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及对策

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及对策

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及对策
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及对策

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及对策

ΞΞΞ

□张晓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杨凌 712100]

[摘 要] 乡村旅游是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规模化经营是目前我国

乡村旅游走出低层次竞争的困境,向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目前我国乡村旅游需求与供给

的数量性与结构性矛盾的必然途径。本文根据现代产业经济理论,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经营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途径,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加快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规模化经营; 路径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8)02-0018-05 中国乡村旅游市场需求呈现规模化特征,据国家旅游局2006年9月公布的有关乡村旅游需求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人数占全国出游总人数的近三分之一。每年的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比例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了大约600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市场。但从我国乡村旅游市场供给来看,依然以自发分散的农户独立经营为主,不仅难以适应规模化的旅游之需求,而且造成自身的发展障碍。如遍地开花、良莠不齐、特色不显、内容不丰、规范不力、服务不周、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使乡村旅游步入发展的困境,导致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和行业组织自发化等诸多问题,最终导致部分地区乡村旅游业由盛渐衰。

我国乡村旅游20多年的发展业已完成产业的第一次积累,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如何走出目前困境?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此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认为,乡村旅游要面对现实,正视和克服分散性经营的劣势,要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分类管理与培训而加强村民间的合作和统一规划土地形成特色乡村景观,采取推出有组织性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利用一村一品避免资源同质化而导致的过度竞争,变竞争为互补,形成规模化和本土化经营特色等办法,

实现规模化经营。

一、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理论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综述

Jennifer Briedenhann 指出:乡村旅游资源的管理

可以尝试新的管理体制,如由社区、管理经纪人、科学工作者、非政府组织、文化组织、经济利益人、股东等共同组成管理机构,使土地等资源的使用更具有扩张性和更具有意义,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

的模式[1]

。G ass on R 对合作开发农村旅游市场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通过产业化经营乡村旅游项目,可

以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2]

。一些外国学者持类似观点,认为农村个体经营户联合起来搞乡村旅游项目更有优势。王云才指出:由于我国乡村土地分散,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受土地资源制约,导致乡村旅游市场分散,规模狭小,个体经营居多,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结构不健全,对农村经济贡献小。主张以土地联合经营为核心,形成乡村旅游合作经营组织,综合利用乡村的景观资源和农业景观,建设乡村旅游基地,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发展[3]

。李丰生认为:国内许多地区都推出了乡村旅游项目,但大多是个体

ΞΞ

Ξ[作者简介] 

张晓慧(1971—)女,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1[收稿日期] 

2007-08-27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 s Edition )Apr.2008,Vol.10,No.2

或家庭经营,由于经营规模狭小和经营方式落后,已严重阻碍了这一新兴旅游方式的发展,并提出应规模化开发,在政府主导下农户入股,组建股份公司[4]。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认为:中国的乡村旅游是介于繁华而开放的中国现代都市与那些常因贫困而挣扎、隔阂于外界、渴望进步的乡村社会以及内陆省份之间的桥梁,强调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乡村旅游对农村扶贫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5]。综上,国内外学者从各自角度论述了规模化经营是乡村旅游走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然途径,他们的观点无疑对本文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但是,许多研究没有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对一些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问题的论述比较笼统,不适合实际操作。

(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等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多数国家和地区以乡村农庄和农场旅游为主。国外用于乡村旅游的农庄和农场的土地面积较大,他们通过充分利用大规模土地资源,形成广泛且具农业特色的旅游景观,他们对土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规划,从而使乡村旅游本身具有规模化的发展基础。

我国发展较早的成都和北京郊区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是走连横合作的发展道路。中国农家乐发源地成都,其龙泉驿区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打破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使乡村果树迅速大片成林,众多的农家乐成为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一个松散集合体。成都的五朵金花,产品贯穿春夏秋冬全年,景区经营规范且规模宏大,成都经过10余年的发展,农家乐由各自为政过渡到连横时代。在同一时期,沿海、北京等地吸取四川经验后,通过大规模农场性农家乐把市场越做越大,农家乐聚星为整的趋势相当明显。广东珠江三角洲的“田园公园”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通过规划和品牌的营造,乡村旅游各具特色,各成规模,走向了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健康道路。北京市通州区大营村,通过科学制定规划,进行土地置换,集中开发和经营,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文章,形成了乡村旅游“一体化”经营模式,使该村旅游综合收益和村民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贵州巴拉河流域的乡村旅游为了让游客体验农业旅游的乐趣,村民们因地制宜,联合发展茶、果种植园,形成千亩茶园,百亩果园和育苗基地及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地,从而吸引游客观光和中外学生、学者来此展开修学旅游。尽管如此,在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由于多年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散化,农民经营土地观念定型化,这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初期,使多数以户为单位固有的经营模式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延续下来,从而对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构成制约。鉴于此,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土地分散化和农户个体模式,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和经营管理的统一化。

