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

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

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
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

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

摘要: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问题,其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以及数学在实证研究中的科学性结合。本文根据科学研究可信性的评判标准,从稳健性分析意识、国内发表论文的竞争程度以及国际学术的认可度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国内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

一、引言

可信性是经济学研究应用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国际学界针对这一内容展开了广泛研究,国内学者王美今以及林建浩对于可信性革命的三次大讨论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国际中给出的可信性来源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认为目前国内学者在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具有可信性较低的不足,与国际学者的经济应用研究有着较大差距,王美今与林建浩的研究工作将国际上关于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分析的前沿理论进行了清楚、严谨的阐述,因此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虽然国内对于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工作获得了较多成果,但大多都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与总结,而缺少实践方面的研究,因此缺少实践应用性。例如王美今与林建浩在研究模型的统计适切性评价中,虽然指出相比于模型选择,模型设定检验对研究结果有着更重要的影响,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给出关于处理模型设定检验与模型选择平衡关系的具体解决措施,因此整体而言缺乏实践应用的指导可能;同时,现阶段国内文献中对于经济学研究可信性的评价过低,许多学者在文献中指出国内研究学者在应用计量模型方法时存在较多错误,但实际上这种负面评价缺乏足够的严谨性,且其与国际上探究的“可信性”的研究重点存在较大不同,前者是指学者由于对计算原理的错用而导致的结果不可信的情况,而后者则是指科学可信性,是更加专业、更高层次的研究问题。如果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国内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发展情况将存在较多困难,这需要对经济学者的数量进行明确界定,同时还要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情况进行鉴定。首先,本文在界定经济学者范围时选取了国内经济研究领域较为主流的五大领队期刊的作者群作为本次研究的主体,这五大期刊分别为《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金融研究》以及《统计研究》;其次,在研究不同时期

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程度时,选取了以下三种评价指标:一是由Leamer给出的“稳健性检验”;二是国内作者研究结果的发表难度;三是史蒂芬总结出的“更够通过国内外同行评审并获得公开发表”的评价指标。针对这三项评价指标,本文将展开相应的数据统计工作:一是统计国内五大期刊发表文章中含有稳健性检验文章数量的历年统计情况;二是分析五大期刊在3008-2013年之间的文章发表数量以及作者群变化情况;三是分析五大期刊作者群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数量的时序数据。第一个评价指标能够反映出国内经济学研究成果在稳健性检验意识层面中的发展情况,能够直观性的表达出其进步情况;通过第二个评价指标的数据分析,能够间接反映出国内经济学研究应用的竞争情况,其竞争性越高则表明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信性较高,因此能够作为国内经济学研究应用的可信性评价指标;通过第三个指标的数据统计,能够反映出国内经济学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的可信性进步情况,并且还可以反映出国内研究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被认可程度,因此能够间接反映出国内经济学者总体研究水平的发展情况。本文在进行研究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学者稳健性分析意识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国内学者在五大期刊发文的竞争性分析;第四部分针对国际学术界认可度这一可信性指标展开了分析,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对国内研究学者经济学应用研究可信性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总结。

二、稳健性检验意识分析

在进行本次研究的稳健性检验意识分析时,需要对五大主流期刊发表文章中含有稳健性检验的文章数量进行统计,本文选取了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数据统计的考察区间,逐月对这一考察区间内的含有稳健性检验文章的数量进行统计,并进行了占比情况的分析,其中广告、会议以及纪念类文章不算在统计范围内,而统计标准则为在文章中出现明确的稳健性检验、假设结论成立以及更改样本区间仍然成立等情况。在进行了严谨的数据统计后,发现这五大期刊中含有稳健性检验的文章数量随着时间变化也出现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在2006年后的统计数据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的情况。在对各期刊的占比时序进行分析后,发现,《世界经济》是近年来峰值最高的期刊,达到了80%的占比情况,其次是《经济研究》以及《金融研究》,最高达到了70%,而《管理世界》与《统计研究》的统

计峰值也达到了50%。虽然各类期刊在不同时期内的稳健性分析占比情况有所不同,但从整体来看,五大期刊的稳健性检验的时序占比情况仍然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国内经济学研究学者的稳健性检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虽然稳健性检验时序占比情况并不能直接说明国内经济学研究应用可信性的发展情况,但其时序趋势所表现出的整体上升趋势仍然能够反映出国内经济学者稳健性检验意识的提升,因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国内经济学研究结果可信性的提高。同时,本文也在数据统计过程中对五大期刊发表文章的稳健性分析内容进行了查阅,结果发现,国内经济领域研究成果的稳健性检验方式与层次都有所丰富,相比于早期较为单一的方案设计,现如今的经济学研究学者已经具有较高的稳健性检验设计水平。例如,五大期刊中在早期发表的对于样本变化可能对研究数据产生影响的稳健性分析,大多是从单一变换样本的方式来检测研究结果的灵敏度,而在近年来五大期刊发表的文章中,学者开始积极进行基于严格统计检验结果为基础的样本分割稳健性测试,在方案设计上更为严谨、也更具可靠性。同时,从这五大期刊稳健性检验时序占比情况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各类期刊稳健性分析的期刊绝对数量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因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国内经济学研究在稳健性分析水平方面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

