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_采薇_教学设计

_采薇_教学设计

_采薇_教学设计
_采薇_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 大学语文 教案

诗经·采薇 (一)解题(写作年代与动机)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如秦汉年间的毛亨(或毛苌-常音)的《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音地杜)以勤归也。”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末年。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匈奴传》则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据此,则此诗应写于西周中叶。 两家之说,虽在写作时间的判断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它是远征守边、保家卫国之作。根据当时的边患情况看,诗作出自西周时期较为可信。西周时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关,以及命将士出兵抗击猃狁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采薇》是后世边塞诗的先导。 至于作者及其用意,《毛诗序》说是“歌《采薇》以遣”远征将士(即唱《采薇》以鼓舞官兵斗志),显然是不妥的。从全诗的述说口吻看,该诗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他以痛定思痛的心情回忆戍边中的艰苦生活。 吟诵全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武警战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泥泞,战士又饥又渴;边关渐行渐远,乡关越来越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 古人评价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我们从《蒹葭》中可以体会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能表现得这样含蓄,这样有分寸,是这首诗的优点。小雅怨诽而不乱,后人概括为“怨而不怒”,也是一种分寸感。孔子说,诗可以怨,就是可以通过诗来宣泄自己的怨愤,但是要有分寸,不能剑拔弩张,不能“怒”,否则就不是艺术了。我们从这篇《采薇》中可以充分体味到这一特点。 (二)译文 1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刚刚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转眼一年又完啦。没有老婆没有家,都是玁狁害的呀。没有空闲安定下,还是玁狁害的呀。 2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柔嫩好可爱。说回家啊说回家,心中烦忧多牵挂。 满腔愁绪像火烧, 饥渴交加苦难熬。 我的驻防无定处, 谁来替我捎家书? 3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已老像干柴。 说回家啊说回家, 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差遥遥无尽头, 想要休息没闲暇。 我心疼痛如针扎, 就怕日后难还家。 4 光彩艳丽什么花? 棠棣烂漫吐芳华。 什么车儿高又大? 原来将帅乘坐它。 驾起兵车要出征, 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 每月要打数仗呢。

采薇 优秀教案

《诗经·采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检查预习 在讲解新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的复习和预习情况。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三)初读课文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学生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都不错,不过朗诵的感觉还是缺了一点,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放音频) 老师:大家都已经默读了,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相信现在应该对这首诗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就着课下注释,弄懂诗歌的意思,并将诗歌按照上节课所教的节奏朗读一遍。采薇菜呀采薇菜,薇菜茎叶变粗硬。说回家呀说回家,今年阳月又已临。王室公事无休止,不能片刻享安静。忧思在心真痛苦,我今远行难归省。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

《采薇》教学设计完美版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大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体的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并参考工具书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逐句理解课文中相关词语在文中的语境意义,品味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4、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 注意问题:教师深钻教材,精心备课,努力提高课堂的点拨引导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知识前提详解 1、作者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特别强调“仁”,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整理编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经》《尚书》

《礼记》《乐》《周易》《春秋》。其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其思想,从汉朝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背景介绍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得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的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3、相关资料 《诗经》的语言特点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诗经》的重章叠唱及表现手法 《诗经》善于运用重章叠唱来表达思想感情,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的抒发了情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兴”则是《诗经》乃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办法就是老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和管理者,引导学生自己读诗,自己质疑,自己解惑,自己品诗,自己悟诗,自己背诵,不强求学生能够多么深刻,只要对这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特别注意肯定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 一、三维目标:

5、再次对照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三)质疑、释疑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你们读了这几句诗之后,一定会有很多疑问,现在请你们提出来。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为什么要像老师那样读,能不能按我们自己的想法来读? 2、提有关《诗经》的问题。(关于《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 沿用至今 3、题目是《诗经·采薇》(节选),为什么没有一句话提到采薇呢? 4、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句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那么“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呢? 5、往”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来”又是什么意思? 6、从这一“来”一“往”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再次自由诵读,释疑。 (四)指名学生读诗,想象“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情景。 你能由“杨柳依依”、“雨雪霏霏”联想到哪些诗句?或者你能想象到怎样的情景?你能用比喻、拟人或者夸张的手法来写一写吗? (五)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短短的几句诗,十六个字,可是有着丰富的的意蕴。大家

《采薇》优质教学设计

《采薇》优质教学设计 《采薇》优质教学设计 《采薇》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2、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12下一页《采薇》优质教学设计 四、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

