用快速跃动的语速进行朗读示范,将学生带进壮阔、豪迈、火烈的场景。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忘情沉浸在文章中磅礴昂扬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一系列较为经典的示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给予学生情感的熏陶,解决许多难以处理的难题,使学生读懂句子,读出美。

三、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更添色彩。

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指出,点拨就是要“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关键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在朗读指导中,如能从重点词语、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点明或进行反诘,对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大有益处的。我们提倡的朗读,应当是进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语气、语调、语速、语言的轻重、停顿等细节能够逼真传神,这样才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孙凤老师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如通过品味比喻、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注重长、短句的句式特点;不同的标点停顿、语气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效的掌握了朗读技巧,并引发学生感受腰鼓在表演中的生命律动,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另外,她还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四、灵活采用朗读形式,使朗读水平在愉快的意境中提升。

根据文章的感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其中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欢的朗读形式,因为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适当、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孙凤老师教《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的朗读时就采用了多种形式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领悟课文的真正内涵,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最终达到提升朗读水平的作用。

五、中肯评价,多表扬,让学生在激励的广阔天空中发展。

我认为孙凤老师在《安塞腰鼓》的朗读教学时对学生的朗读有收有放,但表扬似乎甚微。《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

与挖苦。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你肯定他(她),他(她)会做得更好,更认真。中肯的评价,适时的表扬,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有人说,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那不是一件很快乐、很欣慰的事情吗?为了这个美丽、快乐的梦,我们在朗读教学这片园地上就应不懈地探索,实践。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后,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小学生朗读指导之我见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多读能加深理解。的确,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作为阅读训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功近利,一直未能把这件最基本、最重要、最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各种困境。

困境一:忽视学生实际,随意训练

据了解,现在大部分学生读书的实际情况是读错字、添字落字,“的、了”轻声词的重读、拖音和唱读、念读、顿读,更有甚者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等等。针对这些现象,老师是如何展开训练的呢?课堂中,经常看到老师让学生多种形式地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甚至

拔高要求让学生评价。老师问: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好(或不好)。师追问,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生:好在他读出××语气,字音读得很准、没拖音(或不好在没有读出××语气,他哪个字没读出翘舌音或后鼻音等)。这样读了多次,也评价了多次,但学生的朗读水平没有提高。究其原因,这样的朗读训练太随意,没有要求,没有层次,也没什么指导。只是在朗读形式上做做文章,摆摆“花架子”,满眼的“花拳绣腿”,实际上没什么实效。同时,如此的评价也提高不了学生的朗读水平,白白浪费了时间,还把课堂中创设起来的情境破坏了。

困境二:忽视技能指导,无效训练

课堂中经常听到老师问学生:“你能读出亲切的语气吗?”“你觉得自己哪里感情不够?”“他读出懒的语气了吗?”等等。那怎样叫做读出懒的语气,怎样又叫做读出“亲切”的语气,学生不知道,老师也不知道怎么说。有时老师指名许多位学生读,可总是读得不满意。学生读来读去,教师指这指那,就是不见教师作具体的指导。学生读得都不太令人满意,教师也不会把他认为的正确的读法作示范读一读。折腾了一圈儿,学生仍然没读好,朗读水平原地踏步走,越读越不是滋味,最后只好草草收场。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朗读技能,或者说老师没有教会学生朗读的技能。他们还做不到知道什么感情就能够读出什么感情的。其实,要读出“懒”的语气,应做到声带松驰,语速慢,重音突出;读出“亲切”的语气应做到音高适中,不突兀,停顿注意长短有致等。如果老师没有具体地指导学生在轻重、高低、长短等方面练读,他们没有基本的朗读技巧,怎么能读得出来?学生的朗读能力怎么能得到提高?

困境三:忽视朗读时间,朗读的面窄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理解课文之后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

落实素质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以上三个方面,展露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出路在哪儿?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肤浅的见解:

一.打好朗读的基本功

首先,要突出一个“准”字,扎扎实实地打好朗读基础。培育认真读书的习惯,首先得从“读准”抓起。所谓“准”,就是要求学生音准,不任意添字掉字,特别注意不可拖长尾韵。为了真正做到读准,一定的齐读是必要的,但更应注意学生的独立朗读培养,反复训练,力争做到“字字咬真、字字咬准”。从严要求,持之以恒,为今后提高朗读能力打好基础。

