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春青岛版数学二下第八单元《休闲假日 解决问题》word单元备课

春青岛版数学二下第八单元《休闲假日 解决问题》word单元备课

春青岛版数学二下第八单元《休闲假日 解决问题》word单元备课
春青岛版数学二下第八单元《休闲假日 解决问题》word单元备课

第八单元休闲假日

——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以解决问题为经,以学习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纬安排设计的。其基础是: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简单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本单元的设计依然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运算顺序,掌握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技能。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混合运算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掌握运算顺序。

难点: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窗1(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91页—92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乘法与加法、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与加法、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

出示情境图,学生欣赏,然后寻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活动二: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一)1、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导游说:“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

游客说:“还剩5人。”……

2、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

3、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9+9+9+9+5

(2)先算9×4=36(人)

再算36+5=41(人)

(3)9×4+5

(4)5+9×4……

4、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师: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二)1、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画面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了?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司机要交9辆大汽车的停车费,他拿出来50元。……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问题:大汽车比小汽车少几辆?

学生独立寻找信息,自主解决。

(三)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三、自主练习。

第一题:一共有多少个轮子?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信息窗1(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92页—93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能运用乘法与加法、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用乘法与加法、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自主练习

第二题: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二题:小青买了2筒乒乓球,每筒8元。付出20元,找回多少钱?第三题:

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第四题:计算,学生独立完成。

第六题: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信息窗2(新授)

教学内容: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除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第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习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出示情境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

提问:买1张儿童票比买1张成人票少花多少钱?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吗?

学生独立探索,全班交流。

学生边展示边讲解,可能有一下方法:÷

32÷4=8(元) 8-4=4(元)

活动二、继续观察,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

师:从图中,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画面,寻找信息,并能提出数学问题。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清自己的思路。

活动三、练习巩固。

自主练习题第1题。

除减的基本练习。

活动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板书设计:在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

信息窗2(练习)

教学内容:第95—96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二)引入割补法 以后我们遇到平行四边形的地、平行四边形的零件等等平行四边形的东西,都像这样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方不方便?那么我们就要找到一种方便、又有规律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三)割补法 1、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请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沿着所作的高剪下来,自己拼一下,看可以拼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2、然后指名到前边演示。 3、教师示范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刚才发现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就把从平行四边形左边剪下的直角三角形直接放在剩下的梯形的右边,拼成长方形。在变换图形的位置时,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做呢?现在看老师在黑板上演示。 ①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②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③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请同学们把自己剪下来的直角三角形放回原处,再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向右慢慢移动,直到两个斜边重合。(教师巡视指导。) 4、观察(黑板上在剪拼成的长方形左面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比较。) ①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归纳整理: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5、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长方形右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指名回答后,在平行四边形右面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6、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板书:S=a×h,告知S和h的读音。 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者S=ah。 (6)完成第81页中间的“填空”。 7、验证公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 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 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够辨认和区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策略 (1)准确把握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轻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国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 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採索. (2)重视体现动手操作的价值. (3)重视图形分类,鼓励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分类结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集体备课精修订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 集体备课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二次复备洪水学区数学备课组 平均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90—9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 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 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 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课件、课前预习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导入新课

1.通过课前预习,你从统计表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次复备 2.有统计表你能看出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淘气及数 字的水平用几表示比较合适 组内交流,集体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课 题) 二、创设情境,引导参与 到底平均每次记住6个数字是怎么的出来的呢你们想知 道什么吗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13、8、13、13、8、8、14、8、11、 5、14、14、8、8、13、8、5、21 14、13、5、8、5、8、14、8、13、 8、13、8、8、14、8、8、14、14、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

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备课参考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5单元观察物体(一))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

