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也谈留白教学

也谈留白教学

也谈“留白”教学

摘要:“‘留白’原是一个艺术术语,指艺术创造中通过“不完满”的形式给欣赏者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无穷的回味,造成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入选的课文虽然精炼,但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语文老师在解读时需要赋予它自己的理解、感悟、想象和再创造,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填补“留白”。

关键词:留白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艺术地引导学生填补“留白”,巧妙地利用“留白”填补的方法,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则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语文阅读水平。

小学语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留白”:如课题留白、标点留白、情节留白、形象留白、插图留白、结尾留白……从而使文章意蕴深刻,令人回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留白”,如何巧妙地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填补“留白”,取得良好教学的效果呢?

1、抛砖引玉——在导课时孕育“留白”

课堂上教师有意识的设置悬念,极易激起求知的饥渴心理,从而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教师再加以引导,让学生沿着线索积极思考从而找到答案。学生积极寻找答案的这个过程会让学生充分体验了宋人辛弃疾的“梦里寻她千百度”的执著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久而久之会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在上《赤壁之战》第二课时时,上课一开始,我先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接着问学生:“在赤壁之战后,要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记功,你们觉得该给谁记头功合适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但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我乘机引导学生说:“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就这样,整堂课在我抛出这一块“砖”之后,学生们自主探究学习,层

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振振有词地说出一番“如玉”般的理由来。整堂课,学生学得兴味盎然,意犹未尽。

2、潜心体悟——紧扣重点词句解读“留白”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一些看似平常的字词恰恰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也往往正是我们披文入情、潜心会文的理想切入点。教者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引领学生于空白处想象补白,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解读人物语言,聆听人物心声,把握人物情感,学生经过专心玩味、细心揣摩、潜心涵泳,挖掘出丰富的词语内涵和意蕴;进而获得审美感、情味感,获得了心灵深处精神诉求的满足感和精神世界的滋润愉悦。请看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是啊,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跟我们已经比较遥远了,是的,我们要走进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能发挥我们的想像力,让自己的感情跟阿炳一样,我们照样能够走进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好,大家看,大家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来,停下手中的笔。是的,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个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像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孩子。

生: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

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苦闷。

师:孩子,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孩子,你来说。

生1:坎坷。

师:对。

生2:坎坷。

师:是。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来,你来。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阿炳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师: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去。是啊,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生1:坎坷。

生2:坎坷。

师: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念。来。

生:下雪了,孩子们都在屋外玩雪娃娃,阿炳却在他的茅屋里冻得直哆嗦,因为他的被子已经破旧不堪了。

师:是啊,他多么希望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啊。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师:来,你来吧。

生: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生: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

王老师从“坎坷”一词入手,巧用了课文的留白处,引发孩子们想象,穿越历史时空,走入阿炳的现实生活,抒写阿炳的坎坷瞬间。王老师通过一连串“也

许”、“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为学生的动笔作了一段极富感染力的情感铺垫。孩子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阿炳“卖艺度日”、“生活贫困”、“病痛折磨”的场景,情感自然流于笔端。展现在文字之间的已不仅仅是画面了,更是一个个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坎坷细节!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巧设留白,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像、创编,把体验烙进他们的心里,融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中,这样将更有利于建构作品描绘的情境,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地领悟、升华,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才能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

3.唇枪舌剑——利用矛盾处创设“留白”

如同叔本华说的:“如果学生只是充当恭敬的聆听者的角色,就会迷失在词语的密林中,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的职责便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使他们的灵光得以闪现。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智者,拥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草船借箭》教学片断:

师:诸葛亮神就神在能跳出常规思维的框框,想到了别人意想不到的借箭方法……

我班上的“刺头儿”还没等我讲完,冷不防的向我射了一枝“箭”:“,老师,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因为‘借要在征得别人同意的情况下,用别人的物品或金钱,用后再归还’。诸葛亮他不是‘借箭’而是‘骗箭’”。

众生应和着:“对对对,这箭是骗来的不是借来的。”

我觉得这一“矛盾”很有讨论价值,便就机在此处留白,让大家根据文本就此展开辩论。下面是学生的辩论:

生:我觉得用“借箭”是可以的。因为书上说:等船受满箭之后,诸葛亮便吩咐军士高声齐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不是说箭收到了表示感谢吗?

