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

学习目标

①流动性

②流动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③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流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当金融机构不能及时提供充足的现金来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时,金融机构面临着流动性危机,这种流动性危机很容易导致银行破产。保证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是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全面和准确的流动性分析,根据流动性分析结果,制定有效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概述

一.流动性的概念

根据银行业约定俗成的定义,流动性指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的资金需求。流动性概念因此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因素:资金数量﹑成本和时间。

一家银行若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成本筹集到较大数量的资金,该银行便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银行以合理成本,较快地区的一定数量的资金,也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或者银行在一定时间内以较低成本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同样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此外,可用一家银行筹集到的资金数量与它目前的需要或者潜在的需要行比较,衡量其流动性。例如,有两家银行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的成本筹集到同等额度到的资金,但是其中一家银行实际需要或预期的资金需求仅为另外一家的一半,则这家银行的流动性要优于另外一家银行。

二.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银行面临这样一种风险,即它不能随时以合理的价格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履行自己的义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以美国为例,虽然各银行对自己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是基本上都部分或者全部反映可上述的流动性概念中隐含的三个要素。

J.P.摩根财团认为,流动性风险是这样一种风险,即银行不能以合理的利率筹集到期限相同或者相近的资金为其资产组合提供融资。

原第一芝加哥银行认为,流动性风险即银行不能及时地履行现在和未来的金融义务。

大同曼哈顿银行认为,流动性风险是这样一种风险,即银行不能满足客户的提款,神情新贷款或偿付到期债务的要求。

总的说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问题或风险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

(1)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正常。信贷资金市场正常运转,银行本身并无严重问题发生;(2)银行本身出现短期危机。例如,银行出现坏账;

(3)银行业整体出现短期危机。这种情况往往有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

(4)银行陷入长期危机。例如,银行不短出现营业亏损,从而存在倒闭的风险。

本章的重点将放在“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正常。信贷资金市场正常运转,银行本身并无严重问题发生”。其他情况属于流动性风险的极端情况:往往由其他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导致。

三银行保持适当流动性的重要意义及流动性的职能

1977年美国花旗银行前任财务主管在对华尔街银行分析是的一次谈话中,对银行流动性的重要意义做出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美国金融监督管理机构的银行风险评级制度的表述次序应该完全转过来,即流动性应放在首位,原因在于流动性永远是第一重要的,没有他,银行不能开门营业;而有了它,银行就有足够的时间去解决其他问题。

一个国家的银行业要发展,必须赢得整个社会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他的信心。银行业的经验显示:对银行的信心往往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即信心和流动性。

信心包含银行净资产﹑赢利的稳定性﹑应行所公布的信息质量(透明度)和流动性等因素。

流动性包含政府担保﹑贷款的变化和负债的变化等因素。

上述流动性函数公式中,政府的担保表现为联邦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央银行贴现窗口制度以及“尽可能使之不倒闭原则”(too-big-fail doctrine)。对政府担保这一要素不做重点分析,而仅分析流动性函数的后两个因素:贷款和负债的变动率。

为了进一步理解适当的流动性对银行的重要性,简要讨论银行流动性的具体职能。

(1)银行通过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可以保证其债权人得到偿付。银行的债权人,无论其是小额储蓄者还是大额存单持有者还是其他金融机构均属于风险厌恶类客户。换而言之,它们将资金贷给银行,其第一宗旨是收回本金。在本金的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这些债权人才会因忠诚倾向或者各银行提供的不同利率,择一而从之。倘若银行保持了适当的流动性,则债权人第一优先考虑的是的本金偿付就得到了保证。反之,如果银行不具备足够的流动性,零售存款者将加入挤兑得行列。而批发存款机构则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电子手段将巨额资金抽走。美国历史上银行流动性的一个经典例证是:1984年5月,当时名列美国八大银行的大陆伊利诺伊银行由于被盛传无力偿还外国机构存款者的存款,陷入流动性危机。短短一周内,有80亿美元存款从该银行被提走。

(2)银行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就有能力兑现对客户的贷款承诺。在美国,一家银行打出的贷款承诺额度往往是其贷款余额的数倍。当银行的某个高质量的客户提出新的贷款需要时,银行往往会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否则极有可能损害与这一客户的关系,乃至失去客户。银行若保持了适当的流动性就可以在任何时候兑现它的贷款承诺。

(3)银行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还可以使银行及时把握任何有利可图的机会,扩展其资产规模,可能使银行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下出售其流动资产,避免资本亏损。

四.流动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对于一家经营正常的银行而言,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不匹配、利率水平的波动均可能导致流动性风险。对于一家经营不善的银行而言,信贷风险往往是流动性风险的先导诱因。(一)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

银行的核心技能是“期限的转换”,即将短期存款或者负债转变为长期的盈利资产。这种“借短贷长”的行为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具体表现资产与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入与由负债产生的现金流不能相互吻合。银行持有高比例的活期存款、短期拆入资金等需要立即偿付,因而银行总是面临客户提现的需要。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1998年12月30日)

值得说明的是“借短贷长”行为所引起的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是一种正常性的流动性风险。银行要盈利﹑要发展,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这一风险。

1998年美国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在全部负债中约占62%(其中活期存款和短期资金账户约占13%),在资产方面,现金资产仅占4.5%,贷款却占62.2%。从上述情况看资产和负债不匹配,“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结构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的情况下,往往出现以下两种弊端:

(1)银行过分地依靠负债管理;

(2)银行用于应急的资金来源不够充足。

(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也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时,某些客户会将存款提现,转为其他报酬更高的产品,某些贷款客户可能推迟新贷款的申请或者加速使用成本较低的信用额度。因为利率的变动对客户存款需要和贷款需要都会产生影响,以至于严重影响到银行的流动性头寸。此外,利率的波动还将引起银行出售资产(换取流动性)使之的波动,甚至直接影响到银行在货币市场的借贷资金成本。

(三)对于一家经营不善的银行来说,信贷风险往往是流动性危机的诱因一家管理拙劣的银行,甘愿冒极大的风险将资金贷给信誉欠佳的机构。由于借款者经营不善导致贷款坏账而使银行盈利下滑。一旦金融市场传言该银行盈利下滑,该银行将不得不以更高的代价去保留原有的存款或者从市场上购买资金。随着银行盈利状况进一步恶化,甚至亚种亏损,这使得不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护的存款者将首先抽走起资金,迫使银行不得不通过低价变卖资产来解燃眉之急,而低价变卖资产将有可能导致这家银行最终破产倒闭。

第二节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

早期的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主要侧重于资产的流动性,其中贷款的期限,担保等尤其受到重视。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流动性管理为主的资产管理,发展为负债管理,资产负债中和管理,表内表外统一管理等几个阶段。

一.资产管理理论

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业以来,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商业银行的逐步发展,银行家们总结了许多经营管理经验,先后创造并发展了多种资产管理理论,下面简要介绍主要三个理论。

(一)商业性贷款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信贷资金的运用和

信贷风险的管理来实施的,当时银行界深受商业贷款理论的影响,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为生产性贷款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的思想:

①商业银行的业务应集中于短期经常性贷款,即基于商业行为而能自动清偿的贷款。

具体说就是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因为这类贷款能随着商品周转,产销过程的

完成,从销售收入中得到偿还,因而又称自动偿还贷款理论。

②办理短期贷款一定要以真实交易作基础,要用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企业不能还

款时,可以处理抵押品,保证资金安全。因此又称这种理论为“真实票据论”。当

时西方国家创造信用的能力有限,动产和不动产的二级市场也不发达,在那样的

条件下,商业贷款理论的自查功能性贷款的发放,的确是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

保障信贷资产安全的有效手段。

商业性贷款理论产生的背景:

银行大多数存款时随存随取的活期存款,流动性要求高,只有发放短期自常性贷款,才能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才不至于出现挤兑危险。

商业银行不应提供长期贷款用于支持购建厂房﹑设备﹑不动产﹑耐用消费品和投机等等,即作为长期营运资金。该理论不但假设银行的存款属于活期或者近似的活期负债,而且可以经过正常的企业经营活动按期偿还,这种理论下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应表现为下列形式。

不及现代。一般企业的营运资金多数来自于自有资金,只有出现季节性临时性资金补足时才向银行伸手。此外,当时还没有举债消费的习惯,如果发放消费贷款未必有广大的市场。因此,从当时商业银行所处的经济背景看,主要资金运用方式只能是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从银行自身条件看,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活期存款,资金来源的高流动性要求资金运用的高流动性。在当时银行的资产结构中,主要是现金﹑贷款和固定资产。现金固然是保证资金流动性的主要手段,但现金是非赢利资产,保持多了不划算。这就要求银行其他资金运用方式----贷款保持一定流动性,即发放短期自偿性贷款。这样既可减少不必要的现金准备,增加赢利资产数额,由可以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以保证银行的正常经营。

积极意义:

为保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与安全找到了依据。避免或减少资金流动性不足或安全性不够带来的风险,而且能适应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的需要。

由于强调以真实商品交易为基础,当社会生产扩大,商品生产增加时,银行信贷会自动扩张;而当商品生产缩小,商品交易减少时,信贷会自动缩减。这样既不会产生通货膨胀,也不会产生通货紧缩。

该理论对各国商业银行都产生深远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曾经一度把这种理论作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基础。

主要缺陷:

