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  概论

第一章概论

一、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定义:

艺用人体解剖学是从造型艺术的需要出发,研究人体的骨骼肌肉、体表形态及人体动态等的一门科学,是美术基础教学中技法理论之一。

艺用人体解剖学历史简介

解剖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公元前3──2千年就有了解剖的记载,而成为一门学科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中国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

在西方研究解剖的时间较早一些,古埃及时就有了对解剖的研究,木乃伊就是见证。因为制作木乃伊需要解剖知识,同时也积累了解剖知识。

(出示《古埃及二十二格比例图》)

在西欧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和亚里斯多德都进行过动物实地解剖,并有论著。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解剖学著作当推盖伦(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

在西方发展到文艺复兴时代,人体解剖学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时,解剖学也涌现出一位巨匠——维扎里(1514-1564),

艺用人体解剖学的正式确立者,首推文艺复兴三杰,尤其是达·芬奇(1452——1519),

在我国,“解剖”二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上。《黄帝内经》

我国宋代画家李嵩也曾绘过一幅《骷髅幻戏图》,

如有关人体比例方面的“立七坐五盘三半”,规范颜面的“三停五眼”,总结脸部形态的“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国、用、目、甲、风、申”,

由美国佐治·伯里曼所著而翻译的《艺用人体结构解剖》言简意赅地向学者指出:研究形态解剖,塑造人体形象,必须以卯榫的方式去架构(骨骼),以体积的观念去组合(肌肉)。从而把对人体结构的理解与塑造推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第一节人体的比例、体位及部位

一、人体的比例

人体的比例通常以人的头长为计量单位,以此来测量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男女人体的高度均为七个半头长。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大致为:不同年龄的比例划分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因为有发育的迟早和遗传等因素的影响,各年龄段的身高比例也只能是一个约数,一个参考坐标。以自身头高为原尺来算,1-2岁为4个头高,5岁左右为5个头高,10岁左右为6个头高,15岁左右为7个头高,18-20岁为7.5-8个头高。这个比例,是按照成年后7.5-8个头高来算的,是中国人的标准比例,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参考。以上比例可以用“逢五进一”这个口诀来记住它,即每隔五岁增加一个头高。

三、人体解剖的部位区分

人体从总体上,由头、躯干、上肢和下肢四大部分构成头部分为脑颅和面颅上肢分为肩、上臂、肘、前臂、腕、手等部分。下肢分为大腿、膝、小腿、踝、足等部分

骨骼结构的关节处和骨骼在人体的外露点(骨点)为艺用解剖学的重点。人体的骨骼一共有206块,各骨端由软骨、韧带或关节连接起来。人体的主要骨骼有:

人体的主要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指间关节、指掌关节

三、人体的肌肉

人体全身的肌肉约有600块左右。表层的肌肉直接构成人体外形的轮廓和起伏。肌肉的形状较多样,四肢肌肉多呈长梭状,分肌腹和肌腱两部分,跨过关节,起止于骨上,牵动骨骼产生运动。躯干肌肉多为扁平状,肌腱多为薄膜。

从骨骼上看,男子骨骼大而方,胸廓较大,盆骨窄而深;女子骨骼小而圆滑,胸廓较小,盆骨

大而宽。

第一节头部的结构

一、头部的骨骼和形体结构

头部的骨骼分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脑颅骨由额骨、颞骨、顶骨、枕骨等组成:面颅骨由鼻骨、颧骨、上颌骨、下颌骨等组成。脑颅部的颞骨与下颌骨相连接处有可动关节,可作开口、咀嚼等动作。

二、头部的肌肉

头部的肌肉分表情肌和咀嚼肌。

表情肌一端起于骨端,一端止于皮肤,收缩时产生面部表情。表情肌有额肌、眼轮匝肌、皱眉肌、鼻肌、上唇方肌、颧肌、口轮匝肌、颏三角肌、下唇方肌、颏肌、颊肌、笑肌。咀嚼肌都起止于骨上。咀嚼肌有颞肌和咬肌,其作用都是拉下颌骨向上,作咀嚼动作。

第三节躯干的结构

一、躯干的骨骼

躯干的骨骼有脊柱、胸廓和骨盆。

脊柱支撑着头部和胸腔,是躯干的支柱,下部的骶骨与骨盆相接。脊柱运动时,使躯干产生屈伸、侧弯、和扭转等动作。脊柱分别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骶骨和尾骨组成, 注意如下几点:

1、躯干的基本骨骼

1.脊椎骨

脊椎的1-7节为颈椎,8-19节为胸椎,20-24节为腰椎,下面是骶骨和尾骨。脊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作前后左右的弯曲及水平方向的扭动。

