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

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张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可谓钟、张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

【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张芝、三国曹魏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可以说自钟繇、张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

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张草犹当雁行〔6〕,然张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谢〔10〕之。”此乃推〔11〕张迈〔12〕钟之意也。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

【1】当:应该。

【2】抗:对等。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张芝学书的故事。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谢:逊于、不如。

【11】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12】迈:超过。

【13】考:推求,研究。

【14】专: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

【15】擅:长(cháng )于,善于。【16】果:结出果实,实现。【17】规:法则,章程,标准【18】摭:拾取,摘取。

【19】惭:羞愧

【20】即:接近、靠近。

【21】事:此代指书法。

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跟钟繇可以抗衡,有人认为我超过他。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勤于临池学书,

池水尽是墨黑,假如我象张芝这样用功练书,书法未必不如他。”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言下之意,就是推崇张芝、以为自已超越钟繇。研究王羲之的书法,虽然他没有完全贯彻前人的法则,但能兼融会通,所以无愧于书法艺术。

(3):

评者云:“彼之四贤〔1〕,古今特〔2〕绝,而今不逮〔3〕古,古质〔4〕而今妍〔5〕。”夫质以〔6〕代〔7〕兴〔8〕,妍因俗〔9〕易。虽书〔10〕契〔11〕之作,适〔12〕以记〔13〕言〔14〕,而淳〔15〕醨〔16〕一迁〔17〕,质文〔18〕三变,驰骛〔19〕沿〔20〕革〔21〕、物〔22〕理〔23〕常〔24〕然。

注释:

【1】四贤:指前述钟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

【2】特: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3】逮:及得上、达到。

【4】质:本意、本质、实体。此作朴实讲,谓缺乏文采。与“文”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史”此之谓虚浮。)【5】妍:文也,华美,有文采。质与妍是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一般用来指文艺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质原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孔子用以表现君子的道德修养。妍指事物的外在形式,与文同义。

【6】以:因为。

【7】代:时代。

【8】兴:流行,盛行

【9】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10】书:着于竹帛谓之书。

【11】契:用刀雕刻

【12】适:满足。

【13】记:记录。

【14】言:语言。

【15】淳:古同“醇”,酒味厚、纯。。

【16】醨:亦作漓,薄。多指风格的淳厚与浇薄。

【17】迁:变动,转变

【18】文:中国古代美学范畴。指文艺作品的感性形式。《国语?郑语》:“物一无文。”《易传?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19】驰:车马等奔跑,快跑。乱跑,骛:奔驰。驰骛:疾驰,奔走。

【20】沿:因袭相传。

【21】革:改变。沿革:沿袭变革。

【22】物: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

【23】理: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

【24】常:长久,经久不变

论书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王羲之、王献之不及古人钟繇、张芝,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质朴因时代而盛行,妍美随风俗而改变。虽然书契的创作,满足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事物发展规律永远如此。

(4):

贵〔1〕能古不乖〔2〕时,今不同弊〔3〕,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何必易〔5〕雕〔6〕宫〔7〕于穴处〔8〕,反〔9〕玉辂〔10〕于椎轮〔11〕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12〕者以为评得其纲纪〔13〕,而未详其始卒也〔14〕。且元常专〔15〕工〔16〕于隶书,伯英尤〔17〕精〔18〕于草体,彼

之二美〔19〕,而逸少兼之。拟〔20〕草则余〔21〕真,比〔22〕真则长〔23〕草,虽专工少劣〔24〕,而博〔25〕涉〔26〕多优〔27〕,摠〔28〕其终始,匪〔29〕无乖〔30〕互〔31〕。

注释:

【1】贵:值得看重,重视

【2】乖:违背,不协调。《韩非子?亡征》:“内外乖者,可亡也。”(在古代,乖字不当乖巧讲。)

【3】弊:流弊。

【4】彬彬:形容文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指内在的本质与外在的文采相称,才能成为君子。此语出自《论语》:“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该文中,孙氏以“文质彬彬”引论书法,意在强调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5】易:改变。

【6】雕:刻、画、饰以彩绘,花纹,泛指修饰。

【7】宫:宫殿。雕宫指华美的宫殿。

【8】穴:洞。穴处:(土室、岩洞)穴处,指居住在山洞。《墨子?辞过》:“古之民未之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

【9】反:抵制,背叛,抗拒

【10】辂:古代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玉辂:古代帝王所乘之车,以玉为饰。

【11】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用整块圆木做车轮的简陋车子。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后来椎轮引申为事物的草创阶段。