第一是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

第二是没有认识存款的相对稳定性。

第三是没有注意到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

第四是可能助长经济波动,与中央银行反循环政策背道而驰。

(二)资产变现或转移理论(shift ability theory)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资产的种类增多,流动性增强。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美国等国家的国债观念出现了长足发展,当时凯恩斯主义盛行,政府发行的债券大量增加,因为政府债券基本上没有违约风险,在二级市场上容易以合理价格转卖变现。银行家们逐渐认识到包括这些政府债券在内的变现能力强的资产产生一定的收益,也能在必要时出售这些债券换成现金来满虚流动性的需要,保持资产的流动性,这就是资产的转移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商业贷款理论,强调保持银行资金流动性的最好办法是购买那些可以立即出售的资产,只要银行持有能随时在市场上变现的资产,他的流动性就有较大的保障。

银行除依靠现金保持流动性外,还要求贷款具有一定流动性,以满足流动性的需要。

转移理论的意义:

找到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方法。银行购入一部分短期证券来保持流动性。这一方面消除了贷款保持流动西观念的压力,可腾出一部份资金作长期贷放,不仅保证了流动性,还增加了银行的收益。

在第二次世纪大战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超过了贷款,成为银行资产的重要支柱。

转移理论明显缺陷:

①因为难以确定短期证券的合理持有量,

②银行资产能否变现,证券转让能否实现,

这些取决于市场。如果证券市场需求不旺,转移就成了问题,资产流动性也无法保证。因此,在经济停滞或者出现经济危机时,短期证券市场往往萧条,如果中央银行不出面干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很难保证,即使证券勉强变现,也要以发生较大损失为代价。

(三)预期收入理论(the anticipated income theory)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资金需要,一方面短期贷款需求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大量设备和消费贷款的需求,同时,其他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一切都迫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不能仅仅满足于证券的变现,还应根据借款人的偿还能力来开发,提供不同的贷款,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副总裁鲁克诺1943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文中溢出了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的思想:

贷款并不能自动清偿,贷款的清偿与借贷者同第三者交易时获得的收入。贷款是靠借贷者将来的或者与其的收入来偿还,因此,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取决于借贷者的与其收入。

如果一项贷款的将来收入有保证,即使期限较长,由于安全性和流动性有保证,银行仍然可以接受。反之,如果某项贷款的与其收入不可靠,即使期限较短,银行业不应发放。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发放商业性贷款,而且发放中长期设备贷款,还可发放生产性的消费者贷款,只要借款人的与其收入可靠,还款来源有保证就行。

预期收入理论的积极意义:

①在于它视为深化了对贷款清偿的认识,明确提出贷款清偿来源于借款人的与其收入,这是银行信贷经营理论的一个重大进步。与那种粗略地依贷款期限来认识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商业银行理论相比,更为深刻和具体。

②促进了贷款形式的多样化,增强了商业银行的地位。由于发放中长期设备贷款,商业银行从只发放流通贷款的观念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极参与者,加深了对经济的渗透和控制。

这种格局既强化了银行自身,也是对其他金融机构力量的一种抗衡。

预期收入理论缺陷:

预期收入难以把握,或者说不好预测。

总之,预期收入理论实际上对资产变现理论的完善或者延伸,只不过这一理论将分析的重点移到银行和借款者的预期现金流量上来。

二.负债管理理论(the 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

负债管理理论是随着商业银行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而发展。

资产管理理论主要从资产的角度来可考虑如何满足流动性,而负债管理理论则认为银行可以通过负债管理来获得流动性理论不仅强调如何以合理价格获得资金而且重视如何有效地使用资金,特别是如何满足贷款需要。与传统的主要依靠吸收存款的办法不同,负债管理强调通过一系列新的金融工具进行筹资,银行的资产将会增加,而传统的动用储存的流动性来满足贷款需求改变了资产的构成。如果依靠变现来满足存款下降造成的流动性新需求,银行的规模甚至收缩。根据负债管理理论,银行不用储存大量的流动性,于是银行就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效率更好的贷款或者其他中﹑长期的投资中。因此,银行的收益可能确实增加了,但是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了。

负债管理理论在其发展中先后产生了银行券理论存款理论﹑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其中又以购买理论的影响最大,有人称为“银行负债思想的创新”。

(一)银行券理论

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用以代替商业票据流通的银行票据。最早的银行券出现在17世纪初,在有信用能力有限的商业票据严重不适应不受地域限制的商品交换的情况下出现的,因而银行券主要是通过贴现商业票据的方式发行出去的。在金本位制下,典型的银行券持券人可以随时向发券银行兑取黄金,在流通中银行是以金币代表的面貌出现的。但是,发行银行

券并不需要十足的金币作后盾,因为持券人是不会同时来银行要求兑现的,总有部分银行券在流通中周转。这一发现,是银行具有了信用创造能力,同时也是银行体系变得不安全了。起初,银行券是由各银行分散发行,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可以发行银行券,于是一些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而大肆发行银行券,最终因无法兑现而破产。教训的不断积累,小银行或者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不再被市场所接受,渐渐地,历史悠久,信誉高的大银行独占了银行券的发行权。在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银行券的发行权最终又中央银行垄断,商业银行丧失了银行券的发行权,不再拥有银行券的负债,但是银行券理论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银行的负债只需保留部分的现金储备,而且必须保留一定的现金储备。通常所说的流动性原则就是由此衍生出来的。

(二)存款理论

当商业银行丧失了银行券的发行权以后,存款就成了商业银行最终要的负债形式,同时也就产生了存款理论。所谓存款理论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各项业务经营活动的基础,没有存款银行经营就成为无源之水,对银行经营来说,存款始终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2) 尽管有内行可以采取许多的办法争取存款,但存款能否形成最终决定于存款人的意志,即存还是不存,存多少等都是存款人资助决策的结果。银行相应地处于“被动”的位置上,不能左右存款人的决策,存款负债因而被称为“被动性负债”。

(3) 银行应当支付存款利息,以作为存款人出让资金使用权的报酬。对那些追求增值的存款人来说,利率是引导存款流向和流量的最有力的工具。

(4) 无论是存款人还是商业银行都十分关心存款的安全问题。存款人关心存款能否按期兑现,兑现时会不会贬值。银行则关心存款人会不会提前肢去,更担心存款被挤兑。

(5) 正常情况下,存款具有稳定性,即使是活期存款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余额可以运用。但是,银行在资产与负债的结构上应保持一定的均衡与协调,尤其是用于长期投资和贷款的资金必须限制在存款的沉淀额度之内,不然就会造成流动性危机,甚至导致银行倒闭。

(6) 存款可以分为初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两类,利用支票帐户,创造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具有扩张信用的功能,但这种功能要受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

存款理论的主要特征:

稳健性倾向﹑保守性倾向。在存款理论的指导下,银行强调适应客户的要求去组织存款,根据安全的原则去管理存款和运用存款,参照贷款的收益去确定存款的利率。存款理论不赞成盲目地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不赞成冒险去追求额外利润。存款理论也为商业银行把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放在资产方面,即银行不能控制存款负债的变化,而只能通过资产的适当安排去适应存款的变化,以保持流动性。

(三)购买理论

购买理论与传统理论迥然相异的理论获得了银行结的普遍青睐,引起了银行经营管理思想的重大变化。购买理论认为,银行对于负债并非完全是消极被动的,银行完全可以积极主动地负债,即可以通过购买负债的办法争取到扩大资金来源的主动权。购买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不仅可以从资产管理中获得,而且可以从负债管理中获得,只要商业银行的借款市场广阔,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市场上介入款项,那么资金流动性就有保障。因此商业银行没有必要保持大量的储备资产,而且可以适当扩大高盈利的贷款和投资比例,必要时商业银行甚至可以用从市场上借款的办法去扩大贷款规模。

商业银行购买(借入)资金一般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购买(或者借入)短期

资金弥补临时性头寸不足,如从同业拆入资金或者向中央银行借款,去弥补存款被提取后的资金缺口以及偿还短期负债等。这种做法只涉及负债结构的变化,负债方一增一减,正好“扯平”,只要不发生意外情况,一般不会有大的风险。另外一种是购买(或者借入)款项去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或者自身投资的需求,如用拆入资金去发放贷款。这种做法涉及资产与负债两个方面,由于负债的扩大导致盈利资产的增加,有可能是银行增加盈利,但存在风险,稍有不慎,会弄巧成拙。

购买理论的积极意义:

第一是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管理注入了新的思路。在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下,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管理集中在西禅房,主要依赖资产结构的安排来保证资金流动性的需要,即银行的资金流动性主要来源于流动性资产。而购买理论是商业银行可以运用主动负债手段去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为银行协调盈利性与流动性的矛盾创造了新的手段。

第二是商业银行的业务扩张提供了新的方法,依据存款理论,银行资产的规模主要有存款决定,有多少存款才能发放多少贷款,资产安排只能被动的适应与存款的总量和结构。购买理论强调银行运用主动型负债工具去满足银行资金流动性的需要,即银行可以根据资产方的祖尧去组织负债,让负债去支持资产的扩张。也就是说,银行如果需要发放贷款或者进行投资,即使没有存款也没有关系,而可以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的定期存单,发行债券和借款(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同业拆借,根据回购协议借款和向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方式筹集所需的资金。

购买理论的主要缺点:

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张了银行的冒险精神,不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银行能否如愿以偿地运用主观型负债工具筹集所需资金,不仅取决于银行的主观努力,而且决定于市场的资金供给状况。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紧张,商业银行不能借到资金来保证资金流动性的需要时,就可能使银行陷入困境,甚至带来倒闭的危险。如果商业银行大举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款,以支撑国内信贷规模的扩张,弄不还会造成债务危机。同时,主动型负债的成本比较高,会促进银行把资金有向收益比较高的贷款和投资商,“借端放长”闲暇功能日趋严重,导致银行资产风险增加。

