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发展现状

与趋势分析

Email:beautyhappy521@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

0 引言

未来战场状况瞬息万变,实时掌握正确的情报信息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对敌照相侦察是进行情报收集的有效手段。然而利用各种天然环境与人为工事、配合黑夜与恶劣气候条件、隐蔽及掩护部队(武器)行踪可使得传统光学影像无能为力,这也给雷达影像以发展契机。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雷达。它是二十世纪高新科技的产物,是利用合成孔径原理、脉冲压缩技术和信号处理方法,以真实的小孔径天线获得距离向和方位向高分辨率遥感成像的雷达系统,在成像雷达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高速数字芯片的出现以及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发展,使SAR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实时处理信号的能力,并已经成为现代战争军事情报侦察的重要工具[1]。了解与研究国外SAR侦察卫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无论是对我国开发新的SAR卫星系统还是研究反SAR侦察技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外SAR侦察卫星的发展现状

1.1 美国的Lacrosse卫星

“长曲棍球”(Lacrosse)卫星是美国的军用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它不仅适于跟踪舰船和装甲车辆的活动,监视机动或弹道导弹的动向,还能发现伪装的武器和识别假目标,甚至能穿透干燥的地表,发现藏在地下数米深处的设施。美国已经发射了Lacrosse-1(1988年12月)、Lacrosse-2(1991年3月)、Lacrosse-3(1997年10月)、Lacrosse-4(2000年8月)、Lacrosse-5(2005年4月),其中Lacrosse-1已经退役,并正在研制Lacrosse-6,分辨率从最初的1 m提高到0.3 m。“长曲棍球”卫星已成为美国卫星侦察情报的主要来源,美国军方计划再订购6台“长曲棍球”卫星上的SAR,每台SAR的价格约5亿美元[2]。

1.2 美国的Discover II卫星

“发现者II”(Discover II)卫星是由美国空军、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和国家情报局(NRO)联合开发的SAR卫星系统,计划开始时间为1998年2月,预计完成时间为2010年。Discover II能够提高对战场的监测和侦察能力,通过多星协作实现对全球地面目标的精确监控,实现高距离分辨率地面动目标检测(HRR-GMTI)、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和获得高分辨率数字地形高程数据(DTED)的能力[3]。

最初,Discoverer II计划包含24颗近地轨道卫星,入射角约为54度,组成Walker星座,轨道高度为770km。现在的Discoverer II计划研制并发射了两颗HRR-GMTI/SAR卫星用于实验,这两颗卫星集成TES(Tactical Exploitation System:战术拓展系统)系统,将对其进行一年的在轨观测论证。这些论证将为将来的多星星座系统在技术可行性、耗资、任务完成能力等方面提供可靠的参考[4]。

1.3 以色列的TecSAR卫星

以色列的TecSAR间谍卫星于2008年1月21日在印度斯里赫里戈达的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2008年1月31日得到了第一幅SAR图像。该卫星重量达300kg,其中包括100kg的合成孔径雷达有效载荷。这种多模式有效载荷采用电子束控制,它是一种低地球轨道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演示器,将以大约每90分钟一次的速率通过特定的目标区域,主要用于对传言正在进行核武器开发的伊朗进行侦察。

TecSAR的合成孔径雷达有效载荷能够在白天、夜晚及全天候条件下提供高分辨率图像(最高可以辨别地面10厘米范围的图像),并能在24小时内提供双倍数量的可用情报,可工作在多种模式,并且其天线非常敏捷,可以很快地从一个目标调整向另一个目标[5]。

1.4 意大利的Cosmo-skymed卫星

由意大利自行研制的、花费约9亿欧元的军民两用Cosmo-skymed (Constellation of Small Satellites for Mediterranean Basin Observation)卫星是一个新的地球观测系统,它是基于4颗雷达卫星的星座,每颗卫星运行在高度为619.6km的太阳同步轨道上。前两颗卫星已于2007年6月与2007年12月发射升空,剩余两颗将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发射。该星座与成熟的地面设备将全天时、全天候地监测地球表面,最高分辨率为1米,扫描带宽为10公里,且可以利用不同入射角的两颗雷达测量数据干涉形成三维立体图像,具备雷达干涉测

量地形的能力[6]。

1.5 德国的SAR-Lupe

德国的SAR-Lupe军事雷达卫星,是欧洲高分辨率天基成像雷达的首次应用[7]。该系统独特的设计概念是包括五颗卫星的星座,分布在三个不同轨道上。在轨道上只要有2颗卫星就能保证该系统正常工作,之所以要发射5颗卫星主要是为预防卫星在轨道上发生故障。该系统卫星每颗重770公斤。卫星搭载的雷达成像设备可以在任何照明和气象条件下对地表设施进行观测和拍照,其图像分辨率约为0.7米。卫星还可以辨认运动中的汽车及飞机型号,并能识别地面“特殊设施”。整个系统耗资约3亿欧元,设计工作年限为10年。前三颗SAR-Lupe卫星分别于2006年12月、2007年7月、2007年11月发射成功,后两颗将于2008年中期发射。最后两颗SAR-Lupe卫星的技术改造工作已经开始,项目名称为SARah,主要目的是研制有源雷达系统,尤其是高功率放大器管。

SAR—Lupe是目前世界上重量最小的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其装备有星间通信链路,以加快成像指令从一颗卫星向另一颗卫星的传递速度,缩短图像获取的延迟时间。地面控制人员可将成像指令发给处在地面站视线范围内的一颗卫星,该卫星会通过星间无线电通信链路将这一指令直接传递给处在德国军方想要对那里成像的另一地方上空的卫星。利用这些卫星上的星间通信链路,欧盟军事终端用户能够在成像指令发出后11小时内接收到卫星对全球任一地点拍摄的图像数据。SAR—Lupe卫星必将增强欧洲空间监视能力[8]。

1.6 其他SAR侦察卫星

俄罗斯正在研制一颗名为“秃鹰E”(Kondor-E)的S波段小型雷达卫星,该卫星只有800千克(国外类似卫星重达2-3吨),且费用比国外类似卫星减少4-5倍。其多功能雷达可提供Kondor-E轨道两侧各500千米范围内的高分辨率图像,还能提供30幅数字地图模拟图像[9]。

日本于2006年1月24日发射了一颗Alos(Advanced Land Observing Satellite)卫星,Alos配备了相控阵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具有24.00-89.00米微波谱段极化分辨率,可实现全天候的陆地观测[10]。

