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2014年12月5日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

教研[201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军训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研究生培养单位: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要求,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现就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1. 高度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学习是我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2. 立足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加强课程建设。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强化单位责任、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为主

线,充分发挥培养单位主体作用,调动单位、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加强规范管理,鼓励特色发展,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提供稳固支撑。

二、强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课程建设责任

3. 发挥培养单位课程建设主体作用。培养单位应科学认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重视课程建设工作,全面承担课程建设责任,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实际倾向,把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

4. 完善投入机制,健全奖励体系。培养单位应统筹使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和院系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考核评价指标权重,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

三、构建符合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

5. 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完整贯彻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重视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加强不同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整合、衔接,避免单纯因人设课。科学设计课程分类,根据需要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和设置跨学科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研讨类和实践类等课程。

6. 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资源。加大课程开发投入力度,

跨院(系)统筹课程资源,建立开放性、竞争性课程设置申请机制。增加开设短而精的课程和模块化课程。探索将在线开放等形式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的机制办法。鼓励培养单位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设实践性课程。

四、建立规范、严格的课程审查机制

7. 严格审查新开设课程。建立完善新开设课程申报、审批机制,明确课程设置标准,坚持按需、按标准审查课程。对于申请新开设课程,应从课程的目标定位、适用对象、课程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师资力量、预期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审查。对初步审查通过的新开设课程,应加强对课程开发的指导监督,通过试讲等确认达到预期标准的,方可批准正式开设。

8. 定期审查已开设课程。对已设置课程的开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保证课程符合培养需要、保持较高质量。除管理部门和内外部专家外,注意吸收毕业研究生和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审查。对于不适应培养需要的课程应及时进行调整,对于质量未达到要求的课程提出改进要求。对于无改进可能或改进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应及时调整任课教师另行开设或停止开设。

五、加强研究生选课管理

9. 重视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的制定和审查。课程学习计划是研究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培养和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课程计划的制定,应以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为依据,综合考虑研究生已有基础和兴趣志向,重视全面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需要。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更好发挥导师组和培养指导委员会作用,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制定的指导和审查,严

格对计划执行的管理和监督。

10. 形成开放、灵活的选课机制。建立完善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选课的制度机制,支持研究生按需、择优选课。扩大研究生的课程选择范围,增加课程选择和修习方式的灵活性。在相对集中安排课程学习的同时,支持研究生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相关课程。

六、改进研究生课程教学

11. 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注意营造良好的学术民主氛围,促进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和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

12. 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重视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

13. 加强对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支持服务。构建研究生课程学习支持体系,为研究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咨询和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指导,开展各类研究生课程学习交流活动。加强教学服务平台和数字化课程中心等信息系统建设,对研究生课程学习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七、完善课程考核制度

14. 创新考核方式,严格课程考核。根据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积极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提高。

15. 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根据学校、学科、博士和硕士层次的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或设立单独考核环节,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对于综合考核发现问题的,指导教师和培养指导委员会要对其进行专门指导和咨询,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补修或重修,确有必要的应对培养计划做出调整,不适宜继续攻读的应予分流或淘汰。

八、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16. 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薪酬结构中,特别是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要求。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

17. 加强师德与师能建设,提升课程教学能力。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政策措施,引导和要求教师潜心研究教学、认真教书育

人。明确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资格要求,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指导与服务。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实施新、老教师结对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经验交流与培训活动。

九、加强课程教学管理与监督

18. 严格课程教学管理。培养单位要建立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按照规定程序办法严格教学管理。已确定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必须按计划组织完成教学工作,不得随意替换任课教师、变更教学和考核安排、减少学时和教学内容。研究生课程开课前,教师应按照课程设置要求、针对选课学生特点认真进行教学准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应对课程各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做详实安排,对学生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和指导。课程教学大纲应在开课前向学生公布并提交管理部门备案,作为开展教学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19. 完善课程教学评价监督体系。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定期实施课程评价。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向教师和相关部门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和追踪整改工作。注重通过评价监督发现优秀教学典型和进行经验推广。鼓励引入社会或行业的专业机构以及国际认证组织对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

