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米科技的发展历程

小米科技的发展历程

小米科技的发展历程
小米科技的发展历程

小米科技的发展历程

2010年4月,雷军的师弟李华兵给雷军发了一封邮件,推荐一个从德信无线出走的无线业务团队,他们希望小米团队做一款独立的手机硬件,得到了雷军的支持,随后这个团队被更名为“小米工作室”,也就是小米公司最早的前身,而他们的计划目标就是制作一个完全的手机体系—“小米手机”。

2010年8月16日,MIUI首个内测版本发布

MIUI(米柚)是小米科技旗下基于Android进行深度优化、定制、开发的第三方极受手机发烧友欢迎的Android系统ROM,专为中国人习惯设计,全面改进原生体验。

2011年8月16日,小米手机问世,中国首款双核1.5GHZ。小米手机1代是小米公司推出的第一款手机,虽然现在已经停产了,但是它给小米手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式因为小米手机1代的大卖,成功的让小米手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举拿下了“国产神机”的称号。

2012年8月16日,小米手机2与小米手机1S发布

小米手机1S

小米手机1S是小米手机1代的升级版,小米手机1S相比小米手机,在处理器方面进行了提升,同时还加入了2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

小米2与小米1之间的提升非常明显。小米1可以说是小米公司的敲门砖,它的作用更大的是为小米打响名号,而小米2则是将小米提升到了旗舰机型的领域,以旗舰手机的配置卖中端手机的价格,可想而知,小米手机2创造了小米新的辉煌。

2012年11月14日,小米盒子发布

小米盒子是一款高清互联网电视盒,迄今为止是小米手机最发烧的配件。用户可通过小米盒子在电视上免费观看网络电影、电视剧,同时能将小米手机、iPhone、iPad、电脑内的照片和视频通过WIFI投射到电视上。小米盒子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及应用,系统软件每周更新。

2013年4月9日,发布MIUI V5小米手机2S,小米手机2A。

或许是因为智能手机硬件发展的速度太快,一年的时间已经完全可以让一部旗舰手机变成一步中端手机。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2013年,小米手机2代已经不足以在配置上力压群雄,这个时候,小米推出了小米2的小改款,命名为小米手机2S。

小米手机2S在处理器上进行了提升,从原来的高通APQ8064四核1.5GHz提升到了高通骁龙600四核1.7GHz,性能提升30%左右,并且在不久之后宣布小米手机2S 16G版降价300元,以1699元的价格发售。

与小米2S一同发布的是小米手机2A,小米2A在配置上相对低端,低端只是与小米2S 相比,在当时来看小米2A算作中端配置手机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小米手机2A主要是加入了5G WiFi以及NFC近场通信技术,这是之前小米手机所不具有的。

2013年6月28日,小米活塞耳机问世,2万条耳机1分钟售罄

2013年7月31日,红米手机发布,首次支持TD制式

红米手机

手机的降价往往都是伴随着新品上市而来,不过随后我们并没有迎来小米手机3,而是看到了红米手机,即使是现在,红米手机依然是非常火爆。红米手机可以看作是小米手机的低端版,这里的低端指的是手机的价格,配置上红米手机与目前的主流中端机相符,但是799元的价格却让更多的用户心动,特别是对TD网络的支持,为红米手机吸引了新的用户群。

2013年8月23日,小米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100亿美元。这意味着小米已成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仅次于阿里、腾讯、百度。

2013年9月5日小米手机3

小米3

小米3推出了两种版本,一个是面向移动用户的TD版本,TD版采用的是英伟达Tegra 4四核处理器。另一个版本则是面向联通/电信用户的普通版,普通版采用的是高通骁龙800四核处理器,两种版本的小米3在性能方面的表现都是非常抢眼。

2014年4月22日,小米公司启小米新域名https://www.sodocs.net/doc/239242651.html,。同年小米进入路由器、平板电脑等领域,实现了多领域扩张。并在印度市场开启销售。下半年,小米4以及MIUI 6相继发布。