结构要点:

A.每个脊椎骨的基本造型:在一个环状的骨圈上向三个方向伸展有片状的骨片,其中一个骨片向后背方向都突出(颈椎的骨突有两个分叉),在后背上能够显现出来,特别是瘦人或者老人。

B.第七颈椎在背颈上最突出,它是颈部和胸腔的分界点,也是背后中线的重要骨点,是表现人体背部比较重要的依据。

C.骶骨的后平面在后背形成一个倒三角形,上面几乎无肌肉覆盖,称骶骨三角形,骶骨三角形是后背脊椎底沿的重要标志,尾骨在外形上不起作用。

2.胸廓

主要由12对肋骨组成,其中上边10对从胸廓正面的胸骨到后边胸廓背部的脊椎,形成闭合的环;最下边两对,只支撑在背部脊椎两边,并在胸廓背部截止,没有形成闭合。结构要点:

A.胸廓的正面中心是胸骨。胸骨在体表胸大肌和乳房之间形成沟状,称正中沟。正中沟上边衔接所骨头并在中间形成锁骨窝,下边界是胸窝,这两个窝是躯干中线中重要的两个结构点。胸骨的正面并不是从上至下一马平川,而是由柄、体、剑突三部分组成。在柄、体交界处形成胸骨角,胸骨角处两边和第二根肋骨相连,形成一个胸部较突出的隆起,在表现人体是是较重要的一个隆起构造,如果此形体生长的过于突出,就称之为畸胸。

B.胸骨的两侧是正面的肋软骨,肋软骨和侧肋骨的相连处形成夹角,这个夹角是胸廓正面和侧面的转折线,在人体表面胸大肌或乳房会将这一转折线略微拓宽,但在胸大肌或乳房下方能显示出这个转折,因此不能忽视。

C.胸廓的背面不是完全平面的,而是从背部两侧隆起的高点向脊椎处凹陷,成为脊椎沟股。将其表现成折扇的形状容易理解。背部的肩胛骨和骶棘肌又加强了这个形体变化,形成背部的基本型。

D.胸廓正面的第七根肋骨是上下范围内相对突出的肋骨,在胸廓上下部分形成转折夹角,但此肋骨在胸大肌或乳房之下,其作用往往被忽略。

3.锁骨、肩胛骨

锁骨是整个躯干中显露于皮下最清楚的一个骨骼组织。“锁骨就像一张弓”,“锁骨就像一个倒挂的衣架”,“锁骨就像一个自行车把”……锁骨头相对于锁骨自身的粗度而言,是一个较大的关节头,锁骨的前半部分方而突出,它与肩胛骨肩峰的相交处逐渐过渡成扁平状,并逐渐隐于体内。

肩胛骨是后背造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上覆盖很多肌肉组织,但其仍然显露的很清楚。肩胛骨很像一个30°、60°、90°的直角三角板,30°角向下、60°角指向肩头、90°和长直角边在脊椎一侧,而且肩胛冈又和直缘形成了约120°的等腰三角形。

结构要点

A.锁骨和肩胛骨在胸廓上方形成了一个环,标志着胸腔的顶面和侧面的区域。正面的锁骨成为胸腔正面胸大肌和顶面肩部之间的分水岭,同时形成了很大的夹角,并且锁骨外形突出;肩胛骨在胸腔背面和顶面的转折关系,主要表现在肩胛冈上,由于肩胛冈上方还有很厚实的斜方肌,因此这一转折较正面锁骨转折要平缓许多。肩部的最高点在斜方肌的上缘。

除了肩胛冈在背部和顶部起转折作用外,肩胛冈的直缘、斜缘,以及直缘和斜缘之间形成的下沿角,在上肢运动中都能清晰显现。从肩胛冈向上延伸至和锁骨相接处,有一块扁平的突起,其最高点称之为肩峰,肩峰是肩顶面骨骼突兀的最高点,在体表也能很清楚的凸显与皮下,因此肩峰是肩部重要的结构之一,是比较肩部宽窄、表现肩部外形的重要标志。

B.锁骨和肩胛骨这一肩部结构组织,在胸廓上部可以有一定限度的滑动,而最基础的滑动轴就是锁骨头。锁骨以锁骨头为轴,既可以上下运动,又可以前后水平运动,还可以以锁骨头为轴画圈肩胛骨的运动被背部的肌肉限制,基本只能沿胸廓表面滑动,因此肩胛骨可以随肩膀的前后运动做左右方向的聚合、分离的滑动,也可以上下滑动,在胳膊平举或上举时还可以有一定角度的旋转,此时肩胛骨的下沿角被拉向体侧,肩胛冈的外缘方向向上抬起。在大臂向前用力伸展时,肩胛骨不仅被拉向腋窝方向,并且肩胛骨直缘会略略翘离胸廓,在体表能清晰地看到。4.骨盆(髋骨、胯骨)

