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危机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危机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危机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危机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城市化的的推进,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开始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历年来不断地人口膨胀更是让生态环境不堪重负,环境问题危机重重。本文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分别进行了现状描述,并提炼出危机问题对其进行分析,并通过学习资料、整理资料,从“生态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解决北京乃至全国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危机、“生态人”、城市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urbanization,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is getting worse. It began to catch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the world. Over the years, the continually growing population of Beijing is so overwhelmed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wo parts of the system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separately, then refine and analysis the crisis exist in Beijing. Through learning and collating information, I come up with the idea to 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from the "Eco-man"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gle.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现状与危机问题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一、导论

(一)相关概念

1.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根据社会、经济、地理、历史、生态等出发角度的不同,城市有数十种定义。其中包括“城市是人群的生态系统”、“城市是物质生产的分配空间”、“城市是独特的历史进程”……等等。结合这几种理解,我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物质能源高度集中、人口产业高度密集的以人为主的环境系统。城市是是人类的主要聚集地,是科学文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基地,也是区域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城市化即是指社会经济发展使得城市规模不断变大,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各类要素和资源在城市集聚,人均GDP快速增长并超过一定指标的全过程。

2. 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是指在人与自然在城市的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整体,即与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环境,它进行着物质能量流动。首先,城市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形成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其次,人是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主体,城市生态环境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形成的适合其生存、发展的人工环境。按照这个解释,城市生态环境由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组成,两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平衡。城市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进行自我调节,维持自身稳定,但超负荷的运作会带来城市生态平衡的破坏。

图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二)研究背景

1. 快速“城市化”,使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

水平不断提高,进程也越来越快。据统计,截止2010年,我国的城市总数从改

革开放初期的216个增加到657个,增幅超过200%;城镇人口总数也从1.72亿

②增到6.66亿,城镇化率达到49.68%,说明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城市化在给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环境问题也随之产

生,甚至愈演愈烈。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增加的背后,需要的是更多的资源和

能源耗费。狭小的城市空间承载着越来越重的负荷,城市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超

载”,城市生态系统愈发失衡,并开始严重影响到人类日常的生活工作。

2. 北京城市急剧扩张,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北京是一座集政治、文化、高等教育、科研等多种功能的魅力城市。近年来

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北京城市人口规模也呈现“井喷式”的快速膨胀趋势,造成

城市运营保障压力不断增加,北京各方面的资源也达到承载极限。目前北京市的

住房、能源、土地、用水、交通等方面已高度紧张,各类环境问题也接踵而至,

让人措手不及。

①来源: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②来源: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三)研究意义

北京在成长为超级大城市的同时,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城市集中了市场、科技、文化等条件,有利于经济和各种产业的协同发展,这是城市的优点。但是城市的缺点也在于人口和产业的过度集中,人类的生活和产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同时会产生过多的生产生活废料,从而引发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人口爆炸、土地资源紧张、水资源短缺、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等。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北京市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找到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的潜在危机,并从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从整体上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之提出科学的解决办法,从而正确处理北京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加强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环境。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18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快速涌向城市,城市面积急速扩张开始受到人们关注。1898年霍华德(E.Howaed)著作《田园城市》,便是当时人们对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1952年帕克(R.E.Park)在其《城市和人类生态学》的书中,将城市看作一个类似于植物群落的有机体,运用生物群落的观点研究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引来环境问题的爆发,促使生态环境的课题成为人类的重点研究内容。1992年,“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会议将生态环境问题列为新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召开,形成了《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可持续发展开始渗入到各个领域。

2.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早期对城市生态环境仅仅局限于对于基础设施的研究,如城市交通、给排水、绿化等。1978年,我国正式将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列为科技长远计划,随后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范畴不断扩大,开始涉及城市水文、地貌、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1984年,马世骏提出了城市是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方面复合而成的生态系统,这个理论推动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问

题的加剧北京也在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相关成果如邢嘉明的《京津地区生态系统特征与污染防治研究》和吴峙山的《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等。

