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习题课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习题课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习题课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习题课1

习题课1“实词、虚词、熟语”题分类训练

题组一实词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某种意义上讲,控制了财权,管好了政府的“钱包”,诸如约束三公消费、________行政开支、遏制奢侈浪费之类的难题,将随之迎刃而解。

②在青岛市中心血站,小记者们参观了血液的采集、检测、保存整个过程,像好奇宝宝一样不时提出各种问题,详细________了采访的每个细节。

③非法侵入是国际民航保安的常用语之一,未经________进入停机坪、候机室等限制区域,都是非法侵入,各国均将非法侵入行为定为违法犯罪。

A.节减记录授权B.节减记载受权

C.节俭记载受权D.节俭记录授权

答案 A

解析“节减”指节省减少,动词;“节俭”指节约俭省,用钱用物有节制、不浪费,形容词。“记录”指如实写下来,常指边听边记;“记载”一般用于事后把事情记在文章或书里。“授权”指把权力委托给他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受权”指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013年4月,澳新银行发布研究报告称,人民币正在________取代日元在亚洲的主导地位,人民币跻身世界三大主要货币只是时间问题。

②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侧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行使读者________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③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4日从上海送检的鸽子样品中________到H7N9禽流感病毒后,上海市紧急进行处置,于5日凌晨关闭了沪淮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活禽交易区。

A.逐步体会检测B.逐步领略检验

C.逐渐体会检验D.逐渐领略检测

答案 A

解析自然而然的变化多用“逐渐”,有意识有步骤地转变多用“逐步”。人民币“取代日元在亚洲的主导地位”是有步骤、可操控的行为,故①句应用“逐步”。“体会”指体验领会,含有理解感受的成分;“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根据语境,②句应用“体会”。“检验”指检查验看,检查验证。用一定的标准衡量是否合格或合乎规定;“检测”指检验测定,通过一定的手段查验、发现有关信息。根据语境,③句应用“检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经过细致的摸查暗访,焦作警方彻底捣毁了生产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的“黑窝点”,________了大量的生产原料和上千件成品。

②近日,有日本媒体曝出自民党新总裁安倍晋三与日本最大的黑社会组织——山口组有________,同时还刊登了安倍与山口组成员一起拍摄的照片。

③如今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忙里偷闲,选择养宠物来________生活,因此养宠物正在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

A.扣压瓜葛调节B.扣押纠葛调节

C.扣压纠葛调剂D.扣押瓜葛调剂

答案 D

解析①扣压:把文件、意见等扣留下来不办理。扣押:拘留;扣留。②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瓜葛:比喻辗转相连的社会关系,也泛指两件事情互相牵连的关系。③调剂: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的调整。调节:从数量上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

4.(2013·北京)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运用,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答案 A

解析B,C,D三项,动词与宾语之间都不搭配。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属于“拈连”,又叫“顺拈”。A项,“飘来”与“花香”则是可以搭配的动宾关系。

题组二虚词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013年再度敲响了“就业”的警钟,成为历年来最难就业年。虽然就业是政府的一个工作重点,但是,就业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________单独解决。

②从学习资质来看,你比他只是________差一点,其实,只要肯努力,你和他会不相上下的。

③味精的鲜味在咸味菜肴中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加鲜味,________会抑制甜味菜的本味。

A.得以多少反而B.得以稍微而且

C.加以稍微反而D.加以多少而且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近义虚词的能力。“得以”有“(借此)可以”“可能”“能够”的

意味,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不能用在否定句中。而“加以”用在多音节的动词前,表示

如何对待或处理前面所提到的事物。该句的后半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能”,所以应选“加以”。“多少”和“稍微”都可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有时也可以互换使用。区别:一方面“多少”一般只能与积极意义的形容词或往大里说的形容词连用,“稍微”则不受这种限制;另一方面“稍微”能够与表示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连用,“多少”则不能。该句中有表限制的范围副词“只”,而“多少”不能与之连用,所以应选“稍微”。“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本句中的“不但”是一个陷阱,由横线后的“会抑制甜味菜的本味”跟上文的意思相反可知,这里应选“反而”。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①《贞观政要》确立“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的择官准则,强调仁义道德在选贤任能中的重要作用,在提拔、任用官员时________比较注重对官员的官德考察。

②根据国内外需要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现阶段________要不要坚持“贸易顺差——资本流出”的人民币国际化实现路径呢?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________是当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时,更应强调这一点。

A.往往毕竟十分B.往往究竟尤其

C.常常究竟十分D.常常毕竟尤其

答案 B

解析“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根据语境,此处应用“往往”。“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究竟”,用在问句里,表示追究。根据语境,此处应用“究竟”。“尤其”,表示更进一步;“十分”,很,表示程度很高。根据语境,此处应用“尤其”。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私人书信再三