二、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规模经济(Industrial Economies of Scale)表现在内部规模经济性和外部规模经济性。内部规模经济性主要体现在产业内部企业或者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以及与此相关的单位产品或者服务的平均成本降低。产业经济理论认为,企业的平均成本最低对应的生产经营规模最优,这就是内部的规模经济性,内部经济性只是规模经济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个行业或者产业,外部规模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外部规模经济性是指一个行业因为总体具有规模效益或者说当行业生产经营的平均成本达到最低,此时行业内部各个企业可以额外得到单凭自身生产经营努力不能实现的成本节约。这种外部规模经济性具有两种形式:其一,在行业内部各个企业共同分享某些生产要素或者生产经营条件而带来的经营费用减少。例如,共同分享旅游基础设施,共享导游资源,甚至共享旅游规划设计和生态环境、文化资源。其二,行业规模扩大直接导致企业生产经营平均成本下降。例如,乡村旅游业扩大,游客增加,使每个经营单位平均固定成本下降,从而导致平均成本下降。

从理论和现实需要出发,我国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化不是单个企业(农户)的规模扩张,如接待设施增加,而是寻求行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并通过产业化组织,整合乡村内外各种资源,统一规划设计,化零为整。在行业内部充分利用各种优质人力资源,如接待服务人员和农业科技种植示范人员等,规范乡村旅游服务,增加乡村旅游的休闲特色、观光特色、科技特色、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使有限的乡村土地资源等更具扩张性和可持续性,使乡村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受到更好的保护,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模式,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农村旅游产业。

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Apr.2008,Vol.10,No.2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以农户分散化经营为主,平均经营规模较小,内部规模的不经济性明显,而整个乡村旅游业由于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和足够的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则导致了我国乡村旅游外部规模的不经济性。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受多种因素制约,具体说影响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关键因素有以下三方面:

(一)衍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家乐”模式制约了乡村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土地承包,分田到户,农作物的种植以户为单位,从而衍生出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农家乐”一般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服务游客为宗旨的乡村旅游经营方式。“农家乐”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家庭副业经营模式的延伸。这种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经营制度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具体表现为:难以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大范围、具有吸引力的农业景观,也很难建设旅游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甚至对现有设施也难以充分共享使用。除此之外,“农家乐”缺乏行业组织和分工协作,无法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二)乡村社会经济的边缘化导致外部共享性设施条件落后,削弱了乡村旅游规模化的基础

我国存在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划界,城市依靠公共财政积累,获得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从而形成良好的可供旅游业使用的各种完善的设施。然而,在农村长期缺乏基础设施的公共投入,各种基础设施奇缺,这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最终导致乡村社会经济的边缘化,即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排水、通讯等极其落后,卫生条件差,信息化程度低等。乡村旅游目的地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接待设施以及旅游管理和服务等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数情况下只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难以满足大规模、高层次、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三)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存在先天的弱质性

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弱质性体现在资金和技术上,一方面由于经营户资金的匮乏和农户贷款的困难,乡村旅游只能小规模的经营,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大多经营户在从农地经营、提供农产品转向村庄经营、提供以具有乡村特色的餐饮娱乐服务为主的旅游业过程中,没有经过良好的旅游服务和管理的专业培训,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产品缺乏创新,只是一味简单模仿,造成乡村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了区域性乡村旅游市场低层次的价格竞争。

总之,传统的“农家乐”乡村旅游模式缺乏良好的产业组织和分工协作,无法形成产业竞争优势,难以推动乡村旅游业规模化经营。由于农村经济社会的边缘化和乡村经营主体先天弱质化特征,使乡村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乡村人力资源及乡村固有文化等,都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措施,这对于乡村旅游客源定位于都市居民,属于休闲消费,是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的特点来说,实现其跨跃性嫁接必须寻找一种路径,既不会对乡村文化冲击太大,又不会使乡村旅游超负荷承载,同时又能满足回归自然和亲近自然的旅游者需求。产业化应该是推动乡村旅游深入发展的最好途径,而产业化的基础则是规模化经营。如何通过规模化经营实现乡村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本文根据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需要提出了有关对策。

三、促进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的路径与对策

从目前看,农村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为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次,2006年国家正式提出建设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决策,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已基本完成工业化阶段,开始走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领农村发展的道路,这些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无疑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尤其是国家旅游局2006年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因此,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在行业内无疑拥有独特的政策优势。

(一)政府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创造平台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花大力气发展乡村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空前激烈。而仅靠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靠口碑宣传和散发传单是难以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必须依靠政府的主导,集中乡村资源和各方力量形成乡村旅游的规模效应。从理论上分析,乡村旅游是农村绿色产业,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农村公共产品性质和正的外部效应,因而政府应

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Apr.2008,Vol.10,No.2

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体现更多的主导作用,如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等,也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政策导向,制定相关的法律条文,如将农村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对开展乡村旅游的农户和企业进行低息贷款,对农户进行旅游服务培训,提供相关信息服务和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等,对乡村旅游行业进行扶持和规范,发挥乡村旅游在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新农村和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独特作用。