二、北京市生态环境现状

(一)北京市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存在的基础与前提,它包括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本文主要介绍物理环境。大气、水资源、土地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城市最重要的自然资源。

1. 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受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北京市的大气状况受到本地与周边省市污染源扩散共同作用。大气环境不仅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也与北京市独特的地形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前几年,北京市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将一些重工业迁出北京,并对汽车实行限号等,使得北京的大气情况有了一些改善。这一点从2006~2011年北京大气环境数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表内各项污染物数据均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并且浓度都是减弱的趋势。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各类污染物浓度达到近几年最低点。

图2 :北京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

2012年以来,雾霾天气频频袭来,让这个新名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2013年,北京开始对PM2.5等5项污染物质进行监测,检测结果为全年累计重污染天数达到58天,占全年的15.9%,PM2.5是其中最主要的超标污染

物,占77.8%,臭氧占20.1%,其他污染物仅占21%。

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多种多样的现实原因。首先,北京独特的地形地貌并不便于大气对流和互换,也不利于大气的自我净化。其次,人口的高速膨胀带来的巨大污染也挑战着这个城市的生态极限。机动车带来的尾气排放、地面扬尘等在雾霾成因中占到较大比重。另外,北京周边被重工业发达城市环绕,污染物质极易通过对流进入北京,并不易扩散。

2. 水环境

对于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北京来说,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北京水资源现状可以总结为:

(1)水资源紧缺:常年以来北京的水资源供给主要靠地表水。北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52mm,但每年降雨量变化很大。2012年全年降水量为708mm。同年北京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7.95亿m3,水资源总量39.50亿m3,这个数据按照年末常住人口2069万人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91m3,远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m3的缺水下限,属于重度缺水地区。随着用水结构的调整,生活和第三产业用水成为第一用水大户,根本原因是由于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虽然2008年起北京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开始从外地调水,2012年南水北调河北应急调水2.8亿m3,但仅占到总供水量的8%,对于北京2000多万的人口而言,人均用水量增加不到20m3。对于北京而言,人多水少仍是基本市情水情。

(2)水质恶化加剧:2012年北京市对蓟运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等五大水系有水河流104段的监测结果如表1。(监测总长达2545.6km,

其中常年有水河长2259.1km。)

表1:2012年北京市地表水五大水系监测结果

①数据来源:2011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②数据来源:北京市环保局

https://www.sodocs.net/doc/2410555238.html,/bjepb/323474/331443/331937/333896/383912/index.html

数据来源:北京市水务局.《2012年北京市水资源公报》

I 类 II 类 III 类 IV 类 V 类 劣V 类 河长(km ) 0 1039.0

140.1 78.7 65.2 936.1 在总评价河长中的占比

46% 6% 4% 3% 41%

从表中可以看见,所检测的河水中有41%都劣于V 类。近年来,尽管市政府在水环境综合治理上加大了力度,污水处理厂、截污工程建设加快,但北京水体污染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各大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北运河,作为京城面积最大、支流最多的水系,北运河几乎所有支流都属于劣V 类。

水库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监测水库达标水面面积121.38km2,占总监测水面面积的67%。官厅水库曾是北京市主要供水水源地之一,如今水质已为Ⅳ类,已不能作饮用水源,而密云水库的水也开始有富营养化的趋势。

3. 土地资源

北京的中心位于北纬39°54′20″,东经116°25′29″,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边缘。与渤海湾毗邻,上下分别是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北京地形特点为西北高、东南低,从气流上形成了特殊的大气环流效应,这决定了北京的空气污染很难依靠自身来净化。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的宝贵是人们生产生活最基本的自然要素,其合理利用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城市经济的增长。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为:

(1)建设用地面积迅速扩大: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城市建设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不断向农村扩张。全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从1981年的349km 2,增加到2008年的1310.9km 2,增长了2.7倍左右。市区面积也从1981年的2738km 2,扩张到4525km 2,增长率达到65%。①平均每年以77.7km 2的速度增加。从二环路发展到六环路,再到规划中的七环路,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将北京的建设范围不断引向郊区,人口的膨胀和经济增长的需求也使北京越来越“拥挤”。