十、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

20. 有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工作,通过规划引导、资源配置和质量监管等手段,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培养单位不断加强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管理。鼓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课程建设试点和课程建设示范项目,组织开展课程建设经验交流,营造重视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国家教学成果奖励政策,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评审奖励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对研究生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

教育部

2014年12月5日

山东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

————————————————————————————————作者:————————————————————————————————日期: 2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 实施方案 为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的通知》(鲁学位〔2016〕6号),加强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各培养单位办学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体系、专业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每年立项建设100门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我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二、有关要求 (一)基础条件。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建设,以近三年连续开设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特色优势课程为主,采取单门课程建设方式,充分考虑学科特色与专业分布及对教育教学的示范作用。 (二)师资队伍。申报课程须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养深厚、成果突出的优秀教学团队。每门课程设负责人1名,负责人为本校专任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且近三年主讲此门课程不少于两轮。每门课程配备3名以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 — 1 —

色鲜明的教师。积极支持校外指导教师参与优质课程建设。 (三)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能够体现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合理分配授课学时,注重基础理论、方法论与学科前沿问题的结合;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充分体现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注重教与学相结合,教与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行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专题式教学,突出研究生自主学习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 (五)教材建设。广泛吸收借鉴国内优秀教材,积极引进高质量外文原版教材,鼓励提倡使用自编特色教材。 (六)课程资源。注重选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的原始文献,开发优质教学课件,组建配套的电子教案、电子图书、试题库、资料库、案例库等,鼓励建设“在线课程教学网络平台”,促进课程资源共享。 (七)课程管理。构建规范的研究生课程与教学管理体系,建立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或课件等;采用课程考试、课程论文、社会调研、作品设计等多种考核方式,全面检测、评价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八)教学评价。构建科学性、可行性、客观性、导向性的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同行评教、学生评教、单位评教等材— 2 —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 申请书 项目名称 项目所属学科(专业) 项目负责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填表日期 研究生院制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基本信息

吉林大学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申请书2010年项目组成员(项目组主要参加者,不包括项目负责人) 2

经费预算(用于项目研究中发生的图书资料费、调研旅差费、印刷费、耗材、课件购置与开发等费用。)

报告正文 一、现状分析(本学科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二、研究内容 此部分重点阐述,选定若干所各国内外著名大学针对以下内容逐校逐项进行调查、研究、对比、分析,并写出对各大学的综合调研分析报告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计划方案。具体包括: 1、调研大学的名称、在国内外所处的水平、同类对比的学科名称、同类学科所处的地位、所采取的调研方式。 2、调研的学校、学科的总体优势和特色。 3、研究生培养目标、教学理念、知识结构、各培养环节的要求等与我校的对比分析,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4、详细的课程设置情况、课程的学时学分要求,与我校课程设置情况的对比,特色、优势、不足的对比,课程设置目的分析,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等。 5、所选择对比课程的课程大纲、课程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分析,值得借鉴之处。 6、教材或教学用书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式、要求及来源,与我校情况对比分析,值得借鉴之处,是否需要引进教材。 7、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值得借鉴之处。 8、课程评价与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对比分析,值得借鉴之处。 9、其它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培养质量的值得借鉴的做法。 三、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具体实施的内容及时间安排;项目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撰写及在公开出版物发表论文;拟建设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出版;研究生核心课程课件的制作;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授课视频制作等)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 (2018年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第一次工作会议通过) 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关于组织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司[2014]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研究生核心课程是指反映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结构、基本思想与方法,对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课程,也是支撑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性、框架性、关键性的课程,是该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和特色所在。 第二条核心课程定位清晰,特色鲜明,能充分展现该领域的教学科研优势,对该学科专业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第三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由研究生处统一规划与管理,学院组织实施,课程负责人具体承担。 第二章建设目标 第四条核心课程坚持“质量第一”原则,发挥课程建设的示范作用,高起点建设,高标准要求。建设以各类研究生学位基础课为主,重点建设一级学科学位课程,逐步“延伸”到各类课程,力争建立50门左右高质量的研究生核心课程。 第五条通过课程建设,调动研究生授课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位点整体教学水平,形成科学合理、适应学科发展和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需求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 第六条核心课程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和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促使核心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章建设内容及标准 第七条确保教学内容先进性。通过核心课程建设,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拓宽知识基础,培育人文素养,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使课程在具备较深的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科研成果和教改成果,使课程教学内容达到基础与前沿的有机结合。 第八条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第九条形成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本学科的特色、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将多种途径、多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入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中。 第十条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教学过程要有互动,重视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

