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哲学引论习题及答案6

哲学引论习题及答案6

哲学引论习题及答案6
哲学引论习题及答案6

哲学引论考试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型每题1分。以下各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推动和制约哲学发表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D )。

A、哲学和艺术的关系

B、哲学和道德的关系

C、哲学的宗教的关系

D、哲学和科学的关系

2、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具有以下哪种动机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才属于哲学家?( C )

A、为了获得奖杯的人

B、虽无获奖势力,但想借此观摩运动会,以便下次登场的人

C、仅仅出于好奇而来参观的人

D、某个或某些运动员的崇拜者

3、哲学的问题是以( C )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A、常识性

B、科学性

C、思想性

D、信念性

4、在古希腊哲学中,爱利亚学派的中心思想是( B )。

A、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一”

B、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

C、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

D、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5、首次创建伦理学体系的哲学家是( D )。

A、柏拉图

B、休谟

C、边沁

D、亚里多德

6、词与物的关系实质上表达的是( D )。

A、定义与真理的关系

B、逻辑和语言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思想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7、一般认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奠基人是( C )。

A、奥古斯丁

B、托马斯

C、利玛窦

D、毕达哥拉斯

8、中国哲学中最著名的“三表法”属( A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儒家

9、西方中世纪神学与哲学最大最全面的体系是( A )。

A、托马斯主义

B、柏拉图主义

C、人文主义

D、新柏拉图主义

10、中国古代哲学中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宇宙论哲学是(A )。

A.气论

B.太极阴阳论

C.五行论

D.缘起论

11、语言的逻辑的界限是( A )。

A、“是”

B、“在”

C、“无”

D、“道”

12、反映非存在优先于存在的思维方式的本体论是( C )。

A.在论

B.是论

C.道论

D.气论

13、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 A )。

A、理学

B、经学

C、心学

D、气学

14、在传统认识论研究中,人们首先关注的核心总是或首要问题就是( C )。

A、本体论

B、经验论

C、认识路线

D、伦理学

15、科学的具体性在于它获得的任何结果都是( B )。

A、无限的

B、有限的

C、探询性的

D、信念性的

16、中国本土特色的宗教是( D )。

A、佛教

B、儒教

C、天主教

D、道教

17、提出“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古希腊哲学家是(B )。

A、泰勒斯

B、赫拉克利特

C、毕达哥拉斯

D、罗素

18、反映非存在优先于存在的思维方式的本体论是( C )。

A、在论

B、是论

C、道论

D、气论

19、在哲学上通过逻辑的和数学的推理方式获得的确定结论,称之为(A )。

A、必然真理

B、偶然真理

C、绝对真理

D、相对真理

20、本体论的原初形式是( A )。

A、是论

B、在论

C、气论

D、原子论

21、儒家对于人类认识可能性的理想是( D )。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恪守“自然之天”

C、遵循“道德之天”

D、“穷理”与“尽性”

22、道德实质上是一个(B )。

A、“生存”概念

B、“前生存”概念

C、“后生存”概念

D、价值概念

23、西方哲学中所说的“应当”指的是(B )。

A、正在做的事情

B、符合道德事情

C、人们正以某种方式的行为

D、已经做了的事情

22、利己主义最大的弱点是必将导致( A )。

A、强权即公理

B、不同主体间利益的冲突

C、道德建设机制的混乱

D、伦理、规则的不确定性

23、历史上理性主义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C )。

A、审美主观论

B、审美表现论

C、审美客观论

D、审美表达论

24、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 C )。

A、“本体论转向”

B、“认识论转向”

C、“语言的转向”

D、“伦理的转向”

25、审美判断的前提条件是( B )。

A、审美态度

B、审美兴趣

C、审美主观

D、审美客观

26、20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定义理论是( A )。

A、家族相似论

B、艺术表现论

C、意义形式论

D、艺术表达论

27、当代最有影响的一个美学流派是( C )。

A、客观论

B、主观论

C、分析美学

D、逻辑美学

28、将世界划分为“实际”与“真际”两个层面的中国哲学家是(C )。

A、孔子

B、王夫之

C、冯友兰

D、熊十力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请把正确答案的符号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

1、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是(BC )。

A、法家

B、道家

C、儒家

D、墨家

E、名家

2、早期自然哲学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的两条线索是(BC )

A、四根

B、一和多

C、变和不变

D、原子和种子

E、火与水

3、在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儒家哲学代表人物有( A B C )。

A、孔子

B、朱熹

C、孟子

D、慧能

E、韩非

4、近代哲学出现的两极对立学派是(A B)。

A、经验论

B、唯理论

C、主观论

D、客观论

E、义务论

5、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是(ABC )。

A、西方哲学

B、中国哲学

C、印度哲学

D、欧美哲学

E、埃及哲学

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 E )。

A、科学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始于哲学的探索

B、词语是人的能动性的人集中体现

C、哲学是思想探索的学问

D、自然科学是哲学诞生的温床

E、形式主义定义理论出现推动逻辑主义和语言分析方法的兴起

7、先秦时被并称为两大“显学”的是(AE )。

A、墨家

B、道家

C、法家

D、佛家

E、儒家

8、中国五四运动到40年代,出现的三次著名论战有(ABC )。

A、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B、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