可以把骨盆大结构理解为一个上大下小的盆或一个倒置的灯罩。从体表结构看,骨盆的骨骼结构并不和盆腔体块完全一致,原因是骨盆侧下方衔接着股骨,股骨大头和大转子等形体把盆腔的外形从髋骨本身的大小,变成了大转子处宽于髂骨处的正梯形,加之骨盆的周围,尤其是

臀部有发达的肌肉,也改变了骨盆的外部体块。因此对骨盆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髋骨上,而要从里向外理解它的整体结构。

4.骨盆(髋骨、胯骨)

可以把骨盆大结构理解为一个上大下小的盆或一个倒置的灯罩。从体表结构看,骨盆的骨骼结构并不和盆腔体块完全一致,原因是骨盆侧下方衔接着股骨,股骨大头和大转子等形体把盆腔的外形从髋骨本身的大小,变成了大转子处宽于髂骨处的正梯形,加之骨盆的周围,尤其是臀部有发达的肌肉,也改变了骨盆的外部体块。因此对骨盆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髋骨上,而要从里向外理解它的整体结构。

结构要点:

A.对骨盆的理解最重要的不仅是理解其宽度,还要认识其厚度,要立体地理解认识骨盆。

B.骨盆是由左右对称的两块髋骨连接脊柱的骶骨形成的盆状,简称骨盆。

C.左右髋骨在人体正面的连接点称之为耻骨联合。在瘦人身上,耻骨联合很明显。耻骨联合正好是人体的1/2处,是比例中重要的标准点。

D.在骨盆中骶骨属于脊椎的一部分,但它是人体背部在盆腔外形中其重要结构作用的骨骼组织。

E.骨盆上缘为髂嵴,这是人体腰部、髋骨的分界岭,是显露于体表的重要结构组织。较瘦的人髂嵴在这里形成向外突出的阶梯,较胖的人和较健壮的人的髂骨上至在这里形成一道凹槽。在艺术表现中,此结构在人体比例、盆腔的扭动方向、盆腔左右对称关系和盆腔的透视现象方面,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脊椎形体的弯曲变化

3、胸廓的个体差异

4、骨盆的个体差异

二、躯干的肌肉

躯干的肌肉分颈肌、胸肌、腹肌和背肌。具体肌肉如下图:

前锯肌起于2-9肋骨侧面,从肩胛骨下穿过止于肩胛骨直缘。前锯肌加强了肋骨起伏,它和背阔肌、腹外斜肌相交形成7、8个锯齿状结构,我们通常能观察到的是与背阔肌形成的4个锯齿1.胸大肌

起点:锁骨内侧1/2处,胸骨第7肋骨。

止点:肱骨前侧上端。

作用:将肱骨拉向躯干,并辅助上肢内旋。

结构要点:

A.健壮男性的胸大肌宽阔而厚实,高出胸骨和肋骨很多,形成高起的体块。

B.女性的胸大肌在乳房之下,形体表面几乎不其结构作用。

C.胸大肌和肱骨相连的止点上下交叉错位,从胸骨第7肋骨伸展出来的肌腱组织止于肱骨连接处的上端;从锁骨伸展出来的肌腱组织,止于肱骨连接处的下端,在腋窝处形成麻花状转折。

2.腹直肌

起点:胸骨下端,胸骨外第5、6、7根肋骨。

止点:耻骨联合。

作用:屈曲躯干、抬举下肢。

结构要点:

A.腹直肌是人体中线两侧对称的两块肌肉。

B.腹直肌肌肉分成两排四个纵向的扁平体块,最下面的一块最长,腹脐在第三、第四之间。

C.第三、第四体块之间的横线称为中横肌线,中横肌线基本为一条平线;第二、第三体块之间的横线称为上横肌线,上横肌线在人体中线处高、两边低。

3.腹外斜肌群:腹外斜肌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内层):腹横肌。

起点:胸廓下边6肋骨、腰背筋膜、髂嵴、腹股沟韧带1/2处。

止点:腹白线(腹正中线)。

第二层:腹内斜肌。

起点:腰背筋膜、髂嵴、腹股沟韧带外侧2/3处。

止点:腹白线、胸廓下3肋骨。

第三层(外层):腹外斜肌。

起点:胸廓5-12肋骨外侧。

止点:髂嵴前半部、腹白线、腹肌沟韧带。

作用:向任何方向转动躯干,形成胸廓和骨盆之间的各种运动。

结构要点:

A.健壮男子的腹外斜肌群,在腰部两侧髂骨上缘形成两块明显的体块。而身体肥胖的男性,腹外斜肌之外会积累大量脂肪,致使腰部变粗,使这组肌肉被盖在脂肪之下,甚至髂骨也收在腰部脂肪与臀部脂肪之间,髂骨上棘从凸起变成凹地。

B.女性的骨盆较大,腹外斜肌群不发达,青年女子在体表几乎看不到这个肌肉组织,形成小于胸廓和盆骨的细腰。

4.前锯肌

起点:肋骨第1-8(9)肋骨。

止点:从肩胛骨下方通过,连接肩胛骨直缘。

结构要点:

A.前锯肌在第1-8(9)根肋骨上,每个肋骨一个肌腱,从体表上看,每根肋骨和每根肌腱融为一体,加强了肋骨的“搓板”形态。

B.前锯肌向躯干背部延伸,插入背阔肌等肌肉之下,在体表不起结构作用。

C.前锯肌和腹外斜肌外层的止点,形成相互交叉、相互叠压的锯齿形态,在体侧凸显。

作用:拉动肩胛骨向前。

5.骶棘肌群

起点:骶骨、髂嵴后缘以及腰椎并汇总直达坐骨。

止点:沿脊椎骨的两侧上达枕骨。

作用:后伸脊柱。

结构要点:

骶棘肌群在结构上,加强了背部胸腔隆起处的高隆形态,使折扇的形态加强,在腰部变窄变硬,高隆的形态进一步加强,使腰椎形成深凹,在艺术表现是特别不能忽视。

6.背阔肌

起点:脊柱的第七胸椎至骶骨的中嵴,以及髂嵴的后1/3处。

止点:肱骨内侧上端。

作用:将上举的上肢向下拉动,或将上肢向后拉动

背阔肌虽然面积很大,但是相对比较薄,它减弱了背部骨骼肌肉的起伏,增加了后背的厚度和宽度,它的边缘只是在体侧一方容易看到。

7.斜方肌

起点:枕骨的下沿及全部颈椎胸椎。

止点:肩胛冈、肩峰、锁骨外侧1/3处。

作用:使锁骨、肩胛骨上抬形成耸肩动作,拉动肩部向后、向下运动。结构要点:

发达的斜方肌很厚,使肩部向上形成上弧线,富于弹性并使肩部增厚,但女性这块肌肉一般不发达,而肩峰突出,显出细长的颈部。

在背阔肌、斜方肌和三角肌的夹角处形成空隙,露出肩胛骨上的三块肌肉: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在整个造型中起不到大的体块作用,但在健壮、结实的男性身上,也常常可以看到,由其在上肢上举时,能露出这一组结实的肌肉群落。

8.臀部肌群

可以把臀大肌、臀小肌、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统称臀部肌群。臀部集群在解剖关系上应属于下肢范围,和它对应的上肢组织是三角肌。而从结构造型提快来看,它应属于躯干部分,这样更加容易整体理解盆腔的形态。

臀大肌在臀部下侧,臀中肌在臀部上侧身体侧面,阔筋膜张肌在臀部的侧面、大转子之上前,臀小肌在臀中肌和臀大肌下面并被它们遮盖

起点:髂骨上棘从前至后到骶骨侧缘。

止点:大转子骨头和股骨上部,并汇成髂肌束止于胫骨粗隆的外侧,在大腿外侧形成较明显的沟谷。

作用:前屈、外展、后伸大腿,并内外旋转大腿。

结构要点:

A.臀部的肌群和大转子,使骨盆从正面看由倒梯形变成正梯形。

B.从侧面看,它形成类似长方形形态,向躯干前方倾斜,并且下宽上窄、前方后圆。

C.从背面看,臀部集群就像一个大蝴蝶,臀中肌就像蝴蝶翅膀的上瓣,臀大肌就像蝴蝶翅膀的下瓣。

二、躯干运动的基本规律

躯干的运动主要是脊柱的活动,脊柱的胸椎连接胸廓,骶骨连接骨盆,这两个部分自身不能活动,它们要靠腰椎的活动,产生出一些动作,如前后的屈伸、侧屈和扭转等。

一、上肢的骨骼及主要关节

上肢的骨骼有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上肢的关节有肩关节、肘关节、桡腕关节、指掌关节、和指间关节

