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山东省新泰一中高中自主招生考试 化学模拟试题

山东省新泰一中高中自主招生考试 化学模拟试题

山东省新泰一中高中自主招生考试化学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铁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2Fe+3CuO Fe2O3+3Cu 铜在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Cu+2FeCl3 = 2FeCl2+CuCl2。一定质量的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粉末倒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振荡,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甲和滤液乙。取适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一定不含Fe

②滤液乙中一定含有FeCl2、CuCl2,一定不含FeCl3

③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2,则一定有FeCl2

④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2,则可能有FeCl2

⑤若充分反应后Zn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Cl2,无CuCl2,可能有FeCl2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2.将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和铜粉的混合物在空气中煅烧使其完全反应,若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则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

A.44:25 B.22:5 C.4:1 D.44:32

3.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

应:3NaOH+AlCl3=Al(OH)3↓+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已知NaAlO2易溶于水,则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

A.B.

C.

D.

4.将CO通入盛有12.0g的Fe2O3的试管内,加热至固体完全变黑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并同时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溶液质量增重6.6g。

Fe2O3还原过程中转化过程:Fe2O3→Fe3O4 →FeO→F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

B.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10.8g

C.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4.2g

D.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

5.不能正确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A图中横坐标既可以表示加入铁粉的质量,也可以表示加入部分变质的苛性钠质量B.B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质质量,又可表示溶液的导电性

C.C图中横坐标既可以表示反应时间,也可以表示加入二氧化锰质量

D.D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剂质量,又可表示溶液质量

6.向盛有一定质量MgO和MgCO3混合物的烧杯中加入142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150 g不饱和溶液。下列数据中,与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A.5.3%

B.5.6%

C.12.7%

D.13.4%

7.一包不纯的氯化钾粉末,所含杂质可能是氯化钠、硝酸钾、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中

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该粉末于烧杯中,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2)取上述无色 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3)另称取 14.9 g 该粉末于烧杯中,加 入蒸馏水溶解,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充分反应后生成 28.7 g 白色沉淀。根据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杂质中可能含有硝酸钾、氯化钠 B .杂质中肯定不含硝酸钙、氯化铜、碳酸钠 C .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 D .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可能含有硝酸钾

8.如图所示,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是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中的一种.图中相连的两圆表示相应物质能发生反应,已知乙是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

B .丙是盐酸

C .戊是氢氧化钙

D .甲与丁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9.金属钠非常活泼,常温下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也易与水反应。现将5.4g 部分氧化的金属钠样品放入150g 16%的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9.8g 蓝色滤渣。(已知样品成分仅为Na 和Na 2O ,相关反应①222Na 2H O 2NaOH H +=+↑ ②22Na O H O 2NaOH +=),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A .最终所得溶液中存在两种溶质 B .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45.5g C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质量为4.6g

D .原混合物中钠和氧化钠的质量比为46: 31

10.如图所示A ~F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表示相互能反应(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未标出)。其中A 是紫红色金属,B 常温下是气体,C 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E 一定是二氧化碳

B .B 可能为氢气或一氧化碳

C.该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复分解反应

D.D转化为A的反应可以为置换反应

11.有Mg、Al、Zn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可能是( )

A.0.2 g B.0.6g C.0.8g D.0.9g

12.图中“→”表示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成乙,“—”表示相连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一氧化碳、碳、氧气、二氧化碳中的某一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一氧化碳B.乙一定不是二氧化碳

C.丙可能是碳或氧气D.丁可能是碳或二氧化碳

13.密闭容器中盛有CH4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其充分反应,CH4全部转化为CO、CO2和H2O,待容器恢复至室温,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前CH4和O2的质量比为( )

A.4:13 B.3:10 C.2:7 D.1:4

14.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下列推理中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则氧化反应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15.小明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物质的分类

B

物质的检验和区别

纯碱、胆矾、生石灰—盐类

煤、石油、天然气—化石燃料

可用灼烧闻味的方法检验羊毛和涤纶

燃着的木条区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C

概念的认识

D

物质的性质和应用

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

含氧的化合物是氧化物

洗涤剂乳化作用—去油污

石墨优良的导电性—作电极

A.A B.B C.C D.D

16.中考复习阶段,小轩同学梳理了以下知识:①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可以区别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强弱;②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③具有可燃性的气体有甲烷、氢气和氧气;④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⑤微量元素是人体健康必不可少的,但补充微量元素也要适可而止;⑥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而用水灭火是因为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其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1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A B.B C.C D.D