韩国将于2008年发射“阿里郎-5”号多用途卫星,该卫星上搭载最主要的信息捕获装备是合成孔径雷达,它可以用来对地表农作物生长状况、地下资源探测等进行远距离观测及拍摄,并向韩国科技部门提供多种科学数据信息。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该雷达是通过捕获地面映像来获得数据的,因此它不受空中云层

及夜晚光线不足的限制,从这一点上来说,它将有可能实现军事用途[11]。

2 国外SAR侦察卫星的发展趋势

纵观国外SAR侦察卫星的发展过程,随着需求的扩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主要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2.1多参数(多频段、多极化和多视角)是未来星载SAR的主要特征

SAR不同的极化方式能使被探测的地物具有不同的电磁响应,即具有不同的后向散射特性,地物层次变化对比亦不相同。因此,采用多极化方式,可以显著改善信号和图像的详细性和可靠性,再加上在不同频段和不同的视角下对地观测,就可以完整地定量分析地面目标的雷达散射特性。正是如此,多参数SAR 系统必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2.2 小型化成为未来星载SAR的主要趋势

随着战场环境的日益变化,大卫星逐步暴露出一些明显的弊端,主要体现于造价高昂、维护不便、应急发射困难、战术保障和快速反应能力有限等等。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轻型天线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固态电子器件技术等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卫星的重量和体积,使性能高、体积小、重量轻和成本低的小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研制成为可能。与大卫星相比,小卫星的战场生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要强得多,并已经发挥了一些作用。SAR卫星应用的效费比明显提高,研制费用大幅降低,在军事和经济上的应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普及,研制SAR卫星的国家越来越多,天基SAR已经不再是少数大国的专利。

2.3 SAR卫星与可见光卫星的多星组网是未来主要的应用模式

多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和光学卫星组网可提高侦察情报的时效性,即将航天侦察的“盲区”降至最低,也可弥补可见光成像受气候条件限制的不足,并发挥SAR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揭露伪装的特点,使各种侦察卫星优势互补。由其构成的图像情报获取系统,既可以对各国军事目标进行长期的、大范围战略侦察和军事测绘,又可以根据未来战争的发展,对局部战场进行高分辨率、高重复性的战术侦察和打击效果评估等。

2.4 分布SAR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分布SAR并不是简单的卫星组网,它是利用2颗或多颗轨道具有相互关系的卫星配合工作,一颗卫星发射多颗卫星接收,或多颗卫星发射多颗卫星接收,

实现单颗卫星不能实现的功能,或获得单颗卫星不能达到的技术指标。如实现干涉SAR成像、地面运动目标显示、增加成像带宽、提高SAR图像分辨率等。

2.5军用和民用卫星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在商业民用和军事侦察上都具有比较大的应用价值,但两者对雷达卫星的技术指标的要求侧重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商业民用要求雷达卫星具有宽的测绘带宽和高精度的辐射定标,并具有中等分辨率的图像(一般低于5 m);军事侦察在强调测绘带宽的同时,更强调高分辨率,分辨率一直是军事侦察中最关键的技术指标,军用侦察卫星的图像分辨率一般应优于1 m。随着卫星技术的提高,工作模式的增多,卫星的功能和技术指标也不断提高,有些卫星虽然是商业民用卫星,也具有较大的军事应用价值,如欧洲正着眼于军民两用的“预备队”,即德国的Terra-SARX波段雷达卫星和意大利的“Cosmo-skymed”雷达卫星。德国计划发射由两颗Terra-SARX波段卫星组成的编队系统,可提供精确度优于2米的三维图像。意大利政府希望制造4颗“Cosmo-skymed”卫星,当4颗卫星全都进入619千米高的轨道工作时,将能够以12小时的周期拍摄地球表面任何地方的图像。它们具备多种不同的地面分辨率模式,分辨率在1-100米之间。

3 结束语

SAR侦察卫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不受大气传播和气候影响、穿透力强等优点,并对某些地物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这些特点使它在军事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必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的杀手锏。因此,各航天国家纷纷计划或发展自己的SAR侦察卫星。21世纪必将是SAR侦察卫星飞速发展的新世纪。

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 众淘网专业购物导航网站

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list.php/50006843.html 女鞋频道

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list.php/0--1-1000000-%25BC%25D2%25B7%25C4. html 家纺频道

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list.php/0--1-1000000-%25C5%25AE%25D7%25B0. html 女装频道

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list.php/50006842.html 箱包频道

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list.php/0--1-1000000-%25BC%25F5%25B7%25CA. html 减肥频道

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list.php/0--1-1000000-%25BB%25A4%25C0%25ED. html 美容减服频道

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list.php/0--1-1000000-%25CA%25D6%25BB%25FA .html手机频道

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list.php/0--1-1000000-%25CA%25FD%25C2%25EB %25CF%25E0%25BB%25FA.html数码频道

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光电雷达技术 课程论文 题目激光雷达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应用前景

专业光学工程 姓名白学武 学号2220140227 学院光电学院 2015年2月28日 摘要:激光雷达无论在军用领域还是民用领域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介绍了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工作特点及分类,介绍了它们的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以及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引言 激光雷达是工作在光频波段的雷达。与微波雷达的T作原理相似,它利用光频波段的电磁波先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然后将其接收到的同波信号与发射信号相比较,从而获得目标的位置(距离、方位和高度)、运动状态(速度、姿态)等信息,实现对飞机、导弹等目标的探测、跟踪和识别。 激光雷达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分类。如按照发射波形和数据处理方式,可分为脉冲激光雷达、连续波激光雷达、脉冲压缩激光雷达、动目标显示激光雷达、脉冲多普勒激光雷达和成像激光雷达等:根据安装平台划分,可分为地面激光雷达、机载激光雷达、舰载激光雷达和航天激光雷达;根据完成任务的不同,可分为火控激光雷达、靶场测量激光雷达、导弹制导激光雷达、障碍物回避激光雷达以及飞机着舰引导激光雷达等。 在具体应用时,激光雷达既可单独使用,也能够同微波雷达,可见光电视、