XX大学2016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指南【模板】

附件2: **大学2016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进一步提升我校研究生课程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实际,制订本指南。项目申报需根据以下建设要求,选择确定建设目标和内容。 1.公共学位课程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等公共学位课程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高研究生公共学位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专业学位课程建设 专业学位课程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和改革:(1)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吸收和整合本学科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前沿性知识,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2)通过对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3)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4)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有机融合,优化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 3.校企合作实践课程建设 根据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特点,积极与具备培养条件的企业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践课程,校企师资协同开展课程教学,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职业能力训练相衔接,形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贯通的课程教学模式。 4.案例库建设 以专业学位类别(专业领域)一门或多门课程为依托,开发

具有典型性、客观性、先进性和创新性的案例库,运用于课程教学,并在相关专业应用共享。鼓励在建设案例库的基础上形成案例教材。 5.在线课程建设 在线课程建设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实现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更新,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建设工作着重提升数字化教学资源质量、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互动程度,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6.全英文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 开展全英文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工作,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国际化教学研究,提升课程教学的国际化水平。

关于开展年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全英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

关于开展年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全英语教案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工作的通知 (国际商学院) 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形势下,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学院拟建设一批全英语教案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现将年研究生全英语教案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申报条件 ()申报课程应为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非学位专业课,非学位专业课程的具体课程体系见附件; ()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应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具有全英文教案能力,团队中必须有国外高校教师参与课程共建。 、立项程序 ()项目负责人填写《国际商学院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全英语教案课程建设申报书》,送交学院组织评审。 ()学院对报送的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合格后,组织校内外有关专家进行评审,确定拟立项课程的名单。 ()评审结果面向全院公示天,确认无异议的,学院发文公布正式立项名单。 、建设内容 ()教案内容。教案内容要符合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要求,应体现课程特色,注重前沿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案方法。教案中应采用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研究生语言交流应用能力。 ()教材建设。课程应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外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优秀原版教材,或本学科领域期刊的英文版论文。 ()优质教案资源建设。项目负责人应做好课程教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考核 项目建设周期为年,项目到期后进行项目验收,项目负责人应提交《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全英语教案课程建设结项报告》和成果材料,由学院聘请专家进行项目验收。 、经费管理 ()本次拟资助项全英语教案课程,获得立项的课程原则上每个项目资助万元,项目经费采用一次批准总金额、分批投入的管理办法。 ()项目立项拨款经费的使用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须在结项报告中列出经费使用的详尽情况以备查。 、材料报送 项目负责人于年月日前将申报书一式份报送学院办公室室,同时将电子文档发送至。 联系人:郑老师,电话:。 附件: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非学位课程清单 附件:国际商学院硕士研究生全英语教案课程申报书 国际商学院 年月日

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及学分分配

力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做到: 1.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尊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1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论文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较强地运用网络信息信息技术的能力。 4.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 二、研究方向 (1)矿山岩石力学与地下工程 主要研究岩土力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对围岩工程需现场监测与实验室近似模拟实验相结合,也包括计算机数值分析等研究,为工程施工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1)在地下硬岩矿物开采、岩体地下结构稳定及参数研究方面,提出基于强度折减安全系数与稳定性预测的远程监测预报及治理技术。2)系统研究加卸荷条件下岩体的力学特性、变形及破坏

