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8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工程

一、三镇绿岛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武汉主城区(三镇规划建成区)。

建设目标:在进一步完善建设现有森林绿地的基础上,在主城区新建市内公园48处,新建公园的绿地布局适度集中,以乔木树种为主,形成森林小片林;结合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对主城区的学校、机关单位和厂区进行系统的绿地规划和布局,在繁华街区、居民区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这样与主城区向外辐射的八条出口公路两侧森林景观绿化带建设相结合,将主城区的森林绿地连成一体,形成“绿岛镶三镇、绿带连两江”的格局,实现“绿满三镇、城在林中”的基本目标,从而全面提升主城区森林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建设内容

1、继续完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东湖风景区及解放公园、中山公园等18个城中公园的绿化建设,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通过补植和改造进行树种调整,以进一步丰富森林植被类型,全面提高其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使其成为“三镇绿岛”的主体。

2、新(续)建后湖、汉水等48个公园(广场),规划建设面积共2689.76公顷。其中汉口城区12处,计619.63公顷;汉阳及武汉经济开发区13处,计1111.74公顷;武昌及东湖开发区23处,计958.39公顷。在园内增设体育、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具有绿色掩映的生态休闲空间。

3、新建城中森林小片林11处,建设小森林面积25.25公顷。

二、两江四岸风光带及堤防林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及其支流堤岸(含支流)。

建设目标:

1、两江四岸风光带:两江四岸是武汉主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带,也是最有江城特色的地段,特规划在穿越主城区的长江和汉水的两江四岸建设绿色风光带,通过建设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江滩风景林和防护林,使主城区两江堤岸得到更好的保护、江岸景观得到改善,从而为两江四岸构筑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主城区居民提供休憩游乐的空间和观赏两江风光的窗口。

2、远城区堤防林:武汉市全境都属长江流域,长江、汉水及其在市境内的一级支流堤岸

是武汉城乡安全的生命线,特规划对两江及其一级支流堤岸进行全面绿化,以使市境内江河堤岸绿化率达到90%以上,以全面提升武汉江河堤岸的抗洪能力,为巩固城乡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建设内容

1、两江四岸风光带:以江滩公园、堤岸风景林建设为主体。到2009年规划新建江滩公园3处,共174.44公顷;建设堤岸风景林1800公顷。

2、远城区堤防林:堤防林建设包括堤岸风景林、护岸林、防浪林和滩涂绿化四个部分。根据全市堤防林建设现状,规划新建堤防林8054公顷,其中堤岸风景林4739公顷、护岸林1559公顷、防浪林527公顷、滩涂绿化1229公顷。长江堤防林带宽度不低于50米,汉江堤防林带宽度不低于40米,一级支流堤防林带宽度不低于30米。

三、百湖湿地生态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武汉市主要湖泊、河流湿地的保护、恢复与水岸绿化建设。

建设目标:在继续完善建设现有的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的基础上,扩建一批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力争将沉湖、涨渡湖两大湿地升级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以扩大湖泊湿地的保护规模;打通主要湖泊与长江、汉江的水道联系,以恢复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重点对全市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的湖岸陆地进行系统的绿化,以使湖岸环境得到改善、湖泊泥沙淤积问题得到根治、湖泊水体自净能力得到加强、湖岸景观实现美化;完善旅游服务环境配套设施建设。从而使全市湖泊水域生态系统得到全面的恢复和保护,湖泊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建设内容

1、湿地保护区规划建设湿地保护区7处,建设面积35424公顷。主要建设项目有新洲涨度湖湿地保护区,黄陂草湖湿地保护区、日光湖湿地保护区,江夏上涉湖湿地保护区,蔡甸沉湖湿地保护区、王家涉湿地保护区,汉南武湖湿地保护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疏通湖泊与长江、汉江的水道,建设水体交换设施系统;在湖岸沿线建设20米宽以上的绿化带;设立保护标志碑牌,建设湿地监测站等环境保护配套设施。环湖绿化带主要造林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主要包括水杉、池杉、枫杨、柳树、枫香、杨树等。

2、湿地公园在现有东西湖区金银湖湿地公园和东西湖杜公湖湿地公园的基础上,新建新洲马泽湖湿地公园、黄陂日光湖湿地公园、东湖湿地公园和江夏汤逊湖湿地公园4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疏通湖泊与长江、汉江的水道,建设水体交换设施系统;在湖岸沿线建设20米宽以上的绿化带;设立科普标志碑牌,建设旅游配套设施。主要造林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主要包括樟树、雪松、桂花、水杉、池杉、柳树、枫杨、枫香、女贞、冬青、乌桕、竹类等。

3、湖滨绿化规划在14个主要湖泊的水岸线陆地20米范围内建设环湖水岸生态林带,规划湖滨绿化面积共762公顷,以实现减少水土流失、控制湖泊面源污染、改善湖泊水环境、美化湖泊

水岸景观的目标。规划主要造林树种有:水杉、池杉、柳树、枫杨、杨树、枫香、女贞、冬青、竹类等。

四、九省通衢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武汉市境内高速公路、8条城市出口高速公路、铁路两侧。

