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护理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护理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护理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护理

1.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时间及治疗情况,有无长期卧床、手术、妊娠、分娩及口服避孕药物史,

有无反复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史。症状和病期是否一致,起病的部位及发展情况,疼痛的性

质,有无发热、患肢肿痛等。

2.局部检查时应注意患肢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肿胀情况(须每日用卷带尺在最粗平面精确地测量

周长,并与健侧同一平面作比较),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与对侧相比,最好用皮肤温度测量器测量),肢体

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否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无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

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3.诊断有困难时或为明确病变范围,可行超声检查、脉冲多普勒频谱检查、静脉造影术(可有效地判

断有无血栓、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

4.静脉测压,行足背静脉穿刺,针接压力传感器或有刻度的透明塑料管(盛满肝素-生理

量静脉压,正常压力一般为12.7kPa(130cmH20),作踝关节伸屈活动时,腓肠肌收缩,压力明显下降,一

般可降至5.9kPa(60cmH20),停止活动后压力回升,回升时间超过20s。主干静脉有血栓形成和堵塞者,

无论静息或活动时的压力均明显升高,回升时间增速,一般不超过12s。

二、处理措施:

静脉血栓日常保健

1、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

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

减轻。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3、避免碰撞伤肢: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注意安全,严防再次碰撞伤。.刷牙用软毛牙刷,可用电动

刮胡刀刮胡子。

4、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大量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

。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5、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

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本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内容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配合!

超声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发表时间:2018-08-24T16:22:50.8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1期作者:徐进 [导读] 随着肺栓塞的发病率的逐渐增高,对于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查越来越重视,文献报道[1]70%~90%肺栓塞者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 海军青岛第二疗养院山东青岛 266071 近年来,随着肺栓塞的发病率的逐渐增高,对于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查越来越重视,文献报道[1]70%~90%肺栓塞者的栓子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特别是小腿肌间小静脉的血栓形成,有时被乎视。本组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康复科患者因小腿肿胀,超声检查诊断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6例的声像图资料,旨在提高超声对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检出率,为临床早期及时治疗提供帮助。 1.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我科对康复住院病人超声检出的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患者36例,男30例;女6例,年龄38~81岁,平均52岁。其中,右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0例,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2例,双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4例。患者均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小腿胀痛,小腿部至足踝肿胀。所有患者均经溶栓治疗观察或血管造影检查证实。 二、仪器与方法 使用百胜EsaoteMyLabTwic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LA523频率4~13MHz。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双下肢,轻度弯曲外旋,依次检查双侧下肢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大隐静脉、胫前静脉,然后再取俯卧位检查腘静脉,胫后静脉及小腿肌间静脉,重点对小腿各肌间静脉进行检查,双侧对比。二维超声检查静脉内径有无增宽,管腔内有无异常回声,按压探头观察静脉管腔能否压瘪,如不能压瘪则认为有血栓形成,结合CDFI静脉管腔内血流充盈情况。 依据血栓形成的时间分为三型[2]:①急性血栓:2周以内发生的血栓;②亚急性血栓:2周~6个月内发生的血栓;③慢性血栓:超过6个月以上的血栓。 三、结果 36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急性血栓16例,超声表现为小腿肌间静脉局部内经增宽,内见絮状或团块样均质低回声,管壁规则清晰,探头按压管腔不能压瘪,CDFI示管腔内无血流信号。亚急性血栓14例,表现为管腔较急性期变窄,管腔内为不规则、不均质中等或稍高回声团,部分血栓头部可见游离状态,探头挤压管腔不能压瘪,CDFI示血栓周边条状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慢性血栓6例,管腔变窄,管壁增厚,不均匀,血栓呈高不均质回声,挤压管腔不能压瘪,CDFI示内或周边点条状血流信号,有的可见侧支血管开放。 四、讨论 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血栓形成的基本条件为:静脉血流缓慢、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小腿肌间静脉为远端静脉,属于下肢深静脉丛,分支多、管径细、壁薄、静脉瓣数量少、血流缓慢,加之卧床者缺少运动,小腿肌肉缺乏收缩推动其血液流动,易导致形成血栓,不及时治疗,可移动或蔓延至近端的大中深静脉,引起严重的并发症[3]。有学者[4]报道90%~95%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深静脉血栓,7%的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近端腘静脉、股静脉血栓发生肺栓塞的概率更高。因此,对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时溶栓和抗凝治疗有利于迅速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对防止肺栓塞有重要的意义。DSA检查是诊断和排除静脉血栓的“金标准”,但DSA属于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患者不易接受。而超声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及准确等特点。有研究[5]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敏感性93%以上,特异性为99%,准确性为97.6%。本组研究发现小腿肌间静脉急性血栓形成16例,亚急性、慢性血栓形成20例,准确率99%以上,准确性很高。“探头挤压静脉管腔不压瘪”是超声诊断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重要特征。笔者体会临床工作中该技术的具体特点:①因肌间静脉管径细,位于肌肉深层,小腿肿胀和肌肉紧张等,按压一定要缓慢用力,且不可过急或用力过大;②探头与静脉长轴平行时按压静脉管径图像容易从探头下消失,要稳住探头平稳用力,和健侧同位置静脉反复对照检查确定患者有无血栓形成;③对有移动的游离状态的血栓,忌反复过度挤压,以免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静脉扩张应与下列疾病鉴别:①小腿肌间血肿。肌间血肿有剧烈运动或撞伤史,小腿胀痛,血肿无包膜,呈梭形或不规则形、内有“云雾”样或分层回声。②小腿肌间扩张的穿支静脉。有下肢静脉曲张史,挤压小腿有血液倒流血流信号,可挤压瘪现象。 综上所述,超声对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不仅检出率高,而且对检测血流通畅情况及侧支循环形成、明确阻塞部位、血栓类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此外,超声具有简便,无创,可重复性特点,对于存在血栓形成高危因素,下肢肿胀的患者要随时对下肢静脉进行超声检查,以便早发现血栓,及时治疗,慎防肺栓塞的发生。因此,超声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检测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 [1] 谷岩,候彭,谷川.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5):714-717. [2] 姜玉新,王志刚.医学超声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59-360. [3] 刘月洁,杨力,宋奕宁,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腿肌间静脉血栓[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3):1933-1935. [4] Girard P,Tardy B,Decousus H,et al.Inferior Venacava interrupeion:How and when[J].Annu Rev Med,2000,51(1):1. [5] 林梅清,古艳,何晓薇,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和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5):157-158.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护理

