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

就像身体需要营养,心理也需要营养

什么是心理营养?

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生理营养,生理营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什么。比如一个孩子会爬、会走、会跳,是因为爸爸妈妈提供给这个孩子足够的生理营养,所以这个孩子能跟着他的天性自然生长。如同种子,有了阳光、空气、水之后,就能生长、绽放。

同样的,人类的生长,也需要心理营养。只要爸爸妈妈给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就会看到一个自信的、独立自主的、有安全感、有价值感的孩子。他会更有生命力,更美丽的绽放。

什么是人类的5大天性?

第一个天性:爱的能力

就是他愿意,他喜欢,他要去爱别人,而他也喜欢并需要别人来爱他。

第二个天性:连接

人,需要和其他人连接。

第三个天性:价值感

人类需要追寻价值感,需要知道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第四个天性: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的意思是,我能够有选择的权利,能够为自己的生命做出选择。

第五个天性:安全感

安全感的意思是我能够去信任,最大的安全感是我能够信任我自己。

心理营养不足会出现什么情况?

心理营养不足,通过三个外在的行为能够看到:

1)情绪不稳定,如因为小小的事情就发飙

2)人际关系有障碍,如跟同学、同事、家人等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3)出现偏差行为,如用言语或行为伤害自己或别人

谁能够给我们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是外界给予的,能够给自己心理营养的人,我们称之为重要他人

所有人的重要他人,第一个一定是妈妈,第二个一定是爸爸。其他的人,能不能做自己的重要他人,在自己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自己来选的。

一些成人在很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他在爱的能力、价值感、安全感等方面会出问题,而他一生都要去寻寻觅觅,寻觅找到除了爸爸妈妈以外的另外的重要他人,来满足缺失的心理营养。

可能这个人是外婆、是奶奶、是老师、是同学、是恋爱对象或婚姻对象……

心理健康知识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心理健康知识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心理因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我们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个人情感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就像是社会的缩影,里面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 刚进大学的学生一定会对大学感到很失望,因为它并不像老师所描述地那么美好。 大学生活和高中生活的反差确实很大: 生活上没有了家长的照顾,学习上了没有老师的督促。 彷徨、寂寞等各种不良心态一定会干扰我们的生活。 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学会独立,学会自觉,要让大学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大学里比你强的同学比比皆是,他们有的多才多艺,有的能说会道,有的成绩优异,这时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敢于挑战困难,面对挫折。 在大学里人际交往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也许你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不敢和别人说话;也许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让你觉得如鲠在喉;也许和人在交往中发生了矛盾、摩擦。 这时有些人往往会选择封闭自己,不和人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了一种不合群、孤僻的心理,这会严重影响阻碍今后人生的发展。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勇于克服心理障碍,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

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成才的关键,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发展的关键,拥有健康的心理更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健全人格,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人人追求健康,健康不仅仅指具备健康体魄的身体健康,还包括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心理健康。 二者关系极为密切,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任何一方都不可忽视的。 有时,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不次于生理因素。 我国古代医学,对此有过许多研究和论述。 《黄帝内经》中写道: “故喜怒伤气,塞署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署过度,生乃不固。 ……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 恐伤肾。 ”可见,古代医学认为,情绪的过度兴奋或思维的过渡紧张、激烈可使内脏致病。 当今的医学告诉人们情绪变化直接导致人体内分泌的变化,使人的免疾力发生变化,可能使身体发生病变。 对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青年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使得青年极易接受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的几个著名定律

◎韦奇定律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您的意志 即使您已经有了自己的瞧法,但如果有十位朋友的瞧法与您相反,您就很难不动摇。这种现象被称为“韦奇定律”。它就是由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提出的。 韦奇定律有以下观点: 一、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主见就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二、确认您的主见就是正确的并且不就是固执的; 三、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 四、不怕众说纷谈,只怕莫衷一就是。 不要让闲话动摇了您的信念。一旦确立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一直走下去,如果自己觉得那就就是自己想要的,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瞧法,努力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巴纳姆效应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就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即所谓的“从众”。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勇敢地面对自己。 学会正确瞧待自己的优缺点,不掩耳盗铃,也不自欺欺人,切莫以己之短比人之长,或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认识了解自己,从容面对自己的一切。不要觉得自己有“缺陷”就要把“缺陷”用某种方式掩盖起来,这样的人

