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平均数2

平均数2

平均数2
平均数2

cm)

四年级下册数学 -4.8.2 平均数(例2)【教案】

4.8.2 平均数(例2)

=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成绩好? 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下面说法正确吗?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王悦5次跳远的总成绩是10m,她每次的跳远成绩肯定 都是2m。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有的队员身高会 超过160cm,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cm。() (3)小东所在小组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6kg,小刚所在小组同 学的平均体重是34kg,小东一定比小刚重。() 2. 哪个小组成绩好些? 3.“五一”期间博物馆门票统计如下图。 (1)估计一下,这5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 (2)如果你是博物馆的馆长,看到这个信息,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小组5人,一 共做了110个第一小组4人,一共做了100个

四、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求平均数的方法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设计: 平均数 先求出总数----→把各个部分数加起来 再求平均数----→总数÷份数=平均数 作业设计 基础: 1.小梅做跳绳练习,第一次跳了67下,第二次跳了76下。她要想三次平均成绩达到80下,第三次至少要跳多少下? 综合: 2.一农机站有960千克的柴油。用了6天,还剩240千克。照此用法,剩下的柴油还可用几天? 拓展: 小王现在还没工作,正好两家公司都在招聘员工。两个公司内部工资结构表。请问小王该选哪一家公司?为什么? A公司员工月工资一览表 职工总经理副经理职员1 职员2 职员3 职员4 平均工资 7000 3000 1500 1500 1500 500 2500 工资 (元)

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反思一: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首先是对旧知进行复习,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导入新课时,联系生活,先利用教材创设了上海两大机场的黄金周期间和春运进出港航班架次的情境,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设计一个基本问题,问:上海两机场2005年十一黄金周忙还是2006年春运繁忙?让学生通过交流比较,学生尝试解答初步建立求平均数的简单统计思想。 然后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样才能比较出来?由于有了基础知识的铺垫,学生会分别列式求出2005年十一期间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数和2006年春运期间平均每天进出港航班数,并进行比较,得出答案。教师板书演示达到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的目的. 接着进行实践应用,学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下一步进行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以加深学生对平均数在生活的广泛应用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学生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的能力,建立求平均数的简单统计思想。 最后进行课堂总结,通过这样一个梳理的环节,让学生达到掌握已学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的目的,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反思二:平均数的应用教学反思 《平均数的应用》是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新教材中《统计》单元中的一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的求解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节数学小实践活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求平均数是统计的一种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尝试解决有关的平均数问题,在实践中,主动探索,在探索中,依靠自己,依靠小组的配合来感悟,来进一步掌握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方法。 一、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提供。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创设情景、呈现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的表格,用这个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测量采集数据,再根据数据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决。整个过程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发现,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参与材料的提供,他提供的也是生活经验中早已具备的,所以在解答时,他们显得更得心应手。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的方法。 探索如何求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时,我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怎么样的去计算,只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计算。如学生在计算平均身高时,有部分学生是笔算的,有的是口算的,甚至于有的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计算器进行计算速度快,而且只要方法得当,正确率比笔算、口算就高;同时又巩固了前一阶段的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所有的这些测量、计算的过程都是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为协作是让每一个人参与的基本途径,而

四年级奥数平均数应用题二

四年级奥数平均数应用 题二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平均数应用题(二) 平均数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是: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数学竞赛中出现的往往是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其特点或者是总数量、总份数各有几个部分数合并而成,或者是几个求平均数的过程交织在一起,解答时要注意明确与某个平均数相联系的总数量、总份数到底是什么. 例1四年级数学测验,第二小组同学的得分情况为:1人得98分,3人得92分,4人得86分,2人得76分.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例2小宇参加射击比赛,他一共打了10枪,每枪都射中靶子,位置如图中的“×” 所示,图中数字表示击中靶子各部位能得到的分数.请问:小宇此次打靶的平均分是多少? 随堂练习1 (1)一个食堂在四月份的前10天每天烧煤340千克,后20天中每天比原来节约30千克.这个月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千克? (2)有30千克奶糖,每千克10元;50千克水果糖,每千克8元;还有20千克巧克力糖,每千克12元.营业员把这三种糖混合在一起,成为什锦糖,每千克应售多少元?