(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北京市的耕地主要分布在郊区的几个区县。北京市耕地面积从1989年的39.65万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22.37万公顷,21年间减少17.28万公顷,减少幅度达43.58%,平均每年减少0.82万公顷,与此同时,

来源:建设部计划财务司:《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公报2008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统计年鉴(1999年至2009年)》

耕地在全市土地面积的占比也由24.16%下降到13.63%。然而北京市的人口却在以每年几十万的速度增长着,根据2008年土地现状调查统计分析,北京市人均耕地仅为0.2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6。由于城市建设的扩张,郊区的良田被占用,但可开发耕地的后备资源极其匮乏。

(3)水土流失严重:水土保持不仅与农业相关,如今更变成城市发展的瓶颈因素。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导致严重的人为水土流失。据测算,在“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因为生产建设动用的土地有800平方公里,导致的人为水土流失近700万吨。

(二)北京市人工生态环境现状

城市人工生态环境以人为核心,社会和经济为主要因素,包括城市设施、社会服务和生产对象,以满足人们居住、交通、就业、医疗、教育等生活环节需求为目标。

1. 城市设施

(1)城市交通:北京的城市交通设施完善,公交系统发达,但道路拥挤的问题仍然严重。2011年,北京市公共电汽车线路有749条,总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轨道交通线路15条,总运营里程达到372公里,目前北京地铁的日载客量已经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铁。

(2)城市绿化:城市园林绿化步伐加快。2011年末,北京市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5.3平方米,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6%,全市林木绿化率达到54%。①

2. 社会服务

(1)人口:人口的快速膨胀给北京带来了巨大压力。2013年末,北京市常

住人口2114.8万,常住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289人。②相对地,2004年北

京市常住人口为1492.7万人,这表明10年间北京市常住人口增加了622.1万。北京市的人口早已打破2005年规划中设定的1800万的限度。

(2)教育、医疗:集中全国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但空间分布不均。北京拥有24所“211”高校,数量居全国第一,优秀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子纷纷前来求学。北京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城、东城和

来源:首都之窗https://www.sodocs.net/doc/2410555238.html,/rwbj/bjgm/csjs/t648302.htm

② 来源:《北京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海淀,这些老城区不堪重负的人口压力导致人口的往新城外迁的速度却远远大于这些新城区优质教育资源补给的速度,导致了极度的不协调。同样的情况在医疗方面也是如此。

3. 生产对象

(1)经济状况:北京市总体经济实力强劲。自2007年起的五年来,北京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保持每年稳步增长,到2012地区生产总值年已经达到17801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6469元,相比上年实际增长7.3%。两个指标增长速度均趋于平稳,并居于较高水平。

图3 2007-2012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①

图4 :2007-201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实际增速②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2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2012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产业结构:经过历年努力,产业结构得到明显的调整。北京市从1990年以来的三次产业占比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北京市第一次产业所占比从1990年的7.6%下降到2012年的0.8%,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从48.68%降到22.8%,而第三产业占比则从43.72%稳步增长到76.4%,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北京的三产结构已经趋于合理。而北京在奥运期间,迁出了一批工业,而对于其他的二产,在北京需要客服土地、水、能源等硬性资源的不足,省级内部结构。

图3:北京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变化①

三、北京市城市生态环境危机概述及成因

(一)重大生态环境危机概述

随着北京人口的膨胀和城市的扩张,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其中“雾霾危机”、“水危机”、“交通拥堵”为代表的重大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身体健康,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将酿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伦敦在1952年12月5日爆发严重的雾霾危机,到12月8日短短四天的时间,死亡人数达到4000人。噩梦在接下来的两个月继续延续,近8000人接连死于因烟雾事件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为了治理雾霾,伦敦市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距离空气污染状况彻底改善仍经过了数十年之久。而目前不仅是北京,全中国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历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都面临着雾霾天气的污染问题,其严重性、复杂程度和地理范围都远超当年的伦敦,可见雾霾的治理是刻不容缓的而且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水危机”包括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北京市水危机甚至比以干旱著称的中东地区更为严重。水资源的短缺将影响到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污染更是直接危害到人民的身体健康。目前水危机已成为限制北京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生态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