【12】意:猜测。

【13】纲:提网的总绳。纪:法度。纲纪:大纲要领。

【14】始:开始。卒:结束。意犹始终。

【15】专:单纯、独一、集中在一件事上。

【16】工:善于,长于。

【17】尤:更加,格外。

【18】精:专一,深入。

【19】兼:同时涉及或所具有的不只一方面。

【20】拟:比,仿照。

【21】余: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22】比: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

【23】长:增加

【24】劣:低下,弱下

【25】博:多,广,大

【26】涉:牵连,关连

【27】优:美好的,出众的

【28】摠:同“总”聚合,聚在一起

【29】匪:非。

【30】乖:不顺,不和谐。

【31】互:彼此。

学书贵在学古而不违背时代风尚,学今不与弊俗流同,正如孔子所说:“文采和质朴兼备,才能成为君子。”,何必拘泥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辇而乘陋车呢!评论者又说:“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就象王羲之比不上钟繇、张芝一样。”评论者大概认为论及要领,但是他们没有了解前因后果。况且钟繇只擅长隶书,张芝尤其精于草书;钟繇和张芝的长处,王羲之兼而有之。比张芝的草书,他还擅长真书;比钟繇的真书,他还能写草书。虽然从专精的角度说,王羲之比他们稍差,但从博取众长方面来说,他又比他们做

得好。综合来看,彼此各有长短。

(5):

谢安素〔1〕善尺牍〔2〕,而轻〔3〕子敬之书。子敬尝〔4〕作佳〔5〕书与之,谓〔6〕必〔7〕存〔8〕录〔9〕,安辄〔10〕题〔11〕后答〔12〕之,甚〔13〕以为恨。安尝问子敬:“卿〔14〕书何如〔15〕右军?”答云:“故当胜〔16〕。”安云:“物〔17〕论〔18〕殊〔19〕不尔〔20〕。”子敬又答:“时〔21〕人那得知!”

注释:

【1】素:向来。

【2】尺牍:长一尺的木简。古代用以书写,后泛指信札,书信。

【3】轻:看不起。

【4】尝:曾经(副词)。

【5】佳:美的,好的。

【6】谓:说。

【7】必:一定。

【8】存:保留,留下

【9】录:记载,抄写

【10】辄:立即,就。

【11】题:写上,签署

【12】答::回话,回复

【13】甚:很,极

【14】卿: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15】如:与,和

【16】胜:超过,占优势

【17】物:人。

【18】论: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看法。

【19】殊:不同。

【20】尔: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

【21】时:现在的,当前的

谢安向来擅长书信,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精心给他写一封信,以为一定得到谢安的赏识并收藏,不料谢安立即在信上打接着题写回复他,献之深以为恨。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跟你父亲比较怎样?”王献之答道:“当然比他好!”谢安说:“他人不是这处种看法!”王献之又回答说:“今天的人哪里懂得谁的书法好呢!”

(6):

后羲之往〔1〕都〔2〕,临行题壁。子敬密〔3〕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4〕为不恶〔5〕。羲之还〔6〕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7〕。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8〕博〔9〕斯〔10〕别〔11〕,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12〕疑焉。

注释:

【1】往:去,到。

【2】都:都城,建康,今南京。

【3】密:不公开,不公开的事物,偷偷。

【4】私:自己

【5】恶:讨厌,憎恨

【6】还:回来。

【7】惭:羞愧

【8】专:专长。

【9】博:博涉:

【10】斯:之。

【11】别:差别,不同。

【12】或:有。

后来王羲之去都城建康,临行时在墙上题字。王献之偷偷把它擦掉,在原来的地方另行改写,并以为写得不错。王羲之回家看到被改的题字,叹了一口气说:“我走的时候,确实大醉了!王献之听后,内心才感到惭愧。由此可知,王羲之和钟繇、张芝相比,只有专精与博习的区别,而王献之比不上王羲之,应该没有疑问。

(7):

余〔1〕志学之年〔2〕,留心翰墨〔3〕,味〔4〕钟、张之余〔5〕烈〔6〕,挹〔7〕羲、献之前规〔8〕,极〔9〕虑〔10〕专精〔11〕,时逾二纪〔12〕,有乖〔13〕入木之术〔14〕,无间〔15〕临池〔16〕之志〔17〕。

注释:

【1】余:我。

【2】志学之年:指少年时代,《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翰墨:本指笔墨,此之谓书画文章。