2014年7月23日小米手机4

小米手机4

小米手机4正面采用5.0英寸1080p高清显示屏幕,核心处理器选用2.5GHz四核骁龙801处理器,并拥有3GBLP-DDR3大内存,在机身存储方面提供16GB/64GB可供选择。拍照方面,小米手机4拥有前800万(80度超广角)、后1300万(f/1.8大光圈)。内置3080mAh 手机电池,并提供两种快速充电器。

截止到2014年年底,小米手机出货量超过七千万台(包括海外市场的数据),国内市场成功超过三星攀登第一。年底创始人雷军宣布,小米完成新一轮融资11亿美元,估值超

过了450亿美元。

2015年4月8日,小米5周年米粉节,小米官网免预约销售小米Note、红米Note、小米4和小米2等四款手机,以及小米体重秤,小米插线板等新品。据悉,小米插线板卖出31942个,小米的手机售出58780台,智能硬件产品销量为27008台。去年小米米粉节共售出了130万台手机,总销售额达到了15亿元。

小米其实是在为整个中国只能手机市场探路,这条路一旦铺平,传统手机商和互联网公司都会蜂拥而至。但和传统手机厂商比较,小米还有一个王牌,那就是借互联网的速度实现操作系统的快速迭代,随时改进自己的用户体验。小米不是没有做到过。这是周鸿祎和传统手机厂商联盟一时无法做到的,也是传统手机厂商该向小米学习却最难学到的。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企业信息化经典案例 案例Ⅰ沃尔玛:“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1991年,沃尔玛年销售额突破4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大型零售企业之一。据1994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全美服务行业分类排行榜,沃尔玛1993年销售额高达673.4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18亿多,超过了1992年排名第一位的西尔斯(Sears),雄居全美零售业榜首。1995年沃尔玛销售额持续增长,并创造了零售业的一项世界纪录,实现年销售额936亿美元,在《财富》杂志1995年美国最大企业排行榜上名列第四。此后一路高歌猛进,分别在2006、2007、2008、2010年4度跃居世界500强榜首。 一、沃尔玛的信息化理念和战略 沃尔玛创始人早年服役于美国陆军情报部队,所以他特别重视信息的沟通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在公司开始进入规模化市场扩张及发展阶段后,沃尔玛公司率先在行业内使用各种先进技术的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化管理模式。沃尔玛的信息化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全球用户资源,实现零库存、零营运资本与用户的零距离的目标。信息化管理不应仅是一个系统,而被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不是将其投入到大量低价值的维护与运作事宜中。正如沃尔顿所坚持的:“信息技术始于战略,而不是系统。” 将信息化提到战略高度正是沃尔玛迈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沃尔玛通过供应链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全球统一采购及供货商自己管理上架商品,使得产品进价比竞争对手降低10%之多;

另一方面,沃尔玛还通过卫星监控全国各地的销售网络,对商品进行及时的进货管理和库存分配。当凯玛特(美国第三大折扣零售连锁公司)也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效仿前者开始起步时,沃尔玛早已在全球4000个零售店配备了包括卫星监测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配送中心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在内的信息化系统。 二、沃尔玛公司信息化过程的一些关键事件 购买第一台计算机用于支持日常业务(1969); 存货管理系统(1969); 电子收款机(Point of Sells,POS)系统(1973); 商店与总部之间相联结的卫星网络(1979),?初期投入1600万及60万/年通信费?占当年利润总额超过55%节省电话费1000万/年; 统一产品标识码(1980); 1983年,与休斯公司合作的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与供应商建立电子数据交换(1985); 通过Retail Link系统与供应商共享预测方法等(1991,1993),总投入成本是当年利润的3倍; 启动电子商务网(1996); 店内的广告采用沃尔玛的视频网络(2000); 第二次启动电子商务网(1999); 在Sam’s Club测试RFID系统(2001);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2001); 实施高级销售规划系统部件和财务报告系统(2001); 与供应商之间的数据交换采用因特网数据标准(2002)。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一、中国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1993年以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工业界认识到,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事业是关系四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是直接从事这一事业的科研和生产部门的事,还要求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建材、纺织等部门密切协同和大力支持,共同奋斗。为了振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事业,为推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同年12月8日至12日,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系列型谱专家论证会,确定了我国在此后一个时期,发展大中型计算机,小型机系列机的选型依据。 1983年5月15日,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会议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正确处理自己研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放在首位,要把发展中小型机、特别是微型机、单板机作为重点方向;要面向应用,大力加强计算机软件工作,迅速形成软件产业;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作为整个计算机事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速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 1984年中央领导同志及时指出,新的“工业革命”表明,西方国家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这对我们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强调要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等。为研究我国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国务院成立“新技术革命对策”小组,组织了计算机专项和光纤通信专项研究。 1984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在现代新兴产业群中,信息产业是最重要、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核心因素。要逐步装备我国的信息产业,并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改造传统工业服务。应当把电子工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了加强对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展望-乔晓梅.教学文稿

