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农具和牛耕技术:

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

(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背景:

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6)土地为主要社会财富,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3. 封建社会(战国以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具体形式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最主要途径,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法,明代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成就

1.冶铸业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纺织业

(1)丝织业技术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

⑦明清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民间丝织业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

(2)棉纺织技术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3.陶瓷技术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2)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3)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5)宋朝时,中国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6)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为,都收归官办。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待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2.民营手工业: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产的副业,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也有一些民间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3. 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代表,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作为农户的副业,其产品主要用于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的一小部作为商品出售。家庭手工业与家庭农业相结合,技术落后,生产分散;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对于稳定小农经济有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

生产分散、妨碍市场发育。

三、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1.夏商周时期:国家鼓励支持商业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商人”因此得名。

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战国时为了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3.秦汉时期: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汉武帝推行一系列政策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如: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城市中,官府对商品交易的地点和时间有较严格的限制,西汉都城长安,东、西有“市”九处;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4.隋唐时期: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是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草市);为商业服务的邸店、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的商业功能日益增强,除都城长安同时具有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的多种功能外,扬州和成都等一批商业繁荣的南方城市崛起,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5.宋元时期:两宋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宋朝时,城市中商业经营的时间和地点界限被打破,官府对商业的监管放松;商品经济深入乡村,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商业市镇兴起,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为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的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6.明清时期:封建统治着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但是,城镇商业依然繁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白银成为明清时期主要的货币,政府规定赋税也征收白银);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明朝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只能在官府主持下进行,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此后的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至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策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2)明朝统治者对私人外贸时禁时开。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典型例题分析

(2010年高考浙江卷)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2010年高考天津卷)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图1 图2

(2009年高考广东卷)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010年高考海南卷)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011年高考福建卷)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高考浙江卷)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右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2011年高考海南卷)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2007年高考海南卷)唐朝政府规定,凡不是州治、县治的地方,禁止设置商品交易市场。这表明()

A.乡村地区没有设置市场的必要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唯一场所

C. 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冶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2011年高考海南卷)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2009年高考广东卷)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2010年高考上海卷)一个唐朝商人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的陆路通道行走。途中可以与他进行贸易的的国家和地区有()

A.西域、大食、波斯 B.大食、波斯、新罗

C.西域、日本、大食 D.波斯、新罗、日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列举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2010年高考江苏卷)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明]谢肇制《五杂俎》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从明朝中期开始,商品经济只是对传统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从地域上看,工商业的发展很不平衡,除了东南地区的部分州府,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融入到商品经济的体系中。从商业资本的流向看,商人致富后主要是投资从国家控制的经济中分利的贩盐业和积累高利贷资本的典当业,很少部分用于手工业的创办和扩大,很少投入真正大规模的商品生产;或在乡村购买土地,大势进行土地兼并,而土地的经营方式依然是租佃制剥削为主,商人地主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农场主;或用于政治投资,捐助官府兴修大型工程或赞助军资,有的干脆用于贿赂大小官僚,营造地方势力;或用于个人和家庭的享乐挥霍,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并结合材料分析其成因。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 【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 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 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沿革: 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两汉:编户制度。 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 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 (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 (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 ;隋与唐不同 (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框架图

第二轮复习之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 一、夏、商、周的更替和西周的分封制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西周时期为代表):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权与神权的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延续性等。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全面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制主义,二是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 ①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②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政体,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一个人或少数人独裁政权的组织形式,体现在帝制的终身制和皇位世袭方面,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③专制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君权削弱相权,君权向绝对性和独断性发展。 (2)中央集权 ①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②中央集权制度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立,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但二者不能完全分开,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服从中央。 ③中央集权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是:财政上:财源由中央垄断;行政上:中央直接任免官吏;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军事上:皇帝总揽军权;意识形态上: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原因 (1)经济方面:这一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封建土地制度,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方面: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和后来吸收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依据。 3.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4)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于中央集权制度。 4.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如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立军机处来加强皇权。(2)加强对地方控制。如秦代设立郡县制,元代实行行省制。 (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如秦代设置御史大夫,汉代设置刺史来监察官员。(4)注重官吏的选拔。如秦代官吏由皇帝任免,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5)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5.评价(1)进步性 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国侵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②具有调集全国人力、物力进行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的优势,保障了经济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消极影响 ①君主过分利用权力,往往会导致残暴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激化阶级矛盾。