第三节上肢的比例和运动

一、上肢的比例

上肢全长共3个头长,上臂4/3个头长。前臂1个头长,手为2/3个头长。

第四章下肢部

第一节下肢的结构

一、下肢的骨骼和主要关节

下肢的骨骼有大腿部的股骨和髌骨、小腿部的胫骨和腓骨、足部的跗骨、跖骨、趾骨。关节有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具体骨骼、关节特征如下图:

二、下肢的肌肉

髋部肌肉包括臀大肌、臀中肌。大腿部肌肉有前侧的阔筋膜张肌、缝匠肌、股四头肌(股外肌、股直肌、股间肌、股内肌)。内侧肌群(耻骨肌、大收肌、长收肌和股薄肌等)后侧的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小腿肌肉分为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前群为伸肌,包括胫骨前肌、拇

长伸肌、趾长伸肌,后肌群为屈肌,包括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足部包括足背肌、和足低肌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精彩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 教学时间:8学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懂得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世界物本质和辩证本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确立的基础,把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及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坚持辩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学会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树立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包括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与时间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等。本章的难点在于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等。 课外阅读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 4.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分课时教学安排: 第1课时: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 第2课时:哲学基本问题与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 第3课时: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第4课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第5课时:辩证法的总特征 第6课时: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7课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及辩证思维方法 第8课时: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 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是什么?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表现形态及本质区别是什么?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是什么?如何掌握与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怎么理解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本章的教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前,先要对哲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行讲解。在讲授“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时,除了从哲学概念的词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 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 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 B.文化中心论 .文化普同论 D.种族主义C.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 B.社会学 C.民族学 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 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6.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二、选择题 有目的的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等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是哪种方法?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复习 考纲学习: 1. 了解文学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2.掌握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五种文学观念 3.理解文学嬗变的原因 4.理解“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这个文学观念 1. 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活动的构成 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家、文本、读者这四个要素,其间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重要的是在文学作为人的对象性活动上来理解。 文学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就是因为人在文学活动中体现了人的意识、心理和一切本质力量,把自然当作人的对象、从而建立起了活动的机制。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就是在于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中,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过程。 关键词“客观存在”和“审美对象” 客观存在只是纯然的存在,并不能被我的感觉所掌握,那就不能成为我的对象,存在的关系也就不会建立,文学活动还不能形成。 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动过程,其中必然包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才能成为文学活动—我们说的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第一章文学观念 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 【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认为作品的构成是四个层面,即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艺术家”的加工改造,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作品如果束之高阁,不跟读者、即

文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四要素: 由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提出的文学四要素观点。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 二、文艺学: 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五个分支。 三、文学理论: 以文学的普通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哲学方法为总指导,以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主要由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四个方面构成。 四、文学批评: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五、文学史: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在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六、文学活动: 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社火所特有的,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类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七、文学本体: 本质、特性所呈现的形态。 八、文学的特点: 历史性、多样性。 九、文学观念: 是指人们对文学现象的觉悟。 十、文学概念: 是对文学本质属性进行抽象形成的是具备有一定内涵的外延的词语形成。 十一、文学形式: 文学的外在表现形态,如语言、文本等。 十二、文学三个基本方面(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文学史是关于文学发展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最有意义的文学现象的描述和研究,它是某个时代或所有时代的文学创作、文学流派、作家作品为主体的文学现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致力于在具体文学现象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和研究中显示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文学批评史对某些集体文学现象(以作家、作品为主体的分析、判断、和评价。与文学史相比文学批评则是具体的、局部的、空间的。文学史则是总体的、全局的、时间的。文学史致力于文学总体过程的描述和内在规律的揭示。文学批评则致力于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判断和评价。文学理论则致力于从理论的高度全面而系统地对文学现象所涉及的六大方面的内在构成和规律进行全面的研究。与文学批评比,文学理论系统全面抽象。与文学史比,文学理论不致力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不致力于分析文学史上的具体文学现象。它致力于在抽象理论的框架内以理论的语言全面系统地揭示文学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特征。文学理论也可以研究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现象,但只是作为说明或证明文学理论的原理的材料和例证,而不能成为文学理论的必要构成。 联系: 文学史不是作家作品的简单编年史,它需要以某种文学史观和某种文学本质观为基础来指导研究者理解、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文档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 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 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3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答: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它塑造人,是一种“人学”。 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艺术生产论:人学作为人的活动之一,进入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第一章~第三章【圣才出品】

绪论 0.1知识框架图 0.2本章要点详解[视频讲解]

