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的动力

答:国际政治的动力是指推动国际社会发展和国际政治演变的作用力,其内涵既包括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又涉及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实力和利益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问题是国际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和研究国际政治的动力,是认识国际社会和国际政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基础。

2.国家实力

答:国家实力是指国家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是它们维护自身利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的重要基础。国家实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既是衡量行为主体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能力的尺度,又是行为主体借以实现其对外目标,维护其国家、民族或共同体利益的手段。现代国家实力的构成分为有形的构成和无形的构成两部分。有形的构成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地理条件、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科技实力;无形的构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局势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能力

答:能力是指国家以实力为基础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的条件和手段,是使实力真正转化为权力的途径和方式。实力和能力都是权力形成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没有一定

的实力,权力便失去了物质来源;不具备一定的能力,实力本身很难影响和改变其他行为主体而形成真正的权力。

4.社会制度

答:社会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制度的总称。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经济制度,即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其中主要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社会制度作为国家实力构成中的无形要素,其核心并不在于确立的是什么制度,而在于这种制度是否符合该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否代表着社会向前进步的趋势。

5.政治体制

答: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党和政府体制,如一党制、多党制、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与政治体制相关的,还有政府素质或政府效能。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国际政治中的行为主要是要通过政府来实现的,一个国家的政党和政府能否充分、合理地调动本国的各种资源,能否对国际事件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否准确、及时地贯彻国家的战略意图,是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中权力地位的重要因素。同样,对某种政治体制的估价,也要看其是否符合该国的实际,是推动还是阻碍该国政治经济的发展。

6.行为能力

答: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维护自身利益、达成其对外目标、影响他国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实力对国际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的影响上。一个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作用的大小,主要表现为其行为能力的大小。测定一国行为能力的尺度主要有五个方面:①在主要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②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

③对其他行为主体对外决策的影响;④自身对外影响的范围和领域;⑤对外影响的途径和手段等。国际行为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国物质力量的强弱,同时,也与非物质力量有着密切关系。此外,行为能力的大小,还取决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以及不同的地域和对象。一般来讲,综合国力强大的国家,其行为能力和对外影响力就大;综合国力较弱的国家,其行为能力和对外影响则相对较小。但有可能因条件和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7.主权

答:主权是指统治者或国家的最高权力,它具有最高性、普遍性、终极性和自主性等特征。众所周知,主权的对外独立性是其对内最高性的派生物。一个国家之所以拥有对外独立自主权,就在于它具有对内的最高统治权。传统的观点认为,国家的对外主权,即政治独立、领土完整、经济自立,是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后,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往来日益频繁而产生的。实际上,对外主权在实践中自国家和国家主权产生后就存在了,只不过人们没有明确地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说明而已。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答: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原因如下:

(1)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受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们在生产人类必需的产品时彼此所发生的关系”。“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

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们的产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发展也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2)生产力的发展是政治及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从历史上看,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了国家,从而出现了最初的国家间关系。资本主义的出现,是人类物质生产发展的结果,同时也造就和推动了现代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产生。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同样不悖于这一基本规律。社会主义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必然需要经过一个生产力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今国际社会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并存、共处以及彼此间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的国际关系结构,正是与当今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阶段相一致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国际政治的发展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在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答: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如下:

(1)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政治与经济多元化发展,国际关系日益多样、复杂,它不仅影响着单个国家的自身发展与对外行为,而且影响着各类国家内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构。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在大战中急剧膨胀的生产力和在战后新科技革命

条件下迅速发展的科技实力,确立了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所谓“美利坚统治下的和平”。

3.民族国家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答:民族国家形成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世界基本矛盾主要表现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落后的地区之间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时期,世界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新兴资产阶级为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世界的统治地位而同国内外封建阶级进行的殊死斗争,以及资产注意自身发展所要求的向海外扩张并建立殖民帝国的征战。正是在这种矛盾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最初的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国际关系体系——民族国家体系。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基本矛盾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何新的特点?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基本矛盾没有在本质上发生变化,但从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讲,都有了新的特点:

(1)从内容上讲,除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垄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东西矛盾)依旧存在之外,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因殖民体系的崩溃而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南北矛盾);此外,还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矛盾等新的内容。

(2)从表现形式上看,世界基本矛盾表现在不同类型国家自身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各种矛盾相互交错,并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更。二战后世界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

使得国际关系表现出异常错综复杂的特点。

5.简要论述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矛盾运动之间的关系?

答:(1)国际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另一种表现形态,就是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矛盾运动。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其无政府状态,或“自然状态”。现代国际关系体系形成后,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就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各个国家彼此独立、主权平等,追求国家利益是各个主权国家国际行为的最基本动因。

(2)主权国家在国际中组织结构、制度体系最为严密,政治效能最为强劲,且具备实施国家目标之一切手段。

(3)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作为国际社会最主要构成要素的主权国家的高度组织性和效能,就构成为国际社会及其构成单位之间矛盾运动的基础。

6.国际政治中对权力的定义有何含义?