中南美发展中国家政府支持和参与乡村旅游发展主要通过产品促销、特定项目、培训和资金支持等途径,如下表所示:

表1 中南美国家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途径

途径阿根廷巴西智利多明尼达

共和国

墨西哥巴拿马巴拉圭尼加拉瓜乌拉圭

产品促销√√√√√√√√

专项支持√√√√√√√

培 训√√√√√√√

资 金√√√√

资料来源:Wr old T ourism Organitzaion,2003[6]

(二)建立乡村旅游行业组织

乡村旅游行业组织系增进乡村旅游农户企业的共同利益和维护合法权益而依法组织起来的非盈利性、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服务、自律、维权、协调。乡村旅游行业组织通过服务、维权和协调,为农户的乡村旅游经营形成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并通过自律,避免不正当的竞争,提升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促使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行业整体产品水平。

(三)创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模式

社区参与的乡村旅游模式,不仅能发挥社区内的集体力量进行统一的旅游经营管理,而且也能充分利用社区内固有文化制度的制约功能以保护乡村生态环境[7],更重要的是社区参与的旅游模式可通过对区内各家各户分类经营特色产业的合理安排,形成农户间良性的竞合关系。泰国C BT(C ommunity2based T our2 ism)要求每个参与C BT的旅游区,都要遵照C BT的原则建立社区学校,社区集体接待游客,统一制订旅游线路和安排住宿接待及进行游客教育等。我国不同区域的乡村社区应根据自身固有的文化特色,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的、富有自身特色的社区参与模式,推行一村一品,这对实现区域内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将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进而促成区域间合作与市场共享,是避免区域间由于产品雷同而引发恶性竞争的有效途径。

(四)发展乡村旅游合作化组织,拓宽生产要素的集聚空间

乡村旅游合作组织是农户为了共同利益,根据自愿互利原则,以自己的劳动、技术和生产资料联合进行旅游开发、旅游经营、旅游服务活动的经济组织。乡村旅游合作组织的主要特点是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制,不触动和影响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全体成员平等地享受权利和义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公平分配,这种合作组织能够克服农户独立从事旅游接待的局限性,通过合作可以在更多方面获得资源整合的优势,如营建大面积农业种植景观,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优化农村人力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等。在美洲大陆,乡村旅游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合作组织的产生,而且大部分经营主体都从属于某个合作组织。在阿根廷共有22个乡村旅游合作化组织,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8个,当地13个,智利共有71个乡村旅游合作化组织,其中国家级1个,其余70个均为当地合作化组织。

(五)利用旅游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互惠共赢的市场效应

农户在投资能力、营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诸方面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经营,尤其是处于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地区,农民本身势单力薄,难以打开局面,因此借用一些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国际经验,一般发展中国家在旅游业发展初期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迅速发展国际旅游而吸引国外企业投资乡村旅游业,利用具有资金优势、管理优势、专业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的旅游企业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研发、旅游市场开拓、旅游品牌的创建等。一旦形成旅游市场需求的规模效应,由于旅游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和非排他性,并不影响农民从事旅游经营接待服务,受惠的依然是当地农民。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企业进驻乡村时,乡村行政管理机构要对其投资项目进行审核和论证,要求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内容与当地农民的经营服务内容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防止替代性项目与服务内容的进驻,力求形成互补共赢的市场效应,防止形成挤出效应和市场垄断,即外来旅游企业将当地农民挤出旅游供给市场。如北京市怀柔区北宅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较好地处理了本地业主和外来者的关系———以互补代替竞争,形成互惠共赢的发展模式[7]。

(六)实行股份制经营,以现代资本经营理念促进

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Apr.2008,Vol.10,No.2

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

在政府的主导下,由农户联合入股,将原有各自分散掌握的资源合并集中管理,组建股份制公司,并且允许其他企业参股或者控股,符合条件的农民则转化为企业的员工,按劳取酬,按股分红。股份制经营可提高乡村旅游投融资的力度,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乡村旅游企业规模化经营及与国际旅游企业接轨的步伐,提升我国乡村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股份制经营以现代管理理念指导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坚持人力资源尽可能本土化的情况下,会为当地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的旅游业骨干,为乡村旅游的自我持续发展和规模化经营提供很好的人才储备。

四、结语

除了上述基本路径之外,我国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尤其是要在乡村旅游进入第二阶段后,要充分发挥各种利益主体和政府及行业中介部门所长,合理分享利益,避免农民从事旅游业可能造成的过度商业化,最大限度地保持乡村地域文化的真实性。如贵州平坝县“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天龙模式[8],这种新的乡村旅游模式构建了规模化经营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BRI DE NH ANN J.T ourism routs as a tool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2vibrant hope or im possible dream[J]. T ourism Management,2004,(25):71-79.

[2]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115-220.

[3]王云才,许春霞,郭焕成.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J].干旱区地理,2005,(6):862-868.