..被拍卖,已经引起了国家版权局的关注,拍卖私人书信的行为可能涉及物权、著作权、隐私权、名誉权等多项权利。

B.未来TD—FI设备还将放进地铁、商场等各种公共场所,经过

..1 200座4G基站的配合,市民可以方便地享用高速的4G网络服务。

C.国产纪录片出口能力逐渐

..提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12年海外销售总额中,纪录片的比重达到17%,较2011年同比上升40.6%。

D.商丘市在市区最大的宋城影剧院开放周末一元剧场,演出项目有电影、歌舞和豫剧

等,其中豫剧专场几乎

..场场爆满。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近义虚词的能力。A项,“再三”,用在动词前或后,表示

一次又一次,且该副词表示人的主动行为,而该句的主体是“私人书信”,故不能用“再三”,而应用“一再”。B项,“经过”,指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通过”,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用“通过”。C项,“逐渐”,渐渐,一般指按照客观规律变化,主观因素少;“逐步”,一步一步地,多指具有阶段性、主观性地循序渐进。根据语境,此处应用“逐步”。D项,“几乎”,副词,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根据语境可知,该处使用恰当。

8.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头渡小镇精巧__①__秀丽,藏在一片狭长的山谷之中,一边是金佛山的主峰,一边是柏枝坡的山峦。__②__处于两个巨人的脚下,__③__让人感到的不是局促的压抑,而是一种舒缓的安定,像如歌的行板,__④__风吹雨打,__⑤__世事变迁,__⑥__在大山的怀抱中酣然高卧。

答: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答案①而②虽然(尽管)③但是(可是)④无论(不管)⑤还是⑥都

解析此题考查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考生应宏观把握语意关系,准确理解短语、分句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①为并列关系;②和③为转折关系;④、⑤和⑥应构成条件关系。考生易忽略题中“关联词语”这一要求,而将②、④和⑤填成实词,尽管使上下文连贯起来了,却不合乎试题要求。

题组三成语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旧城区的街道进行改造,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求田问舍

....,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努力优化道路设计,规范停车位置,提升道路通行能力,让群众满意。

B.欧洲多国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的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

....,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C.西安的姿态,低调而内敛,如同一个优雅的老者,深藏若虚

....。第一次到西安的人,都会被那连绵近14公里的雄壮深厚、古朴凝重的古城墙吸引。

D.“被电脑”的后果,在中学生的书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你让学生写篇作文,他大笔

一挥,龙飞凤舞

....,而卷面字迹却无法辨认。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项,“求田问舍”,比喻只知谋置家产,胸无大志。用在这里,不合语境。B项,“积羽沉舟”,羽毛虽轻,堆积多了也可以把船压沉。比喻细微的事物积累多了也可以产生巨大的作用。用在这里,不合语境,此处应用“积重难返”。C项,“深藏若虚”,把宝贵的东西收藏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似的。形容人有知识才

能但不爱在人前表现。用在这里,符合语境。D项,“龙飞凤舞”,形容山势蜿蜒雄壮,也形

容书法笔势舒展活泼。用在这里,褒贬失当。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今年我国多地出现H7N9禽流感,家禽养殖业首当其冲

....,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收益持续下滑。

B.面对小区居民吃水难的问题,相关部门应相互协商,挖空心思

....,积极行动,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群众利益无小事,更何况是吃水这样的大事。

C.人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在雾霾环境中生活,即使敛声屏气

....,也免不了吸入有害物质,使身体受到伤害。

D.日美之间围绕钓鱼岛问题,精心合作,再次上演了一幕“双簧”。一个在台前强势高

唱夺岛论调,另一个在幕后唆使怂恿,顺水推舟

....。

答案 A

解析A项,“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用于此处符合语境。B项,“挖空心思”,形容费尽心计(多含贬义)。用于此处褒贬色彩不当。C项,“敛声屏气”,不出声,屏住呼吸。形容精神集中。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D项,“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用于此处不合语境。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发令枪响,百余名参赛健儿如白驹过隙

....,向着终点发起冲击,沿途观众也在为健儿们加油助威,将比赛的气氛推向高潮。

B.办案民警在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后,又在窃贼落脚点守株待兔

....,逮住另外两名购物归来的犯罪嫌疑人,破获了当晚两起入室盗窃案。

C.“光盘行动”,是民间组织发起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

倡议市民在饭店就餐打包剩饭,“光盘”离开,如此上行下效

....,逐步形成节俭的好风气。

D.书法艺术学习存在“技、艺、道”三个层面,多数人穷尽一生也只能停留在“技”的层

面,唯有少数人能登堂入室

....,成为一代大家。

答案 D

解析A项,“白驹过隙”,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用于此处望文生义。B项,“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用于此处褒贬不当。C项,“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用于此处褒贬不当。D 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用于此处符合语境。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的这种洁身

..