【4】味:体味,体会。

【5】余:遗留。

【6】烈:功业。馀烈:犹谓遗留下的功业,功绩。

【7】挹:舀,把液体盛出来。

【8】前规:前人的规矩、规范、法理。

【9】极:尽,达到顶点

【10】虑:思考。极虑:竭尽思虑。

【11】精:精神。专精:专心一志,聚精凝神。

【12】纪:古代称十二年为一纪。

【13】乖:背离,违背。

【14】术:技艺。入木之术:喻书法内功深厚,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书祝版。二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15】间:更替,改变。

【16】临池:学习书法。

【17】志:志向。

我从十五岁起,留意学习书法,体昧钟繇、张芝的伟绩,吸取王羲之、王献之的法度,二十多年来,深入思考,用心钻研,虽未达到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水平,但是学书的志向一直不变。

(8):

观夫悬〔1〕针垂〔2〕露之异〔3〕,奔〔4〕雷坠〔5〕石之奇〔6〕,鸿〔7〕飞兽骇〔8〕之资,鸾〔9〕舞蛇惊之态〔10〕,绝〔11〕岸颓〔12〕峰之势〔13〕,临〔14〕危〔15〕据〔16〕槁〔17〕之形〔18〕。或重若崩〔19〕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20〕。纤〔21〕纤乎似初月之出〔22〕天崖〔23〕,落落〔24〕乎犹众星之列〔25〕河汉〔26〕,同〔27〕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28〕,心手双畅〔29〕,翰〔30〕不虚〔31〕动,下必有由〔32〕。

注释:

【1】悬:挂,吊在空中

【2】垂:东西一头挂下

【3】异:奇怪。

【4】奔:急走,跑

【5】坠:落,掉下。句出卫夫人《笔阵图》:“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如崩也。”

【6】奇:惊异,引以为奇

【7】鸿:大雁

【8】骇:惊起,散

【9】鸾:传说凤凰一类的鸟

【10】态:形状,样

【11】绝:断。

【12】颓:崩坏,倒塌

【13】势:形状;样式;架式

【14】临: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

【15】危:高的,陡的

【16】据:凭依、倚仗

【17】槁:枯干

【18】形:样子

【19】崩:倒塌

【20】导、顿:皆书法用笔之技法。“导”实指执笔中的运指笔法。南唐李煜《书述》:“导者小指引名指

过右。”顿,书法用笔中的顿笔,在垂直方向往下用笔谓之顿笔。

【21】纤:细小。

【22】出:出现,显露。

【23】落落:豁达,大方

【24】列:排成的行

【25】河汉:指银河。

【26】同:一样。

【28】优:美好的,出众的。

【29】畅:没有阻碍地,流畅。

【30】翰,羽毛,指笔。

【31】虚:徒然,白白地

【32】由:原因。

看到他们书法变化多端,有如悬针垂露的异状,奔雷坠石的雄奇,鸿飞兽散的殊姿,鸾舞蛇惊的状态,断崖颓峰的模样,临高地、踞枯木的险形,或者重似云塌,或者轻如蝉翼;引笔前行,仿佛泉水涌动,顿笔一下,如山岳般安稳。像新月出现在天涯一样纤细,如群星分布在天河一般疏落,他们的书法和自然一样奇妙,不是人工布排能达到的境界。确实智慧和技巧兼有,心和手都畅运无阻。他们不随便下笔,每一笔都有它的理由。

(9):

一画之间,变〔1〕起伏于峰〔2〕杪〔3〕;一点之内,殊〔4〕衄挫〔5〕于毫芒〔6〕。况〔7〕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8〕不傍〔9〕窥〔10〕尺牍,俯〔11〕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12〕,援项籍而自满〔13〕。任〔14〕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15〕拟〔16〕效〔17〕之方〔18〕,手迷〔19〕挥〔20〕运〔21〕之理〔22〕,求〔23〕其妍妙,不亦谬〔24〕哉!

注释:

【1】变:改变。

【2】峰:峰或谓锋,指笔尖。

【3】杪:树枝的细梢。峰杪犹谓变化之微妙原自笔尖之变。

【4】殊:不同。

【5】衄挫:指书法用笔中的衄锋和挫锋,均为运笔之法,衄锋乃笔往下行至末端逆笔上收。挫锋亦作挫笔,即在运笔时突然停止以改变方向,一般在运笔至转角或趯处时用。

【6】芒:某些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刺。

【7】况:何况。

【8】曾:尝,表示从前经历过。

【9】傍:临近。

【10】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11】俯:向下,低头,与“仰”相对。

【12】“引班超以为辞”:是说人们借用班超学书的态度来为自己找借口。班超(公元32—102年)字仲升,扶风安陵人,班彪子,班固弟。明帝时除兰台命史,后坐事免官。永平十六年随窦固出击匈奴,出使西域。永元二年任西域都护,后封定远侯,班超于永平五年与母随兄至洛阳时,家贫,曾经受雇于人,以作书供养母亲,久之生厌,乃投笔从戎。《后汉书?班超传》:“超尝辍业投笔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此句谓不能专精学书者以班超为遁辞耳。

