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1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直到现在为止,历史上形成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仍没有多少变化。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市场调节、制度化管理、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1、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在调节人力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对配置社会上的劳动力资源,起着极为关键的中介作用。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从雇主一方面来说,无论是需要什么人才,比如:经理、秘书、勤杂、研究人员或生产工人,就到市场上登广告,通过规范的人员筛选、招聘程序,聘用企业需要的人才,或者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把自己需要的人才从别的企业“挖”过来。对于企业不需要的人,则会几乎是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场这一杠杆来重新安排其就业和去向。对劳动者一方来说,从在学校学习、选择专业起,就要注重劳动力市场的动向,使所学知识、专业既符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又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和将来的就业机会结合起来。就业以后,员工如果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变化,或是发现了新的更为理想的就业机会,也会拂袖而去,毫不犹豫的另谋高就。市场对这种变换工作的人员不仅不予歧视,反而认为能在这种市场流动、竞争中找到更好工作的员工是“市场价值”很高的优秀员工。如此,企业中雇主和员工之间就是直截了当的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劳动者付出劳动,雇主付给合理的报酬,员工对企业也很少忠诚可言。在这样一种一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为核心的就业关系下,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大,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就相对较差。

2、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和人才提拔上的“快车道”

美国的企业管理,自泰勒的“科学管理”诞生以来,历来讲究制度化,这个特点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表现为: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对常规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文明规定。比如:美国一家汽车制造厂中蓝领工人的工种,有电工、机械工、清洁工、搬运工等达数百种之多。并且每一工种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技术技能要求、工作岗位职责等都有明文规定。在美国企业中,谁在什么位置或干什么工种,,谁就做什么,不同位置和工种的工作人员是不能随便交叉使用和“侵权”的。在这样明确和细分的分工条件下,企业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等级关系明确,上级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下级对上级的指示必须无条件执行。专业化和制度化加上注重市场细节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在招聘和提拔员工时,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员工进入一个企业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受教育较多的人,进入企业时的位置通常要比同时进入该企业的受教育较少的人的位置要高;企业的高层领导,即可以从企业内部提拔,也可以从别的企业“挖”得;新员工只要能在工作中作出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可能很快得到提拔,而不必论资排辈、“熬年头”。

3、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美国企业中劳资双方的关系是对抗性的。这种对抗性的劳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认为管理是自己的事,至于工人的劳动贡献,已通过工资形式加以补偿了,工人不应该再有别的要求,不应该参加管理,也无权过问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的管理者利用自己信息上的优势,总是想尽办法压底员工的工资。

(2)工人则觉得自己不参加管理,不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自己的劳动成果大部分被企业“剥削”去了。与此同时,因为自己不参加管理,对自己的命运无法控制,企业需要时,自己才能就业获取应得的收入;危机来了,市场不景气,自己就会被一脚踢开,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由于这些原因,工人对企业完全没有信任,对管理者怀着敌对的情绪,认为只有工会组织,通过斗争才能保障自己的权利;只有通过罢工或用罢工作威胁,给企业造成足够的损失,才能迫使企业让步,给自己增加工资和提供就业保障。

4、刚性薪酬体系

在美国企业中工人收入的95%甚至99%以上都是按小时计算的固定工资。如此薪酬体系,在危机时期,美国企业很难说服工人减少工资,帮助企业度过难关。造成这一点的原因至少有三点,即:

(1)在美国企业,由于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存在企业经营情况信息的不对称,工人在被高知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时,很难核实印证,加之工人存在那种资方总是在想方设法压底工人工资的基本想法,因此,很难与资方合作。(2)美国工人工资的每次增加,都是通过斗争辛苦得来的,经济不景气时减下去了,很难相信经济繁荣时企业会自动再把它加回来。

(3)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达,工人的流动性比较大。这家企业倒闭了,工人还可以到其他企业就业,但企业在聘用员工时,常常会以某人在前面一家企业就业期间的工资变化情况,来判断这个人的能力。在前面一家企业就业时工资增长的越快越多,会被认为越有能力。反之,如果上次就业期间工资有所下降,会被认为是没有能力或被怀疑犯了错误。这样工人在接受减少工资后再就业,不仅现在会遭受损失,将来再就业时还会处于不利的地位,遭受第二次损失。所以,从失业和再就业的角度考虑,工人也是不愿意在工资上作出让步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如此,企业在危机时就无法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劳动力成本,保证就业。只能通过解雇工人来降低劳动力成本和消除剩余生产能力。这样劳资双方都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其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美国企业中的工资刚性和就业的不稳定性同时存在。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存在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现代企业制度的技术市场条件,如铁路的大发展、通讯的电讯化。

(2)随着交通和通讯条件的大大改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家庭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一大批有见识的企业家认识到,技术的发展为形成巨型企业,从事大规模生产,取得规模经济效益,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会。