(四)销售理论

销售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往的负债管理理论无论是银行券理论﹑存款理论还是购买理论,都是单纯地着眼于资金,而销售理论则不同,它认为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者,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人物是推销这些产品,以获得所需要的资金和所期待的收益。销售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客户至上。

(2) 金融产品必须要多元化。

(3) 金融产品的推销主要依靠信息的沟通,加工和传播。

(4) 金融产品需要把资产与负债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设计与塑造。

销售理论反映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和相互渗透,反映了商业银行综合化﹑万能化发展的趋势。

三.资产负债管理理论(the Asset and 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

面性。资产管理理论过于偏重于安全与流动,在一定的条件下以牺牲盈利为代价,不利于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负债管理理论虽然能够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矛盾,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但它依赖于外部条件,往往带有较大的经营风险。银行的经营者开始认识到综合管理的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产生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制与货币控制的法令》;1981年允许全国范围内的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1982年允许银行开设不受《Q字条例》利率上限制约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1983年又同意开设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银行吸收资金的限制逐渐缩小,业务范围越来越大。这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竞争和吸收存款,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放松管制和同业竞争引起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提高,在商业银行安排资产结构和保证获得高额盈利方面带来的困难,因而客观上产生了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的要求。同时,由于当时利率自由化,打破了银行历来短期资金来源长期使用,靠增加业务来增加收益的传统经营格局,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结构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利率风险迅速扩大,单一的资产管理或者负债管理已入不敷出,银行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获得高额利润,就只有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指银行管理者对其持有的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资产负债的总量及其组合同时做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方法,其实质就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指挥和控制,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指其中的利差管理,即控制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额,使其大小及变化与银行总的风险—-收益目标相一致。风险和收益是衡量银行经营好坏的重要标志。收益主要来自银行的利差。利差是银行潜在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反映,是资产负债综合作用的结果。风险则表现为利差的敏感性和流动性,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总的风险—收益准概况。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股东,金融管制等约束条件下,是银行利差最大(从而收益最大),波动幅度(风险)最小,即保持利差水平的稳定。

两种手段:

(1)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2)运用金融市场上的转移利率风险的工具,如期限管理法及金融管理法纪金融期货,期权,利率互换等保值工具,作为差额管理法的补充。

遵循的原则:

①规模对称原则。

②结构对称原则。

③速度对称原则。也叫偿还期对称原则。

④目标互补原则。

⑤资产分散化原则。

主要方面:

①通过有效地管理资产和负债,致力于抑制各种经营风险,以谋求收益的稳定增长;对

收益性的评价基础是注意考察资产收益率与资本收益率;

②为了维持适当的流动性,并明确规定自由资本的比例;

③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指定银行经营策略和资金运用及筹资的具体方

针,并对已经决定的策略和方针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改进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

积极作用:

①增强了银行抵御外界经济动荡的能力。

资产负债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从资产负债的总体上协调资产和负债的矛盾没病围绕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因素—利率,建立了一整套的防御体系,形成了一个“安全网”,使得银行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而增加了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

②有助于减轻银行的“阶段放长”的矛盾.

利率自由化引起筹集成本的提高,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冒险性,放弃进攻性的放款和投资策略,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放款和投资。它使得银行的业务管理日趋完善,决策也具有科学性。资产负债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巨的。主要表现:

A 为顾客提供日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服务和融资方式,在市储蓄者和生产者收益的同事,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B 由于它统筹管理资产和负债,因而利率自由化引起的负债成本的提高,必然促使银行相应地提高放贷利率,以保持存款合理的利差,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四.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理论

理论思想:

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趋势的形成与发展,商业银行对于流动性风险和其他金融风险的管理伴读更大了,《巴塞尔协议》的实施又要求银行对表外业务的风险也要加强管理。融资技术和融资工具的创新使许多业务可以在资产负好在表内外双向转换,如贷款的出售和担保等业务构成的或有负债等。所以,商业银行的等管理不能仅限于资产负债表内业务,而应当对表内表外业务统一进行管理。存贷业务知识银行经营的一条主轴,在其旁侧,可以延伸发展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信息处理﹑资产管理﹑基金管理以及期货期权等多种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同时,也提倡将原来资产负债表内的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例如,将贷款转让给第三者,将存款转手给急需资金的单位等。这种转售只单纯在资产和负债上分别销账,使表内规模缩减或者维持现状,而银行仅收取转让的价格差额。这种做法也同银行逃避审计和税务检查有关。

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理论实质上是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扩展与延伸,使资产负债管理有表内扩展到表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金融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同时也使得包括流动性风险在被的金融风险的管理以及资产负债管理日趋复杂化。

第三节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银行仍然相信流动性主要来自于资产方,一家银行是否具有流动性取决于它能否迅速地变现手中的流动性资产。因此,在这一时期,衡量流动性的主要方法包括:贷款/存款比率,投资/总资产比率,流动性资产的衡量等等。随着负债管理理论的提出,商业银行开始意识到流动性还来源于违背佣金的借款能力,对流动性的衡量方法从而转移到负债方。

流动性的衡量方法:

①侧重于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项目及各项目之间产生的财务比率。

由于这些比率往往反映的是某一时点的银行流动性的状态,因而具有静态特征;

②侧重于银行潜在的流动性的需要及银行满足这种需要的能力,从而设计资产负债表外的业务,并且这种方法往往采用表格的形式。

一.衡量流动性的简单比例

传统上,商业银行通常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对流动性衡量。规模较小的银行由于接触货币市场的机会有限,从而更多地关注与资产有关的流动性比例;大银行,则非常重视与负债有关的流动性比例。

(一)资产方流动性比例

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主要指一项资产变现的难以程度。一般而言,资产的到期日越近,市场流通性越高,其流通性越大。资产流动性通常表示为银行的某特定资产占总资产的百分比。下属资产均可划分为流动性较高的资产。

(1)超过必要储备金的现金和存放同业。

(2)存放在同业的声息资产,它们往往很快就要到期。

(3)联邦资金出售和逆向回购协议。

(4)到期日在1年以内的美国国库券。

(5)到期日在1年以内的美国政府机构债。

(6)到期日在1年以内的信用级别在Baa以上的公司债券。

(7)到期日在1年以内的信用级别在Baa以上的地方城市债券。

(8)可以证券化的贷款。

一般而言,流动性较高的资产,在二级市场往往表现出较低的违约风险,较近的到期日和较大的交易量等特征。

现金和存放同业的流动性作用体现在:

①超额的储备金。

②联邦资金贷款和逆向回购协议

传统上,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十分重视“贷/存比”。由于贷款一般被认为流动性较低,贷/存比越高,流动性越差。问题的关键在于贷款是产生现金流入,它携带较高还是较低的违约风险。

(二)抵押条件(pledging requirement)

并非所有银行的证券均易变现。与其他客户一样,某些银行借款时也被要求提供抵押品。美国国库券或者地方市政债券一般可以作为成本最低的抵押品,但是这些债券一旦被当作某项债务的抵押品,该银行履行义务或者找到其他替代抵押品之前,一般不可以将这些债券予以变卖。在美国,以下三种负债需要证券作抵押:回购协议下的证券出售,从美国联储银行贴现窗口借款以及美国财政部或者任何州,市政机关在银行的公共存款。

一般美国城市都规定:当地的银行所拥有的美国国库券或者市政债券可以完全用来抵押该市政府在银行的无保险存款。国库券的抵押价值往往按面值来计算,而信用等级为A 以上的本州市政债券按其面值的110%来计算。这些抵押证券应由第三方托管人保管。所有的抵押证券应从流动性资产中扣除,以得到流动性的净资产。

(三)贷款

许多银行及银行分析师将“贷/存比”视为银行流动性的基本衡量尺度。其中贷款被假定为流动性最低的资产,而存款是资金的主要来源。较高的“贷/存比率”表示流动性较低,因为银行将其稳定的资金来源大都用于贷款,这意味着银行若要发放新的贷款或增加其他资产必须用于存款以外的负债购买。较低的“贷/存比率”意味着该银行有充足的流动性,因为它可以用稳定的存款来为新贷款提供融资。

“贷/存比率”的衡量方法的严重缺陷:

只考虑贷款和存款的总量而忽略了贷款和存款的具体构成要素。

某些贷款如证券经纪贷款和政府抵押贷款很快到期,或者容易出售,而其他长期性贷款却只能以极大的折扣得以脱手。这样一来,即使存款和“贷/存比率”完全一样的两家银行在贷款流动性上也可能存在极大的差异。比如一家银行可能拥有市场流动性较高的贷款,而另一家银行拥有期限较长的贷款。总之,只考虑贷款总量就会忽略利息和本金在现金流量上的时间性。又如,分期贷款产生的现金流量的速度往往快于本息到期一并支付的票据(balloon note)至于银行存款的结构,也是同样的道理。某些存款诸如长期不可转让的定期存款,由于比其他存款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因而体现的风险也相对较低,但是以总量来计算的“贷/存比率”显然忽略了上述差异。

自美国放松对利率的监管以后,“贷/存比率”出现普遍上升的趋势。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银行的贷/比比率平均为60~70%。而90年代,该比率普遍接近于100%。该比率的上升主要源于银行负债方或其和储蓄存款的流失,以及越来越多地使用从货币市场购买的资金。此外,近些年来美国银行净利差不断收窄的压力也迫使许多银行寻求更大的贷款规模,因为只有产生较高收益率的贷款才能维持一定的利差。由此可见,“贷/存比率”很难纵向比较。

该比例越高,则表示银行拥有较强的资产变现能力。表示为:流动资产与购买的负债之比。该比率表示为银行是否能够为其资产筹措到净的流动性来源。

除了分析贷/存比率,还需要分析:

(1)临时投资/资产比率(temporary investments/earring asserts);

(2)贷款,租赁/资产比例;

(3)投资证券的市场价值,账面价值比例。

(四)负债方流动性的衡量方法

负债的流动性指的是一家银行以合理成本筹集新债以满足其债务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的衡量尺度往往反映出一家银行资产的质量﹑资本实力﹑存款余额和其他负债的构成。

商业银行通常使用的衡量比率:

(1)总股本/总资产;

(2)风险资产/总资产;

(3)贷款亏损/贷款净额;

(4)贷款亏损准备金/不良贷款;

(5) 各项存款的结构百分比;

(6) 总存款/总负债;

(7) 核心存款/总资产;

(8) (联邦资金购买和回购协议)/总资产;

(9) (商业票据和其他短期借款)/总负债。

一家银行在货币市场上以合理价格筹措资金的能力与市场对该银行资产质量的评价密切相关。

大银行一般会保留一部分借款能力不使用。许多银行甚至使其资金来源远远超过正常的贷款需要量。一旦客户对其贷款需求增加,这些银行便可以轻易得到融资。至于银行为使用的借款能力则可以通过该银行曾经结果的最大资金量减去目前的借款量来估测。有些银行偶尔也动用以下全部的资金来源,主要目的是敞开所有资金渠道。

有些银行将负债管理下一地理解为银行对除核心负债以外部分的负债所进行的管理。某些银行分析师采用大额负债/盈利资产比率和大额负债依赖程度两项指标。多为大额负债大户是指那些期限短,利率敏感和数额庞大的团体机构存款。根据约定成俗的定义,大额负债或大额定期存单(CD )一般为10万美元或者更多。上述比例基本上反映的是在银行的盈利资产之中,究竟有多少份额由批发性负债来提供资金来源的。由于大银行的这一比例通常要高于小银行,因而在使用它时,应该进行同等规模的比照分析。

(五)大额负债的依赖程度(large liability dependence, LLD )

银行对大额负债的以来程度可以表示如下:

临时投资

盈利资产临时投资大额负债-- LLD 该比例表示为银行的基本资产(贷款和长期投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短期﹑利率敏感性高﹑未经保险的及信贷敏感性高的机构资金提供融资的。LLD 只适用于分析规模较大的银行。

当LLD 〉0时,说明银行主要资产中某些部分系由大额负债提供长期融资的。银行发额负债的债权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回展期,LLD 为正值,意味着该银行指望大额的提供提供者会予以展期。实际上,这些自由度高的负债(在超过临时投资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银行内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偿还,原因是贷款的期限通常会长过大额负债的期限。

一家银行的LLD 比值较高,说明该银行承担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当LLD 为负数或者极小值时,表明该银行储存了一定的流动性(除非临时投资本身缺乏流动性)。但是当该比例较高时,往往需要进一步弄清是不是银行的所有为保险资金的提供都与银行没有特殊的关系以及这些提供者对银行信用等级的敏感度。

在美国,社会性﹑地区性乃至货币中心银行的许多大面额负债都带有核心存款的性质, 即这些融资将会被银行的稳定顾客不断续约。此外,这些银行还会从其下有代理行手中购买联邦基金(这些下有银行对该银行不仅忠诚,而且使用它所提供的其他服务)。这些融资来源在该银行面临严重的贷款亏损时,不会像本地以外的短期投资者那样轻易撤离银行。

二.流动性的动态衡量方法

上述流动性比例衡量主要侧重于银行过去某一时点的状况, 因而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下面将介绍流动性衡量手段,它采用的是宽假分析,将更多影响流动性的要素尽量纳入其中,为目前大多数银行内部分析流动性时所常用。其中的一些方法甚至对潜在流动性也作出了衡量,从而具备动态的特征。

(一)流动性缺口(Liquidity gap)

流动性缺口指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流动性缺口反映出银行流动性风险。当银行的负债大于资产,出现资金过剩,这种对银行不构成流动性风险。当银行的资产大于负债,说明有些长期资产或者承诺没有得到资产负债表上现金来源的充分支持,说明要维持目前规模的资产,必须从外部寻找足够的资金来源。

流动性缺口的产生原因:

①资产和负债之间不匹配的余额(outstanding balance)

②资产和负债的不断变化。

“边际缺口”(marginal gap)能更有效地反映资产和负债如何影响流动性风险。边际缺口反映的是银行资产和负债变化之间的差异。

边际缺口为正 表示银行资产变动大于负债的变动;

假若资产和负债不断发生损耗,资产和负债的代数变化值都为负数,正的边际缺口表现为流动性过剩。

“静态缺口”(static gap):流动性缺口产生于目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了银行当前的流动性状态;

“动态缺口”(dynamic gap):资产和负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新资产和新负债之间的缺口。

需要注意:

累积性的融资需要并不等于这个时期所需要的新融资。因为以前时段发行的,用于对缺口进行融资的债务在以后的时段未必会发生摊提。负的边际缺口一般表示该时段新的融资需要,正的边际缺口则表示该时段需要进行投资的过剩资金。

流动性缺口的缺陷:

①对某些资产和负债进行期限划分时,往往靠主观判断。

②存款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到期日,但是有时它们在银行呆很长时间。

③资产提前偿还现象的发生,

④股本虽然在理论上期限无穷大,但是银行根据需要不断增加股本时,也会影响流动

性缺口。

⑤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既不能完全反映银行资产的质量的差异,又不能把那些负

债形式出现的表外业务纳入缺口分析。

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一个极大的弱点:

不能对银行的借款能力进行评估。

对于那些在短期资金市场经营的货币中心银行而言,其流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表现在从市场筹集新资金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直接取决于该银行在市场的地位,而非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二)净流动性资产

商业银行常常用一下流动性缺口模型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状况。银行首先将其资产负债表两边的项目进行归类。在资产负债表的左边,资产被分为流动性和非流动性两类:在资产负债表的右边。负债被分为不稳定性和稳定性两类。

流动性资产

该流动性衡量方法提出所谓的“净流动性资产”的概念。上述概念被定义为银行流动性资产和不稳定性负债之间的差值。如果流动性资产大于不稳定性负债,该缺口为正;如果不稳定性大于流动性资产,缺口为负。

通过正负流动性缺口的现实,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至少可以清楚银行目前是否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可以变现,来为即将到期的存款和摘取提供资金来源。

上述方法仅仅描述了银行衡量净流动资产的大致架框。为了可以具体操作,必须对资产负债重的各项目具体归类,将它们分别置于流动性﹑非流动性资产和稳定性﹑非稳定性四类。

1.资产方项目

(1)预售资产(placements and other market assets): 从期限长于6个月这个角度讲,这些资产应归于流动性资产。

(2)投资证券(investment securities):可以用于回购协议的抵押证券和不能作为回购协议的投资证券。

(3)交易资产(trading assets):通常可以由银行购回,因而被视为流动性资产。2.负债方项目

(1)商业或其存款(commercial demand deposits)。该负债项目通常反映出银行与商户之间建立的长期关系,许多公司和企业对其往来银行有严格的信贷等级要求。如果银行的信用等级遭到降级,银行可能失去与这些企业的良好关系。这时商业或其存款的挤提(run off)会比零售活期存款严重的多。

(2)外国分支机构定期存款(foreign office time deposits)。余额超过6个月的存款,被视为“稳定性负债“。银行在将其资产负债重的各项进行分类之后,先计算出银行目前的流动性缺口,然后将未来的贷款增量和存款增量叠入上述结构之中,是原先静态的结构变成一种更接近现实的动态结构。

资产负债的动态结构

(三)现金流量法(cash flow approach)

现金流量法的思想:

阐述了现金流量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强调了所谓“实际和潜在的现金流量“概念。

“实际现金流量”仅指那些合同规定发生的现金流量,例如即将到期的资产(现金流入)和即将到期的负债(现金流出);在业务实际中,还存在大量“潜在性”的现金流量:例如,一部分即将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可能被占其,银行可能会出售部分资产等等,因此银行的大多数现金流量。

注:①长期的客户关系可以使某些资产/负债自动进行展期,从而减少现金流量的实际流进和流出;

②这些信贷额度优势受到实际条款更改的不利影响。

另外,如果信贷额度要求抵押,将限制银行的资产的出售。

表的上半部分部分表示的是“实际的现金流入”和“实际的现金流出”。“实际的现金流入”包括即将到期的资产和未到期资产所产生的利息;“实际的现金流出”包括即将到期的负债﹑固定金额的信贷额度,未到期负债的利息支付以及存款的季节性变化。

实际的现金流量可信度高,但是并非绝对稳定,因为某些贷款会提前偿还或者到期后展期;而固定存款可能提前提取或者展期等。

表的下半部分表示的是“潜在的现金流入”和“潜在的现金流出”。“潜在的现金流入”包括尚未到期但是可以变卖的资产和已经建立的信贷额度;“潜在的现金流出”包括活期存款,不固定的贷款承诺以及其他表外活动。但是潜在的现金流量很难预测。

由于潜在的现金流量很难预测,一般用估算值表示。这些项目之所以可以进行预测是因为银行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始终会持一定份额的存款,而且银行的客户一般只会

使用一定比例的贷款承诺。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银行在运用现有流量结构进行分析时,往往根据上表的每项现金流量发生的概率设定一个权数,权数通常设在0到100%之间.。

上述权数的本质是要反映银行对各种现金流入量(实际和潜在)可依赖的程度或对各种现金流出量的融资比例。实际操作中,银行经常会据现金流量不确定的程度,对权数进行调整。例如,对极不稳定的现金流量,银行可能大幅调低现金流入权数,提高现金流出权数。举例来说,银行判断某项特定的存款展期的可能性。如果银行与该客户一直保持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存款被展期的可能性就高;此外,银行存款来源越是多样化,分散化,原有存款到期后被新存款取代的几率就越高。