例3 有甲、乙、丙3个数,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丙两数的和是82,乙、丙两数的和是86.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例4 已知甲、乙、丙、丁四个数的平均数是10,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8,求丙、丁两数的平均数. 随堂练习2 (1)甲、乙、丙三个数中,甲、乙的平均数是30,乙、丙的平均数是36,甲、丙的平均数是33.问: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2)有5个数的平均数是20,如果把其中的一个数改成4,这时候5个数的平均数是18.问: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例5王成期中考试语文、外语、自然的平均成绩是82分,数学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王成数学考了多少分? 例6寒假中,小荣兴致勃勃的读《少年百科全书》,第一天读了83页,第二天读了74页,第三天读了71页,第四天读了64页,第五天读的页数比五天的平均数还多3.2页,第五天读了多少页? 随堂练习3 (1)如果数据2,3,x,4的平均数是3,那么x是多少? (2)某次数学考试,前10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7分,前8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90分,第9名比第10名多2分.问:第10名同学多少分?

平均数第二课时 教案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 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9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

平均数案例

平均数案例 陈晓玲 老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老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老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老师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老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老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老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老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老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老师: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老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老师: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老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老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老师;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案例分析:

《平均数的应用》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打印版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43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 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 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比几分少? 师生共同演算: 平均分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课本练习十一 全课小结。

平均数应用题

平均数应用题(一)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比如,有两块田地(面积不一样大),秋收完毕后,为了比较两块地中哪一块的产量高,人们就要计算出每一块地的平均产量来比较;像求平均亩产量,平均分数,平均速度都是求平均数。 计算平均数时,用总数量除以相应的总份数,简要地可以写成: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一. 典型例题 例1. 四年级乒乓球队的同学测量身高,其中两个同学身高153厘米,一个同学身高152厘米,有两个同学身高149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147厘米,求四年级乒乓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分析与解:要求球队的平均身高,要先求出球队身高总和及总人数: (厘米) 除了这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 这七个人的身高分别是 153 153 152 149 149 147 147 把多的补给少的,直到每人都相等为止,这同样多的身高数就是这七个人的平均身高。(150厘米) 方法三:以最少的(147厘米)为标准,把多余的合起来再均分。 (厘米) 答:四年级乒乓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50厘米。

例2. 前进机床厂有三个车间,一车间有120名工人,月生产机床7200台,二车间有114名工人,月生产机床7068台,三车间有140名工人,月产机床10042台,求三个车间平均每个工人月产量是多少? 分析与解:先求出三个车间的月总产量,再求出三个车间的总人数。三个车间的月总产量除以总人数,就可得出三个车间平均每个工人的月产量。 =65(台) 答:三个车间平均每个工人的月产量为65台。 例3. 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是85分,后三次的平均分数是90分,问小明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 分析与解:利用前两次考试的平均分数,可以求出前两次考试的总分数。同理,也可以求出后三次考试的总分数,然后用前后几次考试的总分数除以总次数就是所求的平均分数,列式计算如下: (分) 答:小刚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88分。 例4. 小刚在期末考试时,地理成绩公布前他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数是92分,地理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成绩下降了2分,问小刚的地理考了多少分? 分析与解: 方法一:(92-2)×5-92×4 方法二:92-2-2×4 (分)(分)答:小明的地理考了82分。 例5. 小强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那么,他在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2018-06-16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平均数》,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把计算(怎样求平均数)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概念课其本质的东西,即概念的意义所在。在这次的两节课上,我和艳霞都重视了这一点,但一节课下来,总感觉亦步亦趋,在牵着学生走。我们小组人员在议课之后,我有所感悟:一是在一节课上我承载了太多的教学任务: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表示的是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易受其中一个数据影响变大或变小,平均数不是表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等。再加上平均数这一课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该重新如何定位呢?如果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定哪些目标比较合适?第二课时呢?梳理之后,重新定位如下: 第一课时分析定位: 1.通过例2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困惑,让学生明白人数不等的情况下不能比总数,那该怎么办呢?导入本节新课。 2.出示例1让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操作演示后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因为必须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一部分后得到的,为后面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打下感知基础)然后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打通移多补少与计算法之间的联系:通过移多补少让学生直观看到每人都收集了13个水瓶后,让学生理解这就相当于把四个人的总数平均分成四份后得到的,进而引出计算法。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并会求平均数。 3.出示学生投篮表,让学生用移多补少或计算法求出三组数的平均数,再次感知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一课时不必强调学生用哪一种方法,重要的是通过材料来感知) 4.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合理估计平均数的大小,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然后让学生通过验证,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平均数的应用题及答案