城市生态危机的产生是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北京生态环境危机的直接原因包括一些自然因素,如:水资源相对少,气候干燥、多风沙、植被覆盖率低等,但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主导者,人的行为对城市有着致命的影响:汽车尾气排放、众多的人口垃圾、工业废气排放等,这些污染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岌岌可危的形势。但这只是给北京带来生态环境危机的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往往更根深蒂固。

1. 政府——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

经济增长模式仍然是当前政府主导的发展目标。虽然目前世界大环境下已经开始逐渐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转变,但经济增长的发展目标仍然不可撼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GDP主义”。而环境保护则被放在次要的位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的经济增长都以环境破坏和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

2. 企业——经济利益主导的资本逻辑

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导致城市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20世纪以来,现代工业快速发展,全球环境遭到大规模破坏。此时的企业只是一味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略传统工业本身的缺陷。于是企业只顾着扩大规模,期盼通过增加生产量来获取规模效益,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大量资源耗费和大量垃圾废弃。为了保证企业的大规模生产,资本主义逻辑建立并主导了大量消费、过剩消费、一次性消费的消费理念,加速了资源消耗以及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个人——以人为中心的伦理环境

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城市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这种观念认为人能够控制、支配、改造和利用自然。由于这种理念的引导,人类不顾环境和生态的承受能力,而开始一味地开发自然资源,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特别是现在北京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没有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规划,为扩大城区面积而破坏掉原先良好的自然环境,从而造成不可逆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

四、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措施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中各要素相互关联,其复杂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城市生态危机或加速危机的发展,也说明单一地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治理只能算是事后补救,而要真正地解决问题,必须要进行根本上的突破。

(一)从“理性经纪人”向“生态人”转变

城市生态环境危机根本上是由人性的危机引起的,要化解生态环境危机,需要人们从“理性经济人”向“生态人”转化。“理性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生态人”的概念与“经济人”对应,一般所指的“生态人”主要是对“人与自然平衡的向往”的人。这里将“生态人”界定为崇尚生态理念,并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个人或群体。“生态人”对人给予了广泛的定义,既可以指政府,也可以指企业、个人。而这三个不同角色的主体必须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处理城市生态环境危机。

1. 政府——转变管理机制,发挥引导功能

政府在环节城市生态环境危机问题上占据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政府既可以在环保可持续方面检讨自己的行为,也可以对企业和公民做出正确的引导。到目前为止政府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已经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在努力探索缓解危机之道。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可以改进的方面。

(1)将生态指标作为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内容之一。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对干部的绩效考核仍然偏向经济绩效方面,这就造成干部单一地追求GDP,而忽视经济增长给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因此,为了促进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脱离以往的考核机制,树立新的政绩观,同时淡化GDP,建立起综合反映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的评价考核制度。

(2)统筹规划,并推动信息公开。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已不再适应,政府必须提早准备、统一规划,提前建立各种应急机制,在环境危机面前做到迅速反应,有效治理。在这个网络时代,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可以加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提高政府办事的积极性,从而快速治理生态环境危机。

2. 企业——加强企业间合作,变革传统生产技术

企业的行为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其不断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以满足自身需求,并向环境排放大量污染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环保问题,定期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注重创新、积极研发低能耗产品、优化产业链等等。表明企业的环保意识正在加强。但对于目前严重的环境形势而言,企业做的还远远不够。

(1)中国企业联合会要当好企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领军人。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主编的中国企业五百强成为不少国内企业的目标,而这个五百强的评选仅仅看重的是企业的营收指标,更多地反映企业规模,也就是说,评出来的并不是“五百强”,而是“五百大”。这对于企业是一种错误的片面追求规模的引导。未来可以深入研究建立一个系统权威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企业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囊括进去,对于社会上的企业才是一种正确的引导。另外,中国企业家协会可以为企业提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也可以组织企业进行环保活动。