古代经济制度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战国:秦国的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三国: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实行屯田 唐朝:唐太宗、武则天等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 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 棉花的种植 清朝: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原因 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 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过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都江堰:战国时秦国的李冰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灵渠:秦朝时修建,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 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 元朝运河:元世祖时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 孔子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 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的思想派别有:墨家、道家、儒家、家、兵家 朝: 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 西汉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遣唐使 唐朝对外开放 鉴真东渡日本 玄奘西游 两宋 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 元朝 中外交往频繁,意大利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 郑和下西洋 清朝 实行闭关锁国 例1、 (2010,东营)材料一 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了施复夫妇营丝织 业发家致富的故事。 (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社会生产关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 材料二 1757年,清朝乾隆皇帝诏告天下,规定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 其他港口,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和对外贸易。 (2)材料二表明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14年-1918年,(中国)五年间注册设厂183家,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冶炼厂9家。。。。我国进口货物价值1915年比1913年减少20.3%,出 口每年比1913年增加14.8%至20.5% (3)材料三反映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什么时代?指出这一“时代”出现的主要原因。

2012高考历史 考前30天之备战预测 专题06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1

2012高考历史考前30天之备战预测专题06 古代中国的经济 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山东临沂市统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①②③④的说法均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答案: D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解析: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答案: A 3.(2012·泉州模拟)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可知②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体现。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知识梳理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农业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1.农具和牛耕技术: ①原始社会时期: 相传神农氏创制农具耒耜,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 耕作技术: (1)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垄作法;②西汉:代田法。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①两汉时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出现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制。、3.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汉代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灌溉工具:①曹魏的翻车;②唐朝的筒车;③宋朝的水力高转筒车;④明清的风力水车。 (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背景: ①商周时期,因为生产力低下和实行井田制,所有土地归周王,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②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和生产关系变革(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带来农耕方式的转变。 2.含义: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农民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3.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具有生产积极性。

(2)经营规模很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具有分散性。 (3)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和狭隘性。 (4)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具有脆弱性。 (5)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 (6)土地为主要社会财富,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 (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制。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其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直接控制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但不得转让和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天子交纳一定贡赋。 3. 封建社会(战国以后):以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支配地位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具体形式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之下,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最主要途径,历朝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法,明代丈量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但不能从根本上阻止土地兼并。 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技术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成就 1.冶铸业 (1)青铜冶炼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2)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2.纺织业 (1)丝织业技术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中国古代经济实用制度演变概况.docx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知识结构纵横结合)朝代农耕技术、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土地制度演进 原始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①农耕:刀耕火种(西汉时南方 阶段制 依然采用) 井田制 ②《河濡书》、《沟洫志》早期史(土地名义上归国 商周 书水利专篇家所有,实际归国 王所有) ①农耕:形成“铁犁牛耕” 的耕 东周作方式(农业发达地区) (春举例:秦国(以牛田:国富民强) 秋战②水利:战国时期:都江堰和 秦国:土地私有制 国)郑国渠【商鞅变法】 手工业经济 纺织业冶金业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 纺织技术已萌芽;已经出 件青铜器 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商: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出土地点相当广泛;生产 的专职官员;玉蚕规模相当大 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青铜器大都作为礼制的 已经相当重要象征;铸造工艺很高 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 铁器 战国中期:铁器大量出 土;冶铁技术发展(炼钢、 陶瓷业 彩陶: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 平;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 陶;原始青瓷(釉瓷)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淘发 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经济市的发展与对市的管理经济政策 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商业在商代初步发 展 西周时期商业进 步,交易频繁 商业得到良好发 展,出现富足的巨 商和繁荣的商业中 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 心商鞅变法明确重农 的商业区 抑商的原则。此后历 ③《后稷农书》、《吕氏春秋》淬火) 秦朝 ①农耕:牛耕技术普及,铁制农 西汉:汉武帝推广铁业官 土地私有制 具数量超过前代【曲柄锄、大镰、 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 《说文解字》记载; 耧车】供风形式革命性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素纱作原料; 东汉:一牛挽犁 变化: 汉蚕衣) ②水利:关中地区——井渠;其 田庄制度【新的农↓ 他地区修建许多水利设施;东汉 东汉初,杜诗发明水力鼓东汉:制瓷技术成熟,出土 业生产组织形式;丝绸之路 王景治黄河 风装置——水排有青瓷器 自给自足的表现】 ③《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朝大都采用 管理:商品必须明码标价;陶制容钱器 ①发展: A、西汉长安有“市”九处; B、都市商业集中 商运活跃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形成 “富商大贾周流天②管理:“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 下,交易之物莫不严格 通”【王莽时期,设立“五都”和“五均官,控制 物价】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 2、掌握用经济学逻辑分析和阐释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于土地制度的变化; 难点:2、掌握用经济学逻辑分析和阐释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商周时期:耒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 春秋战国: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耕作方式并逐渐推广 西汉:耦犁法推广,后出现犁璧;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了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耕犁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西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有都江堰;汉朝出现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4、小农经济: 条件:生产力: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2)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的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4、影响: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1)形成: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土地私有。如鲁国实行“初税亩” 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原因:铁犁牛耕广泛使用,生产力提高时根本的原因;各国的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是直接原因;加之战争频繁 (3)特点:最大的特点是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和土地买卖 (4)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及封建土地国有制。 识记重要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公有指;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有三种类型: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农民占有的土地较少,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比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即学即用 1、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C)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转变 B.稀疏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方法突破: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1、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广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2)稳定性: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封闭性: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市场变换少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影响,很容易破产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考前备战预测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山东临沂市统考)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反映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的是(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精耕细作”的理解。①②③④的说法均是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答案: D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解析: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答案: A 3.(2012·泉州模拟)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皑(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 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由材料中“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可知②正确;由“引谷水以灌溉”可知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体现。 答案: B 4.(2012·北京西城抽样测试)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工具,发明于唐朝并且用于灌溉的是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素材 人民版必修2