本单元共包括两个大的知识点:从不同位置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从不同位置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初步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或立体图形,所看到形状图是不一样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在教学中渗透 数学思想,初步教授三视图的知识;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根据表象进行思维和推理,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达到课程教学中的三个核心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例1,展示了4名学生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玩偶的情景图,并在情景图下面给出了从这4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从熊猫前面、后面看到的形状有较大差别,学生很容易辨认;但从左、右两个侧面看到的形状基本相同,只是脸、胳膊等的朝向不同,学生辨认起来有一定困难(学生在一年级认识左、右时,只要求以“自我”的方向为参照点辨认左、右,对与自己方向相反的人或物为参照点辨认左、右不作要求)。因此,教材在熊猫的一只耳朵上戴上了一个蝴蝶结作为“标示性标志”,利用这一形象特征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区分左、右两个侧面的学生看到的形状。通过例1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进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例2,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观察的物体有所变化,由实物变成了立体图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图形,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所观察的立体图形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种是立体图形中有平面也有曲面,如圆柱;三是对曲面围成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如球。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沟通了立 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北京课改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优选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2数学第八册教案 第八册教案 题目:《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概念的界定: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生活化 信息技术:IT是Intern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处理功能的技术。 信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与课程通过人——机(网)——人互动的方式有机的融合为一个整体,使之不仅成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又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使其实时传输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的功能,在课堂上发挥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与学科进行整合,不仅可以使教师教的轻松、高效,而且可以使学生学得愉快、优质。 生活化:“生活化”是将抽象的数学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化,实现数学向生活的回归。强调将数学对象化为现实原则,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数学,小学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熟悉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二、课题基本情况说明: 课题类别: 教师课题 课题组成员: 三、问题的提出 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知识时,能主动寻找真实的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熟悉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情感体验也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力求唤起学生的情感,并促使转化为学生情感体验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利用生活资源,让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优质教案(含单元备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优质教案 (含单元备课) 五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具体包括:认识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与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画法,画平行线的方法);二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3.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梯形在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继续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4.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进行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有: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知识点。一方面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另一方面,经过三年的数学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为此,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学生出发,把握教学的起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或补充一些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课题: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p58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过程,能比较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2学会运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的规律,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算: 20×5 30×6 4×70 100×5 500×3 1000×6 23×2 12×3 2、指名任选一道题说说口算方法。 3、抢答: (1) 3个十是()? 30是()个十? (2) 300是()个百? 60是()个十?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情景图:邮递员叔叔每天工作的情况。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学生交流,展示问题:

A、邮递员叔叔工作1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列式: (1)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第一个问题算式 300×10 60×10 (3)说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4)口算上面算式的结果。(同桌交流口算方法) (5)全班汇报:(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a.300×10 因为10个100是1000,所以10个300是3000,则300×10=3000(份) b.300×10 先算3×1=3,接着在3的末尾添上300和10后面一共有的3个0。 同理:60×10=600(封)(10个10是100,10个60是600) 2、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第2个问题 问题B:邮递员叔叔工作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 (1)学生独立解答。 (2)汇报口算方法: 师:你怎么口算? 3、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该怎样口算? (口算时只要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四、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做一做。看谁算的对又快。 2、开火车口算比赛。P60页第1、2两题 3、P60第3题。(1)独立完成。(2)同桌交流。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绿色行动 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让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部分内容既是学生学习笔算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三位数的加减计算及其它计算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切实学好。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不进位、不退位)、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数位(个位、十位、百位)的意义及顺序,能正确地读写100以内数,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组合方法、迁移法、讲授法、动手操作法 3.能用10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的事物,进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参与活动的情绪,以及在情感体验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数的意义,并能正确口算并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教学措施:

创设和谐氛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本节课我一改往日的教学过程先出示两个例题,让学生进行试算,然后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太集中了,我就让学生根据这两道题再出一些题,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又高了起来,而且出的题也很好。给学生一个放飞思维的空间,那么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时数:4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8单元 全单元教案

第1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最新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单元备课