(3)在一个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有着各种各样的人,他们都希望使自己的利益极大化,这样在企业的经营方法和利益分配上,就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

由于精细严密的分工和劳动内容的简化、规范化、制度化而导致的劳动组织和人事管理的特殊化,这也是美国企业为了减少工人给企业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挟制。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下面从国内企业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动身,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治理模式、职员在不同人力资源治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治理模式导致的企业进展命运,并探究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治理措施(参见林泽炎:两种企业,两种命运——中国两种典型人力资源治理模式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年第2期)。 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治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依照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究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治理模式,有必要第一探究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治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历史传统和现时代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治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依照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躯体验,发觉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治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职员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职员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职员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纳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职员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职员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职员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点、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职员是活动主体 在这种公司中,职员是积极的,主动的,职员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和尊重。职员是公司的主人,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制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开发。企业领导集体,第一是把职员作为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来看待,职员有思想,有追求,有七情六欲,他们也期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将职员视为公司主人、活动主体这种观念,大多在领导比较开明、民主,同时公司目标比较明确、所有职员都能认同的公司较为常见。这种观念的形成大多是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中,公司领导集体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明确要求,强制公司所有职员认同的结果。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中外合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的环节。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 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经过最近几十年的调整与发展美国已建立起了相当成熟、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赖于劳动力市场对于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劳动力市场是美国人力资源配置的主体场所而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则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最显著特征。 美国各类用人机构特别是企业通常采用向社会劳动力市场公布人员需求信息进而以市场化的公开、公平和完全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各类员工的招聘和录用。在美国各大企业或各州政府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大学、社区学院、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社会劳动力市场公布人员需求信息以供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或拟转换工作的在职人员进行分析选择。而几乎所有的准劳动力则从高中阶段起特别是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就十分重视分析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变化动向以使自己的所学既符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倾向,又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未来的就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正式就业以后如果对自己的兴趣特长或能力倾向有新的自我认识或发现劳动力市场可以提供新的更理想的职业机会人们便可通过劳动力市场

实现职业流动或工作转换。 (2)美国企业普遍实行“岗位等级工资制”。 岗位等级主要依据“岗位评价”的结果来进行确定和划分。岗位评价有多种具体方法如百事可乐公司采取HAY评价系统进行评价。HAY评价系统把静态的岗位评价与动态的绩效评估结合起来,其要素为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所要求付出的劳动强度及工作环境等,员工本人所具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员工的工作绩效。岗位评价的结果是制定工资制度和确定员工工资等级的主要依据。在美国,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一般每年调整一次。为提高员工工资调整的合理性及科学性,真正实现对于优秀员工的激励和奖励,许多企业在作出员工工资决策时通常综合考虑下列三个因素1劳动力市场的工资价格水平变化2消费品物价指数的变化3以绩效评估方式评定的员工工作绩效。 (3)人力资源的全球化引进 美国能在最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成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世界第一流大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全球化的方式引进世界其它国家的优秀人力资源。1965年美国政府对《移民法》进行了修改把移民重点从对民族成分的考虑转到了照顾家庭团聚、政治难民和获得所需技术及专业人才。在本世纪前的将近90年中美国接受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大批移民。移民在保证美国劳动力的适度增长特别是优秀人才的积聚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美国实行比较完全的市场经济制度竞争环境相对公平经济发展水平高;美国具有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完善的教育发展条件,优秀人才较易得到良好的培育并在科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摘要:“一带一路”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重要倡议,范围从国内延伸到亚非欧各国,对推动经济发展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本文基于“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着重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一带一路”的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推动和创新。 目前,企业管理者都清楚地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人才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仍用简单、机械的制度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而且,许多企业管理者只重视员工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提高。但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许多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必须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缺乏科学长效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从自身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分析,以确保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必需的人力资源,从而实现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许多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管理还处于较低水平,企业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并没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无论人力资源的整合还是人力资源的开发等,均存在着许多问题。往往在管理发生问题后才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如在岗位空缺时才考虑招聘;在员工素质水平不符合需要时才考虑培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发展规划,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人才闲置、浪费、流失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企业必须制定科学的人力资

源管理规划,加大人才建设的投资,吸收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企业人才选用不合理,培训不足 人才选拔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关系到整个企业发展的人员质量。但目前许多企业缺乏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选拔方式仍然以领导任命为主。面试环节缺乏科学设计,主要依靠招聘人员的经验及主观印象来选拔人才,对潜在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挖掘不足。在家族式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用人唯亲、用人唯近的情况,裙带关系普遍,造成人才浪费和流失。此外,大多数企业缺乏合理的培训规划,培训内容以应急需求为主,所谓对员工的培训仅仅局限于师傅带徒弟,并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安排。同时许多企业管理者认为现在的人才市场供过于求,用人完全可以直接到市场上招聘。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不利于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接受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强烈,企业必须完善人才选拔与培训机制,更好地适应“一带一路”倡议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缺乏科学的绩效考核与激励制度 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设计一套行之有效能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科学考评机制,不但能成倍挖掘出员工潜在的价值,而且还会极大地避免浪费和损耗,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考评机制不科学、不严谨,考核方法多为定性的,主要侧重对员工态度的考核,在考核实施过程中较多依据领导的主观判断,而考核内容也多局限于员工对工作任务的完成程度和出勤情况,员工处于被动地位,绩效考核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个公平有效的考核机制,很难对每位员工做出合理对待,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大多数企业的激励机制比较单一,过于看重物质激励,忽视了精神激