答:在国际政治关系中,权力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西方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就是以权力为核心,无论是传统现实主义,还是新现实主义,都不否认权力的重要地位,区别只在于如何界定和评价权力的作用,以及如何理解权力关系的内容。非西方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同样重视权力问题,但是其出发点是根本不同的。

权力作为一种政治概念和政治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在国际政治中,权力关系是一种国家问相互影响的现实。在我们看来,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主要是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这一定包含四层含义:

(1)由于权力主要是一个政治的或政治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强调它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间政治关系的因素;

国际政治学概论 课件

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一讲国际政治行为体 本讲主要内容 一、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二、国际政治中的国家行为体 三、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主权 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类型 国际政治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民族国家 非国家行为体:[1国际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建国际组织 [2宗教组织[3个人[4政党[5政治运动[6跨国公司1.国家行为体 (一)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概念 (二)国家的分类 (三)国家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体的特征 一、国家行为体概说 1,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主角的并不是任意的国家,而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早期的国家现代的国家 2,主权国家最先产生于欧洲,它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有关 国家主权原则的确立和延续 主权国家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观点:居民、领土、政权组织、主权 现代的观点:认同、忠诚 4,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自然因素思想观念因素制度因素 5,国家的基本政治职能 维持秩序分配资源作为认同的核心 国家的类型 1,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经济上的差异军事上的差异 人口规模上的差异民族构成上的差异 2,国家分类的多样性 能力标准:强国与弱国 意识形态标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宗教标准: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 文化标准:亨廷顿的观点 民主标准:民主与专制 其他标准 三、国家主权 1,主权概念的提出 布丹霍布斯格劳秀斯卢梭 2,主权概念的二重性 主权与国家内部政治和法律上的权力相关 主权与其他国家的权力相关 3,主权的两个组成部分

对内主权对外主权 所谓国家主权(sovereignty)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国家主权的属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 行最高的统治权。这是国际法已经确认的属地优越权和属人优越权的具体体现。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 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各国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采取自主的对外行为,各国在国际法意义上的权力地位一律平等。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 行防卫的权利。自卫权是国家的固有属性之一,也是国家维护正常的国际秩序和保障国际法实施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四、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 1,在国际关系中,国家的主权始终受到国际互动网络的影响 2,国际互动的表现形式、性质 表现形式:合作、结盟、竞争、对抗、战争 性质:是一种客观存在,也是国家主观愿望的产物 3,在当代,全球性的国际互动对主权的影响越来越大 根源:全球化 表现:政治、经济、文化 影响:缩小、约束、削弱与限制 “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影响: 1、影响国内行为体的政策偏好以及随后造成的国内政治联盟。 2、引发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3、削弱政府的自主性及其政策的有效性。 4、挑战对主权国家安全。 5、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主权的挑战。 2.非国家行为体 一、非国家行为体概说 1,国家关系中存在非国家行为体 2,国际组织是最重要的非国家行为体 3,非国家行为体的基本类型 (一)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间组织:针对特定利益的事件私人次国家及全球性行为体国际政府间组织;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更新的问题政府间组织的定义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两个以上主权国家的政府经过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成员国的合作谋求实现单靠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 政府间组织的构成要素:合作的政治意愿·一定的结构或形式·一定的运作机制 国际非政府组织 (1)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国际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或条约的形式设立的民间机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一般不具备国际法主体资格。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与卫生等各个领域。如:国际恐怖组织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论述题)【圣才出品】

三、论述题 1.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 答: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提出,列宁加以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后又以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为代表,适应国际社会的演变,说明新现象,回答新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以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主要经历了四个时期: (1)马克思、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际政治理论,立足于欧洲舞台,以自由资本主义为依据。他们认为: ①国际社会是一个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资产阶级对世界市场的开拓,使得国际社会渐渐成为一个整体。 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国际社会“两个起决定作用的阶级”,充当了国际政治的主要行为体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他们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以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充分显示了两大国际性阶级在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作用。 ③争霸和侵略战争是“国际政治的秘密” 革命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它是世界性的”,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至少在欧洲同时发生同时胜利。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是不能获得解放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革命同战争和建立新社会紧密相联,同为国际政治的主题。 (2)列宁的国际政治理论 列宁的国际政治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全面而又系统地揭示了帝国主义时代国

