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01章 总 论

第01章 总 论

第01章 总 论
第01章 总 论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定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在企业,会计主要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对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会计是随着入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入类文明不断进步,社会经济活动不断革新,生产力不断提高,会计的核算内容、核算方法等也得到了较大发展,逐步由简单的计量与记录行为,发展成为以货币单位综合地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并在参与单位经营管理决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方而发挥积极作用。

二、会计的作用

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髙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企业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

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资者和债权入在内的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比如,对于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为了选择投资对象、衡量投资风险、作出投资决策,不仅需要了解企业包括毛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内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也需要了解有关企业经营情况方面的信息及其所处行业的信息;对于作为债权入的银行来说,他们为了选择贷款对象、衡量贷款风险、作出贷款决策,不仅需要了解企业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在内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也需要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同行业所处的地位;对于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政府部门来说,他们为了制定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配置社会资源,需要从总体上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损益状况和现金流转情况,从宏观上把握经济运行的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会计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决策的信息,通过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第二,会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髙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成果、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现代会计已经渗透到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比如,企业会计通过分析和利用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苕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可以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此基

础上预测和分析未来发展前景;可以通过发现过去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通过预算的分解和落实,建立起内部经济责任制,从而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考核严格、赏罚分明。总之,会计通过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为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考核企业管理入员的经营业绩、落实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奠定基础,有助于发挥会计工作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会计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接受了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入的投资,就有责任按照其预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合现利用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考核和评价。会计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的业绩,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比如,对于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为了了解企业当年度经营活动成果和当年度的资产保值和增值情况,需要将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与上年度进行对比,以反映企业的盈利发展趋势;需要将其与同行业进行对比,以反映企业在与同行业竞争时所处的位置,从而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政府部门来说,他们需要了解企业执行计划的能力,需要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中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反映企业完成预算的情况,表明企业执行预算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作为经济管理工作者的会计提供信息。

三、企业会计改革与企业会计准则

随着企业公司制的建立和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会计逐步演化为两大分支:一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及其决策需要的管理会计,或者叫对内报告会计;二是服务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信息及其决策需要的财务会计,或者叫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由于需要服务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保护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及其稳定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显突出,迫切需要一套社会公认的统一的会计工作标准来规范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其核心是通过规范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内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我国多年来一直重视会计准则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不断改革创新,从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吸引外资而建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到后来为了适应股份制改革而建立的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再到后来建立的不分行业、不分所有制的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1992年我国发布了第一项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之后又先后发布了包括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非货币性交易、投资、收入、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借款费用、债务重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中期财务报告等在内的16项具体准则。

之后,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按照立足

国情、国际趋同、涵盖广泛、独立实施的原则,财政部对上述准则作了系统性的修改,并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准则,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10月30日,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从而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等组成。其中,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扮演着概念框架的角色,起着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对具体交易或者事项会计处理的规范;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作出的操作性规定;解释是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就实务中遇到的实施问题而对准则作出的具体解释,2007年11月16日、2008年8月7日、2009年6月11日和2010年7月14日财政部已分别印发了第1、第2、第3号和第4号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它规范了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是制定具体准则的基础。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统驭具体准则的制定。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会计实务问题层出不穷,会计准则需要规范的内容日益增多,体系日趋庞杂,在

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确保各项准则的制定建立在统一的现念基础之上,基本准则就需要在其中发挥核心作用。我国基本准则规范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一般要求,是准则的准则,可以确保各具体准则的内在一致性。为此,我国基本准则第三条明确规定:“企业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即基本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中,各项具体准则也都严格按照基本准则的要求加以制定和完善,并且在各具体准则的第一条中作了明确规定。

二是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在会计实务中,由于经济交易事项的不断发展、创新,具体准则的制定有时会出现滞后的情况,会出现一些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具体准则中尚未规范但又急需处理,这时,企业不仅应当对这些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及时进行会计处理,而且在处理时应当严格遵循基本准则的要求,尤其是基本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与计量等方面的规定。因此,基本准则不仅扮演着具体准则制定依据的角色,也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作出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了会计处理依据,从而确保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所有会计实务问题的规范作用。

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体准则包括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等38项准则。各项准则规范的内容和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基本一致,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1所示。

表1-1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体项目比较表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发布后,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新准则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在社会上形成较好反响。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磋商和谈判,2007年12月6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等效。2008年11月14日,由欧盟成员国代表组成的欧盟证券委员会就第三国会计准则等效问题投票决定,自2009年至2011年底前的过渡期内,欧盟将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使用中国会计准则。欧盟的这一决定,表明其已认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等效。

第二节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在整个财务会计系统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并制定各项准则的基本出发点。

一、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作用

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

信息,帮助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承担这一信息载体和功能的便是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它是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最终成果,是沟通企业管理层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十分重要。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护谁的经济利益

这既是财务报告编制的出发点,也是企业会计准则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因此,需要清楚界定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这些使用者具有哪些特征,进行什么样的经济决策,在决策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等。在这种情况下,财务报告“按需定产”,为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和企业管理层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提髙使用者的决策水平与质量,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二)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报告所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原则,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与灵魂