美国智能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成热点

美国智能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成热点 更新:2011-03-08 14:22:22作者:zhezhe来源:中国储能网 在美国,将家庭电量消费“可视化”的技术与产品渐渐成为一大热点。以电力公司为主,面向家庭用户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使住户能够随时核对家庭用电情况、与所有家庭平均用电量的比较差值等。 2011年2月1日~3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市举办的水电燃气等领域的专业展会“DistribuTECH”上,也能看到许多类似的展示。显示电量消费信息的家用能源显示设备(IHD)、管理家庭能源的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服务、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等展示汇聚一堂(图1、图2)。 图1美国Tendril公司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通过将手机通信模块安装到电动汽车中,使用手机通信网络,家中的电视画面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电动汽车的充电情况。 图2加拿大Energate公司的家庭用能源显示设备 家庭用能源显示设备的主要特征是既可以组合到智能电表 或者联结互联网的网关上面,也可以取下来单独放置。 ■目的在于调整电力需求高峰

在美国,电力公司按照发电、输电、配电等领域分别运营,共有3000多家。他们的竞争环境严峻,设备投资也不到位。于是, 对美国电网老化设备的更新迫在眉睫。 因此,大多电力公司希望灵活运用IT技术控制电力需求高峰。一般而言,因为电力设备留有富余空间,为了能够承受需求高峰,设计规模与容量相对较大。但仅在用电高峰时扩大发电能力,平时则降低发电量。这样一来,除了高峰之外,其实平时长期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如果能够控制高峰,以平均水平消费电力,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设备利用效率。 控制电力需求高峰的手段之一是电量消费的“可视化”。可以以“日”、“周”、“月”为单位观察电量消费,方便地显示与家庭平均耗电水平的比较、电费等。由此,消费者可能会感到“用电量过大,要控制一下了”,从而促使其采取节能行动。有时,电力公司也会采取积极主动的策略,例如发送写有节能建议等信息的电子邮件,将其在家庭用能源显示设备中显示出来。与平均家庭耗电水平进行比较、提出建议等服务将由电力公司委托的服务提供商来提供。 这一“可视化”也将有助于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普及。目前,美国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对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

最新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从国内企业最高领导层的人性观(关于人的看法)出发,结合国内企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剖析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员工在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心理、行为表现,以及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的企业发展命运,并探索适合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一、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人的看法 任何领导者,在对人实施任何管理措施的时候,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的本性、本质有些假设、看法。通常是根据这些对人的看法、假设,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因此,我们为了探索中国企业中实施的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必要首先探索一下国内企业领导层关于被管理人员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假设。 一个人关于周围人、事的各种观念,是在历史传统和现时代环境的交汇中形成的。实际上,一个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形成亦不例外。大到国有企业领导集体,小到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的公司。 根据笔者对几十家企业的调查分析及亲身体验,发现国内企业领导集体关于被管理人员的看法不外乎两种类型: 1.员工是一种附属物 在这种企业中,领导集体以自我为中心,将企业员工视为依附于公司的一种廉价的劳动力。员工是被动的,没有思想,没有主张,是为公司赚得利润的工具,一切听从领导集体的指挥就行,毫无主观能动性可言。企业里的所有领导层人员都采用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方式,想象员工的思想行为表现。关于员工的这种认识观念大多在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表现较为明显。 将员工视为公司一种附属物这种观念的形成,通常与公司的"英雄"人物,如公司创始人的思想观念、人格特征、处世行事的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员工是活动主体 在这种公司中,员工是积极的,主动的,员工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员工是公司的主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和开发。企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对策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对策“人”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核心、最具有挑战性的因素,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近年来以企业文化建设为核心,倡导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的文化理念,大力营造和谐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并以此引领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员工认真工作,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企业打造员工能够发挥个人才智的平台,保障员工权益和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最终做到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企业文化建设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公司自上而下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企业人才流失、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难以回避,亟需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下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个人工作经历提出一些浅见,请各位领导和同事批评指正。 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专业人员缺乏。7月31日召开的公司基层党政主要负责人会议上,张忠惠总经理在主题讲话中专门提到专业人员缺乏的问题,公司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一是公司新成立项目部在定岗定员选拔专业人员时,难度很大,关键岗位人员迟迟难以到位,往往需要项目部领导利用个人以往工作关系“招兵买马” ; 二是公