自好

..的高洁情怀,历来为文人所称赏。

B.截至2013年9月底,匹克公司在中国的零售网点大幅减少,而在经营效益下滑的

情况下,老股东大幅减持,更无异于釜底抽薪

....。

C.赵本山的小品作为一种讽喻艺术,天生就不是阳春白雪

....,而是一种代表下层民众情趣和社会正义感的艺术表达形式。

D.电视剧《兵王》的主角沈笑,曾经玩世不恭,经常违背上级的命令,头角峥嵘

....,但经过一番磨炼之后,竟然成长为一代兵王。

答案 C

解析C项,阳春白雪: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A项,洁身自好:指保持自身的纯洁,不同流合污。B项,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D项,头角峥嵘:形容年轻有为,才华出众。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当“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时,观看节目的现场人声鼎沸,满城风雨

....,大家兴奋地跳着唱着,庆祝登月成功。

B.今年的冬天好像来得晚些,北方多以晴温天气为主,冬温夏清

....,着实让人们感受到了冬天温暖的惬意。

C.谁为茶祖?据考证,炎帝神农氏才是当之无愧

....的茶祖,是中国的茶祖,也是世界的茶祖。

D.政府践行反腐倡廉实践活动,要致力于细节上斤斤计较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应厉行节俭,从严要求,将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

答案 C

解析C项,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符合语境。A项,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此处褒贬误用。B项,冬温夏清:冬天使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指人子孝道。此处望文生义。D项,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含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当。

1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________!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________,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

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________,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

A.出人意料行尸走肉老气横秋

B.咄咄怪事酒囊饭袋老态龙钟

C.咄咄怪事行尸走肉老气横秋

D.出人意料酒囊饭袋老态龙钟

答案 C

解析咄咄怪事:不可思议而使人惊讶的事。咄咄,表示惊诧或感叹。符合文意。出人意料: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与上文文意不符,语气也不协调。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酒囊饭袋:比喻无能的人。前者侧重指人没有灵魂,后者侧重指人没有能力。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老气横秋: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前者侧重指人的精神状态,后者侧重指人的体态。根据语境,应选用前者。

题组四综合训练

15.下面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玉器收藏的________越来越盛,人们不仅喜欢佩戴、把玩玉器。还把收藏玉器作为一项投资。一些玉器商人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大量仿制古玉器,________玉器收藏爱好者,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________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________的局面。

A.风俗蒙骗进而鱼龙混杂

B.风俗诱骗进而鱼目混珠

C.风气蒙骗因而鱼目混珠

D.风气诱骗因而鱼龙混杂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本题从近义实词、近义虚词以及近义成语的角度进行了综合考查。“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句中的“玉器收藏”属于一种爱好,故第一空应用“风气”。“蒙骗”指欺骗。“诱骗”指诱惑欺骗。由语境可知,第二空应用“蒙骗”。“因而”表示结果。“进而”表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由语境可知,第三处横线前后为因果关系,故应用“因而”。“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指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应用“鱼目混珠”。

1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年前,成都市民在九眼桥拍摄白鹭时,发现________还有海鸥在此停留,看来,成都真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鸟儿也恋上了它。

②林丰正在致辞中说道:“非常感谢各位专家________的有关闽南文化研究的书籍,希望能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闽南文化的丰厚底蕴。”

③在整个世界文学的范畴中,中国的文学________,其美学境界和“文以载道”的理念是整个中国文学的精髓,是一笔难以估价的精神财富。

A.居然敬赠标新立异

B.果然惠赠独树一帜

C.果然敬赠标新立异

D.居然惠赠独树一帜

答案 D

解析①居然:表示预期和结果相反,含有没料到会这样的意思。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②惠赠:敬辞,别人赠给自己。敬赠:谦辞,自己赠给别人。③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许多科学技术如集成电路,正是在登月行动的刺激下,获得快速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________在商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②正是由于水源的________,人类才开始考虑如何来使相对________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③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每位市民的参与,我们希望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发展我市的文化创意产业。________,让我们共同迎接我市的艺术春天吧!