建设目标:武汉外环线188公里的森林绿带、天河机场路绿化带和中环线公路景观带已经建成,对即将建成的8条出口高速公路进行全面绿化,使其与外环线森林绿化带形成绿色通道网络。因此,特规划在8条出口高速公路和境内铁路两侧建设景观绿化带,规划绿化带长共487.02公里,绿化带面积共2907.1公顷。公路绿化带建设以常绿、高大乔木树种为主背景,以植绿、造景、铺彩为手段,在节点和重点地段布局园林绿化景观,以形成8条放射状的绿色风景走廊。铁路绿化带建设以常绿、高大乔木、乡土树种为主。

建设内容

1、公路景观绿化带建设:武汉市出口高速路绿化带规划宽度为60米(公路俩侧每侧各30米),绿化带长度共229公里,面积共2653.3公顷。

2、铁路景观绿化带建设:武汉境内铁路绿化带规划宽度为60米(铁路两侧各30米),铁路绿化带长度共177公里,面积253.8公顷。

五、山体复绿及生态景观重建工程

建设范围:武汉市境内荒山、矿山遗留地及采石、取土场遗留地。

建设目标:根据各地山体立地条件,对全市现有宜林地及1.3万亩采石“残存地”和石漠化山体,采取不同植被恢复方案,进行全面绿化,以增强山体遏制水土流失、水源涵养能力,实现山体生态面貌的全面重建和山体景观的全面提升,规划建设各类生态林(山体复绿)6193公顷,布局于黄陂、新洲、江夏、蔡甸、洪山等区。

建设内容

1、宜林地造林——对全市现有荒山进行全面绿化,规划造林面积5420公顷,分别布局于新洲、黄陂、蔡甸、洪山四个区,以建设生态公益林为主。

2、矿山治理造林——规划造林面积为128公顷,布局于新洲、江夏、蔡甸三个区。以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

3、采石、取土场遗留地绿化——规划造林面积为645公顷,布局于新洲、黄陂、江夏、蔡甸、东西湖、洪山等6个区。以营造生态公益林为主。采石、取土场遗留地土层浅薄,局部需客土回填,因此局部地段需采取专业施工。

六、绿色家园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武汉市7个远城区2087个建制村(集镇)。

建设目标:大力开展村湾造林,以建设村湾风景林、庭院经济林为主导,发展绿色庭院经济,加强通村道路绿化、四旁植树,按照“小庭院、大产业”的思路,在布局上采取“一村一景、一品一片、联村经营”的格局,通过林业板块基地建设,形成以苗木花卉、有机茶、绿色水果等为主导的林业产业体系;以现有农田林网和道路林网为基础,按照300-500亩网格标准,完善农田林网体系,不断提升农田林网化水平;结合林网建设和林网更新,丰富林网树种,调整林网树种结构,全面提升林网生态防护功能和景观效果。

通过绿色家园建设全市将新增林地17205.5公顷,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从而促进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美化乡村面貌,引导农民树立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风尚和“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绿色文明意识,为早日将全市乡村建设成为生态、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设内容

1、村湾风景林建设:对全市乡村1.5万个自然湾和远城区2087个行政村的通村道路进行全面绿化,建设村湾风景林14431公顷,其中新建面积6111公顷。完成植树1800万株。

2、庭院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乡村居民房前屋后庭院空地,建设以“小果园、小苗圃、小林庄、小丰产林”(“四小”林业)为主体的庭院经济林,全市庭院经济林规划面积8320公顷,布局于全市乡村1.5万个自然湾,涉及85万个乡村农户。庭院经济林以发展“小果园”为主导,同时结合武汉“黄鹤楼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民建设“小茶园”。

3、农田林网建设:规划建设农田林网2774.5公顷,其中以现有林网为基础,完善林网结构,对缺漏地段进行补植,规划新建农田林网1153公顷,主要布局于各区农田集中的平原湖区;结合全市国道、省道及区乡道沿线绿化,完成国道林网240.5公顷、省道林网83公顷、区乡道路林网798公顷。

七、生态文化林建设工程

建设目标:建设一批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对市境内现有历史文化遗迹、遗址进行全面绿化,以实现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映衬;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提供义务植树、林木认养、栽植纪念林和纪念树的开放空间,使爱绿、护绿的生态文化得以弘扬;对现有古树名木和珍稀树种资源进行全面保护,使其得以正常延续生长、成为地方生态文化地标;分别以三镇主要居住区为起点、以周边景区为目的地,建设步行或自行车专用走道,在专用走道两侧建设风景林带,使其形成绿色健身走廊,以供城区居民作为休闲步道;对主城区及远城区进行全面的社区绿化,建设森林小片林,大力推广垂直绿化、屋顶绿化。使建成区内建有多处以各类公园、公共绿地为主的休闲绿地,多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有休闲绿地。

建设内容

1、创森纪念公园建设:规划建设创建森林城市纪念公园11处,共579公顷。在中心城区

以辖区为单位,开辟17个义务植树基地,倡导“三自”(即:公民自己购苗、自己种植、自己养护)履行义务植树方式。在黄陂、新洲、江夏、汉南等区,建设一批城市人文公园、名人纪念林、节庆纪念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古树名木保护:对市境内现保留下来的987株古树名木进行全面保护,落实古树名木养护责任制和具体保护措施,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落实管护费用,推出古树名木和绿地认养机制。