通常认为财务报告目标有经管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在经管责任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可靠性,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会计计量在坚持历史成本外,如果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加相关信息的,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直接决定着整个财务会计系统的构造,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

告等诸方面。

(三)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财务会计作为反映经济交易或者事项的一门科学,从来都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化的,尤其随着现代公司制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技术革新的加剧,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更是以惊入的速度向前发展,相应地,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国际国内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美国会计准则在发展早期目标不明,几度波折,后来逐渐认识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尤其是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性,因此,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发布了4项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其中,第一项概念公告即为《财务报告的目标》。对财务报告目标的清晰定位使多年来美国关于财务报告目标的争论和财务会计发展方向问题尘埃落定,也催生了美国会计准则数十年的繁荣与发展,为美国资本市场的长足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我国也是如此,从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在基本准则中将财务报告目标明确定位,从而为各项会计准则的制定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未来财务会计的发展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确立了方向。

二、财务报告目标的主要内容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有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使用荇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凸显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决策无关,那么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根据投资者决策有用目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投资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投资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

除了投资者之外,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还有债权入、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例如,企业贷款入、供应商等债权入通常十分关心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财务风险,他们需要信息来评估企业能否如期支付贷款本金及其利息,能否如期支付所欠购货款等;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作为经济管理和经济监管部门,通常关心经济资源分配的公平、合理,市场经济秩序的公正、有序,宏观决策所依据信息的真实可靠等,因此,他们需要信息来监管企业的有关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制定税收政策、进行税收征管和国民经济统计等;社会公众也关心企

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对所在地经济作出的贡献,如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提供社区服务等。因此,在财务报告中提供有关企业发展前景及其能力、经营效益及其效率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要。应当讲,这些使用者的许多信息需求是共同的。由于投资者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报告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会计佶息需求,也可以满足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

现代企业制度强调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管理层是受委托入之托经营管理企业及其各项资产,负有受托责任。即企业管理层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各项资产基本上均为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者留存收益作为再投资)或者向债权入借入的资金所形成的,企业管理层有责任妥善保管并合理、有效运用这些资产。企业投资者和债权入等需要及时或者经常性地了解企业管理层保管、使用资产的情况,以便于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责任情况和业绩情况,并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投资或者信贷政策,是否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其他制度建设,是否需要更换管理层等。因此,财务报告应当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入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

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

在会计主休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

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厲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例1-1】某母公司拥有10家子公司,母子公司均属于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母公司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由母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需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例1-2】某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10只证券投资基金。对于该公司来讲,一方面公司本身既是法律主体,又是会计主体,需要以公司为主体核算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反映整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另一方面每只基金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需要单独核算,并向基金持有入定期披露基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因此,每只基金也属于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

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入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报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例1-3】某企业购入一条生产线,预计使用寿命为10年,考虑到企业将会持续经营下去、因此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即不断地为企业生产产品,直至生产线使用寿命结束。为此固定资产就应当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预计使用寿命期间所生产的相关产品成本中。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

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入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

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在有些情况卞,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为此,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

二、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四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

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

(3)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例1-4】某公司于20×7年年末发现公司销售萎缩,无法实现年初确定的销售收入目标,但考虑到在20×8年春节前后,公司销售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公司为此提前预计库存商品销售,在20×7年年末制作了若干存货出库凭证,并确认销售收入实现。公司这种处理不是以其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的,而是虚构的交易事项,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可靠性原则,也违背了我国会计法的规定。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

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椐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吿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髙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

第一章 总论练习题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财务报告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B.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C.财务报表仅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D.由财务报表和一些其他相关资料构成 2.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的计量属性是()。 A.重置成本 B.公允价值 C.历史成本 D.可变现净值 3.下列资产项目中,期末不得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是()。 A.交易性金融资产 B.投资性房地产 C.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4.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列有关收入和利得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也可能源于日常活动 B.收入会影响利润,利得也一定会影响利润 C.收入源于日常活动,利得源于非日常活动 D.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利得不一定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5.下列各项中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是()。 A.用资本公积转增股本 B.宣告分配股票股利 C.接受投资者投资 D.用盈余公积弥补亏损 6.企业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按自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对其计提折旧,遵循的是()要求。 A.谨慎性 B.实质重于形式 C.可比性 D.重要性 7.下列对会计基本假设的表述中,准确的是()。 A.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 B.一个会计主体必然是一个法律主体 C.货币计量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了必要的手段 D.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8.下列有关会计主体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企业的经济活动应与投资者的经济活动相区分 B.会计主体可以是独立的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C.会计主体可以是营利组织,也可以是非营利组织 D.会计主体必须要有独立的资金,并独立编制财务报告对外报送 9.下列关于会计要素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负债的特征之一是企业将在未来发生的承诺、签订的合同等交易或事项 B.资产的特征之一是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C.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仅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含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 D.费用是所有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经济利益总流出 10. 下列各项业务中,能使企业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同时增加的是()。 A.支付应付债券利息 B.发行债券取得款项存入银行存款 C.发放股票股利 D.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权益工具)公允价值上升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体现重要性要求的有()。 A.本期将购买办公用品的支出直接记入当期费用 B.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相差不大时采用票面利率摊销 C.每一中期末都要对外提供中期报告 D.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2.下列组织中,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财务核算的有()。 A.合伙企业 B.单独核算的基金 C.独立核算的车间 D.母公司及其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 3.下列项目中不应作为负债确认的有()。 A.因购买货物而暂欠外单位的货款 B.按照购货合同约定以赊购方式购进货物的货款 C.计划向银行借款100万元 D.因经济纠纷导致的法院尚未判决且金额无法合理估计的赔偿 4.在企业会计实务中,下列事项中能够引起资产总额增加的有()。 A.分配生产工人职工薪酬 B.转让交易性金融资产并取得净收益 C.计提未到期持有至到期债券投资的利息 D.收到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分得的现金股利 5.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资产范围的有()。 A.经营方式租入的设备 B.经营方式租出的设备 C.委托代销商品 D.已售出但购买方尚未运走而暂存企业仓库的商品 6.下列各项中,体现会计核算谨慎性要求的有()。

