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精选—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word格式】

精选—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word格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堂

实录新人教版

朱则光

【活动任务】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活动方案】

一、导入:

老师虽然是第一次来江城芜湖,但是老师知道我们芜湖不但是美丽的山水城市,还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古城。其中小赭山上长眠着一位抗日名将,被周恩来称赞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他就是戴安澜将军。当戴将军带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丛林里浴血奋战,一位诗人正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用自己残损的手掌,抒写着献给祖国母亲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个和戴将军同龄、同姓、同样高贵而倔强的诗人——戴望舒。(屏显作者图片)

二、吟诵:

1.音乐声中范读。

2.自由吟诵两遍。给每行标序号;提出你的疑问。

需要解决的疑问:

①诗人的手掌为什么是“残损”的?屏显: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戴望舒在狱中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所受的酷刑和折磨,是非常惨烈的,这使他出狱后仍无法摆脱这场噩梦,两年之后,他在《等待(二)》一诗中,还写下了这样刻骨铭心的句子:

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

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

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

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

从口鼻一起喝水,然后给踩肚子,

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

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

“泔脚缸”,就是废水桶、马桶。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诗人在狱中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折磨。可见,“残损的手掌”,首先是写实的。

②“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那里”指什么地方?——根据诗句本身和写作背景推断。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三、对话:

1.第1、2行:

①“我用残损的手掌/抚摸这广大的土地”,老师读得对不对?少了一层什么意思?(比较:抚摸,用手轻轻摩擦。摸索,在黑暗之中寻找一些东西。索,是寻找的意思。)(板书:摸索)

②诗人在寻找什么呢?通览全诗,画一画诗人摸索到的地方,想一想这些地方可以分为哪两个不同的区域?(板书:沦陷区解放区)

由这里再看“残损的手掌”,仅仅是写实的吗?

2.第3-14行:

⑴让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感受。读3—14行,你感觉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摸索的?从哪个词句可以感受出来?

三个品点:(①②③选其一)

①第11、12行:为了表达这种悲愤之情,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你能读出这种对比吗?

②第13行:如果改用11、12行那样用对比加以强调,怎么改?“岭南的荔枝花/你当年漫山遍野、香气四溢、蜂围蝶阵、游人如织……/现在却寂寞地憔悴。”这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映,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③第14行:南海本该是什么样子?“尽”“没有渔船”,“苦”。海水苦,诗人的内心更苦。

④整合深化:明明诗人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愁苦,但是却不直接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特征性事物上,让形象去说话。用艺术的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