机理。3)基于卸荷试验应力-应变曲线,建立岩爆失稳问题的折迭突变模型,提出应力差强度比岩爆判据。 (2)矿山充填力学与地压控制 主要研究矿山充填理论、应用技术与地压控制方法。研究内容包括:(1)工业废渣充填胶凝材料;(2)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理论与技术;(3)充填体与围岩共同作用理论;(4)大范围多水平开采的围岩稳定理论与控制技术;(5)地压稳定检测预报技术与实验研究。 3)岩土力学与海洋岩土工程 本方向既研究岩土力学基本理论与岩土材料力学特性,也研究具有海洋背景的岩土工程问题。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岩土塑性力学与土体本构模型:广义塑性力学的完善与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与土工试验结合,实现砂土虚拟数值试验,揭示砂土变形微观机理;颗粒物质力学与模拟土体本构特性的超塑性理论结合,土体变形细观机理与宏观本构特性描述的深入研究;海洋土力学与土体本构模型。2)海洋岩土工程:以海底石油与可燃冰的开采为背景,开展海洋能源土力学特性、海底滑坡的触发机理及其稳定性分析的研究;以海岸和近海工程为背景,开展港口、海底隧道、海洋平台等静动态力学性能分析与流固耦合数值仿真。3)岩土力学数值方法:开展大型有限元软件(如ABAQUS、ANASYS、FLAC2D/2D等)与离散元软件(如PFC2D/3D等)的应用与二次开发研究。 (4)复杂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 复杂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是目前应用力学领域十分活跃的研究方向。本学科方向注重一般力学的理论基础、工程应用和交叉学科的发展,主要以含有摩擦、接触、碰撞等非光滑因素的复杂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该系统

研究生课程建设调研提纲

研究生课程建设调研提纲 一、培养单位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能否满足本学科(即数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的需求; 按照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按一级学科设置课程情况,跨学科课程情况; 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博士生课程、硕士生课程如何衔接; 课程开发投入,课程设置标准及其审查机制。 2.课程内容 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课程分类,研究方法类、研讨类、专题类、实践类课程及其比例; 前沿性课程情况; 全英文课程比例; 学术型硕士生、博士生外语课安排,第二外语、专业外语课程安排。 3.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式有哪些(讲授、研讨、案例式、现场等),各自所占比例; 除课堂授课外,对研究生有文献阅读或实践要求的课程比重有多少,课后学习的效果如何考核;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进度与效果。 4.课程教学管理 课程任课教师资格,课程教学大纲; 模块化课程,合作开发开设课程情况,国际和跨学科合作课程情况;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与方式,评价结果的奖惩机制; 精品研究生课程的建设思路与效果; 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立项情况。 二、研究生课程学习 1.研究生选课 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导师组和培养指导委员会作用; 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选课情况,课程选择范围。 2.课程教学改革 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情况; 教学互动,自主学习情况; 教学训练强度,案例式教学,方法论学习和训练; 课程学习支持体系。 3.课程考核 课程学习综合考核; 不同课程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作品等)所占比例。 4.社会评价 毕业研究生及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课程的评价与建议。

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模版

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试行) 为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根据《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方案》文件精神,学校决定在已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整合相关工作,全方位推进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为保证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特制订本办法 一、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借鉴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促进课程教学的科学化、规范化,重点建设一批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适应、富有创新特色和示范效应的精品课程,培养一批学术造诣高深、梯次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生教学骨干团队,形成多样化与专门化、前沿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与范围 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强调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先进性与实效性,以硕士研究生学位课为主体,包括研究生一级学科通开课、全英文课程、专业必修课(含研究方向必修课)。 三、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一级学科通开课 一级学科通开课是指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按一级学科设置、通开通讲的学位课程,与专业必修课有明显的体系承袭关系,既要体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与前瞻性,也要实现学科特色与师资队伍的整体优势。每年资助20-30项,建设周期2年,资助经费4万元/项,建设要求如下:

1、课程内容应体现一级学科的内涵、学科发展趋势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应覆盖下属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所涉及的重要理论及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与本科生同类或相近课程知识有显著区别。 2、以课堂讲授为主,实行团队授课,由骨干教师担任课程负责人,参与课程建设的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带头人共同承担该课程的讲授与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的编制工作,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3人以上)。 3、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研究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注重高水平教材建设,教学效果好,研究生评价高。 (二)全英文课程 全英文课程旨在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国际化,系指教、学、考各环节全程使用英语的学位课程。每年资助10-20项,建设周期3年,建设经费5万元。建设要求如下: 1、申报课程所属学科原则上应为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学科,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有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具有研究生联合培养基础,其中,有志于建设全英文专业的学科优先支持。 2、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主动跟踪世界一流大学的相关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能够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及最新研究成果。 3、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应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和全英文教学能力(至少一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从事过三年以上研究生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优先支持聘请海外高校教师来校讲授课程,鼓励海外副教授以上专家学者领衔主讲。 4、采取教师讲授为主或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其中,授课时数不少于课时的50%),听课学生人数一般不少于15人。校内教师应严格遵守教学计划,主讲人为海外学者的课堂教学时间可相对集中,一般不得安排在寒暑假。