【13】“援项籍而自满”:犹言不肯学书或书法不佳者,援引项籍不肯学书的故事来聊以自慰,自我满足。项籍(公元前232—前202年)字羽,下相人,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

敌耳。”

【14】任:由着,听凭。

【15】昏:神智不清楚或失去知觉。

【16】拟:仿照。

【17】效:摹仿。

【18】方:办法,做法,技巧。

【19】迷:分辨不清,失去了辨别、判断的能力。

【20】挥:舞动,摇摆。

【21】运:转动。

【22】理: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

【23】求:设法得到。

【24】谬:错误的,不合情理的。

在一画之中,有起伏的变化;在一点之内,有顿挫的不同。进一步说,一个字由点画组成。如不深研书法,抓住时间提笔俯身练习,而以班超投笔从戎为借口,以项籍不肯学书而自满,随笔蘸墨而成字,心里不明白临摹的方法,手下不知道运笔的道理,想写出妍美的字,不是很荒谬吗?

(10):

然君子立身,务〔1〕修〔2〕其本〔3〕。扬雄〔4〕谓:“诗赋小道,壮〔5〕夫不为”,况复溺〔6〕思毫厘、沦〔7〕精翰墨者也〔8〕!夫潜〔9〕神对奕,犹标〔10〕坐隐〔11〕之名,〔12〕乐〔13〕志垂纶,尚体〔14〕行藏之趣〔15〕。

注释:

【1】务:必须,一定。

【2】修:学问、品行方面的学习、锻炼和培养。

【3】本: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

【4】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成帝时召对承明庭,奏《甘泉》、《校猎》、《长杨》等赋。除为郎,给事黄门,后仕王莽,为大夫,又着《太玄》、《法言》、《方言》等。后人辑有《扬子云集》,扬雄尝惟其少作。《法言》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壮夫不为也’。”

【5】壮:大,有力,强盛。

【6】溺:沉湎,无节制。

【7】沦:沉没(mò),降落。

【8】潜:隐在水面下活动,藏。

【9】对奕:下棋。宋周密《云烟过眼录》:“古画二,一作五丁开山,一作帝仙对弈。”

【10】标:显扬。

【11】坐隐:下围棋的别称,宋黄庭坚《弈棋》:“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12】乐:对某事甘心情愿。

【13】垂纶:垂钓。三国魏嵇康《兄秀才穆入军赠诗》:“流磻平皋,垂纶长川。”据传姜太公未仕之时垂钓渭水,后以“垂纶”喻隐居。

【14】体:亲身经验、领悟。

【15】行藏:犹言进与退,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然而,君子处世,一定要修炼基本的技能。扬雄说:“诗赋是小道,大丈夫不吟诗作赋。”何况沉溺于思考用笔,在书法里埋没精力呢!集中精神下棋,还有“坐隐”的美名;醉心于钓鱼,也体验着“行藏”的情趣。

(11):

讵〔1〕若功定〔2〕礼乐,妙拟神仙,犹挺〔3〕埴〔4〕之罔穷〔5〕,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6〕体势之多

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7〕赜〔8〕。著述者假〔9〕其糟〔10〕粕〔11〕,藻〔12〕鉴〔13〕者挹其菁〔14〕华〔15〕,固义理〔16〕之会归〔17〕,信贤达之兼善者矣〔18〕。存精寓〔19〕赏,岂徒〔20〕然欤!

注释:

【1】讵:表反问,相当于“岂”,“难道”。

【2】定:使安定。

【3】挺:亦作“埏”,用水和土。

【4】埴:黏土。埏埴,和泥制作陶器。《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河上公注:“埏和也;埴土也。谓和土以为器也。”

【5】罔穷:“罔”犹谓无,没有。《史记?秦始皇本纪》:“初并天下,往不宾服。”(宾服:服从)。“穷”指穷尽,完结。柳宗元《非国语?三川震》:“阴阳之无穷。”,“罔穷”犹言变化之无穷。

【6】玩:观赏。

【7】奥:含义深,不易理解。

【8】赜:深奥,玄妙。奥赜:《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探赜”指精微的意蕴。《旧唐书?方伎传?一行》:“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优之。”