其次,要抓好“标点、句子结构、关键词语”三个环节,注意朗读的节奏与重音。在读准的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的习惯。根据标点的不同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常用的标点符合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组织学生学习标点诗歌:字典公公家里吵吵闹闹,吵个不停的原来是标点符号。首先发言的是感叹号,它的嗓门就像铜鼓敲:伙伴们,我的感情最强烈,文章里谁也没有我重要!感叹号的话招来一阵嘲笑,顶不服气的是小问号:哼,要是没有我来发问,怎么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小逗号说话头头是道,它和顿号一起反驳小句号:要是我们不把句子点开,人们一口气读下来,怎么学得了!学问深的要算省略号,它的话总是那么深奥,要讲我的作用……哼,不说大家也知道。句号觉得自己水平高,它总要留在后面作总结报告:只有我才是文章的主角、没有我,话就说得没完没了。接着,逐步地让学生建立起初步句子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每句话总可以分为若干短语,它们之间又可读出短暂的停顿,这就是所谓读的节奏,如“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一句,教师可以设问:1、小白兔干什么?2、在什么地方?3、怎样割草?就可以引出几个部分,读出节奏。教师可以通过找关键词语,指导学生读出逻辑重音,

如“夜很深了,周总理还在灯下紧张地工作”,在这句话里,“很深”、“还”、“紧张”是关键词语,表达句子的内容重点,突出了周总理忘我工作精神,因此,要用重音读出来。

二.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和方法,以技助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小学生朗读主要抓语调、重音、停顿、语气几方面。

1、语调。要让学生知道朗读时句子里语音高低轻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读、说话的腔调,举例说明语调中高低、升降、轻重、曲直的变化,如何去把握它们,朗读时应怎么处理。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孩子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想象的.但是他们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饿是什么感觉.我们就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饿缩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学生就能认识到在资本主义国家,穷人过着怎样悲惨的生活,从而满怀着同情朗读,感受小女孩的不幸。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开头描写环境的部分,应该用轻缓、低沉、伤感的语气;朗读出现幻象的部分,则应该用充满希望、欣喜的语气;而当幻想破灭,又回到残酷现实时,又应该转回失望、低沉、伤感的语气。

2、重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样读好重音,并能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找出重音。还要通过举例示范,让学生懂得对句子中重音的表现处理。有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重音就是读得大声、快而激昂。其实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处理既要注重声音形式,又要注重内心体验;既要注重表层的技巧,又要注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有时重音轻读,表达

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力,声声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3、停顿。朗读中的停顿,指的是句子当中、句子之间、层次之间和段落之间的间歇。停顿体现为一种声音的间歇,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实质是分中有连,断中有续,是文章思想更为活跃的时刻。停顿得长可造成“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停顿得短,可造成“银瓶乍破水浆迸”的境界;嘎然而止,可以使举座皆惊,产生惊堂木一拍之妙。朗读虽有停顿,但需要紧连的时候,应缩短标点的停顿时间。这种紧连并不是完全没有停顿,只是停顿后迅速衔接,甚至不偷气、不换气。同时,紧连并不意味着把每一个音节都缩短音长,一味地加快语流速度,应当成此处虽连,彼处有停,连中有停,停中有连的语流,使连接与停顿参差交错。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会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要好得多。“英雄们”和“听”、“激烈的”和“搏斗”之间要适当停顿,使有声语言紧张而不仓促,动作感强而有层次。“召”和“更”、“身”和“都”、“火”和“冲”、“去”和“和”之间也要紧连。

4、语气。要让学生懂得陈述、祈使、感叹、疑问等句式朗读时所表达的各种语气和感情,并教会他们怎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朗读表现这些语气。如《穷人》一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渔夫和妻子桑娜同情、关心穷人的美好心灵,文中多处运用叹词,使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真实、感人。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这些用了叹词的句子。如“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

啊!”这句子真切自然地流露出桑娜对西蒙的同情,应读出关心、同情的语气。“嗯,你看怎么办……”这句子表明渔夫在和桑娜商量,征求她的意见,应读出思考、征求的语气。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参与

朗读不光要给学生朗读技巧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学生养成自觉良好的朗读习惯。课堂上的朗读训练方式很多,针对不同课文进行不同的朗读,即可以以读代讲播放音乐指导朗读,入情入境。教学《雷雨》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选放了一段适合音乐,学生边读边想象雨前、雨中、雨后的美丽景象,然后根据音乐的旋律,让学生在时而凝重、时而清新的音乐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感受到课文的美,兴趣盎然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经过前两个阶段的训练与指导,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这时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激活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朗读中进一步掌握朗读的技巧,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以此唤醒学生的灵感,激励创造,关键的时候还要“扶”一把,注意扶要扶得精巧,要扶在学生的疑处、难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最后实现不是读会而是会读的目标。

