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及策略研究

一、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依据

众所周知,我们正处于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是一个基于知识、注重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的性质有单一接受性逐渐转变探究性、创造性。初中生是否具备这个能力呢?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初中学生一般介于11~15岁之间,可以处理各种可能性和假设,进行抽象的、创新型的逻辑思维。而且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凡事有疑必问,常常提出种种天真却不失哲理的问题,特别在大众传媒发达、普及的今天,儿童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还能获得大量的知识经验。在这种背景下,给学生大脑以足够的、合理的、丰富的,能激起他们兴趣的刺激,完全有可能把他们的创造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对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潜力,教师应充分估计并积极采取引导措施。但由于学生个人文化程度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当今时代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探究。科学探究工作的开展,通常是组建课题小组,按照一定的方案,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序地探究并最终达到探究目的。学生进行探究也是如此。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探究性教

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可以充分交流、切磋,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同伴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探索出未知的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操作要求及程序

1.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体验到成功感,共享团队学习资源。我们引导和协助学生组建较为完整的原则性分组策略:优势互补,即同一小组成员之间有时在学科上能够互相取长补短;性别搭配;学困生分散;身高视力因素等。我们尽可能使每个小组的平均学习能力趋于平衡,使组间竞争态势呈良性发展。优生在团体中置于导学的位置,学困生置于优生、中等生、教师三者的协助中。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勇于赶超的学习热情,在使小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趋于和谐的同时,更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找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树立自信不断求进。小组成员以四人较为合适,分为:首席发言人、二、三、四号好发言人。

2.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如何指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则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在问题提出之后,总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行列之中。课前,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到学校图书馆查找各种资料,

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也可以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了解的、与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编写学习提纲,将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和发现的问题整理好,作好上课的知识准备。同时教师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也要准备一份计划:设计如何开始讨论、讨论的方法、预计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能提出的问题、希望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

3.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把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要探究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分层次讨论合作学习。一般说,基础性的知识由优生或中等生以检查性的形式与学困生谈论完成。属于理解性的问题或者由小组成员自己发现的问题,由优生带领小组成员讨论完成。属于应用性的问题,如果一个小组不能完成,可以通过组与组之间的合作完成。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要从中发现疑难或者有意义的见解,阐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讨论的优缺点。对某些仍有争议的地方,允许保留意见,而不强迫学生接受。

三、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获得创造性的认识过程,而非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 1.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资料,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

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的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为重要,“思维从疑问开始”。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大大加快,经过思考、提炼,依逻辑关系排列、组合,使松散的知识通过学生加工成为系统并建构成自己的知识,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积极探求进而推动学习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从长远来看对人的一生发展作用亦甚大。

2.课堂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交流与合作,个人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还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犀利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从别人那里获得的丰富的信息,要经常改变思维角度,能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所以,课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3.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学习心理学的原则,学生自愿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内容保持率高。在课前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大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在定向思维不停地刺激下激活了,沉睡多时的知识被唤醒了。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大脑皮层始

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此外,学生在非被动状态下更易于记忆学习内容。

4.课堂上师生平等对话,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响。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成为可能,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正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价值观念和人生观,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

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 在职教育硕士英语专业汤瑾61120400019 导言: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结合。离开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英语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教师在教授基本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同时应该引进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其它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 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围绕着语言知识进行教学。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们授课的主要环节仍然是词汇的分析、句型的操练、语法的讲解和课文的翻译,而较少关注语言以外的文化因素。学生们记住了太多的单词、巩固了太多的语法,通过了高考;但是,他们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下会经常犯语用错误,不能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日常英语交际。由此,我认为,英语教学中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探讨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现状以及研究培养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和方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我国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现状;我国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中生在哪些方面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剖析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文献综述: 1. 关于“文化”的释义 第一位从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是英国学者泰勒,《原始文化》他在(1871)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德·保罗·斯查尔福指出:“‘文化’是我们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精神上、心灵上和物质上的一切事物……文化是一个整体,不仅包含思想观念、发明创造、人工制品、价值观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41470166.html, 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研究 作者:王新灵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01期 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学习要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语言学习也是一种 跨文化学习。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入手,针对我国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强调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改进外语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反过来,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和文化互为依存,不可分割。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在社会实践中成功地交际。因此,在进行外语教学的同时,必须研究这种语言的文化,使学生能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掌握其文化,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注意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在交际中出现误区。 1 跨文化交际及其主要因素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流的过程。它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文化和交际。在这里分别谈一下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交际的关系。 1.1 语言与文化: 文化就是居住在特定的地理位置的人们所共有的信仰、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总和。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写字母“C”文化,它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地理、教育、建筑和科学技术等;一类是小写字母“c”文化,即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团组织等。对语言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小写字母“c”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而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学习者由于受自身文化的干扰,会不自觉地把母语的文化模式强加到目的语的文化上,产生对输入的语言信息在理解上出现偏差或错误,导致交际失败。 1.2 文化与交际:

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林娟娟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和互动的形势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培养学习者自觉的跨文化意识以及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使学习者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新世纪跨文化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应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加大力度研究目的文化,研究跨文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化教学;跨文化意识;目的文化;教学策略 Abstract :The coexistence and interaction of the world ’s various cultures have posed new challenges to and set higher demands on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nd sensitivity and improve thei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have become the urgent tasks to be fulfilled by teachers of intercultural learning.It is proposed that more research focus should be laid on the target culture and intercultural teaching strategy. K ey Words :teaching of culture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target culture ;teaching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6)04-0031-03 1.引论 在跨文化教学中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和有效率地实施文化教学,实现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的教学机制,亦成为外语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课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对此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经常思考,不断探索,跨文化教学的新观念、新策略和新建议层出不穷,众说纷纭。 本文在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强调了跨文化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指出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与实施的必要因素。2.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文化敏感性2.1跨文化教学中的文化定义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跨文化教学中的“文化”指什么。从外语教学的角度上看,学习者是通过习得语言来习得文化的,这要求我们对文化的解释不仅需要考虑它的完整性,还必须顾及其可行性和可实施性。迄今为止,有关文化的定义就有200之多,这是由于不同的学 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重点去解释和研究文化。通过综合分析各家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文化:一是正式文化,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大写字母“C ”文化,即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自然、政治、哲学、文学、经济、教育、科技等。二是小写字母“c ”文化,即某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风俗习惯、文明、传统和人文精神等,对其理解可以着眼于精神方面,即隐藏其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一个国家的正式文化作为既成的知识文化,人们可以直接学习而获得,但最具有影响力的则是小写字母“c ”文化,因为它是隐性的, 潜意识的,人们很难从外部观察而认知。随着交通与通讯手段的迅 速发展,“地球村”越来越小,人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拓展。人们生活在多元文化社会里,由于语言文化问题而引发的国内和国际纷争层出不穷,这迫使国际社会不得不去解决伴随着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接触而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语言与文化”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单纯依靠迄今为止局限在传统的语言学或文学研究框架内的研究,不能解决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具有相当广度和深度的语言与文化诸问题,必须重新审视旧的传统研究框架,从整体上把握对人类及其社会具有本源意义的语言,并把它与使用这一语言群体的文化进行交叉研究,从而构筑起跨越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体制。“跨文化交际学”和“语言国情学”等学科的诞生,使世界范围内的外语教学实现了由传统的教学法向科学的教学法的历史性转变,把语言与文化、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入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定义从大写字母“C ”文化扩展到小写字母“c ”文化,把小写“c ”文化作为外语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这一界定,明确了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研究,以及把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研究的范畴。(参阅王福祥吴汉樱,1994;戴昭铭,1996)2.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由于语言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生活文化创造活动中产生的,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它自然而然会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任何语言都带有所属文化系统的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属性,充满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体现着民族的世界观。因此,在跨文化教学中不论及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解释语言。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不知不觉地用在本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去 作者简介:林娟娟,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收稿日期:2005-10-10   2006年第4期总第205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6,№4 Serial №205

(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实践研究)