A.继而短缺稀缺众人拾柴火焰高

B.继而稀缺短缺独木不成林

C.既而短缺稀缺众人拾柴火焰高

D.既而稀缺短缺独木不成林

答案 A

解析①既而: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继而: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句中强调“发展”“成熟”在先,“应用”在后,故应用“继而”。②短缺:缺乏;不足。稀缺:稀少,短缺。第一空只有用“短缺”才能与“相对”“最大限度地”照应;对“水资源”而言,当用“稀缺”表明它的现有状况。③众人拾柴火焰高:指众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独木不成林:本义指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一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句中强调“每位”“各界一起”“我们共同”,“众人拾柴火焰高”更合适。

18.(2013·山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阳春三月,一位老人在杭州西湖岸边展示他高超的拳脚功夫,引来许多行人侧目

..观赏。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

..,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

习。

C.老王一直热衷于收藏,每当得到心仪的藏品,喜悦的心情总让他如坐春风

....,夜不成寐。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

....,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答案 B

解析A项,“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B项,“其间”,这中间。C项,“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D项,“鼎足而立”,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 考点1 考向1

第一部分专题一考点一考向一 备考必记仓储 易造成望文生义的成语 1.名山事业:指可以藏之名山、世代相传的事业,后指著书立说。名山:古代帝王藏策之府。 2.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3.求田问舍:到处谋求买田置屋,形容胸无大志,只知营私。舍:房屋。 4.表里山河:指外有河,内有山,地势十分险要。表:外面。里:里面。山河:指太行山与黄河,后亦泛指高山大河。 5.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6.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蛮干。暴:空手搏斗。冯:通“凭”。冯河:不用舟楫蹚水过河。 7.城下之盟:因无力抵抗到了城下的敌军而跟敌人订的盟约,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 8.罪不容诛:处以死刑都不足以抵偿其罪行,形容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诛:杀死,判处死刑。 9.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10.言不及义: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 11.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12.坐地分赃:(匪首、窝主等)不亲自偷窃抢劫而分到赃款、赃物,也指盗贼就地瓜分赃款、赃物。赃:赃款,赃物。 13.噤若寒蝉:像寒秋的蝉不再鸣叫,比喻人不敢说话或默不作声。噤:闭口。寒蝉:寒秋里不再鸣叫的蝉。 14.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 15.惨淡经营:原指动笔之前,精心构思,后多形容苦心规划或苦心经营。 16.计日程功:工作进度或成效可以按日计算,形容进展快,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成功。程:计量,考核。 17.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18.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体:体验,实行。 19.善刀而藏:把刀擦干净,收藏起来,比喻有所收敛、适可而止或自藏其才而不炫露。善:通“缮”,擦拭。 20.屡试不爽: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屡:多次。爽:差错。