红外电视或微光电视等成像设备组合使用,使得系统既能搜索到远距离目标,又能实现对目标的精密跟踪,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战术应用方式。 一、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状况 1.1关键技术分析 1.1.1空间扫描技术 激光雷达的空间扫描方法可分为非扫描体制和扫描体制,其中扫描体制可以选择机械扫描、电学扫描和二元光学扫描等方式。非扫描成像体制采用多元探测器,作用距离较远,探测体制上同扫描成像的单元探测有所不同,能够减小设备的体积、重量,但在我国多元传感器,尤其是面阵探测器很难获得,因此国内激光雷达多采用扫描工作体制。 机械扫描能够进行大视场扫描,也可以达到很高的扫描速率,不同的机械结构能够获得不同的扫描图样,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扫描方式。声光扫描器采用声光晶体对入射光的偏转实现扫描,扫描速度可以很高,扫描偏转精度能达到微弧度量级。但声光扫描器的扫描角度很小,光束质量较差,耗电量大,声光晶体必须采用冷却处理,实际工程应用中将增加设备量。 二元光学是光学技术中的一个新兴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衍射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细微加工技术基础上的光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利用二元光学可制造出微透镜阵列灵巧扫描器。一般这种扫描器由一对间距只有几微米的微透镜阵列组成,一组为正透镜,另一组为负透镜,准直光经过正透镜后开始聚焦,然后通过负透镜后变为准直光。当正负透镜阵列横向相对运动时,准直光方向就会发生偏转。这种透镜阵列只需要很小的相对移动输出光束就会产生很大的偏转,透镜阵列越小,达到相同的偏转所需的相对移动就越小。因此,这种扫描器的扫

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热点解析

合成孔径雷达的研究热点解析 导读: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利用合成孔径原理,实现高分辨的微波成像,具备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大幅宽等多种特点,最初主要是机载、星载平台,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弹载、地基SAR、无人机SAR、临近空间平台SAR、手持式设备等多种形式平台搭载的合成孔径雷达,广泛用于军事、民用领域。 SAR用一个小天线作为单个辐射单元,将此单元沿一直线不断移动,在不同位置上接收同一地物的回波信号并进行相关解调压缩处理。一个小天线通过运动方式就合成一个等效大天线,这样可以得到较高的方位向分辨率,同时方位向分辨率与距离无关,这样SAR就可以安装在卫星平台上而可以获取较高分辨率的SAR图像。 SAR研究热点之一:新体制论证 SAR系统设计追求的目标:图像质量高(空间和辐射分辨率高),成像幅宽大,具备多模式(扫描、可变入射角条带、斜视、聚束)、多波段、全极化、三维成像、动目标检测与成像能力,对平台运动姿态变化的适应能力强。为此,SAR平台必须安装精密的导航和姿态测量系统(GPS/INS/IMU),多平台之间必须采用精密的时间同步设备(如原子钟、GPS 授时等),SAR系统必须采用全极化相控阵天线(灵活的波束扫描能力、大功率合成能力和良好的鲁棒性)、采用极高频率稳定度的振荡源、增大发射信号带宽(有时必须采用子带合成)、多通道同时接收处理,以及与系统设计相适应的灵活、稳定、实时性强的成像与图像处理算法。新系统设计中的三大同步(时间、空间和相位)、波位设计、性能指标分析和各种误差源的影响分析等是研究热点 SAR从发明至今,from strip mode,to spotlight and scan mode,分辨率的提升带来很多系统硬件、成像算法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单极化至全极化,同样也影响着SAR硬件不断更新换代。此外,用户对SAR系统的稳定性和定量特性要求越来越高,也促使SAR不断增强变壮。 SAR研究热点之二:新体制和特殊应用条件下的成像在一些新体制SAR 、小平台(如无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SAR)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 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2) 1.1 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 (2) 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分类 (3) 1.3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特点 (4) 2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史 (5) 2.1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5) 2.1.1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表 (6) 2.1.2 世界各国的SAR系统 (9) 2.2 我国的发展概况 (11) 2.2.1 我国SAR研究历程表 (11) 2.2.2 国内各单位的研究现状 (12) 2.2.2.1 电子科技大学 (12) 2.2.2.2 中科院电子所 (12) 2.2.2.3 国防科技大学 (13) 2.2.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 3 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 (13)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 (14) 4.1 多参数SAR系统 (15) 4.2 聚束SAR (15) 4.3极化干涉SAR(POLINSAR) (16) 4.4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 (16) 4.5 小型化成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的主要趋势 (17) 4.6 性能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17) 4.7 多功能、多模式是未来星载SAR的主要特征 (18) 4.8 雷达与可见光卫星的多星组网是主要的使用模式 (18) 4.9 分布SAR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18) 4.10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与反干扰成为电子战的重要内容 (19) 4.11 军用和民用卫星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19) 5 与SAR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 (20) 5.1 国内外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的研究现状 (20) 5.2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20) 5.3 SAR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 (22) 5.4 恒虚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25) 5.5 SAR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27) 5.6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31) 5.7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动态 (33) 5.8 SAR图像地理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 (35) 5.9 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的发展状况 (37) 5.10 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动态 (38) 5.1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简史与应用 (38)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发展现状 与趋势分析 Email:beautyhappy521@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 0 引言 未来战场状况瞬息万变,实时掌握正确的情报信息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重要因素,对敌照相侦察是进行情报收集的有效手段。然而利用各种天然环境与人为工事、配合黑夜与恶劣气候条件、隐蔽及掩护部队(武器)行踪可使得传统光学影像无能为力,这也给雷达影像以发展契机。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雷达。它是二十世纪高新科技的产物,是利用合成孔径原理、脉冲压缩技术和信号处理方法,以真实的小孔径天线获得距离向和方位向高分辨率遥感成像的雷达系统,在成像雷达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发展、高速数字芯片的出现以及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的发展,使SAR具备全天候、全天时工作和实时处理信号的能力,并已经成为现代战争军事情报侦察的重要工具[1]。了解与研究国外SAR侦察卫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无论是对我国开发新的SAR卫星系统还是研究反SAR侦察技术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外SAR侦察卫星的发展现状 1.1 美国的Lacrosse卫星 “长曲棍球”(Lacrosse)卫星是美国的军用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它不仅适于跟踪舰船和装甲车辆的活动,监视机动或弹道导弹的动向,还能发现伪装的武器和识别假目标,甚至能穿透干燥的地表,发现藏在地下数米深处的设施。美国已经发射了Lacrosse-1(1988年12月)、Lacrosse-2(1991年3月)、Lacrosse-3(1997年10月)、Lacrosse-4(2000年8月)、Lacrosse-5(2005年4月),其中Lacrosse-1已经退役,并正在研制Lacrosse-6,分辨率从最初的1 m提高到0.3 m。“长曲棍球”卫星已成为美国卫星侦察情报的主要来源,美国军方计划再订购6台“长曲棍球”卫星上的SAR,每台SAR的价格约5亿美元[2]。 1.2 美国的Discover II卫星