西欧庄园经济和农奴制以及东汉的庄园经济 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9世纪起,一种新的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结构以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庄园有时就是一个村子,但二者也经常是不一致的。庄园的耕地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各户农奴份地互相交错在一起,所以实行强迫轮种。中古西欧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致使农村公社的耕作制度得以长期保留。9世纪的王室庄园和大修道院庄园面积很大,有的占地几千公顷。9世纪以后的庄园一般都比较小。庄园以外的农民也多是封建依附农民,但所受剥削不同于服沉重劳役的农奴,一般以交纳实物租、货币租为主。劳役地租在14世纪以前大体上是适合当时西欧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形式,庄园作为农奴实行劳役地租剥削的组织曾在西欧这一时期存在。 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他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作,他有独立经济,有财产,有家庭。农奴的特性在于他须在庄园上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在劳役地租的条件下,封建主对农奴人身,换言之对其劳动力特别强有力的支配是对农奴进行剥削所必需的。这种封建主与农奴在生产中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非经济手段(如习惯、道德、舆论)固定下来就体现为封建地主对农奴的超经济强制。法律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成为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身份,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可由主人买卖或转让。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婚姻自由,与所在庄园以外的人结婚要交结婚税;没有财产权,要纳“死手捐”(即继承税),主人还可按自己的需要临时向农奴勒索钱物。农奴对于主人这种低下的法律地位明显受到罗马法有关奴隶规定影响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在生产中封建主对农奴劳动力的支配。 对于东汉时期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经营方式,有人认为东汉庄园制,它主要是由占有大量私田的封建贵族、官僚、地主等所组成,庄园中一般都设有部曲、家兵等私人武装。庄园土地,主要租佃给同族中贫苦者以及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耕种,并以高于封建国家租额的实物地租作为主要剥削形态。庄园基本上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而又包括各种副业生产在内的经济单位;与这种看法相反,有人则认为东汉并不存在庄园经济结构。由于中国不是欧洲领主土地同农奴劳动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土地经营很难形成欧洲式的庄园经济。《四民月令》不能作为东汉存在庄园制的史料依据。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

专题02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仿真押题)-2017年高考历史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解析版)

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D.善于积累经验 解析:材料没有强调劳力,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增加肥力只是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积累经验,故D项错误。 答案:C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答案:C 3.李釜源撰《地图综要》(研究明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内卷:“楚故泽国,耕稔甚饶。一岁再获柴桑,吴越多仰给焉。”据此准确反映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逐渐演变为“湖广熟,天下足” B.江浙农村转种棉花等,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湖广输入 C.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 D.经济重心转移湖广地区超过吴越 解析:“吴越多仰给焉”,反映出湖广地区在明代成为全国粮食重要产区,故C项正确。 答案:C 4.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这一政策() 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

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 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土地买卖,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项错误。土地买卖有利于人口的流动;土地买卖是私人之间交易,只能保证国家的税赋收入不至于流失,不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明中后期产生了雇佣关系;故A、C、D三项错误。 答案:B 5.据明崇祯《松江府志》记载:“棉布虽松江所产,旧亦不多,故无其额。自二三十年来,松江之民多倚织布为生,见今征粮折棉布(将国家所征的粮食税折合成棉布征收)。”记载的这一现象() A.客观上有利于松江棉织业发展 B.反映明代由抑商转向重商 C.说明工商税已成明代税收主体 D.表明政府扶植民营手工业 解析:根据题意,由于松江地区人民多以织棉布为生,故明政府征粮食税时折合成棉布,客观上促进了松江棉织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 6.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新兴商人日益活跃B.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商人社会地位不高 答案:A 7.古罗马地理博物学家普林尼说:“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此材料主要说明()

