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_梁运文

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_梁运文

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_梁运文
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_梁运文

第37卷第12期

财经研究

Vol.37No.12

2011年12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ec.2011 

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

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

梁运文1,2,张 帅2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

基于竞争力层次传导观,文章对垂直专业化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进行了系统实证研究。文章首先从资本和劳动密集二维角度,探讨了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行业竞争力影响的方向与程度,

然后通过因素递增多元回归和总体通径分析,探讨了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垂直专业化→生产率→贸易竞争力→产业利润率”层次传导效应。研究发现,目前开放条件下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的影响存在较显著的递减与断裂效应。对此,文章提出了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为“外延拓展空间”的突破战略构架。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竞争力层次传导;递减与断裂效应;突破战略 中图分类号:F41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11)12-0095-12

收稿日期:2011-9-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63001)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10JZD0022

)作者简介:梁运文(1975-)

,男,广西灵川人,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张 帅(1986-)

,男,河南方城人,广西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一、引 言

作为当今全球产业组织核心特征的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

如何?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的研究表明,垂直专业化对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良好的静态与动态促进效应,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具有负面影响,但总体动态上垂直专业化有利于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胡昭玲(2007)的研究显示,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工业竞争力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中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积极影响要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唐铁球(2008)、张祎和黄欢(2008)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与垂直专业化关系的研究结论与胡昭玲(2007)的结论类似。文东伟和冼国明(2009,2010)证实,垂直专业化所衍生的海外市场依存度、国内中间投入密集度以及研发密集度显著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贸易竞争力。王昆(2010)

的研究结论是,中国不同类·

59·

型产业的垂直专业化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同。

上述有关垂直专业化与中国产业/工业或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尽管

得出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但结论不一致,而且仍然存在有待拓展探讨的地方。首先,陈立敏等(2009)认为,在当今开放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竞争力包括“竞争力来源———产业环境、竞争力实质———生产率、竞争力表现———贸易份额、

竞争力结果———产业利润率”四个传导层次,而现有研究往往只关注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某一方面指标的关系,如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孟祺和隋杨,2010),而且主要集中在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关系上(张小蒂和孙景蔚,2006;胡昭玲,2007;文东伟和冼国明,2009),因而缺乏关于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四个传导层次实证关系的系统整体性和层次逻辑上的定量结论。其次,

作为竞争力结果的中国制造业利润与垂直专业化的实证关系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基本处于空白,而此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因为利润不仅是产业获取竞争力的最终结果与根本目的,更是国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的基石。第三,现有研究所用数据缺乏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由于我国制造业分类体系的前后不一致,作为现有研究数据来源的《

中国统计年鉴》和《投入产出表》中制造业划分不一致,而且,现有研究采用的进出口数据大多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而《中国统计年鉴》

中产业分类体系与该数据库中商品分类标准也不一致,因此,需要将这三者不一致进行协调统一。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深入研究垂直专业化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证关系:一是通过引入产业环境控制变量,从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的二维角度,对垂直专业化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定量关系进行结构上的分解与分析,以确定垂直专业化影响的方向与程度。二是基于竞争力层次传导观,通过因素递增多元回归和总体通径分析两个视角,深入探讨垂直专业化影响的内在层次传导效应,即分析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生产率→贸易竞争力→产业利润率”

层次传导的具体定量效应。二、测量指标设计和研究数据构造

一)测量指标设计 1.

垂直专业化指数 H

ummels等(2001)利用投入产出表数据,发展了两种垂直专业化测度方法:一是测量一国出口价值中所含有的进口中间投入价值份额,二是测量一国出口价值中所含有的被他国家用来生产出口商品的中间投入品价值份额。第二种方法需要得到目标出口国对于各个进口国详细的出口资料,

而这在实际中很难实现,因此第一种方法就成为国内外学者比较认同和普遍使用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测量方法。根据该方法,某国产业总体垂直专业化指数VSS为:·

69·财经研究2

011年第12期

SS=VSX=1X

μAm(I-AD)-1 XV

(1

)其中,X是该国当年总出口额,VS是当年垂直专业化贸易总额,μ为(1×n)维各元素为1的向量,Am是(n×n)维的进口中间品系数矩阵,XV表示(n×1)维各产业出口向量,n是产业部门数目。AD为(n×n

)维国内直接消耗系数矩阵,I是(n×n)维单位矩阵,(I-AD)

-1

为里昂惕夫逆矩阵,用来表示产业关联和循环利用效应。利用(1)式,将产业i的垂直专业化贸易额VSi除以对应的出口额Xi,就可得到产业i的垂直专业化指数VSSi。

2.产业层次竞争力衡量指标 (

1)生产率衡量指标。生产率是竞争力的本质,本文选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员劳动生产率(PR)作为评价指标,依据在于全员劳动生产率(PR)是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以及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可以较全面地评价生产效率,其计算公式是: PRi=

MAVi

NEi

(2

)其中,MAVi是产业i的增加值,用该产业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差额来衡量;NEi是产业i的平均从业人员。 (

2)贸易竞争力衡量指标。国际上常用的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包括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贸易竞争指数(TC)和国际市场占有率(MS)等。RCA指数是一国出口总额中某商品所占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商品所占份额之比,TC指标是一国某产业或商品进出口之差与进出口之和的比值,MS指数是一国某种产业或商品的出口总额与世界该产业或商品的出口总额之比。由于我国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一般大于进口,TC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情况,故本文采用RCA指标,