C、东西方文化关系论战

D、实证主义与意志主义的论战

E、科学思潮与人本主义论战

9、下列属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哲学家有(AB )。

A、罗素

B、维特根斯坦

C、萨特

D、胡塞尔

E、奥古斯丁

10、逻辑推理的类型有(CD )。

A、数学推理

B、物理推理

C、归纳推理

D、演绎推理

E、辨证推理

11、下列属于心理利己主义的有(BC )。

A、每个人应当永远为自身利益而行动

B、不应当做出于其他原因认为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

C、应当做任何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

D、应当做能够给自己和其他人带来最大幸福的行为

E、应当做符合原则的一般性行为

12、下列观点错误的有(ABD )。

A、“有”和“无”是西方哲学中的一对概念

B、礼仪之争是佛教和天主教之争

C、“为道”与“为学”是道家认识论的两种不同认知途径

D、自然科学是哲学诞生的温床

E、“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13、在传统认识论中,最为基本的认识路线有(BCD )。

A、观念论

B、批判论

C、经验论

D、唯理论

E、主观论

14、现代认识论的重要形态有(BC )。

A、家族相似论

B、观念论

C、决定论

D、实在论

E、客观论

15、选择和确定价值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有(ABCD )。

A、持久性

B、幸福性

C、卓越性

D、建设性

E、现实性

16、以下属于近代唯理论哲学的代表人物有(ABC )。

A、斯宾诺莎

B、笛卡儿

C、莱布尼茨

D、休谟

E、培根

17、分析哲学的两大类型是(CD )。

A、逻辑语言学派

B、物理语言学派

C、理想语言学派

D、日常语言学派

E、元哲学语言学派

18、中国认识论的一致特征是(AB )。

A、直觉主义

B、知行合一

C、理性主义

D 、与宇宙论界限分明E、与伦理学界限分明

19、道家的继承者庄子提出的著名的“体道”方式是(AC )。

A、“坐忘”

B、“为学”

C、“心斋”

D、“自诚明”

E、“冥想直观”

20、伦理学的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CD )。

A、经验论

B、唯物论

C、动机论

D、结果论

E、唯心论

21、中国美学的特点体现了中国哲学的(AB )。

A、统虚实

B、合有无

C、逻辑型

D、重认识

E、虚幻性

22、现代西方哲学两大主要思潮是(AB )。

A、科学主义思潮

B、人本主义思潮

C、人文主义思潮

D、经验主义思潮

E、实证主义思潮

23、儒学“三统”说是(ABC )。

A、道统

B、学统

C、政统

D、儒统

E、教统

24、当代哲学具代表性的理论形态有(ABC )。

A、解释学

B、新儒学

C、后现代主义

D、分析哲学

E、语言哲学

25、以下哲学著作的作者属于福柯的是(BC )。

A、《后现代状况》

B、《词与物》

C、《癫狂与文明》

D、《新唯识论》

三、判断题(本题型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以下各题的叙述,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

1、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是催生哲学的母体和温床。( √)

2、哲学起始于好奇表现为爱智,早期的哲学与科学不分。( √)

3、使认识论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的哲学家是康德。(√)

4、提出“天地之化日新”论断的哲学家是王夫之。(√)

5、我国先秦哲学的最主要特征是百家争鸣。( √)

6、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是培根。( ×)

7、现代西方哲学可以概括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8、托马斯主义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最大、最全面体系。( √)。

9、中国哲学认识论的主要特征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10、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是相对不变和基本固定的。( √)

11、哲学关注知识和思想分析的特点,决定了它与语词之间的紧密关系。( √)

12、近代经验论的第一个代表是泰勒斯。( ×)

13、一般认为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奠基人是利马窦。(√)

14、礼仪之争主要是指利玛窦禁止中国教徒参加祭孔和祭祖等中国传统礼仪问题而引发的争论( ×)。

15、科学就其本质而言,乃是关于事物因果关系的知识。(√)

16、中国哲学在逻辑学方面向来很发达( ×)。

17、古希腊宇宙论又称作本根论,中国古代宇宙论又叫做自然哲学。(×)

18、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最大特点是始终追求普遍必然性为其天职的科学精神。(×)

19、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在者”,并建立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严谨的概念论哲学体系。(×)

20、近代科学的最大特点是工具理性(√)。

21、近代哲学观念论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顶峰。(√)

22、对中国影响最大的非正统思想是道家学说。( √)

23、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被称为近代哲学之父的哲学家是笛卡尔(√)。

24、在直观意义上,理性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

25、“是论”是本体论的原初形式,它以形式逻辑为基础,是西方概念论哲学的根基。(√)

26、道家哲学认识论的核心是“冥想直观”。(×)

27、“是”、“在”、“无”是本体论的三重视界。(√)

28、人类是在明确的生存目的支配下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概念,发展出自己的道德行为的。(√)

29、是否能够明确地测定出具体的空间位置是区别心理事件与物理事件的最重要的特点。(×)

30、五行说是中国哲学中最有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宇宙论。(×)

31、道德哲学是关于善与恶的合理性的哲学研究。(×)

32、提出人的善良意志是世界上惟一能称得上是善的东西观点的哲学家是康德。(√)

33、佛教理论的基础是因果论,其实质是关于事件间的感悟理论。( ×)

34、儒家认为,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包括“自诚明”和“自明诚”(√)。

35、应用论理学关注的最重要的领域是自我论( ×)。

36、安乐死是自己实施的一种结束自我生命的行为(×)

37、最早揭示出“是”与“应当”之间复杂、微妙关系的哲学家是休谟。(√)

38、在哲学史上,分析哲学诞生的标志是“语言的转向” ( √)。

39、审美是一种以体验为基础的判断活动。(√)

40、西方艺术哲学一直把特质看作是艺术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

41、审美主观论是理性主义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42、中国当代新儒学所面临的是西风东渐、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社会大变局。(√)

43、当代最有影响的一个美学哲学流派是分析美学学派。(√)