平均数的应用题及答案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比如:求平均分数、平均年龄、平均气温、平均身高、平均亩产量……这是小学学习阶段经常接触的问题。 例1. 妈妈买来香蕉 5千克,每千克2.4元;梨4千克,每千克3.2元;贡桔11千克,每千克4.2元。妈妈买的这些水果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分析:要求水果平均每千克多少元,就要求出这几种水果的总价和总重量,最后求平均数,即平均每千克水果的价钱。 解:(2.4×5+3.2×4+4.2×11)÷(5+4+11) =(12+12.8+46.2)÷20 =71÷20 =3.55(元) 答:妈妈买的这些水果平均每千克3.55元。 例2. 小明期末数学、语文、艺术、综合实践平均成绩为90分,加上体育成绩后,五门功课的平均分数下降了2分,小明体育考了多少分? 分析一:由小明期末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数,可以求出四门功课的总分数,五门功课的平均分下降2分,即五门功课平均分数是90-2=88(分),那么五门功课的总分为88×5=440(分)。五门比四门总分多的分数就是体育学科的成绩。 解法1:(90-2)×5-90×4

=80(分) 解法2:90-2-2×4 =90-2-8 =88-8 =80(分) 答:小明体育考了80分。 例3. 甲、乙、丙三个人各拿出同样多的钱合买同样单价的练习本。买来之后,甲和乙都比丙多要6本,因此,甲、乙分别给丙人民币0.96元。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多少元? 分析一:假定三人各拿出同样的钱,应各分得同样多的练习本,但实际甲和乙都比丙多6本,一共多12本,如果把多的12本再均分给三人,则甲应退2本给丙,乙也应退2本给丙,即甲和乙分别退给丙0.96元,因此0.96元就是2本练习本的价钱。 解法1:0.96÷(6-6×2÷3) =0.96÷2 =0.48(元) 分析二:由于甲比丙多6本,乙也比丙多6本,只要把每人多的本数平均分成3份,每份6÷3=2(本),也就是甲给丙补上的0.96元,即求出每本单价。 解法2:0.96÷(6÷3)

《平均数2》教学反思.

《平均数2》教学反思 2018-07-05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平均数》,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们经常把计算(怎样求平均数)放在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概念课其本质的东西,即概念的意义所在。在这次的两节课上,我和艳霞都重视了这一点,但一节课下来,总感觉亦步亦趋,在牵着学生走。我们小组人员在议课之后,我有所感悟:一是在一节课上我承载了太多的教学任务: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表示的是这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平均数易受其中一个数据影响变大或变小,平均数不是表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等。再加上平均数这一课本身就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那么该重新如何定位呢?如果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定哪些目标比较合适?第二课时呢?梳理之后,重新定位如下: 第一课时分析定位: 1.通过例2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困惑,让学生明白人数不等的情况下不能比总数,那该怎么办呢?导入本节新课。 2.出示例1让学生通过“移多补少”直观操作演示后引出“平均数”这个概念。(因为必须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一部分后得到的,为后面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打下感知基础)然后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打通移多补少与计算法之间的联系:通过移多补少让学生直观看到每人都收集了13个水瓶后,让学生理解这就相当于把四个人的总数平均分成四份后得到的,进而引出计算法。这一环节必须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并会求平均数。 3.出示学生投篮表,让学生用移多补少或计算法求出三组数的平均数,再次感知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一课时不必强调学生用哪一种方法,重要的是通过材料来感知) 4.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合理估计平均数的大小,进一步感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然后让学生通过验证,进一步理解平均数。