3、绿色健身走廊建设:规划建设绿色健身走廊三处,全长共46.04公里,分别布局于汉口常青路至柏泉玉屏山;汉阳武汉新区至九真山;武昌九峰至龙泉山景区。

八、生态休闲旅游建设工程

建设目标

1、对全市7个森林公园和各个景区进行林相改造,对郁闭度在0.3以下林地的山体进行补绿、重点发展乡土、色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以使景区林相更加丰富多彩、生态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2、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各旅游区乡村进行环境绿化建设,依托当地农户建设一批小果园、小茶园、小花园,开办采茶、摘果等农事休闲项目,丰富生态旅游休闲内容。

3、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和自然环境,建设一批风景林,全面提升当地景观效果,使当地人文资源与自然生态面貌相得益彰。

建设内容

1、以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素山寺等山林资源为基础,连接区域内的民俗村、休闲农庄,建设木兰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和盘龙城历史文化旅游区。主要包括云雾山、素山寺、清凉寨、古门等景区建设。加强黄陂木兰天池、古门山等一批森林生态旅游项目,结合森林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林庄经济,农民收入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

2、建设道观河风景区、将军山森林公园和涨渡湖湿地观鸟区。进一步完善休闲游设施设备建设;以阳逻地区余集林场为基础向周边扩展,形成具有丘陵特色的森林景观。

3、建设江夏滨湖生态旅游区,包括青龙山森林公园、大花山苗木花卉基地以及汤逊湖等景区建设。整合青龙山森林公园及大花山花卉苗木基地,形成具有生态园艺特色的森林景观。

4、沿九真山、嵩阳两个国家森林公园和索河中心地带,建设嵩阳九真风景区及南湖知音休闲度假区、宗教文化区、彩叶观赏区等景区(点)以九真、嵩阳山森林资源为基础,补植景观树种,形成集森林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森林景观,以武汉新区大集片公路沿线的苗木花卉、度假村的森林资源为基础,通过补植、改造、添彩,形成带块结合、具有林庄特色的森林休闲景观。

5、以东西湖慈惠、柏泉、径河、东山现有乡村游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农耕休闲、农庄休闲项目,对乡村环境进行景观绿化;对玉屏山进行林相改造,发展生态文化休闲项目;

以走马岭、荷包湖、辛安渡一带现有果园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生态果园;以使本地农耕体验休闲得到发展和壮大。

6、进一步完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及东湖风景区绿化建设,增建一批园林景观景点;加强休闲游基础设施建设;使中心城区休闲空间能基本满足城市居民提供日常休闲游憩需求。

九、林业产业建设工程

建设目标:以森林分类经营为指导,按商品林经营的客观要求,对林业产业建设用地进行系统布局。以现有林业产业为基础,继续扩大速生丰产林、特色经济林、种苗花卉建设规模;重点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特色水果、有机茶、乡土树种苗木花卉等林业产品体系;以产品为纽带组建生产经营联合体,采取政府引导、业主牵头、农户参与、基地化管理、公司化经营的模式,构建林业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体系。规划全市建设林业产业基地46248公顷,按现已形成的三大产业带进行布局:以江夏、蔡甸区为重点的苗木花卉产业带,以新洲区为重点的速生丰产林产业带,以东西湖区为重点的高效经济林产业带。

建设内容

1、速生丰产林建设——规划建设速生丰产林10189公顷,主要树种为杨树,以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为主。主要布局于新洲、黄陂、蔡甸、汉南各区的平原湖区和江夏区的南部的低丘岗地。以业主投资为主,实行基地化经营管理。

2、特色经济林建设——规划建设特色经济林18992公顷,主要布局于黄陂、新洲、江夏、蔡甸、各区,其中黄陂、新洲重点发展有机茶,江夏、蔡甸、东西湖重点发展柑桔、桃、梨、柿、枇杷等特色水果。以业主投资为主,实行基地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小果园、小茶园建设,采取建立产品联合经营公司形式,提高集约经营程度,壮大“黄鹤楼茶”、做强“香浓水果”,以全面提升武汉地方特色经济林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3、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规划建设苗木花卉基地17067公顷,主要布局于江夏、蔡甸、黄陂等区,其中江夏重点发展樟树苗木,突出樟树特色;蔡甸、黄陂重点发展乡土树种苗木,突出彩叶、香化树种苗木特色。以业主投资为主,实行基地化管理,通过建立苗木生产经营联合体,使苗木花卉生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十、森林资源安全与健康经营工程

建设内容

1、城市森林健康经营:规划新建黄陂蔡店大富庵自然保护小区和黄陂素山寺自然保护区建设华中珍稀植物保育基地;采取封山育林、补植造林、抚育间伐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全面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加强全市城区绿地和远城区风景林的改造和管护力度。

2、森林灾害防控能力建设:(1)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建设。重点完成武汉市森林防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市—区指挥中心联网运行;按项目建设规划落实专业扑火队建设及专业扑火队员、防火设施、设备配备;完善建设市—区—乡镇(林场、街道办事处)三级指挥调度网;完善林火阻隔系统建设。(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能力建设。完善防治设备器械配备,提高检疫手段和综合防治能力,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措施,努力实现全市每年森防“四率”达标,即是监测覆盖率达到95%-100%、测报准确率在90%以上、无公害防治率达80%-90%、产地检疫率达95%以上。确保重大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不在全市形成大的疫情和蔓延传播,不对生态环境和林业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影响。