后果只就是自己骗了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与敏锐的判断力。 判断力就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收集相当数量的信息,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没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与审慎的判断力,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培养自己这种能力。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来进行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会相对客观。 第四,要善于总结。 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就是重大的成功与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越就是在成功的巅峰与失败的低谷,最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性格。 ◎杜根定律 ——自信比什么都重要 D、杜根就是美国橄榄球联合会前主席,她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说法:强者未必就是胜利者,而胜利迟早都属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您若仅仅接受最好的,您最后得到的常常也就就是最好的,只要您有自信。这就就是心理学上的“杜根定律”。 在体育竞技中,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l英里

三大心理定律

第一条规律:边际消费倾向规律 这条规律是说,居民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相应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样在收入和消费之间就出现了一个越来越大的缺口,有效需求量降低,造成生产过剩和失业增加。 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高低收入户的比例、消费环境、消费习惯等。凯恩斯指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本源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 第二条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这条规律是说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资本家害怕投资越多利润就越低,因此对投资的兴趣降低,导致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和对原料、消费品的需求下降。比如吃饺子,吃30个为最大食量。吃到的最后一个、

第30个饺子便是边际量。一个饥饿的人出钱买饺子吃,每多买多吃一个饺子,便给他带来更为愉悦的欲望上的满足。但超过了第30个饺子,带来的便不是愉悦的感觉了。如果第35个饺子是他吃掉的最后一个,作为边际量的第35个饺子给他带来的感觉,则是自第30个饺子以后愉悦程度递减的感觉。这便是“边际效用递减”。这是就消费领域而言的。 在生产领域,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换言之,在财力与物力资源固定不变的前提下,连续增加的人力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新的效益,在初始阶段不断上升,但是当达到一定值之后,效益不但不会上升,反而呈现递减的规律。如盖房子,10个人盖一座房子用20天,20个人盖一座相同的房子用10天,30个人可能用7天。但若说100个人盖一座相同的房子用1天,1万个人盖一座相同的房子用1分钟,便是谬说了。 每个经济实体的厂房和生产设备在短期内是固定不变的,这样追求最大利润就只能靠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来获得,而当劳动力超过生产设备的需要时,一些人的工作就是处于无效率的状态,这时的边际效益就不会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而是在达到一个均衡点后开始回落递减。由此得出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一个企业为获得最大利润不能仅仅依靠增加劳动力来实现,还需要引进先进设备和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条规律:流动偏好规律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 2.自我意识: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又是心理活动是客体,它涉及认知、情感、意志过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可以把自我意识的结构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 自我认知: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 自我体验:属于情绪范畴,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等 自我调节:主要表现在人的意志行为上。 3.理想自我:是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特质和品质,对将来或则想象的自我认识。 4.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5.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6.情绪:是指有机体反应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 7.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生性惊恐状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焦虑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合理的思维存在,正是这些不合理的思维维持着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不正常反应。 8.依恋:是指一个人对某一特定的个体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 二.简答题(稍加解释) 1.心理健康的标准 a.智力正常,智商80以上为正常。 b.情绪稳定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c.意志品质健全,独立性强;果敢性强;坚毅性强 d.行为协调适度,行为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 e.人际关系和谐,同心协力、合作共事并乐于助人。 f.人格完整独立,能够不断地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2.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途径 a.学习心理健康知识 1)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大学生们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类的课程学习。 2)努力汲取课外知识,大学生要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b.在实践中成长 1)在心理活动中体验,心理活动以团体活动、团体游戏为基础,可以使我们在参与中学会与他人互动、团队协作,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 2)在社会实践中历练,我们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成长。在参加的各种社会实践中,我们会了解与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技术,发现一些有趣的心理学效应,不断积累