(四)融资缺口法(funding gap)

所谓融资缺口表示银行须重新筹集的用语对新资产融资及对负债需要进行再融资的那部分新资金。用公式表示为:

资金总需要量

融资缺口

资金来源

-稳定性部分

)

(

商业银行在实用融资缺口法时,强调一下几个主要概念

表的右边代表议价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该资金来源包括:已经发售的总股本,长期负债,稳定的短期负债和尚未使用的融资能力。尚未只用的融资能力主要表示一家银行曾经在同业市场上筹措到的最大的资金的数额,或者该银行从某些关系非常好的客户那里吸收存款的能力。

表的左边代表银行评估其现有资产的规模和组合后得出的资金总需要量。

银行对资金的总需要量等于对银行总资产的融资扣除流动性资产和短期,可自由处置的资产,然后再加上银行开出的尚未使用的信贷额度。其中,短期,可自由处置的资产属于那些即将到期的,银行勿须展期却不会对其客户造成严重损害的资产。

融资缺口为融资需要量与稳定的资金来源的差额,被视为“不稳定的融资”。不稳定的融资所代表的是银行必须通过“不稳定负债”筹集新资金。这些资金的融资所代表的不稳定性是由于他们对信贷风险具有高度敏感性,当银行面临流动性问题的时候,使长江要求该银行支付极高的风险溢价。

流动性危机出现的时候,银行往往首先考虑变卖其流动性资产,中短期,可自由处置的资产以及尽量使用潜在的融资能力,而不是以来不稳定的负债。

流动性动态法与前面的所有财务报表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对银行流动性状况进行描述的时候,立足于宏观经济和战略的角度,对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分析银行的流动性总体状况颇有参考价值;

不仅能反映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短期的活动状况,而且通过潜在的流动性需求和能力的表述,将流动性管理待到表外,具有前瞻性,动态性的特征;

第四节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技术

流动性对商业银行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流动性管理历来被商业银行视为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管理的重中之重。由于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搞得好,而银行流动性就在其中,所以对流动性的管理,从根本上就是流动性风险管理,而银行流动性管理包括资产流动性管理和负债流动性管理两个方面,管理技术也不相同。

一.资产流动性管理技术

(一)资产流动性衡量法

衡量资产的流动性的主要:

1.存贷比率

思想:

贷款总额对存款总额的比率。

比率越高,表示流动性越差,因为存款资金更多地被贷款资产占用,急需头寸时难以及时抽回。按这个标准衡量,银行在经营初期,该比率通常较低,需要以后银行经验丰富逐步提高。一般而言,小银行的这个比率往往低于大银行,后者更容易从市场上取得流动性;谨慎的银行比率比冒险银行低,因为前者强调安全性甚至盈利性。

局限:

没有充分考虑到存款和贷款的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没有说明贷款以外其他资产的性质,因而可能出现反例,该比率较高的个别银行也许是急有更多的流动性。

2.流动比率

思想:

流动性资产对全部负债或者流动性负债的比率。

比率越高,表明流动性越高。这里突出了流动性资产,即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这个指标受到了商业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

局限:

目前国际没有统一的计算方法与衡量标准,必须在银行监管当局标准的前提下自行决定。

3.超额储备比率

思想:

超额储备对存款总额的比率。

超额储备是指在中央银行存款加现金减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比率越高,表示流动性越强。

局限:

只是在一种狭窄的含义上体现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很容易导致过低估计流动性水平。4.流动性资产减易变性负债

思想:

其差值大于零,表明有一定流动性,数值越大,流动性越高;其差值小于或者等于零,表示了流动性短缺的程度。

这一指标理论上比较准确,实用性很强;易于直接应用于流动性的调节操作;采用易变形负债指标,可提出那些不太会诱发流动性危机的稳定负债,从而可以比较准确地衡量流动性状况。

局限:

在项目划分和定量测算上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二)流动性需要测定法

银行所需要的流动性数量决定于存款和贷款需求的变化,而存款和贷款需求的变化又

决定于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存款人,投资者的意愿。显而易见,要准确地预知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要准确地把握存款人能,投资人个人的意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正常的政治经济环境中,没有突发事件发生的前提下,银行对短期内的流动性的需求还是可以进行测算的,而准确程度主要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机敏和经验,甚至直觉。

常用流动性需要的预测方法:

1.经验公式法

(1)对储蓄存款的预测

其他因素报告期居民收入额长额报告期居民储蓄存款增居民收入总额预测期增长额预测值储蓄存款±????? ?

?=???? ??

(2)对企业存款的预测。企业存款平均余额预测值 其他因素加速率流动资金报告期企业销售总额额报告期企业存款平均余销售计划数预测期余额预测值企业存款平均±???? ??-????? ?

?=???? ??1(3)企业贷款预测。

1) 工农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预测

???

? ??±???? ??-????? ??=???? ??不合理资金占用自身流动资金和周转加速率流动资金报告期工农业总产值额报告期企业贷款平均余业总产值预测期工农贷款需求量预测期12) 商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预测

其他因素自由流动资金商业企业库存款预测期商品预测值商业贷款±-???

? ??=???? ??

2.时间数列预测法

(1)平均数预测法

1)算术平均法 N

X X X X N 21+++= [例 5-1]

某银行2001年各月定期存款增长额如下表

各月定期存款增长额

要求利用算术平均法预测2002年1月份的定期存款增长额,根据公式得2002年1月份的定期存款增长额为223.3万元。

局限:

这种方法只能预测一个大概,不可能精确,因为2002年1月份的情况不大可能刚好是2001年各月情况的平均数。

2) 加权平均数

N

21N N 2211m m m X m X m X m X ++++++=

根据上例某银行7—12月份的定期存款增长率,预测2002年1月份的定期存款的增长情况。由于最靠近预测期的数据可用性最大,越远离预测期的可靠性越弱,所以7—12月份数据的权数分别为1、2、3、4、5、6,则2002年1月份的预测值为216.57万元。

(2)趋势移动平均法

思想:

采用与预测相邻的几个数据的平均值作为预测值,随着预测值向前移动,相邻几个数据的平均值也向前移动;若考虑各个时期距离预测期的时间因素应对不同的数据赋以不同的权数。

[例5-3]

某银行主要客户2001年存款增长额情况及预测结果如表

各月定期存款增长额

3.流动性需要计算表法

一定时间所需要的流动性因素:

第一是存款增加或减少所引起的资金流入或者流出;

第二是贷款(或投资)增加或者减少银行的现金资产;

第三是法定存款准备金虽存款的变化而增加或者减少银行的现金资产。

因行流动性需要计算表单位:万元

上表计算规则是:存款减少,表明客户取出存款,流动性需要为(一);存款增加,表明客户存入现金,流动性剩余为(+)。存款准备金减少,表明因存款减少中央银行退回一定数额的法定准备金,流动性剩余为(+);反之,则流动性需要为(-)。贷款减少,表明客户归还贷款,流动性剩余为(+),贷款增加,表明客户获得贷款,流动性需要为(-)。

流动性风险管理-讲解学习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定义 流动性风险是银行不能按照合理价格获得足够的现金流来保证合理资产需求或清偿到期债务而产生的风险。 金融创新使银行流动性面临挑战 (1)从资本市场融资带来流动性风险管理 (2)资产证券化带来的挑战 (3)金融工具日益复杂化带来的挑战 (4)支付结算系统相互依存性增加带来的挑战 (5)国际业务发展引起的总来那个和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2008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原则》,提出17条原则,主要有 (1)高管层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流动性管理 (2)建立可蹙额的流动性风险控制流程 (3)制定融资来源和期限多元化的筹资战略。 (4)根据系列压力测试制定应急计划。 (5)监管机构实施持续监督检查评估。 一、流动性风险的基本分析 流动性风险不会直接威胁到金融机构的清偿力,它通常是金融机构日常管理的内容。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流动性风险问题才会发展成清偿风险问题。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根源在于负债与资产的不对称,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的不匹配。当流动性需求远远超过流动性供给的时候,就发生了流动性危机。构成银行流动性的来源: 资产流动性 负债流动性 资产负债表外的流动性 (一)原因 流动性风险来自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从负债方面看,流动性风险产生于金融机构负债的持有者(比如储户或保单持有者)要立即兑换其金融债券时,当金融机构负债的持有者要求提取存款时,它要求借入额外的资金或出售资产来满足提款的要求。最具流动性的资产是现金,金融机构使用这种现金资产来向要求提取资金的债券持有者付款。然而,金融该机构一般会尽可能减少其现金准备的持有额,因为这些准备不能带来利息收益。为了获得利息收益,大多数金融机构会对流动性较差或期限较长的资产进行投资。尽管大多数资产最终都能转变成现金,但是对某些资产而言,这种转变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当它需要立即出售时。资产持有者立即出售资产所获得的价格,要大大低于在较长期限内协商出售时所获得的价格。因此,有些资产或许只能按较低的甩卖价(fire-sale price)出售,从而会对金融机构的清偿力构成威胁。同时,除了出售资产之外,金融机构还可以购入或接入额外的资金。 流动性风险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来自资产方面,即提供表外贷款承诺。贷款承诺使客户可以(在承诺期内)随时从金融机构借取(提取)资金。当接狂人按贷款承诺取款时,金融机构必须立即为表内贷款融资;这就对资产的流动性提出了需要。与负债被提取时一样,金融机构

保险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模板)