18.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C碱溶液都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

D 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后pH减小,硫

酸溶液稀释后pH变大

溶液稀释后pH都会发生变化

A.A B.B C.C D.D

20.下图是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品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均为40%

C.升温均可使甲、乙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将180g甲的饱和溶液由t3℃降至t2℃,可析出40g甲

21.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Mg(NO3)2、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沉淀Ⅰ是氢氧化铜沉淀

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原固体粉末肯定有NaCl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Mg(NO3)2、CuCl2和Ca(NO3)2

22.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X Y Z

A CO2Na2CO3CaCO3

B NaNO3Na2CO3NaCl

C HCl BaCl2NaCl

D Mg MgO MgCl2

A.A B.B C.C D.D

23.某合金2g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如果生成0.2g氢气,该合金中的元素可能是()

A.Zn和Fe B.Zn和Cu C.Cu和Au D.Mg和Al

24.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NO3、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蓝色溶液B中阳离子只有Cu2+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原固体粉末一定有NaCl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

CaCO3、NaOH、NaNO3、CuCl2和Ca(NO3)2

25.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钡、氢氧化钠、氯化钙中的一种或几种,小菁设计如下实验来探究其成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

A.原固体中一定有硫酸钡、碳酸钠和氯化钙 B.滤液中只含有一种阳离子Na+

C.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D.探究过程中的发生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二、实验题

26.验证某混合气体含有CO和H2,并除去含有的少量CO2杂质。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实

验:

(1)A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分,观察到C中黑色氧化铜变_____,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现象不能确定混合气体含有H2,他改进实验后证明了混合气体中含有H2.请写出乙同学的实验改进方法和现象_____。从环境保护角度,该实验中最后导出的尾气处理方法是_____。

(3)丙同学对A装置反应后的溶液成分进行验证,请根据实验现象填写下列空白处:

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Ⅰ.取待测液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中含Na2CO3

量溶液

Ⅱ.将上述反应后的混合物静置后,再向上

溶液呈红色溶液中含NaOH

层清液中加入溶液。

若将Ⅱ中加入的溶液换成_____(写化学式),也可得出Ⅱ中相同的结论。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7.某小组同学用盐酸和氢氧化钙,对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甲同学向装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结论:两种物质未发生反应.

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慢慢滴加盐酸,溶液由色变为无色.结论: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大家认为乙的实验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了中和反应.并对甲的实验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甲实验后的溶液中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只有CaCl2;猜想二有CaCl2和Ca(OH)2;猜想三,有CaCl2和HCl.[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丙同学设计了方案1和方案2,并按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编号方案1方案2方案3

实验操作(分别取少量甲

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现象对比标准比色卡:pH

<7

实验结论溶液中有HCl溶液中有CaCl2

[实验结论]丙认为猜想三正确.

[实验评价]丙的实验操作和方案中有不足之处,其不足之处是.

大家讨论后通过方案3即证明了猜想三正确,其实验中应观察到的现象

为.

[实验拓展]为节约资源和避免实验废液对环境污染,小组同学将方案1和方案3及甲实验后烧杯中剩余溶液混合(混合时未见明显现象),并对混合液中的盐分离回收,请将相关内容填入下表.

要分离的盐所用试剂主要操作

28.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课上,同学们把一瓶CO2气体(排空气法收集,并已验满)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有的小组没有观察到水压入瓶中,有的小组观察到少量水压入瓶中。针对课堂中出现的现象,化学小组的同学在课外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按教材的说法“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1体积CO2”,水槽中的水足够把集气瓶中的CO2气体全部溶解,为什么集气瓶中的水面不上升或上升很少呢?