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办法试行

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将在部分学科专业开展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研究生核心课程,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旨在更新研究生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培养一批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要求 第三条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以研究生学位课程(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具体包括: A类:研究生公共课程,即面向全校研究生开设的公共课及面向多个一级学科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B类:面向一级学科或部分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 第四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用书(教材)、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 第五条“研究生核心课程”的建设要注重原版外文教学资料的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并积极开发新教材,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等)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第六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中应注重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学团队原

则上应由一名具有正高职称且师德高尚的研究生教师作为团队带头人,实行在研究生院、相应教学单位指导下的团队带头人负责制;教学团队组成人员应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自然形成梯队形式,保证成员在教学交流中的各层次的全面性和团队发展人才的不断层。 第七条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由申报学科所在培养单位组织申报,项目负责人应为本学科专业内教学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研究生教师,项目组成员一般应由承担过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任课教师组成。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七条研究生培养处作为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论证、立项、建设、验收以及其它日常管理工作。 第八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各环节进行统筹安排。 第九条研究生培养处统一组织进行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组以书面形式提交中期检查报告,汇报项目研究进展情况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第十条研究生培养处结合项目中期检查等过程管理工作,对项目中期建设成效、下阶段建设资金预期使用效益进行论证和评价,调控项目建设资金,激励项目建设。 第十一条研究生培养处统一组织项目验收工作。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向研究生院提交验收总结报告,由研究生院组织专家依据已签定的《研究生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任务书》,对各建设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限期整改后,进行二次验收。二次验收仍不合格的项目,将视具体情况予以处理。 第四章经费管理

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情况报告

清华大学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情况报告 (一)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介绍: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成立于1926年,初名西洋文学系,1928年易名为外国语文学系。曾培养出许多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才,如钱钟书、曹禺、季羡林、荣高棠、查良铮、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英若诚等。 1952年院系调整,外国语文学系建制撤销,主要师资力量及专业学生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为培养外语师资和外事翻译,清华大学曾分别于1965年、1970年和1974年招收英语、日语和德语专业本科生。 1983年系科复建,名为外语系,其后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师资力量得到加强,先后招收英语专业、日语专业本科生、硕士生,2003年起招收英语专业博士生,2010年起招收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博士后科研人员。随着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 2010年更名为外国语言文学系,简称外文系。 (二)清华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情况介绍: 1.研究生英语教学管理: 硕士生进校后需参加“清华大学研究生英语分级考试”。英语分级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上(含85分)或本科阶段通过“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I考试”的直硕生,可免修硕士生英语学位课,自动获取2个学位课学分 不符合免修条件的硕士生根据分级考试成绩,在第一学年内选择一门硕士生英语课程,同时应参加第一学年秋季学期或者春季学期举行的“清华大学英语水平II考试”,水平II考试成绩以最高分数记载。这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位课成绩=(英语水平II考试成绩+所选课程考试成绩)╳50%,成绩及格者获得2个英语学分,所选课程不再另记学分。注意:第一学年内没有参加水平II考试的学生,其英语学位课成绩合成时“水平II考试成绩”按照0分进行合成。 对合成成绩不及格的硕士生,记1门次学位课程不及格,视不同情况做如下处理: 1. 若所选英语课程成绩不及格,必须重修硕士生英语课程,重修后按照上述办法合成最后成绩。 2. 若所选英语课程成绩已及格、但合成后成绩不及格,不需重修课程,但必须重考英语水平II,直到合成成绩及格,方能获得英语学分。 已取得外语学位课学分的学生,可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再选一门英语应用提高型选修课,按非学位要求课程记载成绩和学分。