司人力资源公司专第 1 页

业人员储备不足,新项目成立后专业人员调配捉襟见肘,甚至一名预算员、技术员和测量工,都需要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亲自过问; 三是专业人员缺乏不仅仅局限于技术、质检、测量和计经等专业,基层单位办公室、党群、物资、劳资专业同样存在人员缺乏问题,基层单位时有管理人员随意转岗的现象。 2、员工技能达不到岗位工作要求。在日常交流中,发现不少基层单位领导在员工日常管理中有一些共同的感慨和体会,即有不少下属员工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一个人的工作有时需要两个以上的人员来完成,同时不少员工技能和能力比较单一,能搞内务的对外协调沟通差,业务能力尚可却管理水平不足,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写不了。复合型员工普遍缺乏,成为目前基层单位工作中的一个难题。 3、专业岗位人员收入与市场行情有一定差距。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和专业人员的流动加剧,逐渐形成了专业人员的市场价值,其高低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近年来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成熟的技术、预算等专业人员在市场上谋得一份工作没有较大困难。公司受电建市场大环境、上级政策和自身决策影响,在发展中存在基层单位发展不均衡、相同岗位收入不同的问题。有些基层单位专业人员收入与市场行情有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专业人员的心态。

能源管理概论模拟试题(本科)

能源管理概论模拟试题(本科) 一、单选题 1、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国家则是(C )。 A 美国 B 俄罗斯 C 中国 D 日本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C )。 A 7% B 15% C 16% D 11.4% 3、重点整改管理用能大户,不是用能大户的是:(C )。 A 大型建材行业 B 化肥行业和石化行业 C 纺织和食品加工 D 钢铁和铝行业 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A )上庄严承诺。 A 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 B 2010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 C 2009年年底的世界能源发展会议 D 2010年年底的世界能源发展会议 5、一次能源:它是指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并不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以下那种属于一次能源( A )。 A 太阳能、地热能 B 新鲜水、蒸气 C 柴油、燃料油 D 沼气、电力 6、可再生能源:即可以不断地得到补充或能在较短周期内再产生的能源,以下非可再生能源是( C )。 A 太阳能 B 风能、水能 C 煤、石油、核能 D 海洋能、潮汐能 7、通常石油主要是各种( C )等的混合物。 A 碳、氢、氧 B 各类烷烃 C 烷烃、环烷烃、芳香烃 D 烷烃、环烷烃、烯烃 8、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占总量的70.3%( C )、和3.9%。 A 52.3% B 39.3% C 18.0% D 70.3 9、风能是一次能源,也是可再生能源。由( B )称为风能。 A 大气压力差异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 B 大气温度差异引起大气的对流运动 C 大气温度差和压力差异引起大气的移动 D 风吹动叶轮转动,产生机械能 10、饼图以圆形面积为总量,用圆饼内各扇形面积表示分量的图形,它常常用于表示( D ),也可以用颜色表明。 A 企业能源的构成或某一类能源量占总量的比例 B 企业能源总量或某一类能源量 C 企业能源的构成或比例 D 企业能源总量的构成或某一类能源量占总量的比例 11、加工转换过程中( B )较多,也是节能挖潜潜力的重点环节。 A 裂解炉 B 大重型耗能设备 C 炼焦设备 D 火力发电设备 12、( C )是企业能源系统最为复杂的环节,对不同的企业,不同用能单位,特别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很大。 A 购入仓储(关键环节) B 加工转换(重要制备环节) C 最终使用 D 输送分配(必要环节) 13、( C )是化石能源中较为理想的燃料; A 煤炭 B 石油 C 天然气 D 硫化物 14、( B )的生产及供应业是我国二氧化硫第一排放大户。 A 石油加工 B 电力、热力 C 核燃料 D 化学制品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oc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地位,将知识创新这一全新思想引入其中,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更丰富,全面优化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为自主创新战略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不断拓展自身规模,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知识创新作为研究背景,阐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关的内容,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知识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对科学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应用,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完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正面临严峻挑战,所以必须要借助科学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才能够增强预期管理的效果。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知识创新背景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知识创新理论研究 对知识创新理论的定义为,科学家与工程师基于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针对某一问题展开相关性研究与探讨形成研究结果,构建全新思想并创造全新文化,以保证新思想被应用在产品与服务中,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1]。在知识创新理论中,将企业知识创新模型细化成三个不同的部分,即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库与知识场。其中,知识库所指的就是知识运行形成结果,而知识场则是基于知识创新模式而实现运行的基本场所。以知识创新模型为基础,企业创造与创新的过程就是通过外部获得知识,