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第一课时情节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特点。 2、鉴赏小说故事情节 3、学习并掌握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基本知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三、故事情节 小说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有的小说甚至有多条线索多种矛盾相互交错,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线索和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鉴于小说的情节在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命题者往往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一)情节概括问答模式 1、【常见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常见回答】 (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doc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 一、化妆 秦俑 上大学那会儿,女生都爱扎堆儿,你三个一群,我五个一伙,一块儿上食堂吃饭,一块儿到图书馆晚自习,甚至闹起别扭来,也是拉帮结派的。 315是新组合的宿舍,一共六位姐妹。新学期刚开始,就明显地分成了两派:一派五个人,吴莎莎、谭芳、曾丽、刘思琦,还有我;另一派,就只有陆小璐一个人了。 其实陆小璐长得很漂亮,她站到人堆里头,一眼看去,很容易就能找出来。用时新的说法,陆小璐有着一张“明星脸”。这也就算了,偏偏她还特别臭美,每天都化妆,一大早就起来试穿衣服,弄得自己跟赶演出似的,衬得宿舍里其他姐妹都像“灰姑娘”一样。加上陆小璐很少主动与人说话,一到周末总有人开车来接,慢慢地,与大家便有了距离。 可是有一段,陆小璐突然变得无精打采起来,虽然天天还是一大早就起来化妆,试穿漂亮衣服,但她的精神明显没有过去好。睡在下铺的吴莎莎告诉我们,她经常半夜还听到陆小璐在上铺翻来覆去的。 我们都想,可能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吧。果然,从周一开始,陆小璐就没有回宿舍。刚开始几天,谭芳和曾丽还说些不着边际的风凉话,可时间一长,我们都开始担心起来。刘思琦是寝室长,想给陆小璐打手机,一问,才发现我们五个人都没有记她号码。第二天,有人开车过来拿陆小璐的铺盖衣物,大家都担心地问怎么回事。来人说,小璐特意叮嘱我转告大家,她要请假半年。 请假半年?我们都挺疑惑的,但这种事也不好细问。还是曾丽机灵,周一的时候,她去问辅导员。辅导员说,你们不知道吗?陆小璐请假做手术啊。 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们都很难过。虽然大家都不喜欢陆小璐,可她也不是什么坏人啊。刘思琦几个便四处打探她的消息,原来事情比大家想象的还要糟糕:陆小璐有先天性的心脏病,一直不敢做手术,最近检查,发现不能再拖了。按照医生的建议,她将要接受四次手术治疗,手术成功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每一次都有很大的风险。 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宿舍里顿时安静了下来,连续几个晚上,都没有一个人说话。最后,还是刘思琦拿的主意,大家一块儿去医院看望陆小璐。 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我们的心都慌慌的。在白色的病房里,我们见到了陆小璐,她正认真地对着一面镜子描眼线,打腮红,涂唇彩。从她的脸上,看不到一丝临危病人的迹象。忙完了,她返过头来,一眼就看到了我们几个,脸上闪过一丝惊喜。接着她连忙将头背过去,说,你们来了,怎么也不通知我一声。过了一会儿,又缓缓地回过头来,说,其实很久就知道是这样的结局了,没什么啦,瞒大家那么紧,是不想让更多的人为我担心。 姐妹几个都不知说什么好。陆小璐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神采,有说有笑地告诉我们,下午是第一次手术,进去可能就出不来了,所以一上午都在给自己化妆,我参加过别人的追悼会,殡仪馆的人化妆很差劲的,我可不想死那么难看…… 等了好几个小时,我们的脑袋里都是一片空白,甚至连互相对视的勇气都没有了。终于,陆小璐被人从手术室推了出来。手术很顺利,她安详地躺在病床上,仿佛睡熟了一般。一圈人将她送回病房,315的几位姐妹一块儿回家,一路上我们都沉默不语。 后来,我们陆陆续续地去过医院几回,也陆陆续续地听到她手术成功的好消息。大家都为她感到开心,这个陆小璐啊,真不是一般人,每次上手术台前,她都要给自己化妆,每次都是那么的一丝不苟,就好像她要去的地方不是手术室,而是准备去赴一场晚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整体阅读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要点 题文齐读 一边读文,一边浏览题目。但二者并不是相互分散精力、顾此失彼的,而是协调配合、相互印证的。在读文过程中,时不时地浏览一下题目,看一下后面的题目是否与此处的内容相关。做到既用题目助读了文章,又能带着问题集中精力去读文。大致方法是: ①读到断句处,别在文中硬断,看一看后面的断句题(断句题所断开的地方80%都是正确的)。 ②读完一个层次或一个句群后,浏览一下古文化常识题和概括分析题,看一下题目是否有对本层次内容的考查。 ③“题文齐读”的关键是:读题时记清各选项的主要考查点、解题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和疑问在读文时寻找对应点。 读文时关注什么 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因此,可以抓住时间、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大概。 理清脉络,要特别关注三类表示时间节点的词语: 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②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往指某年号的“三年” “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 “向”“旋”等。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抓选项的关键点、可能设误的敏感点 读题的目的,就是明确问题的指向,带着问题去读文。其中的每个选项都是命题人精心推敲、巧妙命制的,选项虽短,但涉及的内容较多;文字虽简,但设误手法极其隐蔽。此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附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附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小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受命题者青睐的文学体裁,但是也不少学生却反映面对小说阅读不知道如何答题。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各位考生阅读练习。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原文1:1982... 小说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受命题者青睐的文学体裁,但是也不少学生却反映面对小说阅读不知道如何答题。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各位考生阅读练习。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原文1: 1982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的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的缘故。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吸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老王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静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