心理小知识资料23条定律小结

心理学小知识23条定律小结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五天。每天五篇,每篇一条心理学定律(效应)。今天我们来复习一下。没看过前面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翻一下前面的文章。 第一条,吸引力法则。由朗达·拜恩(Rhonda Byrne)在《The Secret秘密》一书中提出。凭借此书于2018年被选中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创造者和巨擎人物”。 第二条,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解释了第一印象为何会如此重要。 第三条,消费者剩余。是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基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演绎出 的一个消费心理学概念。告诉我们,消费不止取决于你需不需要;值不值得也不取决于物品的实际价值,而取决于你的心理价位。

第四条,自重感效应。源于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曾说:“人一生最大的需求只有两个,一个是性需求,一个是被当成重要人物看待的自重感需求。”让你明白做一个会说话的人(认同别人的观点),是很有必要的。 第五条,手表定律。是由一个猴子的小寓言故事得来。主要讲述规则,目标,标准等等要明确,不可有双重目标,双重规则,双重标准。

第六条,酝酿效应。因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戏剧性过程,被心理学家归纳为“酝酿效应”。讲述了我们潜意识对解决问题的应用。哪怕我们没有在思考问题,潜意识也在想怎么解决问题。 第七条,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以发生在斯德哥尔摩市的一起抢劫案命名。讲述的是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第八条,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发表了一篇名为《无声的中国》的演讲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第九条,贝勃定律。贝勃定律表明的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 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即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比如,原本一元钱的报纸变成了十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而原本10000元的电脑涨了100元,你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反应。

情绪与心理健康

情绪与心理健康

情绪与心理健康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多数心理变态者都在情绪上有困扰,因此,情绪的调适与心理健康关系最为密切。 一、正常情绪的功能 在正常的情绪下,情绪反应符合下列几个条件:第一,它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该原因并为当事者本人所觉知。第二,情绪反应的强度,应和引起它的情境相称。第三,当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之后,反应会视情况而逐渐平复。 正常的情绪反应,不论是积极的(愉快的)还是消极的(不愉快的),都有助于个体的行为适应。 (一)愉快而平稳的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得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 (二)愉快的情绪还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据说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在年轻时由于工作紧张,神经失调,身体虚弱,久治无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做了详细检查,没有开药方,只留下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仔细琢磨,觉得有道理。从此以后,他经常抽空去看滑稽戏、马戏和喜剧等,并在紧张的研究工作之后,到野外和海边度假,调剂生活情趣,以保持经常的心境愉快,结果活了76岁,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有人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长寿老人平时都非常愉快,并且长期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亲密,感情融洽,

精神上没有压力的环境中。 (三)达观快乐的积极情绪还能使别人更喜欢接近自己,从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杰·列文甚至认为:“会不会笑,是衡量一个人能否 对周围环境适应的尺度。”此种说法虽不免有些夸张,但真诚的笑,确能感染别人,消除隔阂。来了陌生的客人,相视一笑,即可握手言欢;打扰伤害了别人,歉然一笑,便能得到谅解;遇到异国朋友,投之一笑,彼此的心就通了。一个面孔阴郁,从来不笑的人,很难说心理是健康的。无怪乎莎士比亚说:“如果你一天之中没有笑一笑,那你这一天就算是白活了。” (四)焦虑、忧愁、恐惧、愤怒等不愉快的情绪,只要适当(符合前边讲的三个条件),也是正常而有益的。个体在适度的焦虑情绪之下,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张力增加,思考能力亢进,反应速度加快,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人们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革命者要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这说明忧愁也有好的一面。过分的恐惧,固然反常,但对一切都不知惧怕,也是不正常的。适度的惧怕,可使人们小心警觉,避免危险,预防失败。恐惧使个体进人紧张激动状态,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分泌增加,呼吸、心跳、脉搏加快加强,血压、血糖和血中含氧量升高,血液循环加快,把大量营养输向大脑和肌肉组织,血小板较平时增加很多,因之血液较易凝固,而消化器官的活动将会减低,甚至完全停止,这种应激反应的作用,使身体有较多的能量来应付当前的危险。人在发怒时也有类似反应,面对敌人的挑衅,革命战士义愤填膺,“天兵怒气冲霄汉,横扫千军如卷席”。对这种积极的怒,不但不要遏制,相反还要激发。对坏人坏事就是要敢怒、敢言、敢斗争。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一锥子扎不出血来是不好的。 二、不良情绪的危害