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流动性风险管理半年度报告(模板) 201X年X月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情况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与履职情况 参考示例: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及时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公司目前主要面临……等流动性风险。 公司按照分工明确、相互制衡原则,已建立由董事会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总裁室、计划财务部、投资管理部、产品精算部、战略企划部等相关部门构成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其中,计划财务部负责定期评估公司流动性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向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汇报公司流动性风险状况,及时汇报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或潜在转变。计划财务部与产品精算部负责执行公司的相关政策、策略和程序,组织实施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并定期将测试结果向总裁室、风险管理委员会及董事会汇报,推动压力测试成果在战略决策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与改进情况 参考示例:

公司于201X年X月至X月期间,拟定了《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和《XX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明确了流动性管理总体目标和管理原则,并制定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满足客户支付结算、公司日常经营、偿还债务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科学配置资产负债,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流动性原因产生的支付风险及突发事件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维护广大客户的利益,确保公司稳健发展。公司根据业务规模、产品结构、风险状况及场环境等因素,在充分考虑其他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和公司的整体风险偏好的基础上,确定了201X年度流动性风险偏好和容忍度。 (三)当期的重大流动性风险事件描述、成因分析与应对措施(如有)参考示例: 公司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业务保费每年流入较多,即使不考虑存量资产的到期现金流以及通过回购融入现金的能力,也足以支持保险赔付支出,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较小。在基本情景下的压力情景测试结果显示,公司的净现金流无论现在或未来都为正值,公司可以保证现金的流动性,满足业务量的持续上升。 公司根据保监会要求对未来三年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进行预测(仅包含业务现金流),根据基本情景的测试情况,公司总体流动性充裕,未出现现金

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某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本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结合本行章程和自身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 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 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第三条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 第四条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与分散性原则,即在全行流动性筹集、储备、调度上实行总行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各分支行对流动性风险实行分级监测和分层负责,以确保负债来源的多样性和资产运用的多元化。 (二)现金流匹配原则,即任何时点的现金流入要大于现金流出。

(三)分币种管理原则,即按本、外币分别管理。 (四)全面性原则,即涵盖所有的表内、外各项业务,所有的业务条线和分支机构。 第五条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取向是稳健原则,即控制风险与讲求效益并重。通过加强有效管理,把全行流动性风险压降到可以有效控制的范围,坚持补充流动性不足与处置流动性剩余并重,既要控制流动性不足的风险,又要控制流动性过剩而导致成本上升、收益降低的风险,以促进各项业务的协调稳定发展。 第六条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适时、合理、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本行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确保以较低的成本,保持充足且适度的流动性,随时满足客户支付需求,兑现客户贷款承诺,维护良好的市场信誉,实现资金营运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协调统一,以推动本行的持续、健康运行。 第七条本行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划分明确的风险管理职责,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程序和制度,强化考核监督,持续推动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 第八条本行建立与流动性风险特点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 第九条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职责。具体包括:(一)审核批准本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重要政策。

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衡量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或增加资产的能力,其基本要素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数量。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直接反映了其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层面的运营状况及市场声誉。保持良好的流动性状况能够对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营产生积极作用: (1)增进市场信心,向外界表明银行有能力偿还借款,是值得信赖的; (2)确保银行有能力履行贷款承诺,稳固客户关系; (3)避免银行资产廉价出售,损害股东利益; (4)降低银行借入资金时所需支付的风险溢价。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识别 资产流动性: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进行出售,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无损失或微小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变现能力越强,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越佳,其流动性风险也相应越低。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估算所持有的可迅速变现资产量,将其与预期的流动性需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流动性适宜度。 背景知识: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产按流动性高低分为四类: (1)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如现金及在中央银行的市场操作中可用于抵押的政府债券,这类资产可用于从中央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或者在市场上出售、回购或抵押融资; (2)其他可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如股票和同业借款,这些证券是可以出售的,但在不利情况下可能会丧失流动性;

(3)商业银行可出售的贷款组合,一些贷款组合虽然有可供交易的市场,但在流动性分析的框架内却可能被视为不能出售; (4)流动性最差的资产包括实质上无法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如无法出售的贷款、银行的房产和在子公司的投资、存在严重问题的信贷资产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资产流动性时,抵押给第三方的资产均应从上述各类资产中扣除。 负债流动性:商业银行能够随时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客户存款或从市场获得需要的资金,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合理的时间、成本条件下迅速获取资金的能力。如果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能力较弱,则容易导致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欠佳,其流动性风险也相应较高。由于零售客户和公司/机构客户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敏感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负债流动性还应当从零售负债和公司/机构负债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零售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利率水平缺乏敏感度,其存款意愿通常取决于自身的金融知识和经验、银行的地理位置、产品种类、服务质量等感性因素。因此,从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的角度来看,零售存款相对稳定,通常被看做是核心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司/机构客户可以便利地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例如,根据监测和分析商业银行所发行的债券和票据在二级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价格,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作出判断,进而决定存款的额度和去向。因此,公司/机构存款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利率水平高度敏感,通常不够稳定,很容易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造成较大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额公司/机构存款的变动对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冲击尤为显著,积极开拓中小企业客户存款,有助于显著分散和降低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尽可能的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稳定性,并在两者之间寻求的最佳风险-收益平衡点。 一、资产负债期限结构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衡量商业银行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资金用于偿还债务或增加资产的能力,其基本要素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数量。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直接反映了其从宏观到微观的所有层面的运营状况及市场声誉。保持良好的流动性状况能够对商业银行的安全、稳健运营产生积极作用: (1)增进市场信心,向外界表明银行有能力偿还借款,是值得信赖的; (2)确保银行有能力履行贷款承诺,稳固客户关系; (3)避免银行资产廉价出售,损害股东利益; (4)降低银行借入资金时所需支付的风险溢价。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识别 资产流动性:商业银行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在不贬值的情况下进行出售,反映了商业银行在无损失或微小损失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资产变现能力越强,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越佳,其流动性风险也相应越低。因此,商业银行应当估算所持有的可迅速变现资产量,将其与预期的流动性需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流动性适宜度。 背景知识: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产按流动性高低分为四类: (1)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如现金及在中央银行的市场操作中可用于抵押的政府债券,这类资产可用于从中央银行获得流动性支持,或者在市场上出售、回购或抵押融资; (2)其他可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如股票和同业借款,这些证券是可以出售的,但在不利情况下可能会丧失流动性; 15 / 1 流动性风险管理 (3)商业银行可出售的贷款组合,一些贷款组合虽然有可供交易的市场,但在流动性分析的框架内却可能被视为不能出售; (4)流动性最差的资产包括实质上无法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如无法出售的贷款、银行的房产和在子公司的投资、存在严重问题的信贷资产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资产流动性时,抵押给第三方的资产均应从上述各类资产中扣除。 负债流动性:商业银行能够随时以合理的成本吸收客户存款或从市场获得需要的资金,反映了商业银行在合理的时间、成本条件下迅速获取资金的能力。如果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能力较弱,则容易导致银行的流动性状况欠佳,其流动性风险也相应较高。由于零售客户和公司/机构客户对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敏感度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负债流动性还应当从零售负债和公司/机构负债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1)零售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利率水平缺乏敏感度,其存款意愿通常取决于自身的金融知识和经验、银行的地理位置、产品种类、服务质量等感性因素。因此,从商业银行负债流动性的角度来看,零售存款相对稳定,通常被看做是核心存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司/机构客户可以便利地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例如,根据监测和分析商业银行所发行的债券和票据在二级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价格,能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作

2016—2017年最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报告 1.1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到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现代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从简单的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面更广、涉及主体更多的“次级债风爆”。这次危机对那些国际上实力雄厚和管理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如花旗银行等这样的金融巨擘也同样未能幸免。截至目前美国已经有超过39家银行倒闭,并且银行倒闭潮已蔓延到欧洲。而流动性作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之一,次贷危机使得本身宽松的资金环境突然收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迅速显现。流动性风险又成了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面前的重大难题。 据统计,美国存款机构的非借入储备总量由2007年的271.17亿美元迅速下降到2008年4月的-919.4亿美元1。美联储通过再贴现和定期拍卖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作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人民银行坚定的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幅度的提高存款准备金。这项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使得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日益加重。 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最为主要的市场压力。面临市场的流动性紧张,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但第二波金融危机仍有可能发生。届时,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会飙升,未来还会有众多中小银行破产、大量的对冲基金关闭。另有加拿大皇家银行旗下的资本市场公司预计,未来3到5年内,还将有1,000多家美国银行倒闭。也就是说,未来数年内每8家美国银行中就将有一家倒闭。 虽然目前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中国的商业银行同样也面临着艰巨的挑战。幸运的是,国内的流动性也随着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得到缓解。同时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虽然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

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的说明

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方 法的说明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附件 1 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的说明 一、现金流测算分析和限额设定 (一)商业银行应当在涵盖表内外各项业务基础上,按照本外币合计和重要币种,区分正常和压力情景,并考虑资产负债未来增长,分别测算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入和流出,并形成现金流量报告。 (二)未来现金流可分为确定到期日现金流和不确定到期日现金流。确定到期日现金流是指有明确到期日的表内外业务形成的现金流。不确定到期日现金流是指没有明确到期日的表内外业务(如活期存款)形成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审慎原则测算不确定到期日现金流。 (三)商业银行应当合理评估未提取的贷款承诺、信用证、保函、银行承兑汇票、衍生产品交易、因其他履约事项可能发生的垫款、为防范声誉风险而超出合同义务进行支付等所带来的潜在流动性需求,将其纳入现金流测算和分析,并关注相关客户信用状况、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变化对潜在流动性需求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在测算未来现金流时,可以按照审慎原则进行交易客户的行为调整。商业银行所使用的行为调整假 1