其计算公式是: RCAi=Xci/TXc

Xwi

/TXw(3)其中,Xci表示我国制造业i行业当年出口额,TXc表示我国当年商品出口总额,Xwi表示世界制造业i行业当年出口额,TXw表示世界当年商品出口总额。 (

3)产业利润率衡量指标。用利润来评价产业竞争力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计算产业内所有企业的总利润,

二是计算产业的平均资产利润率。由于第一种方法在操作上不太可行,本文采用第二种方法,选用《中国统计年鉴》中总资产贡献率(ACR)作为评价指标。总资产贡献率能够反映产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评价和考核产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其计算公式是: ACRi=

GPi+Tti+IEi

TAi

(4

)其中,GPi、Tti和IEi分别代表产业i当年的利润总额、税收总额和利息支出总额,TAi代表产业i的平均资产总额。

·

79·梁运文、张 帅: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

二)研究数据构造 1.

数据来源 R

CA指标中各行业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商品出口总额数据来自《国际统计年鉴》,PR和ACR指标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VSS指标计算公式中进口中间品系数矩阵Am和国内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D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总产出和进出口数据计算得到。由于1997年统计年鉴中工业统计口径发生了调整,ACR指标只能计算1998年以后的,所以本文选取了1998-2008年的数据。

2.

数据的统一与对接 首先,

统一统计年鉴上制造业细分行业前后分类体系。1999-2002年统计年鉴上制造业有28个细分行业,2003年增加“其他制造业”,2004-2009年则增加了“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为了统一口径,本文采用1999-2002年28个行业的体系,

新增行业不加以考虑。 其次,

对接投入产出表与统计年鉴中各行业。投入产出表(42部门)中制造业去掉“工艺品与其他制造业”和“废品废料”后有15个细分行业,本文将统计年鉴中制造业的28个行业合并成投入产出表的15个行业,合并方法如下:以2002年统计年鉴为例,将制造业的第1-4项合并为“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第6-7项合并为“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第8-9项合并为“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第10-12项合并为“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第14-18项合并为“化学工业”,第20-21项合并为“

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第23-24项合并为“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最后形成了本文研究的15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并按照顺序用1-15的数字代码表示。参考经合组织(OECD)标准分类,根据要素密集度把行业1-6归集到劳动密集型,行业7-15归集到资本(技术)密集型。

最后,

对接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体系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本文参照“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3)”与我国工业各行业的对应关系进行分类计算,并按照上文所述的方法进行行业合并,最终得到本文研究的我国制造业15个细分行业的数据。

3.

缺失数据处理 由于投入产出表的非连续性,

仅能获得1992年、1995年、1997年、2002年和2007年五个年度的42部门投入产出表。宗毅君(2008)把1992年、1995年、1997年和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基本表,利用黑田(Kuroda)法外推出相邻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进而计算出1992-2005年各行业的VSS指数。本文参考了1998-2005年各行业的VSS指数,

并采取类似方法,利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计算出2006-2008年各行业的VSS指数。此外,工业增加值缺失2004年和2008年的数据,2004年的数据本文参考《走向世界的中·

89·财经研究2

011年第12期

国制造业》(郭克莎等,2007),2008年的以2007年为基数按照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比例计算得到。

三、垂直专业化影响的二维结构分解

(一)回归模型设定

本文通过引入产业环境控制变量提高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从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的二维分类属性角度,通过回归模型分别分析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贸易竞争指数和利润率的影响方向与程度。本文利用1998-2008年我国15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如下:

CMICit=β0+β1VSSit+β2FIit+β3SPit+β4KLit+β5SIit+δit(5)其中,CMICit表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即PR、RCA和ACR三大指标;VSSit表示垂直专业化指数;FIit是行业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用来衡量行业的投资水平;SPit是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用来衡量行业劳动力的技术水平;KLit是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和全部从业人员的比值,用来衡量行业的要素禀赋情况;SIit是行业销售收入和内部企业个数的比值,用来衡量行业内企业规模,它对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β0是常数项;δit是误差项。由于经验数据分析显示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存在较显著的“要素密集度”差异,因此本文把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两类进行检验,即在模型(5)的基础上引入反映“要素密集度”差异的虚拟变量,修正后的回归模型如下:

CMICit=β0+β1VSSit+β2FIit+β3SPit+β4KLit+β5SIit+β6VSSitDi+δit

(6)其中,Di是反映要素密集度的虚拟变量,当i为劳动密集型行业时取0,当i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时取1。

(二)计量分析结果

本文首先用Eview6.0对模型做了Hausman检验,根据检验结果(相关检验结果见表1)选用固定效应模型,然后通过F检验选择了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为了消除截面的异方差性,本文采用以截面残差方差为权数的广义最小二乘法(EGLS)。模型(5)和模型(6)的计量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的计量结果

PR(Ⅰ)RCA(Ⅰ)ACR(Ⅰ)PR(Ⅱ)RCA(Ⅱ)ACR(Ⅱ)

常数项

-3.306

(-3.71)***

2.445

(14.47)***

8.919

(7.30)***

-3.307

(-3.81)***

2.568

(12.45)***

8.646

(6.76)***

垂直专业化(VSS)