一、新闻学 1.定义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如都市报的兴起,网络新闻的特点;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新闻事业和社会稳定的关系,新闻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报纸的消亡,媒介融合环境下记者的身份建构。 【案例分析】都市报的兴起 90年代中期,大型中心城市,类似晚报 代表媒体有:四川成都的《华西都市报》、湖南长沙的《三湘都市报》、陕西西安的《三秦都市报》等。 都市报的读者定位为市民,包括都市里社会各界、各个阶层的广义上的市民,也有的都市报把读者定位于“白领阶层”。 如《南方都市报》,就定位于18至45岁的大专以上的学历、年收入2万以上的广州市民。因此,都市报又被称作“市民报”。 都市报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报道角度上比较注重贴近生活,努力追求可读性和亲近度。新民晚报定位:飞入寻常百姓家! 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报纸中刊登大量的广告。 自办发行为主,上门征订和送报。

【案例分析】记者微博使用特征与专业身份的建构 (1)专业新闻记者利用微博发布新闻的数量和频率高于普通用户 原因有两点,一是职业习惯使然,记者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对新闻信息更加敏感,他们习惯于主动寻找信息,并以合适的方式向外界散布他们认为重要的消息。另一方面则因为微博客的特殊形态。信息传播快速、简洁、直接,传播范围广泛。 (2)微博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它带给新闻记者的报偿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记者在微博上发布重要的、但是无法在传统媒体上刊发的新闻信息。 第二,记者在微博上寻找新闻线索,追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最新动态,为新闻报道提供及时、新鲜的素材。 (3)记者使用微博进行自我展现从而完成身份的建构 将“记者”职业身份移植到微博上,表示博主要把微博作为社会职业的延伸,而非当作单纯的私人领域。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内容 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1)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2)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教材,又供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文学概论第一章名词解释

再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 表现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实用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文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功利性的。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和西方的寓教于乐就是实用说。 独立说:认为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形式的创造。 客观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成为一个自足体,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建构。 体验说:是指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和再创造。认为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活动中。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 文学四要素:是由美国学者布拉姆斯提出的。他认为文学活动应包括: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 文学活动: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展开的,包括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的完整的文学活动。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组织。 符号论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灯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 品质阅读: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 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的阅读。 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的中介作用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和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人类的审美意识具有了价值倾向的意识,这就形成审美意识形态 情致:创作或阅读时,认识与情感完全结合为一体的形态。 经验: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 体验: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 移情说:移情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被我们理解。因为我们把自己沉没于事物,那么事物也就像我们一样有情感。 距离说: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出入说:入是指作者在写作的体验时必须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为人物和景物设身处地的充分领悟人物和景物的生命。出是指当作家的体验达到出乎其外的境界时,所写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显著地突现出来,放射出诗意的情感的光辉。这一入一出,是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达到的两种境界。 童心:无偏见无功利意识之心。天真、真诚、富于想象力之心。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6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第二章【圣才出品】

绪论 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学 1.定义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内容 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 (1)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2)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它既提供理论科学的历史教材,又供当前的新闻工作者借鉴。 (3)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新闻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4)媒介管理与经营。研究国家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以及国家对媒体的宏观调控;总结、研究媒介内部的管理机制,研究媒介的受众市场以及媒介的经营方针、策略等。 新闻业务及媒介管理与经营属于新闻学应用部分。 3.历史 (1)世界新闻学从18世纪开始发轫,到19世纪末初步形成。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闻学逐渐融入大众传播学。 (2)我国的新闻学在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1922年出版)、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年出版)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1929年出版),这三本著作构筑了我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二、新闻学和新闻工作 (1)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新闻工作者每天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新闻学概论课程大纲

【课程性质】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传媒和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新闻传媒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运作的基本规则。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新闻学按内容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新闻学概论》属于新闻理论,阐释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本课程为新闻学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本科生,是新闻史、新闻业务等课程的前置课程。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深刻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 能提供帮助。 【教学目的】 《新闻学概论》属新闻学基础理论课程,指导学习者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新闻传媒整体运作的规律和效果,为研究新闻史、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提供帮助。通过本课讲授,要达到三个基本目的:第一,了解新闻学和新闻理论的基础知识,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概念;第二,使学生养成较好的理论概括和思辨能力,以及理论探索的兴趣;第三,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分析新闻现象和具体案例。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学核心概念以及与新闻密切相关的概念;新闻传媒产生的原因、条件、后果;新闻传媒发展的基本规律;新闻传媒的性质、功能与效果;新闻传媒与社会各领域互动关系;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新闻传媒的运行体制和管理模式;新闻传媒的受众特征、受众权利、受众定位;新闻选择的标准、流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理念及职业道德;世界主导新闻学理论。 【教学要求】