《采薇》优质课教案

《采薇》教案 高一年级语文组张智利 教学目标及情感价值观培养 1.朗读诗歌,把握节奏,理解内容体味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 2.体会“薇菜”“棠棣”“杨柳”的作用以及《诗经》对后代诗歌的影响 3.体会《诗经》重章叠唱、赋比兴及其借景抒情的手法。 4.学会懂得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学重点 “薇”“棠棣”“柳”三个意象作用的理解及情感的把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车轮并不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是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战争怀有什么样的情感,这个巨大的幽灵都一直伴随着人类。所以,战争是人类文明中永远无法回避的话题。现在,让我们通过《采薇》,一起感受积淀在战争中的真切而复杂的人生百味吧! 二、初读诗歌 要求: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体会情感 三、品读诗歌 围绕“薇”、“棠棣”、“柳”三个意象来品味诗的情感及艺术特色 (一)薇菜:思归之情(1---3节) 问题:1、为什么要用“采薇”起兴?(生活的艰辛思乡)

2、为什么要写“薇菜”由“作”到“柔”再到“刚”的过程?(从形 式和士兵的情感发生变化考虑)(重章叠唱思乡日浓) 戍卒生活的艰辛 起兴--采薇 乡愁(由物及人) 作(春)柔(夏)刚(秋) 时序更替,乡愁日深 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 3、诗人的思乡之情应该引发归家之举的,但为什么又没有回家呢? 由“念家”到“报国” (二)棠棣:报国之义(4--5节) 1、开头为什么写“棠棣”? 棠棣都是以两三朵为一缀,相依相生,因此被古人引申为兄弟之情,“棠棣之华,鄂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经·常棣》 起兴:棠棣之华即“兄弟情义”,暗示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将士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棠棣很自然地完成了由“念家”到“报国”的情感变化;(感情主题的转换) “棠棣”色彩艳丽,通过色彩的转换,让主人公从思乡的忧伤中摆脱出来,被另一种情绪所替代!(感情基调的转换) 2、这两节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对象,诗人想通过这些表现什么? 战车、将帅、战马、弓箭-------棠棣:报国之义 3、课外拓展(理解后代边塞诗对“报国之义”精神的一脉相传)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采薇》开辟了中国诗歌边塞诗的先河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诗经采薇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诗经采 薇 篇一: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sodocs.net/doc/2c8420484.html,]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https://www.sodocs.net/doc/2c8420484.html,]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篇二:《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诗经·采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作为六年级的学生,要学这首两千多年前的古诗,也实在是难为他们。他们的认知能力、人生阅历、情感态度等因素限制了对这首诗艺术品位的挖掘。所以,老师必须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对话。我所采取的

《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吟止?莫知我哀 ——《采薇》教学设计 安徽省马鞍山市红星中学桂芳 243000 【课前准备】 ⒈结合学过的《关雎》、《蒹葭》、《氓》,进一步熟悉《诗经》的相关知识。 ⒉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⒈反复吟咏,感受《采薇》的节奏和韵律美。 ⒉体悟诗情,概括戍卒的多种“哀”情。 ⒊品析诗怨,总结《诗经》的“怨”情。 【教学重点】 ⒈在吟赏中品味诗中的节奏。 ⒉在品析中感受戍卒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析《诗》怨,总结《诗经》的“怨”情。 【教学方式】 吟咏、对话、品析。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古琴乐。 环节一:初读韵律——采薇采薇,我吟《采薇》 《诗经》是先民的歌唱,是最初的民谣,是大地上一个个自由的歌者灵魂的吟唱。 大家读完这篇选自《诗经》的《采薇》,有什么感觉?美在哪? ⒈二二节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⒉音韵和谐:每节押韵。对比“忧心烈烈,载饥载渴”和“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⒊叠词连绵:忧心烈烈、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杨柳依依、雨雪霏霏。 【设计意图】注重诗词的诵读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诗的美,为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蓄势。 环节二:再读情语——《采薇》吟止,且语我哀 教师提问:通过刚才的诵读,知道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吗? 这首诗是他在记叙现在还是回忆,现在的他是在迟迟的行道上了,你们知道他内心中最深的是什么情感?集中体现在哪句话?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板书“哀”字) 追问:那他为什么哀?哀什么呢? ㈠采薇不止 探究1:他采的薇有变化吗?采薇的时间呢?