际社会演变和发展的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国际社会已从欧洲资本主义体系演变为帝国主义“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 a.这个世界体系在经济上以铁路、轮船、电报、电话为纽带,由金融密网所笼罩; b.在政治上以殖民地半殖民地为形式,靠殖民统治所控制; c.在军事上以战争和战争威胁为武器,用暴力来维护。这就决定了作为当时国际社会集中表现的国际政治必然深深打上帝国主义的烙印,深刻揭示了国际政治的实质。 ②世界区分为压迫民族,即帝国主义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即殖民地民族 这是当时国际社会最本质的和必然的现象,并超越两大国际性阶级成为国际政治最主要的行为体。无产阶级所反对的不再是国际资产阶级的兄弟联盟,而只是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它只有和被压迫民族(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解放,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当时全球范围的国际政治中,帝国主义民族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行为体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地位。 ③战争与革命是世界的主题 a.帝国主义战争,即争夺世界霸权和扼杀各弱小民族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其主要原因在于争夺殖民地,帝国主义战争不可避免。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革命本来是一国内部事务,让它走向世界,主要是帝国主义造成的。 b.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将革命从国内推向世界,变成国际现象。号召世界革命原意是用来对付世界战争,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一样,其直接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 ④两制国家间关系的原则是和平、和平共处和做生意 十月革命前后,苏俄极为珍惜两制国家间的均势和平,为此,先是实施“唤起国际革命”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关系 答:国际关系是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重要集团间的关系,尤指当今按领土组织起来的主要的民族国家间的关系。国际关系侧重于国家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国家间关系。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全面地观察世界,既看到国家行为体,亦看到非国家行为体。从这样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①国家与国家的关系;②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③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 2.国际政治经济学 答: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指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应用于国际政治学研究,重点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理论渊源有三,即重商主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的理论渊源,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 3.理想主义 答:理想主义是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较早的一个学派。这一理论体系又被称为制度跨国主义,其关注点是国际规范和制度化的全球合作。这一范式认为,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以集体安全原则

来解决国家间的安全问题,是这一范式所设想的主要模式。这种构想追求的不是权力的平衡,而是某种权力的共同体。在这个新体系中,所有国家将在共同的事业中合作,为所有国家提供安全与正义。理想主义者认为,国际组织即使不能提供世界政府,至少也能提供某种国际行为规范和约束。理想主义的渊源之一是古典法学家格劳秀斯的思想。现代理想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学说。它的特点是强调跨国联系。并且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建立。理想主义对人类持乐观的观点,认为通过建立新的标准和制度,人类社会就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理想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时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和赫德利·布尔。 4.现实主义 答: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学科中影响最大的一个“范式”,提供了有关战争状态的最强有力的解释。现实主义谋求阐释的是世界的现实情况,而不是世界的理想情况。它所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政治就是在一个缺少资源的世界上,群体间为了权力、声望、影响和安全而不间断地进行的斗争。现实主义又是国际关系学科中较复杂的一个范式,因为它从来不是一个严整的单一理论体系,而是许许多多不同分支的一个集合。在现实主义的旗号下,先后出现过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进攻现实主义以及防御现实主义等。现实主义学说对国际关系的看法,总结起来,有这样一些要点: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②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 5.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 答:新现实主义学派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与古典现实主义有诸多相同的假定,但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复习笔记(第六章 动力论 国际政治的作用力及其基本状态)【圣才出品】

第六章动力论国际政治的作用力及其基本状态 一、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特征和类型 1.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含义 (1)含义 ①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就是推动国际政治演变和国际社会发展的作用力。表现为原因、力量和相互作用规律的有机统一。 ②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是一种规律性现象,属国际政治发展中的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趋势,其最大功能在于,揭示国际政治中新旧关系和新旧现象的交替性变化。 (2)基本特征:综合性;客观性;进步性。 (3)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内容 ①行为体对物质生产活动的追求; ②行为体间相互联系构成的矛盾运动; ③矛盾运行中以利益和实力为核心的相互作用规律。 (4)国际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和直接性动力 ①决定性动力:生产力 ②直接动力:国际政治的内部矛盾 2.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类型和矛盾的运行法则 (1)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分类 ①依性质,可分为决定性动力和制约性动力; ②按表现,可分为终极性动力和直接性动力或间接性动力。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的状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广度和深度改变着所有一切的社会关系,决定着国际政治的演变。它们不仅将国际政治从区域化引向全球化,而且导致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国际格局的多极化和民主化,将国际政治引向深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国际政治的决定性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生产力影响行为体间关系表现出来的。 (3)国家间矛盾分类 ①按性质分,有阶级矛盾、民族间矛盾; ②依区域分,有双边矛盾和多边矛盾; ③以利益分,有强权同主权间矛盾、强权间矛盾和主权间矛盾; ④从重要性分,有基本矛盾和一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其中以强权与主权间矛盾、强权间矛盾及由此产生的战争与和平的矛盾、剥削与发展的矛盾最为重要。 (4)矛盾运动是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基本状态 矛盾,即关系,既包含竞争与对抗,又呈现协调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国际社会中的协调与合作,竞争与冲突,是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基本状态,属于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范畴。协调与合作,主要体现社会矛盾的同一性,竞争与冲突则主要体现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各自地位会发生演变与相互转化,而且相互渗透。协调与合作中有竞争和冲突,竞争与冲突中也有协调和合作。在一定时期内,均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3.国际政治发展动力的运行特点 (1)国际政治的发展动力,不是单个矛盾和矛盾的单方面运动,而是表现为多种基本矛盾的整体运动;