三、国内学者在五大期刊发文的竞争性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侧面发映出国内研究的可信性发展情况,但却无法较好的考察国内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许多国内学者在文献中对国内研究结果的可信性进行了较多批评,认为国内经济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可信性程度也较低,为了更好的考察这一情况,本文将对国内学者的国际发表文章数量进行统计,同时还将分析这些学者群研究应用的可靠性提升情况,并对这些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当外部条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学者在期刊上发表文章的难度越高则意味着研究学者必须更加努力提升自身研究成果的可信性,才能通过严格的审核环节。在这一研究思路下本文统计了国内五大经济学主流期刊在2008-2013年之间的作者群人数以及刊登文章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在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整体而言国内主流期刊作者群发表研究成果的数量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上升情形,反而大部分都存在随着时间推进逐渐减少的情况,同时五大期刊的发表文章总数也有所降低;其次,相比

于国内经济领域的研究者数量而言,五大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也较少,《世界经济》每期仅发表9篇文章,《经济研究》与《金融研究》分别为13篇以及16篇上下,而《统计研究》以及《管理世界》虽然相对较多但也控制在了19篇与22篇。在考察区间内,共有6721位学者发表了总计5700篇学术文章,人均发表量不到1篇。图1是各期刊发表文章数的占比情况,其中《管理世界》最多,达到了30%,发表文章数量最少的期刊为《世界经济》,仅占到11%。同时,本文还统计了五大期刊历年的人均发文数量,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在2008年五大期刊的人均发文数量大约为0.63,而在之后这一数值呈现下降趋势,虽然在2013年出现了回升,但从整体而言这一数值仍然呈现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同时,本文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还进一步对各期刊历年的人均发文数量进行了统计,其表现出的时序序列情况整体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这些都能从侧面反映出国内期刊发表文章的难度在不断提升,虽然我国的整体科技发展水平有所提升,参与经济领域研究的学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经过数据分析可以认为国内经济学者在主流期刊发表文章的竞争性不断增强,经济领域的研究学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提升自身研究成果的可信性才能通过严格的审核环节,最终顺利刊登在这类主流期刊中。

四、国际学术界认可度

本文通过统计国内经济学者在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来分析国内经济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在统计数据时,首先需要将5大期刊中从2008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发表文章的作者名录进行统计,然后统计属于国内高校的研究学者名录,同时将重复信息筛除。然后将这些名录在WebofKnowledge数据库中进行审查,通过作者各项信息进行核对,从而确定出对应的作者名录。本文统计的国际期刊为一流经济类期刊,因此具有较高的客观性,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国内经济应用研究的可信性情况。本文对2008-2013年国内经济学者在SSCI期刊上的发表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国内经济学者在改期刊上的文章发表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298篇上升到了2013年的942篇,年平均增长量超过了20%,且在2013年国内研究学者在SSCI期刊中的文章发表量与在国内五大期刊中的发表数量大致相同,这些数据都表明国际学术界对于国内经济学者研究成果的认可程度正在逐渐提升。同时,国内在SSCI期刊发表文章的作者群数量也

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08年在国内期刊中发表过文章的1699位学者中,其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到SSCI期刊的比例不到12%,而在2013年,这一比例有了明显增加,已经超过了32%。从整体来看,国内学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有所提升,人均发表文章量达到了3.2篇。

五、结束语

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内经济领域的研究水平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通过对稳健性检验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到国内研究学者的稳健性检验意识在逐年增加,同时在国内学术研究的竞争性以及国际学术界对国内研究成果的认可度方面也有所提高,这些都体现出了国内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处于逐渐提升的发展阶段,由此可以认为,许多文献中指出的“国内经济学研究应用错误随处可见以及可信性低”等判断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国内的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提升经济学应用研究的科学可信性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成思,陈曦.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J].世界经济,2014,01:120-133

[2]刘丽艳.计量经济学精确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08:3-11

[3]李爽.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综述及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N].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3:28-34+41

[4]王美今,林建浩.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革命[J].经济研究,2012,02:120-132

[5]胡培兆.理论经济学数学应用的合理度[J].经济学动态,2012,02:37-40

[6]石越.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方法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

