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6)(最新整理)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6)(最新整理)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6)(最新整理)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26)(最新整理)

第二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

类型之一 立体图形的识别与分类

1.下列物体的形状类似于长方体的是( )

A.西瓜 B.砖块

C.沙堆 D.蒙古包

2. 分别说出图2-X-1中的5个几何体的名称,并说明它们是由哪些面围成的.

图2-X-1

3.将图2-X-2中的几何体分类,并说明理由.

图2-X-2

类型之二 用数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下列现象可以用“线动成面”来解释的是( )

A.旋转一扇门,门在空中运动的痕迹

B.扔一块小石子,石子在空中飞行的路线

C.天空划过一道流星

D.汽车雨刷在挡风玻璃上面画出的痕迹

5.如图2-X-3,经过刨平的木板上的两个点,能弹出一条笔直的墨线,而且只能弹出一条墨线.能解释这一实际应用的数学知识是______________.

图2-X-3

6.如图2-X-4,为抄近路践踏草坪是一种不文明的现象,请你用数学知识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X-4

类型之三 线段和角的计算

7. 如图2-X-5所示,已知O是直线AB上一点,∠1=40°,OD平分∠BOC,则∠2的度数是( )

A.20° B.25° C.30° D.70°

图2-X-5 图2-X-6

8.如图2-X-6,已知M是线段AB的中点,N是线段AM上的点,且满足AN∶

MN=1∶2.若AN=2 cm,则AB的长度是( )

A.6 cm B.8 cm

C.10 cm D.12 cm

9.用度表示:2700″=________°.

10.如图2-X-7,C,D是线段AB上的两点,AB=8 cm,CD=3 cm,M,N分别为AC,BD的中点.

(1)求AC+BD的长;

(2)求点M,N之间的距离;

(3)如果AB=a,CD=b,求MN的长.

0704.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4课时 组合图形的面积(导学案)

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图形并计算面积。 2.会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激发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 学习重难点: 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图形并计算面积。 使用说明: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99---100页,结合问题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 探究任务。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2.带★号的可以选做。 一.知识链接 1.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2.填表。

二.自主学习 1.教材99页4个物品里有哪些图形? 2.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组合图形。 三.合作探究 1.独立完成99页例4。 (1)图案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2)列式计算出图案的面积。 2.怎样计算组合图形面积。 3.计算组合图形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四.达标测评 1.判断。 (1)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分割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2)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 (3)如果把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到原来的2倍,高缩小到原来的12 , 面积不变。( ) 2.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2.5平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图形的面积: ★4.一张硬纸板长15分米,宽10分米,如下图剪下4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个盒子的表面积是多少?

五.整理学案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一、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公式S= a×h÷2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设计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我要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3.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数学万花筒: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了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徽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符号。 课前测评: 1.根据250×9=2250 写出下面各式的积。 25×9= 25×90= 25×900 = 2500×9= 2.2.5+2.5+2.5= 2.5 ×( )=( ) 6.3+6.3+6.3+6.3+6.3= ( )×( )=( )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 ( )来进行简便计算。 3.把0.45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把75缩小到它的100 1 是( )。 4.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5.两个因数相乘(0除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 )。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1、有( )位同学去店里买风筝,3.5元的每人买一个需要多少钱?,列加法算式( ),列乘法算式( )用自己理解的方法算出算式的结果。(把算的方法写在下面) (1).加法算式:

(2)乘法算式:怎么计算? 方法一:把3.5元分解成3元和5角,3元×3=()元, 5角×3=()角=()元 ()元+()元=()元 方法二:把3.5元转化成35角 3. 5元 3 5 角 × 3 × 3 1 0. 5元 1 0 5 角 结果:3.5元×3= ()元 (3)练一练:5个单价是4.6元的风筝多少钱? 2.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 3.阅读教材第3页例2。 理解: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倍,变成72,计算 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得到0.72×5的积。小数末尾的 0可以(),得()。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小数乘整数,先转化成(),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边起数出()位点上小数点,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2.用竖式计算。 0.075×33= 0.46×15= 3.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三、达标测评: 1、1.56 ×17的积有()位小数,0.059×7的积有()位小数。 2、5个2.04的和是多少?(写出竖式)