国际政治概论 学习体会

国际政治概论 第一部分:回顾课本。 国际政治学揭示的是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首先,国际政治行为体和国际体系为我们对了解课程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第一章主要讲了国际政治行为体的定义、类型和一般特征,以及国家主权的相关内容。第二章主要讲了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合作和国际机制四个概念,霍布斯、洛克和康德文化下的国际体系,以及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体系。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包括权力均衡体系和霸权体系,自由主义认为国际体系日益成为行为体相互依赖与制度合作的网络结构,代表人物如罗伯特·基欧汉。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是温特,认为知识的分配是国际结构的本质。 接下来,我们学习了安全、冲突和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主要讲了国家安全、安全困境、经济安全和国家利益四个概念,以及安全观和新安全观,掌握非传统安全的特点,以及它和传统安全观的区别。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主要讲了分析冲突、战争的起因,世界联邦主义、集体安全、第三方介入和功能主义这四个解决的模型,联合国的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以及维和的三原则。对外政策和外交中,首先要理解外交和对外政策含义,国家如何制定对外政策,其依据和影响因素,从马议的“海权说”到麦金德“陆权说”到杜黑“制空权”,都说明了地理因素不容忽视,当代外交则包括公共、多边和首脑外交,掌握多边外交原因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当代外交的讨价还价的五个过程和四个注意因素。 最后,我们学习了以环境问题、恐怖主义、民族主义为背景的世界政治。环境问题与世界政治主要讲了人类面临的多种环境问题的原因、内容和主要特点,以及环境问题使得生存空间和资源产生变化,这导致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恐怖主义主要讲述了不公正的国际秩序等诱因下恐怖主义的演进历程,以及恐怖主义对政治进程及国家关系、世界安全、民族、种族、宗教的重要影响,反恐的国内法和国际法都得到了完善,反恐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加强。民族主义主要讲述了四个概念,即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等原因,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国家分离,民族主义在七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战争,它与战争是密切相关的,在当代社会,通过国际协调来帮助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第2版)专项题库-专项练习一至专项练习三【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专项题库 说明:梁守德主编的《国际政治学理论》是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10余所名校考研指定的参考书目,本书按照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进行分类,精选典型试题(含名校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尽的参考答案。 专项练习一概念题 1.国际政治学 答:国际政治学就是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任务是揭示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及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和现实性强的特征,属新兴的、独立的学科范畴。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政治体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按国家分类,国际政治学主要分为英国的国际政治学、美国的国际政治学、前苏联的国际政治学、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等;按性质分类,国际政治学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和西方资产阶级国际政治学两大类。 2.国际政治体系 答:国际政治体系是由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等国际政治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步进行,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组成。国际政治体系

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等特征。它区分为全球体系和区域体系,包括有政党体系、国际组织体系和各类国家体系。这些体系就是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其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国际政治体系,即总系统。 3.国际政治格局 答:国际政治格局寓于国际政治体系的母腹之中,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它以“主角”、“主要关系”和“式样”为基本要素,其中以“主要关系”为核心。长期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均以军事集团的实力组合为依据,以战争及其结局为标志,以大国控制世界为目标。它具体表现为主要角色在追求权利与权力、利益、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政治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各样关系,以及相互间展开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抗与合作式样。从“格局”入手,就能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国际政治。 4.国际政治秩序 答:国际政治秩序,也以国际政治体系为依托,指的是主要角色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它以主角的对外战略及其实施为基础,表现为主要角色在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顺序,其基本特征是稳定。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国控制世界、战争威胁人类、强权政治横行天下、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处于从属的地位。旧国际政治秩序,就是强权,就是服从。秩序是人为的,可以调整,可以突破,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国际政治秩序是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秩序”着眼,就能微观地研究国际政治。 5.国家权益 答:国家权益,又称国家利益,也可简称“国权”,是国际政治的动因和直接目标,是