在科学化筛选和融合外部知识的情况下,创造知识的全部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概述 2.1综合激励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在综合激励理论方面提出,要想满足企业员工需求并获得理想的综合激励效果,最关键的就是贯彻落实绩效管理工作,对员工激励结果加以合理化地安排。究其原因,只有企业员工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才能够确定各岗位的具体职责。 2.2需要层次理论 对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所指的就是针对人类需求加以细化并形成多个层次,针对诸多需求实施系统化的分析。简单地讲,指的就是在企业内部员工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员工会追求更高层次满足。 2.3人本管理理论 所谓的人本管理理论,具体指的就是人类管理理念逐渐由物本管理转变成以人为中心。在人本管理理论当中,员工作为企业内部价值虽高且最不可或缺的资源。其中,根据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特长、兴趣以及心理素质等多个方面,将其安排至最佳岗位,确保在岗位中将自身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保证职业价值和自身修养水平得以提升[2]。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构建中的知识创新作用 近年来,市场经济竞争愈加激烈,现代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为更好的实现战略目标,会借助知识创新的方式不断优化竞争实力。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企业的竞争并不仅仅体现在硬件竞争方面,同样也必须要全面增强内部的软实力。目前阶段,原有以个体能力参与竞争的方式已经被摒弃,所以必须要借助科

(管理知识)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从辅助职能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经营伙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一种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一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并且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赖以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美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人力资源配置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的人事部门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策略性角色,其工作重点不是对雇员问题进行急救处理,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策略的拟定。从雇员招聘到使用都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举措来认真对待,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不断投资于培训和发展工作,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公司等部门成功地达到企业战略目标。如美国的微软公司,自成立之初就对招聘非常重视。公司的招聘宗旨是“招聘不是针对某个职位或群体,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即要确保招聘到长远来看适合企业、适合整个组织的人选,而不是考虑让他们担负某个具体的职位。 二、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虚拟管理趋势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行政管理事务方面所花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小,一些人力资源服务可以越来越多地通过自助形式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现象在美国的企业中也越来越普遍。通过将日常的管理工作交给企业外包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者机构去管理,美国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得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对企业价值更大的管理实践开发以及战略经营伙伴的形成等功能上。如今在美国,很多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最基本的业务--工资发放外包给企业以外的专营业主,使得薪金支票发放率大为提高。同样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福利与津贴管理业务、档案保存、工作安置与咨询以及信息系统等也外包给专营业主或专业咨询公司。很多美国公司还将招聘工作交给专营业主,让他们帮助公司对众多的应聘人员进行前几轮的筛选,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公司手中。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享受各自规模经济而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所以,可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力资源管理虚拟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制度化、规范化是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规章制度非常完整健全,对个人素质和技术要求、工作职责,对每一个人的分工、职责、权利和突发性问题处理的过程和政策都有具体的规章可循。职务分工极为细腻是美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最大特点。这种细腻的职务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时也为美国公司高度的专业化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评定,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注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美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非常重视不断改进和完善员工工资福利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形成了比较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美国企业的工资分配具有两个特点: 1.合理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人才,给予人才十分优厚的经济条件,如:给人才以公司股票、提供交通、住宿补贴,提供401K保险(相当于中国的补充养老保险)和比较昂贵的牙齿保险等,对外国人才还可帮助办理移民手续。相反对没有技术、管理专长的人员,如工勤人员、普通雇员,仅提供十分有限的收入,甚至只提供政府规定的最低

国内外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现状及商业模式研究

国内外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现状及商业模式研究 作者:封红丽来源:能源研究俱乐部发布时间:2017-5-11 9:19:30 中国储能网讯:随着能源互联网技术,分布式发电供能技术,能源系统监视、控制和管理技术,以及新的能源交易方式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综合能源服务(集成的供电/供气/供暖/供冷/供氢/电气化交通等能源系统)近年来在全球迅速发展,引发了能源系统的深刻变革,成为各国及各企业新的战略竞争和合作的焦点。国内企业也纷纷掀起了向综合能源服务转型的热潮。因此,国外综合能源服务的发展如何,又有哪些商业模式值得借鉴显得尤为重要。 原文首发于《能源情报研究》2017第4期 能源情报研究中心封红丽 国外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现状 综合能源服务有两层含义:一是综合能源,涵盖多种能源,包括电力、燃气和冷热等;二是综合服务,包括工程服务、投资服务和运营服务。综合能源服务包含三要素:资金、资源和技术。目前,在国内外尚无综合能源服务的统一定义。国外使用较多的相关概念包括 Multi-carrier Energy Systems,Multi-vector Energy Systems,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和Energy Systems Integration。传统能源产业(电力企业、电网企业、燃气企业、设备商、节能服务公司、