(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文化渗透策略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核心概念 数学文化:狭义的数学文化指的是: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进展。广义的数学文化除上述内涵以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进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 种文化的关系等。 国内学者要紧从一般文化视角来看待数学文化,重视的是数学团体、个人在从事教学或者研究活动中呈现出来的特征、适应、约定和准那么。诚然,不同学 者关于数学文化这一概念的界定基本上不同的,数学研究中的探究精神的存在、 关于人类智慧文明的无限追求,以及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思想、精神、思维方式、方法和语言都能够算作数学文化的一部分。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其内部也包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数学中的计算方式、逻辑思考方式,均呈现出独特的数学之美,这是数学文化中引人入胜的重要一方面。而关于学习者来说,这方面或难以为其所理解和同意,因而,数学文 化关于他们来说,应当是另外一种呈现模式。 渗透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 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依照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 渗透策略是教学策略中的一种,指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文化理念植入到数 学教学活动里面,用柔性教育的方式传达数学本身之美。将数学文化的思想和内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近年来,将数学文化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学者研究认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本身数学文化的底蕴并不是很深厚,将数学文化和小学数学教学结合在一起的难度依旧比较大的。 〔二〕研究目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如下: 通过本课题以小学数学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的实践研究,提升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关于小学数学的接纳程度,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轻松的 氛围,学习得更轻松、有效。用柔性教育的方式传达数学本身之美。将数学文化 的思想和内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 本课题能够解决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兴趣不足、动力不够的问 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课题组所在的学校正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 教学改革实验,之因此还要开展“以激发兴趣为目标的数学文化渗透”教学实验,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发明,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容易被畏难情绪所打倒。因而,教师要在教学活动当中不断的去挖掘小 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形式中的文化特色,提升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增强学生关于小学数学的接纳程度,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轻松的氛围,学习得更轻松、有效。而同时,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来说,了解同时掌握一定的数学文化 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从研究价值的角度上来看,在相关研究中,形而上的理论研究数量较多,实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

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例如:“我姐姐是一名大学生”、“天安门广场很大”等等,这些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 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

数学文化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文化视野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8-10-12T10:42:39.1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4期作者:周忠平[导读] 学生通过文化的角度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真正魅力,才能真正融入数学的海洋。 重庆市潼南实验中学校402660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文化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并要求将其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数学文化教育这一新课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文化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不单纯是数学科学的教学,更应该是数学文化的教学。只有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数学教学活动,我们才能对数学教学的本质有一个完整而深刻地理解,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根本。学生通过文化的角度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真正魅力,才能真正融入数学的海洋。 一、定准教学内容,让数学文化教育有例可援 “数学文化”的价值并未直接显现在教材中,有其“含蓄性”,它蕴含于数学知识中,通过数学教师的教学才能有所体现。数学课程中概念化了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是数学的显性知识,数学内在的情感、态度等观念性的因素和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思维素养的培养是数学的隐性知识。教师如果将“准历史现象”的方法辅助组织数学教学,必将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大潮中的一种有益尝试。这种方法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数学文化为视角,通过对教材的改编、加工和再设计,将相关的数学史料串联到教学内容中,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思想,让学生跨越数学文化时空,感知数学文化的渊源和数学家的创新理念。 二、数学解题教学也是一个体验和感悟数学文化的过程 诚然解题作为高中阶段最基本的数学活动形式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仅仅把它作为数学知识、技巧运用的手段,那将失去数学教学的很大一部分价值。解题同样也承载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学习的任务。从数学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解题教学过程,它是策略创造、逻辑材料、技巧和程式化的融会贯通,是一个有序结构的统一体。高中数学整个解题的探索过程中同样隐含着数学家的探索足迹和思维方式,从而使解题超越了数学思维活动本身的范围,进一步延伸到文化的范畴。这就是解题的数学文化的特征,可是它常被最简洁的数学结论覆盖着,这就要求教师做些必要的提示和示范,让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探索过程从中体验和感悟数学文化。有许多定理,学生记住了,也会运用它来解题,用传统的尺度来衡量,教学目的算是达到了。但是这样的教学不免留下遗憾,学生无法从定理的形成过程中得到启示,也无法从文化的高度去理解数学。在学习空间距离、角度等概念时可以让学生自制实物模型,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模型。这样做,学生在学习空间距离和角时感受就会不一样。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对数学解题教学做出更多思考,让解题上升为一种文化。 三、在课外研究中,渗透数学文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丰富的课外书籍、刊物以及丰富的学习方式层出不穷。学生可以通过租借大量的书籍来扩展自己的数学知识面,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来查询一些在书本上很难获得的数学文化资料。最好给自己设计出一套课外学习计划,以此来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选修课的形式,来向学生传播数学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书籍,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这样的学习形式,则不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完善教学评价,让数学文化教育有所广益 营造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有助于数学课堂的调控和师生的共同成长,而此时的教学评价环节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能正确地发挥教学评价的甄别、导向、反馈、调节、激励、发展等功能,数学课堂就会朝着多元化评价目标建立的方向迈进。为此,建立评价目标时,在重视“人的发展”的观点前提下,应注意“四统一”原则,也就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统一、数量达成与质量达成的统一、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的统一、数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统一。“四统一”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数学教学以“人的发展”观点为主轴,以“四统一”为内径,并实施教学评价,就要秉持科学的态度坚守数学阵地,注意观察学生是否感悟到数学的思维模式、是否欣赏到数学的魅力、是否领会到数学文化的内涵、是否感受到数学家孜孜不倦地创新意识以及不畏艰难地顽强意志、理性思维和应用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建立了评价的目标,学生为自身的发展就找到方向和依据,就能落实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就能及时反思教与学的效果,才能完美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最终,让使低分学生失去勇气的考试和分数的评价方式出局和使高分学生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出于分数的数学学习弊端一去不返。在此层面上,教学评价就等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激趣工具,教学评价目标的建立就成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指路明灯。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进数学文化,让两者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数学人才。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努力、大胆创新,制定出一套合理的高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对策,从而让我国的高中数学教学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毛晓燕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浅析[J].新课程导学,2014,(11)。 [2]刘春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教育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3]史玉华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意义及其途径[J].考试周刊,2013,(33)。