(作出猜想)1.排空气法收集到的CO2气体可能不纯。

2、。

3、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分别用排空气法和排水法各收集2瓶CO2,重复图B实验,在不

同时间测得压入的水量占集气瓶容积的百分数,数据见表1。(已知: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

表1 24小时内CO2溶解情况

气体样本1234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排水法

2小时13.7%15.0%15.3%15.1%

24小时35.7%56.3%94.2%93.6%

实验室制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得出结论)

课堂中同学们没有观察到预期实验现象的原因是。

(实验反思)

该实验引发了同学们对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纯度及CO2收集方法的思考。

(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纯度。

小组同学用容积为 150mL 的集气瓶,装入部分水,留一定量的空气,用CO2排出这些水。用此法收集到占空气体积分数不同的CO2气体,再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熄灭。试验不同浓度的CO2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情况,实验结果见表 2。

表2 占空气体积分数不同的CO2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情况

实验1实验2实验3实验4

集气瓶中预留水的体积60mL45mL42mL39mL

CO2的体积分数40%30%X26%

燃着的木条状况灭灭灭不灭

上表中X的值为。

(2)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所需时间对照

小组同学分4组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分别收集1瓶(集气瓶容积相同)CO2气体,记录所需时间,如表3所示。

表3 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1瓶气体所需时间对照

1234

排水法35"43"43"43"

排空气法1'57"1'15"1'4"1'12"

①每次收集气体时,需要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再收集,其原因是。

②综合上述实验,请你对CO2的两种收集方法做出评价:。

29.为比较相同浓度的FeCl3溶液和CuSO4溶液对H2O2分解的速率影响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研究)

(1)如图甲,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来定性比较两者的速率影响效果。

(定量研究)

(2)如图乙,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定量比较两者的速率影响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所需的_______________。

(深入研究)

(3)在FeCl3溶液中,究竟是哪种粒子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猜想1:水分子(H2O)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猜想2:___________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猜想3:___________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分别取同温度同体积同浓度的H2O2溶液加入FeCl3的试管中产生证明是Fe3+影响过

(4)(反思与讨论)上述实验确实可以证明Fe3+可以改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不能证明FeCl3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若要证明FeCl3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还需要通过实验证明FeCl3在反应前后 ___________________ 。

请写出FeCl3催化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0.(8分)某兴趣小组对一包可能含有氯化钠、碳酸钾的硫酸铵样品进行探究。

I.定性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钡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或稀硝酸;碳酸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盐酸或稀硝酸。

实验一:探究样品中是否含有碳酸钾

(设计与实验)取一些样品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水使其溶解,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得到滤液a和滤渣b。取滤渣b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固体部分溶解。

(实验结论)样品中(含、不含)有碳酸钾。

实验二:探究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设计与实验)小明取实验一得到的滤液a少许于一支洁净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小明认为样品中含有氯化钠。小华认为小明得出了错误结论,她的理由

是。小华的实验设计和结论是

Ⅱ.定量探究

取15.0g样品完全溶解于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干燥,得硫酸钡固体23.3g。

求样品中硫酸铵的质量分数。

31.化学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原理。根据下列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回答问题。

(1)图A中铁制仪器的名称是_______。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用图B 干燥O2,气体应从_________(填“b”或“c”)口进入。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图C的操作称量氯化钠时,称量完毕发现砝码生锈严重,但未脱落,若其他操作均正确,则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浓度会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3)如图D所示,由①处的白磷燃烧,②处的红磷不能燃烧的现象,说明可燃物燃烧需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

(4)用图E装置可制造十分有趣的“化学喷泉”现象,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进圆底烧瓶时,很快看到长导管顶端产生“喷泉”现象,若将烧瓶内的CO2换成下列四种气体中的___(填序号)仍可产生“喷泉”现象。

A H2

B SO2

C CO

D HCl

(5)F图中的两种装置都无法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若还需用这两个化学反应来验证,则该装置改进的方法是__________。

(6)G图是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其中试管①中用煮沸过的蒸馏水浸泡铁钉的目的是

_______。

(7)H图是小丽同学在验证氢氧化钠与稀盐酸能否反应的实验时,错把酚酞溶液滴入稀盐酸中,开始加入氢氧化钠时无明显现象,继续加入氢氧化钠发现溶液变成红色,此实验也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当溶液变红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8)已知Mg能在CO2中燃烧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氧化物两种固体物质,现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该实验用盐酸和石灰石制取CO2,对CO2进行净化、干燥,并进行Mg在CO2中燃烧的探究实验。

实验进行时,若要气体从左向右流动,则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为(填仪器接口的字母) (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分析】

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2Fe+3CuO ===高温

Fe 2O 3+3Cu ,可以得到个数比Fe 2O 3:Cu=1:3,而且此反应进行完,只有这样两种固体。加入足量的盐酸中FeCl 3和Cu 的个数比为2:3,完全反应2FeCl 3+Cu=2FeCl 2+CuCl 2,可得剩余FeCl 2:CuCl 2:Cu=2:1:2。故固体甲和滤液乙分别为Cu 和FeCl 2、CuCl 2。 【详解】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 ,一定不含Fe ,正确