最新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单元备课 一、教材内容 在本单元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认识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轴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能从对称、平移和旋转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并运用它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进一步感受图形变化带来的美感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又要为中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切实把握好“图形旋转”的具体目标及其要求的“度”. 例1:旋转的含义 例1借助钟面指针的运动,明确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观察、想象、操作、描述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旋转变化.比如,先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准确地描述指针从“12”到“1”的旋转过程,然后再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几点.也可以将操作和描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钟表上边拨指针边用三要素描述其运动过程,体会旋转的含义. 例2:认识图形旋转的特点 例2让学生观察图中旋转前后的三角尺位置变化,明确图形旋转的特征: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三角形的边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了90°.还要让学生知道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发现,每个顶点旋转前后到O点的距离都没变,为例3的教学画图做好铺垫. 例3: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例3借助前面图形旋转的特征,让学生交流讨论,逐步引出画图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果有问难,可以提示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顶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在确定对应点的位置的时候,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把图形的旋转分解为顶点与点O的连线的旋转,先把OA旋转90°,再把OB旋转90°,连接AB即可. 例4:解决问题 例4以解决问题的形式,编排了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小鱼图案的活动,让学生探索多个图形拼组的运动变化.“阅读与理解”重在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一是小鱼图案是如何由七巧板的图形拼组出来的,二是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得到小鱼图案的.“分析与解答”通过对话展现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一种是先动手拼拼看,拼出后再看看七巧板是怎样平移和旋转到相应位置的;另一种是直接在小鱼图案上分解,把图案按七巧板的图形进行分解,找出拼组的方案再移动.基本思路都是要先完成小鱼图案的构成,再进行图形的运动.“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这里的小鱼可以有不同的拼组方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5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特点,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学习了角的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梯形在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出现,教科书除了讲述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它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教科书在编排时,注重联系现实素材,利用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例如,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中,我们用推拉门、楼梯的扶手,提供给学生一些生活原型,同时还借助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垂直与平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学生学习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多边形面积知识的基础,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等的基础。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点,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并学习了角的度量。而且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因此通过教科书提供的一些图片,如伸缩门、楼梯栏杆、梯子等,让学生借助图片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研究它们的特征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要做的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操作、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教师要充分预测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有的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平线和铅垂线的关系才叫垂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两点加以点拨和说明:一是垂直和平行所说的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二是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是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举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种直线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呈现出各种不同方向的垂直情况,以克服学生的惯性思维。 2.加强作图步骤的具体指导。本单元涉及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长方形或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但教科书中很少呈现文字的作图步骤与方法,所以教学时要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做一做”中画已知直线的垂线的练习,教学时,要呈现不同位置的直线,让学生自己尝试去画,提高学生作图的灵活性。 3.注重联系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拓展教学的资源。教科书在编排时,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并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设计了不少学以致用的习题。如借助于生活实物或原型分别引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怎样测定立定跳远的成绩、怎样挂画又快又正、怎样修路最近等,这些都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具体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简易方程 一、教材解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常用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求代数式的值)和解简易方程(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通过教学,促成学生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一次飞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算术知识的理解,同时初步渗透代数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点难点 能正确地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解方程,并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 本单元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相关认识基础,关注由具体实例到一般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无论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还是学习方程的概念或等式的性质,既要发挥具体实例对于抽象概括的支撑作用,又要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2.用好教材资源,适当扩展联系实际的范围。 在本单元中,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都是便于理论(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现实生活)的学习内容。教材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共性着眼,

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备课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借助操作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利用方程解决有关除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分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三、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教科书主要分三个活动呈现: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现实情境中,利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通过把一张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引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意在通过探索该问题的解决,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为此,教科书呈现了学生探索中可能出现的思路:笑笑用的是直观算法,利用分数的意义,借助面积模型进行计算,把七分之四看成四个七分之一,得到的每份是这张纸的七分之二;淘气用算式记录了直观运算的过程和结果,从而得知每份是这张纸的七分之二。 第二课“分数除法(二)”《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借肋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面积模型,体会“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教科书呈现了笑笑、淘气交流时的两种思路:一是提醒计算时的计算方法;二是提醒约分的问题。目的是提供一个讨论交流的思路。