四、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

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当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和不断总结,找出适合学生的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就是书面语言向口头语言的复原。借助朗读,使语言中蕴涵着的感情出于口,入于耳,坚持朗读训练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真切而敏锐的感受,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应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下面就怎样创新性在朗读中进行训练,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感悟语境。

在指导学生朗读前,教师不妨用一些和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的录像、音乐、图片等,或者是让学生回忆过去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来帮助学生很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文,提前进入角色。如在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北方少雨,学生对雨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一课堂契机,在课堂上让学生回忆自己在雨中的情景。我曾看到过一些学生在雨中的情景,孩子们有伞不用,把皮鞋当雨鞋,在地上的积水快活地穿越,几尽疯狂的喊叫声,如果教师能将这一生活场景“嫁接”到课堂上,一定可以让学生重新体会到那种在雨中喜悦和兴奋的心情。然后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理解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定可以让孩子们读出情来。

二、感受课文。

学生在读到一篇文章时,难免会碰到个别生字词或读不准音节,课文读起来就显得有些生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默读、轻读等方法感受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当然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要求,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当学生掌握了生字词后能熟读课文时,

一定要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孩子最自然地最原始的朗读,所以,不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情感去读,无论是对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方面,还是在理解课文方面都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学会倾听,对一些不好读的句子和生字词做重点指导。

三、感想语句。

每篇课文中,都会有一些不容易读的地方,特别是在读法的轻重、缓急、高低、停顿、断句等朗读技巧上,教师要做重点要指导。这些重要的语句往往能帮助孩子很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教师要把这些句子或段落挑出来反复朗读,让不同的学生用自己体会的不同方法去朗读,然后再让学生去选择哪种读法更好些,为什么要这样读,这样读后可以联想到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一些朗读好的学生的示范也很重要。如在教《花钟》时,对那句“睡莲从梦中醒来”,可以让学生对比几种不同的读法,然后让学生挑选出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并说出理由。相信孩子们通过自己对课文的讨论和理解,一定会联想到夜是静的、梦是轻的,所以在读这个句子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把语速放得慢些、声音读得轻些,进而在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读出一种诗意的美来。

四、感知全文。

首先必须指出课文是一个整体,只能读出好的句子和段落来是不完整的朗读。在学习并指导完一篇课文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通篇感知的时间,再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一些重点的字词句,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语气转换等作“引导”。教师可以用手势,“陪读”等方法作强调,也可以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一点姿体语言。最好能选一些适合课文的音乐做渲染,调动学生的感官。但一定要注意配乐的用法,有些老师和学生习惯音乐一起就读,我觉得应该让音乐起来一小会儿后再读,利用这个时间,孩子可以很好地理解音乐,提前感悟,从而很好地把握课文,使音乐和学生的朗读达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对学生美感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总之,学生一旦学会了朗读,就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使他们

在以后的写作中,将词汇会运用得更好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之一,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朗读能有声有色的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当一篇课文教完后,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就是看学生是否学会朗读课文。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呢?

首先要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欣赏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并体味朗读对表情达意的重要作用。另外,我还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故事会、诗歌朗诵会、评选故事大王、朗读能手,调动学生读书、朗读的积极性。通过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

其次要指导学生读正确流利。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正确流利是朗读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读时错、漏、添字很多,方音很重,就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指导。方言较重的,指导他们利用拼音正音,鼓励他们多听广播,学习普通话,练习普通话。由于读书粗心而常出现添字、丢字、改字、颠倒等错误的,告诉他们作者写成一篇文章是经过字斟句酌的辛勤劳动的,不要轻易改动,一字之差会影响意义;教育他们树立认真读书的态度,读时要逐词逐句看清楚,反复读,反复练,老师也要指导学生利用读的多种形式,努力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

朗读课文,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真挚的感情是朗读的生命,语速的快慢、重音与强调、停顿与连接、语调的抑扬等都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不同的标点,表示说话中不同的语声调和语气。例如在《小马过河》一文,朗读小马和松鼠的对话,要用吃惊的语气读小马的问话,用恐惧语气读松鼠竭力阻止小马过河的话,这样做到了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句中起修饰、限制、说明作用的词语,一般要读得重一点。如在《荷花》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朗读前,我先让学生找出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然后在这几个词语下面做重读标记,再请学生读这一句,注意把加点的词语读的重一点。学生按这种方法读,不仅读出了荷叶多、绿、大、圆的特点,而且体会到荷叶长得特别茂盛、充满生机。在《狼和小羊》一文中,狼第二次找到碴时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狼第一次找碴儿结果没有得逞,这里的“我听说”其实是狼又在想找什么理由吃掉小羊,所以要语速放缓,其余句子要读出狼凶狠的语气。