《国际政治学概论》

《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计划(四年级) 第一课 A Field of Silence (第七册) 课时:2 周,共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课时背景知识及课文讲解 1、介绍美国著名女诗人散文家Annie Dillard(1945-)生平; 2、介绍作家主要著作:作品探讨对世界的哲学理解和人生的意义; 3、介绍作者的玄学思想; 4、介绍捷克小说家Milan Kundra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主题; 5、过渡到课文:提醒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考虑课文的主题; 6、课文讲解与讨论:P. 82-P. 88倒数第二段。 第3-4课时继续课文讲解 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完成全篇课文。 第5-6课时课文的语篇分析 1、描述文介绍; 2、客观描述(objective description); 3、印象描述(impressionistic description); 4、描述文中细节的运用; 5、描述文中修辞手段的运用; 6、详细讨论A field of Silence 的描述性特征(descriptive features); 7、讨论A field of Silence 的主题。 第7-8课时讨论课文后面的练习 思考题: 1、作家在课文中具体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具有诗歌一般的美感? 2、作家是如何驾驭语言使得silence 具有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 3、在课文中silence 的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是什么? 第二课New York (第七册) 课时:2 周,共8 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课时背景知识及课文讲解 1、介绍美国作家Gay Talese 及主要作品; 2、讨论纽约; 3、过渡到课文:提醒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考虑课文的主题; 4、课文讲解与讨论:P. 109-P. 111第一段结束。 第3-4课时继续课文讲解 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P. 111第二段开始到P. 115第一段结束。 第5-6课时继续课文讲解并课文的语篇分析 1、继续课文讲解与讨论,完成全篇课文;

国际政治学概论-陈岳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课件

国际政治概论王逸舟 4.民族主义 4.1.民族问题是普遍的、是热点的、敏感的、复杂的,族际意识将充当新纪元不同人群存在的一种重要标识 4.2.民族的概念——揭示出民族的复杂性 1、框架性概念:(1)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2)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民族的产生:两种说法 (1)产生的标志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出现,以及野蛮婚姻制度的废止 (2)指现代民族,以西欧为典型的、资本主义时代产生和壮大的、披上了现代国家外衣的民族 3、划分民族的标准:主客观两种 (1)主观标准:衡量特定区域内人们的意识整体,强调一个民族就是一种灵魂和精神原则;任何一个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是该共同体的成员,并希望保持对其的认同,就算一个民族 (2)客观标准:坚持族际的血缘原则和地域原则,强调是一个种族或若干血缘因素经过社会变迁产生的结果 (3)综合标准:民族须生成于特定的区域、文化或语言环境,要借助血缘的、种族的纽带才能结合成某种共同体,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裂变或脱节,但历史上培育出的民族情感已无法割断,后者以成为民族存在的象征和支柱 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民族概念更看重文化心理层面,国家则是一个政治单位和法律概念 4.3.民族主义的不同作用 1、积极的评价:20世纪50~60年代的民族解放运动 2、消极的评价:冷战结束以来,民族分裂主义和各种离心倾向

3、对于民族主义作用的判断:关键在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作用是好是坏,要看“民族意识”或“民族主义”是否与既得利益者——已获得国际承认的国家政权、各种正式的和官方的国际组织等相合拍 (1)单质的民族国家里 (2)多元的民族国家里:由于“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的缘故,国家往往没有排在效忠链条的首位 4.4.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 1、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在很多场合是有差别的 2、民族利益的概念难以界定,包括“客观标准”(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综合国力),和“主观标准”(道德、合法性或意识形态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定义者本身 4.5.民族主义的多种形态 1、部族民族主义 (1)部族概述:多半以种族和血缘为基础,建立在“族际”差异之上,可以是跨国界的;另一方面又与种族有别,具有明确无误的地域范围、无可争议的部族首领等特征 (2)部族民族主义的作用:决定战争和权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政治立场主要是按部族利益表达的,对部族的忠诚超越了对国家的忠诚 (3)部族民族主义的现状:属于一种古老的、有狭隘地方特征的民族主义,至今未能适应现代国家体系的激烈竞争 2、种族民族主义 (1)概述:强调本民族无论在精神上或血统上或实践能力上均高于其他民族,在这种意识形态支配下实行种族歧视行为。 (2)产生:较发达而畸形的社会矛盾的产物 (3)主要内容:种族有优劣高下之分,优秀民族有防止自己不受低等民族污染的权力,世界秩序需由强者支配,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适用于各国内部和国家间的种族民族关系。 3、宗教民族主义 (1)苏联的解体,给伊斯兰意识的复苏和扩展提供了机遇。整体而言,伊斯兰区域的宗教民族主义方兴未艾,充满不确定性。 (2)通常所说的伊斯兰国家:居民的主体是穆斯林;国家元首由穆斯林担任;国家尊重信仰自由,保护、弘扬伊斯兰文化传统