跨文化研究方法论(DOC)

在跨国家的研究方法方面:前言 跨国家和跨文化的调查研究一直在增长迅速进行了几十年和兴趣如何更好地做他们还可能从未如此巨大。在国际社会学协会研究委员会33(逻辑和方法论)几次会议都致力于跨文化跨国家的调查方法和本卷的论文绝大多数在那个会议上被提出。 从事比较研究的研究人员一直担心的计量问题,可比性,可靠性和他们的数据的有效性。但设计和执行的比较研究已经显着自20世纪六十年代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戈捷,2000年)的早期跨国项目的改变。 1. 跨国家研究 在六七十年代,跨国项目往往基本的案例研究。关于同一主题的全国性设计问卷,用来收集在不同国家的数据(见本迪克斯,1963;巴恩斯和Kaase,1979年)。即使在以这种方式不包括翻译,测量挑战依然在概念层面:“比较社会学研究代表尝试开发理念和概括的区别什么是所有社会的真实,什么是社会真正的在一个点的水平在时间和空间“(本迪克斯,1963:532)。 一个在早期研究中的主要问题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观察社会现象是否具有可比性或没有(见普沃斯基和Teune,1970:11)。系统误差,在跨国研究的早期阶段举行是由产生?方法(S)使用不同国家测量 ?在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差异研究, ?翻译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 “单变量的交叉系统的比较将取决于在单元与测量的每个社会系统内的规模”(普泽沃斯基&Teune,1970:42)。克服语言障碍被视为迈向可比性的第一步。研究人员学会了“功能等同”(但见约翰逊,1998年)和有关思想,以提高跨文化王兴仁实现问题的表面效度“迭代翻译”过程。其结果是,他们试图用“回译”检查他们提高提高翻译要么努力(如布里斯林,1980;但见哈克尼斯,2003),或者放弃的翻译,主张使用所选择的每民粹化国家的具体项目这将衡量在研究整个人群相同的基础结构。普沃斯基和Teune(1970年),例如,在跨文化研究的要求相比,略去指标以及国家指标应适用。 深知可比性的问题,使用的方法调查当前的时间来翻译,来测试源问卷问题,以收集有关社会人口信息数据,并协调好对合并数据集的变量。 与直接测量难道我们甚至在国家研究调查的问题,因为国家的社会是在课堂上的隶属关系不同,在教育和文化历史(生活在不同的宗教,即哲学)。该不光彩的答案的问题是根本无视这研究者的理解问题常问题。 2. 问题翻译与设计 工作在认知框架之间的区分问题本意和问题感知意义,调查方法论认知已经制定并细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一、引言 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个民族的文化都需要被尊重和认可,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各个文化族群的人们能否进行充分交往并逐步相互理解、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是否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探索。 自Edward Hall于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以来,跨文化交际学已经由各领域学者的共同努力,业已发展成为一门广泛涉及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美学、宗教、大众传媒和国际贸易等相关学科的显学,成为高校开设的一门重要跨学科课程和研究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Gudykunst及TingToomey为首的一批跨文化研究学者开始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研究。到目前为止,仅美国约有一百三十多所大学已经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有的高校开始授予跨文化交际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我国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的外语院校近年来增加迅速,跨文化交际教材也出版多部。但是,跨文化交际课无论在本科层次或是在研究生层次目前都还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对授予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还在探索探讨之中。笔者根据国内外的资料对本科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作一探讨,这里谈的主要是跨文化交际教学的一些想法。 二、国内外跨文化交际教学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国际上文化研究浪潮的推动,同时受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学、汉语文化语言学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理论的启迪,使语言与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同时也使人们渐渐认清了这样一个真理:外语教学只传授语言知识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语言教学必须与相应的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现代教育的既定目的。 在美国,Steven Beebe 和Thompson Biggers 在美国大学中就跨文化交际开课情况作过一次调查,发现该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按采用多寡排列如下:讲课(lecture);小组讨论(small group participation);个案研究(case study);学生报告(student reports);客座教师演讲(guest speaker);电影(videotapes);小组报告(small group reports);角色扮演(experiential activities);实地调查(field works);其他(others)。 调查显示,美国大学中使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approach)最多,所谓社会互动指的是通过研究文化差异对于交际产生何种影响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Beebe & Biggers,1986)。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文化教学或文化移入(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此前的80年代通常称为“文化知识课程”,专指为学外语学生开设的诸如所学语言国概况课,国情知识课,文化知识课或背景知识课等教学科目及其教学方法。90年代起其内涵才有了新的扩充,指在外语教学中将语言教学与所学语言国的国情文化知识及语言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及方法。尤其是语言文化因素的教学,使学生在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升其语言的实际能力,防止和克服“社交语用失误”(何自然、阎庄,1986),及因