第三课“分数除法(三)”《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结合情境图中: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首先明确问题问的是什么,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目的启发学生思维,并探索寻找这个问题解决方法,呈献完整的方程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例,再次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格式。 四、教学建议: 1、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情境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并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数学学习活动也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 2、重视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练一练”、等一系列算法活动,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能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交流算法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 要把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过程结合起来,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备课者:何永生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认真分析新教材不难发现,教材其实没有把“平均数”这一概念解释得十分深奥,也没有让我们把“平均数”的所有特点向学生作详细的介绍,更没有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所有特征。 首先来看例1,教材呈现了全队小朋友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办法。显然教材选用这样的统计材料和这样的统计图,目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就在我们身边。其二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空瓶,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平均数”是怎么得来的过程。其三运用平均分的思想得到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的编排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统计意识,而且使学生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经历了得到“平均数”的过程。 再看例2,教材安排了一幅情景图和两个小朋友关于两队队员踢毽个数的对话及两张简单统计表。我们不难看出教材是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大小会受到每个数据的影响,但是个别数据不能代表整体情况。其核心是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最后看例3,通过给某地区做城乡人口复式统计表,分别完成该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思维的矛盾,进而激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平均数。 2.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重、难点设置: 重点:“平均数”的意义、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会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难点:平均数的意义,纵、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学生在第一阶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经历了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的过程。因此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讨论和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从更高的角度认识统计图和统计量,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 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1.注重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分米和毫米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事实上,人类已经创造了许多长度单位,常用的单位从小到大依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考虑,他们往往会接触比1厘米短的长度,需要认识毫米。他们认识千米以及计量很长的长度,困难会比较大。所以,本单元只安排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教学。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表。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分米的有关知识例2毫米,用毫米为单位测量长度例3把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改写成毫米为单位,把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改写成分米为单位练习五。 涵盖全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从上表可以看到,前两道例题教学新的长度单位,后第三道例题是不同长度单位的换算。改变长度单位,能沟通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不仅有着进率的关系,而且以一个单位表示的长度可以改变成另一个单位表示的长度,这就增加了选择适当单位表示长度的灵活性。 1. 认识分米和毫米,既联系厘米和米的概念,又丰富对厘米和米的体验。 有次序地排列常用的长度单位,分米介于厘米和米之间,1分米比1厘米长、比1米短,而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所以,先教学分米,后教学毫米是比较自然的编排。 学生在认识分米时,必然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容易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学生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例1和例2设计了许多学生的操作活动。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引出新的长度单位,使学生对新单位有鲜明的第一印象。 人们认识某个事物时,第一印象往往比较深刻、牢固,甚至终身不忘。教学长度单位,首先要引出单位,并使学生感到需要这些单位。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他们对这两个长度单位有比较清晰的、深刻的第一印象。 在教学分米时,教材呈现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然后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由此,学生会对分米产生第一印象:文具盒的长和宽不仅可以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还可以用分米作单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7课时 1.混合运算……………………4课时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1 / 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八单元教案

1.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4.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广角——搭配(二)”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因而在教学中要多注意抓住并把握好适合学生发展的有利素材。 1.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儿童节到了,穿什么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如何选择游览的路线等等。 2.注重学习方式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本单元的内容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要尽可能的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排出不同的三位数,比赛场次问题等,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一一列举、连线等方法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3.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能力。每种活动结束后,要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例如在活动前质疑:怎样才能保证不重不漏? 4.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述,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排列、组合这些术语,以免影响学生的思维。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表达、交流即可,使学生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广角——搭配(二) 3课时

(完整word版)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面积 教学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问题。这些内容相辅相成,包含了教学中的双向引导和自主练习相结合的过程。教学的重点是在学生学了封闭图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单元,学生的认识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过渡到二维空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教材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熟悉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帮助理解面积的意义,在认识面积的意义后,接着学习面积单位,使封闭图形的大小游了度量的标准,以这样的过程来减少学生认识上,理解上难度。 学情分析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增加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能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教学“面积单位”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指导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不叫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

主备老师:郭乃娟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江春玉、王桥英、谢春兰、张倩

主备老师:郭乃娟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江春玉、王桥英、谢春兰、张倩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主备老师:郭乃娟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江春玉、王桥英、谢春兰、张倩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老师:郭乃娟参与研讨老师:彭玉英、江春玉、王桥英、谢春兰、张倩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进行脱式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 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探究点的设 立着眼于本 课的重难 点,引导学 生积极思 考,理清带 括号的混合 运算的运算 顺序。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口算题卡、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7+(7-6)=10-(5+3)=7+7-6=问题:1.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问题: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问题: 1. 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 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小结: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脱式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