[4]李丰生.阳朔乡村旅游规模化开发探讨[J].经济地理,2005,(2):261-264,267.

[5]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2006年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开幕式致辞[E B/O L].[2006-9-6]http:ΠΠw w https://www.sodocs.net/doc/2a9383758.html,.

[6]Wrold T ourism Organitzaion.Rural T ourism in the Americas and its C ontribution to Job Creation and Heritage C onservation[R]. 2003.

[7]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4):401-413.

[8]邹统钎.中国旅游景区管理模式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8.

Strategy and P ath of China Rural Tourism Scale Operation

ZH ANG X iao-hui

(N 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 orest University Y angling 712100 China)

Abstract Scale operation is the necessary trend of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and it can make rural tourism get rid of lower level com petition.Scale operation is als o the necessary path to res olve quantitative and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ural tourism demand and supply in our countr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main reas ons that our national rural tourism operation scale is non-economic,and points out pertinence paths to prom ote rural tourism scale oper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trategies to prom ote our national rural tourism industry upgrade and quicken construct2 ing public in frastructure of new typed rural area.

K ey Words rural tourism; scale operation; path and strategy

(编辑 戴鲜宁) 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Apr.2008,Vol.10,No.2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八种模式

近些年,乡村旅游增长强劲,发展迅猛,成为夺目亮点。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渐转型, 提质升级,其经营管理模式愈来愈发挥着独特而显著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模式是根据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来确定的,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地域 客源市场,经营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模式是否科学合理,决定着旅游资源与客源市场的对 接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综观四川“农家乐”、贵州“村寨游”、北京“民俗 游”等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通常有以下8种,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索。 1、“农户+农户”模式。这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民 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普遍有一定的顾虑,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多数农户不愿把有限的资 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生怕有什么闪失使其“陷”进去,他们更相信那些“示范户”。在 这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获得了成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 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中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下,形成“农户+农 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得最真实, 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到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 游 的带动效应有限。在当前乡村旅游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他们善 于 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 极具个性化服务。北京平谷金海湖镇红石门村,只有6家农户搞民俗旅游,接待条件一 般, 但其真诚的个性化服务,让游客动容。 2、“公司+农户”模式。这一模式通过吸纳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在开 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丰富旅游活动。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产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因不良竞 争而损害游客的利益。广西灵川县毛州岛的开发与管 理,便是典型。其特色在于公司或投资商,充分听取农户的意见和看法,而在经营管理中,广泛地吸引农户参与到经营与管理 中。 在公司的37位员工中,有33位是农户代表。如此大比例的农户参与景区经营管理,在我国的旅游景区中实属少见。农户乐于接受管理,投资商与农户和谐共处,这一方面体现出该管理模式的特色和先进性。 这一模式中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公司或投资商与农户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定的 经济基础上的,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其次,农户的知识层次、素质、服务意识等还 有待 于进一步提高;第三,在内部经营管理中,如何进行游客的分流与分配,是能否顺利实 施的关键之一。 3、“公司+社区+农户”模式。这一模式应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延伸。社区(如村委会)搭起桥梁,公司先与当地社区进行合作,再通过社区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所接触的是社区,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可经过公司的专业培 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 游客的利益。此模式通过社区链接,便于公司与农户协调、沟通,利于克服公司与农 户因利益分配产生的矛盾。同时,社区还可对公司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保证乡村旅 游正规、有序发展。

0223.docx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路径

乡村旅游发展四大创新路径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顶层设计中,乡村旅游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旅游在解决三农问题、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助力脱贫攻坚、城乡统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与“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在“全域旅游”的建设东风下,如何有效推动我国乡村旅游从“点式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如何让乡村旅游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如何让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效应最大化?绿维文旅认为:要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产品模式、投融资模式、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化,系统性创新,探索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方能绘制出新时期,乡村旅游美好蓝图。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观光到乡村休闲到乡村度假的迭代优化 经过数年的乡村旅游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朝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呈现出从乡村观光到乡村休闲,到乡村度假的迭代优化过程,功能上,逐步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性服务功能转变。 伴随消费升级带动,乡村旅游类型从最初的农家乐、乡村田园观光,不断丰富,由传统的“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等,逐步呈现出一些新业态,如“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乡村庄园/酒店/会所、乡村博物馆/艺术村、市民农园、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乡村民宿、洋家乐、文化创意农园。”基本形成了乡村观光、休闲、度假的复合性功能结构。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现状息烽县办公室罗修军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喧哗拥挤、竞争猛烈和节奏紧张的都市感到压抑和疲乏,追求返璞归真、回来自然的心理需求更加迫切。乡村的清新空气和自然风光,以及乡村文化的神韵和意境,对久居都市的居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迎合了游客追求乡土化靠近感和“天人合一”完美境域的需求。乡村旅行是指在乡村地区人,以具有乡村性的乡村景观为旅行吸引物,面向多样化市场需求而开展的参与性强、文化内涵深厚、乡土趣味浓郁的复合型活动。乡村是有关于都市的一个相对地域,是进展的、变化的。因此,乡村旅行也应随之进展和变化。 一、乡村旅行进展现状 在“2006乡村旅行年”、“2007和谐城乡游”两个主题年的推动下,围绕“旅行活县”战略,息烽县乡村旅行得到进一步进展。目前,已有多处农家乐和乡村旅舍在了解市场需求、把握旅行进展趋势的前景下,立足现有资源特点,从休闲娱乐、度假、避暑等方面展开旅行接待活动。依靠旅行景区、森林资源、湖泊河流、经果林等资源,通过近几年的自我进展,乡村旅行呈分散进展状态,有红岩葡萄沟乡村旅行、刘二姐休闲山庄、青山湖度假村、奇志生态园、果馨园休闲山庄、蓬荜休闲渔庄、潮水河流域乡村旅行、底寨河流域乡村旅行等共20家,其中农