初中数学导学案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三) 编写教师: 学生姓名: 导学目标: 1、 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索球赛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 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本P106中“某次篮球联赛积分榜”。 学生观察积分榜,并思考下列问题: (1)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 在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要解决问题(1)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 几分吗?你选择其中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通过观察积分榜,从最下面一行数据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那么胜一场积几分呢? 解:设胜一场积x 分,从表中其他任何一行可以列方程,求出x 的值。 例如从第三行的方程:23159=?+x ,解得x=2. 用表中其他行可以验证,得出结论: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1) 如果一个队胜m 场,则负(14-m)场,胜场积分为2m ,负场积分为14-m , 总积分为2m+(14-m)=m+14。 (2) 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 场,则负了(14-x )场,若这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 分,那么列方程为:x x -=142,解得3 14=x . 想一想,x 表示什么量?它可以是分数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里x 表示一个队所胜得场数,它是一个整数,所以314= x 不符合实际意义。由此可以判定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拓展延伸: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吗? 设胜一场积x 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为10x ,负场积分为(24 -10x )分,他负了4场,

最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情景:要设计一座高2m的人体雕像,使它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则雕像的下部应设计多少米高? 问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导出审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问题2:你能画出示意图表示这个问题吗?(用线段AB表示雕像的高度,雕像上部的高度表示为AC,下部的高度表示为BC,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3:能反映问题的等量关系的是哪一句话?(根据题意导出关系式 BC2=2AC) 问题4:设雕像下部高BC=x m,请说出你所列的方程,并化简.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它有什么特点? 这个方程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板书课题) 2.学习目标: (1)会设未知数,列一元二次方程.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概念. (3)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准确地指出各项系数. 3.学习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相关概念. 难点:寻找等量关系.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1页到第2页的问题1、问题2.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先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自学参考提纲: ①问题1中,要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四角都要剪去一个相同的正方形,我们设正方形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宽为(50-2x) cm,盒底的长为(100-2x) cm,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及方盒的底面积3600 cm2可列方程为(100-2x)(50-2x)=3600,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②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 先去括号5000-100x-200x+4x2=3600 移项合并同类项4x2-300x+1400=0 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4) x2-75x+350=0 ②问题2中,本次排球比赛的总比赛场数为28场. 设邀请x支队参赛,则每支队与其余(x-1) 支队都要赛一场. 整个比赛中总比赛场数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列出的方程是x(x-1)=28. 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③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 去括号x2-12x=28 系数化为1(两边同乘以2) x2-x=56 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观察了解学生是否会寻找等量关系,是否会化简方程. ②差异指导:简要说明问题2中单循环比赛与双循环比赛的区别,对不会寻找等量关系的学生给予辅导,说明化简方程的基本要求. (2)生助生:同桌之间、小组内交流、研讨. 4.强化: (1)总结寻找等量关系的策略,简要指出哪些公式经常被我们作为寻找等量关系的依据. (2)练习: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 ①一个圆的面积是2πm2,求半径.πr2=2π ②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差3cm,面积为9cm2,求较长的直角边的长. 1 x(x-3)=9 2

最新人教版2018年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 __,宽为__(50-2x)cm 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 2 =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小数乘整数 班级_______ 小组名 _______ 姓名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 学习目标: 1.我要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我要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3.我要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 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数学万花筒 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了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第称为徽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符号。 课前测评: 1.根据250×9=2250 写出下面各式的积。 25×9= 25×90= 25×900 = 2500×9= 2.++= ×( )=( ) ++++= ( )×( )=( )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 ( )来进行简便计算。 3.把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把75缩小到它的100 1是( )。 4.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5.两个因数相乘(0除外)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 )。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2页主题图,理解图意。 1、有( )位同学去店里买风筝,元的每人买一个需要多少钱,列加法算式( ),列乘法算式( )用自己理解的方法算出算式的结果。(把算的方法写在下面) (1).加法算式: (2)乘法算式: 怎么计算 方法一:把元分解成3元和5角,3元×3=( )元, 5角×3=( )角=( )元 ( )元+( )元=( )元 方法二:把元转化成35角 3. 5元 3 5 角 × 3 × 3 1 0. 5元 1 0 5 角 结果:元×3= ( )元 (3)练一练:5个单价是元的风筝多少钱 2.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 ) ,就是