第1章总论(答案)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的管理活动论认为(D )。 A、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B、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C、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工具 D、会计是以提供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的基本职能是(B )。 A、控制与监督 B、反映与监督 C、反映与核算 D、反映与分析 3、会计方法体系中,其基本环节是(A )。 A、会计核算方法 B、会计分析方法 C、会计监督方法 D、会计决策方法 4、会计在反映各单位经济活动时主要使用(D )。 A、货币量度和劳动量度 B、劳动量度和实物量度 C、实物量度和其他量度 D、货币量度和实物量度 5、我国企业单位采用的会计基础是(B )。 A、收付实现制 B、权责发生制 C、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D、永续盘存制 6、下列要求中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A )。 A、可靠性原则 B、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C、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D、公允价值计价原则 7、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专门方法的是(B )。 A、成本计算与复式记账 B、错账更正与评估预测 C、设置账户 D、编制会计报表 8、我国会计年度的起止时间是(A )。 A、公历1月1日至于12月31日 B、农历1月1日至12月31日 C、公历4月1日至第二年3月31日 D、农历4月1日至第二年3月31日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 A、会计是适应生产活动的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B、会计是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C、会计从产生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D、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2、会计的基本职能有(AD )。 A、会计核算 B、会计分析 C、会计决策 D、会计监督 3、会计方法体系包括(ABC )。

第一章 总论01讲

第一章总论 第二章 【考情分析】 2018年本章在机考试卷中预计分值比重为8%左右,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虽非重点章节,但其中“仲裁、诉讼管辖与时效”等内容依旧会以小案例形式进行考核,需要准确理解并重点关注。 第一节法律基础 知识点:法的本质与特征(★) 一、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2.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3.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4.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二、法的特征(2018年调整)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注意】本质与特征,双位一体,无需区分。 【例题·单选题】(2008年)下列关于法的本质与特征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B.法是全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 C.法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D.法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障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 『正确答案』B 【例题·多选题】(2014年改)下列各项中,属于法的特征的有()。 A.强制性 B.明确公开性和普遍约束性 C.规范性 D.国家意志性 『正确答案』ABCD 知识点:法律关系三要素(★★★) 【大纲要求】掌握

法律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注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 一、主体 1.主体的种类 (1)自然人 构成: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 (2)组织(法人和非法人组织)(2018年调整) (3)国家 【注意】任何一个法律关系至少要有两个主体。 2.主体资格 区分“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权利”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参加某种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的法律资格。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 ①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汽车构造习题:1第一章总论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汽车通常由(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器设备)等四部分组成。 2.发动机一般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统)、(进排气系统)、(润滑系统)、(冷去系统)、(点火系统)、(启动系统)等部分组成。 3.汽车底盘主要由(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等四部分组成。4.典型的货车车身包括(发动机舱)、(乘员室)、(货箱)等部件。 5.汽车等速行驶时,其阻力由(滚动阻力)、(空气阻力)、()等组成。 6.汽车的滚动阻力与(路面阻力)、(行驶车速)、(轮胎)以及(气压)有关。 7.汽车的空气阻力与(空气阻力系数)、(迎风面积)、(相对速度)有关。 8.汽车的爬坡阻力主要取决于(车总重量)和路面的(坡度)。 9.JNl181C13汽车属于(货车),其总质量为(18吨)。 二、选择题 1.4×2型汽车的驱动轮数为(B)。 A.4 B.2 C.8 D.6 2.BJ1061型汽车属于( C )。 A.客车B.轿车 C.货车D.越野汽车 三、问答题 1.汽车是如何分类的? 按用途分成7类:载货汽车,越野汽车,自卸汽车,牵引汽车与挂车,专用汽车,客车,轿车; 按汽车燃料的不同将汽车分为:汽油车,柴油车,液化气汽车; 按驱动形式的不同分为单轴(两轮)驱动,两轴(四轮)驱动,多轴(全轮)驱动。 我国的国家标准GB/T3730.1—20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将汽车分为:乘用车,商用车辆。 我国的国家标准GB/T15089—2001《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将汽车分为M类,N类,O类,L类,G类。 国际分类:乘用汽车,商用汽车。 2.轿车、客车、货车和越野汽车分别依据什么分类?各分为哪几个等级?