0.157

(6.86)***

0.046

(9.09)***

0.167

(5.16)***

0.118

(4.48)***

-0.019

(-2.41)**

0.344

(6.68)***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FI)

3.123

(8.17)***

-0.061

(-1.17)

-1.607

(-3.13)***

2.914

(7.62)***

-0.164

(-2.07)**

-1.47

(-2.94)***

·

·

梁运文、张 帅: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

续表1 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的计量结果

PR(Ⅰ)

RCA(Ⅰ)ACR(Ⅰ)PR(Ⅱ)RCA(Ⅱ)ACR(Ⅱ)工程技术人员

比例(SP)0.152

(2.46)**-0.041

(-3.23)***0.001

(0.12

)0.157

(2.60

)**-0.038

(-2.56

)**0.013

(0.16

)行业要素禀赋(KL)0.209(3.64)***-0.01

(-1.0)-0.208(-2.84)***0.20

(3.57)***-0.002

(-0.17)-0.228(-2.88)***企业平均销售

规模(SI

)0.909

(13.58)***

-0.019(-1.45

)0.973

(11.0)***

0.923

(14.07)***-0.009

(-0.49)0.995(11.08)***VSSD———0.075(2.78)***

0.075(8.89)***-0.226

(-4.73)***

Hausman检验p值0.0002 0.0004 0.0018 0.00 0.00 0.00F检验p值

0.000.000.000.000.000.00修正R

2 0.963 0.973 0.844 0.965 0.981 0.864F统计值

226.42 

310.53 

47.76 

225.53 

434.75 

53.13

表1显示,

垂直专业化在总体上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三层次指标都有正效应,

但在区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后作用却不一致。将表1中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后,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各层次的影响作用方向和程度如表2所示。

表2 垂直专业化影响中国制造业层次竞争力的方向与程度

竞争力层次VSS→PR VSS→RCA VSS→ACR制造业总体

影响系数0.157 0.046 0.167作用方向正正正劳动密集型

行业

影响系数0.118-0.019 0.344作用方向

正负正资本(

技术)密集型行业影响系数0.193 0.056 0.078作用方向

三)计量分析结论 1.

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结构分解 垂直专业化对资本(

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以及制造业总体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影响均为“正向”驱动效应,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正向”效应最大(影响系数为0.193)。这表明由垂直专业化所引致的技术扩散、规模经济和比较优势等因素,已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行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2.

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影响的结构分解 垂直专业化对制造业总体和资本(

技术)密集型行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为“正向”驱动效应,但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已出现“负向”驱动效应(影响系数为-0.019)。这表明随着全球制造产业垂直专业化的深入,中·

001·财经研究2

011年第12期

国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行业的贸易竞争力出现了彼消此长的更替或替代演进趋势。

3.

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利润竞争力影响的结构分解 尽管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业总体利润竞争力的影响呈现出“

正向”驱动效应,但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对称驱动态势”———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正向”效应达0.344,而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正向”驱动效应只有0.078,只有前者的23%。这表明尽管由垂直专业化引致的“干中学”、管理协调成本节省等因素已经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总体利润竞争力的提高,但对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行业的影响不显著。

四、垂直专业化影响的层次传导效应

由于生产率、

贸易竞争力和产业利润三层次指标间存在因果相关关系,垂直专业化对一个指标的影响可能会引起其他指标的变动。故此,本文拟通过因素递增多元回归和总体通径分析两个视角,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生产率→贸易竞争力→产业利润率”层次累积传导机制的定量关系效应及其政策含义。

一)因素递增多元回归层次传导总体效应分析 1.

因素递增多元回归模型设定 考虑到产业竞争力低层次驱动因素是高层次因素的基础,

本文构建因素递增多元回归分析模型时采取如下方法:(1)首先用垂直专业化指数(VSS)对第三层次的生产率竞争力指标(PR)进行回归分析;(2)然后把垂直专业化指数(VSS)和生产率竞争力指标(PR)作为解释变量对第二层次的贸易竞争力指标(RCA)进行回归分析;(3)最后把垂直专业化指数(VSS)、生产率竞争力指标(PR)和贸易竞争力指标(RCA)作为解释变量,对最高层次的产业利润指标(ACR)进行回归分析。根据以上思路,因素递增多元回归模型联立方程组如(7)式所示,其中Ci(i=1,2,3)为常数项,αi(i=1,2,3)、βi(i=1,2)和δ1为相关系数,εi(

i=1,2,3)为误差项。 PR=C1+α1VSS+ε1

RCA=C2+α2VSS+β1PR+ε2ACR=C3+α3VSS+β2PR+δ1RCA+ε烅烄烆

3(7

) 2

.EGLS回归计量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

利用1998-2008年我国制造业各项指标的面板数据,将联立方程组各个方程依次进行EGLS回归,统计检验结果显示(7)式中各解释变量具有较强的显著性。具体的计量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 (

1)即使在引入了中间层次竞争力因素后,垂直专业化(VSS)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三层次指标的影响均具有正向传导效应,其中对生产率竞争力(PR)