专题三-平均数应用题及其答案

专题三平均数应用题 温馨提醒: “平均”含义:将一些数量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同样多,这就是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问题”:我们经常遇到的,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平均速度等问题,公式为: 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 解题技巧:移多补少,使每一份量相等。 例1、甲乙丙三人在银行存款,丙的存款是甲乙两人存款的平均数的1.5倍,甲乙两人存款的和是2400元。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存款多少元? 思路点拨:要求甲乙丙三人平均每人存款多少元,先要求得三人存款的总数。 (2400÷2×1.5+2400)÷3=1400元 ◆举一反三:1、小华的期中考试成绩在外语成绩宣布前,他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是90分。外语成绩 宣布后,他的平均分数下降了2分。小华外语成绩是多少分? 2、朝阳小学五年级两个班,1班51人,2班49人,期中考试两个班全体同学的平均成绩是81分。已知2班的平均成绩比1班的平均成绩高7分,那么2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3、某农场前3天共收稻谷450公顷,后3天平均每天比前3天多收稻谷60公顷,这个农场在这6天里平均每天收稻谷多少公顷? 思路点拨:1、先求出四门功课的总分,再求出一门功课的的总分,然后求得外语成绩。 (90–2)×5–90×4=80分 2、如果给2班的美味同学减去7分,那么两班的平均成绩就一样多了,综合算式: 81×(49+51)-49×7÷(49+51)+7=84.57 3、〔(450÷3+60)×3+450〕÷6=180(公顷) 例2:甲、乙、丙拿出同样多的钱合买相同单价的练习本,买来之后甲和乙都比丙多拿6本,因此甲、乙分别给丙0.96元,每本练习本多少钱? 思路点拨:1、本题是一道剩余平均分问题,0.96÷(6-6×2÷3)=0.48(元) ◆举一反三:1、甲种酒每千克30元,乙种酒每千克24元。现在把甲种酒13千克与乙种酒8千克 混合卖出,当剩余1千克时正好获得成本,每千克混合酒售价多少元? 2、甲乙丙三人各拿出相等的钱去买同样的图书。分配时,甲要22本,乙要23本,丙要30本。因此,丙还给甲13.5元,丙还要还给乙多少元? 思路点拨:1、要求每千克混合酒售价多少元,要先求得两种酒的总价钱和两种酒的总千克数。因为当剩余1千克时正好获得成本,所以在总千克数中要减去1千克。 (30×13+24×8)÷(13+8–1)=29.1元 2、除去平均数22还多余的本数为9本,9÷3=3(本),因此丙还给甲13.5元应该是3本的价钱

2011平均数(二)教案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李军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28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28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28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自学课本P128探究 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时,统计中常用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把各组的看作相应组中值的。 2.独立完成课本P129练习2 3.小组讨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步骤