第一章 总论 练习题

第一章 1.指出下面的变量哪一个属于分类变量() A. 年龄 B. 工资 C. 汽车产量 D. 购买商品时的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 2. 指出下面的变量哪一个属于顺序变量() A. 年龄 B. 工资 C. 汽车产量 D. 员工对企业某项改革措施的态度(赞成、中立、反对) 3. 指出下面的变量哪一个属于数值型变量() A. 年龄 B. 工资 C. 企业类型 D. 购买商品时的支付方式(现金、信用卡、支票) 4. 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总体是() A. 2000个家庭 B. 200万个家庭 C. 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 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5.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样本是() A. 2000个家庭 B. 200万个家庭 C. 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 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6. 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参数是() A. 2000个家庭 B. 200万个家庭 C. 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 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7. 某研究部门准备在全市200万个家庭中抽取2000个家庭,推断该城市所有职工家庭的年人均收入。这项研究的统计量是() A. 2000个家庭 B. 200万个家庭 C. 2000个家庭的人均收入 D. 200万个家庭的总收入 8. 一家研究机构从IT从业者中随机抽取500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60%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50%回答他们的消费支付方式是用信用卡。这里的总体是() A. IT业的全部从业者 B. 5000个IT业从业者 C. IT业从业者的总收入 D.IT业从业者的消费支付方式 9. 一家研究机构从IT从业者中随机抽取500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其中60%回答他们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50%回答他们的消费支付方式是用信用卡。这里“月收入”是()A.分类变量 B.顺序变量 C. 数值型变量 D.离散型变量 10. 一名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完成其统计作业,在《统计年鉴》中找到了2006年城镇家庭的人均收入数据。质疑数据属于() A.分类数据 B.顺序数据 C. 数值型数据 D.离散型数据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一、判断题 1、所谓“公认会计原则”,就是指财务会计报表或财务报告的编制要遵循一定的准则而不受任何主观偏见和在会计处理上前后不一致带来的影响()。 2、一般而言,法律主体必定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3、会计主体与报告主体是相同的。在存在多个分部的企业里,各分部作为会计主体进行核算的同时也必须向外编送财务报告()。 4、财务报告的目标会影响到财务会计对其要素的确认、计量与记录,而财务会计的目标最终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来实现()。 5、财务会计目标规定了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却不明确可提供的信息应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一般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可理解为会计目标的必要补充()。 6、在会计实务中,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通常能达到统一,一般不需要在二者间加以权衡()。 7、会计信息要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就必须通过帮助使用者对过去、现在和将来事件的结果做出预测或者是证实或改正先前的期望,从而具备在决策中导致差别的能力()。 8、会计的计量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往往不能一次性完成,多数情况下,随着业务的进行,计量属性随即计量模式会不断的发生改变()。 9、会计准则的公共合约性决定了会计准则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物品,对于现代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它是一项强制“消费”的公共物品()。 10、一般而言,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决定了会计准则的地位与权威性,从而直接影响着准则的实施效率与效果()。 11、有人说,会计要素就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本单位()。 12、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只能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13、根据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某项支出不是收益性支出就是资本性支出()。 14、某一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于同一会计事项,在某一企业具有重要性,在另一企业则不一定具有重要性()。 15、企业一定时期发生损失,则其所有者权益一定减少()。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体现谨慎性原则的是()。 A、采用直线法摊销无形资产 B、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 C、采用加权平均法对存货计价

1第一章总论

第ne章总 s 学习要求 (1)初级学历学习要求 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通用原则,熟悉会计的基本前提,理解会计对象。(2)审核员资格学习要求 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并了解会计对象。 1.会计科目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对象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即资金流动。 2.会计要素 1。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反映业务成果的会计要素 收入,支出和利润 利润=收入支出 三,会计的基本前提 会计实体:指会计服务的对象,即一定的 具体单位。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实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继续进行 由于解散或破产而继续而不停止 只要。 会计分期付款:指会计实体的连续生产经营 活动分为一定时期作为会计 结算和准备报表的期限。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实体的连续生产 业务活动的会计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即 货币。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稳定为条件。 4.会计通则 1。会计信息质量原则 亲切性,相关性,可比性和一致性,及时性,清晰度,重要性 2。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 权责发生制,匹配率,审慎性,实际成本,收入支出和资本支出的划分,实质比形式更重要 过去的考试题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用户的需求。其中体现的会计原则是: 一种。一致性原则乙。可比性原则 C。关联原则d。审慎原则 回答:C(2003年大三)