·

101·梁运文、张 帅: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

的驱动效应最大(α1=0.672),对贸易竞争力(RCA)的驱动效应最小(α2=0.047)。(2)中国制造业“生产率(PR)→贸易竞争力(RCA)→产业利润率(ACR)”间的层次传导呈现出负驱动效应(β1=-0.018,δ1=-0.449),而“生产率(PR)→产业利润率(ACR)”间的跨层次传导驱动效应为正(β

2=0.354)。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并没有形成“垂直专业化→生产率→贸易竞争力→产业利润率”

间的良性层次传导驱动效应,而是发生了驱动传导机制的“断裂”,该“断裂”位于贸易竞争力环节。

表3 垂直专业化影响的因素递增多元回归层次传导总体效应

生产率(PR)

贸易竞争力(RCA)

产业利润率(ACR)

常数项Ci

-2.433

(5.0)***1.983

(32.8)***5.608

(12.0)***垂直专业化(VSS)0.672(23.8

)***0.047(8.6)***0.163(5.2)***生产率(PR)—-0.018(-3.3

)***0.354(8.7)***贸易竞争力(RCA)

——-0.449(-2.2)**修正R

2 

0.827 0.971 0.837F统计值

53.34 

349.77 

50.39

二)总体通径层次传导总体效应分析 根据垂直专业化、

生产率、贸易竞争力和产业利润率四者之间的理论层次传导因果关系,本文构建的总体通径模型如图1所示。本文采取分解Pear-son相关系数的通径分析方法,计算出1998-2008年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各项指标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ij,用zi表示变量i的标准化形式,利用公式rij=

1n

∑zizj求得各变量之间的直接通径系数(

见表4),变量i通过变量j作用在变量k的间接通径系数则为rijpkj。本文计算出的垂直专业化影响的通径层次传导总体效应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 (1)尽管垂直专业化(VSS)对中国制造业三层次国际竞争力的总效应均为正,但在“垂直专业化(VSS)→生产率(PR)→贸易竞争力(RCA)→产业利

润率(ACR)”层次传导过程中呈现递减趋势,从总作用系数0.453(垂直专业化→生产率)递减至微弱的0.008(垂直专业化→产业利润率)。这表明越高层次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支撑因素受垂直专业化的驱动效应越低,特别是作为国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基石的产业利润率,受益于垂直专业化的驱动效应非常弱。

2)尽管垂直专业化(VSS)对贸易竞争力(RCA)的直接作用系数较高,达到0.343,但通过PR传导的间接作用系数却是-0.205。这表明中国制造业·

201·财经研究2

011年第12期

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主要得益于垂直专业化所导致的中间品贸易的扩大,而非产业竞争力各层次之间的良性循环效应。

3)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制造业利润率竞争力的直接作用为负,达到较严重的-0.303。这表明垂直专业化严重削弱了中国在“制造业利润分配”中的讨价还价力量,垂直专业化国际经济利益主要被发达国家所占有。

4)垂直专业化(VSS)通过生产率(PR)和贸易竞争力(RCA)对产业利润率传导的间接“弥补”效应严重不对称,其中通过生产率(PR)传导的间接“弥补”效应达到0.282,占90%,而通过贸易竞争力(RCA)传导的间接“弥补”效应只有0.029,仅占10%。这再次说明中国制造业并没有形成“垂直专业化→生产率→贸易竞争力→产业利润率”间的良性层次传导驱动效应,产业利润率竞争力的提升并不是主要依靠市场份额的表现,

而是主要依靠产业生产率的提升

。图1 垂直专业化影响的层次传导通径分析模型

表4 Pearson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

Pearson相关系数r10r20r30r21r31r320.453414 0.137989 0.007956-0.29576 0

.423857-0.01747

直接通径系数

p10

p20

p30

p21

p31

p32

0.453414 0

.342503-0.30338-0.45105 0.623134 0

.208687表5 垂直专业化影响的通径层次传导总体效应

垂直专业化(z0)生产率(z1)

贸易竞争力(z2)产业利润率(z3)直接系数0.453(p10)

0.343(p20)

-0.303(p30)

间接系数—通过PR:r10p21=-

0.205通过PR:r10p31=0.282通过RCA:r20p32=

0.029合计:0.311

总作用

0.453 

0.138 

0.008

五、研究结论与突破战略设计

一)研究结论 上述垂直专业化影响的实证研究表明,

目前制约我国制造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根本“症结”在于:一是在既有的“南北型”垂直专业化分工格局下,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难以摆脱发达国家政府、国际大购买商和跨国生

·

301·梁运文、张 帅: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

产型公司三者联手进行的“三重利润压榨”(梁运文,2010),作为我国国民生活水平和国家经济发展基石的产业利润竞争力难以进一步提升;二是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囿于“就中国取材”,在利用垂直专业化开拓国外自然原材料资源“飞地空间”,减轻中国自然资源生态压力,从而持续提升生产率和贸易竞争力的战略进取心严重不足。上述两大根本“

症结”最终导致了开放条件下目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垂直专业化→生产率→贸易竞争力→产业利润率”层次传导效应的递减与断裂。

二)突破战略构架设计 对于改革开放3

0年后的中国如何突破发展的“俘获困境”,刘志彪(2007)认为有效的战略途径是:首先凭借中国庞大市场的需求效应发展国家价值链(National Value 

Chain,简称NVC),形成并掌控高端优势;然后以此进入周边国家或具有相似特征的发展中国家,进而建立起自己主导的区域价值链(Area Value 

Chain,简称AVC);最后打入发达国家市场,建立起均衡型甚至自己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VC)。 基于此,