3、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全市数字林业体系,是实现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本途径。2007年武汉市启动了全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简称“二类调查”、下同),武汉市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以此次调查为契机建立。主要建设目标是:通过全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查清全市森林资源现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卫星遥感技术(RS)数据库技术(DATABASE)和计算机网络技术(WEB)为支撑,建立全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体系、构筑基础数据平台,建立起集全市森林资源分布、林业工程建设管理、野生动植物管理、湿地保护管理、生态公益林管理、森林植被检疫、林业行政许可管理、森林旅游管理、森林防火管理等各类专题于一体的林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全市各级林业部门提供现代化的林业管理手段,使全市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林业重点工程管理及森林防火信息管理工作实现“省—市—区”三级立体联网运行、图文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全市林业管理信息化、现代化进程。主要建设内容有:(1)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建设:以2007年全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基础建设,主要内容有:全市二类调查小班数据库(含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下同)、森林防火专题属性数据、湿地资源数据、森林旅游资源数据、林业重点工程数据、全市古、大、珍稀树种资源数据、全市林业相关社会经济信息数据、全市林业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等。(2)林业综合地理信息系统操作平台建设:武汉市林业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基于ArcGIS、ArcSDE、ArcIMS、和Oracle系列平台软件开发,具有通过宽带网络与全市各级林业部门实现数据传输交换、信息发布、信息查询和数据更新等功能。市级平台集成全市基础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图形库)和地理信息系统操作平台,市林业局对全市森林资源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分析和数据维护,各区林业局在获得市级授权的基础上通过IE浏览器进行图形浏览、信息查询、数据修改和上传及下载,对本辖区的森林资源信息进行查询和数据更新。

4、科技支撑平台建设:(1)完善建设全市、区、乡三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稳定基本科技服务队伍。激励涉林科研院所、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转化科技成果和开展科技服务。积极引进、选育优良适生的林木新品种和新品系,推广新技术,开展林业技术综合服务。(2)加强林业科技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林业科技水平。(3)建设完善林业科技保障体系。建设功能完善的林业科技服务、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网上办证、林木种子种苗繁育和质量监督检验、有害生物入侵防御应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4)

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力度。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围绕着现代都市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建设,2008-2010年,全市采取集合组装,综合配套,推广实施五大科技项目。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目录 1、总则 (2) 2、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编制内容 (4) 3、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编制内容 (6) 4、附件 (11)