过去的考试题 在以下一般会计原则中,属于会计要素确认度量原则的那些原则是:一种。关联原则乙。实际成本原则C。可比性原则d。重要性原则 回答:乙(2003年中间) 过去的考试题 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采用的会计方法应当一致,遵循的会计原则是:一种。关联原则 乙。可比性原则 C。一致性原则 d。比例原则 回答:C(2004年大三) ?10。在以下会计科目中,属于损益类别的科目是: ?一种。长期股权投资乙。投资收益C。劳动力成本d。制造成本 ?回答:乙(2003年大三) ?10。在以下会计计算中,属于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理的会计计算为: ?一种。关联原则乙。实际成本原则C。可比性原则d。重要性原则 ?回答:乙(2003年中间) ?13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要求 ?信息用户的需求,反映了会计原则: ?一种。一致性原则乙。可比性原则C。关联原则d。审慎原则

第一章总论

第一部分分章强化习题训练 第一章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会计以( )为主要计量单位。 A.金额 B数量 C.货币 D.会计要素 2下列方法中,能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且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基础的会计方法是( )。 A.会计核算方法 B会计分析方法 c.会计监督方法 D.会计检查方法 3会计的本质是( )。 A核算活动 8.管理活动 C监督活动 D.经济活动 4.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的方法是( )。 A.设置账户 B.复式记账 c.登记账簿 D.编制会计报表 5从会计意义看,不属于单位未来收取款项的权利是( )。 A应收账款 8应收票据 c.其他应收款 D.预收账款 6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的会计假设是( )。 A会计主体 8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D货币计量 7下列属于生产费用的是( )。 A销售费用 8财务费用 c.管理费用 D.材料费用 8下列不属于有价证券的是( )。 A.国库券 8.应收票据 C企业债券 D.股票 9.下列各项不属于财物范畴的是( )。 A款项及有价证券 B.原材料 c.房屋建筑物 D.低值易耗品 10.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职能的是( )。 A.做账 B.记账 C.算账 D.报账 11下列不属于货币资金的是( )。 A现金 8应收利息 c.银行存款 D.备用金 12.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不包括( )。

A.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B.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C.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D资产的增减 13.会计核算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单位对经济业务的( )方面进行核算。 A生产经营活动 8实物 c.数量 D.价值量 14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界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空间范畴的是( )。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期间 D.货币计量 15持续经营是建立在( )基础上的。 A会计主体 8权责发生制原则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16.企业的原材料属于会计要素中的( )。 A.资产 B负债 c所有者权益 D.权益 17各种会计核算方法( )。 A彼此孤立存在 B一经形成,便不可改变 c.必须相互配合地加以运用D是构成会计报表的基础 18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所有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 )。 A经济利益的总流人 8.现金流入 C其他业务收入 D.主营业务收入 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业企业资金的循环与周转阶段的是( )。 A.供应过程 B.生产过程 C.销售过程 D分配过程 20确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的是( )。 A.会计分期 B.会计监督 c.会计主体 D.持续经营 21.债务是指企业由于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 A.现时义务 B将来义务 C.过去义务 D永久义务 22下列不属于费用的是( )。 A.管理费用 B.财务费用 C.销售费用 D.待摊费用 23.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与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 )。 A.方法 B手段 c.信息工具 D经济管理活动 二、多项选择题 1会计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 )。 A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习题 【例题1.单选题】(2019年)甲税务师事务所的税务师代客户乙公司进行纳税申报,申报后因少缴纳税款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承担该罚款的是()。 A.税务师 B.甲税务师事务所 C.税务师、乙公司、甲税务师事务所 D.乙公司 【例题2.多选题】(2016年)依法涉税专业服务原则包括的内容有()。 A.承办的涉税专业服务业务,都要以法律、法规为指针 B.承接的涉税专业服务范围,都要以法律、法规为设定 C.从事涉税服务的机构必须是依法成立的税务师事务所 D.税务师在执业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涉税专业服务对象的合法意愿 E.涉税服务必须按规定出具报告 【例题3.单选题】(2018年)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或者股东中,税务师占比应高于()。 A.30% B.40% C.60% D.50% 【例题4.多选题】(2018年)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税务师事务所可采取的组织形式有()。

A.普通合伙税务师事务所 B.有限责任制税务师事务所 C.个体工商户制税务师事务所 D.特殊普通合伙税务师事务所 E.股份公司制税务师事务所 【例题5.单选题】(2013年)下列行为,税务师在执业过程中不得实施的是()。 A.接受纳税人的委托代理记账 B.以个人所在税务师事务所的名义承揽业务 C.就汇算清缴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向主管税务机关进行咨询 D.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业 【例题6.多选题】(2018年)税务师在税务事务所执业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A.购买委托人的股票 B.对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向税收机关提出修改意见 C.拒绝接受委托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行为的委托 D.以个人名义受聘税务顾问或提供税务咨询 E.分别在不同省份的两家以上税务师事务所从事执业活动 【例题7·多选题】税务师的下列行为,符合税务师行业管理有关规定的有()。 A.向税务机关查询纳税人经营规模、纳税资料、处罚记录等涉税情况 B.发现委托人有违规行为经劝阻无效,终止执业并拒绝出具有关报告