(2)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升级。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引领下,高科技产业、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它们相比庞大的传统产业仍然微不足道,其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所起的作用也微乎其微。而要实现产业升级,必须注重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让其在有限的生产成本上实现最大的价值。企业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节约资源、高效安排劳动力、使用清洁能源,从而节能减排,并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3. 个人——转变生活方式,加强生态意识

像北京这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个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人类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对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每个人必须增强公民意识和环保意识。相关政策包括:

(1)环保与可持续的意识要从小抓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加强这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父母在家要为孩子做好环保的榜样,另一方面学校要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态教育,举行相应的环保活动,将生态环保教育科学合理地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使少年儿童从小便具备强烈的生态和环保意识。

(2)通过环保实践强化环保意识。通过在“世界环保日”举办环保成果展、在“植树节”倡导居民植树造林,在“劳动节”开展社区卫生大扫除活动等形式,让每个参与到环保中来,激发其环保热情,并意识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从小区绿化做起,到单位绿化,

再到城市绿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从传统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低人工的发展模式随着国内、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将变得不可持续,必须将其转变,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必要的,关键是怎么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即在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相协调的基础上,进行规模、结构、等级和功能等方面的扩大和升级,从而改善和实现结构的持续转变。就北京目前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而言,下文将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和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方面来探讨。

1.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北京目前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城市规划的不合理,而城市规划一旦实施,就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可逆性,所以城市规划在各个层次上都需要关注可持续性。可持续城市的建设应以可持续的城市规划为前提。

(1)在北京新城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地理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并在尽可能小地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人工生态系统的构建,使二者能和谐统一,共同组成一个协调、美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格局。

(2)在北京旧城改造时应妥善处理旧城文化保留与生产生活方式更新的关系。在改造过程中要首先考量是否会对旧城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或对文化环境造成破坏,力求在影响和破坏程度最小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北京旧城珍贵的历史文物众多,改造时要特别注意给予保护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3)对规划和执行阶段进行合理的评价总结。为了保证规划立足长远的根本原则,在规划完成及以后的不同阶段,都应对规划进行评价,以确定是否应该对规划进行更改和完善,以及为其他规划提供参考。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建设和扩张是否在本身的承载能力之内;土地利用是否可持续;产业结构和定位是否符合环保标准等等。

2.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的命脉,对于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问题。未来可持续城市的建设,将以可持续城市交通为基础。

(1)建立立体公共交通网络,优化交通结构。北京轨道交通一四通八达,但交通拥堵问题仍在存在,北京必须充分结合地下、地面和地上三中交通方式,

搭建合理的立体交通网络,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可以借鉴库里提巴的交通规划,构建由特快巴士、高速巴士、郊区间巴士、医院间巴士和地方支线构成的这一整套巴士系统,并对车道用途进行强制限定。

(2)对交通污染问题采取环境经济手段。经济环境手段指的是为了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政府通过经济利益和经济补偿的方式刺激和约束人们对待生态环境的行为。对于交通污染,同样可以通过税收和激励等财政机制对公民进行约束。特别是通过征收能源税,将各种交通方式包括环境成本在内的真实成本,从而引导公民选择污染少、能耗低的交通方式。

(3)交通建设与其他基础设施齐头并进

目前北京交通设施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教育、医疗等其他基础设施却往往滞后于交通很多,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不和谐。要疏解北京中心城区的压力,光建地铁是没有用的,地铁只会缩短郊区与中心城区的距离,从而使中心城区更加拥堵。所以必须让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功能区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其他设施支撑其独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盛学良, 董雅文.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 环境导报, 2001 (6): 8-9.

[2]赵其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土壤,2003,35(6):441-449.

[3]杨小波,吴庆书等.城市生态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5]马世骏.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M].生态学报,1984,4(1):1-9.