172 《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中旬刊总第476期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对改变管理思想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已在企业的管理层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化建设成为国内外企业竞相追逐的目标。我国的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我国传统的制造业上。目前我国制造业的总产值约占全国GDP 的一半,而且由于近几年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会越来越强。如何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加快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历程 经过“八五”、“九五”两个阶段的建设,我国制造业的信息化已经比较普及,但是各个企业的建设情况各不相同,处于不同的阶段。总结起来,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MIS系统阶段(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该阶段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是用来记录大量原始数据、支持查询、汇总等方面的工作。我国企业MIS的应用可以追溯到70年代中期,主要是以单机操作为主进行单项业务的数据处理辅助管理为主。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诸如人事、工资、库存、生产调度、计划等管理子系统。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集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把过去

独立存在的子系统集成起来,形成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 2.CAD/CAPP 推广应用阶段 目前我国全国大中型制造企业已基本普及了二维CAD 技术,建立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其中一些企业开始应用三维CAD和CAPP产品。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不需要过多的资金和专业人员投入,同时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深受企业的欢迎。 3.MRP/MRPII/ERP推广应用阶段A.MRP阶段(Material Require Planning 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产品构成进行管理,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库存物料,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B.MRPII阶段(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在MRP 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系统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以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流程设计的功能,同时也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已能动态监察到产、供、 销的全部生产过程。 C.ERP阶段(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进入ERP阶段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更为成熟,系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配合企业实现JIT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的功能。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 我国企业引入MRP和MRPII 开始于80年代中期,从一些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掀起了一阵MRP 热潮。近年来,国内制造业的一些领头企业也开始了建设ERP的尝试。

海尔公司的信息化历程

海尔公司的信息化历程 海尔公司即海尔集团。 海尔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1984年创立于青岛,现任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海尔的主要创始人。目前,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1个工业园,5大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超过7万人。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实现1509亿元,品牌价值962.8亿元,连续11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集团援建了164所希望小学和1所希望中学,制作212集科教动画片《海尔兄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球唯一白电赞助商。 海尔集团1984年名牌战略: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1991年多元战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1998年国际战略:走出国门,出口创牌。2004年全球化品牌战略:整合全球资源,创全球化品牌。 海尔公司的信息化进程 1992年:成立海尔集团信息中心。 1996年:建立集团网站。 1998年:实施ERP项目,建立海尔集团客户服务信息系统。 2000年:开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海尔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料采购管理系统。

2001年:建立海外订单管理信息系统,商流CRM网站开通运行。 2002年,建成三网合一应用的宽带广域网络。 具体如下: 19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来到小白干路上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当时的冰箱厂亏空147万元,产品滞销,人心涣散。张瑞敏是到农村大队借钱,才使全厂工人过了一个年。1985年,张瑞敏从消费者的信中发现了产品存在的质量隐患,为了真正唤醒员工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砸冰箱”事件成为海尔历史上强化质量观念的警钟。 1986年,原西德驻华大使裴培义先生从北京专程到青岛电冰箱总厂考察。工厂紧张有序的工作状况使裴大使十分佩服年轻的厂长张瑞敏。 由于产品质量过关,海尔冰箱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一炮打响,市场出现抢购现象。张瑞敏分析了当时电冰箱市场品种繁多,竞争激烈的形势,提出了“起步晚、起点高”的原则,制定了海尔发展的“名牌战略”。 在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战胜十多个国家的冰箱产品,第一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海尔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