经济法1-01-第一章-总论-第一单元 法律基础

第一章总论(上) 第一单元法律基础 一、法的本质与特征(2014年多选题) 1.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的体现,这是法的本质。 (1)法只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是社会客观需要的反映。 (2)法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而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3)法体现的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2.法的特征(2016年调整) (1)法是经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才得以形成的规范,具有国家意志性。 【注意】制定、认可,是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2)法是凭借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获得普遍遵行的效力,具有强制性。 (3)法是确定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具有利得性。 法具有能为一般人提供一个行为模式、标准的属性(概括性)。 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利益导向性,简称利导性)。(4)法是明确而普遍适用的规范,具有规范性。 法的可预测性:法具有明确的内容,能使人们预知自己或者他人一定行为的法律后果。 法的普遍适用性:凡是在国家权力管辖和法律调整的范围、期限内,对所有社会成员及其活动都普遍适用。 【多选题】根据我国法律制度的规定,法的特征包括()。(2014年) A.强制性 B.规范性 C.利导性 D.国家意志性 【答案】ABCD 二、法律关系(2014年多选题) 法律关系:被法律规范所调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三要素:主体、客体和内容 【注意】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构成法律关系。 例如:夫妻关系、合同关系就是一种法律关系,同学关系不是法律关系。 1.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义务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1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本章概述】 本章为学习会计其他知识的基础内容,本章涉及比较多的会计专业名词和概念。 【本章重点】 按照今年考试大纲的安排,本章预计分值为8分左右,为全书重点章节。会计的概念;会计的特征;会计的职能;会计基本假设; [同步系列训练] 一、单选题: 1、会计的基础职能是() A、预测和决策 B、核算和监督 C、控制和考核 D、分析和评价 2、()是指运用货币计量入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A、会计核算 B、会计分析 C、会计预测 D、会计决策 3、会计的基本职能是() A、记账与算账 B、预测和决策 C、核算与监督 D、记账、算账与报账 4、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把公司经理的个人财产与企业财产放在一起,违背了()。 A、客观性原则 B、相关性原则 C、重要性原则 D、会计主体假设" 5、只有在()的前提下,企业会计要素才可以确认,资产才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6、财务成果的计算不包括()。 A、利润的计算 B、所得税的计算C资产的计算D、收入的计算 7、“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是()会计假设的要求。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8、以下哪项不是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 A、设置会计科目 B、成本计算 C、财产清查 D、汇总会计报表 9、会计是以()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A、实物 B、货币 C、劳动 D、时间 10、会计首要的职能是() A、反映职能 B、计算职能 C、监督职能 D、预算职能 11、下列是经济事项的是() A、产品销售 B、采购材料 C、向银行贷款 D、计提折旧 12、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 A、方法 B、手段 C、信息工具 D、经济管理活动 13、在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中,确定会计核算空间范围的是()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14、只有在()的前提下,企业会计要素才可以确认,资产才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15、()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A、会计职能 B、会计方法 C、会计对象 D、会计要素 16、企业会计核算的基础是() A、收付实现制 B、现金收付制 C、权责发生制 D、现收现付制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一、会计的概念、职称、对象和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二、会计基本假设 三、会计基础 四、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一节会计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及特征 ·我国会计的起源:周王朝 ·会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大利卢卡. 帕乔里《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著作 ·现代会计体系的标志: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我国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的准则体系由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 简单→复杂 低级→高级 无序→规范 手工→信息化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三种计量尺度 实物量度缺乏综合性、可比性 劳动量度缺乏综合性、可比性 货币量度具有综合性、可比性 2.会计拥有一系列专门方法 会计的方法是指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内容、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包括三种会计方法: ①会计核算方法 ②会计分析方法 ③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它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包括:设置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 登记账薄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财务报告——定期编制 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有() A复式记账

B填制会计凭证 C登记账薄 D编制会计报表 3.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最基本职能---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是为经济管理搜集、处理、存储和输送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通过调节、指导、控制等方式,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并采取措施,施加一定的影响,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4.会计的本质就是经济管理活动 会计是对一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出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从职能属性看,核算和监督本身是一种管理活动; △从本质属性看,会计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 (一)、会计的核算职能(最基本职能)(反映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如实反映特定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等信息。 确认:解决定性问题(分为初始确认和后续确认) 计量:解决定量问题 记录:在计量的基础上进行记录 报告:在记录的基础上解决信息体现问题 记账:利用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 算账:在记账基础上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计算 报账:在算账基础上,对政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对有关方面进行报告。 现代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 1.会计主要是利用货币计量 2.会计核算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不能有遗漏 连续性:不能有中断 系统性:揭示客观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二)、会计的监督职能 又称控制职能,在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应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合法性: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杜绝违法行为。 合理性: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务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 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奢侈浪费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 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