家乐15家,乡村旅舍5家。据统计,2006年接待游客91.07万人次,旅行收入4233.3万元;今年上半年,乡村旅行接待游客3.85万人次,同比增长42.6%,占全县接待游客总数的8.1%;收入216.3万元,同比增长65.7%,占全县旅行总收入的6.6%。同时,吸纳农民直截了当和间接就业从业的有160人,占全县旅行就业人数的15%。 二、存在咨询题 由于乡村旅行进展起步晚,资源等级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进展中存在诸多咨询题亟待解决和加大治理。 (一)缺乏精品、没有龙头带动,全面进展乡村旅行的氛围尚未形成。表现在项目建设盲目,缺乏科学论证及合理规划。目前,在我县从事乡村旅行经营接待的多是个体经营者和荒山开发者,且多以副业形式进行,规模小、档次低。再加上农民的思维特点是有用理性,重仿照、缺乏创新,经营理念雷同化的倾向严峻,缺乏个性化色彩,导致游客消费方式出现快进快出的浅层旅行状态,回头率低。缺乏有序规划和龙头带动,导致经营治理的随意性和纷乱性,形不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应,使乡村旅行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二)定位模糊,进展方向不明确,产品开发粗放,经营者的认识不足。第一表现在乡村旅行提供的产品内容单一,缺乏特色,品位不高,大部分乡村旅行差不多成为“乡间麻将会所”的代名词。其次,乡村旅行进展走入了重设施建设、轻乡土文化环境营造的误区,片面地追求现代化,却忽视了一些原真性、自然性旅行资源的开发,使景区显现了大量“突兀”建

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

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大多数乡村旅游的开发者就是它的经营者,因此,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与其开发模式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由农户、旅游企业、当地政府、村集体等不同的经营主体组合而成。 一、“个体农庄”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可以大大增加产出,促使土地升值,使庄园主和农民共享利益。个体经营者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点),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了附近大量闲散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这种类型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可以将当地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形成一定规模,并按照现代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市场化竞争,使小生产和大市场成功对接。 二、“农户+农户”模式 这是乡村旅游初级阶段的经营模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数农户都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旅游公司来经营,他们更信任那些“示范户”。当“示范户”率先在农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并取得成功后,农户们便会在“示范户”的带动下,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那里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就形成了“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其典型案例有成都的农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因此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形式。但由于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这种模式对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差,难以开成规模化发展,因此比较适合以“农家乐”为主的小规模乡村旅游。 三、“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是通过旅游公司的介入和带动,吸纳社区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它充分利用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和富余的劳动力,通过开发各类丰富的农事活动,向游客展示真实的乡村文化。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提高服务水平,避免不良竞争损害游客利益,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公司+农户”的延伸模式是“公司+社区+农户”模式,这种模式,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而是通过当地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但专业的服务培训及相关规则的制定,则由旅游公司来组织,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如公司负责规划、开发、营销、宣传和培训;村委会成立专门的协调办、负责选拔农户、安排接待、定期检查、处理事故等;农户则主要负责维修自家民居,按规定接待、导游服务、打扫环境卫生等。 四、“政府+公司+旅游协会+旅行社”模式 这是当前国外最常见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做法是: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在经济相对落后、市场发育不很完善的地区,由政府组织,全盘把握,公司和协会分工协作,农民广泛参与的这一经营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 五、“个体农庄”模式 “个体农庄”模式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可以大大增加产出,