②滤液乙中不含FeCl 3;溶液中存在FeCl 2和CuCl 2,正确;

③若充分反应后Zn 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 2,则氯化亚铁没有参与反应,溶液中一定有FeCl 2 ,正确;

④若充分反应后Zn 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 2,但是剩余的锌不一定能将氯化亚铁完全反应,则可能有FeCl 2 ,正确;

⑤若充分反应后Zn 有剩余,则CuCl 2、FeCl 2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锌,错误。故选C 。

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保持不变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与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 ,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铜的质量为y 。

3

2 CaCO CaO+CO 100g 44

x

A

高温

100x

=44A

X=100A 25A

=4411

2Cu+O 2CuO

12832y A

128y

=32A

y =4A

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为:

4A ∶

25A

11 =44∶25 故选A 。 【点睛】

本题中要抓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来做,分析其原因就是碳酸钙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等于跟铜反应的氧气质量。然后根据两个化学方程式就可以就是出铜和碳酸钙的质量比。

3.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选项A 错误;

B 、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 2的反应事实,选项B 正确;

C 、图中所示,溶液的pH 逐渐变大,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液渐呈中性,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 2而使溶液逐渐呈碱性的反应事实,选项C 正确;

D 、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 2的反应事实,选项D 正确。故选A 。 【点睛】

根据反应进程,分析反应对溶液组成的影响,结合图示该因素变化的曲线,判断曲线与反应事实是否相符。

4.B

解析:B 【解析】 【分析】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6g ,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一个氧原子来自于氧化铁。6.6g 二氧化碳中来自氧化铁的氧元素的质量为16

6.6g 100%=2.4g 44

??,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12g-2.4g=9.6g ;

如果试管中残留固体全部是FeO ,设FeO 的质量为x

232Δ

Fe O +CO 2FeO +CO 16014412g x 16012g =

144x x=10.8g

设12gFe 2O 3完全反应生成Fe 的质量为y

232Δ

Fe O +3CO 2Fe +3CO 16011212g y

16012g =

112y y=8.4g

试管中残留固体中含FeO 的质量为()169.6g-8.4g 100%=5.4g 72??

÷?

???

设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z

22Fe

+2HCl =FeCl +H 5629.6g-5.4g

z

56 4.2g

=

2z

z=0.15g

【详解】

A.反应后的黑色固体质量是9.6g,9.6g>8.4g,反应后的黑色固体为混合物,故A正确;B.试管中残留固体质量为9.6g,故B错误;

C.实验过程中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为:6.6g-2.4g=4.2g,故C正确;

D.反应后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15g,故D正确。

故选:B。

5.A

解析:A

【解析】

【详解】

A、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氢气的质量从0逐渐增加,稀盐酸完全反应,氢气质量不再增加,A图中横坐标可以表示加入铁粉的质量;苛性钠部分变质,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部分变质的苛性钠,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因此生成气体的质量先为0,一段时间后逐渐增加,完全反应后质量不再变化,A图中横坐标不能表示加入部分变质的苛性钠质量;A选项图像不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B、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二氧化碳,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钙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少至0,溶质质量逐渐减小至0,溶液中阴阳离子逐渐减少至0,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减弱至0,继续通入二氧化碳,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易溶于水,溶质质量逐渐增加,溶液中阴阳离子逐渐增加,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增加,B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质质量,又可表示溶液的导电性,B选项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C、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钾元素守恒,反应过程中固体中钾元素质量保持不变,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二氧化锰的质量变化,不影响钾元素质量,C图中横坐标既可以表示反应时间,也可以表示加入二氧化锰质量,C选项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放置浓硫酸,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浓硫酸逐渐变为稀硫酸,溶液中溶剂的质量逐渐增加,硫酸不挥发,溶质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的质量逐渐增加,稀硫酸不具有吸水性,一段时间后,溶剂的质量和溶液的质量都不再变化,另外浓硫酸不是100%的纯硫酸,溶剂质量和溶液质量的起始质量不为0,D图中纵坐标既可以表示溶剂质量,又可表示溶液质量,D选项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A。