44、许多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兴起的标志是《新唯实论》的发表。(×)。

三、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请辨别下列概念的异同,并简述其理由)

1、“理解”与“认识”

答案思路:

(1)理解和认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待事物的方式。

(2)理解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外进行思想,理解无需定义具有抽象同一性的概念;而认识是在语言的逻辑界限之内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则必须使概念保持抽象同一性;

(3)了解可以通过不断地循环往返加深理解,而在认识中,概念的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却被认为是没有意义的;

(4)最重要的是,理解可以通过内心体验和现象直观来领会事情本身,而认识只能通过外在经验和逻辑推理去掌握是者之本(本质之是)。

(5)如果说,对于“是”,我们可以认识,那么,对于“在”,我们虽然不能认识,但却是可以理解和领会的。

2、“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

答案思路:

决定论就其基本的倾向看,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

(1)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按照这种观点,决定论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所谓弱决定论,则是承认自由与决定论的相容性。它是一些哲学家在不愿放弃实际的自由,但又无法理解完全缺乏决定如何可能做到责任的需要与愿望的统一的情况下,尝试把实际的自由和责任与决定论统一起来的一种解释。

(2)如果说,强决定论在理论形态上与宿命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话,弱决定论则在另外一个方向上表现得十分接近非决定论,但也同样不能归结为非决定论。

3、“是”与“应当”

答案要点:

(1)“是”与“应当”是论理学的重要概念。

(2)所谓“是”是指人们实际上做了什么;所谓“应当”指人们应该做什么。

(3)在人们实际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间,也就是在“是”和“应当”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从这个描述性的“是”中,无论如何也推不出规范性的“应当”来。就此而言,在有关人的行为的是否道德的问题的判定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们实际做了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

(4)举例说明(略)

4、“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

答案要点:

(1)“物理事件”与“心理事件”是涉及身心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2)“物理事件”表现为是一个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过程;“心理事件”表现为意识性的经验或体验。

(3)有公开的观察性和没有公开的观察性,是物理事件和心理事件之间的第一个区别;心理事件区别于物理事件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心理的东西不像物理的东西那样,能明确地测定它的空间位置。

(4)举例说明。(略)

5、“观念论”与“实在论”

答案思路

(1)“观念论”和“实在论”都属于现代认识论的重要形态。

(2)观念论是指把观念作为认识对象加以研究的认识论理论。它实际上是一种研究关于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理论。简言之,观念论的基本观点就是: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没有关于存在或对象的意识就谈不上有所谓的存在或对象。

(3)实在论则指关于“实在”的一般理论,在现代认识论中,它是作为观念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实在论所谓的实在,是指事物本身的真实实在性。在哲学上,实在既是相对于现象的概念,又是相对于观念的概念。在实在论看来,实在是独立于主体或主体知觉、观念而存在的东西;实在不能由现象决定;实在永远超出我们从现象出发所做的一切研究努力的范围。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实在论大致分为经验实在论和理性实在论两种。

6、“客观论”“主观论”

答案思路

(1)“主观论”和“客观论”是审美哲学的一对范畴。

(2)客观论认为,从根本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审美客观论是理性主义美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3)美学上审美主观论坚持美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审美主观论与经验主义相联系。近代以来,主观论在美的主观性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理论论证,从而成为美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学派。

7、“安乐死”与“自杀”

答案思路:

(1)“安乐死”与“自杀”都是应用伦理学的热门话题。

(2)“安乐死”从字面上看,是无痛苦的、有尊严的死亡或仁慈杀死的意思。

“安乐死”有几种的不同性质,其实施以及它的正当性问题的争论,典型发生于老人和长期忍受巨大疼痛的慢性病患者身上(要点;需补充说明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3)“自杀”是一个人自己选择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即自己动手杀死自己。自杀和帮助自杀是否应被允许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经常面对并引起激烈争论的一个严肃的伦理学问题(要点;补

充说明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8、“为道”与“为学”

答题思路:

(1)老子将人的认知活动区分为两种:“为道”与“为学”。

(2)“为学”是指平常的认知方式,它的认识对象是现象界的一切事物。“为道”和“为学”不同,它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减少知识,既减少一切主观的认知成分和情感因素,使主体主动地融于宇宙之中,与大道化为一体。

(3)在两者的关系上,总的说来,老子主张用“为道”的方式来指导“为学”,而“为学”的最终目的则是服务于“为道”。

(4)举例说明(略,)

9、“表现”与“表达”

答题思路:

(1)“表现”与“表达”是艺术哲学的重要概念。

(2)所谓“表现”,是指用一个东西来代表另外一个东西,而这种代表也得到了观者的认可。例如,一枚徽章代表着某个宫殿,但它却与它代表的宫殿毫无想象之处。最广义的“表达”,与“表现”一词的意思重合。

(3)艺术哲学所说的“表达”是一种狭义的表达。与它联系在一起的,是某种属人的特性,而“寓情”和“移情”是它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东西是艺术品,当,仅当它通过线条、形状、颜色、声音、行为和词语等向观众自我传递了某种动机、意愿、情感、体验等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或者,一件东西是艺术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情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在这两个定义中,前者同时包含了“寓情”和“移情”这两个特点,而后者则强调“寓情”的作用。表达理论比之表现理论的优势之处,就是它看起来要比表现理论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不仅更合适于容纳近代浪漫主义运动诞生以来新出现并获得巨大成功的现代派艺术风格,而且也能够涵盖传统艺术哲学理论涉及探讨的那些内容。

四、简答题(本题型每题10 分。请结合教材和自己的体会,简要回答以下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语言回答问题,凡言之有理,皆可以给鼓励分数。)

1、如何理解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促进作用?