企业信息化发展思路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缺乏整体规划和针对性、基础信息资源建设不到位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做好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对企业进行正确的定位并选择恰当的建设时机,是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首先关注的问题。为促进信息化建设,社会和政府也应在体系、法制、政策环境以及资源库方面给予帮助和提供保证。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基础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利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实现信息化。 1 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1.1 企业开展信息化是实现企业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企业存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都渴望自身快速发展。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利用其得到行业信息、竞争对手信息、产品信息、技术信息以及销售信息等,同时也可以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作出积极的市场反应,达到了企业迅速发展的目标。 1.2 企业开展信息化有助于实现传统经营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加工业离不开生产和销售,传统的零售业也离不开供、销、存。但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这些关键环节都可以借助信息化去实现,同时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派生其他新型的销售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开展网上经营方式,在传统经营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企业营销新模式。 1.3 信息化能够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节约营运中的各项业务成本,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4 企业开展信息化可以使内部管理结构更加扁平化企业信息化的开展使信息资源在企业内部得到共享。并且使原始信息在从传递到决策过程中,反馈时间大大缩短,决策层与基层、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快捷,管理更加直接。由于信息化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拉近了管理层与各基层之间的距离。 2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能真正进行整体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与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并产生实际效果的成功企业不多,大多数企业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存在着很多问题。 2.1 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规划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通过公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间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

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及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意义及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含义 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外延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其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数据及时的传输的相应的决策人的手中,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企业领导和员工理念的信息化;企业决策、组织管理信息化;企业经营手段信息化;设计、加工应用信息化。 目的 企业间的竞争应当包括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品种竞争、服务竞争、市场竞争和信誉竞争等诸多方面。随着人们一边完成工业化进程,一边步入信息时代,这种种竞争的方面也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企业要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参与企业间的科技竞争,把生产和经营牢牢植根于科学技术的沃土之上,使企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永远充满活力。一般说来,技术进步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1. 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 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普遍缩短,由于更新换代的加快,企业也不得不重视产品的再开发; 3. 技术的进步可以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可以研制出更有效的生产工具应用于生产,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劲有力的态势,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一、中国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1993年以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工业界认识到,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事业是关系四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是直接从事这一事业的科研和生产部门的事,还要求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建材、纺织等部门密切协同和大力支持,共同奋斗。为了振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事业,为推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同年12月8日至12日,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系列型谱专家论证会,确定了我国在此后一个时期,发展大中型计算机,小型机系列机的选型依据。 1983年5月15日,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会议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正确处理自己研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放在首位,要把发展中小型机、特别是微型机、单板机作为重点方向;要面向应用,大力加强计算机软件工作,迅速形成软件产业;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作为整个计算机事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速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 1984年中央领导同志及时指出,新的“工业革命”表明,西方国家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这对我们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强调要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等。为研究我国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国务院成立“新技术革命对策”小组,组织了计算机专项和光纤通信专项研究。 1984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在现代新兴产业群中,信息产业是最重要、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核心因素。要逐步装备我国的信息产业,并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改造传统工业服务。应当把电子工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了加强对电子和信息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 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4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指出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要实现两个转移:第一,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移到为发展国民经济、为四化建设、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轨道上来,为此,必须把电子信息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放在首位;第二,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并确定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为发展的重要领域。 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为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七五”期间,重点抓了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即邮电通信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银行业务管理系统、电网监控系统、京沪铁路运营系统、天气预报系统、科技情报信息系统、民航旅客服务计算机系统、航天实时测控与数据处理系统、公安信息系统、财税系统、军事指挥系统,并建立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贴息贷款,支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技术和社会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宜速作决断,不可延误”,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