生: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这不是真感谢,而是嘲讽,意思是说:曹操,这下你上当了,白白送了十万支箭。

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课题中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呢?

生:我说用“借”的意思身,因为诸葛亮得到这十万枝箭不是不还,在交战时要如数归还,是“有借有还”。

生:我认为在战争中不存在“骗“的问题,不是说“兵不厌诈”吗,用计谋打胜仗是完全应该的。

生:周瑜心胸狭窄想用阴谋诡计置诸葛亮于死地,诸葛亮为对付周瑜才想出这草船借箭这一招的。

生:这篇文章实际是赞美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用“骗”总归不好,题目要用“骗”,会使人觉得诸葛亮很狡猾,很会搞阴谋诡计,对他的形象是有损害的。

生:我也认为“骗”字含贬义,用了“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这个“借”字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

此“箭”射入了学生的思维长河中,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学生们认知上的矛盾消除了,明白了课题中用“借”字的道理,同时加深了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和文义的认识和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类矛盾是在教学中随机生成的,因此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随机应变的课堂调控能力。如果教师善于捕捉这样的教学生长点,并引导学生展开有序有效的辩论,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实效,并使之成为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4、象外之象——在情节空白处揣摩“留白”

许多时候作者由于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常常在叙述事情发展过程时,省略一些情节,从而形成空白,文本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片断:

当彭德怀下令开枪打死大黑骡子后,课文只有一句描写彭德怀的句子:“彭德怀向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的摘下了军帽……”就是这一省略号,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语言。

师:看到这句话的省略号,你们仿佛看到、听到、感到什么?请你们伴着这悠悠的音乐展开想象,将省略号的意思表达具体。

生:我仿佛看到彭德怀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泪水夺眶而出。

生:我看到他紧锁着双眉,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生:彭德怀可能会回忆起大黑骡子给随自己的情景。

生:彭德怀向大黑骡子深深的鞠了一个躬,说:“大黑骡子我代表全体官兵向你敬礼。我们一定将革命进行到底。”

生:我仿佛看到他双眼溢满了泪水,仿佛听到他在怒斥苍天:“为什么如此的冷酷无情,见难不助,见死不救?”

师:是啊,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彭老总的心里是充满了——

生:不舍

生:愧疚

生:难受

……

语言能构筑一个无限大的想象空间,简单的话语背后连接着情和意,在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补白:“看到这句话的省略号,你们仿佛看到、听到、感到什么?”学生就能更能深刻的体会出彭德怀对大黑骡子那般难以割舍的情结和对战士们深沉的爱。不但充实情节内容,丰满人物的形象,而且读出那文字背后的无限情感。所以,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只在“文本解读”上下工夫,只在读者和读物之间兜圈子,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仍是“划了圈子”的教学。阅读教学应使学生获得的是超越于文本之外的“象外之象”。

5、意犹未尽——在课末处巧伏“留白”

好的文章结尾处往往会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教师可利用这一空白让学生去遐想,去玩味,从而达到意犹未尽的效果。留下“空白”也就是留下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课后也欲罢不能,使学生不断进步。

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课末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还有很多谜没有解开,同学们感兴趣的话,课后去查一查有关方面的资料。说不定我们有些同学将来能解开其中的谜呢!”课后学生积极探究,收集了许许多多关于埃及金字塔的方面的资料,在班上互相交流,增强了一大批孩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和保护意识。

从以上几点中我们不难认识到“留白”在阅读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留白,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探究内涵,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赋予语文教学全新的生命力,使语文课堂流溢出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1、《名师备课经验》教育科学出版社

2、高飞让语文教学在“留白”中更显精彩《考试周刊》2007年第5 0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