答题思路:

哲学对人类的思想文化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以及对自由意识的促进,是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三个主要作用。

(要点;需补充要点内容。)

2、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什么叫“已经检验过的生活”或“未经检验过的生活”?请概括它们的区别,并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

(1)同意。

(2)“已经检验过的生活”是指对那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假定的信念前提,进行思想上的怀疑和批判,即进行哲学的反思和质疑;“未经检验过的生活”是指人们生活或行动听任传统和常识的基本信念前提的支配,而不对这些假定的基本信念前提作批判性的考察。

(3)从哲学上看,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信念的前提主要有两类,即传统和常识。传统是以往文化和实践的记录,但传统的东西也包含了可能是过时的或虚假的意思,听任未经分析和检验的传统支配我

们的生活有时是很危险的;常识是人所共知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们共知的东西往往夹杂着大量的愚见或偏见。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或它们产生的结果的角度来看它们的话,这些常识给人们的选择和活动提供的信息前提,往往是虚幻的或极不可靠的。

(4)如果人们不对假定的信念前提进行检验和批判性的审视,任其支配我们的生活,则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智慧就会陷入贫乏。所以,我们应该对假设质疑,向前提挑战。因此苏格拉底的“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的观点是正确的。

3、简析本体论的三种主要形态的异同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

(1)本体论的三种主要形态是:“是论”、“在论”、“道论”,都是研究“一般存在者”的学问,在哲学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是论”和“在论”都是西方哲学的肯定存在优先于非存在的本体论的两种形式。“道论”是中国哲学的本体论,认为非存在优先于存在,是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本体论的独特的本体论的形式(答对意思即可给分)。

(3)“是论”是本体论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它以“求是”为终极目标,“求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求是”。但它也存在着某些弊端。

(4)“在论”是本体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张“返回事物本身”;重新清理存在的基地;为心灵的精神家园寻找安身立命之所。

(5)“道论”是一种“生态哲学”,有利于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它主张“一切皆变”,贯穿了辩证法思;它主张“有生于无”,影响了中国人的处世为人的性格和心态。(答对意思即可给分)

4、简述西方文化发展对哲学的影响。

答案要点:

(1)西方文化发展对哲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学发展、文化发展与哲学发展三个层面。

(2)一般地说,哲学最关注的首先是科学和技术进步中提出的问题。而哲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解决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性质问题,又把文化变革的要求纳入自己的思考框架之中,并扩展而成为一个统一的大文化问题,从而向社会文化的各个方向扩展

5、简述非结果论的主要的理论形式和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所谓非结果论是相对于结果论的一种伦理学理论,是指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取决于事实,而不是结果。

(2)一般认为,宗教的“圣谕论”和康德的“义务论”是非结果论的两种最重要的代表性理论。

(3)“圣谕论”强调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人只应当做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否则就是不道德;“义务论”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本题不要求必须是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答对意思即可给分)

6、什么是结果论?它包括哪几种理论形式?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题思路:

(1)所谓结果论,是指这样一种道德理论,即在考察一种行为之是否道德时,应以这一行为的最终结果或效果为其基本的判定标准。

(2)结果论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形式:利己主义和功能主义。

(3)利己主义相信,如果人们想要达到道德,他们就必须假定自己的行为的结果是能够给自己带

来益处的。功能主义则主张,如果我们想要达到道德,我们就应当假定自己的行为是能够与这种行为有关的各方面带来益处的。

(4)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功利主义,它们都相信,如果道德不是以自己声称的方式而存在,道德最终将失去它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动力。

7、什么是惯例论? 惯例论与宿命论有什么区别?

答题思路:

(1)“惯例论”是属于不可知论的艺术定义,是迄今为止仍极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定义。

主要观点是: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些人或团体有能力通过一种简单的命名性行为,即可以采取把某些东西叫做“艺术”的形式,来把它们从某种人工制作的东西转变为艺术作品(答出意思即可给分。)。

(2)“宿命论”否定任何自由的存在,它把宇宙间发生的一切解释成某种神秘、迷信的力量预先决定的结果。宿命论与惯例论属于不同的哲学范畴,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答出意思即可给分)。

8、结合你所学的知识,简要分析冯友兰先生的四种境界说。

答题思路:

(1)根据人之觉解的程度不同,冯友兰将不同个体的人生境界分为由低到高的四种类型: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2)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答案略)

9、如何评价亚里士多德下面一段话?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

答题思路:主要是看是否理解什么是哲学。

理解这段话的要点是:

(1)这和西方人对哲学的理解有关。希腊人对自然的存在表示惊讶,这是哲学得以产生的一个前提。

(2)这种惊讶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因此他们认为,哲学也是没有功利性的,是“惟一的自由学术”。

10、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有何区别?

(1)现代主义哲学是反对“神本主义”的,但它毕竟主张“人本主义”,也就是说,它以人类的理性或非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尺。但后现代主义哲学则不然,它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仅理性不是人的中心,非理性也不是,甚至“大写的人”已死!

(2)按照教材上的解释,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思潮,它主要是作为所谓“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通常采取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决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反对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11、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的学问是什么?其构建的哲学体系与伦理学有哪些区别?