林文采-心理营养-读书笔记--上篇教学教材

林文采-心理营养-读书笔记--上篇

《心理营养》(林文采)读书笔记 推荐序1:只有她能让我相信:养孩子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父母总是会以当下之所知所能,做出对孩子最好的选择 ?对孩子来说,“温和而坚持”的妈妈就是合适的 ?世上没有一种叫做“非如此不可”的事。。。。不管妈妈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没有人可以批评她,因为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 ?养孩子大概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若你养孩子养到鸡犬不宁,那一定是你的方法、理念有问题 推荐序2:一本书,一次成长 问:对职场妈妈而言,陪伴是不是质比量重要? 答:这是一种逃避内疚的借口!但是,“重质”不代表不停说教,而是平静地跟孩子在一起,给他需要的支持和安慰。 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判断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好父母? 答:如果一个人能做自己的好父母,也就能做孩子的好父母。什么叫“做自己的好父母”?就是有没有办法对自己温和而又坚持---当你遇到挫折时,是不是可以接纳自己和安慰自己,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能不能坚持对自己说“不行”? 我对孩子乃至自己的心理基调:带着敬畏之心去探求内心的奥秘,带着接纳之意去看待情绪的起起落落,带着温和之情去好好说出每一句话。

我的最大启发:好的亲子关系,先于教育。我们首先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亲密 组合,其次才是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成为更好的自己(且不论究竟是谁帮谁)。 只要父母的要求是合理的,孩子们是不会去故意破坏这种关系的。而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越友好,我们的“教育”也才越有效。 我们了解我们想要好好相处的生命究竟需要什么吗?----心理营养 自序:心理营养的由来 父母如果能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重视,给予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肯定、赞美和认同,用自身作为模范,教导孩子如何处理生活,孩子自身的生命力就能被激活,他就有能力发展自己的特长,活得快乐和自在,如同他们初始来到这个世界的状态。 上篇:基本理念 一、五大心理营养 1.无条件的接纳。0~3个月 尽你所能来满足我、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2.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0~3个月 ◆“我最重要”我是No1---希望有人能把自己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只要我需 要,你就会来满足我。 ◆“重要他人”(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的 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影响。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找到理想的“重要他人”,那么他一生都会一直去寻觅, 直到找到为止。 3.安全感。4个月~3岁。在建立安全感方面,妈妈的作用大过爸爸。 妈妈怎样的状态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安全感呢? 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怎么弥补呢? ?1)妈妈要情绪稳定。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 长。 ●如果妈妈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然后再面对孩 子。 ●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 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孩子老来烦父母,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并不是因为孩子要的太 多。 ?2)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 ●父母亲之间良好的关系,才是孩子最渴望也最能给他安全感的东西

心理营养

学会喂给孩子“心理营养”,真正实现育儿轻松又高效。 父母在孩子0-7岁时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给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 超过十年时间,一万多个个案,全部以“心理营养”为核心,解决父母育儿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为什么我们处理完孩子的第一个偏差行为,第二个很快又会出现?孩子肯定知道偏差行为只会给他们带来排斥和厌恶,为何还是乐此不疲? 林文采博士认为,作为一个人,生命的原本状态,必然是渴望人见人爱,被人喜欢和接纳。出现上面的问题,合理的逻辑必然是:孩子需要比得到别人的喜爱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也必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东西,如果它不是食物和水——我们称为生理营养的东西,那么,它是什么呢? 经过十多年时间,在积累了超过一万个个案后,2001年,林博士提出了“心理营养”的概念。一个人7岁前,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他的一生都会处在寻找当中,并会因缺乏和寻找而带来各种问题。令人惊奇和兴奋的是:只要父母亲开始加强对孩