[7]刘丽艳.计量经济学涵义及其性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8]李子奈,齐良书.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0,02:69-83+221-222

工程经济学 敏感性分析练习题

工程经济学敏感性分析练习题 1、某工厂拟安装一种自动装置,据估计,初始投资I为1000万元,服务期限10年,每年销售收入S为450万元,年总成本为280万元,若基准收益率ic=10%,分别就I、S,以及C各变动±10%时,对该项目的IRR作敏感性分析,并请判断该投资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如何。 解:(1)计算IRR的目标值 NPV = —1000+(450—280)(P/A,IRR,10)= 0 IRR=11.03% (2)计算I、S、C分别变化±10%时,对IRR的影响。 ① 固定其他因素,设I变动的百分比为X X=10%时:NPV = —1000(1+10%)+170(P/A,IRR,10)= 0 NPV= —1100+170(P/A,IRR,10)=0 IRR=8.81% X=—10%时:NPV= —1000(1—10%)+170(P/A,IRR,10)= 0 NPV= —990+170(P/A,IRR,10)=0 IRR=13.62% ② 固定其他因素,设S的变动百分比为Y Y=10%时:NPV= —1000+[450(1+10%)—280](P/A,IRR,10)=0 NPV= —1000+215(P/A,IRR,10)=0 IRR=17.04% Y=—10%时:NPV = —1000+[450(1—10%)—280](P/A,IRR,10) NPV =—1000+125(P/A,IRR,10)= 0 IRR= 4.28% ③ 固定其他因素,设C的变动百分比为Z Z=10%时:NPV=—1000+[450—280(1+10%)](P/A,IRR,10) =—1000+142(P/A,IRR,11)=0 IRR=6.94% Z=—10%时:NPV = —1000+[450—280(1—10%)(P/A,IRR,10) =—1000+198(P/A,IRR,10)= 0 IRR=14.83% (3)计算每个不确定因素的敏感度系数S AF、临界点和临界值。

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报告

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 1、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的步骤和容: (1)弄清市场需求和销售情况。包括需求量、需求品种等的预测。 (2)弄清项目建设条件。包括资金、原料、场地等条件。 (3)弄清技术工艺要求。包括设备供应、生产组织、环境等情况。 (4)投资数额估算。包括设备、厂房、运营资金、需求量等投资数额注:在计算运营资金需求量时,应先计算出生产成本,然后按照资金转所需时间来计算。 (5)资金来源渠道和筹借资金成本的比较分析。 (6)生产成本的计算。包括原材料、工资、动力燃料、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各项租金等。 (7)销售收入的预测。包括销售数量和销售价格。 (8)实现利税总额的计算。 (9)投资回收期的估算和项目生命期的确定。 (10)折旧及上缴税金的估算。 注:通过项目在生命期提取折旧,计入成本,来测算项目实现利润和上缴的税金。 (11)项目经济效益的总评价。 2、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分析的一般法: 判断:预期未来投资收益是否大于当前投资支出,项目实施后是否能够在短期收回全部投资。 (1)投资回收期:

也称投资收回期,以年或月计,是指一个项目投资通过项目盈利收回全部投资所需的时间。 (2)投资项目盈利率: 投资项目盈利率=年平均新增利润/投资总额×100%(3)贴现法:将投资项目未来逐年收益换算成现在的价值,和现在的投资支出相比较的法。 V0=P n×(1+i)--n 注:V0:收益现值P n:未来某一年的收益i:换算比率,即贴现率 3、在考虑时间因素情况下的评价指标: (1)净现值:指投资项目在生命期变成现值后逐年的收益累计与总投资额之差。 注:一般要求的贴现率,净现值为正的项目都可接受,净现值越高的项目盈利能力越强。 (2)项目盈利系数:指项目盈利现值累计数与总投资额之比。 (3)部收益率:指在投资项目净现值为0时的贴现率。 注:部收益率大于企业要求的贴现率或利润率的所有投资项目,企业原则上都可以接 受,此时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正;从筹资角度讲,如果已知某一项目的部收益率, 那么所有筹资成本低于部收益率的筹资案都是可行的案。 4、与分析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有关的其他经济分析: (1)最优生产规模的确定:利润分析法、经验分析法、成本分析法和盈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原因 文献综述 :杜春勇 学号: 班级:国贸1304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对于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学者们也各有解释,如资本流动、发展战略等。但这些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突出地表现在对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上。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提出了 4 个方面的展望:扩大研究围、细化研究对象、提炼动力机制、创新研究方法。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研究 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国众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从总体上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 (1)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 人口迁移与人力资本假说认为,经济利益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机,对于迁出地而言,不仅减少了可分享地方国生产总值的人口,还获得了迁移者在迁出地工作而转移到迁出地的部分收入,从而使迁出地人均经济水平得到提高;而对于迁入地,由于迁入人口分享了当地经济增长的成果,必然使迁入地人均经济水平有所降低。该假说还认为,由生产中的专业化知识积累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溢出效应,研究发展部门的人力资本开发应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从人口迁移角度分析,王桂新、黄颖钰(2005)考察了 1995-2000 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正是大量外来劳动力的迁入,弥补了东部地带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的 GDP 增长了 10%以上,对东部地带 GDP 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 15%。杜小敏、建宝(2010)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东部人口迁入和流入大省来说,人口迁入对经济的影响大于短期流入人口;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 金相郁、段浩(2007)在卢卡斯模型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利用 1997-2004 年全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等人力资本能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好的解释。孔宪香(2007)认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高素英、曙明、王雅洁(2010)根据省 1978-2006 年的样本,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研究了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 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 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 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2、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继续允许和鼓励有优势的地区发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3、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 4、落后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发挥自身优势,赶超发达地区。所谓落后地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下层次的地区。它包括以下含义:① 落后地区是一个相对的地域概念。