本文认为,有效突破当前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垂直专业化→生产率→贸易竞争力→产业利润率”层次传导递减与断裂困境的战略选择是以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的“外延拓展空间”,为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构建具有“利润分配”主导权的产业价值链,为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构建自然资源投入“飞地空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简称CAFTA)是迄今为止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体建立和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并且是目前中国融入区域国际化合作最成功的项目。伴随着CAFTA建设进程的深化、贸易与投资政策的自由化以及中国—东盟“10+1

”国范围内的产业组织方式、组织形式和国际分工模式逐渐网络组织化,双方企业与产业的边界将“穿透”11国的国界,在CAFTA地域空间内寻找最优“集聚地点”进行布局,11国间的分工模式也将从产业间水平分工逐渐向产品内部部件、增值过程、生产环节以及生产要素等垂直专业化复合分工模式发展,CAFTA价值链(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Value Chain,简称CAFTA-VC)将逐步演进生成。在此背景下,本文认为,CAFTA-VC可以

说是AVC的具体化,CAFTA-VC的演进生成将为当前处于层次传导“断裂困境”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开辟出一条“NVC→CAFTA-VC→GV

C”转型发展战略路径。参考文献:

[1

]陈立敏,王璇,饶思源.中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基于产业竞争力层次观点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6):57-66.

[2]胡昭玲.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

·

401·财经研究2

011年第12期

(6):30-37.

[3

]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和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5):39-47.

[4]孟祺,隋杨.垂直专业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58-64.

[5]唐铁球.产品内分工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8,(5):23

-25.

[6]王昆.垂直专业化、价值增值与产业竞争力[J].上海经济研究,2010,(4):12-22.[7]文东伟,冼国明.垂直专业化与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9,(6):77-87.

[8]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12-21.

[9]张祎,黄欢.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研究[J].经济论坛,2008,

(22):55-58.

[10

]宗毅君.国际产品内分工与进出口贸易———基于我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2):7-13.

[11

]梁运文,劳可夫.网络分割、创新借势与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断裂突破———基于国家竞争优势拓展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3):23-31.

[12]Hummels D,Ishii J,Yi,K-M.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75-96.

On Hierarchical Conduction Effect of China’s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under Vertical Sp

ecializationLIANG Yun-wen1,

2,ZHANG Shuai 

(1.School of Management,Fudan University,Shang

hai 200433,China;2.School of Busines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5

3000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mpact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on the hierarchical conduction effect of China’s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view of hierarchical conductionof competitiveness.Firstly,it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on China’s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from the capital and labor inten-sive angles.Then through factor-increasing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g

eneralroute analysis,it analyzes the hierarchical conduction effec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namely from vertical specialization,p

roductivi-·

501·梁运文、张 帅: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

ty,trade competitiveness to industrial profitability.It concludes that thereare significantly diminishing and breaking effects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onthe hierarchical conduc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undercurrent opening-up condition.Therefore,this paper proposes a break-through strategic framework regarding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asthe extending sp

ace. Key words:vertical specialization;hierarchical conduction of competi-tiveness;diminishing and fracturing effects;breakthrough strategy

(责任编辑 周一叶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上接第94页)

between technological level of machinery imports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from the product angle.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firstly,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of China’s machinery imports is constantly being upgraded,and the proportion of medium-tech and high-tech machinery import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low-tech machinery imp

orts isdeclining continuously;secondly,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Chinamainly

 import medium-tech machinery for lack of funds,technology and hu-man capital,while developed countries mainly import high-tech machinery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funds and human capital;thirdly,the cap

ital-embodied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effect of China’s machinery imports is sig-nificant,which mainly plays a role in non-neutral technological prog

ress. Key words:machinery import;technological structure;embodiedtechnological sp

illover effect(责任编辑 周一叶)

·

601·财经研究2

011年第12期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内容提要]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关键词]中、印制造业,制度环境,竞争力 在人们传统的概念中,印度依靠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承接IT产业外包,带动了经济增长。然而,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根据印度中央统计组织的统计报告,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了7.3%,2004年上升至9.2%,2005年更是达到11%,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印度将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那么印度制造业能否超越中国?中、印两国制造业的制度环境有何差异?二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竞争优势是哪些?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中、印两国制造业展开竞争与合作。 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大体相

当,中国于80年代初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一大批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这其中包括江苏的纺织服装业,浙江、广东的五金、电器及家用电子产品。所以,乡镇集体工业是8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业的主体。80年代后期,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最早的一批日资、韩资及台资企业进入中国内地,这批外资企业主要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于纺织、服装、鞋帽、玩具、食品及化工行业。在贸易形式上属于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性质。从90年代开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台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1990年前后,台湾建立了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集成电路与电子计算机制造体系。然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互联网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IT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制造商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也随之下降。而中国内地却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从90年代初,台商主要将广东、福建作为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1994开始,外商纷纷将上海、苏州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其中75.6%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的形式从事加工出口贸易。同样,2000年以后,国际通讯设备市场一路下滑,而中国的移动通讯设备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个人移动通讯市场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日本、韩国、香港、欧盟的国际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地转向中国,如三星、日立、爱立信、阿尔卡特将其产品CDMA、GSM及小灵通(PHS)以及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宽带接入、智能光网络、多媒体及网络应用的生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班级:机械五班 学号:2010301390148 姓名:李维崧