2019-2020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 一元二次方程 21.1 一元二次方程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 2+bx +c =0(a ≠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 __,宽为__(50-2x)cm 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 2=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归纳:方程①②的共同特点是: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整式__,只含有__一个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的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等号两边都是__整式__ ,只含有__一__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2__(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 ax 2+bx +c =0(a ≠0). 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__ax 2__是二次项,__a__是二次项系数,__bx__是一次项,__b__是一次项系数,__c__是常数项. 点拨精讲: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要包含它前面的符号.二次项系数a ≠0是一个重要条件,不能漏掉. 二、自学检测:学生自主完成,小组内展示,点评,教师巡视.(6分钟)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目录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第一课时精打细算 (2) 第二课时打扫卫生 (4) 第三课时打扫卫生试一试 (6) 第四课时谁打电话的时间长 (8) 第五课时谁打电话的时间长试一试 (10) 第六课时人民币兑换 (12) 第七课时人民币兑换试一试 (14) 第八课时除得尽吗 (16) 第九课时调查“生活垃圾” (18) 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 第一课时轴对称再认识(一) (20) 第二课时轴对称再认识(二) (22) 第三课时平移 (24) 第四课时欣赏与设计 (26)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第一课时倍数与因数 (28) 第二课时 2, 5 的倍数的特征 (30) 第三课时 3 的倍数的特征 (32) 第四课时找因数 (34) 第五课时找质数 (36)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比较图形的面积 (38) 第二课时认识底和高 (40) 第三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42) 第四课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试一试 (44) 第五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46) 第六课时三角形的面积试一试 (48) 第七课时梯形的面积 (50)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第一课时分数的再认识 (52) 第二课时分数的再认识(二) (54) 第三课时分饼 (56) 第四课时分数与除法 (58) 第五课时分数与除法试一试 (60) 第六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62) 第七课时找最大公因数 (64) 第八课时约分 (66) 第九课时找最小公倍数 (68) 第十课时分数的大小 (70)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组合图形的面积 (72) 第二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74) 第三课时公顷、平方千米 (76) 数学好玩 第一课时设计秋游方案 (78) 第二课时图形中的规律 (80) 第三课时尝试与猜测 (82) 第七单元可能性 第一课时谁先走 (84) 第二课时谁先走试一试 (86) 第三课时摸球游戏 (88) 第八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数与代数 (90) 第二课时图形与几何 (92) 第三课时统计与概率 (94)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导学案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分数乘整数 班级________ 小组名 _______ 姓名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示意图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观察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点:分数乘整数的简便算法。 学习难点: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复习和自主学习部分,并总结规律方法。更多免费资源下载 课件|视频|试卷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带★的题可选做。 课前热身 1.(自学课本P2---P3页) 2.想一想,填一填 (1)5+5+5+5=( )× ( ) 表示( )个( )相加。 (2)1.2+1.2+1.2+1.2+1.2=( )×( )表示( )个( )相加。 (3)13 + 13 + 13 +1 3 =( )×( )表示( )个( )相加。 自主学习 1.看图填空。(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仔细推理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性。) (1) ( )+ ( )+ ( )= ( )×( )=( ) (2) ( )+ ( )+ ( )+( )= ( )×( )=( ) 我发现: (1)以上两个加法算式的特点是( )。 (2)几个相同( )数的和,可以改写成( )算式。 合作探究(自学课本第2页后,仔细观察示义图,列出算式,认真思考,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再 尝试算一算,最后在组内讲解计算过程并探讨出计算的方法)