2021届课标版高考历史复习训练:第9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经 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江西南昌摸底测试]近年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化 B.以牛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2020四川泸州第一次质量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3.[2020江西联考]下面是先秦至秦汉全国出土的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此示意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渐壮大 4.[2020河南信阳一中阶段性检测]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的地位由原来与“皂隶”并列,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北魏社会秩序混乱 B.使北魏统治基础遭到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的交融奠定了基础 5.[2020湖北三校联考]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B.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6.[2020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联考]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这说明,宋代租佃制( )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2019最新】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素材 人民版必修2

【2019最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第4课古代中 国的经济制度素材人民版必修2 9—13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9世纪起,一种新的封建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农奴劳役制庄园开始在西欧流行。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这就决定了庄园的结构以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的特征。庄园有时就是一个村子,但二者也经常是不一致的。庄园的耕地呈条田状插花分布,领主自营地、各户农奴份地互相交错在一起,所以实行强迫轮种。中古西欧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致使农村公社的耕作制度得以长期保留。9世纪的王室庄园和大修道院庄园面积很大,有的占地几千公顷。9世纪以后的庄园一般都比较小。庄园以外的农民也多是封建依附农民,但所受剥削不同于服沉重劳役的农奴,一般以交纳实物租、货币租为主。劳役地租在14世纪以前大体上是适合当时西欧比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形式,庄园作为农奴实行劳役地租剥削的组织曾在西欧这一时期存在。 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他领有份地,使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作,他有独立经济,有财产,有家庭。农奴的特性在于他须在庄园上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在劳役地租的条件下,封建主对农奴人身,换言之对其劳动力特别强有力的支配是对农奴进行剥削所必需的。这种封建主与农奴在生产中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非经济手段(如习惯、道德、舆论)固定下来就体现为封建地主对农奴的超经济强制。法律强调农奴人身属于主人,农奴世代成为农奴,只有被主人释放才能免除农奴身份,不能随意离开主人,可由主人买卖或转让。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婚姻自由,与所在庄园以外的人结婚要交结婚税;没有财产权,要纳“死手捐”(即继承税),主人还可按自己的需要临时向农奴勒索钱物。农奴对于主人这种低下的法律地位明显受到罗马法有关奴隶规定影响的结果,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保证在生产中封建主对农奴劳动力的支配。 对于东汉时期地主大土地所有制的经营方式,有人认为东汉庄园制,它主要是由占有大量私田的封建贵族、官僚、地主等所组成,庄园中一般都设有部曲、家兵等私人武装。庄园土地,主要租佃给同族中贫苦者以及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耕种,并以高于封建国家租额的实物地租作为主要剥削形态。庄园基本上是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而又包括各种副业生产在内的经济单位;与这种看法相反,有人则认为东汉并不存在庄园经济结构。由于不是欧洲领主土地同农奴劳动相结合的经济制度。土地经营很难形成欧洲式的庄园经济。《四民月令》不能作为东汉存在庄园制的史料依据。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到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这种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这一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壮大了秦国实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

完整版中国古代经济专项训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回答1~3题。 1、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图一春秋时期铁锤图二春秋穿有鼻环的牛尊图三战国铁口犁图四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马排鼓风冶铁 2、便于牛耕普及的耕作形式是 A、刀耕火种 B、二牛抬杠 C、火耕水耨 D、一牛挽犁 3、牛耕普及全国是在 A、秦朝 B、汉代 C、唐代 D、宋朝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由此引发了社会动乱。据此回答4~5题。 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 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 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 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 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 5、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徭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B、成为许多大型工程成功营造的基本条件 C、徭役的过度征发与农业的发展不大 D、沉重赋税往往引发古代社会的动荡不安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据此回答6~7题。 6、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7、土地兼并的主要危害是 ①威胁政府财政收入②激化了阶级矛盾 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④导致地方割据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水利是农业命脉”历代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据此回答8~9题。 8、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主要分布在现今哪些省份 A、山西、四川 B、江苏、安徽 C、陕西、四川 D、贵州、江西 9、明清水利事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开凿郑国渠 B、王景治理黄河 C、发明“井渠”法 D、灌排工具的改进 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据此回答10~12题。 10、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 ①是中国传统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②是以满足生产者本身或本经济单位需要进行生产的经济 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④带有开放性 A、①③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足”即产品富足 B、带有封建性和落后性 、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D 、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C. 12、要想全面了解汉代田庄里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查阅