合成孔径雷达(SAR)

合成孔径雷达(SAR) 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拥有独特的技术魅力和优势,渐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SAR数据可以全天候对研究区域进行量测、分析以及获取目标信息。高级雷达图像处理工具SARscape,能让您轻松将原始SAR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输出SAR 图像产品、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表形变图等信息,应用永久散射体PS、短基线处理SBAS等方法快速准确地获取大范围形变信息,并可以将提取的信息与光学遥感数据、地理信息集成在一起,全面提升SAR数据应用价值。 基本概念 合成孔径雷达就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把尺寸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较大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也称综合孔径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的特点是分辨率高,能全天候工作,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所得到的高方位分辨力相当于一个大孔径天线所能提供的方位分辨力。 分类 合成孔径雷达可分为聚焦型和非聚焦型两类。用在飞机上或空间飞行器上可有几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最常见的是正侧视模式,称为合成孔径侧视雷达;此外还有斜视模式、多普勒波束锐化模式和定点照射模式等。如果雷达保持相对静止,使目标运动成像,则成为逆合成孔径雷达,也称距离-多普勒成像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侦察、测

绘、火控、制导,以及环境遥感和资源勘探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发展概况 合成孔径的概念始于5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有些科学家想突破经典分辨力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利用目标与雷达的相对运动所产生的多普勒频移现象来提高分辨力;用线阵天线概念证明运动着的小天线可获得高分辨力。50年代末,美国研制成第一批可供军事侦察用的机载高分辨力合成孔径雷达。60年代中期,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军用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推广到民用方面,成为环境遥感的有力工具。70年代后期,卫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和数字成像技术取得进展。美国于1978年发射的“海洋卫星”A号和80年代初发射的航天飞机都试验了合成孔径雷达的效果,证明了雷达图像的优越性。空中SAR概况 1. 1951年, Carl Wiley 首次提出利用频率分析方法改善雷达的角分辨率. 2. 1953年, 伊利诺依大学采用非聚焦方法使角度分辨率由4.13度提高到0.4度,并获得第一张SAR图像. 3. 1957年, 密西根大学采用光学处理方式, 获得了第一张全聚焦SAR图像. 4. 1978年, 美国发射了第一颗星载Seasat-1. 5. 1991年, 欧洲空间局发射了ERS-1. 6. 1995年, 加拿大发射了Radarsat-1.

合成孔径雷达

合成孔径雷达(SAR) 合成孔径雷达产生的过程 为了形成一幅真实的图像增加两个关键参数:分辨率、识别能力。 合成孔径打开了无限分辨能力的道路 相干成像特性:以幅度和相位的形式收集信号的能力 相干成像的特性可以用来进行孔径合成 民用卫星接收系统SEASA T、SIR-A、SIR-B 美国军用卫星(LACROSSE) 欧洲民用卫星(ERS系列)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将较小的真实天线孔径用数据处理的方法合成一个较大孔径的等效天线孔径的雷达。 特点: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和高分辨率成像并且可以在不同频段不同极化下得到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 SAR高分辨率成像的距离高分辨率和方位高分辨率 距离分辨率取决于信号带宽 方位高分辨率取决于载机与固定目标相对运动时产生的具有线性调频性质的多普勒信号带宽 相干斑噪声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是合成孔径雷达的一种 极化:当一个平面将空间划分为各向同性和半无限的两个均匀介质,我们就可以定义一个电磁波的入射平面,用波矢量K来表征:该平面包含矢量K以及划分这两种介质的平面法线垂直极化(V):无线电波的振动方向是垂直方向与水平极化(H):无线电波的振动方向是水平方向 TE波:电场E与入射面垂直

TH波:电场E属于入射平面 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 军事上、地质和矿物资源勘探、地形测绘和制图学、海洋应用、水资源、农业和林业 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战略应用、战术应用、特种应用。 SAR系统的几个发展趋势:多波段、多极化、多视角、多模式、多平台、高分辨率成像、实时成像。 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的研究现状 分类:成像时进行多视处理、成像后进行滤波 多视处理就是对同一目标生成多幅独立的像,然后进行平均。 这是最早提出的相干斑噪声去除的方法,这种技术以牺牲空间分辨率为代价来获取对斑点的抑制 成像后的滤波技术成为SAR图像相干噪声抑制技术发展的主流 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维纳滤波用来滤去相干斑噪声,这种滤波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相干斑噪声的方差 合成孔径雷达理论概述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高分辨率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方位向的高分辨率和距离向高分辨率。它通过采用合成孔径原理提高雷达的方位分辨率,并依靠脉冲压缩技术提高距离分辨率 由于SAR雷达发射信号(距离向信号)和合成孔径信号(方位信号)均具有线性调频性质,SAR成像的实质就是通过匹配滤波器对距离向和方位向具有线性调频信号的信号进行二维脉冲压缩的过程,也就是依靠脉冲压缩技术提高距离分辨率,通过合成孔径原理提高雷达的方位分辨率的过程 SAR成像处理是先利用距离向匹配滤波器,进行距离脉压,实现距离向高分辨率后,再通过方位向德匹配滤波,最终得到原始目标的高分辨图像。

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及车用激光雷达的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及车用激光雷达的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目录索引 研究逻辑 (4) 激光雷达:高精度的传感器,与ADAS及无人驾驶形成良好搭配 (5) 激光雷达的原理与结构:基于TOF飞行时间的高精度测量 (5) 激光雷达的发展历程:从机械走向固态,从单线束走向多线束 (6) 激光雷达与ADAS及无人驾驶形成良好搭配 (7) 车用激光雷达的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 (8) 国外企业破风而行,不断寻求技术突破 (8) 国内企业加速追赶,目标产品逐步成型 (12) 低成本化时代来临,路径选择求同存异 (14) 投资建议 (15) 风险提示 (15)