例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 2 9 个,3人一共吃多少个? 我发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 )意义相同,都是求( )的简便运算 想一想: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怎样算才能使计算简便? 我发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例2 1桶水有12升。3桶共有多少升 ?12 是多少升?1 4 是多少升? 想一想:整数乘分数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相同吗? 我发现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 ) 学以致用 1.填空 (1)4 15 ×4 表示( )或表示( ) (2)4个1 5 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列式为( )。 2.计算 215 ×4= 3×59 = 8 ×5 18 = 3.列式计算 (1)6个718 相加的和是多少? (2)3 7 的5倍是多少? 4.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每分钟行6 5 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用12个边长分别是3 4 dm 的正方形卡片可以拼成多少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它们的周长是 多少? 整理学案:

初三数学导学案

宜宾县课改联盟学校九年级数学科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利用图形的相似测量物体的高度,并画出实际问题的平面示意图。 二、学习重点 重点: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旗杆等物体的测量问题。 三、自主预习 1.旧知回顾 (1)什么是相似三角形?.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 (3)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有哪些? 四、合作探究 1.请你想办法测量一下学校操场旗杆有多高? (1)如何利用太阳光照射的影子来测?能画出具体示意图吗? (2)需要哪些测量工具? (3)应测量哪些数据? (4).小组合作,看看还有哪些方法? 2.拿一根高 3.5米的竹竿立在离旗杆底部B27米的C处(如图)然后沿BC的方向走到D 处,这时目测旗杆顶部A与竹杆顶部E恰好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C,D两点间的距离为3米,小芳的目高1.5米这样便可知道旗杆的高度。 你认为这种测量方法可行吗?请说明理由? A E F B C D

3.如图,小明在地面上放置了一个平面镜E 来测量旗杆AB 的高度,镜子与旗杆的距离EB=20米,镜子于小明的距离ED=2米,小明刚好从镜中看到旗杆的顶端A 。已知小明眼睛的高度CD=1.5米,则旗杆AB 的高度是多少米? 五、巩固反馈 1.某建筑物在地面的影长为36米,同时高为1.2米的侧杆影长为2米,那么该建筑物的高为_________米。 2.垂直于地面的竹竿的影长为12米,其顶端到期影子顶端的距离为13米,如果此时测得某小树的影长为6米,则树高___________米。 3.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枝红莲,高出水面1米,阵风吹来,红莲被风吹到一边,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问这里水深多少? 4.在一棵树的10米高B 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树20米处的池塘A 处.另一只爬到树顶D 后直接跃到A 处,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求这棵树的高度. 5.在河的两岸有对应的A 、B 两点,请你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测量并求出AB 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C D E A B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 21.1一元二次方程 1.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及有关概念. 3.会进行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试解;理解方程解的概念.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探索. 难点:由实际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准确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以及一次项和系数及常数项.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问题1: 如图,有一块矩形铁皮,长100 cm ,宽50 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 cm 2,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 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100-2x)cm __,宽为__(50-2x)cm __.列方程__(100-2x)·(50-2x)=3600__,化简整理,得__x 2-75x +350=0__.① 问题2: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 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4×7=28__. 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x -1)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x (x -1)2__场.列方程__x (x -1)2 =28__,化简整理,得__x 2-x -56=0__.② 探究: (1)方程①②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1个__. (2)它们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2次__.

初中数学导学案设计.docx

骄子教育年级册学科导学案主备人授课时间___________审批人 课题平行线的性质及平移 课型学习小授课组评分教师 导学方法先经历自主探究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结论,最后完成当堂训练题。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 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能运用三条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3会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且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推理和计算。 精要知识点 平行线的性质 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 角相等。 课独简记为 ________________。 前自 表示为 : ∵______ ∴_________ 尝平行线的性质 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试果相等, 那么内错角相等。 简记为, _______________表示为 :∵________ ∴a b 1. 提前两天发 ,那么同位给学生完成。 2. 上课前教师 认真批阅,查看 学生完成情况 3. 给予评分 (全对的 3 分) 4. 教师上课前 提问检测学生 掌握情况对于 大部分学生不1明白的地方予 2以讲评( 5~8 分 钟)

