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复杂性理论的哲学思考上科学的转型从简单性科学到复杂性科学

复杂性理论的哲学思考上科学的转型从简单性科学到复杂性科学

河北学刊2004?6

源。关于后工业文明的第一种形态,有人称为信息文明,有人称为生态文明,实际上,两者分别指认了新文明的一个基本点,又都不足以完整表达新文明,笔者主张合称为信息一生态文明。

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以几乎占有全世界的资源和环境容量为前提,通过建立工业文明走向富裕,依托工业文明征服和掠夺沉睡于前工业文明中的大多数民族。经典科学正是适应这种历史需要发展起来的,不能不深深地打上这种历史烙印。在四百多年中,虽然不时有大思想家提出过警告,但主导社会生活各界的精英们只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于社会的一面,未曾意识到它还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20世纪后期的人们真切体认到,仅仅少数国家的工业化就已经使全人类面临资源匮乏、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核威胁、两种文化分裂、社会解体等一系列危机,暴露了以经典科学为基础形成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前工业文明,包括埃及文明、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等,都是局域文明。西方工业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影响遍及全球、并在全球范围取得支配地位的文明形态,却不是全人类能够共享的文明形态。西方少数国家的现代化既唤醒不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工业文明走向富裕的意识,又使他国意识到已经不可能再沿着西方的道路实现现代化。这是工业文明历史地产生出来,但自身又无法解决的一个基本矛盾,它迫使人们对经典科学和工业文明进行历史性反思,探索现代化的新道路,以建立全人类能够共享的新型文明。

人天(自然)关系的文明化应是人类进步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而工业文明不可分割的另一面却是生态野蛮,这是它无法普及、不可持续的重要根源。不发达国家要发达起来,工业化是必须迈上的一个台阶,但必须开辟新的工业化道路,其发展模式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和生态保护型、和平崛起型的,它的最终成果不是复制西方式的工业文明,而是建设更高级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限于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它的核心是产业生态化,通过产业生态化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同时还要实现广义的生态化,即在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实现多样性的协调、差异性的和谐。

文明的形态主要由人的社会性的展现方式、人与人的交往方式来决定。世界由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构成,物质和能量是硬性的、刚性的、守恒的,信息是软性的、柔性的、不守恒的(可共享、可增殖)。经典科学和工业文明缺乏信息意识,关注的只是控制和利用物、能运动,因而崇尚竞争、扩张、征服[9】(第l编),导致人与人、国与国、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信息文明通过实现人与人在全球范围内通信的实时化和社会的信息化,极大地丰富人的社会性,极大地提高人的智力水平,极大地改变人的交往方式,从而改变人类的文明形态。新型文明把信息置于三大要素之首,以信息流主导物质流和能量流,将引导人们转而崇尚合作、互补、和而不同,通过信息化和生态化来构筑工业化的新道路。

超越工业一机械文明,建设信息一生态文明,业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伟大历史使命。这一历史进程给科学系统带来空前严峻的环境选择压力,迫使它转变形态,成为支撑科学发展、建设全人类共享的新文明的智力工具。这也就规定了新型科学与经典科学的本质差别,规定了新型科学的建筑材料、发展方向、边界条件等等,科学系统与文明系统将在互动互应中完成各自的转型演化。

三、对象世界科学图景的重大改变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内因论,系统形态及其演化主要是由它的组分、组分之间互动互应的方式决定的,前述环境压力迫使系统改变其输入和输出的品种、方式、机制、数量等,最终要落实到系统自身的结构、特性、运行机制和行为模式等的变化上。用哲学语言讲,外部环境压力必须转化为系统的内在矛盾运动,才能推动系统实现转型演化。科学系统也不例外。决定科学系统历史形态之本质特征的,不是科学作为社会建制或活动方式或知识体系的那些可以直观把握的表层因素,而是自然观(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规律观等)以及认识论、方法论、科学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因素,核心是如何刻画对象世界的科学图景。科学形态的演化,归根结底是这些内在特性发生了变化。科学系统的演化有其内在逻辑。环境的选择压力须通过科学研究的选题、科学假说的设定、新概念的提出、新体系的构筑等体现出来,集中表现于对象世界科学图景的变化。

经典科学在今天仍然是占据支配地位的科学形态,它关于对象世界科学图景的刻画主要是由伽利略、牛顿等人给出的。尽管19世纪涌现出若干跟这一图景本质上不相容的新发现(除恩格斯说的三大发现外,还有物理学关于不可逆过程和临界相变的发现等),但它们在那个世纪的发展水平远未构成对牛顿世界图景的真正挑战,而属于局部修正,或被视为个别例外情形。普利高津把新型科学的起点确定为1811年【3】(P14们,因缺乏说服力,而受到质疑,笔者也曾有所论述[10]。用耗散结构论的语言讲,这些

河北学刊2004?6

学是逐步过渡而非突然改变的,其间不存在截然分明的界限;第二,称经典科学为简单性科学,称新型科学为复杂性科学,是一种权宜的做法。笔者相信,随着科学转型的深入发展,应当也能够找出更科学的称谓。

[参考文献]

[1]苗东升.复杂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1(4).