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呀,憋死我了。"就往厕所里跑。一会儿妹妹就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啦?咱家的猪跑哪里去啦?"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逃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劈劈啪啪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训练(附答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疯狂的苇荡张西祥 刘木犁怎么就疯了呢?我问邻居,问村长。这个走路斜着一只膀子,在人流中一插一插像犁地的人,居然掂起猎枪去追他亲孙子,疯得分不清前头跑的是兔子还是孙子。村长说:“这事恐怕还要从苇荡说起。”苇荡我知道,就是村北那片大水洼子,方圆上千亩。村长嘱咐说:“苇荡那地方你可别去了,木犁一直都掂着土铳躲在苇棵里,说不定从哪里冒出来给你一枪,集镇上几个打渔打鸟的,都被他撵得像孙子,胆小的跑到家还大病一场。”我似信非信说:“这家伙年轻时以打猎为生我知道,怎么如今疯得连人和野物一起打了?”村长说:“怪就怪在如今他不打野物,只打人,不管是谁走近苇荡,他冷不丁就给你一枪。”“那他藏在苇棵里吃什么,喝什么?成仙了?”村长说:“他儿子每隔三五天背去半蛇皮袋冷馒头,像喂狗,朝滩涂上一撂,调头就跑。”从村长的嘴里我知道,木犁疯的原因很简单,木犁是想做一回真正的爷爷。这辈子拖着一躯残身子,木犁自觉得丈夫没做好,父亲也没做好,女人丢下他和儿子回黄土垄了,孙子要上学了却没钱。乡长那回在镇头上的大鸿宴应酬,说要给苇荡找个专门守护员保护野生动物。没想到这话爬进木犁的耳朵。木犁志在必得,揣上干粮赶到乡政府准备背水一战加上软磨硬磨。乡长说:“此人可以考虑。一,形象不好的人知耻而后勇,优点在于敬业,好使;二,便宜,要是雇个像样的,好赖也得七八百,这样的人给他个二百文就打发了,先试着用两个月再说。” 木犁守苇荡头一个月,果然拿到二百元,孙子也果然有了新书包、文具盒和走进校门的新衣服。那是木犁浑身脱了一层皮换来的——就在做看守的第四个晚上,木犁拼死命抓住几个张网偷水鸟的贼,几个贼也轻而易举抓住了木犁。直到木犁被乱拳轰击得鼻青脸肿,木犁的两只手依然像铁钩,紧紧钩住人家要去见乡长,人家随即提起腿把他的头杵进湖里喂水。村长说木犁就是这样受刺激的,也不知搭错了哪根神经,一头扎进深不可测的苇荡再也不露面。可是你见不到木犁,木犁却能看见你,只要有人走近苇荡,木犁不分良莠“咚”地就是一土铳,霰弹在苇叶上留下“唰”的暴风疾雨声,来人即便侥幸逃得了性命,也自觉被打穿了几根神经。好生生有鱼有野味的苇荡,却藏着火药桶,时不时要人的命,四方那些靠着苇荡找钱,靠野味打牙祭的贼胚子最先嚷嚷起来,众多电话接连打到乡长的办公桌上。乡长拖着不管,集镇派出所的压力就大了,于是端着真家伙的三个警员威武雄壮地呵斥,举着家伙凌厉尽致比划,就是听不见枪响;疯子不仅先声夺人开了第一枪,还抱起土铳没头没脑冲上来,结果可想而知。没想到这一番折腾还带来了负面效应,疯子的骁勇被四方乡邻渲染出传奇色彩,苇荡也就此安宁下来。在苇荡安宁的大半年里,有人看见消失多年的琵鹭和天鹅又来筑巢生养。我再次回乡时,贸然听说木犁死了。村长在说到木犁死时,是吞吞吐吐的,总不肯说原因。我连灌了他几杯,村长就硬着舌头说:“木犁死的事只有俺和木犁的儿子知道,木犁的儿子那天又去撂冷馒头,猛发现前几天撂在滩涂上的馒头原封没动。儿子似有预感,找到用芦苇搭的窝棚子,爹是直挺挺躺在一把干草上,早凉了。儿子觉得事情重大,哭两声猛地转身就跑。”儿子是在村外的田头上遇见村长的,村长说:“如今你爹好赖也算半个吃官饭的人了,走,这事俺得给乡长汇报。” 乡长一听,说:“这下可咋办?以后苇荡谁看守?”木犁儿子说:“这也是俺要向

(通用版)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1现代文阅读Ⅰ1

专题提升练1 现代文阅读Ⅰ(一) (时间:40分钟分值: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经典作家的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新华网) 材料二: 一些文学研究者对大众文艺的基础功能与核心竞争力认识不清。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类情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2小说阅读题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分类小说阅读题汇编 1.(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第⑴一⑷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另恠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 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一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后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__!小格__! ”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13 散文阅读1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13 散文阅读1 一、(2014届安徽安庆六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的沉沦 于耿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臵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2019陕西榆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父子 德民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明娃回来看看吧!德民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德民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德民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德民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德民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娃当啥大官。这个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德民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德民老汉一句“俺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主任,说,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德民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德民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意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德民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明娃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德民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德民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们做啥?德民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德民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实木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高考语文复习练习题小说阅读中国小说含解析