3-1-2中国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域差异[1]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差异(2) 【考纲要求】1、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在自然地理特征与人类活动方面的南北差异。 2、能够区分三大经济地带、说明不同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全面分析不同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考点点拨】 一、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三、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例1.读中国地理要素分界线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 、b 、c 、d 各界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a 是旱作与水田农业区的分界线 ②b 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③c 是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④d 是东西部人口的分界线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图中a 、b 界线叠加,可能划分出的区域是( ) A .牧区、农耕区 B .干旱区、半干旱区 C .汉语言区、少数民族语言区 D .发达区、欠发达区 四、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高原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大; 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小 a b c c d d

例2.读“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回答(3)~(5)题。 (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 .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 .重庆市属中部经济地带 D .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4)我国西部经济地带的“大开发”应首先注意的问题是 A .有步骤地重点治理和开发大江大河、能源、矿产等资源 B .大力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沿边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C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和林牧业 D .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草,因地制宜地退耕还林还草 (5)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 .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右上),完成1—3题。 1.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a ——洪涝灾害 B .b ——土壤肥力 C .c ——灌溉水源 D .d ——生长积温 3.C 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 A .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 .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 .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 .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不同区域的形成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结合中国政区图,回答4~6题。 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的洪涝问题,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东西交通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10个 省级 行政区 位于西部 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 聚居区 有70%国境线,利 于边境贸易,能源、 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丰富 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落后,科技文化不发达,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生态恶化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开发能源、矿产成为中国动力基地

工程经济学案例分析

某新建工业项目财务评价案例 、项目概况 某新建项目,其可行性研究已完成市场需求预测、生产规模、工艺技术方案、建厂条件 和厂址方案、环境保护、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以及项目实施规划诸方面的研究论证和多方案比较。项目财务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基准折现率为12%基准投资回收期为8.3年。 二、基础数据 (1)生产规模和产品方案。生产规模为年产 1.2万吨某工业原料。产品方案为A型及 B型两种,以A型为主。 (2)实施进度。项目拟两年建成,第三年投产,当年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能力的70% 第四年达到90%第五年达到100%生产期按8年计算,计算期为10年。 (3)建设投资估算。建设投资估算见表1。其中外汇按1美元兑换8.30人民币计算。 (4)流动资金估算采用分项详细估算法进行估算,估算总额为3111.02万元。流动资金借款为2302.7万元。流动资金估算见表2。 (5)资金来源。项目资本金为7121.43万元,其中用于流动资金808.32万元,其余为 借款。资本金由甲、乙两个投资方出资,其中甲方出资3000万元,从还完建设投资长期借 款年开始,每年分红按出资额的20%进行,经营期末收回投资。外汇全部通过中国银行向国 外借款,年利率为9%人民币建设投资部分由中国建设银行提供贷款,年利率为 6.2%;流 动资金由中国工商银行提供贷款,年利率 5.94%。投资分年使用计划按第一年60%第二年 40%勺比例分配。资金使用计划与资金筹措表见表3。 (6)工资及福利费估算。全厂定员500人,工资及福利费按每人每年8000元估算,全 年工资及福利费估算为400万元(其中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算)。 (7)年销售收入和年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售价以市场价格为基础,预测到生产期初 的市场价格,每吨出厂价按15850元计算(不含增值税)。产品增值税税率为17%本项目 采用价外计税方式考虑增值税。城市维护和建设税按增值税的7%十算,教育费附加按增值 税的3%十算。年销售收入和年销售税金及附加见表4。 (8)产品成本估算。总成本费用估算见表5。成本估算说明如下: ①固定资产原值中除工程费用外还包括建设期利息、预备费用以及其他费用中的土地费 用。固定资产原值为19524.29万元,按平均年限法计算折旧,折旧年限为8年,残值率为 5%折旧率为11.88%,年折旧额为2318.51万元。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见表6。 ②其他费用中其余部分均作为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无形资产为368.90万元,按8年 摊销,年摊销额为46.11万元。递延资产为400万元,按5年摊销,年摊销额为80万元。无形资产及递延资产摊销费计算见表7。 ③修理费计算。修理费按年折旧额的50%提取,每年1159.25万元。 ④借款利息计算。流动资金年应计利息为136.78万元,长期借款利息计算见表8-21。 生产经营期间应计利息计入财务费用。 ⑤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可变成本包含外购原材料、外购燃料、动力费以及流动资金借款利息。固定成本包含总成本费用中除可变成本外的费用。 (9)损益和利润分配。损益和利润分配表见表11。利润总额正常年为3617.36万元。 所得税按利润总额的33%计取,盈余公积金按税后利润的10%十取。 三、财务评价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综述

