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19-12-23T14:33:44.6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3期作者:彭涛[导读] :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摘要:在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下,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核心素养的贯彻,通过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关于史实的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步历史观念这几大关键方面,不断加强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水平,继而在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也让学生的高中历史学习充实起来。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渗透探究

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高中历史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教学渗透核心素养的探究做逐一深入阐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解疑答惑。

一、基于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评判历史。

由于大多历史中讲述的事件我们都未曾参与过,所以切忌带着自己的观点客观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这样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方式会对历史事件增加不好的影响。教师在对高中历史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杜绝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判断。教师进行中立式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对于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理解,教师不掺杂个人情感引导学生。

例如,教师在进行明清的制度进行讲解时,可以客观的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明清时期的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自行分析明清制度的差异性。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在唐朝、宋朝、汉朝、明清时期皇帝与大臣议事的时候是怎么样转变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转变的原因,并根据时代的背景考虑再当时的社会情境下出现的原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加以理性思考,利用图片和资料来还原实际。并且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引导学生正确的评判历史事件,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学生为了验证历史事件的对错查阅资料、请教老师,也会更加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可以培养他们在面对事情时不要仅根据一面之词就轻易相信,一定要通过多方面的调查才可确定,将历史的思维用到平时的生活、交往之中,也会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关于史实的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向学生普及史实时,一定要提前查阅资料,确保自己所要普及的历史知识是真实存在并且是准确无误的,教师不可以拿一些毫无根据且并没有经过查阅资料确定的事情进行随意的讲解。由于这些历史事件学生都会有所用处,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这些都起到了基础作用,所以历史的真实和准确性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辞进行严格的把关,认真的核对每一次要讲解的历史事件,在确认无误后方可对学生进行普及、教学,抱着一个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这些知识点的教学,使得学生获得更多对自己的历史科目有帮助的文化积累。

例如,当进行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学时,肯定会涉及到阶级关系、君臣关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教师在进行这些事件讲解时,要根据时间轴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按顺序的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的明确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制度,向学生展示不同时间段的史实,根据史实内容学生总结制度的转变规律,并且根据史实及当时的情况背景来总结出现这些制度变更的原因,教师教学基础上需要以史实为历史课堂教学基础,帮助学生抓住史料的关键之处,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引导学生进步历史观念。

学习历史的意义就在于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产生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的方式,是核心素养中最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也要以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历史观念为主,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正确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思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自身气质。教师将历史课本的教学内容和精神素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挖掘历史内容,让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不同的理解,将这些思想进行筛选后的吸收,成为自己的优秀思想。

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近代的历史教学时,一定要注重让学生了解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历史,从那开始我国的人民就开始了一个水深火热的生活,同时让学生自己可以意识到当时的国家的弱小以及遇到强大的敌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史实和爱国情感的共同渲染会让学生对于本节课程的更加印象深刻,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之后的每一次失败后又奋起的改革,都是中国人民的不放弃的精神,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这种独立、自强的精神,带动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和爱国意识,只有做到这些学生才会更加理解中国的改革和变化发展的意义所在。对于高中生来说,历史对他们来说是触不可及并且较为遥远的,所以如果历史教学的方式不加以更新、创新,很快学生就会厌倦这样反复无常的课程。教师需要积极的为学生改进教学方式,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从而向最佳的学习状态前进。

综上所述,在现当代教育模式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历史素养,加强他们的学习水平,继而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曾庆春编著《跟随榜样成长——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 2.李清启,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方法与策略[J]历史教育.2016.0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等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历史教师的发展方向出现新动向,即教学技能在不断创新,但是专业素养却在下降。这导致高中历史教学愈加趋向形式化,教师越来越浮躁,最终伤害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本文意在强调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高中历史教育教学进步的根本保证,并指出提高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几个途径。 关键词:教学技能;专业素养;专业知识;阅读;思考;写作;交流 一、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是高中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根本 历史教师的两大法宝是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二者缺一不可,并重方可不入歧途。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自从素质教育的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滥觞,二者的发展极不平衡。教学技能上花样百出,多媒体辅助教学、探究式教学、史料教学等粉墨登场,而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论是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都在下滑。历史教师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历史教育一起走入误区。 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在评价历史特级 教师李晓风时说:“李晓风上课平实、质朴,没有花拳绣腿,