1.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时间及治疗情况,有无长期卧床、手术、妊娠、分娩及口服避孕药物史, 有无反复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史。症状和病期是否一致,起病的部位及发展情况,疼痛的性 质,有无发热、患肢肿痛等。 2.局部检查时应注意患肢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肿胀情况(须每日用卷带尺在最粗平面精确地测量 周长,并与健侧同一平面作比较),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与对侧相比,最好用皮肤温度测量器测量),肢体 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否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无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 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3.诊断有困难时或为明确病变范围,可行超声检查、脉冲多普勒频谱检查、静脉造影术(可有效地判 断有无血栓、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 4.静脉测压,行足背静脉穿刺,针接压力传感器或有刻度的透明塑料管(盛满肝素-生理

量静脉压,正常压力一般为12.7kPa(130cmH20),作踝关节伸屈活动时,腓肠肌收缩,压力明显下降,一 般可降至5.9kPa(60cmH20),停止活动后压力回升,回升时间超过20s。主干静脉有血栓形成和堵塞者, 无论静息或活动时的压力均明显升高,回升时间增速,一般不超过12s。 二、处理措施: 静脉血栓日常保健 1、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 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 减轻。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3、避免碰撞伤肢: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注意安全,严防再次碰撞伤。.刷牙用软毛牙刷,可用电动