关于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性意见

关于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建设项目实施混 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性意见 工程教指委[2015]4号 各培养单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 的意见”(教高[2015]3号)精神,进一步促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就全面推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线教育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主动适应学习者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探索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院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1.创新理念,改革教学。坚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在线教育、绿色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育人理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的紧密结合,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服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需求,统一规划在线课程建设、应用和管理,鼓励和支持领域协作组、培养单位及相关教师先试先行,逐步将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成面向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在线课程。 3.注重实效,分类推进。坚持“应用驱动、建以致用”的原则,按照教学特点和使用范围,分类建设公共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专业课程及领域专题,扎实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进程。

4、齐抓共管,多方协力。厘清政府、教指委、培养单位三者的定位,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各界的支持与合作;发挥教指委引导和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培养单位,特别是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重点任务 1.教指委将在线课程建设和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推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认定一批以大规模在线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课程,基本覆盖各工程领域和各培养单位;针对教学工作中存在的薄弱问题,通过多种措施,丰富在线课程、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资源共享,推进教学、实践、学位论文工作紧密结合;促进从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师和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显著增加,形成比较成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示范和促进的作用。 2.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教指委寻求具有较强技术支撑、较大影响力和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资源,对“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课程公共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及在线课程建设予以支持,并就在线课程研发、制作、运行、维护、管理等予以委托。 3.教指委对具备以下条件的在线课程予以优先认定。经学校研究生院(部、处)推荐;全国工程领域协作组专家认可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公共课程、领域核心课程、领域专业课程、领域专题;在线课程主讲人的理论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对在线教育理念有较深认识和体现,有教学团队或教学辅助人员;教学内容体现教指委倡导的育人理念,理论知识与工程案例紧密结合,教学方式方法具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征;预期受众面较大。 四、组织管理 1.建设在线课程,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教指委发挥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引导激励等作用,全面推动和支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线教育发展。并联合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对平台发布的在线课程进行运行管理、跟踪监测、综合评价。对其中教学实际效果优秀的课程主讲人予以相应的荣誉和奖励。积极争取国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84201101 课程编号 全日制教育硕士授课对象 课程类型学位基础课程 36学时学时 学分分 2 学教师教育学院开课单位一二年九月二制订时间〇 1 学科学位与研究生处制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 课程编号:84201105 英文名称: 授课对象: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 课程类型:学位基础课程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是教育硕士专业的一门学位基础课程,是教育管理方向、学科教学方向的必修课程。 (二)基本理念 该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应用教育理论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有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具有研究素养的专家型教师。本课程要求学生结合学位论文的写作,主动参加教育研究实践,并在教育研究实践中,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教育研究的选题、设计、实施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三)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包括原理讲授、案例分析、实践作业、实地研究几个模块。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资料,体验研究过程,提升学生阅读文献、问题解决、逻辑思考、资料收集、整合分析、论说叙理等研究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自我激励、克服困难、遵循研究伦理等研究态度。2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是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的专业课程。课程目标是结合课程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的写作,通过教育研究的选题、研究成果综述、研究设计、问卷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行动研究以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学习与实践,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一般步骤及主要方法,明确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与规范,提高运用教育研究方法的能力,从而提高运用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问题中心的研究意识和严谨认真的研究态度。 (二)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和主要研究方法的程序性知识。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学会科学地提出问题、阅读研究文献、形成理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编制和使用收集资料的工具与方法、使用统计工具和程序分析资料、撰写规范的科研论文、学位论文。 3、能够使用上述技能对他人和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非外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 一、总则 为了保证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外国语要求,进行非外语专业研究生外语课程的教学工作,特制定本大纲。 研究生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外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教学中要

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课程是任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具有示范性的课程。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将在树立教学形象,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 养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带动我校的学科建设等诸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建设的初步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将研究生英语、5门左右专业基 础课、10门左右的专业课建设成研究生精品课程,力争建成几门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精品课程。 1.教学队伍建设。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 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2.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 要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 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3.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