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径、机制与效益研究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机制与效益分析 ——海南田心村与龙鳞村之个案研究 陈才赵广儒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南海口 571178) [摘要]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选择海南省田心村与龙鳞村为对象,对其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运作机制与综合效益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二者在区位条件、时代背景、旅游资源、休闲活动和发展路径等方面都十分接近,但由于运作机制的不同,导致综合效益出现分异。田心村以外来企业为主,本村居民参与度低,综合效益不高。龙鳞村以社区为主,村民彼此合作,取得了较高的综合效益。就此而言,目前在海南传统乡村地区,社区主导比企业主导更有利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但不能就此断言,社区主导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最佳运作机制。影响乡村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每个乡村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并根据条件的变化进行合理转换。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运作机制海南岛 Analysis of Approaches,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Rural Eco-tourism --- A Case Study of Tianxin village and Longlin village from Hainan Island CHEN Cai ZHAO Guangru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 57007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hose tianxin village and longlin village from Hainan Island as example and giv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pproaches, mechanism and effect of rural eco-tourism. According to this research, both villages’locations, development backgrounds, their accessible resources, and some agricultural experience activities are similar. Despite their similarities, their difference mechanism result difference effects. Tianxin village is managed by the private sector, and local resident are difficult to participate. The result is inefficiency in rural eco-tourism. In the other hand, Longlin village is managed by the community, and community is able to incorporate and carry out the villager s’ ideas. The result is efficiency in rural eco-tourism.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rural eco-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of self-consciousness community is efficiency in the traditional rural area of Hainan Island. However, it can not affirm the model of self-consciousness community is the bes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eco-tourism are complicates, and rural area should chose and transform rationally the model according to its situations. Key words: rural eco-tourism; mechanism; Hainan Island 1.引言 自2005年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以旅游休闲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由于各地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路径、运作机制、经营成效等方面也都各有特点,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客观地考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其发展路径、运作机制与综合效益之间的内在关系,是目前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中的核心关注点之一。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生态资源丰富,也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热带滨海度假胜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

众所周知,在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农村人口净流出、公共资源倾斜,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农村空心化,并最终走向衰落。乡村旅游由于其能够直接将乡村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起到美化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产业能力的作用,而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将它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特别是今年7月底,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将迎来更多机遇。 事实上,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安徽的西递宏村、江西的婺源、 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的袁家村和马嵬驿、浙江的安吉……我们随口都能说出很 多知名的旅游乡村。也有很多城市人背着行囊走在了去往乡村的路上,他们或是 寻找一个古镇、山村租下一栋民居,按着自己的喜好进行改造,当起了民宿老板;或是承包数顷良田,种菜养鸡,当上了农场主;再有抱负的就是弄出了像裸心谷 这样的乡村休闲极品。但不能否认,中国的乡村旅游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产业 链条过短,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态单一,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产品同质, 分工协作水平低;低价恶性竞争,服务质量不稳定…… 归结起来,最主要的还是乡村旅游产业化水平低,产业是乡村旅游得以持续 发展的动力,要想做大乡村旅游最关键的是打通一产、二产、三产的联系,形成 产业链。 一、做好一产:一地一品,发展高效精细农业 农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基础,因为特色农业既是乡村旅游的景观营造, 也是休闲体验的内容,消费的对象。一村一品、一镇一韵,是现代农业走向规模化、精致化、社会化、差异化的重要形式之一。一个地区形成一种产业特色,一 个农户发展一种主导产品,有利于形成明确的专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依存,构建现代农业经济的整体框架,保持以农为本的本色。而建立单一农产品为 主的专业性农场,可以有效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形成农业和观光两用园,是乡村 旅游的主力军。 日本的精致农业闻名世界,发展注重“大而专”。一些地区的无土栽培和温室 大棚精细化堪比园艺盆景。而普通农户只种植1-2个品种,一般作为商品出售。专业性的农场则会同时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如葡萄公园农场,可以将葡萄 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制品,以及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体验、竞赛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 二、联动二产:打造IP,深化旅游商品开发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试论中国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历程及体系架构 (旅游学刊第26卷2011年第2期,58~64页) 周建明1 ,蔡晓霞2 ,宋涛1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101; 2.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100120) [摘要]本文系统梳理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定义、历程和特征。在对现状和发展趋势认知的基础之上,提出我国建设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是在我国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和乡村旅游标准化方兴未艾背景下的适时要求。并结合现有乡村旅游标准存在问题,提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的总体目标,构建包括基础标准、综合标准和技术标准的我国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架构。 [关键词]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构架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生态旅游观念的推动、国际旅游的示范和脱贫致富政策的促进下,中国,特别是一些都市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超速发展的态势1 。截止到2007年,我国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拥有“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家。根据农业部网站公布数据,2007年全国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498亿元,接待城乡居民达3.35亿人次,直接、间接就业达1600万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旅游形式逐渐增多,游客兴趣的多样化发展态势都使得以往那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的传统乡村旅游形势逐渐衰落。乡村旅游逐渐从初级观光向高级休闲、从同质开发向差异发展、从个体经营向企业化操作、从分散布点向集群布局转变,乡村酒店、休闲农庄等现代乡村旅游业态不断出现。现代乡村旅游业态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内涵,以乡村环境和文化体验为特色,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成为乡村经济的新业态——现代乡村服务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新动力。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中,以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为目标,融合最新市场和管理趋势而制定的各种规范和标准,一次次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向着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升级发展的新动力。 而目前,学术界对乡村旅游标准的研究和实践则较少。理论方面,周永博等学者研究了乡村旅游标准的基本构成,认为我国乡村旅游标准应当包含乡村旅游服务基础标准化、服务管理标准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服务资质标准化等九部分的内容2。蔡碧凡在其硕士论文中从乡村环境、社会、经济、旅游支持4个方面构建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标准3 。李艳娜等从旅游系统、农业和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方面来构建了乡村旅游示范区评价体系4 。王云才综合研究了国际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经验,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在替代产业、旅游基地、主题工作组、社区参与、合作组织和法规体系6个领域的政策经验借鉴5。实践方面,学者对乡村旅游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实践工作也较少,乡村旅游标准化往往成为旅游主管部门的独角戏。 相比国内旅游标准规范的方兴未艾,国外在乡 村旅游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爱尔兰、罗马尼亚、德国等国都制定了乡村旅游法或行业标准。例如在西班牙,每一个地区政府都有乡村旅游方