1、总则 1.1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执行力,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实现规划编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结合武汉市城市发展和规划管理要求,制定本规程。 1.2本规程适用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及远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市域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 1.3 为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合理衔接规划管理工作,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分级编制、分级审批、分级管理、分级调整”的原则,以《武汉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确定的控规编制单元和控规管理单元两层地域划分为载体,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控规导则)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以下简称控规细则)两级规划控制体系。 控规导则是以落实武汉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目标,以控规编制单元为载体,对区域功能、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市、区级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作出进一步规划控制、直接指导控规细则的编制;控规细则以落实控规导则为目标,以控制管理单元为载体,对单元内主导属性、整体控制指标、居住区级各类设施进行控制,直接指导规划咨询编制,满足规划管理的要求。 1.4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导向,合理解决规划刚性和弹性,控规导则和控规细则的控制内容均分为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两部分。强制性内容是刚性内容,审批、调整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可以直接指导规划管理的内容;指导性内容是弹性内容,必须经过进一步规划论证才能指导规划管理,调整必须符合规划合理性的内容。 1.5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采取实线控制和虚线控制的方式进行用地控制。 实线控制是指进行实线控制的用地,在法定文件附图中用实线划定,对地块的位置、边界形状、建设规模、设施要求均不得作出更改。 虚线控制是指进行虚线控制的用地,对地块的位置、规模及设施要求不得作出更改,但其边界形状可根据具体方案略作调整。 1.6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以及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和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成果公示内容 发布时间:2006年09月25日 前言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江淮分水岭南侧,巢湖西北岸,淝河之水穿流而过。合肥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著称于世。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建国后城市得到快速发展,由一个五万人的小城,迅速成长为现代化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城市通过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到2005年底,合肥中心城区人口已达22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25平方公里。《合肥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所确定的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到2005年底均已实现或突破。经建设部同意,合肥市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合肥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研究__省略_徐州城市总体规划_2007_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 规划方案评估研究 ———以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例 林立伟, 沈山,方雪,周子鑫(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方案评估的内涵和规划评估的类型两方面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在构建规划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方案进行定量评估。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徐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0)02-0061-05 1国内外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规划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早。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推进和应用经济学、政策科学的兴起,有关城市规划的评估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评估研究首先是从对规划方案及其决策的技术手段的评价开始的,这些评估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划方案尤其是规划所安排的内容的合理性[1]。 1.1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 关于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丁成日等[2]应用决策理论的多属性效用分析(Multi-Attribute Utility Analysis ,MAUA )方法对城市规划中的模拟方案进行评估,最后评估出最优的规划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选择。国内学者丁珊胭[3]认为规划方案评估是对提出的多种规划方案采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保证实施方案的优化,甚至提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替代方案的条件等。可见,上述学者的观点偏向于城市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的评估,而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科学合理、系统地对已经完成编制,并通过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4]专家的指标量化评估。主要目的是对规划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地方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4]进行评估,判断规划方案的可实施价值。 1.2城市规划评估的类型 1996年,国外学者E.Talen [5]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类型:(1)规划实施之前的评价(Evaluation prior to plan implementation )(包括备选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文件的分析);(2)规划实践的评价(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 )(包括对规划行为的研究、描述规划过程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政策实施分析和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W.C.Baer [6]于1997年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规划方案评价(plan critique )、规划—————————————————— —[收稿日期]2009-12-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S_044Z );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 目(09YLB006) [作者简介]林立伟(1984-),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沈山(1970-),男,教授,从事城乡规划与城市文化战略研究,Email:shenshan87@https://www.sodocs.net/doc/205485938.html, 。 第23卷 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Vol.23No.22010年6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Jun .2010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获奖年份: 2000 所获奖项:一等奖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1998 年全市下辖七个中心城区和市郊六区,93 个街道, 34 个乡, 59 个建制镇。市域土地面积8467.11 平方公里,总人口 731.79 万,按非农业人口比重计,城市化水平达到58.55%。 武汉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重要交通通信综合枢纽,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华中地区最 大的内外贸、科研和教育中心。 武汉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城市建设依托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 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 规划期限: 1996 年至 2020 年,近期为2000 年,中期为2010 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 叶。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城市规划区以规划的外环公路为基本界线,并包 括市域内其他重点规划发展的地区,面积为 3086 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 城市发展目标:建设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 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为进一步把武汉建成为城 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在分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动态人口模型,预测到2020年,武汉市市域常住人口将增加到970 万,而全市耕地只能容纳200 万农业人口,因此需要容纳的城市 常住人口将达到770 万,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80%以上,其中,至2010 年,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 高到 70%。 至 2020 年,规划主城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由1996 年的 355 万人增加到505 万人,其中,至2010 年为 415 万人。按照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并执行适当偏紧的政策,规划至2020 年,主城用地规模由1996 年的 264 平方公里增加到427.5 平方公里,其中,至2010 年为 343.3 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为满足规划期内人口、社会、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规划突出建设现代化生 态城市和高效能城市的目标,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的调整、人口分布的优化、交通体系的完善、生态框架的建 立、园林绿地建设、环境保护、空间景观环境控制等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实施综合调控, 建立一个开放型、充分体现滨水城市特点的城市总体空间构架和相适应的自然生态构架。 年份城市常住人口(万人)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 地( m2/人) 1996年 355 379 264.02 69.6 2000年 365 395 281.2 71.2 2005年 390 426 311 73 2010年 415 458 343.374.9 2015年 435 488 390.480 2020年 450 505 427.584.7 一、合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在规划期内,严格控制主城人口规模,适度扩展主城用地范围,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强化建设 以主城为核心,由阳逻、北湖、宋家岗、蔡甸、常福、纸坊、金口等7 个重点镇为支撑的武汉城镇地区。 二、建立灵活均衡的主城布局结构 主城按照三镇均衡发展战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以江河湖山等生态走廊为主的分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XXXX-2020)

宝鸡市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成果(2010-2020) 1、规划期限和规划区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其中:近期:2010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 规划区:宝鸡规划区范围为宝鸡市辖区,面积为3574平方公里。 2、城市发展总目标 规划期内,将宝鸡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商贸、物流、旅游业发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突出的创新型现代化特大城市。 3、市域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410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56%,城镇人口为230万人。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425万人,宝鸡市域城镇化水平为62%,城

镇人口为265万人。 4、城市性质 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名城和生态宜居城市。

5、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 近期(2015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15万人,年均增长3.5%,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2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平方米; 远期(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年均增长3.0%,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10平方米。 6、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一带一轴五组团”。 一带:为渭河沿线的东西向城市发展带,串联市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和物流会展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一轴:为城市跨越式发展的南北向拓展轴,串联市级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体育中心等城市公共中心,是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五组团:为福谭组团、金渭组团、代马组团、陈仓组团和蟠龙组团。 7、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 规划形成“双十双环一节点”的城市交通骨架,即:陇海线与宝中—宝成线形成了铁路十字骨架,铁路内环衔接;连霍线与宝平—宝汉线形成了公路十字骨架,公路外环过境;凤翔田家庄支线机场空运集散点。 考虑宝鸡中心城区用地布局形态,以及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预期,规划1条轨道交通线路。线路走向基本沿东西向发展主轴布设,同时串联渭河两岸。快速公交系统(BRT)由5条走廊构成,总长78.3公里。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