01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与目标 典型例题分析: 1. (单选)下列内容属于企业财物的是( ) A 银行存款 B 库存观金 C 原材料 D 专利技术 2.(单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会计上的资本专指所有者权益中的投入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股本)和资本公积。 B 收入和费用都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效所有者权益增加或减少,与所有 者投入资本和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 C 企业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对外捐赠都属于企业的费用。 D 成本是企业为了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是对象化的费用。 3.(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包括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 B 款项是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软和其他货币资金,其中其 他货币资金包括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信用卡存敖、信用证保证金存款、外 埠存款和存出投资款。 C 我国证券法规定的有价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 D 款项和有价证券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4.(多选)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一般包括() A 收入的确认 B 费用的计算和分配 C 所得税的计算和交纳 D 利润的分配或亏损弥补 5.(多选)下列不属于会计核算对象的是() A 销售不用的原材料 B 制定采购计划 C 预付采购材料款 D 和甲公司签订了价值100万的销售合同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典型例题分析: 1.(单选)下列各项不属于会计核算职能的是() A 确定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 B 审查经济活动是否违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 C 将已经记录的经济活动内容进行计算和汇总 D 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提供特定主体的经济信息 2.(多选)下列对会计的核算和监督职能的关系描述正确的有() A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 B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大基本职能关系密切、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C 会计核算和监督分别发生在经济业务发生之时和之后 D 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证 3.(多选)2014年2月7日,乙公司用银行存敏5000元购买原材料一枇,材料巳验收入库。对于 该项业务的会计处理,需要用到的会计方法和技术有() A 复式记账 B 成本计算 C 财产清查D平行登记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章总论 一、本章学习要点 (一)统计有三种涵义,分别是统计资料、统计工作和统计学。统计资料是经过观察、调查得到的各种具有信息价值的数字资料;统计工作是对各种统计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推断和分析的活动过程;统计学即指导统计工作的理论和方法,是关于统计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推断的科学。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则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统计学时期、近代统计学时期和现代统计学时期。古典统计学有两大学派: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代表人物分别是德国的康令、阿亨瓦尔和英国的威廉?配第、约翰?格朗特。近代统计学也有两大学派: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代表人物分别是比利时的凯特莱和德国的克尼斯。现代统计学以推断统计为主流。 与其它学科相比,统计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学科性质。就研究对象而言,统计学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就学科范畴而言,统计学具有独立性、方法性和通用性的特点;就构成内容而言,统计学具有描述性和推断性的特点。 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统计推断法等构成了统计学的方法体系。 统计学在认识事物、指导生产生活、科学管理、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统计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总体与样本、标志与变量、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 总体是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体。个体是组成总体的每一个个别事物,也称为总体单位。总体和个体是互为存在条件地连接在一起的。总体和个体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研究目的不同而变化。样本是由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所组成的集合体,也称为子样。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容量或样本单位数。总体和样本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总体是所要研究的对象,样本是所要观测的对象,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和缩影;样本是用来推断总体的;总体与样本的角色是可以改变的;总体与样本都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和差异性三个特征。 标志是用以描述个体所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或特征的名称。标志按其结果的表示方式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品质标志表明个体属性方面的特征,数量标志说明个体数量方面的特征,标志表现是标志在各个体上的具体表现结果。标志按其在每个个体上的具体表现结果是否相同可以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标志按其表现个体特征的直接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标志的测定尺度有四种,按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顺序分别为:

第1章 总论

第1章总论 本章主要内容与要求: 简要介绍为什么会出现审计活动,审计活动的不同类型、审计活动的职能,审计与会计的关系,为什么需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外部审计等问题。 通过本篇的学习对审计活动的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国资委作为W大型国有企业的股权持有者代表,对W企业2006年财务决算审计工作进行公开招标。中天恒信会计师事务所投标后被选定为本次审计的主审机构。本次审计的类别属于()。 A、政府审计 B、经营审计 C、注册会计师审计 D、内部审计 答案:C解析:审计委托人的政府性质并不改变审计主体的中介性质。 2、我国政府审计属于()。 A、立法模式 B、司法模式 C、行政模式 D、独立模式 答案:C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内部审计的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 A、其目标为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开展评价 B、其独立性较差,时间安排比较灵活。 C、内部审计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D、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独立审计准则。 答案:ABC 2、内部审计可以参与的活动是() A、控制制订 B、控制实施 C、控制的遵循性测试 D、控制的评价 答案:CD 3、审计具有()职能。 A、监督职能 B、鉴证职能 C、评价职能 D、公证职能 答案:ABC 三、判断题