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

22MgO 2HCl=MgCl H O 409540

++溶液增加质量

3222MgCO 2HCl=MgCl H O CO 848444=4044

+-↑++溶液增加质量

可见生成的氯化镁相同时造成的溶液质量增加是相等的,与是氧化镁还是碳酸镁反应无关;

设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为x ,则

2MgCl 9540x 150g-142g=8g

溶液增加质量 95x 40=8g

解得x=19g ;

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9g

100%12.7%150g

?≈。 故选:C 。 【点睛】

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7.D

解析:D 【解析】

A 、氯化钾、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KCl+AgNO 3═AgCl↓+KNO 3, 74.5 143.5 14.9g 28.7g

NaCl+AgNO 3═AgCl↓+NaNO 3, 58.5 143.5 11.7g 28.7g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由计算可知,14.9g 氯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 氯化银,11.7g 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28.7g 氯化银,杂质中含有碳酸钠,氯化钾质量小于14.9g ,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质量小于28.7g ,因此杂质中一定含有氯化钠,错误;B 、取上述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因此杂质中含有碳酸钠,则杂质中不含有硝酸钙,加蒸馏水,充分搅拌,得无色澄清溶液,说明杂质中不含有氯化

铜,错误;C 、由A 知,杂质中肯定含有碳酸钠、氯化钠,错误;D 、杂质中肯定含有氯化钠、碳酸钠,由于硝酸钾是否存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可能含有硝酸钾,也可能不含有硝酸钾,正确。故选D 。

8.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故铁、盐酸、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钠五种物质中只有铁是单质,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铁会与盐酸反应,盐酸会与氢氧化钙、碳酸钠反应,氢氧化钙会与盐酸、二氧化碳、碳酸钠反应,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钙反应,乙是铁,所以丙是盐酸,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甲、丁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钙,如果甲是碳酸钠,丁就是氢氧化钙,戊就是二氧化碳,如果甲是氢氧化钙,丁是碳酸钠,二氧化碳不会与碳酸钠反应,不合理,所以甲是碳酸钠,丁是氢氧化钙,戊是二氧化碳,所以C 错误,符合题意;

D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所以D 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

9.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将部分氧化的金属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222Na 2H O 2NaOH H +=+↑,

22Na O H O 2NaOH +=,4224CuSO +2NaOH=Cu(OH)+Na SO ↓,充分反应后过滤,

得9.8g 蓝色沉淀,则该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沉淀,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y

4224CuSO +2NaOH =Cu(OH)+Na SO 1608098y

x

9.8g

↓ 160y =989.8g y=16g <150g ×16%=24g 80x =989.8g

x=8g 故硫酸铜过量,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最终所得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硫酸钠和过量的硫酸铜,不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钠共8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可得氢氧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氢氧化钠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23

8g100%=4.6g

??

40

设样品中氧化钠的质量为a,钠的质量为5.4g-a,样品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46

(5.4g-a)+a100%=4.6g

??,a=3.1g,钠的质量为:5.4g-3.1g=2.3g

62

设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2Na+2H O=2NaOH+H

22

462

2.3g m

46 2.3g

=

m=0.1g

2m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最终所得溶液的质量

=5.4g+150g-9.8g-0.1g=145.5g,不符合题意;

C、由B的分析可知,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为4.6g,不符合题意;

D、由B的分析可知,原混合物中钠的质量为2.3g,氧化钠的质量为3.1g,则原混合物中钠和氧化钠的质量比为2.3g:3.1g=23:31,符合题意。

故选D。

10.D

解析:D

【解析】

A是紫红色金属,那么A是铜;C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那么C是盐酸;B常温下是气体,盐酸能与某物质反应得到B,根据盐酸的性质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或二氧化碳,但二氧化碳不能转化为铜,故B是氢气;要得到金属铜,除了通过还原反应外,还可通过置换反应得到。盐酸能转化为D,D能转化为铜,故D可能氯化铜: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氯化铜和铁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盐酸还能转化为E和F,E和F能发生反应,根据盐酸的性质,那么酸能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A、E 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水,错误;B、B一定是氢气,错误;C、盐酸与碳酸盐反应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属复分解反应,错误;D、氯化铜与铁反应转化为铜属置换反应,正确。故选D。

点睛:做推断题时首先要找题眼,如物质的颜色,具有特殊性质的物质或特殊的反应条件等,再根据转化关系利用已有知识进行解答。

11.B

解析:B

【解析】

用极限法计算,假设全为Zn,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 2

7.2g 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