朗读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正确指导学生朗读,提高朗读质,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贯穿了语文教学始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课文“三起” 和“四到”

我们每天都在读书读报,怎样才能读好呢?给同学们提几点要求,也就是要做到“三起

“三起”是:

把书拿起。读书应双手捧起书,眼睛离书一尺左右。这样读书才符合保健要求,防止近视。把书放在桌面上朗读的习惯是不好的。

把气提起。要以饱满的精神,洪亮的声音朗读,抑扬顿挫才能读得分明。气不提起来,无精打采的朗读,感情很难到位。

把腰挺起。腰板挺起,才能读好书,也就能克服读书的惰性,松松垮垮的状态,是难以读好书的,千万记住不要躺下读书。

“四到”是:

眼到。眼睛要看着书,不丢字,不跳行,养成一丝不苟的读书习惯,千万记住不要边吃饭,边看书,更不要边看电视,边看书。

口到。要用普通话的标准读好每一个音节,掌握语音停顿和轻声、重音的技巧,克服唱读、拖读、断读。

心到和脑到。要集中注意力,边读边体味,从字、词、句、段、篇中去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学们,你们试一试,这样朗读以后,你看读书效果怎么样?

《朗读技巧指导》教学随笔

点击:659评论:02006年5月24日22:36 作者:郑林智词:教育叙事文字大小【大中小】【背景色】【可打印版本】【关闭窗口】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咬音吐字、表情达意的言语艺术。可是我班孩子大多来自农村,大家都是讲方言,普通话表达能力差,朗读水平低,读起课文来没有一点儿的感情不说,还老是托音,说有多难听就有多难听。平时,我在指导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候,总是要求孩子们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就是说要读通句子。然后,帮助孩子们理清文章脉络、捕捉关键词句,出示相关提示问题,引导孩子们细心默读,在读中思考勾画。还不时地注意诱发孩子们的想象,体会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指导孩子们小声自由朗读或听教师吟诵。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怎么引导,总是只有两三个孩子们读得好,大部分孩子能体会课文的情感,可是就是不能把课文读好听。仔细分析,我发现大部分的孩子没有朗读的技巧,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于是我突发奇想,干脆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孩子们进行朗读技巧指导。

一上课我就告诉大家读课文就像唱歌,像说话,要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有长有短、有抑有仰、有顿有连、有高有低、有轻有浊、有刚有柔。然后,我告诉孩子要读好句子首先要从字词入手,孩子们在读“××的××”、“××地×”和“××了×”这样的词组时,总爱在“的、地、了”后面拖一下,让人听了很不舒服。于是,我便以第一课《找春天》为例,要孩子们划出“××的××”、“××地×”和“××了×”的词组。对孩子们说:“这里的…的?、…地?、…了?就像音乐中的倚音,要读得轻、快。”接着为他们做了示范,要孩子们自己先去练读,再指名读,个别指导,集体读指导。孩子们很聪明,一教就会。一个句子标点符号的不同,它的读法也会有所不同。于是,我要孩子们

找出《找春天》这一课中带感叹号的句子。对孩子们说:“带感叹号的句子表示赞美,表示感叹,表示强调,要把这样的句子读好,不一定要大声地读。”接着我把同一个句子分别标上句号和感叹号,为孩子们做了范读,让孩子们进行分辨,并模仿着读,然后让孩子们去其它的课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带感叹号的句子进行自由练习,并且汇报、交流、评价、再练习、再交流。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读感叹句的技巧。指导读疑问句时,也用这种分辨法,练习法进行指导训练。

孩子们有了这些最基本的朗读技巧后,我再引导孩子们体会课文的意境,发展形象思维,对于画面集中、含义深远、语句优美、描写生动的地方,指导孩子们听我范读,再小声自由朗读、交流,当然还要注意不破坏他们的个性朗读。让我惊喜的是,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有了技巧,有了情感,读起课文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读拖拖拉拉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是像给音符们标上了节奏,划上了小节线,有了一定的旋律,动听多了。

当然,这样的课也只是适合治疗孩子们朗读上拖拉的毛病。从理论上讲,这节课我该不该上我是不知道了,但不管怎么样,孩子们读起课文来是好听多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想我们还是不应该单纯地给孩子们进行技巧的传授与灌输的。

小学一年级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永定小学丁建芳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章很多,但具体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却很少,本文试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在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上提出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朗读和默读。”可见,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指导阅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则说得更进一层:“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这些都是强调多读的好处,对于理解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较强、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中高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太困难。但是对于刚从幼儿园上来的一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很低,甚至连很多字都不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本文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尝试对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在笔者看来,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不纯粹是一种“阅读”的教学,不纯粹是一种只注重文本本身“多读”的教学,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