国内外信息化发展比较研究报告

摘要: 二十一世纪,已成为信息的时代,这个世纪哪行哪业想要立足于市场都离不开信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企业要实现基业常青,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培育信息化文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设计、制造等部门的应用,形成了一批分立的、单项应用系统。许多的发达国家在诸多领域信息化水平都远远超出了我国,作为我们中国企业必须认清现状,谋求进步与发展,全面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国内外;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发展比较研究 1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1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的几方面: 1.可以加快企业的内外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2.企业资料信息可以系统整理,快速调阅,防止人工出错遗漏 3.方便管理,信息技术无论作为企业的战术手段还是战略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但这并不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单方面可以实现的 1.2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57.7%的中小企业都已经信息化。随着政府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我国企业已认识到企业网站的重要性。业内人士指出,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增长,将会拉动整个IDC行业市场的迅猛发展,如虚拟主机,企业邮箱,智能建站,托管租用等。我们相信,企业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互联网基础行业的另一个亮点。 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整个IDC行业由于各种类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而稳步发展。追溯中国IDC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国内的IDC是随着网站的迅速发展而超常规发展起来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商业网站上。进入2009年,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希望借助自己的网站来达成商业交易。

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发展历程 1.简单应用工具软件阶段。早期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场所仅限于办公室、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是以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和资料管理为主的简单应用。但随着一些工具软件的先后推出,大多建筑企业形成了以工具软件为代表的初步信息化,而且随着各类工具软件的推陈出新,信息化呈加速增长的趋势。伴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这些工具软件的运用无法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发展的初步需要,无法与日益重要的经营业务相接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个阶段信息化仍然没有实现局部应用。 2.局部应用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基于局部业务部门的应用软件(例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预算管理)逐步推出,推动了企业以解决局部业务为主的计算机应用。企业一些主要职能部门,如财务、人事、行政办公等有条件的部门率先以自己部门业务为目标,局部地实现部门业务信息化,这不仅提高了局部业务处理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对内对外信息应用的一小扇门窗。由于当时缺乏通盘的规划和考虑,导致后来留下了信息孤岛的隐患,但也为建筑企业最初的信息化起到了示范作用,是建筑企业信息化的领导者。 3.局域网应用阶段。随着企业一些职能部门率先实现信息化,并对企业的管理和综合实力发挥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企业对信息化的建设需求也日益迫切。但是建筑企业的固有特点——总部办公场所与工程施工现场分离,使信息化在职能部门应用的基础上,要利用交换技术对这些职能部门构建局域网络,这才实现了信息和资源共享。硬件价格的下降,为信息化掀起了第一个浪潮,而且在这个时候,财务软件、制表软件、分析软件、库存软件、销售软件也相继上市,建筑企业也和其他企业一样都选择了不同软件去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而这些软件同样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散”。实现各种应用软件的整合与集成,让这些分散的、孤立的数据群体建立一个有机的、互通的联系是本阶段所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这个阶段是建筑企业职能部门的办公环境的局部网络化。由于工程项目部远离公司总部,上网条件不具备,不能时刻掌握分散在外地的工程项目情况,所以还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ERP建设。 4.互联网应用阶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成熟,工程现场的协同办公环境已经可以方便地搭建起来,工程实施过程相关的数据信息可以及时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公司总部,为真正意义上的ERP奠定了基础。经验证实,“快速的竞争”是企业发展和成功的必然,它需要快速的信息流动、产品和原材料的流动、资金流动,以及强有力的管理。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灵魂——现代管理思想的融入。INTERNET给拥有不同资源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实现了互联网应用。 信息化趋势 1.行业化应用趋势。加入WTO以后,作为建筑企业面临着国际环境的激烈竞争,多项目、高风险、快变化、严质量、短工期、低成本已成为建筑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同时,建筑企业步入10倍速的竞争时代,竞争早已不局限于“窝边草”的争夺。竞争的边界日渐打破,建筑企业面临的是“快鱼吃慢鱼”的生存挑战。而随着企业高速成长、规模发展和资本积累的顺利完成,以及二次创业的崭新开始,迫使企业必须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改进经营和管理模式,加强建筑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实力,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适应国际国内竞争新形势。 根据建筑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的特殊性,建筑企业信息管理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企业总部信息管理系统和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项目是建筑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基本单元,实现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在企业总部层面的信息管理系统,侧重于辅助决策、数据分析和总体管理。而项目层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则侧重于过程管理、数据收集和目标控制。两个系统的联接和数据库的共享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想公司的信息化发展历程