对教师要求: 认真准备教学内容,指定教科书和阅读材料;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的内容,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具体目标明确;鼓励并组织课堂讨论,回答同学的疑问;在课外提供同学咨询和答疑的时间;树立良好的课堂秩序,成绩评定公正。 对学生要求:新闻学不能关起门来学,而是要关注现实。学生必须阅读每天新闻,关心重大报道和新闻实践现象;在每周上课前学生要完成该周的阅读,不得无故延误每周的阅读;按时上课和参与讨论,不得无故迟到和缺席;如有特殊情况不得不缺席或延误,必须事先或及时通知授课人,并在一周内(极个别的特殊情况下可征得授课人同意放宽期限)自行补上所缺课程内容,并通过授课老师的检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见解;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和考试。 选修本课程的同学,每周除了两课时的课堂教学外,还需至少花两个小时准备与本课相关的事情,比如阅读书籍、报纸,收看新闻,准备作业等,如果在时间上无法保证的同学,建议不要选这门课。 【考核和成绩】 本课最后总成绩为100份,由作业、研究报告大纲、课堂讨论和课外阅读表现、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各自所占比例如下: 作业(4×5):20% 研究报告大纲:20% 课堂和课外表现:10% 期末考试:50% 本课程需交四次作业。作业可能是当堂完成,也有可能要求课外完成。凡是课外完成的作业,要求是打印稿,并注明学号、姓名以及页码; 与课者可自由组合,以4-5人为一组,在本学期对新闻实践中的某一问题、现象或者个案做一研究报告大纲,研究报告大纲必须包括:所研究的对象、要解决的问题、试图运用的理论、具体观点、最后结论,参考文献。研究报告大纲的题目可以由学生提出并和授课教师讨论而定; 本课期末需要考试,形式为开卷; 在作业、研究大纲中若发现作弊、抄袭或者学术不端行为,该次作业将以零分

文学概论复习文档经典题库上

第一章文学观念 重点提示: 1、文学观念的嬗变 2、文学的文化意义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4、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考核要求 识记: 1、文学四要素 2、文学活动三过程 3、历史上的六种文学观念 4、文学的定义 5、文化的定义 6、审美 7、审美活动 理解: 1、文学嬗变的原因 2、本教材对文化观念的概括 3、文学的文化意义 4、文学作为文化载体的内容 5、价值阅读的意义 6、文学与科学文化、历史文化、其他艺术文化的共同点与差别。 7、审美的涵义及实现审美的条件。 8、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9、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内涵。 10经验与体验的区别。 11作家体验的特征。 12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运用: 1、举例论述文化的意义 2、举例说明文学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的内容。 3、举例说明作家体验的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艾布拉姆斯所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说这句话的是()。 A.黑格尔 B.谢林 C.马克思 D.高尔基 3.客观存在与审美对象()。 A.直接等同 B.不直接等同 C.小部分等同 D.大部分等同 4.说“凡触于目,入于耳,会于心,宣之于口而为言”这句话的是()。 A.荆浩 B.叶燮 C.谢赫 D.石涛 5.在西方文艺史上首倡“寓教于乐”的人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6.文学是()。 A.独立自足,不需借助外力而存在的主体 B.除自身外别无任何目的的存在 C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 D.孤立绝缘的自生物 7.人类的文学艺术自身演变的总趋向是() A.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B.由表现到再现,由再现到形式

文学概论题库

文学概论(上)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有收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文学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符号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哲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填空为主)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一,文学活动论 自由:是指人的活动是建立在关于人对对象世界的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是有意识的,并以理性为指导的.(利用已有规律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觉:是说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是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文学的出发点,连接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二,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应 镜子论:首先是列宁用”反映”这个词说明了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看成是主体对于客体的能动的认识 三,艺术生产论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掌握是”艺术的掌握”,强调作家对于生活的评论是”诗意的裁判”,而这个概念是20世纪西方和东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 文学艺术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 五,艺术交往论 当代德国理论家哈贝马斯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在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大致上取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这里的人不是孤立的或抽象的人,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世界新闻学的发展过程 1、世界新闻学的萌芽时期 (1)政论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2)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客观规律。其意义在于从业务角度转向理论角度。 2、世界新闻学的成熟时期 (1)到了20世纪20年代,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李普曼的《舆论学》第一次揭示了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舆论过程。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第一次对新闻理论范畴体系做了较为完整深刻的表述。 (2)1956年,美国新闻学专家施拉姆等人,发表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书中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3、世界新闻学的发展时期 (1)被称为创立传播学的“四大先驱”的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及他的“两级传播理论”,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及他的“五W模式”,心理学家卢因及他的“团体动力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及他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和劝服艺术的理论。 (2)被称为传播学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美国学者施拉姆,他是第一个把传播学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人。 二.中国新闻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是: 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同年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次年4月20年,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它标志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新闻学作为一门专门学说在中国开始形成。 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至此,标志着中国新闻学达到了成熟程度。 第二节新闻学的内容和体系 一.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社会科学 三.新闻学的学科结构 理论新闻学 历史新闻学 应用新闻学 管理新闻学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 一、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交往 信息交往也就是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信息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新闻信息的原始状态 1.新闻信息与历史情报信息处于混一状态之中——“烽火报警”。