也从不煽情,却充满历史的厚重和思考的张力。在他的课上,时常录音笔放满讲台,教室里坐满听课的教师。”这段话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历史课堂的核心魅力,有了深刻的知识学养,才会让学生感到“历史的幸福”。李晓风老师的历史课大受欢迎,其秘诀不是花哨的教学技能,而是深厚的历史学专业素养。 只强调教学技能,一个拥有多媒体现代化设备的现代化校园也会制造枯燥乏味的课堂。 总之,历史课堂的魅力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而不是教学技巧。过分追求形式,必将走上华而不实之路,到头来弄巧成拙,画虎不成反类狗。形式主义如画脂镂冰,不能长久。残砖断瓦摆脱不了被巨浪吞噬的厄运,以形式为目标、风光一时的花样技能无益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终将昙花一现。高中历史教师自身切不可画地为牢,要在提高专业素养上多下工夫,真心为历史教育的良性发展保驾护航。 二、提高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1.通过阅读积累专业知识 历史教师,必须要静心读书,且长期坚持不懈,这是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的。扩大阅读量是(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然而,高中历史教师的阅读不能太泛泛,读书应有方向。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育核心素养 关键词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知识点繁杂、内容烦琐的人文学科,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历史知识,提高高中历史课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学,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我们也会发现对历史知识的考察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考察,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大历史教师应该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了解和研究人社会的发展进程,认识到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创造未来。 1核心素养品质特征 历史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历史学科素养应该具有求真、求证、求智的品质特征。 求真 获得信息和储存知识是一切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管人们对它的评价如何,它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演绎、发展。学习历史,首先应该精准地解读史实概念,正确地把握历史脉络,这样才能科学地分析历史的特征,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切忌随意性,尤其对各种戏说野史要注意鉴别。教师在教学中则应该尽量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体现历史专业性。 求证 爱因斯坦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是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历史的长河中,事件层出不穷,史实多如牛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找出历史规律,总结出科学结论,就需要有“求证”的素养。历史教学不是把历史事件进行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要通过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阐释,归纳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挖掘出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 求智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意义在于通过历史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历史虽然不可能重复,但“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只有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地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把握未来。 2提高核心素养的策略 ①借助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授课时,教师通过历史教学让学 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教育,可以借助视频、音频等,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 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内在品 质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得到提高。 ②追溯历史脉络,提高学生的文明认识与感知:历史是对以往实际发生的事物、事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北师大)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朱汉国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考试中心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历史教育。) 1、如何认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 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指学生在接受某一学科教育过程中,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或价值观在内的,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不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与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说,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非常重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的三个重要要素,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目标。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华东师大崔元漷教授曾举驾驶素养为例来说明。上驾校绝不是背一点驾驶知识,必须学会驾驶。但一个合格的驾驶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驾驶素养,其驾驶素养包含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目标。驾驶员的关键能力是安全驾驶;必备品格是礼貌行车;价值观念是尊重生命。每个学科所养成的核心素养内容虽有所不同,但这三个维度是一致的。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具体体现。2017年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做了明确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 那么,历史学科而言,学生学习历史后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具有什么样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呢?这应该是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必须明确的。 2、什么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在今天,我们应确立什么的价值观念,这涉及高中历史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也涉及到我们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价值取向问题。毫无疑问,我们今天的高中历史教育,必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价值观念。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推行,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本文中我将结合自身多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进行高中历史教学,希望能够给其他历史教学工作者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清朝学者戴名世对历史有这样一番评价:“夫史者,所以记政治典章因革损益之故,与夫事之成败得失,人之邪正,用以彰善瘅恶,而为法戒于万世,是故圣人之经纶天下,而不患其或敝者,惟有史以维之也。”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也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对于个人而言,学习历史可以让一个人更加聪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地开拓自己的未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历史教师只注重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对历史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讲授较少,并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新课改则要求高中历史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和全面型的人才。 一、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综合表现。历史是文化的沉淀,它是一门关于过去的、时间久远的、具有真实性的学科。在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有五个部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这是教育部根据历史学科的特征综合考量提出来的,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历史具有社会教化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拥有时空观念,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和格局;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可以让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并在生活中养成“言必有据”的良好品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创设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会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体会 一、xx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作为高中的学生对他的各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高中生首先得会学习,会探究。在课堂中要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方法叫技巧但不是教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能力。 二、历史学科关键素养 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必须必修转变观念与方法。高中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不再是简单的记忆,既要有基础知识的积累,更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各种素养。 1体现学科特色,培养探究精神。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深刻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到的发现。历史学科知识庞大内容浩繁,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生学科学习探究能力。日常教学中通过预习巩固基础内容,在日常教学里加强唯物史观的训练,通过史料研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家国情怀的培育。 历史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填塞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历史学科具有独到的学科特色,通过历史人物的报效国家的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家国情怀。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科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既要重视知识传授也应重视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尤为明明,既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框架的建构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多穿插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的事迹加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为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时刻贯穿历史的学科素养。