设应当以相关历史数据为基础,经充分论证和适当程序审核批准,并进行事后检验,以确保其合理性。 (五)商业银行各个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为该时间段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差额。根据重要性原则,商业银行可以选定部分现金流量少、发生频率低的业务不纳入现金流缺口的计算,但应当经其内部适当程序审核批准。 (六)商业银行应当由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设定现金流缺口限额,确保现金流缺口限额与流动性风险偏好相适应,并经其内部适当程序审核批准。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年对现金流缺口限额进行一次评估,必要时予以修订。 (七)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以下原则设定未来特定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限额: 1.商业银行应当预测其未来特定时间段内的融资能力,尤其是来自银行或非银行机构的批发融资能力,并依据压力情景下的调减系数对上述预测进行适当调整。 2.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合理审慎的方法计算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所能产生的现金流入。 3.商业银行设定现金流缺口限额时应当充分考虑支付结算、代理和托管等业务对现金流的影响。 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的参考压力情景 (一)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大幅下降。 (二)批发和零售存款大量流失。 2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及《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解读__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 根据《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流动性覆盖率与净稳定资金率应均不低于()。 A. 50% B. 80% C. 100% D. 200%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2. 根据《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证券公司应在每月结束之日起()个工作日内, 向中国证券业协会报送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报表。 A. 5 B. 7 C. 10 D. 15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3. 证券公司应对首席风险官履职提供充分保障,保障首席风险官能够充分行使履行职责所必要的 ()。 A. 参与权 B. 知情权 C. 决策权 D. 选举权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二、多项选择题 4. 根据《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有关规定,下列有关净稳定资金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证券公司的净稳定资金率应不低于100%

B. 净稳定资金率与可用稳定资金成正比 C. 净稳定资金率与所需稳定资金成反比 D. 净稳定资金率是指所需稳定资金与可用稳定资金之比 您的答案:A,C,B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5. 根据《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有关规定,下列有关流动性覆盖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流动性覆盖率指压力情景下公司持有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的现金净流出量之比 B. 证券公司的流动性覆盖率应不低于80% C. 证券公司的流动性覆盖率应不低于100% D. 证券公司的流动性覆盖率应在2015年6月30日前达到规定标准 您的答案:A,D,C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6. 根据《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规定,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合理设定应急计划触发条件 B. 规定应急程序和措施,明确各参与人的权限、职责及报告路径 C. 列明应急资金来源,合理估计可能的筹资规模和所需时间,充分考虑流动性转移限制,确保应急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D. 证券公司应定期对应急计划进行演练和评估,并适时进行修订 您的答案:B,C,A 题目分数:10 此题得分:10.0 批注: 7. 优质流动性资产包括()。 A. 货币资产、结算备付金 B. 未被冻结或质押的国债、中央银行票据、金融债券、地方政府债、信用评级AA-及以上信用债 C. 固定资产 D. 未被冻结或质押的上海180指数、深圳100指数、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其折算后金额不超过优质流动性资产总额的15% 您的答案:B,A,D 题目分数:10

农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情况的报告

XX农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情况的报告 省联社XX部: 根据省联社《关于上报流动性风险管控情况的通知》的要求,现将我行流动性风险管控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流动性风险总体评价 今年以来,我行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存款增长举步维艰,增长动力不强,县域内支农支小的压力不断增大导致存贷款规模失衡。目前新投放运营资金,除吸收县域存款外,大部分为省联社拆借资金,不但资金运营成本较高,经营的自主性受到制约,同时对我行的给付能力也形成了不小的挑战,流动性风险比较集中。今年年初,我行存贷比为XX%,一季度末为XX%,6月末为XX%,7月末为XX%。超额备付率为XX%,平均流动性比例为XX%,资金头寸XX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行存在的问题重点是存款增长缓慢,与支农资金需求旺盛的矛盾比较突出,存贷比达XX%,改制农商行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增加了业务经营运行负荷,经济持续下行,加之县域内行业间竞争激烈,存款较年初呈负增长,流动性风险隐患也比较集中。为正确地处理“好”与“快”的统一,提高经营质效,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严防流动性

风险。 三、目前采取的管控措施 一是大力吸存揽储。存款是立行之本,也是解决流动性不足的根本之策,全行将紧紧围绕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坚持把组织存款作为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来抓,由领导班子带头,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全员联动,迎难而上,发掘周边存款来源、积极参与外拓营销,以情引存、以服务引存,争市场、抢份额,力争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为全行各项工作健康稳健发展提供信心和活力。二是总行成立了由副行长朱海峰任组长,风险管理部、计划财务部、科技信息部、市场发展部为成员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XX部,负责对全行流动风险进行识别、计量、监测,并及时将资产流动性最新动向向董事会和经营班子汇报,以期合理控制风险。三是总行根据存贷款工作的实际,在年中工作会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各网点组织资金的任务,形成并分解了各网点存量贷款压降任务,全力平衡存贷比关系,优化全行资金流动性环境。四是全行将清收不良贷款作为缓解流动性压力的重要措施,继续对不良贷款进行拉网排查,逐户见面,摸清底子,加大对不良贷款清收的专项考核,分解清收任务,一户一策,落实清收任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维持我行信贷资产健康、充裕,分散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 (第2次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适用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到期债务支付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可以分为融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流动性风险。融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不影响日常经营或财务状况的情况下,无法有效满足资金需求的风险;市场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的市场价格出售资产以获得资金的风险。 第四条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全过程。商业银行应当坚持审慎性原则,充分识别、有效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在各个业务环节中的流动性风险,确保商业银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施监督管理。银监会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手段,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维持充足的流动性水平以满足各种资金需求和应对不利的市场状况。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或者出现流动性风险时,银监会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流动性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条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与本行总体发展战略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相一致,并与本行的规模、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等相适应。商业银行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应适当考虑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的相关性,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其他类别风险管理

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与策略

上市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与策略 摘要:财务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对流动性风险进行防范、评估、监控和补救的一整套方案。基于流动性管理的公司财务理念,重点阐述流动性风险日常管理中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块、保险与业务外包模块以及套期保值模块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财务流动性;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隐患。根对某年上市公司的年报统计,有12家公司长期偿债能力、49家公司短期偿债能力令人担忧,有261家公司赚取现金能力削弱等等,在对不到1000家左右的公司指标的统计中,居然有500家以上发生某项财务指标达不到标准值,再加上无法评论的上市公司,约有50%以上的上市公司有不同程度的财务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流动性风险比一般的风险更致命,它很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甚至使公司面临破产的危险。对其的研究急需加强和重视。 一、财务流动性风险管理新框架 财务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金的供给无法满足资金的需求而导致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而财务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是运用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在事前、事中和事后对流动性风险进行防范、评估、监控和补救的一整套方案。 成功实现财务流动性管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立一个科学的流动性管理体系并将其严格、一致地应用到财务管理的实践中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公司财务部门应该致力于建立一套公司各个部门都能充分认同和理解的,思路清晰的流动性管理理念。一个有效的流动性管理结构要求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这意味着流动性管理首先要得到高层管理者的理解和支持。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明确的流动性风险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传达给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建立企业良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氛围。在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公司财务部门务必遵循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标准,并将其一致地贯彻下去。笔者认为企业财务流动性管理框架必须进行重构,应分为流动性日常管理、流动性评估与监控以及流动性危机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见图1)。

流动性风险管理习题

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单选 1、下列商业银行资产中,通常最具流动性的资产是()。 A、抵押给第三方的资产 B、同业借款 C、国债 D、股票 【答案】:C 【解析】:P287.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产按流动性高低分为四类:(1)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如现金及在中央银行的市场操作中可用于抵押的政府债券;(2)其他可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如股票和同业借款,这些证券是可以出售的,但在不利情况下可能会丧失流动性;(3)商业银行可出售的贷款组合;(4)流动性最差的资产包括实质上无法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如无法出售的贷款、银行的房产和在子公司的投资、存在严重问题的信贷资产等。 2、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持有的下列资产中流动性最差的是()。 A、一周内到期的同业存款 B、国债 C、超额准备金 D、企业贷款 【答案】:D【解析】:P287. 巴塞尔委员会将银行资产按流动性高低分为四类:(1)最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如现金及在中央银行的市场操作中可用于抵押的政府债券;(2)其他可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如股票和同业借款,这些证券是可以出售的,但在不利情况下可能会丧失流动性;(3)商业银行可出售的贷款组合;(4)流动性最差的资产包括实质上无法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如无法出售的贷款、银行的房产和在子公司的投资、存在严重问题的信贷资产等。 3、下列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对利率最为敏感,随时都有可能被提取,商业银行应对这部分负债准备比较充足的备付资金。 A、公共事业费收入 B、证券业存款 C、居民储蓄 D、政府税款 【答案】:B【解析】:P288. 公司/机构存款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利率水平高度敏感。 4、商业银行对()变化的敏感程度,最显著影响其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 A、存贷款基准利率 B、票据贴现率 C、存款准备金率 D、市场收益率 【答案】:A【解析】:P289.除了每日客户存取款、贷款发放/归还、资金交易等会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外,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也会导致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发生变化。 5、借人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的“最具风险”的方法,原因在于,借入资金时商业银行不得不在资金成本和( )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A、流动性风险 B、可获得性 C、不可获性 D、最终收益 【答案】:B【解析】:P289. 在实践操作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借入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的“最具风险”的方法,因为商业银行在借入资金时,不得不在资金成本和可获得性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 6、商业银行将大量的短期负债用于长期贷款最有可能产生()。 A、流动性风险 B、市场风险 C、声誉风险 D、信用风险 【答案】:A【解析】:P289.商业银行最常见的期限错配情况是“借短贷长”,其优点是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利用存贷款利差增加收益,但是如果这种期限错配严重失衡,则可能因到期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入严重不足造成支付困难,从而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 7、某商业银行董事会明确定位本银行为一家积极进取、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的银行。2002年-2007年间,其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行业,资金交易业务主要集中于高收益的次级债券。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该银行面临严重的流动性风险。经分析可确认,该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是其()长期积聚、恶化的综合结果。 A、声誉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B、信用风险、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 C、市场风险、战略风险和操作风险 D、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战略风险 【答案】:D【解析】:P291. “董事会明确定位本银行为一家积极进取、以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经营目标”——战略风险;“贷款主要投向房地产行业,资金交易业务主要集中于高收益的次级债券。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8、从事积极资产负债管理的商业银行一般拥有良好的市场融资能力,可以在短期内从机构客户或市场上筹集大量资金,此类银行的大额负债依存度()、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要求()。