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摘要】:由于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的巨大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现象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均消费东部要高出许多,而西部有的甚至还停留在解放前的状态。 由于地理文化的差异造成现在的现象。正文更加充分揭示了差异的原因以及实证分析。 。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差异 引言: 中国20多年经济改革所取得的绩效已经被很多人视为“中国的奇迹”,而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地区间差距的扩大迹象,正在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注意的焦点。与此相平行的是,大多数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果或问题的早期研究,一般是将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同质的整体,而近来的理论研究则越来越注重各个地区之间的差距。 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和数据可得性的差异,已有研究中对地区的划分,按划分程度的粗细,通常包括:按行政单位划分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沿海和内陆,城镇和乡村。少数研究中也有按华北、东北、东南、南部和西部五大区划分,以及以长江为界划分的南北。 地区差距是指经济、社会以及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差距组成的“集合体”,即地区间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水平的差距。在经济学研究

中,衡量地区差距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者劳均GDPGNP 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少数研究中也涉及其他一些社会指标,如平均受教育年龄、人均卫生支出,有的甚至构造了系统的指标体系。本文关注的核心是各地经济增长水平的差距及其形成原因,所采用的指标大多是反映地区产出或收入差距的指标,如人均GDP不同省份的有效人口增长、人均消费等。 中国的学者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差距的研究还是相当多的,不管是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方面都有很多的文献去查。笔者基于今年9月份2006 年的统计年鉴,从实证方面做一个时间上的跟进,以及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的原因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正文:(一)开放对经济增长的空间影响 我国地区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即随着开放进程的推进,开放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关系逐渐凸现出来,同时地域差异被放大。在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全国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对生产增长率,也即相对人均产出增长率并不必然位于全国前列,如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广东、浙江、海南、江苏、福建、山东等地,劳动生产率排在全国前10名之内,而同样是相对开放度较高的北京、天津、辽宁和上海的劳动增长率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显然,在这个时期内,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各地的进一步开放做了准备,但总的来说,开放对各地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地方优势并未随着开放得到充分发挥,此时开放的地域性差异不显著。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广东、上海、天津、福建、江苏、浙江及山东处于全国开放的前十位,而它们所对应的1995-2003年的生产率提高分别排在第8 2、1、4、7、3、9。这也表明,在开放的第二个阶段,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劳动生产增长率相应较快。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逐步显现出来,开放的地域差异