高考语文专项训练小说阅读专练(中国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格桑梅朵 ''来到川藏线上这个道班的时候,正是一个凛冽的冬天,风像长了牙齿,龇牙咧嘴地向我扑来。连绵的雪山矗立在眼前,一眼望去,是意料之中的一片纯白。 父亲在这条线上修了一辈子路,最后不得不带着一身的高原病回到家乡。临走时,也不忘将我作为他的接班人。那时,我刚卫校毕业,本有大好的前途。可军人出身的父亲,却板着一张脸,无比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你必须得去,那儿需要你这样懂医的人。 我知道有这样的父亲,一切都是无法挽回的。在母亲的哭哭啼啼中,我没有掉一滴泪,把对父亲的怨恨装进行囊,毅然走进了这个雪山脚下的道班。 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荒凉,每年春夏时节,被大雪封了一冬的公路就格外热闹。纤细娇艳的格桑花蓬蓬勃勃一路开到雪山之巅;连绵不断的进藏汽车排起长龙,在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上蠕动;骑行爱好者们一路欢歌,摇着清脆的铃铛,从我们面前疾驰而过;还有那些藏族老乡赶着自家的牛羊,从从容容地跨过公路,辗转到别的草场…… 公路上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我们这些养路工人最繁忙的时候。这段28公里长的川藏线是属于我们道班管辖的,为了能保证这条路畅通,李大姐他们天不见亮就得起来去清理路面,然后再回来吃早饭。 通常这个时候,我都还在睡懒觉,他们知道我憋屈,也不叫我出工,由着我的性子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不属于这里的,迟早有一天我会离开这里,因此我也放任着自己,我要让我的父亲知道,是他毁了我的一生。 直到有一天,一阵慌乱的脚步声将我从睡梦中惊醒,接着是李大姐的呼喊:“幺妹儿,快起来,要出人命了。”我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只见几个藏族老乡抬进来一个老阿妈,呼吸急促,脸色乌青。我被这慌乱的场面吓住了,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老阿妈的呻吟瞬间战胜了我的犹豫,我从床下拿出急救箱,给老阿妈吸上氧,打针,拿药,倒水,喂药,一连串的动作再自然不过了。 不一会儿,老阿妈终于缓过气来,她忽然跪在我的面前,不停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吓得我直往李大姐的身后躲。 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百无聊赖地坐在道班的屋顶上看远处盛开的格桑花,一个部队的车队从道班门口浩浩荡荡驶过。这时,一辆军车靠边停了下来,从车上跳下一个年轻的士兵,对正在修路的李大姐他们比画着什么。 忽然,李大姐抬起头,朝我大喊,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房顶上跳下来问:“喊我干啥子?” 那个士兵递给我一个栽有格桑花的罐头盒说:“谢谢你救了我阿妈,这是生长在五千米雪山上的格桑梅朵,送给你。”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跑掉了。 我只知道这花叫格桑花,却不知道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格桑梅朵,好有诗意的名字。我把那盆格桑花放在窗台上,问李大姐:“格桑梅朵是什么意思?” 李大姐说:“格桑是幸福的意思,梅朵是花的意思,你那盆花在藏族人眼里就是吉祥幸福的花。” 以后的日子,那个藏族士兵每次进藏都要为我带回一个栽有格桑梅朵的罐头盒。渐渐的,娇艳的格桑花开满了我的窗台,在花香里,所有的烦恼抑郁全都逃遁了。 终有一天,为我送格桑梅朵的不再是那个满脸高原红的藏族小兵,而是他的战友。我问他的战友,那个小兵哪儿去了?战友先是支支吾吾,最后才说,他牺牲了。 战友红了双眼,哽咽道:“就是这次进藏,突遇暴风雪,道路塌方,嘎旺他们的车就翻下了悬崖……” 我不知道那个战友是何时离开的,我的头脑中一片空白。 李大姐安慰我说:“别伤心,在这几千里的川藏线上这样的事已是家常便饭。你爸爸曾说过,我们守路的人一定要守好这条路,才能让行路的人更加安全,让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高考阅读 07-21 2126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复习 一、考点解读: 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 (即“微型小说”)。这种小说只截取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或事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插曲,对人物只勾勒其轮廓,捕捉其主要性格特征的某种光彩或斑点,兼有特写的特点,写法近似速写 二、相关知识链接: 1 、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2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 3 、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侧面描写(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4 、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 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理清线索(明线、暗线)。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 5 、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 6 、主题内容方面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3) 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7 、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三、规律点拨: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设题方式通常有: (1)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 (2)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应分五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一)