答案思路:

(1)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的学问是形而上学。

(2)形而上学是对存在的本质、基础及其结构问题的哲学探索,是研究实在问题,解释宇宙的最高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对宇宙作最一般的思考的哲学体系。形而上学属于理论哲学的范畴。

(3)伦理学是关于人的自由的本质、范围和程度问题的学问,是研究伦理、道德活动的价值判断问题,讨论与人的行为方式有关的价值问题的哲学体系,属于实践哲学的范畴。

(4)形而上学只关心整体的、总体的存在;只关心统一的、不可分的整体或总体存在(不可数);它只关心终极的存在;只寻求存在的原始直观。

12、如何理解“自诚明”与“自明诚” 两种相互对立的认识论路线。

答题思路:

(1)“自诚明”与“自明诚”指的都是儒家哲学的认识论路线。

(2)《中庸》中指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在这里,所谓“诚”是指由尽性之学所得到的道德,所谓“明”是指由穷理之学所得到的知识。(答出意思即可给分)

(3)“自诚明”是说,首先从道德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知识;

(4)“自明诚”是说,首先从知识入手可以进一步通向道德。

(5)就最后的结果来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二者可以殊途同归。

13、请说出两种在当代艺术哲学中最具有影响的艺术定义,并简要述其内涵。

答题思路:

教材介绍了当代艺术哲学中三种著名的艺术定义:

(1)家族相似论:是指艺术像一个家族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但它们并不共同享有某个可观察到的因而是无差别的特点,当然更不用说是起支配地位的特点了。

(2)惯例论:是指某些东西所以被作为艺术作品来看待,是因为它们在一整套惯例或称制度系统的联系中占据了一定位置的缘故。

(3)意义形式论:是指一种把艺术判断看作是自足自律,不受日常感情影响,与一切伦理和社会方面的关切无关的,纯粹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性的东西的观点。

五、材料分析题(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答案不求统一,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字数要求600字以上。)

(一)“不知道教学模式”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教学过程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与学生进行对话,共同探寻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报有一种真诚的“无知”态度,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帮助学生获取真理。在现代美国学校教育中,苏格拉底的这种“无知”态度,和教学模式正为美国的教师所继承和发扬,它演化为一种教师追求“不知道”的教学模式。

美国教师追求“不知道”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他们不知道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和渴望,也并不是他们对教学和学生不负责任,而是反映出他们对现代教育和教学的一种独特的理解。在美国教师看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许多已知的知识已经代替了未知的知识,但仍有许多未知的东西在向已知挑战。仅仅给学生已知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已知和未知。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而不是依赖别人的头脑。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学生善于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判断,并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否则学生学到的东西再多,也是别人的死的东西,不能够继续丰富与创新。

(选自2006年9期《教育前线》“美国教育面面观”一文)

问题:如果你是教师或教育工作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根据教材从逻辑推理和认识论的视角出发,谈谈你对这一段话的理解。

答案思路:

(1)同意这种观点。

(2)只有通过抽象或推理的认识活动,人们才有可能达到对真理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对理性与经验运用的是否合理,对获得知识是否准确和方法是否得当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逻辑推理是保证推理正确性所必须遵守的规则或原则。逻辑推理主要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3)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但只有当前提确定时,我们才能相信前提,相信结论。传授已知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填鸭式”教学,基本上是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教师侧重于已知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会不同程度驯化学生尊重产生权威,阻止学生的质疑,从而压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对教师和权威产生依赖。

(4)归纳推理,是指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感官的观察和经验的推理,得出一个具有或然性的一般结论的过程。在归纳推理中,结论与前提之间并没有联系,人们不能指望有一个明确的前提,就有一个确定的结论。一般性的结论是从作为前提的具体实例中分析得出的。“不知道教学模式”采用的就是归纳推理,让学生自己归纳所经验的事物,从中发现所经3的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化,获得事物的规律性知识。

(5)归纳推理告诉人们,在给定的经验性证据基础上,怎样的结论才是可能。科学知识是源于人们对自己所经验的事物之间联系的普遍化,而这种普遍化思维活动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归纳原则。教师采用“不知道教学模式”,借助学生的感官获得经验,鼓励学生通过抽象思维的推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自己的内省和直觉,上升为理性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形成对所面对的事物或面临的情况具有洞察力和反应力,大胆质疑,小心求证,从中产生新形象、新概念、新思想,是学生学到理性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失而复得的人

在胡宁和塔帕尔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在一次袭击后失踪了,据说是让印地安人给抢走的。他的父母四处寻找,结果仍徒劳无获。几年过去了,一位来自内地的军人说起了他见过的一个蓝眼睛的印地安人,推测他很可能是那个消失的孩子。那对父母找到了那人(细节被省略了,而我不想凭空捏造),觉得还认得他。但那人经过荒漠和野蛮生活的熏陶,已经忘掉了家乡的语言。他顺从地又毫不在意地回到家里。他在家门口停住了脚(也许因为别人止住了脚步)。他看着门庭,仿佛认出了什么。突然,他低下脑袋,大叫一声,冲进门庭,穿过两个天井,直奔厨房而去。他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两眼露出了兴奋的光芒。父母则因为找到了儿子而大哭一场。

也许紧接着这一记忆的是另一些记忆:年轻人无法忍受四堵墙壁,不久便回荒漠去了。我想知道的是在这一令人目眩的过去和现在交叉的节骨眼上,他究竟感觉到了什么。我想知道在这个儿子失而复得或彼此相认的一刹那,父母和家人(即使把他当作一个孩子或者一条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选自《博尔赫四斯文集·小说卷》

问题1:结合这个故事,请你谈谈一个人的“自我”究竟具有什么特征?故事中的父母是如何确认那个失踪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的?

问题2:请进一步结合这个故事,谈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人是否有其“同一性”?