【9】假:借。

【10】糟:做酒剩下的渣子。

【11】粕:米渣滓。

【12】藻:指华丽的文彩、文辞。

【13】鉴:观察,审察。藻鉴:品藻和鉴别。唐刘禹锡《上门下武相公启》:“藻鉴之下,难逃陋容。”。

【14】菁:华采。

【15】华:精英。菁华:精华也。《尚书大传》:“菁华已竭,褰赏去之。”

【16】义理:合乎一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则,犹谓道理。苏轼《与章子厚书》:“追思所犯,真无义理。”

【17】归:合并,或集中于一类,或集中于一地。

【18】贤达:贤明通达,有才德有声望的人。汉王充《论衡效力》:“文儒非必诸生也,贤达用文则是矣。”

【19】寓:寄托。存精寓赏:把最好的见解存录下来,让有识之士来鉴赏。

【20】徒:白白地。

何况书法有宣扬礼乐的功绩,如神仙一样妙不可言,象陶匠运用黏土,制作无穷的器皿,似金工运用炉锤,铸出无尽的器物。喜欢奇异的人,观赏书法的各种形态;喜欢探究精微的人,探索书法演变的奥秘。着书立论的人,采用不是最重要的东西,而精于鉴赏的,真正吸取它的精华。书法也是义理的集中表现,贤达的人兼擅其长。存录精华,供人鉴赏,难道书法这样的作用是白费功夫吗?

(12):

而东晋士人,互相陶〔1〕淬〔2〕。至于王、谢之族,郗、瘐之伦〔3〕,纵〔4〕不尽其神奇,咸〔5〕亦挹其风味。去〔6〕之滋〔7〕永〔8〕,斯道愈微〔9〕。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10〕,无所质问;设〔11〕有所会〔12〕,缄〔13〕秘〔14〕已深。遂〔15〕令学者茫〔16〕然,莫知领要〔17〕,徒见成功之美,不悟〔18〕所致之由。

注释:

【1】陶:喻教育、培养。

【2】淬:磨炼,勉励。陶染:熏陶感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然有才庸隽,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并性情所铄,陶染所凝。”

【3】伦:辈,类。

【4】纵:即使。

【5】咸:皆、都。《易?干》:“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6】去:距离,差别。

【7】滋:愈益,更加。

【8】永:久远。去之滋永:犹言离开得愈久。

【9】微:衰落。

【10】古今阻绝:古今相去甚远,时代隔绝。

【11】设:即使、假如。《史记?灌夫传》:“设百岁后,是属宁有可信者乎?”。

【12】会:理解,领悟,懂。

【13】缄:封闭。为书信封口曰“缄”。

【14】秘:秘密。缄秘:犹指封闭隐秘。

【15】遂:于是,就。

【16】茫: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

【17】领要:亦要领,指话语或文章的要点。《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陛下语太多,而无领要。”

【18】悟:理解,明白,觉醒。

东晋的士大夫,互相熏陶濡染。至于王氏、谢氏的大族,郗氏、庾氏之辈,即使未能尽得书法的神奇,也深受当时书风的影响。离东晋越远,书法越衰落。后世的书家听到古人有疑问的理论反而称赞,没有掌握书法的根本,运用次要的理论指导书法。古今相隔,我们无法当面向古人求教;假如有所体会,便深藏不露;使其它学书者茫然不得要领,只看到他人书法写得精妙,没有领悟书法写得精妙的原因。

(13):

或乃就〔1〕分布〔2〕于累年,向〔3〕规矩而犹远〔4〕,图真不悟,习草将迷〔4〕。假令薄〔5〕解〔6〕草书,粗〔7〕传〔8〕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9〕通规。讵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10〕;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11〕者乎!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12〕,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13〕于专谨〔14〕;真不通草,殊〔15〕非翰札〔16〕。

注释:

【1】就:到,从事,开始进入。

【2】分布:分间布白,指字的点划结构布置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关系的安排,即所谓结字或整体布局,构图。