2017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7核心素养版讨论稿)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核心理论和指导思想;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是认识历史所必备的重要观念;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是在形成历史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叙述历史的能力,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 1.唯物史观 唯物史现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环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2.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最新教育资料

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即研究各阶段学生发展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并以此指导、引领本学科的教学。具体到历史学科,教师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通过课堂教学培育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系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我们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认识和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问的关注点应及时转移 通过合理的方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可以让教师们的教学关注点发生转变,从而将其重点落实到核心素养的指导上,也就是从“教什么”转变为“学会什么”。在历史教学中,逐步的渗透历史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同时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为知识技能的获取奠定基础,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促使学生们的核心素养稳步提升。通过教师们有目的的引导,可以有针对性的展开提问,使学生们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从而更好的展开教学,体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

值。历史教师们的教学能力有所提升,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到位,才能严格的实施,并且深化课程的改革,适当的开展个性化教学,提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识。 二、基于历史核心素养并深化高中历史教学的内涵 1.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涉及到的知识需要学生们拥有时空观念,学生们可以将学习到的内容实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通过观察和分析,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培养学生掌握和历史时空相关的概念与术语,从而更好的阐述国家与世界的发展史。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从历史年表和历史地图上获取到有用的信息,从而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更好的架设出来,从而展开详细的探究。 2.史料实证。 历史学科的学习都是以史料作为重要的依据,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辨析,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证据,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该培养学生们合理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使他们科学的选择并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引导着根据特定的问题,对相关的史料加以甄别,通过学生们合理的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 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们正确的理解历史知识,实事求是的看待过去发生的事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培

高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

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与培养 一、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⑥阶级分析方法;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审视社会现象 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应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一分为二辩证看待——评判人物事件 在能力要求上,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高考试题都要求学生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事件,学会一分为二地分析历史问题,掌握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基本观点灵活运用——阐释历史进程

(1)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反映的问题。 (2)政治、经济状况与文化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如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不符合当时诸侯国争霸战争,富国强兵的需要;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就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正统思想。 二、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 “时空观念”是中学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学生对事物与特定时间、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古人“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读史方法,大致就是对早期时空观念的理解。 1、培养时空观念的必要性 目前,部编版历史新教材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新教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以更好地帮助学习历史课程,使学生的历史成绩得到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家国情怀(学生版)

2019届高考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1——家国情怀 概念释疑: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课标要求: (1)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上,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2)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4)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5)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6)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标解读: 对高中学生而言,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主要有: ●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卷Ⅰ)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3.(2018·全国卷Ⅰ)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 【摘要】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有效的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方法和途径是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史观角度、时空观念、史证意识和价值引领四个方面,探讨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历史解释,学科素养,历史教学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的能力、态度和方法[1]。是呈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指标。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呢? 一、坚持唯物史观,保证历史解释的科学性 历史解释的过程是从描述客观历史到走向主观历史解释的过程,解释者所依据的指导思想、所站的立场和角度势必影响着历史解释的思维和结论,要保证历史解释的科学性,就应该以唯物史观引领历史解释。“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并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2]。坚持唯物史观不仅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还要要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解释的指导思想,对历