浅谈把跨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浅谈把跨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中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教学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必须学习文化。因此,在外语教学活动中,既要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也要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将英语教学与文化融人相结合,对提高英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英语教学阶段为什么要涉及跨文化教学。本文在第二部分从词汇、习惯用语、日常交际方面介绍了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本文的第三部分着重探讨了怎样把跨文化教育融人到英语教学中。 谈及英语教学,人们往往只想到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语言基本功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人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败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

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而且更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1英语教学阶段为什么要涉及跨文化教学 文化是指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人们在文化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言语行为、语言使用规律、语篇组织结构等众多方面的差异。把文化差异意识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文化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海姆斯( 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4个重要参数为:适合性、合语法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缺少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必然会对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造成障碍。 (2)外语教学专家认为交际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沃尔夫森阳(N. Wolfson)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了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 2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 (1)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在语言这个符号系统中,词汇是受文化影响表现最为敏感的一个方面,中国和英、美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且各自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

高校专业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高校专业英语文化教学策略研究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和普及,外语教学决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而且还必须使学生具备另外一种能力——文化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外语教学即是文化教学。针对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英语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实施策略。 标签:专业英语;文化;文化教学;高校 0前言 学外语应该包括学习该目的语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文化教学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用失误为出发点,力图通过目的语文化内容的讲授,帮助外语学习者用目的语国家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来制约自己的目的语的言语行为。 1文化教学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外语教学中重视文化因素以更新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十分必要,文化教学可以而且应当被纳入到外语教学的轨道上来。 1.1文化教学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1)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外语教学的目的是既要向学生传授基础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要对其进行文化移入,以使其更好地掌握语言,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要实现一般外语教学都必须完成的教育培养任务。(2)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最主要的方法:施行以“交际”为实质的外语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是采用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其核心特征是“信息转换”,即体现为“语言”、“使用”和“文化”三个过程。 1.2文化教学在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贯彻文化教学可以有效避免语用失误和文化错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英语综合能力实际上是英语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在交际过程中的最佳表现。如何体现最佳状态,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文化修养和社会文化能力,否则会走进交际的死胡同。(2)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外语教学中,除了传授语言知识以外,教师还应该重视有关英语国家文化教学,通过文化内容的讲授,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提升他们的欣赏水平。 2明确高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的层次与内涵