平行线的性质 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如果 2a ,那么同旁内角1 互补。 b 简记为,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为 :∵ __________ ∴ 【点将题】 合 作 探 究课1. 如图所示, AB∥EF∥DC,EG∥DB, 则图中与∠ 1相等的角(∠ 1除外)共有()1、5 分钟独立做 题, 5 分钟后小 组分工讨论不 会的题目,教师 参与其中指导 2、寻找帮助: A . 6个 B .5个 C .4个 D .2个对于小组讨论 无法完成的题 目可请求别的 小组同学解答,2.如图,已知 AB∥CD,则图中与∠ 1互补的角共有 ()帮助解答问题 的小组讲解正 确予以加 5 分奖 励,或者寻求老 师帮助,但加分 要减半 3、通过以上两A.5个 B .4个 C . 3个 D . 2个步能够全部理 解正确的小组 每人加 2 分 中3.如图, l 1∥12,l 为11、 12的截线,∠ 1=70°,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个数有:①∠ 5=70°;②∠ 3=∠6; ③∠ 2+∠6=220°;④∠ 4+∠7=180°()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平陌镇初级中学 ?课程类型:国家课程,必修课 ?设计教师:九年级数学组 ?适用年级:九年级 ?授课时间:48—53课时 【课程目标】 第一章证明(二) 1.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结合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 3.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上的中线(高)、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 4.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5.会运用“等角对等边”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及相关证明问题; 6.掌握证明与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7.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8.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既解决实际问题; 9.能够证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其相关结论; 10.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能利用尺规作出等腰三角形; 11.能够证明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及相关结论; 12.能够利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13.根据中垂线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三边中垂线共一点;根据角平分线判定定理证明三角形三内角角平分线共一点; 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 14.会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 (n≥0)的方程; 15.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16.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17.利用配方法解数字系数的一般一元二次方程;

18.经历到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19.进一步掌握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 20.通过推导求根公式,加强推理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1.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2.会用分解因式法解系数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23.掌握黄金分割中黄金比的来历; 24.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证明(三) 25.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26.能运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及其它相关结论; 27.能运用综合法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 28.能运用综合法证明矩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29.能运用综合法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0.能运用综合法证明正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其他相关结论; 第四章视图与投影 31.通过具体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2.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视图与投影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3.通过实例能够判断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三种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实现简单物体与其三种视图之间的相互转化; 34.会画圆柱、三棱柱、四棱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35.通过实例了解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的含义及其简单应用,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36.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含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 37.经历在具体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结合具体情境领会反比例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的意义; 38.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像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 39.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完整)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1—1:小数乘整数(课本2、3页) 设计者:司剑丽学生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 家长签字__________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5、6号同学不做。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125×8 39×40 12×17 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3、我准备买个单价是的风筝,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计算);我买的是个单价是的风筝,

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计算); 4、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 5、读教材第2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完成教材“做一做”。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145×3=435,1450×3= 14500×3= 145×3000= 2阅读教材第3页例2。理解: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变成72,计算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百分之一得到0.72×5的积。 3计算1.345 ×18时,先把1.345 ,转化成1345,计算出1345 ×18的积后,又将积。就得到1.345 ×18= (小数末尾的0要划去) 4 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先将,再按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注意积中小数末尾的0 。 2、0.075×33= 0.46×15= 3、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六年级数学上册 4.4 确定起跑线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4.4 确定起跑线导学案(新 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椭圆式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通过对跑道周长的计算,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确定起跑线的问题。 2、难点是确定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点。 【学法指导】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了解田径跑道的结构,学会确定跑道起跑线的方法。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复习:完成下面填空题。