【3】向:对着,朝着,与“背”相对。

【4】此二语谓对真书的书写规则无所领会,写起草书来更觉困惑。

【5】薄:轻微,少。

【6】解:懂,明白。

【7】粗:疏忽,不周密。

【8】传:传递;传送。

【9】阂:阻隔不通。

【10】派:水的支流。

【11】条:植物的细长枝。

【12】畐:同“幅”,布帛的宽度。“方畐”指方形的笺册。中国古代点诰,诏命,表奏等均用方形笺册,故“方畐”亦借指重要文书。

【13】殆:大概,几乎。

【14】谨:慎重,小心。

【15】殊:特别,很。

【16】札:古时写字的小木筒。翰札:泛指书信笔札。

有些人虽然多年注重点画结构,但离规矩还很远,临摹楷书不领悟笔法,学习草书就会迷惑不解。假使稍微能写草书,粗略地传承一些法则,便固守己见,不采用公认的法度。他们不能理解,心手交融在一起,就象水同源而流向不同;“转”和“用”的技法,就象同一棵树上分布不同枝条。适应变化和时用,行书地位重要,题榜刻石,楷书为先。草书不兼具真书,似乎近于单调拘谨;真书不参入草意,不是书信。

(14):

真〔1〕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2〕性〔3〕;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4〕点画,犹可记文。回〔5〕互〔6〕虽殊,大体相涉〔7〕。故亦旁通二篆,俯贯〔8〕八分;包括篇草,涵〔9〕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10〕殊风〔11〕者焉。

注释:

【1】真:真书,指篆书和隶书,不是楷书。

【2】情: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

【3】性: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

【4】亏:缺损。

【5】回:曲折,环绕,旋转。

【6】互:彼此。

【7】涉:牵连,关连。相涉:有关联的。

【8】贯:古代穿钱的绳索,穿,通,连。

【9】涵:沉,潜。泳:在水里游动。涵泳:深入体会。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正渊明诗意,诗字少意多,尤可涵泳。”

【10】胡:北胡。越:南越。胡、越:胡与越,分别指北方与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疏远隔绝,自然风格大不相同。

【11】风: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

真书由点画表现形态,由使转表达情感;草书由使转表达情感,由点画表现形态。草书违反使转的写法,便不是汉字;楷书缺少笔画,还可以记录成文。真书和草书虽有不同,但大体互有关系。所以还要学通大篆、小篆,融会隶书,参酌章草,浸淫飞白,如果不仔细研究,那真书和草书象北胡、南越的风俗大不相同。

(15):

至如钟繇隶奇〔1〕,张芝草圣〔2〕,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3〕;元常不草,使转纵横〔4〕。自兹〔5〕以降〔6〕,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7〕。

注释:

【1】奇:臻于奇绝。

【2】圣:跻于圣境。

【3】狼藉:此之谓点画密布。

【4】纵横:笔势奔放。

【5】兹:这,这个,此。

【6】降:下。

【7】逮:及、达到。《荀子?尧问》:“魏武侯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至于钟繇隶书臻于奇绝,张芝草书跻于圣境,因为他们专精于一体,达到精妙绝伦。张芝不以楷书见长,但他的草书中点画起伏顿挫,钟繇不擅长草书,而他的真书中使转纵横交错。自钟繇、张芝之后,不能兼备真、草书优点的书家,达不到钟张的成就,不是因为他们专精一体。

(16):

虽篆、隶、草、章,工〔1〕用〔2〕

多变,济成〔3〕厥〔4〕美,各有攸〔5〕宜。篆尚〔6〕婉〔7〕而通〔8〕,隶欲〔9〕精〔10〕而密〔11〕,草贵〔12〕流〔13〕而畅〔14〕,章务〔15〕检〔16〕而便〔17〕。然后凛〔18〕之以风神〔19〕,温之以妍润〔20〕,鼓之以枯劲〔21〕。和之以闲雅〔22〕。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23〕。验燥湿〔24〕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25〕。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注释:

【1】工:技术和技术修养。

【2】用:物质使用的效果。

【3】济成:相助促成,《后汉书?卢植传》:“嵩皆资用规谋,济成其功。”

【4】厥:代词,其。《书?伊训》:“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济成厥美”即济美,犹言在以前的基础上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

【5】攸:所。《易?坤》:“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各有攸宜:指各有所宜。

【6】尚:尊崇,注重。

【7】婉:柔顺,和顺,(说话)曲折含蓄。

【8】通: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9】欲:需要。

【10】精:细密的,与“粗”相对。

【11】密:精致,细致。

【12】贵:值得看重,重视。

【13】流:像水那样流动不定。

【14】畅:痛快,尽情地。

【15】务:一定。

【16】检:约束,限制。

【17】便:简单。

【18】凛:可敬、畏惧。

【19】风神:中国古代美学用语,原指人的风采神韵,后指文艺作品中的气韵。

【20】温:通“蕴”,犹指积蓄、含蓄。

【21】鼓:振动、振作、激发。《易?辞系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22】和:调和、调适。《国语?郑语》:“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闲雅:娴静优雅。