四年级平均数应用题

1.五一班原有女生20人,他们的体重平均为36千克,后来又有两个女同学插班,这两个女同学的体重分别为32千克和38千克。求现在这个班女生体重平均是多少千克? 2.①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共植树126棵,这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②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每人植树3棵,求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一台拖拉机上午工作5小时,平均每小时耕地15公亩,下午工作3小时,共耕地36公亩,求拖拉机一天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亩?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20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1.三八妇女商店今年一季度三个月的营业额分别是15846.8元,17036.64元和18574.06元,平均每月的营业额是多少元? 2.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4次,共运25.5吨,下午运了5次,比上午多运7.5吨,平均每次运料多少吨? 3.某煤矿两个采煤小组,第一组有10人,每人每天采煤625吨;第二小组有15人,每人每天采煤7.5吨。两组平均每人每天采煤多少吨? 4.六小班分两个小组进行比赛,第一组18人,一分钟共跳2160下,第二小组22人,平均每人每分钟跳124下,这个班平均每人每分跳几下? 5.一列火车32小时共行1504千米。已知这列火车先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11小时,又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行驶9小时,求在其余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如果有甲、乙两数,甲比乙多a,请你表示出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多少?(用三种不同的方法 表示) 2、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的2倍少20,丙数比乙数乘以0.25多48,求甲、乙、丙的平均数是多 少? 3、有6个数,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成2,这六个数的平均数为6,求这个改动的数原 来是多少? 4、从山脚到山顶,明明以每分钟走50米,要走18分钟,按原路返回到山脚,明明每分钟走75 米,求明明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5、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40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采224只蘑菇,平均 每天采28只,这几铁台中有几天是下雨天? 6、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30,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4,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2,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7、小明和其他11人参加数学考试,那11人的平均成绩是87分,小明的成绩比12人的平均成绩高5.5分,小明的数学考试成绩是多少? 8、五位裁判员给一名体操队员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64分;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72分;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9.61分,求最高分和最低分各是多少?五位裁判打出分的平均分是多少?

四年级平均数应用题

1.五一班原有女生20人,他们的体重平均为36千克,后来又有两个女同学插班,这两个女同学的体重分别为32千克和38千克。求现在这个班女生体重平均 是多少千克? 2.①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共植树126棵,这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②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每人植树3棵,求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3.一台拖拉机上午工作5小时,平均每小时耕地15公亩,下午工作3小时,共耕地36公亩,求拖拉机一天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亩? 4.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20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 1.三八妇女商店今年一季度三个月的营业额分别是15846.8元,17036.64元和18574.06元,平均每月的营业额是多少元? 2.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4次,共运25.5吨,下午运了5次,比上午多运7.5吨,平均每次运料多少吨? 3.某煤矿两个采煤小组,第一组有10人,每人每天采煤625吨;第二小组有15人,每人每天采煤7.5吨。两组平均每人每天采煤多少吨? 4.六小班分两个小组进行比赛,第一组18人,一分钟共跳2160下,第二小组22人,平均每人每分钟跳124下,这个班平均每人每分跳几下? 5.一列火车32小时共行1504千米。已知这列火车先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11小时,又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行驶9小时,求在其余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1、如果有甲、乙两数,甲比乙多a,请你表示出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多少?(用三种不同的方法 表示) 2、甲数是50,乙数比甲数的2倍少20,丙数比乙数乘以0.25多48,求甲、乙、丙的平均数是多 少? 3、有6个数,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成2,这六个数的平均数为6,求这个改动的数原 来是多少? 4、从山脚到山顶,明明以每分钟走50米,要走18分钟,按原路返回到山脚,明明每分钟走75 米,求明明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5、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40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采224只蘑菇,平均 每天采28只,这几铁台中有几天是下雨天? 6、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30,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4,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2,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7、小明和其他11人参加数学考试,那11人的平均成绩是87分,小明的成绩比12人的平均成绩高5.5分,小明的数学考试成绩是多少?

平均数的应用

平均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第43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懂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篮球队的身高统计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一说谁最高,谁最矮。 2、如果两个篮球队进行身高比较,你认为哪个队队员身高高些?王强是欢乐队中最高的队员,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个信息就下结论欢乐队总体身高比开心队高吗?为什么? 3、讨论:怎样比较两支球队的整体身高情况。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引导学生探索用平均数的方法比较) 1、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进行平均数计算。 2、提问:142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欢乐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3、144厘米表示什么?它是指开心队某个队员的身高吗? 4、你能告诉我们两个队的总体身高比较情况吗? 虽然欢乐队中的王强是两个队中最高的,但欢乐队的总体身高情况不如开心队,体会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一个很好的统计量。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需要运用“平均数”知识来解决问题? 师:看到你们这么勤奋好学,又学得那么有水平。老师今天也特别高兴,我相信你们以后会发现和自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其实“平均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在生活实际中应用也很广,你们回忆得起来吗?对我们上课的评分,也可以来比较,哪一周课堂得分高、哪一周课堂得分低?我们也可以进行比较出示上两周课堂评分。 [板书: 100分 98] [板书: 99分 99] [板书: 98分 99] [板书: 100分 100] [板书: 96分 98] [板书: 98分 100]你们认为第一周课课堂评分肯定比几分多,