答案思路

问题1:

(1)自我的特征包括:“我”的不变性;肉体的持存性;经验的实在性;“我”的私人性。(要点;需进行分析)

(2)从自我的特征的几方面分析故事中父母和失踪的儿子的相认经过(答案略)。

问题2:

(1)结合教材分析自我的本质:自我是自己与其他的人或物区别的基础;

经验主体和意识所有者是作为经验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被包围在经验中的;我们能意识到一个持续存在的实体性的自我;经验和经验的主体、意识和意识的所有者是连成一体的(要结合故事说出自我具有同一性,自我是必然存在的)。

(2)结合故事的内容,分析失踪的人的“自我”的先后变化,他先前的“自我”与现在的“自我”的一种交会是什么情节,这种交会能持续多长时间,分析他是否还能与父母建立亲密的关系?(要求符合故事情节,鼓励大胆猜测,并使其理由合理。)

(三)植物人

年轻的约翰在一家摩托车事故中受了重伤,经过抢救,最终的结果是,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陷入了很深的睡眠——只能靠生命维持系统继续呼吸,实际上也就是成了所谓的“植物人”。道尔医生隔着桌子坐在了约翰父母的对面。他清了喉咙说道:“布朗先生和布朗太太,在这种时候,我不想再增加你们的痛苦。如果我觉得你们的孩子还有任何的机会复原,不管这种机会有多小,我一定会告诉你们。可是,根据我的临床判断,你们的孩子,他的复原机会基本上为零。我们可以用生命维持机再维持一段,但是……我会给你们一点时间,请你们做一个判断吧。”

——马丁·科恩《101个道德难题》

问题:如果你是约翰的父母,你会如何选择自己的决定?为什么?

答案思路:

(1)无非有两种选择:或者终止生命维持系统,让约翰死去;或者尽量延续约翰的生物性存在,直到无法维持。考生选择任何一种方案都可以。

(2)可以参照文字教材第五章有关“安乐死”的讨论观点,结合自己的选择提出相关理由。

(四)减法人生

有一个踌躇满志的老板,从事铝合金经营,几年内大赚了一把,不仅建了一座别墅,还有了一辆私人轿车。他的私营铝合金厂每年净赚上百万元,但他对员工却很小气,对自己更刻薄。为了省钱,他去南方购买原料来回都坐火车,吃的是方便面,住的是小旅馆。一次押货回来,路上汽车翻了,他双腿受重伤住进了医院,经治疗两条腿总算保住了。经历了这场劫难后,他前后简直判若两人。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出差,他都尽可能地照顾好自己,然后才是业务。他对待员工的态度也大变,一改往日的凶横,开始以温和谦恭的面目出现。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直言不讳:以前,我是用加法来衡量人生的,人活着就要日积月累地发展,就要像滚雪球一般地赚钱。自上次出事后,我发觉人生适宜于减法,假如上次我被扎死,一切都不复存在;假如上帝要去我的两条腿,人生就会失去很多意义。不要把人生的目标定得太高,重要的是还健康地活着。比起健康地活着,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

人生的减法哲学,能让我们减去疲惫、减轻烦恼、减弱沉重,更能减少不该早生的华发。那些身外之物,诸如金钱、地位、权势,本来就是炫目的虚伪,不要也罢!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那个贪心的老婆婆,要房子、要宫殿、要做女皇,最后,竟要金鱼完全听命于她。我们在嘲笑那个老婆婆的贪心时,也别忘了我们自己。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应该宁愿不要车子、票子、房子,仅要一份平平安安;宁愿不要灯红酒绿、轻歌曼舞,仅要一份恩恩爱爱。泥沙俱下的红尘之河中,有一叶扁舟就是幸福,如果它太沉太重,必定会葬身于物欲的波涛汹涌中。

问题1:这个故事和由此而发的感慨反映的本体论是什么?请阐明其主要观点。

问题2:请结合教材的学习,从本体论的视角分析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思路:

问题1:

(1)反映的是中国道家学说的本体论思想。

(2)道家的本体论重视非存在优先与存在。这里所谓“有”首先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它并非“真有”,这种存在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首先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但因为这种“缺失”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也非“真无”。即在这里有和无恰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无相

生”(需对答案要点补充或举例说明)

(3)道家所说的“无”,超越了有无对立的“无”就是“道”。有也不是真有,无也不是真无。这种本体论贯穿了辩证法思想,主张“一切皆变”,“有生于无”,而人只有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

问题2:

(1)“反映了“有”与“无”的辨证关系。“有”与“无”是中国哲学中一对重要概念,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理论。“无”属于中国道家的本体论。在本体论上,存在和非存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没有何者优先的问题。实际上,“绝对的存在”和“绝对的虚无”可能都是不存在,真实的存在恰恰可能同时也是非存在。

(2)联系题中材料分析并谈自己的认识(答案略,要求根据题中素材进行分析谈自己的认识。)

要求达到相关的字数。字数不够适当减分。

(五)是否有自我?

假定琼斯先生因大脑受伤做了一个紧急手术,他的大脑被换成了史密斯女士(已经死亡)的大脑,于是手术后的人拥有了琼斯的身体、脸以及一般外部特征,然而他的意识、记忆和知识却是史密斯女士的。那么,活下来的人是谁?无论说是史密斯女士,还是说琼斯先生,似乎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站在史密斯女士的立场来描述自己,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当史密斯女士从一次神秘的意识丧失中清醒过来之后,她发现自己拥有一个男人的身体,她还会确信自己依然是同一个人吗?

------选自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

问题:结合这个假想中的故事,请你谈谈一个人的“自我”究竟具有哪些特征?“自我”的本质是什么?