联想公司的信息化发展历程 运用搜索引擎(这里使用的是百度): 搜索结果: 将搜索结果整理如下: 一.联想公司简介: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总部设在纽约的Purchase,同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设立两个主要运营中心。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拥有员工112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2年第二季(即4至6月),联想电脑

的市场份额达27.7%(数据来源:IDC),从1996年以来连续6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并连续9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2年第二季度,联想台式电脑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其中消费电脑世界排名第三。 二.联想信息化建设历程: 1.功能电子化(91-95) (1)负责CAD事业部的元庆率先搞起了财务电算化。 (2)自行开发了打印销售票据、管理收、发货以及财务记帐、核算等应用。2.业务自动化(96-98) (1)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联想网络设施基础,积累了实际经验和能力。 (2)MRPII让联想人认识到业务规范化、标准建设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MRPII项目认识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人员的参与和主导作用。 3.战略集成化(98-00) (1)搭建了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2)联想的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模式都跃上了新的台阶。 (3)打下了公司进入Internet时代的基础,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4)真正具备了成功实施大型信息化项目的经验、知识和人才。 4.企业集成化(99-现在) (1)启动CRM系统论证和建设实施。 (2)启动SCM系统论证。 (3)启动PDM系统论证。 (4)全面推进办公自助和决策支持建设。 (5)建设以联想新大厦为中心广域网架构。 5.企业扩展协同化(00-现在) (1)加速企业内的客户导向战略落实,推动业务流程和各系统的集成。 (2)推进与合作伙伴的协同项目,提高合作伙伴的信息化水平。 三.从总体来说,联想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信息化 10年前,联想集团步入高速增长期,内部管理压力增大,外部不可避免地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联想一方面要扩大企业规模,降低成本,使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多元化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联想考

信息化的发展经历

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国外和国内)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从内容上看,企业信息化包括产品设计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产品/服务销售的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多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飞速普及,使企业生存和竞争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其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二战后发达国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及产业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已开始应用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日本等国家已开始有计划地推进企业的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的信息化已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国外企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三部曲” 一初涉信息化:信息孤岛 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设计、制造等部门的应用,形成了一批分立的、单项应用系统。 这个时期,技术和应用这两个关键要素的发展非常迅速,奠定了企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应用深度还有限,应用的宽度也是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这个时期的应用更多地只能被称为计算机化,也就是用计算机代替人工处理数据等工作,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化。即使到了后期,所形成的系统也多是孤立的处理系统,基本不存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使用。从技术角度看,当时实现这一点还比较困难。这个阶段可说是企业信息化的孤岛应用阶

联想公司的信息化发展历程

联想公司的信息化发展历程

————————————————————————————————作者:————————————————————————————————日期: ?

联想公司的信息化发展历程 运用搜索引擎(这里使用的是百度): 搜索结果: 将搜索结果整理如下: 一.联想公司简介: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 名科技人员创办,总部设在纽约的Purchase,同时在中国北京和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罗利设立两个主要运营中心。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拥有员工112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2002年第二季(即4至6月),联想电脑

的市场份额达27.7%(数据来源:IDC),从1996年以来连续6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并连续9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IDC);2002年第二季度,联想台式电脑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其中消费电脑世界排名第三。 二.联想信息化建设历程: 1.功能电子化(91-95) (1)负责CAD事业部的元庆率先搞起了财务电算化。 (2)自行开发了打印销售票据、管理收、发货以及财务记帐、核算等应用。2.业务自动化(96-98) (1)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联想网络设施基础,积累了实际经验和能力。 (2)MRPII让联想人认识到业务规范化、标准建设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MRPII项目认识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人员的参与和主导作用。 3.战略集成化(98-00) (1)搭建了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2)联想的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模式都跃上了新的台阶。 (3)打下了公司进入Internet时代的基础,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4)真正具备了成功实施大型信息化项目的经验、知识和人才。 4.企业集成化(99-现在) (1)启动CRM系统论证和建设实施。 (2)启动SCM系统论证。 (3)启动PDM系统论证。 (4)全面推进办公自助和决策支持建设。 (5)建设以联想新大厦为中心广域网架构。 5.企业扩展协同化(00-现在) (1)加速企业内的客户导向战略落实,推动业务流程和各系统的集成。 (2)推进与合作伙伴的协同项目,提高合作伙伴的信息化水平。 三.从总体来说,联想的信息化发展也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信息化 10年前,联想集团步入高速增长期,内部管理压力增大,外部不可避免地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联想一方面要扩大企业规模,降低成本,使管理上一个新台阶,另一方面又要实现多元化发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联想考虑到