【23】性情:主要指个性、性格方面。哀乐:主要指突发的情感表现。

【24】燥湿:指书法里用墨的浓淡枯湿。

【25】俄顷:片刻也,晋郭璞《江赋》:“倏忽数百,千里俄顷。”

虽然篆书、隶书、今草、章草,技巧和效果不同,它们表达出的精美,各有所宜:篆书注重婉转而圆通,隶书需要精劲而茂密,草书重视流动而畅达,章草务求有法度而简单。然后以风采神韵让它可敬,以妍美湿润来使它含蓄,以瘦硬老劲使它振作,以安闲雅致使它和婉。这样,可以表达作者的禀性,体现作者的哀乐。察看用笔方法,自古以来标准不变;体会壮年和老年的差别,顷刻之间即可理解。唉,没有步入书法大门,如何了解它的奥秘呢!

(17):

又一时而书,有乖〔1〕有合〔2〕,合则流媚〔3〕,乖则雕〔4〕疏〔5〕。略〔6〕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7〕务〔8〕闲,一合也;感惠〔9〕徇〔10〕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11〕,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12〕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13〕,二乖

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14〕,四乖也;情怠〔15〕手阑〔16〕,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17〕。

注释:

【1】乖:违背、背离,不协调。《韩非子?亡征》:“内外乖者,可亡也。”《易?序卦》:“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2】合:符合、适合。《孙子?九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过庭在《书谱》中以乖、合来说明书法艺术创作过程中主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

【3】流媚:犹谓柔媚,明李东阳《兰舟诗送邱苏州南归》:“幽兰出山泽,移植秋风时,清芬寡流媚,借问爱者谁?”

【4】雕:“凋”的古字,衰落。

【5】疏:事物间距离大,空隙大,与“密”相对。雕疏:凋零,零落。宋苏辙《和毛君州宅八咏?翠越亭》:“檐间翠樾雕疏尽,却放墙东好月来。”

【6】略:大致,简单,不详细。

【7】怡:和悦,愉快。

【8】务:事务。

【9】惠:恩惠。《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韩非子?有度》:“不为惠于法之内。”

【10】徇:通“殉”,为了某种目的而死。《史记?伯夷列传》:“贪夫殉财。”徇知,犹言舍身报答知己。

【11】发:散开,分散。

【12】遽:匆忙、仓促。《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景公遽起。”《左传?昭公五年》:“越大夫常寿过帅师会楚子于琐闻吴师出,盖起疆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

【13】屈:使弯曲,与“伸”相对。

【14】称:适合。

【15】怠:懈怠、疲惫、不恭敬。《荀子?儒效》:“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书?大禹谟》:“汝帷不怠,总朕师。”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夜。”

【16】阑:衰退、消沉。南朝宋谢灵运《长歌行》:“亹亹衰期?迫,靡靡壮志阑。”情怠手阑:犹言神情疲惫,手腕无力。

【17】差:不同,不同之点。

作书时,有“乖”有“合”,合则流畅秀媚;乖则零落粗疏。大略说明原因,各有五种情况:精神愉快,事务悠闲,是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是二合;季节调和,气候温润,是三合;佳纸良墨,互相映发,是四合;偶然兴起,提笔作书,是五合。心不在焉,事务缠身,是一乖;违反己意,迫于形势,是二乖;燥风吹迫,炎日当空,是三乖;劣纸恶墨,两不称手,是四乖;精神倦怠,手腕疲乏,是五乖。在“合”与“乖”之间,书法优劣对比明显。

(18):

得时不如得器〔1〕,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2〕,思遏〔3〕手蒙〔4〕;五合交臻〔5〕,神融笔畅。畅无不适〔6〕,蒙无所从。当仁〔7〕者得意忘言〔8〕,罕〔9〕陈其要;企〔10〕学者希〔11〕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12〕厥〔13〕旨〔14〕。不揆〔15〕庸昧〔16〕,辄〔17〕效〔18〕所明,庶〔19〕欲弘〔20〕既往〔21〕之风规〔22〕,导〔23〕将来之器识〔24〕,除繁去滥,睹〔25〕迹〔26〕明心者焉!