工程经济学课件中的例题

课件中的例题 第一章 1.案例:Jack获得MBA学位后开了一家商店,自有资金投资了200,000美元,并亲自管理。年底会计编制的年度损益表如下: 销售收入 90 000 减:售出货物成本 40 000 毛利 50 000 减:广告 10 000 折旧 10 000 聘请工人的工资 15 000 税、费 5 000 30 000 净会计利润 20 000 你认为Jack这家店的盈利情况怎么样呢? 实际上,还有两笔成本在作理性决策时应考虑: 1、Jack投资的200 000美元,如果年利率5%,则每年可获10 000美元利息,这应被视为资金的机会成本。 2、MBA学位的人,年薪一般40 000美元,现在Jack为自己管理商店,放弃了出去工作领薪水的机会。 为计算经济利润,损益表应改为: 销售收入 90 000 减:售出货物成本 40 000 毛利 50 000 减:会计成本 30 000 净会计利润 20 000 减帐薄中没反映的: 资金的机会成本 10 000 放弃的薪水 40 000 50 000 净经济利润 -30 000 对决策者来说,只有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 2. 应用:为法学院新大楼选址 西北大学法学院一直坐落于芝加哥城的密执安湖边。然而,西北大学本部位于伊凡斯顿市的郊区。70年代中期,法学院开始计划建造新的大楼。从而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 是应该建造在城市的原处以便与商业区的法律中介机构保持联系呢? 还是应该移至伊凡斯顿以便与学校的其他系科一起保持完整呢? 有很多人支持选择商业区的位置。他们认为新建筑的位置选择在商业区是成本效率较高的,因为学院已经在此拥有土地,相反,若将新建筑建在伊凡斯顿,则要在那里购置土地。这个论断符合经济学道理吗? 这犯了未能区分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通常错误。从经济学观点来看,选择商业区作为建筑地址是颇费代价的,因为沿湖位置的机会成本高,这项资产出售以后会足以购买伊凡斯顿的土地,并会有实际现金剩余下来。 3. 边际分析在决策中的应用举例: 一家民航公司在从甲地到乙地的航班上,全部成本分摊到每一座位上是250元,那么,当飞机上有空位时,它能不能以较低的票价(如每张150元)卖给学生呢? 很多人认为不行,因为票价低于成本会导致亏损。 根据边际分析法,在决策时不应当使用全部成本(这里包括飞机维修费用及机场设施和地勤人员的费用),而应当考虑因学生乘坐飞机而额外增加的成本(ΔC),这种每增加一个乘客而额外增加的成本叫做边际成本(MC)。事实上每增加一个学生引起的边际成本是很小的(如30元),它可能只包括学生的就餐费和飞机因增加负荷而增加的燃料费。 因学生乘坐而额外增加的收入叫做边际收入,在这里,就是学生票价150元,我们可以看出因学生乘坐而引起的边际收入增加大于边际成本,说明增加学生为公司带来了利润。 结论:

工程经济学案例分析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 一、辅助报表及基本计算表 1.建设投资估算 建设投资=建设投资(不含建设期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利息 由于本案例中未规定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故此项不予考虑 1)建设贷款利息计算: 第一年贷款利息=10*=(万元) 第二年贷款利息=90*=(万元) 第三年贷款利息=60*=(万元) 建设投资=300+++=(万元) 2)各项构成见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表 单位:万 附表1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表 元 2.资金来源 项目资本金为140万元,其余为借款,年利率为6%,各年资金筹措及资金使用计

算如下 (1)项目建设投资(不含建设期利息)总额为3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为40%,即120万元。前三年建设期投资额分别为:90万元,150万元,60万元; 项目流动资金为30万元,其中67%为自有资金,即20万元,按生产负荷 估算逐年资金投入 (2)第1年:建设期投资90+开办费10=100万元 第2年:建设期投资150万元 第3年:建设期投资60万元 第4年,生产负荷为80%,投入流动资金,计30万元 第5年,达满负荷 (3)自有资金在第1~4年的投入数额分别为90、30、0、20万元 (4)项目借款用于建设投资(不含建设期利息)180为万元,其中用于建设期利息为万元,用于流动资金为10万元,用于开办费为10万元,总借款数额为万元。 (5)综上,长期借款用于建设期本息之和为万元 (6)投资使用与资金筹措计划见附表2 附表2 投资使用与资金筹措计划表单位:万元

3.产品成本和费用估算依据(以100%负荷计) (1)折旧费的估算: 固定资产按年分数求和法折旧: 建筑工程厂房总投资240万元,按30年计算,净残值率为5%年折旧率= 年折旧费(万元) 第二年净值(万元) 第三年净值(万元) 以此类推可得以后各年净值。 机器设备、工器具及家具总投资60万元,按8年折旧,残值率为5%年折旧率= 年折旧费(万元) 第二年净值(万元) 第三年净值(万元) 以此类推可得以后各年净值。

某大学工程经济学可行性研究报告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设计任务书 附件一:2012年《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条件 1、土地A

渝国土房管告字[2010]xx号 根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有地使用权规定》,现对以下拟供应宗地按出让年限商业40年、住宅50年予以公告,公告时间为2013年 3月13日12:00—2013年3月23日12:00.公告时间内有 2家以上(含2家)申报的,土地供应方将择日采取招标拍卖方式确定受让方;公告时间内有1家申报的,土地出让方将挂牌出让。招标拍卖日期另行通知。请有意受让者在公告截止前到重庆市土地和矿产权交易中心报名,索取出让具体要求和资料。 每个同学根据附件一,按所在地区所选项目资料填入下表。 地块基本情况、规划设计主要指标及要求表 2 . 资金条件 自有资金60%;银行贷款40%,建设期分年等额放贷,贷款利率为8%(按年计息)。借款本息在在最后一笔贷款后第2年末采用一次偿还。 3 . 开发周期 12季度 4 . 销售条件 在第12季度年开始预售,13至15季度为销售期。 5 . 选题 渝中区巴蜀智苑项目的投资分析。 重庆市渝中组团巴蜀智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重庆捷程置业有限公司申报时间:2013年3月25日