中国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发展历程

中国旅游目的地信息化发展历程 2009-09-18 10:20:26 来源:一大把网站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核心和国家战略资源。作为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也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并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电信通讯、信息技术和旅游业将成为21世纪服务行业中经济发展的原动力,那么这三者的结合即旅游业信息化将融合为一种更大的驱动力,不仅给电信通讯、信息技术等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更赋予旅游业发展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现代旅游的流动频度和广度都较传统旅游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旅游目的地作为旅游信息最基本的综合体,必须要拥有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以便为各行业、部门及游客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服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机构,陆续开始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统筹和规范旅游目的地旅游信息的收集、汇总处理和有序发布。把建立、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看作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 旅游业信息化发展在中国刚刚起步 旅游信息是旅游产业各环节联系的纽带。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信息技术最早应用于我国旅游企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国外旅游企业进军中国市场,计算机技术在一些外资和合资旅游企业中率先得到应用。1981年,中国国际旅行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概述 随着融合了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已步入信息化社会。物质、能源与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信息技术是当代人类最活跃的生产力,正在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入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世界各国更加关注和重视未来的信息社会,发达国家借助掌握信息技术的优势,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本国产业结构重组,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1993年9月美国政府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通常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实质是高速信息网络。它是美国政府针对美国社会信息化发展而提出来的,具有21世纪的战略眼光,是重振美国经济、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之后,全球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高潮,日、英、法、德、加等国也纷纷提出各自的类似计划,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巴西、乌拉圭,也都加紧制订本国的信息化计划。 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兴起,给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机构的重组乃至整体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并将导致产业结构及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加速信息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要求,已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四届正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整个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电子信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1993年国家启动了三金(金卡、金关、金桥)工程,1994年启动了金税工程,这是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准备工程。以后,“金”字系列工程陆续出台,这些都是国

两化融合基本情况、成效、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和阶段

发展历程和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客户响应速度、客户服务等因素已同传统的质量、革新、功能化和成本列为企业竞争的必备要素。公司管理层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科技载体的重要思想,高度重视信息化管理进程,在战略高度上,统一和强化公司信息化管理组织。在企业文化上提出“以营销委龙头,财务为核心,信息化委手段”的发展方针,在公司部全面贯彻集团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毅力。 近年来菲时特集团在两化融合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达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使企业运营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从集团信息化整体发展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启动阶段、发展阶段。下面我将做简要的介绍。 一、准备阶段(2009年-2010年) 人员准备:菲时特集团在2009年组织成立集团信息中心,招收了一批优秀的IT高新技术人才,分管与两大生产基地信息化工作。 制度准备:公司部确立了“以营销委龙头,财务为核心,信息化委手段”的发展方针并由集团总经办牵头,规了集团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一系列操作职责。 基础资料准备:对公司经营的基础数据进行梳理工作和讨论工作,包括产品分类、产品编码编制规则、客户资料、客户信息维护方式与分类等。 菲时特集团耗时一年规了集团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制度、责任和基础信息管理方式,为接下来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启动阶段(2011年-2012年) 在2011年7月份,菲时特集团展开分销系统的选型工作。通过与世界软件百强企业SAGE 软件公司合作,确立了公司信息化的首选方向并2011年11月份正式启动了SAGE分销系统项目的实施工作。 三、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SAGE项目实施成功后,公司又相继启动了集团中英文、昂捷SCM总代商系统、生产自动化包装线、渠道在线集成化服务平台等多个项目。在后文会做简要的介绍。