[6]Paul Hawken,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中特考试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 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 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 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 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 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

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弃肥料以及废弃材料的流失严重污染了水资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3.执法力度不够。 执法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管理体制不顺,导致环保部门的监管作用无法发挥,主要是生态环境涉及到水利、农业、土地等多个方面,加上环保部门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规定不完善,互相争取“五权”现象严重,分管部门自我感觉处于配角地位,工作积极性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目录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 1.1 土壤污染 (1)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1)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1) 1.4 乡镇工业污染 (2) 1.5 生态破坏和生态退化 (2) 2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特点 (2) 2.1污染来源及类型多 (3) 2.2 污染物种类复杂 (3) 2.3 污染途径 (3) 2.4 污染负荷大 (3) 2.5污染范围大 (3) 3 中国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原因 (3) 3.1 环境一直薄弱 (3) 3.2 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3) 3.3 环保机制不完善 (3) 4 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4) 4.1 强化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4) 4.2 确立环保法规,完善环保制度 (4) 4.3 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多渠道融资 (5)

4.4.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技术革新,确保先进技术应用于污染治理 (5) 5 结语 (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村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更关系到食品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的稳定[1~2]。济发展中,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粗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乱排乱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尤其是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3~4]。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显得必要而迫切。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 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肥过多,有机肥、微量元素缺少;其次塑料薄膜、购物袋等难降解白色垃圾及废电池等有毒固废随意丢弃对土地也产生了较大危害[5]。呈现出多源、复合、量大、面广、持久、有毒的现代环境污染特征,正从常量污染物转向微量持久性毒害污染物,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尤其如此。我国农村大约有1.5亿亩耕地收到污染,其中2008年耕地面积净减少1.93万hm2。 1.2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基础设施及管理体制落后,生污染物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我国每年约有1.2亿t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没有垃圾收集系统或装置,随意堆积垃圾于房前屋后;绝大多数农村厕所简易,无化粪池,卫生状况不佳,易生蚊蝇;兽禽多以散养为主,且人畜共屋,兽禽粪便未经处理,一部分流失于环境。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一些过去只是在城市出现的生活垃圾也成为农村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可降解垃圾占比迅速增加。农村垃圾大都集中露天堆放,形成恶臭熏天、蚊蝇乱飞的“垃圾山”[6]。目前,我国农村约有6.5亿常驻人口,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1亿t,其中有0.7亿t未做任何处理,相当于每年推出200多座百层“垃圾高楼”。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最突出表现。 1.3 农村地表水污染 受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兽禽养殖和农田径流以及乡镇企业等方面的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教案资料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前,伴随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生态保护作为其重要的基础也倍加受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目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就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由于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上起步较晚,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一、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不完善,生态保护缺乏法制保障。 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以及一些专门的

资源法,其对生态保护的目的、任务、指导思想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但其只有一些广泛的规定,并没有具体的措施。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指导性文件和单性法规。但由于现行的资源法主要是针对自然环境中某一特定的要素制定的,缺乏环境保护综合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措施。没有一部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保法规。由于无法可依,环保部门在对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中发现的一些生态破坏事件不能得到及时和应有的处罚。 2.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认知不足,环保意识差。 环境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足,人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与经济的生长以及提升,却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更是缺乏足够的意识。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落后,为了实现经济的提升,大家开始大兴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得到发展以及提升的同时,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部分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使用大量的肥料,其目的在于加速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却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另外,人们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乱砍乱伐,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作用,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另外,一些废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一、上的生态环境破坏据研究, 4000 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拥有森林 4.8 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 为 13% ,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 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 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毁灭生态,大兴土 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单 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 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 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致农业劳 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 农产品并重、以肉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 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僚机 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 族以骑兵为主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 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时间比肉