《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 重庆市渝中组团C分区巴蜀智苑项目 (重庆市渝中区) 可行性研究报告 指导教师:重庆大学向鹏成博士 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专业班级:11级工程管理2 班 学生:雷彬 学号:20110630 完成时间:2013年6月25 日 成绩:

目录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余建新1,祝炜平2 (1.杭州师范学院,浙江杭州310012;2.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摘要:文章用单一指标分析了浙江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出浙江省内存在3个层次的经济发展差异,即地级市之间、县与县之间和乡镇之间。研究表明:城乡差异大于县际差异,县际差异又大于乡镇间的差异。从差异的变化来看,地区差异在扩大,而城乡差异在缩小;从差异变化的效应来看,差异扩大在现阶段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F12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4)04Ο0029Ο03 收稿日期:2003-10-07;修回日期:2004-02-26基金项目:杭州师范学院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余建新(1957-),女,浙江杭州市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yujx31@https://www.sodocs.net/doc/2712150499.html, 1 引言 浙江省2001年和2002年的G DP 总量和人均值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 DP 列各省之首,说明浙江在全国是一个发达省份,是经济大省。但浙江是地域小省(10万km 2)、人口小省(4900 万人)、 (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在一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发展过程等的影响,曾经是绝对贫困地区。1997年浙江省消灭了绝对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文章使用具有较高可信度的单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收入[1]和吉尼系数等指标就浙江的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作一探讨。 我们从3个层面分析浙江省的区域差异,找出欠发达地区。第1层面,以地市为单位,分析浙江省11个地市1978年到1999年的人均G DP 值及其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2层面,计算全省以县市为单位的1978年到1999年的吉尼系数,考察全省范围内的县际分化情况,列出相对发达和欠发达县;以县市 (区)为单位,分析一个地市内各县的人均G DP 值及与 全地区平均值的比值的变化。第3层面,分析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异。 2 地级市经济发展差异 浙江省1978年人均G DP 为331元,1999年该值 为12037元,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增加了11.52倍,年递增率接近12%。经济高速发展的浙江,以地市为单位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存在。用每一个地市人均G DP 与全省均值的百分比作为衡量差异的方法,直观地反映这种差距(图1)。分析图1,可以看到全省各地市有3种经济发展情况。第1种,始终保持较高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地区,如杭州市和宁波市。第2种,经济快速增长,排名不断靠前的城市,如温州、绍兴、台州、金华。特别是绍兴市,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不足全省均值80%一跃为全省第3位,达到全省G DP 人均值的近140%。第3种,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省,排名逐渐后退的地市,如丽水、衢州、舟山。这些地市发展缓慢,在省内的地位持续下降。衢州市由省内的第6位,降为倒数第2位,人均G DP 由原来占全省的 80%多下降到60%多,下跌20个百分点。舟山市经过 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高峰之后持续下降,人均 G DP 从全省第2位下降到倒数第4位。丽水的地位始终排在最后,但是与全省平均值的比值在下降。人均G DP 从原先相当于全省均值的60%下降为40%。分析3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地处山区、海岛,交通不便,第二产业不发达是主要的原因。这一特征与国内其他欠发达地区类似[2]。 按照相对贫困线(低于均值50%)计算法,由图1可知浙江省的衢州和丽水两地属于需要扶持的相对贫困地区。 3 县际经济发展差异 3.1 县际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县际(含县级市)社会经济 第23卷 第4期2004年 8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 ELOPMEN T Vol.23 No.4Aug.2004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工程经济学案例

【案例一】背景: 某公司拟投资建设一个生物化工厂。这一建设项目的基础数据如下: 1.项目实施计划 该项目建设期为3年,实施计划进度为:第1年完成项目全部投资的20%,第2年完成项目全部投资的55%,第3年完成项目全部投资的25%,第4年项目投产,投产当年项目的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70%,第5年项目的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90%,第6年项目的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项目的运营期总计为15年。 2.建设投资估算 本项目工程费与工程建设其他费的估算额为52180万元,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为5000万元。本项目的投资方向调节税率为5%。 3.建设资金来源 本项目的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和贷款,贷款总额为40000万元,其中外汇贷款为2300万美元。外汇牌价为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贷款的人民币部分,从中国建设银行获得,年利率为12.48%(按季计息)。贷款的外汇部分,从中国银行获得,年利率为8%(按年计息)。 4.生产经营费用估计 建设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以后,全厂定员为1100人,工资和福利费按照每人每年7200元估算。每年的其他费用为860万元。年外购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费估算为19200万元。年经营成本为21000万元,年修理费占年经营成本10%。各项流动资金的最低周转天数分别为:应收账款30天,现金40天,应付账款30天,存货40天。 问题: 1.估算建设期贷款利息。 2.用分项详细估算法估算拟建项目的流动资金。 3.估算拟建项目的总投资。 分析要点: [replyview] 本案例所考核的内容涉及了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类问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点。对于这类案例分析题的解答,首先是注意充分阅读背景所给的各项基本条件和数据,分析这些条件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问题1:在固定资产投资估算中,应弄清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概念与换算方法。计算建设期贷款利息前,要首先将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后,才能计算。 问题2:流动资金估算时,是掌握分项详细估算流动资金的方法。 问题3:要求根据建设项目总投资的构成内容,计算建设项目总投资。 答案: 问题1: 解:建设期贷款利息计算: 1.人民币贷款实际利率计算:

工程经济学之敏感性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在确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预测项目主要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项目评价指标(如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的影响,从中找出敏感因素,确定评价指标对该因素的敏感程度和项目对其变化的承受能力。 (一)敏感性分析的种类 敏感性分析有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两种。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是对单一不确定因素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假设各不确定性因素之间相互独立,每次只考察一个因素,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以分析这个可变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和敏感程度。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是敏感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多因素敏感性分析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独立的不确定因素同时变 化时,分析这些变化的因素对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程度和敏感程度。通常只要求进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的步骤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 确定分析指标

如果主要分析方案状态和参数变化对方案投资回收快慢的影响,则可选用投资回收期作为分析指标;如果主要分析产品价格波动对方案净收益的影响,则可选用净现值作为分析指标;如果主要分析投资大小对方案资金回收能力的影响,则可选用内部收益率指标等。 如果在机会研究阶段,可选用静态的评价指标,常采用的指标是投资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如果在初步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已进入了可行性研究的实质性阶段,经济分析指标则需选用动态的评价指标,常用净现值、内部收益率,通常还辅之以投资回收期。 2. 选择需要分析的不确定性因素 3. 分析每个不确定性因素的波动程度及其对分析指标可能带来的增减变化情况 4. 确定敏感性因素 (1)敏感度系数。敏感度系数又称灵敏度,表示项目评价指标对不确定因素的敏感程度。利用敏感度系数来确定敏感性因素的方法是一种相对测定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βij--第j个指标对第i个不确定性因素的敏感度系数;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统计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以年均超过9%的经济增长速度创新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由于国土面积辽阔、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性较大、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原因,导致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了计算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的标准差、极差、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多种方法,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自1978 年之后,中国的绝对差异一直呈扩大趋势。从人力资本、资本投入、产业结构、地理区位、市场化程度和政府政策六个角度探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就缩小各地区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f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put into effect in 1978, China had developed into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with an economic growth rate of more than 9%, which is regarded as a miracle in the human economic growth history. .But because of vast territory, the difference of area 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e imbalanced resources distribution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has become even more serious. The influence of enlarging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on economy and society can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carries out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difference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uses many kinds of methods such as coefficient of standard deviation, extremely ba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extreme value rat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has continuous enlarging since 1978.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reasons from six aspects, and also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duce the gap.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regional economic difference; balanced developm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工程经济可行性分析

工程经济可行性分析

————————————————————————————————作者:————————————————————————————————日期:

一、填空题 1.预测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非数量方法和数量方法两种,数量方法又可分为两类:_______ 和回归分析法。 2.市场预测的方法较多,基本上可归纳为定性预测方法和___________两大类。 3.资产负债率是反映项目各年所面临的___________程度及偿债能力指标。 4.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__________________。 5.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是否适用、__________________、建设上是否可行 所进行的综合分析和全面科学论证的工程经济研究活动。 6.在技术改造项目的增量收益和增量费用计算中,假设:无改造净收益不变,有改造净收 益增加,则“前后比较法”和“有无比较法”的结论____________。 7.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分为财务评价和___________。 8..时间序列法分析预测中常用的方法有移动平均法和___________。 9.规模报酬递减是指产量增加的百分数________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的百分数。 10.移动平均法中的n值选择对平滑结果起决定性作用,若要较灵敏地反映近期的变化趋 势,n值应取________。 11.财务评价常用的基本报表有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______________ 和外汇平衡表。 12.时间序列法就是从以往历年按_____________排列的数据中找出发展趋势,推算未来的 情况。 13.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与 ________的比率。 14.特尔菲法的三大特征是匿名性、________和统一性。 15.在技术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中,增量收益和增量费用的计算有两种方法,即前后比较法 和_____比较法。 二、单选题 1.在国民经济评价中,( )列入费用流量。 A.补贴 B.国外借款利息 C.所得税 D.项目间接费用 2..市场预测工作的第一步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