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做出科学的、辩证的解释。如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不仅要肯定太平天国运动在冲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和客观上推动洋务运动兴起等方面对中国近代化的积极推动作用,而且还要看到太平天国运动对南方富饶地区生产力的破坏、人口的减少、社会的动荡,进而延缓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的消极影响。 二、养成时空观念,确保历史解释的准确性 历史事件总是在特定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下发生的,时空观念直接影响历史解释的准确性。时空观念不仅要求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而且还要学会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整理阶段史实——绘制时间轴——概括阶段特征的方式做到让历史解释既通又透。如复习隋唐时期的历史,首先引导学生自主借助初中和高中的教材,按照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对隋唐时期的史实进行分类填充,构建知识结构,通过合作共享,优化课程资源;其次依据知识结构,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史实出发,概括各个领域的基本特征,最后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学习,厘清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各个知识点,而且能够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知识点在整个阶段系统中的地位和逻辑关系,既准确定位了知识点的时空,又教会学生从特定的时空出发,确保了历史解释的准确性。

历史学科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59503897.html, 历史学科素养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刘培生 来源:《新课程·下旬》2018年第12期 摘要:历史学科素养是历史学科的立足之本。从新课程实施改革后,教育部就尤为重视 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希望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其自身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在实践中,老师该如何将课程改革和培育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协调统一,一直是课堂教学中的重难题之一,基于此,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有效改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历史教学;有效策略 新课改的普高历史课标要求普高历史课程必须依据历史科目与实际教学的特征,全方位实现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尊重历史,求真务实,吸收人类所有的优秀文明成果,宣传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历史思维,拓宽个人视野,掌握我国与全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及责任使命感。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唯物史观素养 唯物史观是学习历史的重点理论与指导思想,不仅是学习历史的理论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过程中内化的一项历史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普高历史课程,是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观来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经过与基本规律,培育与提升学生的历史观念、文化素养及人文素质等。 (二)时空观念素养 “历史的实质是变迁和发展,为了更好地展现人与物所产生的变迁,一定要把这类变迁放置在一种时间框架当中,而时间观念是感知与认识历史的条件,并且时间观念依赖于空间观念,人类要通过空间来对时间进行定位。”时空观念属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最基础素养,也是感知历史的根本,通过它才可以将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将人类整个历史进行衔接,同时予以比对分析,从而找到基本规律并完成科学的认知。 (三)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方法,也是历史素养的主要体现。史料证据思想包含了“清楚证据在历史论证中的意义;能应用思辨的方法,分辨史料是否可以作为证据;知道依据主题,自主完成史料的整理归纳工作。”史料是学生认知、分辨、评定历史的来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价值观养成的教学过程设计 ——以高中历史必修《文艺复兴》为例* 以历史价值观培育为核心设计教学过程,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运用符合学生情感和思维特点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的核心立意,激发学生对相应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感悟和共鸣,让历史教学过程的设计更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文艺复兴》一课为例,试探讨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历史价值观养成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确立“课魂”,突出重点,解决历史价值观达成的关键问题 李惠军老师说过:“富有价值的历史感必然是深沉的,深沉的历史感是一种深刻的感知和厚重的理念。好的历史课一定要有灵魂。灵魂是历史课堂智慧的精髓,只有在这个灵魂的驱使下,历史才有深度力量,才有神韵风采。”[]《文艺复兴》一课的“课魂”毫无疑问是“人文精神”(Humanism)。学生通过对文艺复兴历史的学习,能否对人文精神的内涵有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直接关系到本课历史价值观的达成度。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时,必须突出人文精神这一重点。 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设计时要明确一个认识:“人文精神”不等于“人文主义”。两者有很大的共性,但也有根本的区别。“人文主义”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对神学束缚的反抗,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人文精神”则具有更大的广度和外延,历史上早于人文主义这一概念出现(古希腊时期),又伴随历史的发展,成为了超越民族、超过国界,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共识。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设计时,不仅仅局限于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理解,而要将更具广度的“人文精神”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这样才能让学生从价值观层面更为准确地把握人文精神的内涵,凸显人文精神的历史感。笔者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以米开朗基罗的著名壁画《创造亚当(局部:神与亚当的手指)》为重要线索,贯穿人文精神发展的历程,分别在导入新课、过渡串联和结尾点题三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对《创造亚当》进行三次解读: ●第一次解读:用该图片引出对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创世纪》的分析,以教堂的屏风为界,屏风外(世俗人员)抬头所看到的,主题都是描绘“人的苦难”(《逐出伊甸园》、《大洪水》等),而屏风内(神职人员)抬头所看到的,主题都是描绘“神的奇迹”(如《创造亚当》)。这里学生能够感受到神与人之间的身份、能力的差距。接着定位于《创造亚当》人神手指交汇处,提问学生:亚当与神的手指接触到了吗?根据刚才对《创世纪》的分析,你对人与神的地位有怎样的看法?通过情景的铺垫,学生能够认识到,手指之间的距离看似无比接近,但仿佛永远无法触及(咫尺之间,人神两隔)。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最新)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的价值追求的目标。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二)课程目标 1.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理解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教育部组织专家研制高中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将发生重大变化。此次高中课标修订,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1.制订新课程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2.研制我国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3.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 ★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体现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新要求。 ★转变育人模式,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实现课程内容的转化、整合与优化,确立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指向的跨学科整体育人观念。 ★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型,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培养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破解评价瓶颈,改变过分关注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现状。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素养不只是知识和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对象的态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