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各项训练活动。 一、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先在于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渐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又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可见,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性,可以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具体到活泼好动的一年级的孩子身上,又如何实施呢? 首先,从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做起。如每次读书之前,可引导学生诵读读书歌:“小朋友们,读书啦!读书啦!身坐正,脚放平,眼离书本一尺,左手轻轻按,右手慢慢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加字、不漏字,字字过目,按标点正确停顿。”这是最开始指导阅读的儿歌,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姿势,以及最基本的读课文的要求就是把课文读正确。良好的阅读姿势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并非易事,需要时刻纠正孩子的坐姿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个过程必须贯穿整个一年级乃至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 二、激发朗读兴趣,多读以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因为,在每一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第一项都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生动的导语、图片或创设相应的情景导入新课,收拢学生在下课时松弛的心,保证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方式: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及训练方法

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 作用及训练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性重要训练项目。所谓朗读,就是用爽朗生动的标准语音,把书面上用文字写出的成段、成篇的文章作品念出来,成为有声的语言,使许多人听见后,了解并接受,不仅产生等同于书面作品的表达效果,还可以由于声音的运动,增强效果,得到更深刻的感受。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读书为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通过朗读,可以把平面的文字化为立体的声音,使文字表达的内容具体可感,不仅如此,在朗读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加强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发展智力、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品德教育、审美教育,从而形成健康的心里。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太过于重视“讲”,而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辩证地处理“听、说、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起点,即

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语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读”则几乎成了一种过场,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甚至连课文都读不通,听记的那些所谓“理解”和“体会”,全都是老师“讲”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说话”,不会“作文”,根本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了,自己理解体会得太少了,语言积累得太少了,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从实践中品尝到朗读的甜头和乐趣,体会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圆满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替代得角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消化课文。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训练,从而形成系统、科学、特色、高效的朗读教学呢?以下是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加强朗读训练的方法。 一、培养朗读兴趣,感知多彩语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认真投入地朗读。小学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只要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十分专心的去做某件事情,朗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王燕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王燕萍 发表时间:2012-05-18T14:58:13.76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2年6月总第57期供稿作者:王燕萍 [导读] 如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看作一种负担。 ◆王燕萍河北省沽源县大二号寄宿制小学07655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新课改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以更全面地进行朗读训练,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一、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的读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既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教学仅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常规的考试,对于朗读水平也没有要求,老师以及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关注,只是一味地督促学生进行对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退化。日常教学中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只是偶尔地让一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进行单个的朗读,很多人没有表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那一个时间段弱化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三、有效进行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确定训练的朗读目标。那么,教师要先备读,在字里行间阅读,在空白处阅读,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朗读指导就更加自如了。 要把好文本的“脉”,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我们教师能把握好课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语文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要选好训练的“点”。“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教师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句话在朗读训练中也是要值得关注的,有了兴趣才能够积极地配合老师的行动。老师可以采用激将法。例如在学习古文时,老师说:“我读了很长时间但是读得不好,谁敢跟我比赛,看谁比我读得好?”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胜心,也就有了兴趣。 孔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学生读书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因此,“朗读”要与“静思默想”结合,才能显现其独特的美丽。在阅读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慢慢地读,静静地读,边读边思考,遇到重难点可以反复读、细细品,还可以停下来思考一番,待明白后再读下去。学生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学的内容也是固定的,因此要花大心思对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式的解读,提高课堂的使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丰富课堂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中,可以鼓励同桌之间进行阅读,也可以让几个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进行分小组练习,然后进行挑错训练、纠正发音错误、停顿错误等,同时也要肯定好的,让大家共同学习。 如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是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得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这是教师所应指导学生追求的朗读境界。

小学生阅读指导之我见

小学生阅读指导之我见 观音山中心学校叶园艳 【摘要】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应该怎样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层次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呢?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读法成长 合格人才的知识架构必然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和涉猎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要使阅读永远是教育的主导力量。使阅读成为、并永远成为教育的主导力量,成为人的主要精神需求。只有实现了这一条,学校才能成为思想活跃而不是读死书的地方。” 古人对阅读有功利的提法叫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换成一种说法是“阅读给我们的事业和爱情奠定基础”,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南宋哲学家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应该怎样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层次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呢?我对怎样指导学生阅读进行了研究。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成阅读行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错,期待结局大白之际,教师适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文。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比如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