2021届新高考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选择题 1.[2020江西南昌摸底测试]近年考古发现,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已有铁犁等多种铁器出现。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化 B.以牛耕田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铁器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 D.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2020四川泸州第一次质量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 ) A.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3.[2020江西联考]下面是先秦至秦汉全国出土的铁农具数量对比示意图。此示意图中的变化反映了( ) A.农业生产不断进步 B.铁制农具广泛应用 C.社会局势渐趋稳定 D.小农经济逐渐壮大 4.[2020河北承德一中检测]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的地位由原来与“皂隶”并列,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北魏社会秩序混乱 B.使北魏统治基础遭到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的交融奠定了基础 5.[2020湖北三校联考]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较为单一,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并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B.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6.[2020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联考]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实物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这说明,宋代租佃制( )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通史体系整理——中国古代史 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 (一)政治 1、早期国家制度 王位世袭制: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其子启破坏禅让制,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在家族传承(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行政管理:商在中央设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2、分封制: 分封制的推行: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他和其弟周公旦先后两次实行分封。 目的:拱卫王室,建立有效统治。 受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受封爵士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统治,拓展疆土。 3、宗法制: 概述: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作用:和分封制互为表里,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部的稳定和团结。(二)经济: 1、农业: ①原始农业: 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作物:水稻和粟。 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②商周时代的农业: 农具:耒、耜、石锄、石犁,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用于生产。 技术:排水、除草、培土、制肥、治虫 作物:西周时期有稻、粟、黍、稷、麦、桑、麻。 2、手工业: ①冶铸业:商周时代青铜器铸造繁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为代表;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③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已开始养蚕并有丝织品。商朝时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商周时期政府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 4、经济制度: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贡赋。因耕地规整,形同井字,故称“井田”,该制度即为“井田制”。 (三)文化: 1、历法:夏朝时有《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演变概况(知识结构纵横结合) 朝代农耕技术、水利工程发展农业土地制度演进 手工业经济 商业经济市的发展与对市的管理经济政策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 原始 阶段 ①农耕:刀耕火种(西汉时南方 依然采用) ②《河濡书》、《沟洫志》早期史 书水利专篇原始社会土地公有 制 新石器时代: 纺织技术已萌芽;已经出 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小 件青铜器 彩陶: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 平;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 陶;原始青瓷(釉瓷) 出现早期商业交换 商周井田制 (土地名义上归国 家所有,实际归国 王所有) 商: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 的专职官员;玉蚕 出土地点相当广泛;生产 规模相当大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淘发 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在商代初步发 展 周: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 已经相当重要 青铜器大都作为礼制的 象征;铸造工艺很高 西周时期商业进 步,交易频繁 东周(春秋战国)①农耕:形成“铁犁牛耕”的耕 作方式(农业发达地区) 举例:秦国(以牛田:国富民强) ②水利:战国时期:都江堰和 郑国渠 ③《后稷农书》、《吕氏春秋》 秦国:土地私有制 【商鞅变法】 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 铁器 商业得到良好发 展,出现富足的巨 商和繁荣的商业中 心 战国中期:铁器大量出 土;冶铁技术发展(炼钢、 淬火) 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 的商业区 商鞅变法明确重农 抑商的原则。此后历 朝大都采用 秦朝管理:商品必须明码标价;陶制容钱器 汉①农耕:牛耕技术普及,铁制农 具数量超过前代【曲柄锄、大镰、 耧车】 东汉:一牛挽犁 ②水利:关中地区——井渠;其 他地区修建许多水利设施;东汉 王景治黄河 ③《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土地私有制 田庄制度【新的农 业生产组织形式; 自给自足的表现】 《说文解字》记载; 纺织技术相当发达(素纱 蚕衣) ↓ 丝绸之路 西汉:汉武帝推广铁业官 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 作原料;供风形式革命性 变化: 商运活跃 “富商大贾周流天 下,交易之物莫不 通” ①发展:A、西汉长安有“市”九处; B、都市商业集中 C、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形成 ②管理:“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 严格 【王莽时期,设立“五都”和“五均官,控制 物价】 东汉初,杜诗发明水力鼓 风装置——水排 东汉:制瓷技术成熟,出土 有青瓷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