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三月关东 黄文山 关东三月,一个非常的季节。 尽管冬天即将过去,但春天并未到来。这是季候中的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看不到鲜花,也听不到鸟啼,大自然显得冷清而平淡。平淡得有些空荡,甚至有些无奈。河面上依然结着冰,凝脂一般冻着一艘孑然无助的小船;树丫上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的动静。虽说冰雪的生命很短,但三月还是它们的世界。不仅背阴的山坡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就是路两旁的堆雪,也在发着耀眼的白光。阳光照在它们身上,就像照在被褥上,它们只是报以安详的一笑,根本不相信自己会在三月的阳光下融化。 冬睡的山,此时大约醒来了吧。那是一场太过漫长的浓睡,慵懒的阳光从它们身上拂过,反而让它们睁不开眼睛,它们似醒非醒的样子,就像稚童般憨态可掬。不过,脱去了繁盛的绿装,山反而现出它们真实的面貌。它们裸露的筋骨肌肉,让人想到关东汉子敦实的身躯;它们不用修饰的神态,也像关东汉子般爽朗。 穿过了辽河平原一路向南,便有一列列大山迎面驰来,这是天山山脉南行的步伐,雄壮、威严。看这一重又一重的山脊在山边勾勒出一幅天然的关山行路图,总不禁让人想到宋琬的一首《关山道中》:“拔地千盘深黑,插天一线青冥。行旅远从鱼贯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红山树,如歌如哭泉声。六月阴崖残雪在,千骑宵征画角清,丹青似李成。”在少数写北地风情的诗人中,宋琬最见功力。 从车窗望去,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尽管时届冬残,山坡上却看不到树叶凋零的景象。映入眼帘的则是满山遍野的柞树,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从来都是顶着满头黄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无论厉风冻雨乃至严霜重雪,在新芽吐翠之前,决不肯轻易落下。那树叶的颜色,不是华丽的金黄,也不是灿烂的红艳,而是土地那样厚重的赭黄,透着坚忍和从容。于是,它们在关东漫漫的长冬里,坚持着,等待着。等待也是一种美丽。 孤零零地看一棵棵柞树,实在不起眼。它既没有挺拔伟岸的树干,也没有婆娑秀逸的枝叶,普通得就像一个个质朴的庄稼汉。但千万棵柞树相呼应,相映衬,相扶持,随山形起伏,如巨毡延展,形成了一片让人徜徉不尽的风景。 在冬将阑而雪犹然之际,登凤凰山则别有一番韵味。少了春花秋叶的点缀,山色则更显古朴苍然;听不到鸣禽流水的声响,山间倒更觉空旷清幽。一座座深藏在山间的寺庙都还披着厚厚的雪装,瓦楞上是雪。只有红漆的廊柱在这一片白色中闪耀着鲜艳的光泽,很有年头的庙宇经白雪这么一衬,竟格外精神起来。 铺在凤凰山的这片雪足有半尺多厚。长长的一个冬季,说不清降了多少场雪。雪的

(完整)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小说阅读试题(带答案) 专题十四小说阅读[学法――把握人事,洞察百态] [考题位置――第11题] (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 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整整一个上午,马兰花都提不起精神来,不时地瞅着菜摊旁边的那块空地发呆。以前,麻婶就在那里摆摊卖咸菜,不忙的时候,就和马兰花说说话,聊聊天。有时买菜的人多,马兰花忙不过来,不用招呼,麻婶就会主动过来帮个忙…… 中午,跑出租车的男人进了菜摊。马兰花就把麻婶的事跟她男人说了。男人说:“我开车陪你去趟医院吧。一来看看麻婶,二来把麻婶借钱的事跟她女儿说说,免得日后有麻烦。” 马兰花就从三孬的水果摊上买了一大兜水果,坐着男人的车去了医院。麻婶已转入重症监护室,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门口的长椅上,麻婶的女儿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马兰花安慰了一番,放下水果就出了医院。男人撵上来,不满地对马兰花说:“我碰你好几次,你咋不提麻婶借钱的事?” 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吗?” 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来,你找谁要去?” 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坏处想啊?你就肯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啥人啊!” 男人铁青了脸,怒气冲冲地上了车。一路上,男人把车开得飞快。第三天,有消息传来,麻婶没能救过来,昨天她女儿火化了麻婶,带着骨灰连夜飞回了上海。男人知道后,特意赶过来,冲着马兰花吼:“钱呢?麻婶的女儿还你了吗?老子就没见过你这么傻的女人!” 男人离开时,一脚踢翻一只菜篓子,红艳艳的西红柿滚了一地。马兰花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从此,男人耿耿于怀,有事没事就把六百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小说专题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命题规律,把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技巧。 2、高考真题实战演练,能够运用所学提高答题的准确度。 直击高考: 2018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层级要求如下: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 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 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 1.理解 B 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审准题眼规范作答 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 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注意:要在通读时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勾画关键词语和重要语句。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 并列关系。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2020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说阅读必备锦囊

2020高考语文复习专题小说阅读必备锦囊 一、快速阅读,整体把握要领 (一)、读懂,才能做题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对于现代文阅读来说,尤其对于小说阅读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轻视 文本阅读,最核心的任务是读懂,然后才是做题、会答。 (二)、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所谓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把握小说情节,初步认识人物形象,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1.初步把握小说情节 小说本质上也是一种记叙文,可以按照记叙文阅读先明确记叙的对象、事件及其前因后果,把握事件“发生—经过—结果”的完整过程;也可以按照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把握。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2.初步认识人物形象 通过情节的发展及人物自身的言行心理描写,初步判断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生活 的具体环境,他有哪些言行和想法,他与其他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初步把握人物 的性格特点。 3.初步概括小说主题 小说好读不好懂,这“不好懂”主要体现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上。小说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复杂性、模糊性。在小说中,作者不能直接告诉读者写作意图,至多可以借侧面告诉, 其主题只能靠读者自己借助情节、人物等感悟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概括小说主题的具体 方法有: (1)从题材内容看主题 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其主题方向。具体需“两抓”: ①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 ②抓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把握住故事 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题方向。 (2)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