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 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 荒。西汉开荒8 亿亩,东汉开荒7 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 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时的 5648 万,减至 767 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 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 战乱频仍,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 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 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 。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 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 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 (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 顶之灾。二、生态环境的现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 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 ,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 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过来——高消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指导教师:卢修元) 【内容摘要】水利是属于国家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指标,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更是关乎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水资源蕴含量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76亿kw,可能开发利用的达3.78 亿kw,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程度只达到19.30%,与发达国家60%的开发程度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仍显得任重而道远。但是水利工程的兴建,特别是大型水库的形成,将使周围环境发生明显改变。因此避免或减轻不利影响,充分利用水资源,是水利工作者在进行水利规划建设时必须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问题对策的探讨科学发展 【正文】近几年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农业、工业大力发展,对于电力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水利工程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大,过多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难免会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我国的水利水电建设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在环境影响方面,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有突出的特点:影响地域范围广阔,影响人口众多,对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外部环境对工程也同样施以巨大的影响。目前,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环境问题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制约性因素之一。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大多数就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破坏了河流长期演化成的生态环境,使的河流局部形态均一化和非连续化,从而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天然河流上需、修建水利工程会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引起局部河断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泥沙的改变是影响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原动力。进而影响到河流的水温、水质、地质环境以及局部地区的气候。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改变天然河道的水质水温,尤其是水库的建设。因为水库具有水面宽、水体大、水流迟缓等特点,再加上水体受太阳辐射等作用,使的水库具有特殊的水温结构。当水库蓄水以后,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要小于陆面的发射率,从而使得水面热量辐射值增大,造成水库蓄水后的坝前水温比天然河道水温高,水温的变高就会对于鱼类的繁殖不利,尤其是对于下游的鱼类繁殖不利,导致推迟鱼类产卵期。其次,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河流水速减小,一方面,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导致水质自净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也会使沉降作用加强,导致水体重金属沉降加速,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最后,水利工程的建设也会对该区域的气候及地质产生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影响该区域的气候变化,尤其是水库的建设,会形成广阔的水域,导致蒸发量将比水库建成前明显增大,进入大气的水汽增多,导致该区域的降水增多,雾天增多,改变原来的气候。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可能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形成。 2 .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主要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及运行过程中。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破坏大

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分析

一、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 据研究,4000年前,黄河流域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西周时,黄土高原 拥有森林4.8亿亩,森林覆盖率为53%(而现在的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航拍和专家分析的结果仅为8.9%);及至春秋战国,狼烟四起,烽火连天,中国 人的生存环境开始遭受巨大的破坏。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折腾百姓,继续 毁灭生态,大兴土木,大伐森林,史书中就称“蜀山兀,阿房出”。汉时,中 国人口剧增,统治者的思想又都是崇本抑末,以粮为本,发展单一的粮食种植业,砍掉林、牧、副、渔、商,结果,重农反而误农,粮食产量反而上不去。 因为重农贵粟,必然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破坏,地力下降,从而导 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每况愈下。 而且,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不像游牧民族或者欧洲人是牧农产品并重、以肉 类奶类为主的,中国人饮食几乎等同于吃植物性的粮食,所以,为了解决吃饭 问题,我们的祖先只好大规模地毁林开荒。还有,中国古代有着庞大的专制官 僚机构和军队,而军队又以步兵为主,它不像游牧民族、西方民族以骑兵为主 之补给容易,饿了吃马肉渴了喝马奶就行,可以就地解决,中国人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总是军事家们考虑的头等重大的问题;由于粮食保存的 时间比肉类、奶类长久,所以,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总是追求庞大的粮食储备,以应付不测。 为了解决政府、军队的巨大供给问题,中国人也只好开荒。西汉开荒8亿亩,东汉开荒7亿亩,至此黄河流域的森林全部倒地。三国时期,中国人口从 东汉时的5648万,减至767万,民族差点毁灭,生态也就再所难保,火烧赤壁、火烧连营八百里,也不知烧掉了多少森林。南北朝时,兵燹战乱频仍,中国人 开始大规模南迁,长江流域的生态也就面临着威胁。 隋时隋炀帝大兴土木,唐时开发东南,开荒14亿多亩,“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加上隋唐征战、五代动乱,后来,又经过宋辽金元争霸天下,元末、 明末、清末、民国的战乱破坏,中国人的生态资源被破坏殆尽。 可见,王朝循环不仅常常使得中华民族的人口减少过半(中国历史上有10 次战争造成了人口减半),人民蒙受着巨大的痛苦,而且使得子孙后代继续生 存下去的环境遭受了灭顶之灾。 二、生态环境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长时期内仍然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大跃进”全民炼钢,大规模砍伐森林;“文化大革命”时“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梯田修到山顶上,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改革开放之后,政府虽然开 始重视环境问题,但由于体制、制度的原因,环境恶化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 过来――高消耗、高污染的重复建设的小企业遍地开花;草场无人维护,过度 放牧,内蒙古等地的载畜量是草场承受能力的1~3倍,导致大部分草场退化, 1/4的草场荒废;一些地方盲目开垦,盗林毁林严重,近几年呼伦贝尔又出现 了新的开荒热;一些企业仍然肆意排放着“三废”,黄土高原上私营企业在乱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1 主要表现 水土流失严重: 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沙漠化迅速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草原退化加剧: 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退化,牧畜过载,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森林资源锐减: 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森林赤字是最典型的生态赤字,当代人已经过早过多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 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属于中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正式列入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种。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5个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一、赤潮问题 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赤潮的原因 a.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b.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 赤潮的治理 对有害赤潮的治理,物理方法有隔离法、超声波破碎法、电磁波处理技术等,化学方法有用除莠剂直接杀灭法、絮凝剂沉淀法、天然矿物絮凝法,生物方法有营养物质竞争法、生物捕食法、生物排斥技术等。 二、海水富营养化 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d.带来危害: 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相关知识点海洋资源主观题解析) 三、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原因 a.影响 ①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原因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