1、国家审计署日前在对J省的教育经费收支审计中,借调中天恒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多名注册会计师。在J省教育机构负责人认为,会计师事务所为中介机构,其注册会计师在获取证据时,对被审计单位没有强制力。() 答案:×解析:在执行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中,注册会计师在获取证据时,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和协助,对被审计单位没有强制力。但本题中该审计业务为政府审计,因此具有行政强制力。 2、政府审计机构在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等内容进行审计时,无需征得被审计单位的同意,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内容必须征得被审计单位的同意。()答案:√ 解析:政府审计属于强制审计,因此无需征得被审计单位的同意;注册会计师审计属于受托审计,从本质上讲,审计内容不是由注册会计师自行决定的。 3、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职能表现为监督。注册会计师监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活动,并将结果报告给审计委托人。 答案:× 四、思考题 1. 根据“特定信息与既定标准符合程度”的含义,指出当国家审计局在审计宝钢公司的纳税申报表时,信息和既定标准分别是什么?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宝钢公司财务报表时,信息和既定标准又是指什么? 2. 如果一个执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审计师未能完全通晓会计,将是一种严重的失答案:审计学属于应用学科范畴,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审计不仅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而且是对国家政治活动的管理审计行为横跨了国家政治生活、资本市场运转和企事业的内部管理,涉及了政治学科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属于大管理学科的概念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但高于会计。 3. 指出信息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及降低信息风险的三种主要方法,并阐述每种方法的利弊。 4.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主要区别体现在那里?

第一章总论

第1章总论 第一节财务报告目标 一、财务报告目标: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二、会计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涵义 会计主体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期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 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 营活动。 1.会计主体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会计关注的中心是 企业而不是所有者,没有哪个公司的账上记录着老板个人的 房子、车子或票了 2.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 法律主体。例如,分公司、事业部以及车间班组等在独立核算 时也是会计主体,但不是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 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顾炎武,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持续经营并不要求一个企业长生不老,它只是一个美好预期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原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 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如果说长生不老是一种奢望,定期过一次生日还是不过分的。 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时间范 围。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 计年度的报告时间 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 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拥有5只羊更富有还是拥有2头牛更富有?货币知道 三、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 企业应依据权责关系,而不是现金的收付时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的期间。 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如实反映,有据可依。 二、相关性:

(完整版)基础会计第一章总论练习题

基础会计第一章总论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费用总和。 A、直接成本 B、间接成本 C、制造成本 D、制造费用 2、下列各项中,属于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的是()。 A、资金运动 B、货币活动 C、营销活动 D、资产运动 3、下列属于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的是()。 A、明确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B、使会计人员可以选择适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 C、为会计核算确定了时间范围 D、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手段 4、()是会计工作的基础。 A、会计记录 B、会计分析 C、会计核算 D、会计检查 5、形成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所依据的会计基本假设是()。 A、货币计量 B、会计年度 C、持续经营 D、会计分期 6、关于会计主体的概念,下列各项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 B、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 C、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 D、会计主体所核算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其他企业或投资者个人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7、界定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的会计基本前提是()。 A、会计职能 B、会计主体 C、会计内容 D、会计对象 8、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这体现的是()要求。 A、相关性 B、可靠性 C、及时性 D、可理解性 9、乙企业是甲企业的全资子公司,下列各项不属于甲企业核算范围的是()。 A、甲企业购买原材料 B、甲企业向乙企业投资 C、乙企业购买原材料 D、甲企业从乙企业取得分红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价证券的有()。 A、银行本票 B、国库券 C、股票 D、企业债券 11、下列关于会计监督职能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B、会计监督可以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C、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D、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质量保障 12、企业计划在年底购买一批机器设备,8月份与销售方达成购买意向,9月份签订了购买合同,但实际购买的行为发生在11月份,则企业应该在()将该批设备确认为资产。 A、8月 B、11月 C、12月 D、9月 13、确认办公用楼租金60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10万元,50万元未付。按照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分别确认费用()。 A、10万,60万 B、60万,0万 C、60万,50万 D、60万,10万

(题目)第一章总论1

第一章总论——法律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法的主要内容是由规定权利、义务的条文构成的,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分配利益,从而影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进而影响社会关系,实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维持社会秩序,这体现了法的()。 A.国家意志性 B.强制性 C.规范性 D.普遍约束性 2.小张和甲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小张向银行借款10万元,银行当日交付借款,小张一年后归还利息和本金共11万元。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主体是()。 A.借款合同 B.利息和本金11万元 C.借款10万元 D.小张和甲银行 3.下列关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包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B.权利能力是自然人或组织能够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C.法人的权利能力自成立时产生,至终止时消灭 D.只有自然人具有权利能力,法人和其他组织没有权利能力 4.甲、乙双方签订一份制造设备的合同,由此形成的法律关系客体是()。 A.乙方制造的该设备 B.甲乙双方 C.乙方承接制造设备的劳务行为 D.甲乙双方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5.下列各项中,属于法律事实中的相对事件的是()。 A.地震 B.爆发战争 C.纵火 D.行政命令 6.根据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可以将法律行为分为()。 A.单方行为与多方行为 B.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C.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D.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7.下列法律行为的分类表述正确的是()。 A.按照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分为单方的法律行为和多方的法律行为 B.按照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分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 C.按照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作出分为要式的法律行为和不要式的法律行为 D.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分为自主行为与代理行为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我国法的主要形式的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