子的心理营养,孩子的生命就真的如同得到了滋养,生命的“五朵金花”就能粲然绽放。 内容简介: 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 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 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本书中,作者阐述了“心理营养”的理念,同时介绍了气质理论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结合“心理营养”的理念和气质理论,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 五大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我生命中你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认知、模范。 生命中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联结;价值感;安全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概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 内容提要:心理健康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保持健康的心理,远离心 理问题, 有利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在学业和事业上双丰收。 关键词:心理健康与成长心理问题心理调节学习大学生成功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长、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 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 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 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 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 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 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我们大学生可以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 量。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发展社会交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加

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简介

1、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2、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破窗效应 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

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3、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被认为是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是由一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因为这比无休无止的解释和说明要轻易得多。这就是鸟笼逻辑。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每一个漂亮的鸟笼里都应该装上一只鸟,但可惜的是人们总是逃不出这个逻辑的局限。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不要限制自己的思维,更不要在传统目光的审视下止步不前。敢于挂出一只空鸟笼并能够自然地坚持下去的人,才是有创见、有魄力的人。 4、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成真的基石之一.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 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心理学中各种常用的效应、定律

各种效应、定律 【月曜(yào)效应】(也称为月曜病) 有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学生在星期一上课时往往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的解释是:双休日中,学生在心理上开始自我放松,原来紧有序的学习生活被悠闲随意的玩乐所取代,于是,晚睡晚起,精神不振。到了星期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物钟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结果出现了不少学生在星期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差、纪律散漫等现象。因为我国古代把星期一又叫做“月曜”,所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月曜效应”。 “月曜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的学习生活。 【酝酿效应】:所谓酝酿效应,又称为直觉思维,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件事情束手无策,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但我们茅塞顿开的时候突然会有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放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里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它是在对程序编码时与定势有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时会碰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此时,如若干脆把该问题搁置于一边而改做其它事,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长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能较快地找到。这种效应产生的原因,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解释是,原初的定势不合适,致使问题得不到解决,后来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合适的知识结构得到消除,个体便能够运用新的定势去解决问题。 【瓶颈效应】与【东风效应】: 所谓“瓶颈效应”,反映的是一定社会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环节的相互关系。社会角色扮演者在进行某项创造活动时,在从事某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为时,要求与之相关的各因素、环节配合与协调并进,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环节跟不上,就会成为“瓶颈”卡住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的正常进行。有的时候,“瓶颈效应”得到了克服,TOT状态很快从“几几乎有了”转向“有了”,从“就在舌尖上”转为“完全说出来了”,问题获得解决,创造趋于成功。有的时候,听任“瓶颈效应”起作用,TOT状态得不到解除,时间一长,心理上松懈并产生一种惰性,那就会使整个活动和某一行为前功尽弃。 社会是一个系统,人也是一个系统。同样,我们也可以把个体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系统,把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某一活动、某一行为看成是一个系统。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总是由三大类的子系统构成的:要素子系统、一般子系统、多余子系统。其中,