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应当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 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它课程的 建设。 4.教材建设。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可以使用自编教材,也可以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提倡双语教学。鼓励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 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 5.实践教学。要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研究生掌握先进的实验技术。精品课程主讲教师 要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注重实效。鼓励 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6.激励和评价机制。各学院要采取切实措施,要求教授上讲台和承担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鼓励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积极参加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 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精品课程评价体系,建立学生评教制度,不断提高精品课 程建设水平。 三、 1.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面向全部研究生课程,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为主,应当充分考虑学科分布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

XX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XX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制定《XX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重视课程学习,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我校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1. 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科学认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加强对课程建设的长远和系统规划;充分调动各培养单位、教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管理,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提供稳固支撑;切实转变只重科研忽视课程的倾向,把课程建设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程质量作为评价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 2. 研究生课程建设的原则 立足于研究生能力培养和长远发展。坚持服务需求、深化改革、立德树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有利长远发展为目标,尊重和激发研究生兴趣,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三、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需求明确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定位和培养要求,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经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突出本学科的研究前沿,减少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 1. 进一步规范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所需学分的要求,保证研究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程学习。科学调整研究生课程体系,适当减少必修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程。适度扩大研究生的课程选择范围,增加课程选择和修习方式的灵活性。在相对集中安排课程学习的同时,支持研究生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写作阶段修习部分相关课程。 2. 积极推进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注重鼓励各培养单位按照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灵活设置课程学分。每个课程模块可由若干课程组成,模块内课程结构科学有序,内容衔接得当,涵盖本专业或方向的核心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

浅析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浅析计算机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 与实施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引言 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夯实研究生学科理论基础,强化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作为发展最快的学科,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上有着自身的特点,笔者将从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课程内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角度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1确立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人才培养尤其是研究生培养的特点。相关院系在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时应把优化研究生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作为核心,把学科核心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作为重点。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时,提出“加强基础、突出前沿、强化实践、引导创新”

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重点提高课程内容的学术水平,加强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系列课程整体立项的建设模式,统筹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设高水平教材并外聘名师授课,着力提升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 2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方法 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系列 按一级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授予学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一级学科下招收并培养研究生,可在更宽的范围内更灵活地选拔人才,满足培养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要求,有利于改变研究生教育中“只专不博”的不足,这既可提高培养质量,也可为导师和研究生提供更广的学术活动和继续发展的空间。坚持一级学科发展思路重在强调拓宽学科建设和发展空间,更加有利于探索科学和技术的前沿,寻求各个学校的学科特色,创建高水平的学科和学校。基于这种思路,我们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内涵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等特点,将学科凝练成5个专业领域和12个研究方向,各专业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关系。 根据本学科各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和特点,学院

研究生课程建设和管理办法(范本)

XXXX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和管理办法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要求,加强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宗旨与目标 第一条研究生课程建设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前沿和研究生个人发展需要,努力建设与学校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目标一致的结构合理、体系完善、特色鲜明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第二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应具有鲜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特点,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研究生知识结构,提升研究生的科学性思维或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的创新创业研究,并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目标: 1、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显著改善,能较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能将科研成果引用到教学中,形成系列教学改革成果。 2、能够体现课程教学范式的改革。改变以知识灌输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状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不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 3、体现学科前沿性,积极引进先进的、实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和行业优秀案例,及其它代表学科前沿的教学资料。启发学生追踪、探讨本学科的前沿问题。 4、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多元化,并将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课堂外教学等不同教学手段渗透于教学环节中。 第二章建设内容 第四条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挂牌上课; 2、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和参考文献库建设; 3、教学范式的改革; 4、教学案例库建设; 5、实践环节的设置与运作; 6、教学方法的改革; 7、教学环节的规范。 第五条立项建设的研究生课程同时也作为教学成果奖的培育项目,鼓励教师将立项课程经若干年的建设,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 第三章申报和立项办法 第五条研究生课程建设按专业学位课程、科学学位课程分类立项。其中,专业学位课程包括案例课、实践课,科学学位课