摘要: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制造业的现状、趋势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现状、发达国家、差距 一、引言 制造业是一个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物质产品的行业,是一切生产和装配制成品企业群体的总称,是工业的主体。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从手工作坊、机器生产、机械化生产、流水线生产到自动生产线,再发展到柔性生产,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但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仍然处于领先地位,美日等国领先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在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研发能力弱,有些市场还不够完善,教育制度较落后等方面差距仍然非常明显。我国制造业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合理规划发展战略,改善教学体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产业分工调整重组的机遇,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需求,制造业的发展必须紧跟国民经济的步伐。于是大型工业机械、重大民用装备和众多武器装备快速发展起来。通过从国外引进新的技术,再进行消化、吸收、创新等举措。把制造业提高到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国际产业的转移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可其制造实力仍排在美国、日本之后,位居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制造技术经建国以来40余年的发展已形成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所需各类机械产品的制造提供基本的工艺技术,并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在80年代受到“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一度认为制造业进入了夕阳阶段,影响到了制造业的发展。但近几年来国家对制造技术的发展获得了重新认识,政府及有关领导对制造业的发展都给与了高度的关注。 国务院委员宋健1995年4月在接见先进制造技术专家时,对于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指出“先进制造技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繁荣昌盛的重要手段”、“如果制造技术不发达,这个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富裕”。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提出:为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重点开发推广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清洁生产和环保技术等共性技术。1995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要大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在“九五”计划的实施中,制造技术也有多个项目开始实施,如“精密成型与加工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金属材料热成形过程动态模拟及组织性能质量优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制造的劣势

读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商品正在占领世界的市场,美国主妇萨拉?邦焦尔尼试图在自己的一年当抵制中国商品。从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商品给美国带去的巨大影响。热爱消费的美国人如今消费的已经不在是美国的商品,他们惊呼——中国的商品简直就跟不要钱似的,中国的商品充斥着美国的市场,美国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和低产阶级都没有办法离开廉价的中国商品去购买昂贵的美国商品了。 更加可笑的是,整个美国都找不出便宜有全是百分之百美国造的儿童球鞋,台灯,芭比娃娃等。也许你会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劣质的商品,但是事实不是这样。萨拉?邦焦尔尼去了美国的名牌女士服装店,发现那些法国意大利的名牌其实也大多是在中国生产的,她试图找出一些针脚上的瑕疵,但是那些衣服堪称完美。一件名牌的衣服卖175美元,萨拉?邦焦尔尼想的是:中国远在万里之外造就这完美衣服的人,也许她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175美元。 萨拉?邦焦尔尼是美国人,这么想一下也就过去了。但是我们是中国人,是我们制造那些便宜得简直就像是白送的商品,那个在流水线上辛苦工作,造就的了无数件175美元衣服,自己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件衣服的价格的服装工人也许就是我们的亲人。美国人惊呼,中国的工人夺取了美国人欧洲人甚至是非洲人的工作,无数手脚麻利而且薪资低廉的

中国工人是那些美国工人的敌人。 可是中国人也是饱受苦难的,中国工人越勤劳能干,越是给他们的外国老板赚钱。因为他们买的这些产品不过是把生产线搬移到了中国,生产技术是美国的,生产线是美国的,生产管理是美国的,生产资金是美国,美国的大企业家显然懂得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尽可能的节约自己的成本。中国工人和美国工人都成了他们经济利益下的牺牲品。 提起中国制造,最常涌现出来的概念是:在最低成本下包括最恶劣生产环境下生产出的"物美价廉"产品。其优势当然是便宜,其劣势是缺少人文内涵。这种缺少使那些有"人道主义"的国家在消费中国制造时,不免有心理不适的感觉。其次,中国制造还有以下特点,即过度的价格国际竞争力,以及国内不良商业文化的连带出口。(引自《中国制造的问题与出路》) 中国制造出色的价格竞争力是建立在不人道不合理的基础上的,中国的工人可能一年才能回到一次家人的身边,为了给美国人生产廉价的物品,中国出现了无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是重视家庭和亲情和人道主义国家所不能容忍的。中国自古以来也是重视亲情的国家,中国还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可是我们的工人承受着非人的劳动,忍受着发达国家的压榨。这一切不是制度的错,而是我们没有实力让我们的工人获得自主权。主要就是体现在我们没有自己的生