系统集成商以及专业设计院等)都在策划综合能源服务转型,导致综合能源服务产业竞争激烈。 (一)国外典型国家综合能源服务发展现状 传统能源服务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美国,主要针对已建项目的节能改造、节能设备推广等,合同能源管理是其主要商业模式。基于分布式能源的能源服务,产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美国,以新建项目居多,推广热电联供、光伏、热泵、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其融资额度更大,商业模式更加灵活。现如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出现,融合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区域微网技术的新型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开始诞生。综合能源服务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因此,世界各国根据自身需求制定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综合能源发展战略。下面主要介绍欧洲主要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情况。 1.欧洲 欧洲是最早提出综合能源系统概念并最早付诸实施的地区,其投入大,发展也最为迅速。早在欧盟第五框架(FP5)中,尽管综合能源系统概念尚未被完整提出,但有关能源协同优化的研究被放在显著位置,如DG TREN(distributed generation transport and energy)项目将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与交通运输清洁化协调考虑;ENERGIE项目寻求多种能源(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协同优化和互补,以实现未来替代或减少核能使用;Microgrid项目研究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其概念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21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形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已经开始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必要的修改,但直到现在为止,历史上形成的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仍没有多少变化。他们的基本特点是:注重市场调节、制度化管理、劳资关系的对抗性。 1、发达的劳动力市场在调节人力资源分配中的作用 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对配置社会上的劳动力资源,起着极为关键的中介作用。美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市场的依赖性很强。从雇主一方面来说,无论是需要什么人才,比如:经理、秘书、勤杂、研究人员或生产工人,就到市场上登广告,通过规范的人员筛选、招聘程序,聘用企业需要的人才,或者通过有目标的市场竞争,把自己需要的人才从别的企业“挖”过来。对于企业不需要的人,则会几乎是毫不留情地予以解雇,由市场这一杠杆来重新安排其就业和去向。对劳动者一方来说,从在学校学习、选择专业起,就要注重劳动力市场的动向,使所学知识、专业既符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又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和将来的就业机会结合起来。就业以后,员工如果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变化,或是发现了新的更为理想的就业机会,也会拂袖而去,毫不犹豫的另谋高就。市场对这种变换工作的人员不仅不予歧视,反而认为能在这种市场流动、竞争中找到更好工作的员工是“市场价值”很高的优秀员工。如此,企业中雇主和员工之间就是直截了当的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劳动者付出劳动,雇主付给合理的报酬,员工对企业也很少忠诚可言。在这样一种一短期的市场买卖关系为核心的就业关系下,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很大,员工队伍的稳定性就相对较差。 2、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和人才提拔上的“快车道” 美国的企业管理,自泰勒的“科学管理”诞生以来,历来讲究制度化,这个特点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表现为:分工明确、责任清楚,对常规问题处理的程序和政策都有文明规定。比如:美国一家汽车制造厂中蓝领工人的工种,有电工、机械工、清洁工、搬运工等达数百种之多。并且每一工种对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技术技能要求、工作岗位职责等都有明文规定。在美国企业中,谁在什么位置或干什么工种,,谁就做什么,不同位置和工种的工作人员是不能随便交叉使用和“侵权”的。在这样明确和细分的分工条件下,企业内部实行垂直领导,等级关系明确,上级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下级对上级的指示必须无条件执行。专业化和制度化加上注重市场细节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在招聘和提拔员工时,都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员工进入一个企业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受教育较多的人,进入企业时的位置通常要比同时进入该企业的受教育较少的人的位置要高;企业的高层领导,即可以从企业内部提拔,也可以从别的企业“挖”得;新员工只要能在工作中作出成绩,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可能很快得到提拔,而不必论资排辈、“熬年头”。 3、对抗性的劳资关系 美国企业中劳资双方的关系是对抗性的。这种对抗性的劳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者认为管理是自己的事,至于工人的劳动贡献,已通过工资形式加以补偿了,工人不应该再有别的要求,不应该参加管理,也无权过问企业的经营情况。企业的管理者利用自己信息上的优势,总是想尽办法压底员工的工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主要问题 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战略引导、战略驱动、战略约束。一句话,就是通过长远正确的谋划贯穿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体现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只有这样,才可能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动力性。然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对政策较大的依赖性上。而我国政策本身变化大这一特点,使不少企业忽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企业领导大约有80%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制定及推行缺乏深刻认识,至少有60%的企业没有始终一致贯彻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还有一些企业仍沿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削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 2、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特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竭动力源来自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其中核心的价值及其价值体系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企业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借助于多种手段,进行教育、灌输,让员工感悟、体验,使企业文化慢慢地融入自己的思想中,最终形成扎根于心底的对员工行为起基本支配作用的观念。这一切需要时间,需要坚持,还需要创新和超越。而我国企业大多采取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基本做法稍加改造,加上自己的经验,便形成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极大地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使人力资源管理陷入鸡肋的境地。 3、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企业领导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的话题,而“以人为本”以什么为载体、怎样贯彻、切实保证推行,就难以落实。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题目是“以人为本”应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不能准确地回答此问题。其实,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再开明的领导也难以保证人性化的管理持久地推行。正因为我国企业不少领导在制度建设思想不重视、行动不力,遇到班子调整、人员升迁,“以人为本”就不自觉地变味儿,使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停留在口头上。 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意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性化管理的种种手段,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作贡献,由此实现自身的价值,达到通常所说的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格局。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已弱化到令人堪忧的程度,企业与员工的矛盾有加剧的趋势,员工与企业的纯经济关系已不在少数,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越来越少,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薄,出了问题无处反映,有了困难无处解决,心中烦恼元处诉说,长此以往,员工自然难以主动与企业同心同德,人力资源管理主体缺位的危机渐现。 5、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高效运行的基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约束机制不仅是企业形成合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员工自律的保证。而我国企业多数是在不断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同时受到新旧体制的挤压,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形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这种模式的先天不足表现在自我约束缺乏,机制建立滞后,其主要表现是:落后观念与先进观念碰撞剧烈,制度运行与行为干扰冲突,优势资源与劣势资源对抗,有序与无序争锋……,以上表现充分反映出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成熟,带有较浓厚的人治和经验主宰的倾向,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世界各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笔记 人大教授:孙树涵 开场白: 中国昨天:原始推动力加投资需求,消费率极低,内向型封闭的发展战略的国内市场。 今天:市场是世界性的,生产方面全部超越国界。 人事经理需具备超人的洞察力、应变力、忍耐力、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弱点,良好的心态,不断超越自己,自我选择。 商品贸易交流被跨国公司取代,不仅可利用生产资料人力资源等,对贸易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源领导所具品质! 人力资源开发:道德心智: 1、创造性的洞察力1、目标追求 2、敏感力2、诚实的面对自我弱点 3、远视力3、良好的心态,不断超越自己 4、应变力4、培养情商EQ 5、集中力5、自我选择,自我负责 6、忍耐力、毅力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如何思考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 题 一、时代与企业发展给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活动范围内针对人这一特殊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的活动。 1.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区别:沟通方式改变,学习的革命(学习方式变化) 企业的核心是职业技能:员工具备的能力、素质 人力资本-员工本身 结构资本-企业内部模式 顾客资本-顾客关系价值 ?区别一:目标追求不同 工业时代-追求规模,以规模求利润,产量 知识时代-企业整体效益的超值,讲求小、好,强调企业整体提高,服务超值,企业持续高速发展。 ?区别二:管理系统 工业时代-物质资本为核心技能 知识时代-以智力资本为核心联接其它技能。