图表索引 图1:激光雷达工作原理图 (5) 图2:激光雷达系统结构图 (5) 图3:机械激光雷达 (6) 图4:固态激光雷达 (6) 图5:单线激光雷达与多线激光雷达对比 (7) 图6:2.5D激光雷达 (7) 图7:3D激光雷达 (7) 图8:主要类型的ADAS传感器 (7) 图9:不同类型的ADAS传感器性能对比 (8) 图10:Velodyne激光雷达产品及主要参数 (9) 图11:HDL-64E正面构造 (9) 图12:HDL-64E背面构造 (9) 图13:Ultra Puck产品计划 (10) 图14:Ultra Puck内部结构 (10) 图15:Quanergy公司的The Mark VIII激光雷达 (10) 图16:The Mark VIII激光雷达的主要参数 (10) 图17:Quanergy公司的S3固态激光雷达 (11) 图18:S3固态激光雷达主要参数 (11) 图19:IBEO车用激光雷达产品 (11) 图20:LUX-4L激光路径 (11) 图21:LUX-8L激光路径 (11) 图22:镭神智能激光雷达产品 (12) 图23:思岚科技激光雷达产品 (13) 图24:华达科捷3D激光雷达 (13) 图25:激光雷达低成本化的主要路径 (14)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信息融合技术 学生: 学号: 指导老师:

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历程 1信息融合技术的发展过程 概述: 随着电子技术、信号检测和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面向复杂使用背景的多传感器系统大量涌现,在这些多传感器系统中,信息表示的多样性,信息数量的巨大性,信息关系的复杂性,以及要求信息处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得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获得的多传感器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优化综合以完成所需的估计和决策—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确切地讲信息融合技术是随着信息处理和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而形成的,涉及数学、军事科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具体使用。对信息融合的理解并不困难,通俗地说,它是关于如何协同利用多源信息,以获得对同一事物或目标更客观、更本质认识的综合信息处理技术。在信息网络系统中,原始采集的信息经常是无序的、分散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经过信息处理,将大量的信息进行融合,相互印证,去伪存真,才能得到有用的、相互关联的、而且是可方便使用的信息。实际上,人本身就是一个高级的信息融合系统,大脑这个融合中心去协同眼(视觉)、耳(听觉)、口(味觉)、鼻(嗅觉)、手(触觉)等多类“传感器”去感觉事物各个侧面的信息,并根据人脑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相关分析、去粗取精,从而综合判决,获得对周围事物性质和本质的全面认识。 信息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来自多个传感器或多源的观测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处理.从而得出决策和估计任务所需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另一种说法是信息融合就是数据融合.但其内涵更广泛、更确切、更合理,也更具有概括性.不仅包括数据,而且包括了信号和知识。 根据美国国防部三军实验室理事联席会给出的定义:信息融合是一个对从单个和多个信息源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关联、相关和综合,以获得精确的位置和身份估计,以及对态势和威胁及其重要程度进行全面及时评估的信息处理过程;该过程是对其估计、评估和额外信息源需求评价的一个持续精练(Refinement)

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上的应用分析

本期特约 本文2009208213收到,田锦昌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部高级工程师 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上的应用分析 田锦昌 摘 要 合成孔径雷达(S AR )研制关键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由于S AR 优点突出,各军事强国已在争先研制、装备S AR 。以平台划分,详细分析了机载S AR 、星载S AR 、弹载S AR 在军事上的具体应用情况。 关键词 合成孔径雷达 军事应用 分析引 言 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利用6颗高分辨率成像侦察卫星,对伊拉克国土进行密切监视,几乎每一个小时就有一颗成像侦察卫星光顾伊拉克的领空。在这6颗成像侦察卫星中,有3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又称雷达成像卫星),分别是长曲棍球22(La 2cr osse 22)、长曲棍球23(Lacr osse 23)和长曲棍球24(Lacr osse 24)。这3颗S AR 卫星分时、分区域对伊 拉克重点地区进行侦察,为美英联军提供伊拉克军事活动的三维图像。 长曲棍球系列卫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用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它是美国21世纪初空间雷达成像侦察的主要工具,不仅特别适于跟踪舰船的活动,监视机动式弹道导弹的动向,而且还能发现经伪装的武器装备,甚至能发现藏在地下数米深处的设施。长曲棍球卫星具有多频段、多极化工作能力,空间分辨率优于1m 。 自从1951年美国Good Year 公司的Carl W iley 提出合成孔径概念以后,S AR 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主要是合成孔径雷达能克服云、雾、雨、雪和夜暗条件的限制对地面目标成像,可以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大幅面对地观测,能够在军事 侦察、军事测绘及诸多民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因 此,自20世纪末以来,S AR 技术的军事应用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1 S AR 的性能 S AR 是利用雷达对地辐射的后向散射微波来 分辨不同物体的。不同的物体一般具有不同的导电系数,导致不同物体对微波的后向散射系数不同。因此,雷达接收不同物体反射的微波辐射强度不 同。S AR 将孔径合成技术、脉冲压缩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相结合,使用孔径较小的天线,在距离向和方位向获得较高的图像分辨率。 S AR 具有很高的距离向和方位向分辨率,方位向分辨率的信号处理技术是S AR 与传统雷达的根本区别之一。利用一个小孔径雷达,采用合成孔径技术,可以在空间合成一个等效的大雷达孔径,从而可以获得高方位向分辨率。S AR 在距离向采用了脉冲压缩技术,同样提高了距离向分辨率。目前,S AR 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1m 。 S AR 具有很好的目标分辨能力,辐射分辨力达 到2d B ,可以把集结在一块的坦克和运兵车区分 开。S AR 的动态范围很大,达到80dB ,可以区分同一地域中后向散射系数差别很大的物体,且保证成像清晰。 S AR 针对不同物体对微波的极化响应特性不同,采用多极化工作方式(HH,HV,VH,HH ),增强了S AR 的成像性能。此外,S AR 还采用多频段工作方式(L 频段,C 频段,X 频段),可以保证不同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合成孔径雷达第一次作业 姓名:xxx 学号:xxx 一题目: 1.LFM信号分析:(1)仿真LFM信号;(2)观察不同TBP的LFM信号的频谱。(3)观察不同过采样率下的DFT结果,注意频谱混叠情况。 2.脉冲压缩仿真:针对“基带LFM信号”:(1)实现无误差的脉冲压缩;(2)通过频域补0实现时域十倍以上的过采样率,得到光滑的时域波形,通过观察给出指标(IRW,PSLR);(3)阅读资料,按照公式实现3阶(-20dB),6阶(-40 dB)泰勒加权,观察加窗效果,分析指标(IRW,PSLR),并对比MATLAB TAYLORWIN 函数的一致性;(4)在3阶泰勒加权下实现15.30.45.60.90.135度QPE下的脉冲压缩,显示输出波形,观察记录QPE的影响。 3.一维距离向仿真:(1)输入参数:目标参数:RCS=1,分别位于10km,11km,11km+3m,11km+50m处。LFM信号参数:中心频率1.0GHz,脉冲宽度30us,带宽30MHz。 (2)输出:设计采样波门,仿真回波,完成脉冲压缩,检测各峰值位置,判断每个目标是否得以分辨,分析各出现在相应位置及幅度的原因。 二题目分析与解答: 1.问题分析:由基础知识知,决定LFM信号的主要参数有中心频率fc(此处仿真取fc=0),带宽B,脉冲宽度Tp, 调频斜率K,其中K=B/Tp。对LFM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时,不同的时宽带宽积(TBP)会对频谱有不同的影响。 主要程序段(源程序见附件): %参数设置 Tp=5e-6; B=10e6; K=B/Tp;Fs=2*B; Ts=1/Fs; N=Tp/Ts; TBP=Tp*B %波形产生 t=linspace(-Tp/2,Tp/2,N); St=exp(j*pi*K*t.^2); Phase=pi*K*t.^2; Fre=2*pi*K*t; f=linspace(-Fs/2,Fs/2,N); figure(2) plot(f*1e-6,fftshift(abs(fft(St))),'k'); xlabel('Frequency/MHz'); ylabel('Magnitude'); title('Frequence Response'); legend('TBP=50') fft_St=fftshift(abs(fft(St)));