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四、酸雨 (1)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危及人体健康。 (环境保护相关知识请查看高二文科地理知识点) (2)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五、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以及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土地荒漠化. 4、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6. 转基因生物的泛用以及所印记的生态危机 7.工业急剧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及酸雨危害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我觉得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及生态危机;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了解,以下想说几点我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1.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自然辩证法 题目: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2012年11 月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的研究 摘要 一次次的工业文明使人类在见证奇迹的同时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步入20世纪,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类社会生产力及经济以前所未有的 规模和速度向前迈进。与此同时,环境问题已从社会生活问题的边缘走向中心,生态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生态平衡破坏危机加剧,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深入探讨生态危机根源,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极大的帮助。引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众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和政治根源,对这些根源及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寻找克服危机根源的方法。 关键词 生态环境;科技根源;哲学根源;制度根源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witnesses the miracles of the human history and promotes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specially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productivity of huma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 is moving forward at a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speed. At the same time,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to the center from the edge of the social life, ecological problem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dermine the crisis intensified ecological bala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serious obstacle to social progress. Depth to explo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all-round social progres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re will be a great help. Root causes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used, but summed up main technology the root causes, the philosophical roots and political roots of these root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alysis, aimed at looking for ways to overcom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crisis.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roots; philosophical roots; political roots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天津农学院 课题论文题目: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姓名:杨承林 学号:0901014102 系别:农学系 专业班级:09农学(1)班 指导老师:富东英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 摘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粗放式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另外由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既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工业化压力。中国发动工业化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所以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对我国公众的生存状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以解决环境问题,对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环境现状、公共影响、生态环境

正文 一:中国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和生物多样性。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1/4的城市每年至少有60%的雨天下酸雨;目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2000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人口稠密地区,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居首位,氮化物排放量居第三。 另一方面,有迹象表明好几个空气指标已得到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47个重点实施环境保护的城市中,已有11个城市达到和好于有关二氧化硫排放的国家标准、29个城市达到或好于有关空气悬浮颗粒浓度的国家标准(这些城市包括北京在内)。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与此同时,土壤侵蚀对长江流域的影响也在增大,长江由于土壤侵蚀产生的泥沙量已超过世界上两条最大河流(尼罗河和亚马逊河)的总和。因为江河(包括水库和湖泊)中泥沙淤积,从1949年到1990年间,中国航行河道缩短了56%,同时也限制了可航行船只的大小。由于长期使用化肥以及杀虫剂导致更新土壤的蚯蚓数目减少等原因,使得土壤肥力和质量降低、土壤厚度变薄。由于灌溉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和管理,中国9%的土地已受到盐碱化影响(尽管中国政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