?区别三:管理思想 工业时代-标准制度、激励系统让人更稳定、努力,让人“尽力”是理性管理思想。 信息时代-人性的思想,更多要求人“尽心”工作,让人更聪明地工作,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是人性管理思想。 ?区别四:管理秩序 工业时代-强调等级秩序,金字塔型,职能管理。 信息时代-组织要求扁平化,强调部门间的合作,管理重心下移。 2.时代对管理的要求 策略联盟: (1)从营销角度看:是顾客导向型形成一个服务价值链。 企业生存发展顾客忠诚度顾客的满意度企业提供的产 品和服务 员工的满意度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员工生产效率 ①由员工处理顾客问题 ②品质与创新:{产品、质量、速度、团队}四大魔咒 ③注重速度与效率 ④组织扁平化 ⑤强调沟通,强调企业文化 ⑥学习型组织,注重员工自我开发与潜能开发 ⑦利益共同体 ⑧系统整合,出现整合人力资源管理 (2)企业注重品质与创新在四个方面:产品质量,速度,服务,团队精神,每一方面均与人相关。 二、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 1、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是企业未来成长发展的源泉。 (1)工业时代: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本、企业家。 (2)信息时代:提出了知识是特殊资源,知识、劳动力、企业家价值是企业创造资本的要素,确立人在企业中的核心地位。 2、人力资源是特殊的战略性资源 从组织上确立人力资源的核心地位 (1)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本主体是创造源泉 (2)人力资源有能动性和可激励性 (3)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可开发性,通过开发可增值 三、人力资源管理进入战略性目标的标志 (1)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战略目的制度执行实现的主要参与者 (2)人力资源管理不再游离于企业管理之外,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3)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组织战略目的制定的对象 (4)人力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责任而是所有管理者的责任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社会转型和市场竞争需要企业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而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这些能力的形成。因此,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深化改革,理顺体制、改变观念、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等方面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对策我国企业在近20年的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整体实力 有所增强,管理理念有较大的改变,管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是,随着改革全面深入地推进,开放力度不断地加大,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客观上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出更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对策。本文拟就新形势下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主要问题 1、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战略引导、战略驱动、 战略约束。一句话,就是通过长远正确的谋划贯穿到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体现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只有这样,才可能保持人力资源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动力性。然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特别是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对政策较大的依赖性上。而我国政策本身变化大这一特点,使不少企业忽略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企业领导大约有80%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制定及推行缺乏深刻认识,至少有60%的企业 没有始终一致贯彻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还有一些企业仍沿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从而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效,加大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削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竞争力。2、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特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 竭动力源来自于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其中核心的价值及其价值体系则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企业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借助于多种手段,进行教育、灌输,让员工感悟、体验,使企业文化慢慢地融入自己的思想中,最终形成扎根于心底的对员工行为起基本支配作用的观念。这一切需要时间,需要坚持,还需要创新和超越。而我国企业大多采取把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基本做法稍加改造,加上自己的经验,便形成了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极大地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的发挥,使人力资源管理陷入鸡肋的境地。3、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保障。“以人为本”是企业领导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的话题,而“以人为本”以什么为载体、怎样贯彻、切实保证推行,就难以落实。笔者曾做过一次调查:题目是“以人为本”应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不能准确地回答此问题。 其实,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完善健全的制度保障,再开明的领导也难以保证人性化的管理持久地推行。正因为我国企业不少领导在制度建设思想不重视、行动不力,遇到班子调整、人员升迁,“以人为本”就不自觉地变味儿,使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停 留在口头上。4、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意识。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性 化管理的种种手段,以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使员工对企业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员工自觉地为企业作贡献,由此实现自身的价值,达到通常所说的企业与员工双赢的格局。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的主体意识已弱化到令人堪忧的程度,企业与员