激光雷达发展

引言 激光雷达是一种可以精确、快速获取地面或大气三维空间信息的主动探测技术,应用范围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以往的传感器只能获取目标的空间平面信息,需要通过同轨、异轨重叠成像等技术来获取三维高程信息,这些方法与LiDAR技术相比,不但测距精度低,数据处理也比较复杂。正因为如此,LiDAR技术与成像光谱、合成孔径雷达一起被列为对地观测系统计划中最核心的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激光雷达是将激光技术、高速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一、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是一种雷达系统,是一种主动传感器,所形成的数据是点云形式。其工作光谱段在红外到紫外之间,主要发射机、接收机、测量控制和电源组成。工作原理为:首先向被测目标发射一束激光,然后测量反射或散射信号到达发射机的时间、信号强弱程度和频率变化等参数,从而确定被测目标的距离、运动速度以及方位。除此之外,还可以测出大气中肉眼看不到的微粒的动态等情况。激光雷达的作用就是精确测量目标的位置(距离与角度)、形状(大小)及状态(速度、姿态),从而达到探测、识别、跟踪目标的目的。 二、激光雷达的现状及应用 激光技术从它的问世到现在,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由于它有:高亮度性、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等几个极有价值的特点,因而在国防军事、工农业生产、医学卫生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LiDAR技术在西方国家发展相对成熟,已经投入商业运行的激光雷达系统(主要指机载)主要有Optech(加拿大)、TopSys(法国)和Leica(美国)等公司的产品。 (一)军事方面的应用 目前,在水雷探测激光雷达、化学试剂探测激光雷达、大气监测激光雷达、生化陆战激光雷达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另外,中国的攻击激光雷达已经相当的先进,包含着世界最尖端的五大核心技术:激光材料研究的突破、激光辐射材料物理机理及成像图谱研究的突破、一次性快速跟踪定位控制技术的突破、高密度能量可逆转换载体材料的突破、激光成像技术的突破。 (二)测风方面的应用 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大探测范围、能提供晴空条件下三维风场信息的能力。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利用光的多普勒效应,测量激光光束在大气中传输及其回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来反演空间风速分布。主要有相干(外差)探测和非相干(直接)探测两种方式。 (三)气象方面的应用:我国已经建立12个沙尘暴长期观测站,首次形成全国性的沙尘暴监测网络。可以通过先进的观测、模拟和卫星遥感的联合研究,查明中国沙尘暴发生的确切源地,科学地分辨气象、气候条件变化等自然因素和沙漠化土地增加等人为因素对沙尘暴的影响,为准确预警、预报沙尘暴,制定全面高效的防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四)医学方面的应用 美国能源部所属的Oak Ridge国家实验室开发出一种集成了激光和雷达系统的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减轻烧伤病人的痛苦。研究人员希望这种同频连续波激光雷达映射系统,可以从病人身体上去除坏死的皮肤和肌肉。这种新系统可以对烧伤病人的体表组织进行三维的激光雷达定位探测,以确定损害程度。利用探测定位结果,激光可以自动除去坏死的组织以利于新组织生长。 (五)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应用 目前,全国由于建设开发的影响,给水土流失治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据调查,全国每年由于开发建设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00×104平方千米由以上。由于激光雷达在测量精度上比传统方法测量结果要精细许多,更真实、可信;而且,可详细反映所测场地的形态,轻松实现三维建模,从而真正实现了非接触式测量,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量,降低了外业危险;并且可对开挖边坡、崩岗、山体滑坡等许多形式的水土流失进行测量,使传统水土保持走上“精耕细作”之路。 三、激光雷达的发展趋势 (一)星载激光雷达

真实和合成孔径雷达

Real 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Real Aperture Radar (RAR) flight direction
azimuth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flight direction
azimuth
1

Spatial Resolution (1)
2

距离分辨率 与真实孔径雷达距离向分辨率相同。但由于真实孔径 机载雷达一般用短脉冲来实现距离向分辨率,而合成孔 径雷达通常用带宽(脉冲频率的变化范围)为B的线性调 频脉冲来实现作用距离向的良好分辨率。
δr =
1 c cτ = 2 2B
Spatial Resolution (2)
For Real Aperture Radar (Side-looking Radar)
razimuth ?
λR
l cτ 2 sin θ
rground ? range =
For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
razimuth ?
l 2 c 2 B sin θ
rground ?range =
3

Rr =
τc
2 cos γ
=
ground Range resolution
pulse length × speed of light 2 cos ( depression angle )
Range Resolution (2)
4