如何维护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如何维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一个人如果想拥有完全的幸福感,他需要有一个功能完备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体系。虽然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锻炼方法来保证人体的健康,例如瑜伽,药物调理,肢体锻炼和每年的身体检查等,这些依然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这得因于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对健康概念的忽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就像是一枚硬币不同的两面。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体这项最精密复杂的机体都无法正常工作。在“身体”和“心理”之间,常常有一个清晰的参考来分辨。但当我们考虑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这两个方面就不能被区分看待了。 我们以艾滋病的防治为重点研究身体健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慢性、潜在的危及生命的疾病。通过破坏你的免疫系统,HIV会干扰你身体对抗导致疾病的生物体的能力。艾滋病毒是一种性传播感染(STI)。HIV会破坏CD4 T 细胞——白血球,它在辅助你的身体对抗疾病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你拥有的CD4 T细胞越少,你的免疫系统就越弱。在艾滋病变成艾滋病之前,你可以感染艾滋病病毒好几年。当CD4 T 细胞数降到200以下或你有艾滋病定义的并发症时,艾滋病就会被诊断出来。如果没有药物治疗,艾滋病病毒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削弱你的免疫系统,使你患上艾滋病。目前还没有治疗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方法,但是有一些药物可以大大减缓疾病的进展。这些药物降低了许多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死亡率。 艾滋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呢?要感染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体液必须进入你的身体。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生:病毒可以通过口腔溃疡或泪液进入你的身体,也会在性活动中发生。在某些情况下,病毒可能通过输血传播。中国的医院和血库会按规定检查血液中是否有HIV 抗体,所以通过正常渠道输血感染HIV的风险非常小。共用受污染的静脉药物用具(针头和注射器)会使你很容易感染艾滋病毒和其他传染病,比如说肝炎。受感染的母亲可以将病毒传染给她们的婴儿。但是在怀孕期间接受感染治疗的艾滋病毒阳性母亲可以显著降低对其婴儿的风险。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并没有必要时刻担心艾滋病的感染,因为你不可能通过普通接触感染艾滋病毒。这意味着你不能通过拥抱、亲吻、跳舞或与感染的人握手来感染艾滋病毒或艾滋病。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空气、水或昆虫叮咬传播。 目前没有普遍没有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疫苗,也没有有效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但你可以保护自己和其他人不受感染。 第一,了解你的HIV状况,如果你不接受检测,你就不会知道你是否是HIV阳性的。在感染的前三个月(“窗口期”),很难在体内检测出病毒。这就是为什么连续六个月检查才是确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与 自 我 成 长学院专业:工程学院电子7班 姓名:周春艳 学号201330290729 周三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惑与调整 摘要: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大学校园里,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东西,例如学术上的专研,自学,谈恋爱,或者是想过多的接触社会以此锻炼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所以大学生活是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一个时期,是学生自我增长知识,自我完善的一个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内,大学生容易出现情绪困扰,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有焦虑、抑郁,易愤、嫉妒、冷漠。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困扰、调整 正文: 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实验证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被过高的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因为粉刺、学生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二是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学生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我们在大学生学习心理中专门谈及考试焦虑,需要引起重视。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忧引起焦虑。 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包括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失

100个心理定律

一、因果定律:人的思想、语言和行为,都是“因”,都会产生相应的“果”。人只要有思想,就必然会不断“种因”,种“善因”还是“恶因”由人自己决定。 二、吸引定律:人的心念(思想)总是与和其一致的现实相互吸引。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思想),使之专注于有利自己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上,那这个人就会把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而有利的、积极的和善良的人、事、物也会把这个人吸引过去。所以控制心念(思想),是命运修造的基本思路。 四、放松定律:人只有在心态放松的情况下,才能取得最佳成果。什么心态是最佳心态呢?答案是越清明无念越好!把目标瞄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理想境界、理想人际关系和理想生活等等东西上,然后放松心态、精进努力,做你该做的,不要老惦记着这些东西什么时候到来。 五、当下定律:人不能控制过去,也不能控制将来,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时此刻的心念、语言和行为。只有当下此刻是真实的。正确的心态应该是不管命运好也罢坏也罢,只管积极专注于调整好做好目下当前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则命运会在不知不觉中向好处发展。 六、80/20定律:人在达成目标前80%的时间和努力,只能获得20%的成果,80%的成果在后20%的时间和努力获得。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很多人在追求目标的时候,由于久久不能见到明显的成果于是失去信心而放弃。量变才能到达质变,为什么成功的人总是少数,因为能坚持的人总是少数。 七、应得定律:人能得到应得到的一切,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所以命运修造者,必须提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提高了,则人应得的不管质和量都会提高。 八、间接定律:要提高自我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必须通过提高他人价值间接实现。间接定律中提高自我价值和提高他人价值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即当你在提高别人价值的时候,你的自我价值马上就提高。 九、布施定律:布施就是“给出去”的意思。这个定律是说,你布施出去的任何东西,终将成倍地回报到你身上。相反,如果你施加于别人的是不安、憎恨、怒气、忧愁,你将成倍地得到这些报应。 十、不图报原则:这是布施定律的补充。这个原则是说:你布施的时候永远不要企望获得回报,你越不望回报,你的回报越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所以请记住:施比受更有福,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而无需从受者处获得回报。 十一、爱自己原则:一切利他的思想、语言和行为的开端,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真心喜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爱别人,才能爱世界,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欢喜、安定和无畏,才可能有广阔的胸襟。自己也是众生中的一员,爱众生的同时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 十二、宽恕原则:第一个需要宽恕和原谅的对象是父母,不管你的父母对你做过或正在做什么不好的事,都必须完全、彻底地原谅他们;第二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所有以任何方式伤害过或正在伤害你的人,第三个需要宽恕的对象,是你自己!不管你过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请先真诚地忏悔并保证不再犯,然后——请宽恕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十三、负责原则:人必须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当人对自己采取负责任的态度时,人就会向前看,看自己能