美国能源部的介绍与主要组织机构情况

更多资料请访问.(.....)

目录 1美国能源部介绍及主要组织机构情况 (6) 1.1美国能源部所属主要机构一览表 (8) 1.2美国能源部机构设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美国能源部组织机构图 (8) 1.4主要机构详细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1国家核安全管理部长办公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2科学副部长办公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3能源及环境副部长办公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4部长办公室下属各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2ITER介绍及主要组织结构. (8) 2.1ITER主要机构设置及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ITER组织结构图 (8) 2.3管理部门情况介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美能源部系统参与实施ITER 计划的组织架构 (9) 3NIF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介绍及主要机构情况.. (9) 4.1主要职责 (10) 4.2内设机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11)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新发展趋势 发表时间:2010年03月09日 10:32 点击数:722 次小大保护视力色: 摘要:美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中一直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特别是金融危机过后,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文章在分析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其对人才开发的特点,从人力资源管理的使用、内容以及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度等多方面阐述了美国人力资源的发展变化,并根据中国的人力资源发展环境,得出几点启示,以期对更好地建立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借鉴意义。 引言 美国建国只有230多年的历史,人口为全世界的5%,但却拥有43%的世界经济生产力和40%的高科技产品。这一组数据足以使美国具有称霸世界的实力。然而,支撑这一组数据的却是另一组数据:美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高达6.7%,高等教育毛人学率为82.7%(2005年),万人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为558.88人(2005年),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为4629.26人,拥有超过一半的世界排名前40的大学,拥有研究生数量号称全世界的1/3。美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舍得花大本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培养了一大批规模和素质都堪称世界一流的高学历人才。 美国不仅重视自己培养人力资源,更为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吸引顶级资源为我所用,这可以说是美国人力资源政策的最大特点。 然而,真正能使美国成为人才强国的,却是美国创立的一套成熟的具有美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价值实现机制模式。这个模式可以将其描述为4个“高”:高普及性的高等教育和社会培训体系+高门槛的人力资源移民政策+高竞争的市场

配置机制+高价值实现的企业用人制度。可以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HRM)已经走上了专业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构建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倾听雇员的意见并向管理层反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企业HRM始终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积极鼓励雇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的拟定,激励雇员满足其成就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系列培训项目以提高雇员岗位技能,注重开发雇员的能力,培育有潜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不断完善激励雇员、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企业给雇员的工资逐年有所变化。美国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无论是人力资源的开发、计划、招聘选拔和评估,还是绩效考评、控制和管理,都已经形成成熟的、独具美国特色的体系。 当前严峻的客观现实越来越取决于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取决于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持续恶化,失业率持续上升,1992年的失业率达到7.8%,是近5年来的最高点,2009年失业率达到了10.2%,据经济学家预测,2010年平均失业率会高于10%,许多在职员工在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之际,也给不少在职人员带来一些激励作用,人力资源部门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文章探讨了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以期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有所启示。 2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1954年,Peter Druker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相对于其他要素来说收益更加明显,使得投资更偏向于知识领域。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人力资源管理向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发展。Bartlett和Ghoshal指出:随着企业投入到越来越激烈的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战争中,随着具有专业型知识、高素质能力的复合性人才被视为稀缺战略资源,企业人力资源专家成为组织企业组织战略统筹、计划、发展和传递的关键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