合成孔径雷达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新技术论文

. . . 雷达原理论文 题目:合成孔径雷达的技术现状,发展 趋势,研究热点及新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研究热点及新技术 摘要:合成孔径(SAR)技术作为现代雷达应用中一种较先进的技术,因其全天候、全天时地提供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 等军事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本文简略地介绍了合成孔径雷达的起 源、发展、应用,并且对研究的热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简单论述。关键词:合成孔径;数字成像;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1.引言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成像雷达,它是利用合成孔径原理、脉冲压缩技术和信号处理方法,以真实的小孔径天线获得距离向和方位向高分辨率遥感成像的雷达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工作不受大气传播影响和气候影响,能进行远距离探测且具有分辨力高、穿透力强、能有效地识别伪装和穿透掩盖物,成像清晰并且覆盖面积大。 SAR技术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军事侦察雷达不断地提高对分辨率的需求,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并分析了“合成孔径”的概念。1957年8月23日,Michigan大学与美国军方合作研究的SAR 试验系统成功地获得了第一幅全聚焦的SAR图像。此后许多国家都拥有了自己的机载SAR,SAR应用也从军事领域拓展到了广阔的民用领域。1978年5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了海洋一号卫星(Seasat-A),在卫星上,首次装载了合成孔径雷达,对地球表面1亿km2的面积进行了测绘,标志着SAR技术已成功地进入了空间领域。此后,星载SAR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系列星载SAR先后升空。 在军事方面,合成孔径雷达主要用于战略侦察、地图测绘地面军事目标,监事战场情况,发现隐蔽和伪装目标,查明地方的兵力部署情况,航空遥感、卫星海洋观测、战场监事、图像匹配制导、动目标指示、伪装识别及检测等。在民用方面,合成孔径雷达在国土测绘,资源普查、城市规划、资源勘测、深空测绘、抢险救灾环境遥感及天文研究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2.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 合成孔径雷达与普通雷达的不同点在于合成孔径雷达在距离和方位两个方向上都有较高的几何分辨率,而普通雷达只在距离上有较高的分辨率,因此合成孔径雷达对目标具有较好的成像能力。 合成孔径雷达是在随着载体的运动进行工作的。当雷达载体(飞机、卫星)的运动时,合成孔径雷达工作时按一定的重复频率发、收脉冲,真实天线依次占一虚构线阵天线单元位置。把这些单元天线接收信号的振幅与相对发射信号的相位叠加起来,便合成一个等效合成孔径天线的接收信号。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点目标仿真(附件带代码程序)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点目标仿真(附件带代码程序)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点目标仿真 一. SAR原理简介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简称SAR)是一种高分辨率成像雷达技术。它利用脉冲压缩技术获得高的距离向分辨率,利用合成孔径原理获得高的方位向分辨率,从而获得大面积高分辨率雷达图像。SAR回波信号经距离向脉冲压缩后,雷达的距离分辨率由雷达发射信号带宽决定:,式中表示雷达的距离分辨率,表示雷达发射信号带宽,表示光速。同样,SAR回波信号经方位向合成孔径后,雷达的方位分辨率由雷达方位向的多谱勒带宽决定:,式中表示雷达的方位分辨率,表示雷达方位向多谱勒带宽,表示方位向SAR平台速度。 二. SAR的成像模式和空间几何关系 根据SAR波束照射的方式,SAR的典型成像模式有Stripmap(条带式),Spotlight(聚束式)和Scan(扫描模式),如图2.1。条带式成像是最早研究的成像模式,也是低分辨率成像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聚束式成像是在一次飞行中,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同一区域成像,因而能获得较高的分辨率;扫描模式成像较少使用,它的信号处理最复杂。 图2.1:SAR典型的成像模式 这里分析SAR点目标回波时,只讨论正侧式Stripmap SAR,正侧式表示SAR波束中心和SAR平台运动方向垂直,如图2.2,选取直角坐标系XYZ为参考坐标系,XOY平面为地平面;SAR平台距地平面高h,沿X轴正向以速度V匀速飞行;P点为SAR平台的位置矢量,设其坐标为(x,y,z);T点为目标的位置矢量,设其坐标为;由几何关系,目标与SAR平台的斜距为: (2.1) 由图可知:;令,其中为平台速度,s为慢时间变量(slow time),假设,其中表示SAR平台的x 坐标为的时刻;再令,表示目标与SAR的垂直斜距,重写2.1式为: (2.2) 就表示任意时刻时,目标与雷达的斜距。一般情况下,,于是2.2式可近似写为: (2.3) 可见,斜距是的函数,不同的目标,也不一样,但当目标距SAR较远时,在观测带内,可近似认为不变,即。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及发展现状

激光自20世纪被人类发明以来,它的优势在各方面都得到了认可,也成为了继核能、半导体和电子计算机之后,人类又一重大科技成果。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传统雷达相结合的产物,它集合了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一系列特点,将光、机、电融合一体,形成具有独特性能的崭新雷达体制,是一种将激光束作为新的探测信号主动式的现代光学遥感技术。激光技术产生和发展,为雷达提供了一种更为理想的辐射源,使激光雷达得以迅速发展。 本文从激光雷达结构出发,介绍激光雷达工作原理与特点,然后阐述激光雷达在军事、大气水域监测、建模与测绘以及航天工程中的应用,尤其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无人驾驶汽车上的应用。 1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 1.1 激光雷达概念 激光雷达是传统雷达与激光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激光束作为信息载体,可以用相位、频率、偏振和振幅来搭载信息的主动式雷达。激光雷达发射激光束频率较传统雷达高几个数量级,故频率量变使得激光雷达技术产生了质的变革;又由于激光具有高亮度性、高方向性、高单色性和高相干性特点,所以激光雷达能够精确测距、测速和跟踪,还具有很高角分辨率、速度分辨率和距离分辨率,对更小尺度的目标物也能产生回波信号,在探测细小颗粒有着特有优势。 1.2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一般由激光发射机、激光接收机、光束整形和激光扩束装置、光电探测器、回波检测处理电路、计算机控制和信息处理装置和激光器组成;激光雷达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激光雷达是以激光器作为辐射源,通过激励源激励,发出空间呈高斯分布的激光束,为了能得到质量更好的激光束,经由光束整形和激光扩束装置,使激光束空间分布均匀,加大了激光作用距离;整形和扩束好的激光束作为激光雷达探测信号,以大气为传播媒介,辐射到目标物表面上;激光接收机接收目标物反射和散射信号,光信号经由光电探测器转变为电信号,回波检测处理电路从传来的电信号中分出回波信号和杂波干扰脉冲,并放大回波信号,将回波信号送往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提取有用信息。 (南宁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学院,南宁 530299) 摘 要:激光雷达以其特点和技术优势,在军事和民用上得到广泛应用。基于此,主要介绍了激光雷达工作 原理、特点以及激光雷达在军事、大气水域监测、建模与测绘、航天工程中的应用,阐述说明近年来最热门的无 人驾驶汽车中激光雷达应用方法,并对激光雷达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激光雷达 工作原理 特点应用 图1 激光雷达结构及工作原理图 雷达探测、跟踪以及识别未知情况下目标物体作准备。 2 激光雷达特点 激光雷达的一些特点远远超过其他雷达,这些技术优 势显著,如采集数据密度大、精度高、分辨率高以及探测 距离远,使其在很多工作领域内得到普遍应用。激光雷达 与普通雷达各方面能力对比,如表1所示。