古诗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古诗文诵读教学之我见 安岳县新民九义校文月古诗文的诵读,强调对作品意蕴的感受理解。感悟意境要在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意象的特点、与生活的联系,展开联想想象,捕捉心中的感受,进而领悟诗歌的整体意境。 一、读要贯穿于古诗文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个人阅读,不能用朗读代替默读。 1、教师范读引领。通过教师的语气、停顿、重音、动作、表情,自然地感染学生,把要说的话转化成音符输入学生的大脑,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乐于模仿。如五言句一般都读作“xx‖xxx”,七言句读作“xx‖xx‖xxx”,没有变化。而事实上,古诗的节奏是富有变化的。如《望洞庭》一诗,一般读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老师出色的范读,可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带领学生进入作品境界。 2、学生自主诵读。学生的自主诵读,形式多样,可朗读也可默读;可集体朗读也可个体表演读。注重与诗歌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春日》这首诗,题为《春日》,但诗中却没有一句是对春天景象的描述,有的仅仅只是朱熹在赏春之时的个人感受——“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拾得东风面”。如何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呢?

教师首先让学生想象“泗水之滨”有何景物?接着,用课外积累的诗句来描绘这些景物。说到“山”时,学生就引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说到“水”、“花”、“树”、“草”时,同样让学生吟诵积累的诗句……最后让学生把想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感受到这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春天。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诗句,边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画面。最后让学生把诗人的情感从读中表现出来。在读的时候,可任由学生配上各种姿体语言,完全由他们的兴趣出发,抒发内心的感受:或摇头晃脑;或捻须吟诵;或摆出一副大诗人的模样“引吭高歌”…… 二、教师要对诗文诵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的科学的检测与评价。检测的形式要灵活多变,寓教于乐。比如,在教学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可以通过游戏展开诵读竞赛,让学生比一比谁记的古诗多,读得好。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搜集与作品有关的资料,课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古诗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入生活。比如在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之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李白、王维的相关资料,之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李白和王维的其他作品,或者是有关送别主题的其他诗句,再组织学生在班队活动中诵读展示出来,使诗歌的意境,诵读的效果得到升华。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新课改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小学生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明确了教学中对朗读的要求,以更全面地进行朗读训练,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语言优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语言的内化主要靠朗读,朗读不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便无从谈起。“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道出了“劳于读书,易于作文”的真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已成为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一、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朗读可以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朗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做到出口成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因为有些东西并不是只靠听就可以获得的,要从自己的朗读中找出灵感,按照抑扬顿挫的读法体会作者的心境,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牢牢地记住所讲的内容,这既

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疑是一举两得。因此要在朗读中由简入难,逐步提升朗读的水平和理解的能力。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朗读训练的必要性 教学仅凭书面的成绩忽视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这导致了学校对朗读不重视,朗读意识淡化。现在的升学考试只是常规的考试,对于朗读水平也没有要求,老师以及家长对这方面也不关注,只是一味地督促学生进行对语文常规内容的学习。在思想上对朗读不重视导致了学生朗读意识的淡化,这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是不利的,因此要按照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来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没有大量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导致了学生阅读能力退化。 日常教学中老师把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词语句子的分析以及内容的分析上了,只是偶尔地让一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进行单个的朗读,很多人没有表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对于学生朗读能力的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在那一个时间段弱化了,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软肋。

低年级朗读教学之我见

低年级朗读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8-05-21T16:57:08.4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作者:欧阳克婵 [导读] 低年级朗读教学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激发学习情趣。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灵城镇谭礼小学 535400 【内容摘要】低年级朗读教学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激发学习情趣。什么是朗读?朗读就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那么,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呢?下面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做好范读,树立朗读榜样 朗读训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低年级的孩子热情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感染。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但是,他们识字量太少,知识面太窄,朗读知识点的指导这方面对他们来说有点对牛弹琴。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在朗读上为学生树立了榜样,让学生直接感知如何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所以说,训练一年级学生朗读,教师的示范朗读是十分重要的。富有表现力的范读,能以其声、情来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氛围,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起到传授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的作用。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不是简单的照本宣读,而是一种“美读”,是从自身的情感出发,把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如临其境,让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从而使学生能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受到情感的熏陶,能入情、入境、会心,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他们想读,爱读。 二、重视拼音,读准字音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低年级课文的特点是注音课文,这就给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语言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因素,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要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首先,要重视拼音教学。拼音是识字的工具,而识字是朗读的基础,所以拼音教学对朗读来说至关重要。低年级学生只有在掌握汉语拼音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朗读课文。对拼音教学,除了规范发音之外,更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课课必学。其次,教师要会听,即注意听清学生的发音,如果发现错误一定要及时给予纠正,确保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 三、了解标点,注意停顿 低年级的小朋友识字量不多,他们喜欢一字一顿地读书。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告诉他们:朗读要有节奏,也就是说的停顿。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点读或唱读,妨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严重地影响教学效果。怎样克服点读、唱读现象。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适当的速度朗读课文,不能过慢,也不能过快,可用听录音,教师示范读、带读等形式进行。其次,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基本的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1、掌握标点符号所表达的语调。如问号句末语气上扬,句号句末语气下降,叹号表示内心感受,感情比较强烈。2、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顿号停半拍(击半掌,一下一上为一拍),逗号停一拍,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 四、方法多样,避免单一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甚至厌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各种朗读方式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比如齐读、范读、领读、轮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赛读等等。可结合自己本班的学情,融入多种形式,学生就不容易感到疲惫了。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表现欲特别强,很喜欢分角色读和表演读。 表演读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如《雨点》这一课时,(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做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动作,孩子们读得投入,不仅激发了他们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之,低年级朗读教学至关重要,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激发学习情趣。