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模式

摘要 公共旅游资源是指国家所有的主要用于旅游发展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 在我国,以公共旅游资源为主体要素形成的旅游景区,是旅游吸引物的主要构 成部分,是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础。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公共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 投资开发公共旅游资源成为社会经济热点。但是公共旅游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环 境或文化遗存,还有着巨大的非经济价值,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以使其能够 得到永续的利用。我国对公共旅游资源长期以来采取的经营模式,由于制度不 完善,并没有使公共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各地在发展旅游的目标下对公 共旅游资源经营模式进行的改革探索,由于没有考虑资源的重要性、资源本身 的属性或管理制度设计上存在着缺陷,也很难保证公共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根据资源特性,考虑我国的经济

发展情况,寻求圬砖的经营模式,建立有利于公共旅游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健全的管理体制,便成为十分重要的 课题。 该论文以公共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我国目前公共旅游资源儿种 典型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公共旅游资源经营的成功经验,以产权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为先导,构建了我国公共旅游资源经营的两种基 本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条件和政策建议。同时,就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 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模式,提出了一些总体上的建议。希冀该文的研究成果能对 我国公共旅游资源的经营实践起到一定的 指导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模式产权行政管理权Abstract State—owned tourism resource js natural or historic resource that is owned by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业已逐步被形成共识,也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起步发展较晚,因此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本文就如何促使乡村旅游健康稳步发展,在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保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受损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状况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1、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地方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当地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了解乡村风情民俗,对乡村进行考察、学习、研究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促使时尚与原生态的结合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扩大了农村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发展状况及趋势 2.1发展状况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渐变化,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参与、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使得奔波于喧嚣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悠哉中流连忘返,进而选择成为乡村旅游的钟爱者。

根据中国目前旅游状及各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乡村旅游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点: (1)以乡村风情、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2)以农业风光以及田园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 (3)以农庄农场为主的包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2.2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由于给予高度重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村深入发展进而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多产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景区化使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基础。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实施政府的主导型发展战略下为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大力带动了旅游地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大好趋势。 3、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部分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食住卫生达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问题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2服务意识欠缺 旅游业是以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对服务标准要求很高的一个行业,而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与规划,从业服务人员岗前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够端正,没有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模式概述(doc 31页)

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模式概述(doc 31页)

摘要 公共旅游资源是指国家所有的主要用于 旅游发展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 在我国,以公共旅游资源为主体要素形成的旅游景区,是旅游吸引物的主要构 成部分,是我国旅游事业发展的基础。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公共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越来越明显, 投资开发公共旅游资源成为社会经济热点。但是公共旅游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环 境或文化遗存,还有着巨大的非经济价值,需要进行严格的保护,以使其能够 得到永续的利用。我国对公共旅游资源长期以来采取的经营模式,由于制度不 完善,并没有使公共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各地在发展旅游的目标下对公

关键词:公共旅游资源经营模式产权行政管理权Abstract State—owned tourism resource js natural or historic resource that is owned by the state and mainly used for tourism development.In China,tourist’scenic area that are mostly formed from state—owned tourism resources are regarded as major parts of tourism attrac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tourism development. As tourism developed rapidly in the past few years,the economic value of state—owned tourism resources showed uD.Investing in exploring tourism resources became focus of social economy.However,being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heritage,state-owed tourism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乡村旅游模式及案例研究 国内主要模式研究 1.【"农户+农户"模式】 乡村旅游初级阶段,原真性强,发展水平低下 1.1内容: 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也称自主经营模式,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依然存在,具有和理性。 1.2意义: 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优势。农户善于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极具个性化服务。 投资收益: 该模式主要由农户自负盈亏,最终的受益者为农户。 1.3优势: 1.3.1文化保留最真实 1.3.2游客花费不多,能体验最原生态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1.3.3较适合以“农家乐”为主的小规模乡村旅游 1.4劣势: 1.4.1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 1.4.2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差 1.4.3旅游经济的带动效应较差,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 1.5解决方案: 可以让政府或者企业介入,加大对资金和管理的投入力度,规模化发展。采用合作社方式,对现有农户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分配。 1.6案例:成都的农科村、浙江安吉的天荒坪村