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 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 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 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8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工程 一、三镇绿岛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武汉主城区(三镇规划建成区)。 建设目标:在进一步完善建设现有森林绿地的基础上,在主城区新建市内公园48处,新建公园的绿地布局适度集中,以乔木树种为主,形成森林小片林;结合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对主城区的学校、机关单位和厂区进行系统的绿地规划和布局,在繁华街区、居民区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这样与主城区向外辐射的八条出口公路两侧森林景观绿化带建设相结合,将主城区的森林绿地连成一体,形成“绿岛镶三镇、绿带连两江”的格局,实现“绿满三镇、城在林中”的基本目标,从而全面提升主城区森林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建设内容 1、继续完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东湖风景区及解放公园、中山公园等18个城中公园的绿化建设,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通过补植和改造进行树种调整,以进一步丰富森林植被类型,全面提高其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使其成为“三镇绿岛”的主体。 2、新(续)建后湖、汉水等48个公园(广场),规划建设面积共2689.76公顷。其中汉口城区12处,计619.63公顷;汉阳及武汉经济开发区13处,计1111.74公顷;武昌及东湖开发区23处,计958.39公顷。在园内增设体育、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具有绿色掩映的生态休闲空间。 3、新建城中森林小片林11处,建设小森林面积25.25公顷。 二、两江四岸风光带及堤防林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及其支流堤岸(含支流)。 建设目标: 1、两江四岸风光带:两江四岸是武汉主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带,也是最有江城特色的地段,特规划在穿越主城区的长江和汉水的两江四岸建设绿色风光带,通过建设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江滩风景林和防护林,使主城区两江堤岸得到更好的保护、江岸景观得到改善,从而为两江四岸构筑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主城区居民提供休憩游乐的空间和观赏两江风光的窗口。 2、远城区堤防林:武汉市全境都属长江流域,长江、汉水及其在市境内的一级支流堤岸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 (试行)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六、四十七条的规定,制定本办法。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应当依据本办法。 第二条城市人民政府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组织机关。 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相应的评估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推进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工作。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第三条城市人民政府可以委托规划编制单位或者组织专家组承担具体评估工作。 第四条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对其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前款规定的评估的具体组织方式,由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决定。 第五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各相关部门应当结合本行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情况,提出评估意见。 第六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估工作,原则上应当每2年进行一次。 各地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评估工作的具体时间,并上报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机关。 第七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形式,了解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要将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与现状情况进行对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各项内容的执行情况,客观评估规划实施的效果。 第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规划评估成果上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审批机关备案。 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的评估成果,由省级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第十条规划评估成果由评估报告和附件组成。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下一步实施的建议等。附件主要是征求和采纳公众意见的情况。 第十一条规划评估成果报备案后,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十二条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是否与规划一致; (二)规划阶段性目标的落实情况; (三)各项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 (四)规划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等决策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五)土地、交通、产业、环保、人口、财政、投资等相关政策对规划实施的影响;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2019最新标准

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要求以及森林网络、森林健康、生态福利、生态文化和组织管理等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批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337.3-2001 国家林业局《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国家森林城市national forest city 在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城乡一体、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且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该标准要求并经国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城市。 3.2 城市森林urban forest 城区及其周边所有森林、树木及其相关植被 的总和。 3.3 乡土树种native tree species 本地区有天然分布的树种。某些引种期长、并在本地区极端气候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已表现没有生态扩侵性,符合引种成功标准的归化树种,也可以列入乡土树种。 3.4 森林网络forest network 各类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通过道路、水系、农田等区域营建的森林生态廊道实现有效连接,形成片、带、网相结合的森林生态系统。

3.5 绿道green way 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满足行人和骑车者进入自然景观的慢行道路系统。 3.6 林荫道路avenue road 树冠覆盖率达60%以上的道路。 3.7 受损弃置地wasteland 因生产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自然地形和植被受到破坏,并且废弃的宕口、露天开采用地、窑坑、塌陷地等 4 总则 4.1 实现森林惠民从城乡居民的生态需求出发,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效益,最大限度地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4.2 采取近自然模式 按照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通过林树种本地化、森林绿地配置多样化、管护措施近自然化,打造近自然森林景观。 4.3 扩大生态空间 依托自然山水格局,通过林山相依、林水相依、林田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林村相依等建设,营造优美完备、健康宜居的生态空间。 4.4 坚持城乡统筹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18页)_New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 18页)实务答题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务考试的类型一般分为规划和管理两部分。规划部分又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一般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这些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1、认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包括图面标示、图例、风玫瑰、比例 尺、地形条件、河道水流方向、符号等。 2、实务评析的基本思路。记住无论哪类题目都要考査考生对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出题者的目的不是靠偏题、怪题难为考生,“考点” 往往出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错误、没按基本内容完成、违背编制过程或不符合规划审批或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等等。因此对题目理解后, 把对应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在脑中回顾一下,这对答题是非常重要的。 3、判断考题类型。一般考题类型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城 市交通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小区规划、管理 法规等,判断好题型后再针对相应的概念对题目分析、解答。以往除城镇体 系规划规划外,全部是必考类型。 4、答题必须全面。例如题目要求“全面评析方案”,一般要叙述考题的优

点和问题两部分。如果是“提出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则首先找出问题,并记住一定针对每个问题都要说明解决方法,有的考生往往前几个问题的回答还满足要求,但到后来就忘记了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则不能得全分,因此一定要答全。 5、由于以往考试中答题原则是,答对给分,答错不扣分,因此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妨多答点,但必须保证试卷干净,条理清晰,回答准确,不要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也不要漫无边际地回答,以免造成思路混乱和浪费时间,影响成绩。 6、学会进行“考点”判断。注意不要被题目中的假象迷惑,影响对题目问题的判断。有些明显缺项往往不一定是考点,而有些题目中可能给出了许多数字,有的考生就认为应该在这些数字中找出问题,而忽视了数字背后相关联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大量实例分析、练习, 才能灵活应对各种试题,提高对实务型试题的分析能力,提高答题质量。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doc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前言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