国际政治概论历年真题01-11

2001年 《国际政治概论》(代码315) 一、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8分,共40分 1、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国家利益 3、“大国否决权” 4、地缘政治学 5、“文明冲突论” 6、欧安组织 7、国际政治秩序 8、“新干涉主义”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怎样看待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2、试述国家主权观念的产生及发展。 3、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当代国际政治的影响? 2002年 《国际政治概论》(代码315)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不结盟运动 2、强权政治 3、相互威慑战略 4、上海合作组织 5、“民主和平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2、简述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 3、简述冷战后国际安全观念的扩展。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联合国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试论科技进步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003年 《国际政治概论》(代码315)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6分) 1、国际政治行为主体 2、多边外交 3、民族国家 4、分权与制衡原则 5、内阁制政府 6、主权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 1、西方国家议会的职权。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 3、“新干涉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4、国家利益的基本内涵。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66分) 1、20世纪末以来,国际社会出现“新安全观”的背景及其意义何在。 2、试论当代非政府组织的崛起及其作用和影响。 3、试比较分析英、美两党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2004年 《国际政治概论》(代码315)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1、复合相互依存 2、“安全困境” 3、联合国维和行动 4、责任制内阁 5、违宪审查制度 6、国务院总理负责制 7、国家结构形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当前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2、简述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因素。 3、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4、简述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试论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对国际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 2、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格局。 3、你对西方国家选举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何认识? 2005年 《国际政治概论》(代码315) 一、名词解释: 1、软权力 2、多边外交 3、民主和平论 4、国家利益 5、总统制政府 6、预选制 7、违宪审查制 二、简答题:(任选3个) 1、比较传统安全观与新安全观的不同 2、权力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 3、西方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涵义 4、西方多党制的特点、优点和弊端 三、论述题:(1、2题选一个,3题必答)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最新版复习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 (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形成,是一战前后的事情。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 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 (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 (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 (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 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 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 二.方法论概述 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 1.系统层次。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简答题)【圣才出品】

二、简答题 1.国际政治学属于政治学范畴,但为什么他们的根本任务是不同呢? 答:(1)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的定义不同 ①国际政治学就是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任务是揭示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及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和现实性强的特征,属新兴的、独立的学科范畴。 ②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国际政治学属于政治学的范畴,但两者的根本任务不同 ①政治学的特定任务是研究国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的一般规律。 ②国际政治学则是研究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的一般规律。它们虽然联系密切,但国际政治学不是政治学的简单延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 2.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吗? 答:国际政治学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学,具体分析如下: (1)在国内学术界,学者们常常把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这虽然反映了国际关系学突出政治,以政治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但随着国际社会的演变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深入,应该把两者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严格区别开来。 (2)国际政治学突出的是政治角度,以权利、权力和利益为中心,强调的是安全,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重点研究国际社会中政治关系、政治现象和经济、文化

的政治影响。 (3)国际政治学的永恒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国际关系学应该突出研究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的总和,重点研究国际社会中各种关系的相互关系。所以说,国际政治学不能等同于国际关系学,也不应看作国际关系学的分支。 3.简述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答:(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政治体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把握和理解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立足于国际社会。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宏观同微观相结合,着眼于国际政治的整体。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有三个层次: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国际政治秩序。 ①国际政治体系 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历史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步进行,密切相联,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国际政治体系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不平等性的基本特征。国际政治体系是国际社会的客观存在,从“体系”出发,就能宏观地研究国际政治。 ②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寓于国际政治体系的母腹之中,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它以“主角”、“主要关系”和“式样”为基本要素,其中以“主要关系”为核心。。国际政治格局突出主角间关系,涉及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等重大政治现象,从“格局”入手,就能把“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国际政治。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重点总结

国际政治概论王逸舟 导论 分析视角和工具 权力政治分析:也叫现实主义学派,主流学派之一。注重本国的利益和地位,以及国际权力争夺的战略和技巧。比较受各国决策部门重视。 国际制度分析:也叫自由主义学派。看重国际组织、规则和制度在塑造各国行为和增进各方利益方面的作用,强调经济相互依赖对政治安全事务的外溢效应。 基金批判分析:常被称为座椅观点。基本上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宰的现行国际只需持批判和否定立场,主张从阶级斗争和世界革命的角度,辨别国际危机的性质和各国政策的是非。建构主义分析:特点是专究行为主体间的认知与互动,强调制度、国家、权力、威胁等均为相互建构之果,不存在恒定的体系或动因。 文化认同分析:侧重解剖国际政治安全重大事件背后的种族血缘、宗教文化、历史根源,把身份、认同、族群同异等范畴作为分析要件。 历史主义分析:注重经验事实,强调历史启迪,对孤本尤为看重。排斥信息时代的所谓方法论,加上历史研究创新不易,近来呈现某种颓势。 哲理主义分析:多半有宏大的全球视野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更多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看待人类的整体性问题。通常不太注重国家需求及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 计量统计分析:擅长国际政治和安全事务的定量研究,对数据、模型、实验结果的可验证性等指标要求严格。 2.全球化 2.1.争论中的定义 经济学角度: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国家间的经济相互依赖,大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 社会学角度:工业化、都市化在全球普及→社会同构现象 文化学角度:新艺术占据文化市场的世界潮流,各国知识分子影响力不约而同下降 政治学角度:国际干预的不断扩大和弱小主权国家受制的趋势 历史学角度:人类社会发展到近代才出现的现代化过程,指地球逐渐变小、人的视野逐渐扩大、国家间互动逐渐增强、世界体系的扩张