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不同部门的信息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要求。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信息化指与实现会计工作信息化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会计信息化技术开发、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等。狭义的会计信息化则一般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因此,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是伴随着管理信息化及作为其载体的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一)单项事务处理阶段 20世纪50~60年代数据处理技术和商用小型计算机的出现,将计算机应用的主战场推向了工商管理领域,产生了管理信息系统的早期形态——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EDPs)。此时计算机应用水平低,主要是以DOS环境下的开发工具和小型桌面数据库系统(如dBase、FoxBASE、FoxPro等)为基础开发,并且以单机应用为主,开发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功能也比较简单。企业主要着眼于利用它来代替部分手工劳动,处理生产与销售记录、工资计算、库存统计等数据处理量大、计算简单、重复性高的局部经济管理活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因此,EDPs的应用主要体现于解决个别部门局部的计算和管理要求。EDPs是管理信息系统最早的发展分支,也是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整体的会计信息系统还没有形成,只存在以模拟手工记账方式为主要功能的相互独立会计核算程序。

(二)部门级信息集成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Windows操作系统良好的操作界面、人性化的设计风格使企业内部越来越多的部门运用计算机来加速业务处理。当这种部门内部的应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将各部门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以使各个应用程序能够共享数据,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且明确责任成为人们开始关注和考虑的问题。比如在生产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及账务处理等存在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部门级子系统之间建立联系,实现系统更高层次的集成,自动生成多种会计报表,在这种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AIS)应运而生。但是由于技术和观念限制,此时的会计信息系统只是企业财务部门专用的信息系统,系统的功能仍局限于会计核算,既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而没有形成能够提供管理信息和决策支持的系统。会计数据来源被动地依赖于相关业务部门,对数据的处理也只能是事后的统计分析,无法有效地进行事中控制,而且数据采集仅限于对企业会计要素产生影响的经济事件,对于企业供、产、销等相关情况了解不足,事前预测也无从谈起。(三)企业级信息集成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基于二层C/S结构、三层结构模式或B/S结构,运行在Intranet/Internet的网络环境中信息系统开发,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和灵活性。大型关系数据库系统(DBMS),如Oracle,SQL-Server,Sybase等后台服务器的采用,使得数据的安全性、系统的稳定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有了长足进步。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 (财会信息系统期末结业报告)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会计0802班 姓名:丛培媛学号:04 李燕 11 孟源 14 濮扬 15 冉汶灵 17 邵丹 18 2010年11月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的研究报告一、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缺陷 在系统详细介绍以电算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会计信息化之前,笔者认为需要明确以账簿记录为主的提供会计信息的传统方式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而突出的以电算化为主要特征的会计信息化的巨大优势。传统的提供会计信息的方式存在的缺陷如下: (一)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传统的账簿记录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缺乏统一的记录系统,会容易诱使企业选择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于某一个特定的信息使用者,由此造成一部分人得到更多的所需信息,另一部分人却与此相反,从而引起投资成本上升,股票在市场上流动性下降;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企业管理当局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同时又是信息的内部使用者,相对于外部使用者而言更具有信息优势。企业管理人员利用这种优势,对会计报表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我国正处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大于对会计信息的供给阶段,许多公司、企业不愿意公开其内部重要的会计信息,以防被其竞争对手获悉后使自己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有一些内部的财务信息如,公司发生重大的亏损、资不抵债、公司受到财税部门的重大处罚等,这类信息公布之后必将有损于公司的形象,甚至使上市公司的股价大跌,所以公司也不愿意提供这一类信息。由于传统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通过手工记录,利益最大化会诱使企业以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提供会计信息,进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 (二)会计信息报告失真,导致数据不实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主要是由手工填制,篡改记录比起有电子记录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更容易。一些企业为追求经济指标或任务指标的完成,在未达到预定目标的情况下依靠调整报告蒙混过关;只用对业绩有用的统计数字,不利的数字就加以改造,最终导致数据的失真。内部自我约束功能不强。在会计、统计管理上随意性较强,在有重大政策和业务出台时,钻政策的空子,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法,对会计统计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进行随意改动。对统计数字没有必要的监督和检查手段,即使是审计部门也只能是对一个部门或单位进行数据真实的检查,而对合并统计数字却无法进行全面的检查。 (三)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相关信息不能得到正确反映随着现代经济逐渐向规模化,多元化,业务复杂化方向发展,传统的手工记账难以与迅猛发展的业务相适应,特别是在年末的时候,巨大的核算量很可能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