报告 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 * 学科和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 * 结构化的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 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基本特征: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教育形成并获得发展;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核心素养的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张春梅 西藏拉萨市林周中学 摘要:高中历史是我国许多高中开设的一门人文教育基础课,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高中历史教学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目的是通过鉴赏、分析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借助典范效应来提高中生的精神素养、审美能力和写作水平。本文重点阐述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培养 高中历史是中等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如何在目前学科壁垒日趋森严,重理轻文、重物质轻精神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普遍存在的教育环境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使高中历史教育真正成为高中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无疑是所有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当代高中生素养的现状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培养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对于养成其良好的精神风貌,对于造就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次大规模、全方位的转型时期,“转型”至少包含两层内涵:一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是社会形态的转型。在社会的这种巨大转型中,在传统与现实的交锋中,各种新观念纷至沓来,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当代高中生的道德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以及价值取向,使得高中生内心潜藏着浮躁和不安[1]。当代高中生作为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肩负起中国发展与振兴的重任。他们的人文素养如何,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当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整个社会带来的成效有目共睹,重视科学和发展科技教育已在高中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但对于人文教育却不够重视,往往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倍加重视,而人文素养教育则因缺乏实用性而成为微不足道的陪衬。这种状况极大削弱了高中生的文化基础,致使许多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高中生应具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健全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呈滑坡趋势。

整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策 摘要:高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阶段,这是不可否认的重要事实,这一阶段所有科目的教学,都进入了压力大、任务重、难度高的状态。历史教学亦是如此,所以为保证教学成果,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备战高考,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对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应当进一步提升,并且更严谨地去规划,才能确保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教学;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形成;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时,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理念为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而不断推动学生健全发展。因此,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突破传统教学存在的局限,积极推动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更好的状态下迎来高考,争取升入理想的大学。 一、合理应用教学案例 案例是促进学生理解,丰富学生认知,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教学方式。为了确保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为了建立教学情境,案例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当前,许多影视作品中,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改编,无论是美化或是丑化,都是脱离了历史事实的,这对学生的历史认知建设十分不利,所以教师在利用案例进行讲解时同时也要注重对一些错误内容的纠正。通过案例加快学生的理解,通过错误史实的纠正能够让学生具备明辨对错,客观看待历史史实的能力,这将有利于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电视剧作品当中,由斯琴高娃所饰演的孝庄太后,曾讲出“我是孝庄太后”这句台词,但是这是一个很大的谬误,因为孝庄是太后离世之后的谥号,所以在其生前是不可能由本人之口亲口说出的,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结合历史事实,不但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会让学生逐渐学会辨别,在信息繁杂的媒体环境下,不再轻易被错误的历史信息误导,产生错误的历史认知,甚至能够主动发现影视作品或是其他历史相关作品中存在的谬误,将有助于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科学运用创新性教学方式与技术 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下,创新性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技术不断涌现出现,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趋势,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得到更理想的教学成果。高中历史应积极尝试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技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回溯一些历史事件时,在人物、事件、甚至是相关语言描述都较为完善的前提下,为了建立起情境,可以利用简短的历史剧这种方式,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剧本、导演、演员、旁白,随着学生进入角色,也都会开始有自身对历史事件不同的理解。而且直观性的,可以用感官去认知的要素,更能促进学生的认知理解,所以更应当积极的利用,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发挥。例如利用一些历史人物的肖像,能够让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而且一些趣味性的影像介绍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1]。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入认识历史,从而加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积极改善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应试化教学思想下,许多教师采取严肃苛刻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也自然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教师应当扭转自身的教学观念,积极通过多种渠道,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中讲解“抗日战争胜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