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模板】

附件: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工作,提高规划成果质量,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河北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补充规定》,现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审查内容制定如下标准: 一、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 其中,附件中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书、规划纲要技术审查会审查意见、规划公示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和对意见落实情况的说明、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市政府对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意见、规划修编大事记、规划编制单位内部技术审查会纪要,以及其它相关会议的记录文件。 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一律采用A4纸规格装订,规划图纸一律按照A3纸规格成图,并折叠成A4纸规格装订。规划强制性内容必须在文本中明确,并采用黑体字加下划线表示。 二、总体规划成果审查的主要内容 凡提请省规委会、政府常务会审议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完成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城市政府应当组织编写专门的汇报材料,并制作PPT(幻灯片)形式的多媒体汇报稿。设区市按照20分钟汇报时间准备,县级市按照15分钟准备。审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城市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城市定位 在简要总结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城市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规划修编重点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性质,明确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

1、明确市域城镇发展战略,分析城镇化发展现状,提出规划到2010年、2020年市域总人口、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明确城镇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3、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垃圾处理、防灾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以及重要的社会服务设施,提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 4、提出市域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的范围。 5、县级市的城镇体系规划,还应当编制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专章,确定市域村庄发展的控制原则和措施,提出村庄空间布局调整和用地整合的意见,明确市域现状及规划调整后的村庄数量。 6、区别不同情况,有的城市还应当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增加重点地区发展规划的专章。 (三)中心XX区规划 1、分析中心XX区用地发展现状、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 2、确定中心XX区规划到2010年、2020年的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3、确定中心XX区的总体布局结构,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 4、确定城市各类用地的布局。其中,居住用地规划统一调整为居住用地和住房建设规划,要明确住房保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分别提出2010年、2020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的建设规模、居住人口和用地布局。提出XX区内棚户区改造、旧住宅区改善的目标、措施和步骤。 5、确定中心XX区公共设施规划布局,提出城市中心的位置和规模,统筹安排行政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商业中心、科研教育中心等主要公共设施布局。 6、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明确城市道路网结构,提出主次干路和支路的路网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等规划指标。明确城市主干路功能和城市对外交通联系。 -2-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规划层次和期限 ( 一) 规划层次

1、市域:安陆市行政区范围,包括 9 镇 4 乡 2 个办事处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 积 1355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府城街办,南城街办,洑水镇,烟店镇,棠棣镇,李 店镇及安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城市规划区的总面积约为456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北至银杏大道,西至汉十高速,南至与云梦交界处,东至 316 国道外迁线,中心城区面积约 89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 2013 年—— 2020 年 远期: 2021 年—— 2030 年 远景: 2050 年 二、城市发展总目标 将安陆建设成为两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经济运行质量 与效益明显提高的共生城市,社会事业、民生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文明城市,建 设成为宜居、文明、幸福的工业强市和旅游名市。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依托汉十,对接武汉 汉十发展带是由汉十高速、316 国道、汉丹铁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城镇发展 廊道,武汉是中心。积极对接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在武汉城市圈中寻找定位, 并直接对接汉口北大市场。 2、面向东部,创新驱动 寻找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大型市场功能区,通过创新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3、文化引领,突出特色 安陆主要的文化特点是历史文化、李白文化、银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4、集群集约,共生发展 产业按集群发展,城市集约发展,反对摊大饼,城市围绕城市综合体形成城 市次中心展开,共生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知识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知识 一、什么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规定的要求并经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批准授牌的城市。 “国家森林城市”是目前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最能反映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荣誉称号。 二、什么是“创森”? “创森”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简称。三、“创森”的宗旨是什么?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这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提出的。 四、我国有哪些城市被评为我国有哪些城市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2004 年以来,我国已有贵州贵阳、辽宁沈阳、湖南长沙、四川成都、内蒙古包头、河南许昌、浙江临安、河南新乡、广东广州、新疆阿克苏、浙江杭州、山东威海、陕西宝鸡、江苏无锡、湖北武汉、内蒙古呼和浩特、辽宁本溪、贵州遵义、四川西昌、江西新余、河南漯河、浙江龙泉、吉林珲春、广西南宁等41 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五、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有哪些区别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有哪些区别?第一,审批机关不同。园林城市由国家建设部批准、授牌。而森林城市则是由国家绿化委和国家林业局共同批准、授牌。相比而言,审批级别更高; 第二,覆盖范围不同。园林城市立足点在主城区。而森林城市则放眼全市城乡,重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很显然,覆盖范围更广; 第三,建设内容不同。园林城市的建设,主要是通过人工干预的手段,实现城市环境园林化。而森林城市的建设,则是通过贴近自然的措施,实现城乡环境生态化。相应来说,内容更多,难度更大。正因如此,“国家森林城市”是我国对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评价,是最具权威性、最能反映一个城市生态建设整体水平的最高荣誉称号。 六、为什么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什么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打造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建设幸福池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做大做强林业产业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乡生态环境,彰显城市特色,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七、森林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什么森林城市建设的理念是什么? 保持近自然状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居相依、林村相依、林田相依;具有浓郁鲜明的城市地方特色;具备开放互动的管理模式;节水、节力、节能、节财。 八、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总体要求是什么?以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主题,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念,重点实施森林建设与绿化工程,着力提升城市绿化、村庄绿化、道路绿化、水系绿化、庭院绿化水平,着力提升森林质量与综合效益,着力建设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与 湿地绿地系统,着力弘扬生态文化,构筑“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城乡生态建设格局,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持续发展。 立足县情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东至县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按照“城乡一体、林水相连、生态和谐”的理念,积极构建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与湿地绿地系统,构筑“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生态格局,全力打造“山水森林尧城”,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到 2012 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市(含县、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绿地率