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羡慕我们看下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症状。 最常见的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依据每天用卷带尺精确的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单纯依靠肉眼观察是不可靠的,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②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腘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③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刺激小腿血全静脉而引起;④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病12周后可姓浅静脉曲张。 同时根据并发的部位不同,可出现各种不同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兹分述如下: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护理:静脉曲张(俗称「浮脚筋」)是静脉系统最常见的疾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造成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多发生在下肢,腿部皮肤冒出红色或蓝色、像是蜘蛛网、蚯蚓的扭曲血管,或者像树瘤般的硬块结节,静脉发生异常的扩大肿胀和曲张。根据统计,台湾约有25~40%女性、20%的男性患有静脉曲张的现象。老师、外科医师、护士、发型师、专柜小姐、厨师、餐厅服务员等需长时间站立的职业皆是高危险群。此外静脉曲张和遗传、口服避孕药及怀孕也有相关。因人体没有自我修复办膜的机制,所以静脉曲张为一种不可逆的现象,但是我们仍可藉由保守治疗(如使用弹性袜、运动、饮食及生活作息的改变)来预防静脉曲张的范围扩大及减轻其症状。走路、游泳、脚踏车等较缓和的运动,除能改善循环外,还能降低新的静脉曲张发生的速率。在饮食方面,应多吃高纤、低脂饮食及加强维他命C、E的补充。在日常生活方面,则应控制体重,避免服用避孕药、避免穿著过紧的衣物及高跟鞋、跷二郎腿及避免久

股肿,下肢静脉血栓

股肿 股肿是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炎性病变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多有长期卧床、分娩或手术史,患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浅表静脉显露。相当于西医的血栓性深静脉炎。本病最大的危害是静脉血栓脱落后引起肺梗塞或肺栓塞。 病因病机多由久卧,久坐,产后,腹部或盆腔手术,外伤等后制动,气血运行滞 缓,或外伤手术损伤筋脉,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瘀血阻于络道,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溢于脉外,流注下肢而成。 疾病诊断 多有长期卧床、分娩、腹部或盆腔手术、外伤史,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行走时加剧,发热。深静脉行走区压痛。浅静脉怒张,由于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出现不同的表现。 一、小腿血栓性深静脉炎初起小腿腓肠肌肿胀疼痛,胫、足水肿,行走时小腿疼痛加剧,局部皮温升高,腓肠肌有压痛。小腿伸直、足用力向背侧屈曲时腓肠肌疼痛加剧,可有低热。 二、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起病股内侧疼痛,股部肿胀明显,小腿及足部可有轻度肿胀,股静脉行走区有深压痛,全身有发热,甚至高热。 三、髂股静脉血栓性静脉炎起病急,可先出现高热和全身不适,数小时内一侧髂腹部及股部出现肿胀疼痛,皮色发白,甚则紫绀,皮温升高,肿胀可自下腹、臀部下至整个患肢,大腿内侧股三角区有明显压痛。慢性期,肿胀减轻,肿胀区浅静脉扩张,皮肤增厚,小腿色素沉着。以上三种情况经积极治疗,1个月左右可出现好转,终不化脓,若突然出现胸痛、咳嗽咳血者,多为血栓脱落出现肺梗塞;若突然剧烈胸痛、呼吸急促、出冷汗则有肺栓塞之可能。若早期治疗不当,血栓机化,可形成静脉回流障碍出现肢体肿胀的后遗症。辅助检查: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增多。静脉血流图、超声多普勒、静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鉴别诊断 下肢痈为发生在下肢肌肉的化脓性疾病。初起亦为患肢疼痛、肿胀,逐渐转为红肿,可见患侧胯间毕核肿大,约5—7天酿脓时呈鸡啄样痛,按之应指,穿刺可抽到脓液。全身有恶寒发热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血瘀湿热病变在髂股静脉时,下肢肿胀疼痛发热,皮色苍白或紫绀,扪之灼热;舌暗或有瘀斑,苔腻,脉涩数。病变在小腿深静脉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

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护理

一、诊断: 1.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时间及治疗情况,有无长期卧床、手术、妊娠、分娩及口服避孕药物史, 有无反复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输液导管史。症状和病期是否一致,起病的部位及发展情况,疼痛的性 质,有无发热、患肢肿痛等。 2.局部检查时应注意患肢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肿胀情况(须每日用卷带尺在最粗平面精确地测量 周长,并与健侧同一平面作比较),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与对侧相比,最好用皮肤温度测量器测量),肢体 远端脉搏有无改变,能否在体表扪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有无感染病灶存在及足靴区营养性改变,如脱 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3.诊断有困难时或为明确病变范围,可行超声检查、脉冲多普勒频谱检查、静脉造影术(可有效地判 断有无血栓、血栓的位置、范围、形态和侧支循环)。 4.静脉测压,行足背静脉穿刺,针接压力传感器或有刻度的透明塑料管(盛满肝素-生理盐水溶液)测 量静脉压,正常压力一般为12.7kPa(130cmH20),作踝关节伸屈活动时,腓肠肌收缩,压力明显下降,一 般可降至5.9kPa(60cmH20),停止活动后压力回升,回升时间超过20s。主干静脉有血栓形成和堵塞者, 无论静息或活动时的压力均明显升高,回升时间增速,一般不超过12s。 二、处理措施: 静脉血栓日常保健 1、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