参考附件2: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证券 01 年第0 期为了解证券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有效借鉴国内外先进流动性风险管理经验,进而提高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力,中国证券业协会流动性风险研究课题组于 01 年 月到10月对1 家证券公司(中信证券、中金公司、银河证券、宏源证券、中信建投、海通证券、国泰君安、东方证券、兴业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安信证券、第一创业、平安证券)进行了调研。调研券商覆盖上市与非上市券商、大型公司和中小型券商,以及杠杆率较高或提升较快的券商、风险管理较具特色的券商。截至 01 年 月末,这1 家净资本合计占全行业净资本的 . 0%1,具有广泛代表性。本文汇总分析了调研结果,提供了各具优势与特色的实践案例。 第一篇 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调研券商普遍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和具体管理部门,不同部门分工负责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总体上,调研券商均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管理负责机构,但在职能划分、日常决策与执行机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决策机构 调研券商普遍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机构为董事会,并有部分在董事会层面或经营管理层层面设立专业委员会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 1 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公司信息数据库。

中国证券 01 年第0 期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 (二)流动性日常管理机构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具体部门设置方面,由财务部或资金部具体管理资金流动性,由财务部、资金部和风险管理部共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券商占调研券商的约三分之二。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具体设置分为三种形式: 1.设立单独的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公司自有资金,资金部门、财务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管理流动性风险,资金部门负责对外融资、资金调度、自有资金运用;财务部门负责净资本等风控指标管理;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流动性风险监控指标体系、指标值和风险限额,对流动性风险计量、监测。如中信、中金、广发、宏源、中信建投等。 .由财务部门或其下设相对独立的二级资 金部)具体负责,如中信;第二种为委托固定收益业务部门进行;第三种为流动性管理部门负责部分操作(如信用拆借、发行债券等),其余委托固定收益业务部门进行。 具体而言,1 家调研券商中有 家完全由财务部门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家单独设立了资金部门负责, 家由资金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负责, 家由财务部门和固定收益业务部门合作,1家委托业务线(固定收益业务部门)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在员工设置上,调研券商普遍缺少专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大多设置1至 个兼职流动性风险管理岗位。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制度及流程建设情况 (一)公司流动性风险容忍度及管理战略各调研券商均认识到流动性风险的严重性,对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容忍度极低。部分公

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xx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草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实现可持续的、科学的经营发展,增强风险预测、计量和调控能力,提高本行的资金流动性风险防控水平,有效降低经营风险和波动,科学、合理、有效平衡资产负债结构和水平,提高本行经营效益,切实增强本行经营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本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指本行能够在任何时间里以合理的价格筹措到资金来满足契约或关系债务的过程。 第三条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有效满足客户支付结算、偿还债务本息和发放贷款的现金支付需要的前提下,保持合理的流动水平,科学配置资产负债结构和比例,保障本行经营的持续、稳健,实现盈利能力最大化。 第四条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是对现金资产的科学管理,包括:库存现金、存放中央银行准备金款项以及存放、省本行(同业)的活期存款等。 第五条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 不匹配;资产负债质量结构不合理;利率变动;货币政策变化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等。 第六条流动性风险主要分为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性动风险主要表现为存贷款比例过高,资产负债结构

不匹配;负债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备付金不足,出现支付缺口。 管理原则和方法第二章. 第七条为实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一、总量均衡原则。即在保证支付准备的前提下,通过负债和营运资金总量对资产总量的制约,保持负债、营运资金和资产的总量均衡,控制超负荷经营; 二、结构对称原则。即负债与资产要在期限、利率结构上保持对称关系。通过及时调整流动性缺口,保持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对称关系,建立资产和负债的期限对称结构;保持资产与负债在利率结构上的对应,严格控制非生息资产占比,保持和提高利差水平; 三、适时调节原则。即资产和负债保持一种流动性状态,当出现流动性缺口时,通过资金调剂、主动负债的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扩大经营规模;当流动性需求减少、出现多于头寸时,又可投资于短期金融工具,获取盈利。 第三章监测管理 第八条流动性风险管理采取“统一管理,分类指导,适时监控”的办法进行。 统一管理:即由本行经营管理层统一制定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目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范本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2)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3) 第二节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5) 第三节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6) 第四节管理信息系统 (11) 第三章流动性风险监管 (12)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12) 第二节流动性风险监测 (13) 第三节流动性风险监管方法和手段 (15) 第四章附则 (18) 附件1 关于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的说明 附件2 关于流动性覆盖率的说明 附件3 关于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的说明 附件4 关于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指标的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第五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 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及问责机制。 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并至少每年审议一次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探讨-会计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问题探讨 刘艳君 摘要:商业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载体,可以促进资源的配置,提高市场的效率。因此,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分析和规避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由银行自身体系不完备造成,同时也受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影响。为了控制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和政府相关部门都应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运行。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 一、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概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难以用合理的价格获得充足的资金来用以及时应对负债的支付、自身还款的需要以及客户贷款的需要,从而使商业银行自身的信用降低的风险。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不断增加有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企业的最终破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可概括为两个方面:负债方面和资产方面。负债方面主要产生于商业银行的债权人要求提取现金,而银行要满足其要求;资产方面表现在提供贷款业务的承诺,如果客户要求银行兑现贷款承诺,银行必须立刻为贷款提供资金,这就产生了流动性需求。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则是指商业银行对于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而制定的政策和采取措施的总和,通过对风险的预测、控制、分析,防止或者发现并纠正流动性短缺所带来的潜在危机,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过程中,商业银行希望在收益一定的条件下将流动性风险最小化,或者在流动性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将收益最大化。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银行风险管理工具方法落后 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此外,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使得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较之目前金融市场新形势来说较为落后。具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主观性较强,过份依赖管理者的素质和个人经验,人情关系往来严重,缺乏定量分析手段,在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测方面客观性较弱,且操作成本较高。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发展较慢,市场体系并不完善,在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 (二)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方面还比较薄弱,内控不能够有效识别或防止流动性风险,也不能满足银行内部和监管单位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各银行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银行内部普遍缺少一个规范化的详细的内控准则,且不少制度规定都较为模糊化和大致化,无法对实际操作提供切实指导。另外,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也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查处不力,人情关系问题突出,使内部控制失去应有的功效。 (三)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 由于我国银行业起步较晚,对相应人才的培养也相对缓慢。又由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受现实制约,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现代风险管理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所涉及工作较为专业。它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经过严格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还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而我国商业银行中符合条件的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这也使得银行业在改革和转型中

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 学习目标 ①流动性 ②流动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③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流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当金融机构不能及时提供充足的现金来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时,金融机构面临着流动性危机,这种流动性危机很容易导致银行破产。保证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是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进行全面和准确的流动性分析,根据流动性分析结果,制定有效的流动性管理策略。 第一节流动性风险概述 一.流动性的概念 根据银行业约定俗成的定义,流动性指银行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的资金需求。流动性概念因此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因素:资金数量﹑成本和时间。 一家银行若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以合理成本筹集到较大数量的资金,该银行便具有良好的流动性;银行以合理成本,较快地区的一定数量的资金,也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或者银行在一定时间内以较低成本获得一定数量的资金,同样具有较好的流动性。 此外,可用一家银行筹集到的资金数量与它目前的需要或者潜在的需要行比较,衡量其流动性。例如,有两家银行在同一时间内以同样的成本筹集到同等额度到的资金,但是其中一家银行实际需要或预期的资金需求仅为另外一家的一半,则这家银行的流动性要优于另外一家银行。 二.流动性风险的概念 流动性风险指的是银行面临这样一种风险,即它不能随时以合理的价格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履行自己的义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以美国为例,虽然各银行对自己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是基本上都部分或者全部反映可上述的流动性概念中隐含的三个要素。 J.P.摩根财团认为,流动性风险是这样一种风险,即银行不能以合理的利率筹集到期限相同或者相近的资金为其资产组合提供融资。 原第一芝加哥银行认为,流动性风险即银行不能及时地履行现在和未来的金融义务。 大同曼哈顿银行认为,流动性风险是这样一种风险,即银行不能满足客户的提款,神情新贷款或偿付到期债务的要求。 总的说来,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问题或风险不外乎以下四种情况: (1)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正常。信贷资金市场正常运转,银行本身并无严重问题发生;(2)银行本身出现短期危机。例如,银行出现坏账; (3)银行业整体出现短期危机。这种情况往往有国际金融危机所导致; (4)银行陷入长期危机。例如,银行不短出现营业亏损,从而存在倒闭的风险。 本章的重点将放在“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正常。信贷资金市场正常运转,银行本身并无严重问题发生”。其他情况属于流动性风险的极端情况:往往由其他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等导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