1000006179165711_跨文化交际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研究对申国外语教学的影晌 @韩慧玲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接触也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研究成为了中国专家学者关心的一个领域。而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各国人民之间达到真正的沟通。本文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目的进行分析,并联系中国外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迫切性和它对中国外语教学的重大影响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冲突;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只码:A文号:1992一7711 1 4一0003 、中国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人,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国家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不同,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将列出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比较常见的几种文化冲突: 1.隐私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地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方经常会发生冲突。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 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而中国人却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3.客套语方面的冲突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并把它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 "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时,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4·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在交际场合和酒席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互相敬烟敬酒。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总习惯讲几句“多多包涵"等的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人们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所以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之事。吃饭的时候,绝不会硬往你碗里夹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们也不会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喝酒,不会非要你喝醉了为止。 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及目的 1.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诸多哲学方面的概念。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人类可以利用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战胜自然,人是万物之中心。与此相对应,东方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与自然紧密相关,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条件为人类服务。 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它会将人的行为引至某个方向。因此,价值观就构成了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基干。对于隶属于某个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这个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们很难把握住它,但是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往往可以窥视出某种文化的价值观 三言语行为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

跨文化教学存在的不足和可选策略研究

跨文化教学存在的不足和可选策略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学这个名称来自于英语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早期的时候也被称为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起源于美国,现在在全世界都已经广泛使用。当今,最容易受到文化变化影响的是教育制度、工作地点和人际间的关系。所以在大学的公共英语教学中,一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传播英语文化和培养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因此,在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下,培养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探索文化与语言有机结合的路子,是当前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2.跨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学的影响,对语言实际使用的综合交际能力培养不够,导致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一现象重视不够,能力相应匮乏。 (1)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把跨文化设置为一项主要的教学内容,但并没有对跨文化教学的目标、内容、步骤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划和解释。此外对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这方面的考查,也没有做出指引和参考。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各项基础知识如单词、句型、语法,以及听力、阅读、写作有着较强的把握性,以考试这个指挥棒来进行英语学习,为应付中期考试、期末考试而学,为过CET4 和CET6 而学,从而忽视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另外,各级主管单位及学校很难自主进行课程的调整和修改,各英语教研单位也很难做出实际变动性的改革,有的只是书面上的强调。 (2)实施力度不大 当前的大学课程设置,是将英语作为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每周安排大约 4 课时左右。老师在课文和单词上的讲解时间已经占据了很大比例,再配上相关的练习和处理习题,剩下一点微乎其微的时间用来讲解文化知识让学生讨论体会,这样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老师讲的是疲惫不堪。此外当前很多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的观念并不清晰,教学理念并没有围绕培养学生实际文化适应性和应用能力。在常规的教学中,仍然把英语中语言知识的教授作为教学的