[2】HemanHaken,AdvancedSynergetics,BerHn,springer一

出版社,1998.

【5]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LudwigvonBet出nffy’Gene瑚S)rstemTheory(re、risedEdition),NewYbrk,GeorgeBraziuer,1973.

[7]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8]M.艾根,P.舒斯特.超循环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9]弗?卡普拉.转折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VerIag,1983?[10]苗东升.复杂性科学与后现代主义[J].民主与科学,[3]伊?普利高津,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2003(3).

海译文出版社,1987?[11]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4]伊?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苗东升(1937一),男,山西省榆社县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系统科学及其哲学问题的研究。]

OnPhilosophicalThoughtof

ComplicatedTheory(Specialtopicfordiscussion)

WANGZhi—kang,MIAODong—sheng

Abstract:Therisingofcomplexityscienceinthe1930s一1940smarksafundamentaltransferofmankind’sperspectiveoftheworld,namely,fromsimplicitytocomplexity,fromsciencetodialecticalthinking.Itmustbeacut—inpointofdialecticalmaterialism.WangZhikangdiscussestenimportantaspects

thatcomplicatedtheorypromotesthedevelopmentofdialecticalmaterialism.MiaoDongsheng’sdiscussionisthatwhenscientificsyStemcomesintotheperiodoftranSferscienceitselfisappearinginanewstate.Newscienceisgenerallycomplexityscience.

KeyWords:complexityscience;dialecticalmaterialism;development;scientifictransfer;ciVilizedtransfer

[责任编辑、校对:田卫平】

黧戮黼藤滋糕渊糍黧溪

蒸鬻潺纂骥黉l

{器鞲::g;黜;掰删黜《#;j;;ii!:iii《靠

2004年9月6日。由河北省燕赵文化研究会主办、石家庄三鹿集团协办的“纪念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发表六十周年座谈会”在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省会相关单位的三十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河北学刊)编辑部应邀派代表参加。

2004年10月7—9日,由东南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江苏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国际道德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河北、广东、湖北、湖南、江苏以及美国、英国、瑞典等地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河北学刊>编辑部应邀派代表参加。

复杂性理论的哲学思考(上)科学的转型:从简单性科学到复杂

性科学

作者:苗东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2

刊名:

河北学刊

英文刊名:HEBEI ACADEMIC JOURNAL

年,卷(期):2004,24(6)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11条)

1.苗东升复杂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1(04)

2.Herman Haken Advanced Synergetics 1983

3.伊·普利高津.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 1987

4.伊·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 1998

5.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 1998

6.Ludwig von Betalanffy General System Theory (revised Edition) 1973

7.H 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 1988

8.M 艾根.P 舒斯特超循环论 1990

9.弗·卡普拉转折点 1989

10.苗东升复杂性科学与后现代主义[期刊论文]-民主与科学 2003(03)

11.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 1995

相似文献(5条)

1.期刊论文赵光武复杂性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党政干部学刊2009,""(6)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对整个世界的宏观把握,是对世界的物质性、辩证性及其辩证统一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复杂性科学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哲学是科学的向导,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复杂性探索、复杂性科学有方法论的指导功能.

2.期刊论文王志康复杂性理论的哲学思考(上)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十个方面的丰富和发展-河北学刊

2004,24(6)

20世纪30~40年代后兴起的复杂性科学,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追求简单到正视复杂,是科学自身向辩证思维的复归,是一次重大的科学范式的革命,必然成为辩证唯物主义新发展的切入点.王志康论述了现代复杂性科学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发展有重要启示的十个方面.苗东升则论述了科学系统进入新的转型时期后,由工业-机械文明向信息-生态文明的转变为之提供了强劲的环境选择压力,科学自身正在孕育其新的形态,新型科学大体即复杂性科学.

3.期刊论文赵光武复杂性研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高校理论战线2004,""(12)

复杂性研究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采用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的方法即系统方法.世界范围的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和高涨,是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和发展的大好时机.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只有随着科学前进,才能指导科学前进.复杂性问题研究对推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有多方面的作用.

4.期刊论文赵光武.ZHAO Guang-wu复杂性研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13(4)

复杂性研究用还原论与整体论统一的方法即系统方法探索复杂性,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世界范围的复杂性研究的兴起和高涨,是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和发展的大好时机.辩证唯物主义对复杂性研究的指导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间接的指导作用;二是直接的指导作用.复杂性科学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推进是多方面的.如有,复杂性科学进一步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复杂性科学进一步充实了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5.期刊论文王志康.WANG Zhi-kang复杂性科学理论与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3)

20世纪30-40年代后兴起的复杂性科学,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追求简单到正视复杂.这是科学自身向辩证思维的复归,是一次重大的科学范式的革命.

引证文献(1条)

1.苗东升新军事转型与复杂性科学[期刊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255392705.html,/Periodical_hbxk200406005.aspx

授权使用:上海中欧商学院(shzosxy),授权号:def7dc99-1aef-4060-9224-9dcd010916c2

下载时间:2010年8月9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