教师补充:阳月,古代给每个月都起了动听的名字:端月、柳月、杏月、桃月、槐月、榴月、荷月、巧月、桂月、菊月、阳月、葭月、腊月。 多么浪漫的民族,才有这么动人的诗歌,连采薇,难以下咽的野菜,也成了最动人的音乐了。 探究2:薇菜有什么变化? 探究3:采薇时的心情呢? 学生分别读三节。 ㈡马鸣萧萧 探究1:作为征夫,一直跟在战车后奔跑着,于是除了采薇充饥外,他最熟悉的应该是那一直奔跑的马了。大家请看这马有什么特点? 追问: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为什么写出马的强壮和训练有素?你读出了什么暗示? 探究2:戍卒还哀什么呢? 学生读四五节。 ㈢行人迟迟 探究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读出了征夫什么心情? 探究2: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经评价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请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3:对比阅读—— 《采薇》之后的《出车》篇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都是景与情的衬托,两相比较,谈谈理解。 师生读第六节。 【设计意图】紧扣诗眼理清诗脉是读诗的好方法,情语是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突破口,步步推进,引导学生在诵读和品鉴中更好地理解诗的情感。 环节三:深读诗旨——莫知我哀,皆为《诗》怨 教师引导:这些哀同为戍卒的苦命人知吗?日夜盼他归的家人知吗?倾听他吟唱的古今读者知吗? 探究1:他为什么说“莫”知我哀呢?(板书圈“莫”) 探究2:驾牡的君子,获利的统治阶级们,他们真的不知道吗? 交流明确:不是,这是一种漠视,一种对下层百姓的不体恤,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不作为。 教师总结:同学们看戍卒凯旋,他获得战利品了吗?他加官进爵了吗?封妻荫子了吗?都没有。他甚至依旧还是当年的他,只是花白了头发,苍老了容颜,因为他打仗时“载饥载渴”,回来的路上,还是“载渴载饥”。所以,他的哀里分明有了“怨”。 补充《诗经》“兴观群怨”的作用:

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6 :: 4.2诗经·采薇(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 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以及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歌,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初读课文 老师: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这优美的诗经世界里。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同学们默读,教师在黑板上标出生词) 生词有: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 )不来(lài )孔疚(jiù ) 靡盬(mí gǔ )归聘(pìn )四牡(mǔ )小人所腓(féi ) 雨雪霏霏(yù fēi )载渴载饥(zài )整饬(chì )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采薇》课文教案

《采薇》课文教案 《采薇》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

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 (1)字音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 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 雨(yù)雪霏(fēi)霏载(zài)渴载饥维常之华(huā) (2)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暮mù 彼尔维何 玁狁孔棘棘——急jí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放录音,听读课文 (3)齐读或点名个读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遑,闲暇

采薇节选教案六年级

采薇节选教案六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的,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的。

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语文组周曼莉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 2.感悟主人公抒发的“忧伤”之情,深刻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 3.了解、掌握诗中的重章叠唱、比兴与借景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赏析,掌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了解战争对诗歌主人公不可磨灭的影响。 教学方法:诵读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用具:ppt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展示第一张幻灯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华夏儿女吟唱起这第一句优雅的诗句时,我们便有了自己的圣经,这就是《诗经》。今天,让我们做一尾潜泳的鱼,到《诗经》这条文字长河里畅游一番。 二、关于《诗经》(展示第二张幻灯片) 指导语:《诗经》,我们不是第一次接触,那么大家对《诗经》,又了解多少呢? 《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篇。原称“”或“”。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三类。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的手法。 三、整体感知 (一)朗读 指导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采薇》就出自《诗经·小雅》,属于宫廷乐歌。尽管我们再也无法欣赏到两千年前那委婉动听的动人旋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还原诗歌所传达的思想,下面就请先听老师读一遍。

1、教师范读(展示第三张幻灯片) 学生小声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明确:需要注意的字音:岁亦莫.止、玁狁 ..、王事靡盬.、载.饥载渴、维常之华.、玁狁孔棘.、象弭.鱼服、雨.雪霏霏 节奏:二二拍 感情:悲伤 2、学生齐读 (二)了解人物、了解故事。(展示第四张幻灯片) ①后人一提起《采薇》,首先想到的是其中的四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你知道诗中说的“我”是什么人吗? 明确:戍边的士兵。(我戍.未定,我行.不来) ②这四句诗,句式整齐,那些词是对称的? 明确:“昔”与“今”;“往”与“来”,可见,士兵在回家的路上回忆往昔的岁月。前几章的内容就是他的回忆,诗歌用了倒叙的叙事手法。(板书1) ③再读第六章 四、研习赏读 (一)回首战争 1、戍边思乡 指导语:主人公唱到:我心悲伤,莫知我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歌,陪士兵走一段回乡的路程,边走,边听听发生在他身上的伤心事。士兵的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战争)那么,战争到底给士兵留下了什么不可磨灭的记忆呢?就让我们跟随士兵的记忆先回到他的沙场生涯去探个究竟。 ①齐读前三章(读完思考:这三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重章叠句(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音乐美)(板书2) ②那么,在前三章反复重叠在唱词中,士兵回忆了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展示第五张幻灯片) 明确:战役不断:我戍未定、王事靡盬 吃不饱:载饥载渴 最痛苦的莫过于“想家”:靡室靡家、我行不来、靡使归聘 A.戍边的士兵短时间的不能回家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岁亦莫止、岁亦阳止。 薇:作——柔——刚暗示时间的流逝,表现士兵戍边之长久。