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数学作为文化的一种,它承载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当前数学教育中,数学素质被曲解成数学的应试能力,这一现实使得数学在学生的。目中越来越空洞乏味,渐渐开始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觉得数学太枯燥乏味,让他们觉得数学就是加减乘除的堆砌,就是解题的工具而已。本文通过对数学文化的概述分析,剖析数学文化的教育意义,以及过去和当前数学教育中对数学文化渗透的缺失几个方面阐述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性。同时提出在新课改下,渗透数学文化的几种教学策略,并阐述这种策略的优势。 关键词:数学文化教育价值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于数学学科而言,不仅是教材的改变,对老师的教,也提出了挑战。新课改,改的是老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和对学生的引导方式。单单就数学知识的传授来说,老师不能再是一味的教给学生解题技巧,而应该从传播数学文化的角度去进行教学。那么,什么是数学文化呢? 1、数学文化的概述 我们都知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综合。按照这一说法,只要是人类创造的,就能成为文化。而数学,正是人类经历了千万年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而产生出来的。它也是一种文化, 而对于数学文化的定义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 (1)数学文化是对数学知识、技能、观念和素质等的高度概括。 (2)数学文化是对人们的行为、观念、态度和精神等有着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 (3)数学文化体现着更多的人文精神,它对于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个性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文化是自然与社会相互联系的一种工具,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建立起自然和社会的相互联系。具体说来,数学文化可以从解决所有数学问题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已经人们解决数学问题的精神与体验等等方面来体现。在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和题材的取舍和构成,必须反映数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要求,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仅仅只是传授数学知识本身,而是把印在教科书上的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形态,它包括数学知识发展的历程,发展过程中的趣事以及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这些都散发着巨大的魅力。教师通过这些展示出数学的魅力,体现数学的价值,解释数学的本质。感染学生,激励学生,这样的数学教育才是好的数学教育。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07T11:28:43.937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5期作者:渠彦环[导读] 老师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深入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山东省单县高韦庄镇中心小学274300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智慧,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是教学工作者矢志不渝的使命。传统文化以多种表现形式与语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使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阵地。老师要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深入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财富挖掘内涵 一、课堂深入渗透,品味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有着建筑、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很多文化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在小学语文课本上都有所提及,这些内容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是小学生接触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教科书。小学语文老师要深刻认识到小学语文课堂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要深入挖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把文化知识具体地展现出来,让同学们学得透彻、了解得全面,通过老师的介绍能够详细、深刻地领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并且有效地把这些内核转化为实际,在实践中脚踏实地地践行着传统文化的理念。老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把课本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专门作为一个知识点进行讲授,把传统文化的有关资源详细地给同学介绍。小学语文中很多古诗词的课文都体现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老师不应忽略,要加强教学的重视程度。 比如,在《夸父逐日》这一课的教学中,老师首先可以像同学们介绍神话这一传统文学体裁,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之前也学过《女娲造人》的故事,神话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索精神。老师要让同学们重点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理想,要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有《詹天佑》这篇课文,老师要通过介绍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过程中客服重重困难的过程来让同学们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内核,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精神信仰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让大家有着正确的价值判断、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内外拓展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老师除了在语文课堂之中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以外,还要拓展空间,向语文的课后教育延伸,让语文教育更好地发挥宣传传统文化的功能的价值。首先,老师要鼓励同学们多读文化经典,文化经典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很多文化经典名著中都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多读书能够更多地学习领悟传统文化。学生学习不能仅仅限于课本,要拓展思维,尤其要向一些著名古典文学靠近,领悟古人的思维智慧,从而去感悟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 比如在《夸父逐日》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名录,这篇文章来自《山海经》,《山海经》共有18篇,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老师在有关论语的教学中,可以让同学们多了解孔子及有关的文化典故,孔子勤奋学习、博学多能,一生致力于教育,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 三、有效诵读,传承文化经典 经典在诵读中传承,文化在诵读中领悟。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诵读,要注重诵读的重要作用。诵读能够让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行和习惯,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能够很好地发挥文化对于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诵读不容小觑,小学生阶段学生对于一些文化经典的理解能力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有些内容难于理解,但是诵读并不存在障碍。学生首先排除字词障碍,然后通读经典,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些东西可能没学,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会随着诵读而逐渐地提高。 比如,《论语》就是很好的诵读范本,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让同学们利用晨读或者午读时间去读《论语》可以获取很多很多知识,而且《论语》带给学生的文化知识会让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有深刻的意义,这就是诵读对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功能。 小学语文离不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弘扬也离不开语文教学的阵地。随着国家对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课程改革对于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必须清醒认识到小学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内容有效教学的重要性,老师要深刻研究当前语文和传统文化的教学特点,把握教学脉络,制定更好地学习方案,让文化更深入地融入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钱雪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学术期刊.《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2年,第4期。 [2]于林珍《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学术期刊.《中华少年》,2016年,11期。 [3]罗林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学术期刊.《中华少年》,2017年,第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