国际政治学概论名词解释

国际政治学概论相关概念 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其特征是:a、必须具有行为能力,能直接或间接参与国际事务并对国际社会产生影响。b、具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行为主体的利益。c、拥有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能够对其他行为体产生影响的手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d、在国际关系中以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形式出现。分为基本行为主体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基本类型。分类:国际关系基本行为主体—主权国家;非国家行为体—政府间国际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种族集团、跨国公司、政党组织等等。 国家行为体:是构成当代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最有组织、有影响力的行为主体。从国际法的角度,国家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有定居的居民、有固定的领土、有一定的政权组织、具有主权。它的重要性在于:a、是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是国际关系的基础。b、是现代国际关系一切问题的萌芽。c、非国家行为体也受主权国家的制约。 非国家行为体:有别于主权国家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将国际组织两大类。进入20世纪后,非国家行为体的数量和类型急剧增长,他们的活动及影响也涉及到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他们也正在发挥日益重大和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与国家行为体相比具有的特点是: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对外行为的跨国性、职能作用的协调性。影响: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起到某一单一国家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在国际关系中往往能够发挥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概念有双重含义,人们也通常作这样的界定:一是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的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二是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意义:一国只有拥有国家主权,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才能独立自主制定对外政策,参加国际关系并在其中发挥作用,才能确立自己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主权让渡在国际社会中日益频繁,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自愿性、平等性、共享性。在当代,随着霸权主义的盛行和国际组织影响的扩大,国家的主权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政府间组织:是指若干主权国家为达到一定共同目标,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创立的国家间的组织,属于非国家行为体。构成具备三要素:成员国之间有合作的政治意愿;组织之中要有一定的结构或形式;组织要有一定的运行机制。按照区域角度划分,可以分为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按照政治、社会角度划分,可分为军事、经济、技术性国际组织。 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是私人的国际群体或协会,他们共同追求跨国的利益,同政府间组织不同,非政府组织不是由政府发起的,他们是由不定期的由来自不同民族的公民群体组织、资助和管理的。特点是:对国际政治事务的影响不是那么直接,但他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促进了较大的跨国合作;在很多领域和政府间组织形成相互协商与合作的关系,有力推动跨国合作。从国际法的角度而言,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不具备国际法主体的资格,但他们在国际社会所起的作用和发挥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这并不影响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作为国际关系行为体的地位。包括:国际性政党组织、国际性宗教组织、国际性政治活动、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复习笔记(导论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圣才出品】

导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中国特色 一、国际政治学的兴起 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 国际政治学主要是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来认识和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任务是揭示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及其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综合性强、理论性强和现实性强的特征,属新兴的、独立的学科范畴。简言之,国际政治学就是研究国际社会演变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早期揭示国际政治关系和政治现象的思想理论观点的著作有: 中国的《孙子兵法》、希腊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400)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意大利但丁(1265—1321)的《帝制论》、意大利马基雅弗利(1469—1527)的《君主论》、荷兰格劳秀斯(1583—1645)的《战争与和平法》、英国霍布斯(1588—1679)的《利维坦》、英国边沁(1748—1832)的《道德与立法原理概论》、普鲁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的《战争论》等。 3.国际政治学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它学派林立,多种多样,类型有: (1)按国家分类有:英国的国际政治学、美国的国际政治学、法国的国际政治学、前苏联的国际政治学、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等。 (2)按性质区分,有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学和西方资产阶级国际政治学。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国际社会中政治体系、格局、秩序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国际政治包括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政治秩序。 2.国际政治体系 国际政治体系是由主权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等国际社会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同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同步进行,以世界经济体系为基础。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组成。国际政治体系具有整体性、联系性和不平等性的基本特征。 3.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寓于国际政治体系的母腹之中,是充当主角的行为体间相互政治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以“主角”、“主要关系”和“式样”为基本要素,其中以“主要关系”为核心。以军事集团的实力组合为依据,以战争及其结局为标志,以大国控制世界为目标。 4.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政治秩序是以国际政治体系为依托,主要角色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规则。以主角的对外战略及其实施为基础,表现为主要角色在国际政治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地位顺序,其基本特征是稳定。其主要内容是:大国控制世界,战争威胁人类,强权政治横行天下,大多数国家和民族处于从属的地位。 5.国际政治体系、格局、秩序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考研王逸舟《国际政治概论》精编资料