一年级朗读指导之我见

一年级朗读指导之我见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内心世界,使学生享受到阅读中的无限乐趣。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比默读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既是摄取内化的过程,又是表达和外化的过程,是一年级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切实抓好一年级朗读教学,从小培养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语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适度“指读” “指读”适用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指读”指的是学生用手指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年级学生年龄反应慢、思维能力较差、注意力易分散,在阅读时容易读错别字,读漏字、落下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经常让他们忽略了,有时一段话,他们是一口气读下来的,不去注意逗号或句号的停顿。如在上《借生日》这一课时读“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你的生日礼物。”这句时,很多学生会读成“妈妈,这个布熊是我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后来我让他们指着读就改变了这种状况。“指读”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读错、读漏,能训练 1

学生手、眼、脑协调发展。“指读”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辩认文字符号。从心理学上讲,“指读”能引起学生的随意注意,生字在指读时不断形成条件反射,增强随意记忆,强化对音节和字形的辨识,从而提高了识字效率,避免出现会背课文却不会认字和写字的现象。在指导,教师要注意由“字读”转为“行读”的“指读”,逐步提高默读速度。课标不提倡低年级的“指读”,然而从实践来看,“指读”往往是一年级正确朗读的最有效手段。但是指读不利于学生快速进行意义组合、容易读破词、读破句,所以“指读”只是一年级学生开始接受朗读训练的桥梁,是一个过渡,二年级以后就应该摈弃了。 二、重视范读的作用 一年级的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在他们刚刚接触朗读训练时要特别重视范读的作用。一年级的学生容易读破词、读破句,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如学生会把“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读成“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了。有的句子太长,学生不容易断句,例如:“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学生有的读成“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一词一顿。有的读成“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没有正确断句,所以必须加强“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训练。但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弱,没有建立较强的语感,但一年级的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用范读的方法进行指导,通 2