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结题报告书

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结题报告书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项目编号 所属学科 项目负责人 联系电话 完成单位(公章) 完成日期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研究生部制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一、课程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课程名称 项目负责人简况 姓名出生年月从事专业职称 毕业学校 专业、时间 学历学位电子信箱电话 项 目 组 成 员 姓名出生年月职称/职务/学历完成的任务签名 二、师资队伍建设 1、课程组教师职称结构表 小计(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项目立项时 项目结题时 2、课程组教师学历结构表 小计(人)博士硕士本科35岁以下有硕士以上学历 的青年教师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项目立项时 项目结题时

3、教学队伍整体情况概述 包括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主要成员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存在的问题等。 4、课程组成员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成果

三、项目完成情况 对照课程建设申请书中所列的研究目标、内容总结完成情况【包括教学内容(含综合与设计性实验、案例等),教材选用,教学方式与手段(含讨论或研究式教学设计),考试方法,教学研究以及选读的英文资料,电子网络资源等】

四、项目取得的成果与应用效果 成果类别 成果名称论文:刊物名称.发表时间.卷(期).作者 著作:出版时间.出版社.作者.字数.合作情况 论文 著作 教学大纲 讲义 课件 课程网址 取得的奖 励情况 其它 五、自我评价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目前存在的不足

六、经费使用情况 支出科目金额(千元)具体用途 合计 七、评审意见 学科专业意见 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研究生部意见 负责人签字:(公章) 年月日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探索

2006年6月第7卷 第2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 une.2006 Vol.7 No.2   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探索 3 黄超英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摘 要:本文从社会和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生个性化两个方面对合理化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课程改革 的必要性。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一种新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及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研究生;需求;课程设置;改革一、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必要性1.外部的社会压力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中国像大多数国家一样日益进入了社会全球化浪潮之中。英语是世界上最受重视和乐意接受的语言。目前世界上有12个国家约4亿人口依此为母语,60多的国家作为官方或半官方语言,至少有15亿人在讲英语,而且许多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开设英语课。英语已取代其它语言成为世界通用语言。可以说,在现时代,不掌握英语,我们就无法进行国际交往,甚至在不久的将来,还无法在国际化社会里生活、工作、学习。 在全球化社会环境里,我们要达到与外国人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程度,必须要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不仅要会阅读,更要具备听、说、写的能力。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许多大学生和研究生在现有的国内英语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只具有读写英文的能力,基本上不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种人才是不能适应全球化社会发展趋势的,不能在涉外企业或单位工作。因而为了提高我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迫切需要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改革。要改变现存的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关键是要设置合理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出来。 2.内部的教学压力 进行非专业英语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也是基于我校和全国各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情况提出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不断走向市场的发展,各高校在扩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但扩招后给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不同年龄、攻读不同学位、不同录取性质、不同社会背景的研究生,在英语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时间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从近些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情况来分析,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年龄偏大、离开学校时间较长的学生,在听说方面困难最大,而阅读相对要好一些;另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既有对于继续提高语言水平的要求,又有对于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渴望。所以,作为学校、教师来说应从社会需求及学生个体需求考虑,需要合理地设置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目的需要,让他们一直处于受到挑战的兴奋状态,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他们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东西,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非专业英语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我们认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应该是非专业英语研究生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理由如下。 1.社会要求 社会需求是外语学习最基本的动机因素。非专业英语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是外语学习的高级阶段,也许是最后阶段,大部分研究生毕业后要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研究生阶段的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就与社会需求直接相应。如果研究生毕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就不能说是成功的。 通过调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1)社会对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较过去有了更高要求;(2)大学生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希望值增大。由此推断,社会对各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了。所以,为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将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大学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2.国家要求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第一外语)教学大纲(试行稿)中明确提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英语阅读和写译能力.到一定阶段,可以与实际所学的专业结合,真正把英语作为一种学习知识和交流的工具,这也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3.学生要求 研究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差异很大,个体之间的学习速度有快有慢,对语言技能的掌握也不平衡。如有的学生善于学习语法知识,有的则在交际能力上略胜一筹。但是他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想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提高自己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根据2002年湖北省教育厅《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的改革》课题组对77名硕士研究生进行抽样调查的情况显示,尽管学生在年龄、阅历和基础上有差异,他们却不约而同地将 8 323 收稿日期:2006-01-05 基金项目:湖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资助作者简介:黄超英(1960-),女,湖南长沙人,教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