求平均数应用题专项训练

求平均数应用题专项训练 1.①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共植树126棵,这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②五(1)班有学生48人,共植树99棵,五(2)班有学生42人,每人植树3棵,求两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2.一台拖拉机上午工作5小时,平均每小时耕地15公亩,下午工作3小时,共耕地36公亩,求拖拉机一天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亩? 3.一艘轮船从甲港开往乙港每小时30千米,返回时逆水,每小时20千米,求往返的平均速度。 4、一辆汽车给工厂运送原料,上午运了4次,共运25.5吨,下午运了5次,比上午多运7.5吨,平均每次运料多少吨? 5.六小班分两个小组进行比赛,第一组18人,一分钟共跳2160下,第二小组22人,平均每人每分钟跳124下,这个班平均每人每分跳几下? 6.一列火车32小时共行1504千米。已知这列火车先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11小时,又以每小时42千米的速度行驶9小时,求在其余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7、有6个数,平均数是8,如果把其中一个数改成2,这六个数的平均数为6, 求这个改动的数原来是多少? 8、五一班原有女生20人,他们的体重平均为36千克,后来又有两个女同学插班,这两个女同学的体重分别为32千克和38千克。求现在这个班女生体重平均是多少千克? 9、从山脚到山顶,明明以每分钟走50米,要走18分钟,按原路返回到山脚, 明明每分钟走75米,求明明上、下山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10、小兔子采蘑菇,晴天每天能采40只,雨天每天只能采24只,它一连几天采 224只蘑菇,平均每天采28只,这几铁台中有几天是下雨天?

1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30,乙、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4,甲、丙两数的平均数是32,求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12、小明和其他11人参加数学考试,那11人的平均成绩是87分,小明的成绩比12人的平均成绩高5.5分,小明的数学考试成绩是多少? 13、五位裁判员给一名体操队员打分,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64分;只去掉一个最低分,平均得9.72分;只去掉一个最高分,平均得9.61分,求最高分和最低分各是多少?五位裁判打出分的平均分是多少? 14、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75,A与 B的平均数比C与D的平均数多2,A是90,B是多少? 15、A,B,C,D四个数的平均数是84.已知A与B的平均数是72,B与C的平均数是76,B与D的平均数是80,那么D是多少? 16.五个数A,B,C,D,E,每次去掉一个数,将其余四个数求平均数,这样计算了五次,得到下面五个数:17,25,27,32,39.求A,B,C,D,E这五个数的平均数. 17.有三个数,每次选取其中两个数,算出这两个数的平均值,再加上余下的第三个数,这样算了三次,得到35,27,25三个数,那么原来三个数各是多少? 18、某班一次数学考试的平均分为88分,只有小明因病没有参加考试,第二天他补考的成绩是79分,加上小明的成绩后,该班的平均成绩是87.8,这个班有多少人? 19.有五个数,每次选取其中的四个数,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再加上另外的一个数,用这样的方法计算了五次,分别得到以下五个数:24,27,29,32,38.求原来五个数中最小的数. 20.甲、乙、丙、丁四人体重各不相同.其中有两人的平均体重与另外两人的平均体重相等.甲与乙的平均体重比甲与丙的平均体重少8千克,乙与丙的平均体重是49千克.求(1)甲、乙、丙、丁四人的平均体重. (2)乙的体重.