城市总体规划技术标案例

第五章投标文件商务标格式 **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投标文件内容: 技术标 投标人: (盖章)法定代表人 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字或盖章) 年月日

一、项目解读 1、规划修编背景 (1)宏观政策的战略新部署 当前中国已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调整、转型、跨越、提升”等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十八大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由于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都需要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城镇化也因此成为了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和抓手。 相比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在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空间布局、政策环境以及关注重点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对空间布局的统筹结果。借势国家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所营造的良好政策环境,**城市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的修编来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实现,加快构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探索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2)区域发展的战略新格局 中心城市带动和区域整合发展,已经成为了国家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各省市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纷纷形成了以规划建设产业高度聚集、产城高度融合的新经济区为重点的新一轮发展态势。在重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下,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2020)》的批复,意味着**城市所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版图。同时,为实现胶东半岛这一省内优质资源最为集中区域的转型升级,山东省及时出台了《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胶东半岛各城市均推出了发展不同特点高端产业的规划,将发展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和高端技术自主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国家到省级政府的一系列战略举措,意味着**城市将依托优势区域板块获得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政策、大规模基础设施、产业等),如何更好地从自身禀赋特征和发展目标角度,探讨在区域战略中的地位及诉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先行区、示范区,将成为诸城未来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议题。 (3)重大设施的战略新提升 随着潍日高速公路、对接青岛东西大通道、滨(潍)诸城际铁路、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的完成,**城市的对外交通条件将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也将明显提升。 上述重大交通设施在**城市的相继落户,一方面为**城市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基础支撑,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影响**城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城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4)城市转型的战略新阶段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诸城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城市化进程。根据山东省“十二五”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未来3-5年内,

总体规划需提交的成果一览表

(一)技术文件 技术文件包括基础资料汇编、说明书、技术图纸和公众参与报告;专题研究收录于技术文件中。 1)基础资料汇编: (1)上层次及相关规划要求 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等上层次规划和相关规划对编制区的规划要求,以及相邻地区已批准规划的情况。 (2)自然条件 编制区的水文、地质、地貌、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特征等自然条件。 (3)人口及居住状况 编制区的人口空间分布、人口结构及居住状况等情况。 (4)土地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及征地权属情况(以“现状用地平衡表表”和“现状用地权属表”的形式汇总)。 a、用地结构及各类用地布局现状。 b、已划拨或出让用地的征地权属情况。 c、已批准的设计要点情况。 (5)建筑物状况 编制区的建筑物状况,包括建筑物的用途、面积、建设年代、建筑质量、建筑权属、建筑层数和合法性等情况。 (6)道路交通现状 现状道路的等级体系、功能划分、红线及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交通设施的分布与规模。 (7)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规模和分布情况。 (8)市政公用设施现状 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的分布、规模、用地面积以及管网等级和分布情况。 (9)历史文化及建筑风貌 编制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情况)、建筑特色及环境特征等资料。 (10)环境保护现状 编制区主要污染源、污染类型及污染指标。 (11)其它

2)说明书: (1)前言 说明规划编制的背景及主要过程,包括规划的委托和编制过程等。 (2)规划依据与原则 说明规划编制的依据和原则,包括已审批的上层次规划及专项规划,适用的法规、规范和其它依据,规划编制所遵循的主要原则等。 (3)现状概况与问题分析 简述编制区自然、历史和现状特点,分析评价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并提出相应规划对策。 (4)规划目标 根据上层次规划的要求,结合编制区的发展条件,确定编制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并预测编制区的人口发展规模和开发建设规模。 (5)用地布局 分析影响编制区用地布局结构与功能组织的重大因素;阐述用地布局与功能组织的基本思路及规划方案;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规模及规划要求;列出“规划用地平衡表”。 (6)地块划分与细分 评价影响编制区地块划分与细分的要素,明确地块划分与细分的依据和原则,确定地块划分与细分的方法。 a、结合道路和自然界线,在编制区内进行地块划分,并确定分地块编码。 b、结合道路界线、自然界线、土地权属情况和出让要求,在地块内进行地块细分,并确定细分地块编码。 (7)地块控制 按照规划控制的要求及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编制区的各地块及细分地块的建设用地性质和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控制指标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论证。 a、建设用地性质:确定地块土地使用性质。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原则上分至中、小类;确定地块和细分地块土地使用性质的兼容范围或适宜建设要求。 b、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确定各地块地面以上总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建筑限高、人口密度等控制指标。 (8)道路交通规划 评价道路交通现状;预测发展需求;落实上层次规划确定的控制要求;制定交通组织原则和交通发展对策,合理组织内外交通系统;确定各类交通设施的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