幼儿营养膳食与心理健康培育

幼儿营养膳食与心理健康培育 幼儿营养膳食与心理健康培育 冯君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0) 摘要:实践证明,幼儿身心健康必须以科学合理的膳食为保障,而良好的科学膳食观念是促进幼儿心理卫生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领域这一侧面,对膳食营养方法、幼儿饮食心理健康的培育作了具体阐述,进而强调膳食营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膳食营养;心理影响 幼儿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迅速时期,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将会直接影响其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发展与健康。如果幼儿膳食营养缺乏,不仅会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会导致幼儿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改变,容易造成幼儿出现自卑、退缩、孤独等不良心理特征,从而引起幼儿各种心理问题。因此,良好的膳食营养是保证和促进幼儿心理卫生的必要条件。 一、幼儿科学膳食的配制 (一)幼儿膳食配制的原则 1·提供合理的、营养平衡的膳食 (1)膳食应多样化。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依照食物的性质和所含营养素的类别,可以将食物大致分为五大类:谷类、肉蛋鱼类、豆类及其制品、蔬菜与水果类、热能性食品。为了保护幼儿的健康,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应让幼儿摄取多种食物,以获得丰富的营养和充足的热能。幼儿膳食应贯彻食物多样性的原则,主食与副食搭配,粗粮与细粮结合,荤食与素食结合,尽可能保证每天摄取五大类食物,以获得充足的营养。 (2)膳食的搭配要合理。在摄取多种多样食物的同时, 还应注意到食物之间的搭配,做到平衡膳食。例如:膳食中优质蛋白质最好占总蛋白质摄入量的50%以上。各种营养素供热占总热能的百分比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0% ~ 15%,脂肪占总热能的25% ~35%,碳水化合物占总热能的 50% ~60%。三餐之间的搭配应遵循以下原则:早餐高质量;中餐高质量、高热量;晚餐清淡易消化。从数量上看,幼儿各餐热能的分配应为:早餐占全天热能的25% ~30%,午餐占30% ~40%,午点占10%左右,晚餐占25% ~30%。 2·烹制方法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喜好烹调时在尽可能地保存各种食物营养素的同时,应做到细烂软嫩,便于幼儿消化。同时,还应做到味美色香,花样多,以增进幼儿食欲。 3·讲究饮食卫生应保证提供给幼儿的食物、膳食制作过程、餐具等均合乎卫生标准。例如膳食原料选择新鲜的;需防止食物变质; 不吃腐败的食物;厨房及其设备应保持清洁卫生;餐具应及时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应注意个人卫生等。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成才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成才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