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 机械制造业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机械制造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其发展水平是国家工业化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总体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很大,而且差距缩小速度缓慢。只有深入到机械制造业中去分析,才能清晰地看到症结所在,从而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之路。因此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现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以了解当前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状况,使我国机械制造业摆脱困境,提高技术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在世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发展状况,生产环境,组织结构,主要问题,发展对策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level and scale is a measure of a country's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economic strength is one important indicato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basic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y,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sector.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ovide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or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its level of development is the maj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one of the signs. The whole coun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advanced level is still great, and the gap is narrowing slowly. Only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go deep into analysis in order to clearly see the crux of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find a modern manufactur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ad. Theref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me simple analys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o bail out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improve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orld market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KEY WORDS: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the main problem,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课讲稿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加人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将近两百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1.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第二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2000年一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远高于50%,并且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是低劳动成本。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厂必然从中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3.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缺乏。虽然我国有2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数量也只达到35家(内地25家、香港4家、台湾6家)。制造型企业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处于竞争劣势。4.制造业大部分企业被国外企业主导。在经济全球化下,大规模收购、兼并愈演愈烈。外国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据统计,外资股份在传真机、摄影机市场分别占98%、99%。移动通信占80%。电脑占75%,汽车占70%及数字式程序控制开关占50%.可以说外资在很多企业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在中国微电子产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8家大型企业中。5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而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l家由中国企业控股;在工程机械业。126家合资企业中36%由国外控股,47%中国控股,17%对等控股。虽然FDI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无疑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中高技术人才、知识资源、资金投入等起关键作用。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为发达国家的l0%~16%.可见,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多企业把自动化的工艺化整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简单操作的手工工