《诗经采薇》教案

采薇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重章叠唱的章法并体味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悟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深刻体会诗歌的深层意蕴,增强对战争对人性的理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把握主人公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关关雎鸠到蒹葭苍苍,《诗经》早已在我们心中扎根。今天学到的这一篇选自《诗经?小雅》,是西周后期作品。当时诸侯相争,周室衰落,犬戎、猃狁等外族也经常入侵,周亦兴师反击,造成连年战乱不止。人民特别是出征将士对战争有着复杂的多元感情。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二、检查预习 (一)基础知识(齐读) (二)整体把握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是用兵士的口吻,在战后归家的途中,追述、倒叙戍边作战时的苦况。 三、诵读课文 请同学诵读。 诵读提示:《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节奏为“二二”式。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的和谐之美,我们不仅要把握诗歌外在的音乐节奏,更要把握内在的情感节奏,尤其要注意体会这位战士的情感变化. 岁亦莫(mù)止:“莫”,同“暮”。 猃狁(xiǎn yǔn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载(zài)饥载渴:又饥又渴。王事靡盬(gǔ):没有止尽。 彼路(lù)斯何:高大的战车。四牡骙骙(kuí):马强壮的样子。 小人所腓(féi):遮蔽,掩护。象弭(mi)鱼服:用象牙装饰的弓。 我行不来:回家。雨(yù)雪霏霏:动词,下雪。 四、合作探究,把握情感。 提问:刚才在诵读的时候,同学们体会到了感情的变化吗? 走进任何一篇诗经的作品,我们总会被种种情思所缠绕,这首《采薇》也不例外,请同学们找出这位战士的情感脉络. 明确:悲伤—喜悦---悲伤 1-3节:悲 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悲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又为何而悲?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整首诗分几章,各章结构相似,句数相同,句式相同。各章相应位置的字有的虽有不同,但表意相近。 内容上: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 形式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一唱三叹,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韵味委婉而深长。

采薇小学教学设计

采薇小学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诗经 》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中国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 出的内涵。 ⑵ 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⑶ 掌握诗经的语言特点,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本诗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学生审美 鉴赏能力。 ⑵ 小组讨论,生生、师生互动交流,重点品评本诗的抒情语段,培养学生 形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情境对话,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 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 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点拨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 “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 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初中时,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关雎》、《蒹葭》,今天我们学习《诗 经》中的名篇──《采薇 》。 二、作者、背景资料 1、回顾初中时,我们学过的关于《诗经》的文学 常识──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 于礼义。……305 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 子删汰选编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 305 篇, 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 是各地的歌谣, 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160 篇,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雅”乃宫廷之乐, 多为京都一带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 105 篇;“颂”乃 庙堂之音, 是王侯举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礼时专用的乐歌, 共 40 篇, 分为“周 颂”“鲁颂”“商颂”,合称三颂。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 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 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作诵读指导。

采薇的优秀教学设计

采薇的优秀教学设计 采薇的优秀教学设计 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2、本诗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难点】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一吟品其物

1、下列的字你知其音知其意吗? 莫止不遑启居 靡盬烈烈归聘 孔疚彼路骙骙 象弭所腓雨雪 2、请复述这首诗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要求:1、按时间前后顺序; 2、100字以内。 二吟品其情 1、这首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 2、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尽可能用文中词语概括。 三吟品其法 1、前三章采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补充:古人对最后一章的评价: “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知有耶?” ——方玉润《诗经原始》 “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文情,千古常新。”