国开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

国开汉语言专科《文学概论》形考测验(第一至第九章)答案 第一章章节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学的狭义解释是()。D.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2.文学的原初含义是()。A.文章和博学 3.文艺摹仿说以()为突出代表,他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A.亚里士多德 4.中国古典文论的“风教”或“教化”说带有“()”倾向。C.实用论 5.十九世纪后期,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从生命体验视角入手思考文学问题,体现了一条明晰的“()” 思路。B.体验论 6.()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A.表现论 7.在中外文论史上,文学观念形形色色、种类繁多,我们教材中介绍的主要文学观念除了摹仿论、实 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以外还有()。A.文化论 8.在魏晋时期,南朝宋文帝建立“四学”即“儒学”、“玄学”、“史学”和“()”。这是一个重要的 标志性事件。A.文学 二、多项选择题(共4分,每小1分) 1.文学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体现出的含义主要有()。 A.文学即文章 B.文学即有文采的缘情性作品 C.文学即一切语言性符号 D.文学即博学 2.文学文化论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它是一种()的文论倾向。 A.以语言论为基础 D.注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 3.关于文学观念的诸多认识中,体验论的观点较之于摹仿论、实用论以及表现论而言有其独特性,这就是认识到()。 A.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世界的摹仿 B.文学主要不是对于一般情感的表现 C.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不是忠实地记录客观感受或主观情感 D.读者阅读作品,主要是要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4.文学表现论与文学摹仿论不同,文学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文学表现论则()。 A.强调文学是作者情感表现的产物

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人类学概论 名词解释 整理

人类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一、人类学 人类学的英文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在人类学的发轫期,它关注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的体质特征、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差别,以及人类进化与变异的机制、人的体质同文化的联结性关系。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 二、文化 最初的culture源自拉丁文“耕耘种植”之意;中世纪晚期欧洲,culture逐渐指道德完美与心智或艺术成就;18世纪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Culture的原初概念在亚洲传播译介以日本为早,他们选择汉字“文化”对应西文中culture的同义语,意指不动用权力或刑罚而是依靠文德进行教化。汉语“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culture成了人类学最核心概念,它的复合含义更为复杂起来。 泰勒对文化整体性的看法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马林诺斯基首创功能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种特质的功能,就在于满足该群体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次生需要。”格尔兹“将文化视为一种象征体系”,其考察象征符号的目的是寻求该符号是如何模塑社会行动者看待、感觉和思考这个世界的,以及探索其意义并加以阐释。后现代主义又将文化转换为一个“建构性”的过程,文化的展示是形成文化的核心行为之一,也是被称作“文化的环程”的关键点,如果意义是因互动而成,那么我们的文化便具有“被分享的意义”,于是在文化的展示中,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都处在同一个“文化的环程”之中,而参与者之间的差异及权力因素促进了文化交流。许多重要的人类学阶段性理论和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观察的理论和方法。 三、田野工作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的首要方法和途径,田野工作强调对地方族群日常生活的直接加入,其经验性调查的特征通常是:1、学会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3、采纳参与观察的方法。

最新新版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笔记(高教、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实践中,为适应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产生的。 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基本条件:1.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2.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两种不同的起源观: 1.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信息需求,新闻传播的内容来自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种种事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队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作用。 2.资本主义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事实在前,新闻在后。事实是第一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新闻是第二性的,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 1.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 2.新闻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 3.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4.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政治性,趣味性),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新闻对事实有着绝对的依赖性。 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 事实是反映的对象,新闻是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新闻是一种源于客观事实,依附客观事实,为客观事实所决定、所派生的,同时又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后的精神产品。 报道者对事实的选择是必然的,因为 1.首先是由事实的无限性和报道的有限性所决定的。 2.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特殊的定位、选择新闻的标准和感兴趣的重点领域。 3.对事实进行选择绝不意味着可以歪曲事实、背离事实、随心所欲地改变事实。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