国际政治概论王逸舟 5.地缘政治 5.1.地缘政治的定义 1、定义:强调以地理分析为基础,注重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的内在联系 2、解释:领土国家是国际政治力量的主要单元;气候、植被、土壤、位置、矿物资源、海拔高度、陆块分布等因素构成“地球自然性质” 3、主要论点:(1)权力本身根植于地球的天然物性;(2)国土是国家实力的必要条件 4、地缘政治观的根本:在于把国家间关系放到地球物理环境中看待。地缘政治观点必须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5、地缘政治区域:自然地理区域+实力中心的动态移动变化所决定的战略区域 6、地缘政治是近代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产生后才出现的一种现象 5.2.苏联解体的深刻含义 综述:冷战的结束和苏联集团的瓦解,打破了旧的权力构造,形塑出一批新的实力中心核心的边缘地带。产生出一批地区强国,形成复合型的力量支点,恰逢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地区一体化,给了它们施展的机会。 1、新的“破碎地带”被挤压出来,为释放某地区长期受抑的冲突潜能创造了条件。(巴尔干和独联体地带) 2、全球层次的政治发生改组

中欧 巴尔干和东南欧前东方集团 国家 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 中欧:美国和西欧从俄罗斯夺回的势力范围 德国势力圈:奥地利、前南斯拉夫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原属苏联的波罗的海小国3、原苏联、东欧地区成为全球政治转换最剧烈、政治地理变化最大的区域 两极时代稳定的原因:体系中的中小国家的主权由体系中的大国限制,从而限制了它们自发产生的导致争端的权利需求。各国认可或接受现状。 4、传统的霸权约束消失,非洲的自然疆界、文化疆界和几何疆界发生了明显的更动,依据是宗教、民族、种族的各种差异 5.3.三大热点群 1、沿原苏联集团的主要势力范围分布的“破碎地带” (1)民族成分错综复杂、宗教林立;民族矛盾和边界争端普遍存在 (2)主要变量:俄罗斯缓慢复苏,欲重新确立世界大国形象,力争在独联体内部取得主导2、新月形地带 (1)范围: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和新成立的某些中亚国家,直至中东和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北非地区的一片伊斯兰地带 (2)地位及影响:国际局势动乱的主要根源,威胁到了欧洲侧翼,还对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发出挑战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国际政治 答:国际政治是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国际政治作为学科名称,与国际关系、世界政治通常同义,并且与国际研究相通。在国际学术界,这几个概念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可以互换的。不过,在许多情况下,这几个概念的用法是有区别的。由于每个国家的行为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因此国际政治就成了一种变数复杂和多维的研究领域。它不仅涉及政治因素,而且涉及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生态、法律、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2.国际政治学 答: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国际社会、行为主体、政治关系和一般规律,其中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国际政治学和国际战略学、国际经济学、国际法学、外交学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这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此外,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研究方法,包括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定量分析法。

3.研究途径与范式 答:研究途径是指国际关系研究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的。这种途径包括研究问题、分析视角、资料搜集、概念运用、方法选择等要素,可以为研究提供指导,为回答有关问题提供准则。在研究实践中,学者们通常会采用不同的途径,并因而会导致各种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某一种途径得到广泛认可,取得支配地位,成为标准的研究和解释框架,那么它就变成了该领域的范式。 范式的概念是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首先提出的。在社会科学中,可以说几乎不存在单一范式的情况。如果应用范式的概念,大概只能按照比较宽泛的标准,即范式不过是指一种得到较普遍认可的研究框架。由于存在多个范式,因此在范式之间常常存在争论。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人们经常提到的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实证主义与后实证主义、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等争论,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范式之争”。 4.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 答:传统主义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国际关系学界的主要研究途径。这种研究途径具有较浓厚的道德哲学色彩,其基本特征是运用思辨式语言和诠释方法进行文献研究,注重演绎推理,倾向于通过历史回溯和案例分析获得经验主义的知识积累,很少或基本不使用定量的方法。英国学派的一些学者是坚持这一研究途径的代表人物,例如赫德利·布尔。 行为主义是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行为主义的兴起使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传统主义的研究途径受到了挑战。在国际关系学界,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卡尔·多伊奇、辛格和罗西瑙等。这些学者谋求使国际关系研究更科学,方式是通过借用来自于自然科学的更严格、更复杂的途径,以期建立一种累积的知识体系,所用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定量分析、数学模型等,并且使用计算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