1、一个圆的直径是8cm,半径是()cm,周长是()cm。 2、一个直径为20米的圆形荷花池,占地()平方米;小明每天早晨坚持锻炼身体,沿着它跑5圈,一共跑()米。 3、图中是两条半圆形的跑道,两个小朋友从起点出发,到达终点时,走的路程是 m。走的路程是 m。 二、探索新知 1、小组讨论:田径场上,为什么100米跑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400米跑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分析:因为100米跑道是( ),而400米跑道是(),而且越靠里面,每一圈就(),但终点却是相同的,由于每条跑道的长度不同,如果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外圈的同学跑的距离长,所以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所以400米跑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2、阅读课本75页主题图,了解400m跑道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数据。 3、整理获取的数据,通过交流讨论明确以下信息: (1)、每圈跑道的长度等于。(2)、各条跑道直道长度。(3)、两个半圆形跑道合在一起就是。(4)、所以每圈跑道的长度可以用加来计算。 4、阅读课本76页主题图。(1)、根据课本提供的数据,动手计算各条跑道的半圆形跑道的直径、两个半圆形跑道的周长以及跑道的全长。填写在课本P76表格里。(可以使用计算器,也可以按照你发现的规律进行计算)(2)、计算出相邻跑道长度之

九年级数学导学案

5.1反比例函数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化,对函数进行认识上的整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用l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索课本的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完成“自主预习”。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自主预习】 一、知识梳理(5分钟) 1、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图象是一条双曲线,当k>0时,图象位于第_______象限, 且在每一个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_____;当k<0时,图象位于第________象限,且在每一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_____________。 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_____________图形,对称中心是_________,对称轴有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0k ≠,则x ,y 都不可能为____________,所以双曲线与坐标轴_________交点,只能无限逼近坐标轴。 3、自学了本节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记下来,以备上课时与同学老师探讨。 【课堂导学】 【导入示标】(5分钟) 1.引入 2.汇报预习检查情况。 【合作探究】(10分钟) 探究一: 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某点,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例1、若反比例函数k y x = 的图象经过(-3,2),则k 的值为( ) A 、-6 B 、6 C 、-5 D 、5 探究二:由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一次函数y=x-1的图象上的点A ,且点A 的横坐标为3, 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探究三:双曲线位置的确定 例3、反比例函数,2 y x = ,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____________象限。 探究四:根据函数的图象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例4、如图所示,过双曲线上一点P 作PQ ⊥x 轴,垂足为Q ,已知S △PQO =4。求双的表达式。 探究五: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中k 的应用 例5、在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任取两点P ,Q ,过点P 分别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 坐标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 1;过点Q 分别作x 轴、y 轴的平行线,与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为S 2。 (1)S 1与S 2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绕原点旋转180°后,能与原来的图象重合吗? 【展示交流】(15分钟)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导学案

课题:小数乘整数(课本2、3页) 班级五()姓名评价 主备人:赵继超审核人使用人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2、3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 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5、6号同学不做。 学习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算理。 2、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计算。 3、体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带来的学习乐趣。 学习重点: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1、计算并说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125×8 39×40 12×17 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3、我准备买个单价是的风筝,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 乘法算式计算);我买的是个单价是的风筝,要花的钱(列加法算式)(列乘法算式计算); 4、我发现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 5、读教材第2页,理解不同的解题方法。完成教材“做一做”。 学习任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145×3=435,1450×3= 14500×3= 145×3000= 2阅读教材第3页例2。理解:计算0.72×5时,先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变 成72,计算出72×5的积后,将积缩小到它的百分之一得到0.72×5的积。 3计算1.345 ×18时,先把1.345 ,转化成1345,计算出1345 ×18的积后,又将积。就得到1.345 ×18= (小数末尾的0要划去) 4 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 1、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先将,再按的法 则进行计算,最后。注意积中小数末尾的0 。 2、0.075×33= 0.46×15= 3、因数的小数位数与积的小数位数。 过关检测: 1、1.56 ×17的积有()位小数,0.059×7的积有()小数。 2、5个2.04的和是多少? 3、《小小科学》(月刊)每本5.80元,小华打算订一年的,要花多少钱?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解决问题的策略》1【含答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学习研究 §学习活动一: 1、在5个小杯里装满果汁,正好是80毫升。每个小杯可装多少毫升? 2、在一个大杯和5个小杯里装满果汁,正好是80毫升。每个小杯可装多少毫升? §学习活动二: 在一个大杯和5个小杯里装满果汁,正好是80毫升。已知每个 小盒杯容量是大杯的,每个大杯和小杯的容量各是多少?13我这样整理:(可以画一画) 我这样解答:

我这样检验: 三、课堂检测 1.光头强去电子市场购买了36个U 盘和1个移动硬盘,容量共300G 。一个U 盘的容量只相当于一个移动硬盘的 。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 盘和移动 112硬盘的容量各是多大吗?2.光头强去电子市场购买了36个U 盘和2个移动硬盘,容量共300G 。一个U 盘的容量只相当于一个移动硬盘的 。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 盘和移动 112硬盘的容量各是多大吗?3.熊大去电子市场购买了4个U 盘和1个移动硬盘,容量共240G 。一个U 盘的容量与一个移动硬盘的比是1:8。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 盘和移动硬盘的容量各是多大吗? 四、课外挑战 光头强去电子市场购买了36个U 盘和2个移动硬盘,容量共270G 。一个移动硬盘的容量只相当于一个U 盘的。你知道他买回的每个U 盘和移动92

学校九年级数学导学案

华博学校九年级数学导学案 第4 周备课教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生活中的旋转 一、新知学习:(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学习了图形变换的三种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来学习图形的旋转。 二、学习目标: 1、要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点。 2、能解决图形旋转的基本题型。 三、(自学指导)自学P56并填空: 把一个平面图形___着平面内某一点O_____一个角度,就叫做图形的旋转,点O叫做_________,转动的角叫做________。 因此,旋转的决定因素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三).自学检测: 1.钟表的分针匀速旋转一周需要60分. (1)指出它的旋转中心;(2)经过20分,分针旋转了多少度?2.如图,如果把钟表的指针看做三角形△OAB,它绕O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OEF,在这个旋转过程中:(1)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 (2)经过旋转,点A、B分别移动到什么位置? 3.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BC上一点,?ABD经过旋转后到达?ACE的位置。 (1)旋转中心是哪一点?(2)旋转了多少度? (3)如果M是AB的中点,那么经过上述旋转后,点M转到了什么位置? 四、典型拓展例题: 如图:P是等边?ABC内的一点,把?ABP按不同的方向通过旋转得到?BQC和?ACR, (1)指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2)?ACR是否可以直接通过把?BQC旋转得到? E DC B A M A Q R P C B

A' 六、学习小结: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定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这个定点O叫旋转中心,转动的 角叫做旋转角. 七、检测与反馈: 1.下列现象中属于旋转的有( )个. ①地下水位逐年下降;②传送带的移动;③方向盘的转动; ④水龙头的转动;⑤钟摆的运动;⑥荡秋千 A.2 B.3 C.4 D.5 2.作出如图所示的点A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o后的B点。 3.作出如图所示的线段AB绕点O逆时针旋转120o后的线段CD,其中C点与A点对应。 4.作出如图所示的?ABC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o后的?DEF,其中A点与D点对应。 5.等边三角形至少旋转__________度才能与自身重合。 6.图1可以看作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旋转若干次而生成的则每次旋转的度数可以是() A.900 B.600 C.450 D.300 7.如图2,图形旋转一定角度后能与自身重合,则旋转的角度可能是( ) A、300 B、600 C、900 D、1200 图1 图2 图3 8.如图3,把△ABC绕着点C顺时针旋转350,得到△A'B'C,若∠BCA'=1000,则∠B/CA的度 数是__________。 9.如图所示,P是等边△ABC内一点,△BMC是由△ 第9题图第10题图 10.如图,O是等边△ABC内一点,将△AOB绕B点逆时针旋转,使得B、O两点的对应点分别为 C、D,则旋转角为________,图中除△ABC外,还有等边三形是__________. 11.如图所示,△ABP是由△ACE绕A点旋转得到的,那么△ABP与△ACE是什么关系? 若∠BAP=40°,∠B=30°,∠PAC=20°,求旋转角及∠CAE、∠E、∠BAE的度数。 八、畅所欲言:对这节课的内容你有新想法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课后反思: 优点: 缺点: B O O A O 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