我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中国机械制造业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最基础的行业,也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起步早,但发展又最令人担忧,比如现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相比机械制造业来说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都要高得多,当然这也是因为机械行业的特性起了决定性的因素。机械制造业如何发展,本人做以下几大现状分析: 一、“节省”意识助长了低效率 机械制造业设备是万能的,精雕细着搞出一辆坦克来也没什么惊奇,有了这种优越的条件就极尽之发挥,在加上中国人的“节省、勤劳”意识,生产辅助用具、夹具、刀具等等辅助性的生产无所不干,最后企业成了一个大杂铺。这在中国机械制造业是一个通病,表面看起来企业运转顺利,实质算一算辅助性工作人员所占的比例和产出价值就会惊人。如果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就是在浪费资源。如何简化企业,剥离出非主导性的业务是未来机械制造业需重视的一个方向。 二、“机械盲”关闭了企业的大门 企业大门不打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企业如何对外宣传?看过很多机械企业的产品宣传资料、企业网站,感觉就是个机械盲,不懂得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信息?信息模糊。在这方面机械配件生产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很多企业也很想将自己的一些零散性的任务转发出去,但不知找谁,逗逗转转还是自己干。一些零散性的生产任务在一个企业是零散,将很多企业的累积起来就成了专业。 “啊里把把”的机械配件交易版块就是一个最大的“机械盲”,如果其结构稍做一下改正就能解决好机械行业许多的问题。 三、“保守思想”守住的是无效率 “大而全”是保守的模范,同时也是一种最虚假规模的表现,其实质就是没有效率,样样上,样样不专业。 “将图纸当机密”其实质是最没技术水平缺乏自信的表现,现代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创新与经管模式的有效性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一些机械配件的图纸转化为一种公共资源进而促进更多的产品成为半规范化的产品将能大步的提高整个行业的制造水平。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及前景 姓名:××学号:×××××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各产业也在不断成长,产业结构不断完善。而制造业是一国启动工业化、融入全球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产业。在工业化后期,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制造区域差距 一、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1.从资本存量结构来看,外资企业的主要产业流向是工业中的制造业,并且这一投资程度在未来一段时期有上升的趋势。从第二产业内部而言,外资主要促进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进步,这两方面的变化均会导致资本密集型的产值相对上升,并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我国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明显的行业倾向性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选择进入我国制造业的行业结构在不断的优化, 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 2.中国产业处在全球产条的低端,即“计、制造、销售、服务”中的制造环节。中国产业升级停滞不前的症结,就在于中国产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低端,这也揭示出残酷的现实:所谓“中国制造”其是“中国组装”,在全球价值链中,产品的附加值来自产品在中国组装前的许多国家,而中国的贡献仅仅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由此来看,中国的产业升级尤其是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中国的产业升级, 要在战略层面上充分重视从被“俘获”与“压榨”的全球价值链中突围的问题, 加快构建以本土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国家价值链的网络体系和治理结构。 二、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现状 中国的制造业升级在近二十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在从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向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不断迈进。此外中国的工业化率也高于典型工业化国家在类似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制造业结构演变趋势与典型工业化国家吻合度较高。当然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制造业产出的人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制造业技术开发水平相对落后、制造业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集中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管理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等方面。中国的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水平落后。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距,东中西部制造业发展严重不均衡。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为明显,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 三、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景分析 纺织缝纫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食品工业、森林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延续了回落态势;;金属制品工业、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继续上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协同创新成为普遍的创新模式,企业需要通过网络化的协调实现企业的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走在国际分工的上游。虽然实现创新过程的合作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在分工如此细化的条件下,制造业的创新不可能在一个企业内部完成,而是需要依托企业的社会网络来实现。这也就提出了制造业在未来协同创新的网络化的目标。此外,中国在制造业升级中也要着重于利用东、中、西部的地理要素禀赋,对于东部地区,面对目前要素成本上升和外需疲软的现实,更要注重提升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即需要加大人力资本储备,提高当地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行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于中西部地区,尽管地区廉价的生产要素为其吸引产业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中国制造”案例分析 组长:李亚萍 组员:赵雅婷 耿丽姣 王晓芳一.什么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的基本内涵即“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二.“中国制造”的背景 (1)国际因素。国际上,主要是世界制造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包括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促使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以及制造业呈现出在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制造业专业化分工日趋全球化,传统的福特式生产方式转向柔性制造的生产方式,制造业跨国的研发、生产等组织活动都已实现国际化。而跨国公司的全球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发展,研发、生产和营销服务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以区位环境、政府的支持和大学科研机构的大量存在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网络将是吸引制造企业一体化区域集聚的重要诱因。 (2)国内背景。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制造的国内背景。对外开放直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部投资,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共引进外资5675.2亿美元。促使中国从国外获取了诸多制造技术、生产线,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来源;使中国学习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引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市场化改革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潜在的消费市场,促使了民营经济发展,使它们迅速成长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在中国制造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化改革释放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促进中国制造的发展。 三.“中国制造”面临的困境 “中国制造”遭到国际社会质疑,在出口占国民经济重要地位的情况下,这一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然而解决这一问题又非易事,“中国制造”目前面临着诸多困境。 1、产品附加值低,核心技术缺乏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处在下游。 中国制造业的加工组装在整个产业链中的附加值较低。目前可利用的比较优势是廉价劳动力,接受的是技术或产品的转移,这决定了我们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即组装和制造。而研发或营销策略的实施是由产品转移国进行的,可以说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是一种出口加工的模式。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大多停留在加工制造的初级阶段的情形下,中国制造业将处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困境中,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核心技术则仍然被发达国家所掌控。 2、品牌观念淡薄纵观中国整个制造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较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大数据——金地毯大数据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大数据——金地毯大数 据 对于一个产业和一个经济体而言,“竞争力”是极其重要且广被提及的概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力”往往被人们笼统以“强”、“弱”或“大”、“小”来形容。金地毯大数据的目标就是将“竞争力”量化,提供可追踪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在其基础上展开分析,进而提供决策建议。 金地毯数据专家将“竞争力”定义为生产单位价值产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其成本越低,竞争力就越强。如果将成本区分为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于全球资本更为透明、趋同,劳动力成本更难被度量且对竞争力的影响更加重要。这就是金地毯大数据的目标,即测算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主要制造业行业生产每个单位实际增加值所需要支付的名义劳动成本,也就是单位劳动力成本(ULC),从而去揭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格局的变化。为了全面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我们还考虑了本币的实际购买力,即对实际增加值做“生产成本法购买力平价(PPP)”的调整。单位劳动力成本越低,代表一个经济体或一个产业越具竞争力。 金地毯大数据以中国为基准点,追踪和比较本世纪以来全球19个主要经济体19个制造业分类的竞争力变化,深入分析劳动力成本、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全面评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版图中的实力崛起和变迁趋势。报告覆盖了2000至2016年的时间序列,并以2008年为界,划分为危机前和危机后两个阶段。 金地毯数据专家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制造业强势崛起 从2000年到2016年,全球制造业格局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快速下降,中国、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份额快速上升。其中中国同美国、德国、日本的对比,最能说明全球制造业自本世纪以来地区间的转移趋势,反映了世界制造业版图的巨变。 第二个变化来自于制造业内部,与最终消费品密切相关的制造业行业的份额下降,中间材料和投资品(含耐用消费品)制造业部门的份额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电子和通信设备业,其次是化学工业,其后是汽车、电器以及机械制造业。正是这些制造业部门承载着本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新经济”。 竞争力是主导这些变化的主因,既包括竞争力的绝对水平,也包括其变化趋势。金地毯数据专家给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的数据结果(表1)。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广义的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制造业产值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目前我国制造业共有30个行业,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在制造业30个产业中,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产值排名第一,达到26994.38亿元,占制造业产值的12.4%。总体来看,传统产业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首先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制造业连续高速增长已有十多年,然而在产值不断增长的同时,也反映出许多问题。下面结合所查找的资料谈谈个人对于我国制造业当前发展现状的看法。 首先,中国“世界第一”的地位是主要依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中国所出口的工业产品,大多都是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的商品虽然远销海外,但是产品缺乏科技附加值,大都是一些低端的产品,利润较低,通过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生产过程中成本,以获取价格上的优势。因而产品的竞争力低,往往会因为相互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的生产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中国的制造企业必须在发展中寻找新的出路,不断积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经验,鼓励创新精神,不断增加在科研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摸索出一套适应企业生存发展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今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 其次,我国制造业的生产能耗过大,资源利用分配不合理。自然资源是制造业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具有有限可利用的特性,即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传统的制造业高发展、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造成中国资源严重匮乏,生态急剧恶化。我国是一个工业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GDP只占全世界的5.5%,却消耗了全球石油资源的8%,原煤的40%、粗钢的32%等,能耗强度是日本的5倍,平均是发达国家的1.5倍,若不做出及时的调整将会对我国今后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严重不利的影响。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已经意识到高能耗生产所带来的弊端,国家发改委在“十二五”规 “十三五”单位GDP将下降16.6%,划期间提出单位GDP能耗下降17.3%的要求, 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逐渐转为为集约型,从而实现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再次,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相对落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由于中国的制造业相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很多制造业工厂仍在沿用老式的传统机床等加工设备,这些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加工要求。近来来,国家逐渐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在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投入,2009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施的增值税转型就是对国内装备工业的一个很大鼓励,但由于它是一个普适性的政策,不论是高、中、低档的设备,都能够从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