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 减轻。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3、避免碰撞伤肢: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注意安全,严防再次碰撞伤。.刷牙用软毛牙刷,可用电动 刮胡刀刮胡子。 4、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急性期患者需大量静注扩血管、抗凝及溶栓药物,发热患者需输注抗生素 。为保护静脉血管,每日热敷穿刺处2次,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5、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 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彩超诊断小腿肌间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的特点.doc

彩超诊断小腿肌间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的特点 2020年4月

彩超诊断小腿肌间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的特点本文关键词:合并症,静脉曲张,小腿,诊断,彩超 彩超诊断小腿肌间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的特点本文简介:小腿肌间静脉是位于小腿肌肉间的静脉,具有分支多、管径细、走形多变、血流速度慢等特点,所以其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容易迂曲扩张并形成血栓,若不及时发现,血栓可继续向近心端发展,引起广泛的深静脉血栓,导致严重的症状,甚至肺栓塞。本文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腿肌间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的声像图特点及临床特征。 彩超诊断小腿肌间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的特点本文内容: 小腿肌间静脉是位于小腿肌肉间的静脉,具有分支多、管径细、走形多变、血流速度慢等特点,所以其在内外因素作用下容易迂曲扩张并形成血栓,若不及时发现,血栓可继续向近心端发展,引起广泛的深静脉血栓,导致严重的症状,甚至肺栓塞。本文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腿肌间静脉曲张及其合并症的声像图特点及临床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2013.1-2014.2超声诊断小腿肌间静脉曲张的患者159例,其中男90例,女69例,年龄40-87岁,平均年龄65岁。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GE Vivid E9和Philips Sonos4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探头频率3-12 MHZ. 患者首选仰卧位,检查双侧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大隐静脉、胫前静脉,然后俯卧位或侧卧位,检查腘静脉、小隐静脉、小腿肌间静脉、胫后静脉,检查肌间静脉时,要重点观察腓肠肌、比目鱼肌肌内的所有肌间静脉,测量其最宽处内径,观察其有无迂曲扩张,内部有无血栓,对于彩色血流显示欠佳的患者,可在加压后放松的瞬间观察其有无血流,同时观察其能否被压闭。 2结果 2.1超声表现

下肢静脉血栓诊疗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 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 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二)临床可能性评估和诊断流程 DVT的临床可能性评估参考Wells临床评分(表2),DVT诊断流程见图1。 四、治疗 (一)早期治疗 1.抗凝: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降低PTS发生率。药物包括普通肝素、图1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流程 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1)普通肝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使用时必须监测凝血功能,一般采用静脉持续给药。起始剂量为80~100 U/kg静脉推注,之后以10~20 U·kg-1·h-1静脉泵入,以后每4~6小时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再作调整,使APT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保持在

下肢静脉血栓基础知识

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心血管介入医学科 下肢静脉血栓基础知识 一、【概念】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能在体表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二、【病因】 1、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脾切除术后,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也可使血凝固。避孕药可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2、静脉壁的损伤:包括: ①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②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③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3、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三、【症状】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 3、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

一例静脉血栓的案例分析

隐形杀手来袭,我们该如何应对--一例静脉血栓的案例分析 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被称为“生命的隐形杀手”,是常见的、极为严重的致死性血栓性疾病,但一直未被充分重视[1]。据了解,静脉血栓栓塞症占院内死亡原因10%,占高龄患者死亡原因39%。1/3的VTE患者10年内发生血栓栓塞后综合征(PTS) ,每次发作的治疗费用不菲[2]。现在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患者因病情的原因出现了静脉血栓,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预防患者发生静脉血栓,当患者发生了静脉血栓后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案例介绍: 黄某,男,49岁,因癫痫反复发作入院。入院颅脑MRI显示右侧额叶、顶叶及放射冠区较大范围脑梗死,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查体身高173cm,体重70kg,体温36.5度、脉搏87次/分、呼吸20次/分。患者于6月11日行开颅占位显微切除术,术后神志清楚转出NICU,患者6月12日因左侧肢体持续抽搐转入NICU,6月13日转出NICU,留置胃管,予肠内营养。患者于6月15日测D-二聚体定量显示纤维蛋白原1.89g/l,6月16日行双上肢双下肢彩超显示双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形成,右侧大隐静脉曲张。 案例分析: 问题1:黄某为什么会形成静脉血栓? 问题2: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有效的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问题3:静脉血栓形成后,我们该如何处理? 案例反思:

问题1:黄某为什么会形成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评估节点:入院(转入)、术前、术后、出院(转出)、病情发生变化时。对入院病人、转入病人、普通手术病人、以及急诊手术病人均需在4小时内进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风险等级落实相关的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患者治疗及病情发生变化时需再次(4小时内)进行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患者治疗变化包括:手术,行化疗药、避孕药、激素等特殊药物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石膏固定,牵引等。 患者病情变化包括:活动能力下降,感染,严重腹泻,脑梗,心梗,肺功能障碍,血液相关检查结果变化等。 评估工具[3]:caprini评分量表、Autar评估量表

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和分型: 1,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骤,全下肢明显肿胀,患侧髂窝,股三角区有疼痛和压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及体温均升高。左侧发病多于右侧。 2,周围型:股静脉或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局限于股静脉的血栓形成,主要特征为大腿肿痛,由于髂-股静脉通畅,故下肢肿胀并不严重。局部在小腿部的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特点为:突然出现小腿剧痛,患足不能着地踏平,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作踝关节过度背屈试验可致小腿剧痛(Homans征阳性)。 3,混合型: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临床表现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肌层都可有压痛,常伴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股白肿)。如病程继续进展,肢体极度肿胀,对下肢动脉造成压迫以及动脉痉挛,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出现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进而小腿和足背往往出现水泡,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并呈青紫色(股青肿),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性坏疽。 预防与治疗: 手术,制动,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病的高危因素,给予抗凝,祛聚药物,鼓励病人作四肢的主要运动和早期离床活动,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治疗分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1,一般处理: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 2,祛聚药物:阿司匹林,右旋糖酐,双嘧达莫,丹参等,能扩充血容量,降低血粘度,防治血小板聚集,常作为辅助治疗。 3,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具有降低机体血凝功能,预防血栓形成,防止血栓繁衍,以利血栓形成的静脉再通。通常先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分子量小于6000)静 脉或皮下注射,达到低凝状态后改用香豆素衍化物(华法林)口服,维持2个月 或更长时间。 4,溶栓治疗:链激酶,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能激活血浆中的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裂解,达到溶解血栓的治疗目的。早期溶栓 (2-3天)效果优于病期较长者,病程较长(10-15天)也可以试用。 出血是抗凝,溶栓治疗的严重并发证,且剂量的个体差异很大,应严密观察凝血功能的变化,凝血时间(CT)不超过正常(8-12分)的2-3倍,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延长1.5-2.5倍,凝血酶时间(TT)不超过60秒(正常16-18秒)凝血酶原时间(PT)不超过对照值1.3-1.5倍,INR(international normaliged ritio)控制在2.0-3.0。纤溶治疗时,尚需测定纤维蛋白原,不应低于0.6-1.0g/l(正常2-4g/l)。一旦出现出血并发症,除了停药外,应采用硫酸鱼精蛋白对抗肝素,维生素k1对抗口服抗凝剂;使用10%6-氨基乙酸,纤维蛋白原制剂或输新鲜血,对抗纤溶治疗引起的出血。 手术治疗: 取栓术最常用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尤其是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病例,鉴于临床和实验研究认为:发病后3天内,血栓与静脉内腔面尚无明显粘连,超过5天则粘连明显,因此取栓时机应在发病后3-5天内,对于病情继续加重,或已出现股青肿,即使病期较长,也可施以手术取栓力求挽救肢体。术后辅用抗凝,祛聚疗法2个月,防治再发。 治疗方法;(摘自《肝素钠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文献) 病人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用低分子肝素5.000 U,ih,q12h,疗程10~14天;或肿胀 消退后再使用5天,后改为口服华法林3 mg,每日一次,一般两种药物联合应用3天后停用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维持3-6个月。用药期间,行凝血酶原时间检测,控制在25秒左右,卧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