平均数第二课时教案

20.1.1平均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 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 2、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P141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 四、课堂引入 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 (1)请同学读P140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 (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 (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比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五、随堂练习 1、某校为了了解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作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初二某班50名学生某一天做数学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统计表 (1)第二组数据的组中值是多少? (2)求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 2、某班40名学生身高情况如下图, 请计算该班学生平均身高

平均数应用题及答案

平均数应用题及答案 应用题是数学中典型的练习,以下是整理的平均数应用题及答案! 例1. 妈妈买来香蕉5千克,每千克2.4元;梨4千克,每千克3.2元;贡桔11千克,每千克4.2元。妈妈买的这些水果平均每千克多少元? 分析:要求水果平均每千克多少元,就要求出这几种水果的总价和总重量,最后求平均数,即平均每千克水果的价钱。 解:(2.4×5+3.2×4+4.2×11)÷(5+4+11) =(12+12.8+46.2)÷20 =71÷20 =3.55(元) 答:妈妈买的这些水果平均每千克3.55元。 例2. 小明期末数学、语文、艺术、综合实践平均成绩为90分,加上体育成绩后,五门功课的平均分数下降了2分,小明体育考了多少分? 分析一:由小明期末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数,可以求出四门功课的总分数,五门功课的平均分下降2分,即五门功课平均分数是90-2=88(分),那么五门功课的总分为88×5=440(分)。五门比四门总分多的分数就是体育学科的成绩。 解法1:(90-2)×5-90×4

=80(分) 解法2:90-2-2×4 =90-2-8 =88-8 =80(分) 答:小明体育考了80分。 例3. 甲、乙、丙三个人各拿出同样多的钱合买同样单价的练习本。买来之后,甲和乙都比丙多要6本,因此,甲、乙分别给丙人民币0.96元。每本练习本的价钱是多少元? 分析一:假定三人各拿出同样的钱,应各分得同样多的练习本,但实际甲和乙都比丙多6本,一共多12本,如果把多的12本再均分给三人,则甲应退2本给丙,乙也应退2本给丙,即甲和乙分别退给丙0.96元,因此0.96元就是2本练习本的价钱。 解法1:0.96÷(6-6×2÷3) =0.96÷2 =0.48(元) 分析二:由于甲比丙多6本,乙也比丙多6本,只要把每人多的本数平均分成3份,每份6÷3=2(本),也就是甲给丙补上的0.96元,即求出每本单价。 解法2:0.96÷(6÷3)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教案 平均数第二课时

20.1.1 平均数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频数分布表(或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用样本平均数对总体进行估计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思考、推理与计算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理解,体验统计中的思维方式与数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加深用样本对总体进行估计的思想认识. 【情感态度】 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激发学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频数分布中的平均数的计算及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思想. 【教学难点】 频数分布表(或直方图)中数据的确定及相应权的意义.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 下表是某班学生右眼视力的检查结果: 你能求出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水平吗?与同伴交流. 二、 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在求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x 1出现f 1次,x 2出现f 2次,…,x k 出现f k 次(这里f 1+f 2+…f k =n ),那么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112212k k k x f x f x f x f f f ++?=++?叫x 1,x 2…xk 这k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f 1,f 2,…,f k 分别叫做x 1,x 2…,x k 的权. 探究 为了解5路公共汽车的营运情况,公交部门统计了某天5路公共汽车每个运行班次的载客量,得到下表:

这天5路公共汽车平均每班的载客量是多少? 【教学说明】老师提问后,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然后教师给予指导,说明在不知道原始数据情况下,可以利用组中值和频数近似地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在1≤x <21情况下,有3个班次,那么这3个班次的平均数为1212 +=11,从而可以估计这天5路公共汽车的载客量在1≤x <21情况下的总数为11×3=33人;类似地可得到这天5路公共汽车载客总量应约为11×3+31×5+51×20+71×22+91×18+111×15,因而平均每个班次的载客量约为11331551207122911811115733520221815 ?+?+?+?+?+?≈+++++人. 试一试 为了绿化环境,柳荫街引进一批法国梧桐,三年后这些树的树干的周长情况如图所示,计算这批法国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精确到0.1cm ).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能否确定各组数据的组中值,能不能根据组中值来求这批梧桐树干的平均周长. 三、 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 某灯泡厂为了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查了10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寿命如下表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