答题思路:

(1)、自我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的不变性;肉体的持存性;经验的实在性;“我”的私人性。

(2)、按照教材的介绍,关于自我的本质可以归结如下几条:自我是自己与其他的人或物区别的基础;经验主体和意识所有者是作为经验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被包围在经验中的;我们能意识到一个持续存在的实体性的自我;经验和经验的主体、意识和意识的所有者是连成一体的。

(3)、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将“记忆中的自我”(理性自我)和“肉体自

我”(感性自我)分开,一般是不可能的。这个假想中的故事将“记忆中的自我”和“肉体自我”截然分开,所以就有了矛盾。学生可以由此展开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各种各样有趣的观点。(要求符合故事情节,鼓励大胆猜测,并使其理由合理)

(注:回答问题一定要注意结合并善于运用教材所介绍的理论,注意结合故事素材进行分析。只要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的见解,就可以给分。字数不够600字,适当扣分)

(六)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以对称为美吗?

对称总是完美的。

你照镜子,你与镜子里的影像就形成了一种对称关系。对称不仅在镜子里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大自然里也随处可见。蜂巢是由一个个正六边形对称排列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每个正六边形大小统一、上下左右距离相等,这种结构最紧密有序,也最节省材料;蝴蝶左右翅膀的结构是对称的,就连翅膀上的图案与颜色也是对称的,因此它能够成为自然界最美丽的昆虫;所有的海螺都拥有奇妙的左右旋对称;人的外形是对称的,双眼、双耳和左右脑的形状也是对称的。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对称美推崇备至,对称的概念几乎已经渗透到所有的学科领域。建筑师们在规划、设计和建造形形色色的建筑时总是离不开对称。那些流传千古的著名建筑物也大多是极具对称美的。比如中国的故宫、天坛、颐和园的长廊,埃及的大金字塔,罗马的角斗场。几何学中,有圆、椭圆、正方形、正三角形、圆锥、圆柱等各种对称图形或形体。代数中,有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对称、方程的对

称函数,甚至还有专门关于对称性的数学理论――群论。

其实,自然界中百分之百完全对称的东西极少。不对称,才有大千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不对称创造了世界。道理其实很简单,虽然对称性反映了不同物质形态在运动中的共性,但是,只有对称性被破坏才能使它们显示出各自的特性。这正如建筑一样,只有对称而没有对称的破坏,建筑物看上去虽然很规则,但同时却一定会显得非常单调和呆板。只有基本上对称但又不完全对称才能构成美的建筑。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绝大多数人的面部发育也都不对称,66%的人左耳稍大于右耳,56%的人左眼略大,59%的人右半侧脸较大;人的躯干、四肢也不完全对称,左肩往往较高,75%的人右侧上肢比左侧长。

可以说,生物界里的不对称是绝对的,而对称只是相对的。实验研究证明,这是由于细胞内原生质的不对称性所引起的。从生物体内蛋白质等物质分了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一般呈不对称的结构形式。科学研究还发现,不对称原生质的新陈代谢活动能力比起左右对称的化学物至少要快3倍。由此可见,不对称性对生命的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自然界的发展正是一个对称性不断减少的过程。

有时,对对称性或者平衡性的某种破坏,哪怕是微小破坏,也会带来不可思议的美妙结果。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或许完美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对称,恰恰是对称被打破带来了完美。

摘自《大科技》

问题1、你认为这篇文章中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否赞同?理由是什么?

问题2、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吗?你认为这和哲学有关系吗?为什么?

问题1答案思路及要点:

(1)这篇文章阐述了对称与不对称的关系。对称是相对的,不对称是绝对的。

(2)我赞同这种观点。

(3)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许多现象看起来是对称的,人们也习惯于认定对称是美的重要标准。我们常常被事物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常常用所谓常识的问题和传统的习惯来思考问题和认定问题,并在其理念下行动。我们常常会以问题的一个方面认定问题的所有,并不认真思考是否就是合理的或正确的。

问题2答案思路及要点:

(1)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我们常常会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就下结论,而忽略了问题的全部,或是全凭常识或传统就不加思考地行动。

(2)我认为这和哲学有关系,这反映了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即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对科学前提的批判和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3)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我们的生活和行动总是在我们的假定的信念下进行的。那么我们的任何思想和信念,从一个哲学的基本命题, 到一个人的强烈信念, 甚至一个人内心珍视的感情或意见, 都不能有免于提问的特权。这包括两个方面:对传统的反思和对常识的反思。传统当然是有价值的, 因为它是以往文化和实践的记录, 人不可能割断跟自己的过去的联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所谓传统, 字面上就包含了可能是过时的或虚假的意思, 听任未经分析和检验的传统支配我们的生活有时是危险的。所谓常识, 无非是人所共知的意思。但在日常生活中, 许多人所共知的东西往往夹杂着大量的愚见或偏见。如果从科学的角度或它们产生的结果的角度来看它们的话, 这些常识为人的选择和活动提供的信念前提往往是虚幻的或极不可靠的。

因此,哲学家提倡要过有意义的生活,就是我们对生活要进行反思,要过“已经检验过的生活”。“已经检验过的生活”。就是对支配人的日常生活的信念前提即传统和价值的合理性及其程度进行哲学上的分析或审定,即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如果我们经常过着“未经检验过的生活”,任由未经审定的信念支配我们的生活,思想就会陷入僵化,想象就会变得呆滞,常常会犯片面的、静止的、顽固的乃至常识性的错误。

(注:回答问题一定要注意结合题面提供的素材,也可结合自己的亲身实际和体验;同时要善于运

用教材中的观点,不能脱离书本自由发挥。)

(七) 苏格拉底的困境

假设你一生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好人,履行你所确认的职责,寻求做对你的同胞有益的事情;又假设,你的很多同胞都不喜欢你和你所做的一切,甚至把你看成是危害社会的人,尽管他们实际上并不能证明这一点;进一步假设,你被一个与你同等地位的公民组成的陪审团所控告、审判,并被判处了死刑,而所有这些都是以一种你有理由认为是相当不公正的方式进行的;最后,假设你正在监狱里等待处以死刑,你的朋友为你安排了一个逃跑的机会,让你和你的家人一起逃往国外,并且保证他们可以进行必要的贿赂,在你逃跑时不会有危险。如果你逃跑了,你就能活下来,你妻子和孩子的处境就会好些,你的朋友也能够再见到你。人们普遍认为你应该逃走。那么,你是否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呢?