朗读教学之我见

朗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由此可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受考试成绩的影响,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把心思用在怎样省时高效的指导朗读上来,很多朗读也只是流于形式,更难说教师能踏踏实实地范读了。形式单一的读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如何让朗读回归语文教学呢? 一、正确认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他们可以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3.朗读是教师衡量学生对教材理解水平,检验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任何一篇课文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听学生朗读来衡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验学生朗读水平。 二、运用多种朗读训练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0-06-13T09:55:19.090Z 来源:《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段逢轩[导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段逢轩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中心小学 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语文朗读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1-03-04T09:57:52.080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继荣 [导读]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随着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张继荣(瓦房店市土城乡中心小学,辽宁大连116327)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随着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在课堂上,我最喜欢将课文读给学生们听,一句句精美的文字很有质感地飞扬在教室的空气中。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情画意,就像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中留连忘返。 一、加强朗读教学,悟得更透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透彻,如在《春晓》一课教学中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1.结合彩图,让学生来了解诗意。 2.导读第一句。春天的早晨,睡得这么舒服,一觉醒来听到这么美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来试试看,第一句该怎么读。学生试读。 3.导读第二句。诗人在回想昨晚听到的声音,要把“回忆”的感觉读出来,读得应轻一些,慢一些。 (1)示范:夜来/风雨声。 (2)学生跟读。 (3)想象一下诗人此时心情。(想起花一定掉了很多,心里觉得……) (4)范读。 (5)全班齐读。 4.把1、2 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5.男女生分组读。 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与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课文感悟的也透彻。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指导朗读“怎么办呢?”这句话时,让学生读的稍慢些,好像乌鸦在动脑筋、想办法。接着引导:“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把你划出来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在读“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这两句话时,其中“一个一个地”、“渐渐”要读得稍慢一些。“乌鸦就喝着水了”,这句要读出乌鸦高兴的语气。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乌鸦的聪明,爱动脑筋,明白了遇到困难要认真思考,仔细观察的道理,也对文章悟得更透。 二、加强朗读教学,品得更细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用词精准,语句生动形象。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读中品味语言美。 例如《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这么一争辩。读出味道来了。 在教丰子恺老先生的《白鹅》一文时,我便加强了学生在“品”方面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文第一段:“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两句话在指导朗读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当中的“鹅”先品第一句话,“伸长头颈,左顾右盼”,这是对“鹅”整体外貌的动态描写,也是作者对“鹅”的第一印象。从这一动作中,品出“鹅”的“自我高贵”,也弄懂“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的含义了。接着,我又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结合生活中的“鹅”的实际,品味“鹅的叫声、步态及吃相,从而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本文的中心。 在接下来的朗读过程中,学生们从“鹅”的叫声中品出了“鹅”郑重严肃、一本正经的态度。从“鹅”得到步态里“品”出了“鹅”的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从“鹅”的吃相上“品”出了“鹅”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绅士风度。同时,通过读,学生更是从作者的衬托描写中“品”出了“鹅”的性格特点。 三、加强朗读教学,思得更深 课文中的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出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我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位披着蓝色纱衣的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破烂不堪,痛苦地呻吟。”我又追问:“该带着什么语气来读?”学生说:“先赞美,后伤心担忧的语气。”于是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这句话。 四、加强朗读教学,体验更真 在语文课上,我充分发挥了孩子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里敢读、敢想、敢说、敢演,让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地体验。 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我首先设疑,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壁虎为什么去借尾巴?小壁虎没有尾巴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伤心,应读慢一点。)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它们都没有借,小壁虎又会是什么样心情(难过。)?那么小鱼、老黄牛、燕子都同情小壁虎,但爱莫能助,读时语气是怎样的(稍带难为情,不好意思)?最后小壁虎长出新尾巴又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在读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互相关心,要有礼貌。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点有感情的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

小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小学阅读教学之我见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从自身的经验世界、内心需要出发,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对作品内容,仔细体味、深入揣摩。“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文本的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读出新意。 一、诵读感悟,走进文本 语文学习重在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最主要的渠道就是读与背。如今,许多语文课堂几乎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了,没有了学生对语言品味之后的会心一笑——文本成了一种摆设。不读不背不积累语言,难怪学生无法写出好文章。在“课标”的引领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真正的读——用眼看,用嘴读,用心想,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诵读适用于任何文体。 以自己的反复诵读走进文本,是语文学习意义上的语感图式的丰富与深厚。诵读课文,感悟课文,想象场景,走进角色,体会情感。学生自然就走进了文本。 二、创设情景,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无论是教师的激情导入,还是多媒体的直观演示,都是在为学生学习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感情积淀奠定基础,这不仅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前提,更是学生产生语感的关键。 《小镇的早晨》是一篇淡雅清丽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调描绘了水乡小镇特有的风韵。课文通过描写小镇“恬静、热闹、紧张”来抒发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之情。要想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如果教师仅把逐词逐句的分析强加于学生,学生的理解只能停留于表面,无法走进作者的心灵,体验作者的感情。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听一听优雅的钢琴曲,让学生的内心激荡起水波不惊的漪涟,起到曲调未成情先行。紧接着笔者又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小镇“恬静、热闹、紧张”结合于一体的和谐自然美。 学生欣赏着一幅幅美的画面,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来到江南。这样有了感性的接触,自然而然就有了抒情的欲望。再学课文时,文字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它可能是一幅画,一个镜头,一种朦胧美,也可能是学生自身的一种感受与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捕捉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再现表象,从而进一步领略文本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学习时有了感情的投入,不仅兴趣盎然,而且产生了亲近自然,感触美好生活的欲望。这种对语言的感悟虽然是朦胧的,但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已有的表象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自己建构与生成的,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感受。把感悟落到了学生的实处,学生读起文本来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了。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浅谈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浅谈 发表时间:2014-07-22T17:30:52.500Z 来源:《教育与管理》2014年6月供稿作者:赵有财[导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 青海省民和县新民乡中心学校/赵有财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那么,如何促进语文教学,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呢? 1 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2 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2.1 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2 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2.3 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 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4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录音范带。学生模仿力和记忆力是非常强的,在他们听的过程中,会在头脑里形成一个朗读的“模式”,从而更好地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学会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语言表达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当学生听过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度、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朗读方式的尝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