最新《采薇》优秀教案

采薇 一、复习导入 提问学生重点字词。 二、研读课文 本诗主题:这首诗描写了出征战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连年征战的战士们久戍思乡的悲苦心情,也赞扬了士卒不怕不辞辛苦、不怕牺牲、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内容,请将这首诗划分成三大部分,并将每一部分所写的内容概括出来。 第一部分:前三章 (连年征战,思归心切,怨恨匈奴) 想家思归这三章写了,体会最深的应该是,战士的思乡之情。 想到什么程度“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从充满忧伤,到忧心如焚,再到痛苦绝望。重聚叠词,循序渐进,抒思乡盼归之情。 为何想家思归①“靡室靡家”、“靡使归聘”、“我行不来”。 有家难归,还不通音讯,问候难至,最后绝望悲叹,我回不了家啊。 ②“我戍未定”、“王事靡盬”。 国不安定,征途不休。 ③“不遑启居”、“不遑启处”。 征战不休,无暇休整,不能安居。 对战争的的情感【这种思乡之情流露出战士对战争的什么情感?】 浓厚的厌战情绪,浓烈的悲苦情绪。 (军旅劳顿,身心俱疲,边地苦寒,饥渴难耐, 归乡无望。使思乡之情由忧虑焦灼转为痛苦悲伤,使士兵对战争反感、厌恶) 是谁让戍卒有家不能归,他们怨恨的是谁? 是执政者?还是其他? 怨的是匈奴,恨的也是匈奴。为什么没有怨恨执政者?结合原文和时代背 景。 1、匈奴来犯,不得已而出战。是匈奴的入侵使自己抛家舍业,疲于奔命 (原指因奉命奔走而弄得精疲力尽。现在也形容忙于奔走应付而搞得非常疲 劳。)。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没有指责将帅,没有怨恨帝王。为国事奔命,理所应当。 大家觉得他们的思乡之情,思乡不得归的悲苦之情,以及对匈奴的怨恨之情强不强烈——强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使你有这样子的感觉。 ——重章叠句,就等于复沓。运用了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一会儿请同学回答。 (内容:1、感情在回环往复中不断递进,2、凸显主题, 结构: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

统编版古诗词诵读采薇(节选)教学设计(一)3篇

1 采薇(节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 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重章叠句和情景交融手法的艺术魅力。 3.情感与价值 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重点】 识记字词,理解诗意,体味戍卒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背诵这首诗歌。 【教学难点】 领悟先贤的故园之思和家国之情,养成高尚的人格情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情感导入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发现,从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有战 争,就有伤害,无论是已化为无定河边皑皑白骨的遇难士兵,还是历经九死一生活 下来的幸存者,战争给他们的家庭和心灵造成的创伤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选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戍边之歌——《采薇》(节选), 去走进一位普通戍边士兵回乡途中的内心世界。 二、背景介绍 《诗经》和“《诗经》六义” 师: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关于《诗经》和“《诗经》六义”的知识分享给大家。 学生交流汇报。 《诗经》的305篇诗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山西、陕西、 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大体上说,《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 是宗庙乐歌和舞歌。《风》的绝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文学成就。这些产生于民间的作品,或揭露当 时的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 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广泛地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三、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预设: 师:这首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生1:我觉得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 生2:这首诗表现了士兵们的悲伤心情。 师:诗中写的地点是什么? 生:归乡途中。 师:关于这首诗谁能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采薇》教学设计

《采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梳理字词,能把诗歌翻译成现代文。 2.理清诗歌节奏。 3.细读诗歌,总结诗中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 4.总结比兴、重章叠句等手法的艺术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没到过节,尤其是过年的时候,中国人都有一种近乎疯狂的行动,那就是——回家。确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亲情观念比较浓厚的国家,家,任何时候都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回家从来都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那些漂泊在外,不能及时回家的人的愁苦之情也就分外惹人怜悯。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漂泊游子的思乡之诗。 二、结合课下注释,给生字正音,并齐诵全诗。 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 )不来(lài )孔疚(jiù)靡盬(mígǔ)喧嚣(xiāo )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 zhuàn)宅邸(dǐ) 逃遁(dùn )象弭(mǐ)归聘(pìn )四牡(mǔ)骙骙(kuí)腓(féi )雨雪霏霏(yùfēi )载渴载饥(zài )整饬(chì) 三、文本探究 (一)研读第1—3节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2.前三节诗歌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也略有变化,请找出这些变化之处? 薇亦作.止岁亦暮止靡室靡家 薇亦柔.止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薇亦刚.止岁亦阳止忧心孔咎 3.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重章叠句的手法。作用有二: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诵读第1—3节的内容。 (二)研读第4—5节 5.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6.第四五两节写战事时,对战争场面有一些细致入微的刻画,请找出来。 明确: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弥鱼服。 7.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