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 无人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现状 作者:叶少华吴良斌蔡永俊 来源:《无人机》2017年第10期 无人机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革命成果而发展起来的高性能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未来空中战场上将成为主要兵器,成为一种新型空中力量,引发战场形态的变化,对军事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合成孔径雷达(SAR)是在冷战时期开发的。相比电视、红外和电荷耦合器件(CCD)等光学载荷在云、雨、雾等各种恶劣气候条件下无法有效获取实时情报的缺点,高分辨率SAR 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地面情报、侦察监视和地面动目标指示(GMTI)能力的优点,因而近几十年来其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受到了各国高度重视。 无人机按其肩负的作战使命,主要可分为侦察监视型、作战型和其他用于电子战或通信中继等类型的无人机。其中,侦察型无人机的发展已十分成熟,目前现役或在研的无人机大多是这一类,特别是装备了SAR载荷的多型无人侦察机已在多次局部战争中经过实战检验,证明了其在战场复杂环境中实时获取情报信息的突出能力。 无人机载SAR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随着雷达技术的不断进步,SAR雷达逐渐装备在多种无人机平台上,如美国“全球鹰”、“捕食者”和以色列的“赫尔姆斯”、“搜索者”等主要无人机都配装了SAR 雷达,使无人机平台具备了全天候执行长航时战场侦察、战场监视和毁伤效果评估等任务的能力。下面按不同的无人机平台来介绍 SAR雷达的发展及现状。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SAR 高空长航时R Q -4“全球鹰”无人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无人侦察机,装备了高性能的光电/红外/SAR传感器组合。 其中,早期的RQ-4A和RQ-4B Block 40前“全球鹰”的SAR传感器为HISAR雷达,采用机扫三通道体制,具有条带成像、聚束式成像和地面动目标指标等工作模式,成像分辨率最高为0.3m,最远探测距离达200km,其最显著特点就是利用三通道杂波抑制干涉仪技术,对落入主瓣杂波区内的慢速运动目标进行检测和精确定位。

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第1卷第4期雷达学报Vol.1No.4 2012年12月Journal of Radars Dec. 2012 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曾 涛*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随着雷达技术的进步和新应用需求的出现,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BiSAR)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科技人员的关注,成为国际雷达界的研究热点。该文以BiSAR实验为脉络,结合BiSAR系统关键技术突破,从实验系统、处理思路和拓扑几何等方面综合论述了国内外(尤其是欧洲)的研究现状和获取成果,并且详细总结和对比了不同类型BiSAR成像处理算法,探讨了今后BiSAR系统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BiSAR);BiSAR实验;BiSAR成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TN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283X(2012)04-0329-13 DOI: 10.3724/SP.J.1300.2012.20093 Bistatic SAR: State of the Art and Development Trend Zeng Tao (School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s,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Bistatic SAR (BiSAR) systems have attracted the interests from global researchers and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international radar community due to the progress of radar technology and rapidly increased applications nowadays. Based on the BiSAR experiments and breakthrough of the key technology,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general progresses of BiSAR systems, especially in European radar community, from different aspects such as system design, processing idea and topology etc. Different bistatic image formation algorithms have been analyzed and reviewed. Finally, the development trend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Bistat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BiSAR); BiSAR experiment; Bistatic image formation algorithm 1引言 双基地合成孔径雷达(Bistat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BiSAR)系统通常是指空间中收发天线分置于不同平台的SAR系统。与传统单基地SAR(Monostatic SAR, monoSAR)系统相比,BiSAR系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接收机“静默”工作带来的隐蔽性好、安全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可以获取目标多视角散射信息,利于目标数据融合;部署灵活,配置多变,甚至可以利用导航卫星、通信卫星系统等作为外辐射源。 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率先开展进行了BiSAR 系统的研究工作,通过理论研究和一系列机载和星机BiSAR实验[1-4],初步解决了诸多BiSAR系统难题,并验证了BiSAR技术的可行性。然而由于技术问题和缺乏有效的成像算法,限制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的BiSAR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机载 2012-12-05收到,2012-12-10改回;2012-12-17网络优先出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890073)及重大国际合作项目(61120106004)资助课题 *通信作者:曾涛 zengtao@https://www.sodocs.net/doc/2710480925.html, 和星载SAR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BiSAR研究热潮,尤其是欧洲地区[5-12]。近10年以来,德国应用科学研究所(Forschungsgesellschaft für Angewandte Naturwissenschaften, FGAN)和德国 宇航局(German Aerospace Center, DLR)陆续开展 了一系列机载、星载和星-地等几何配置下的BiSAR 实验,得到了非常好的实验结果[5,9]。英国各大科研 机构[8,13,14],如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oB(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等大学,开展了机载、基于非雷达外辐射源等几何配置下的BiSAR实验;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16]实现了基于干涉 应用的静止接收BiSAR 实验(SABRINA: SAR Bistatic Fixed Receiver for Interferometric Applications)。此外,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科研 机构也积极开展了BiSAR系统的科研工作[11,17,18]。 与此同时,在上述BiSAR实验的推动下,BiSAR 成像算法的研究工作也逐渐深入、不断完善,如基 于Smile算子[19],LBF算子[20,21]、级数反转算子[22] 等思想的成像算法。 在国内,电子科技大学[23]、北京理工大学[24,25]、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6-28]等科研院所也陆续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