如果你面临苏格拉底的困境,你会怎么办?请从伦理学的角度,从正反两种可能性,分析一下自己采取某种行动的理由。

问题1、你决心利用这个机会逃走。那么,理由是什么?

问题2、你决定放弃这个机会,甘愿赴死。那么,理由又是什么?

问题1答案思路:

(1)从利主义的道德理论出发,应该逃走。功利主义认为一种行为如果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以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思对即可给分)。

(2)功利主义主要主张及自己的认识和选择的理由(要求结合实际谈)

问题2案思路:

(1)从义务论的道德理论出发,应选择甘愿赴死。“义务论”是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意思对即可给分。)

(2)“义务论”的主要主张及自己的认识和选择的理由(要求结合实际谈)。

(八)缺点是一种恩惠

如果我们是完美的,我们就没有了发展的空间。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有了,这人还有什么活头?做人最大的乐趣在于通过奋斗去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所以有缺点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完美,有匮乏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努力。

我在美国看过一部电视片,讲的是一位富翁给后代留下了用不尽的遗产,结果他的后代全都变成了吸毒的、自杀的、进监狱的,或者精神病患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位富翁给自己后代留下的钱太多了,以致他们不需要劳动就可以继承一大笔财产。继承一大笔财富,就几乎什么都能买到。

大家都知道钱的作用在于能买到物质世界上你所需要的全部东西,但惟一买不到的就是你心灵的充实、别人的友情以及你真诚的爱情。由于这些都是买不到的,所以你越有钱,心灵就越空虚,你就会极力用钱来填补自己的空虚,最后没有办法了就只能以吸毒来代替,使自己进入一个虚幻的世界。

所以我说,当一个人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他的生存空间就被剥夺掉了。如果我们每天早上醒过来,感到自己今天缺点儿什么,感到自己还需要更加完美,感到自己还有追求,那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情啊!

(选自俞敏洪“分享改变一生的5句话”一文)

请结合教材的学习,从本体论的视角分析并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案思路及要点:

(1)“反映了“有”与“无”的辨证关系。有”与“无”是中国哲学中一对重要概念,是道家学说的重要理论。“无”属于中国道家的本体论。在本体论上,存在和非存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没有何者优先的问题。实际上,“绝对的存在”和“绝对的虚无”可能都是不存在,真实的存在恰恰可能同

时也是非存在。(要点,结合题中素材谈认识和体会)

(2)道家的本体论重视非存在优先与存在。这里所谓“有”首先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它并非“真有”,这种存在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首先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失”和“缝隙”,但因为这种“缺失”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也非“真无”。即在这里有和无恰恰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无相生”(要点结合补充或举例说明)

(3)道家所说的“无”,超越了有无对立的“无”就是“道”。有也不是真有,无也不是真无。这种本体论贯穿了辩证法思想,主张“一切皆变”,“有生于无”,而人只有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无才能达到人生的圆满境界(还要结合题中素材补充或举例说明)。

(注:回答问题一定要注意结合题中材料或自己的亲身实际和体验,同时要善于运用教材所介绍的本体论理论。)

(九)根据教材插图谈古希腊宇宙论和中国古代宇宙论各自的特点和区别

根据教材196页插图,我们把古代人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叫做“宇宙论”,它第一次系统地对自然或存在本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古希腊宇宙论和中国古代宇宙论对于存在的看法各有什么特点?你能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吗?

答题思路:

早期自然哲学家关于世界本原的思考又两条线索:一和多以及变和不变。这两对矛盾产生四种立场:伊奥尼亚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一(水、“无定”、气、火),毕达哥拉斯派认为本原是不变的多(数),爱利亚派本原是不变的一(是者),元素派认为本原是变化的多(根、种子、原子)。这样,早期自然哲学在原有框架里思考问题的可能性就被穷尽了,它的发展也随之终止了。

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贡献是巨大的:首先,他们都认为自然是非人格的本原,世界万物依其自然性而变化,并不受外在的神的任意支配,这无疑开启了西方文化的科学传统;其次,他们研究的哲学问题有的成了此后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如“是者”和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并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再次,他们的哲学思想已经显示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辨特点,经由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思辨特点逐渐成为西方哲学的思辨传统。

中国古代的宇宙论又可叫做“本根论”,它有气论、太极阴阳论、五行论和缘起论等形态。首先,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变化”,这在各派学说中都有着十分清楚地表现,而古希腊宇宙论是明显粗在一个“不变”的层面的;其次,因为强调“变化”,所以中国古代宇宙论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再次,因为强调“变化”,中国古代宇宙论也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之外有什么另外的“创造者”或者人格神,而是认为一切都是自身演化的结果,这是一种难得的无神论传统。但中国古代宇宙论的缺失也在这里。正因为强调“一切皆变”,而不像古希腊宇宙论那样承认存在一个“不变”的层面,所以中国古代宇宙论也就始终缺乏以追求普遍必然性为其天职的科学精神——这是这类宇宙论的最大缺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