2.【个体农庄模式】 自主经营,相对独立,管理水平不够高 2.1内容: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模式。它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现代管理、科技、资金等引入土地,个体经营者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过程中的全部工作。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了附近大量闲散劳动力,他们通过手工艺制作、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旅游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2.2意义: 是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 2.3投资收益: 农庄吸纳大量的农户闲散劳动力和资本,集体获利,农户增收。 2.4优势: 2.4.1农庄自主经营,投资少,回报率高。 2.4.2农户可获取大量利益、土地增值、解决就业压力。 2.4.3个体经营者更好的维护当地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投资环境。 2.5劣势: 2.5.1由于农庄自主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知识技能底下,影响整个景区运营。 2.5.2农户会承担一定量的资金风险。 2.5.3规模小,竞争优势差。 2.6解决方案: 转变落后的经营生产方式,积极与政府、企业、旅行社等相关部门的合作。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按现代工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增强农户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经验的培训。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吸纳相关人才。

试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试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发表时间:2019-01-02T10:49:52.5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张亚光白羽 [导读] 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如今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 中冶天工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308 摘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极大程度的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带动区域内的经济增长,受到党和政府的集中关注。本文以乡村旅游为研究视角,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这一背景,为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带去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发展 前言: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如今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在2014、2015中央一号文件当中,都重点阐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尤其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所以,一定要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解读 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说法,在全面建设美丽中国里面的指引下,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了的新举措,强调在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有效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建设放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重要位置[1]。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有效利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逐步打造和谐、魅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大力开发与建设广大农村地区的同时,保护好山地、合流、森林、海洋等生态资源。在农村发展实践中,注重乡村卫生的整治,将垃圾的处理、污水的处理、河道的清理、村庄绿化作为工作的重点,为广大农民群众构建美丽、生态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其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要“记得住乡愁”,逐步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生产环境是根本、是基础,在这一基本前提之下,需要充分尊重区域特色,也要竭尽全力的凸显出地域特色,保留乡村独有的人文风情。所谓的美丽乡村并不是千篇一律,也不是将乡村打造为缩小版本的城镇,而是要切实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2]。可见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进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基于美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一)深化内涵认识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战略指引下,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中,必须要深刻认识乡村旅游的内涵,设计实施开发项目之前,应该全面系统、专业彻底的对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出科学性的开发计划。乡村旅游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目标是构建起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旅游生态链,而不是为了眼前利益而“圈地赚钱”。乡村旅游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风情资源都十分丰富,五十六个民族构建的中华大地更提供了形态各异的乡村乡村旅游资源,所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开发的格局不可以局限在以村一户上,应该将城市与乡村联动,在联动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全面调查与整合,甄选出重点项目进行高效的开发利用。对于具有资源特色的区域,应该深入结合区域特色,确定总体发展方向与目标,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依据构建起细化的发展思路。而对于不具备旅游资源的乡村,不能盲目性的引进项目,甚至毁约弃耕,预防盲目性的发展对区域内部造成的“伤害”,导致农业资源的浪费。 (二)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路线指引下,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大交通、卫生、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治理乡村的自然环境,努力凸显乡村人文风情,从而增强乡村的旅游接待能力。乡村基础设施不仅仅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以及品质提升的基础,更是加速美丽乡村建设的物质保障。在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宏观背景下,大量的游客将会涌入到乡村中,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满足本地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更要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若不能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就会出现旅游接待能力不足、供给跟不上发展的现象,从而也就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就目前发展实际情况来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资金短缺、供给矛盾比较突出,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需要适度的调整与调控,重点倾斜与扶持,结合实际情况有策略、有步骤的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引导与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到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当中,进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经营 从经营管理与运行实践的角度来看,应该集中家家户户、千家万户,联动城市农村,打造精品的旅游线路,将分散化的经营方式逐渐整合为资源集合,进而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必须要大力推动全民美育,全面实现自然美、人文美、服务美,为游客带去美的享受与体验,让当地农民区中在和谐、欢乐的氛围中生产生活。对于政府来讲,应该进一步加大乡村旅游产业的监管力度,结合区域内部的实际情况与现实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与规范,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稳定、有序发展。 (四)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美誉度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度挖掘乡村旅游的内涵,提炼旅游资源的精髓,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打造知名品牌,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乡村旅游品牌的的知名度。在乡村旅游主体开发、项目拟定、产品推广的过程中,都是无法离开自然、文化资源的庇护的,所以一定要深入性的凝练区域内部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准确把握当地旅游产品的特质与特色。市场经济背景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所以在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中,一定要集中关注营销推广,在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分析 日期:2006年5月16日点击:138 现代乡村旅游市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我国的乡村旅游一般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乡村旅游的相关概念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西班牙旅游学术界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来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的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中国学者一般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去年在贵州举行的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上,中国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意见,认为我国的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丰富性;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