注释:

【1】器:工具。

【2】萃:聚集、汇集在一起。

【3】遏:阻止、阻拦。

【4】蒙:昏迷,眼发黑。

【5】臻:到。

【6】适:切合,相合。

【7】当仁:当之无愧。

【8】得意忘言:此为《庄子》的哲学、美学命题之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大道》:“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认为“意”重于“言”,对于主体与客体、创造者与欣赏者、表达者与接受者来说,“意”的创造表达和接受领会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只要得到了“意”,便可将“言”忘却。《书谱》引用《庄子》的话,表明在书法创作中只要情感的表现得到了满足,其它的笔墨形式与规则皆可抛却,此乃孙过庭书法美学的最高抒情哲理。

【9】罕:稀少。

【10】企:踮着脚看,今用为盼望的意思。仰望、盼望。

【11】希:观望。

【12】敷:陈述、铺叙。

【13】厥:代词,其、他的,那个。

【14】旨:宗旨、要领。

【15】揆:度量、考察、揣摩。

【16】庸昧:谓资质愚钝,才识浅陋,常用作谦词。

【17】辄:总是。

【18】效:显示,呈现。

【19】庶: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

【20】弘:扩充,光大。

【21】既往:过去。

【22】风规:风度品格,指文学作品风格。

【23】导:启迪。

【24】器识:器局与见识。

【25】睹:看见。

【26】迹:前人遗留下的事物。

天时有利不如工具得宜,工具得宜不如志愿实现。如果五“乖”相聚,使人头脑昏蒙,下笔茫然;五“合”汇集,让人心情愉快,笔画流畅。书写流畅者无所不适;书写昏蒙者茫然无所从。精通书法者,往往得意忘言,几乎不讲到笔法的要领;期望学习的人,只看到表面,而想阐述书法的奥妙,虽然讲述大意,却粗疏不精,白费功夫,未能阐明要旨。不顾个人见解愚昧,讲述自己的习书心得,但愿能弘扬传统法度,启发后学者的聪明才智,去掉繁冗芜杂的论述,看到前人的书论,能够心领意会。

(19):

代〔1〕有《笔阵图》〔2〕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3〕,点画湮〔4〕讹〔5〕。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

注释:

【1】代:本应作“世”。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为“代。”

【2】《笔阵图》:传为晋卫夫人所作,王羲之书。

【3】舛:违背。

【4】湮:埋没。

【5】讹:错误。

世代相传有《笔阵图》七行,中间画有三幅执笔的手式,图象谬误不真,点画模糊错误。近来在南北各

地流传,可能是王羲之的作品。虽然不能确定真伪,但还可以启发初学书法的儿童。既然一般人手中都有《笔阵图》,就不再编录在此文中。至于以前各书家对《笔阵图》的评议,多数流于虚浮文饰,都是描述外面的形状,没有阐明内在的道理。我现在撰述的文章,不采用这些评议。

(20):

若乃师宜官〔1〕之高名,徒彰〔2〕史牒〔3〕;邯郸淳〔4〕之令〔5〕范,空着缣〔6〕缃〔7〕。暨〔8〕乎崔、杜〔9〕以来,萧、羊〔10〕已往,代祀〔11〕绵〔12〕远,名氏滋繁。或籍甚〔13〕不渝〔14〕,人亡业显〔15〕;或凭附〔16〕增价,身谢〔17〕道衰。加以靡〔18〕蠹〔19〕不传〔20〕,搜秘将尽。偶逢缄〔21〕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22〕难觎〔23〕缕〔24〕。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25〕抑扬,自标先后。

注释:

【1】师宜官:汉代书法家。

【2】彰:明显,显着。

【3】牒: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史牒:史册。《晋书?隐逸传?卒谧》:“伯夷去国,子推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

【4】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或作子淑。三国魏颖川人,魏文帝时为博士,给事中,精于古文,晋卫恒《四体书势》:“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唐代张怀瓘《书断》列邯郸淳古文,大篆、小篆、八分、隶书入妙品,谓其“八体悉之,师于曹喜,犹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

【5】令:美好,善。令范:良好的典范。南朝梁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成万世之良规,实百年之令范。”

【6】缣:双丝的细绢。

【7】缃:浅黄色的帛。缣缃:供书写用的浅细绢,泛指书册。唐代颜真卿《送辛子序》:“惜乎困于缣缃,不获缮写。”

【8】暨:到、至,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暨乎今岁,天灾流行。”

【9】崔、杜:崔瑗和杜度。

【10】萧、羊:指萧思话和羊欣。萧学书于羊,以隶书见长。羊则受书法于王献之。(或以萧为萧子云,不合。)萧思话(公元406—455年)兰陵人,宋文帝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后至散骑常侍、中书令、丹阳伊、郢州刺史。工行、隶、草书、南齐王僧虔《论书》:“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殊当不减,而笔力恨弱。”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诗话书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宣和书谱》谓萧思活书:“风流媚好,殊不在羊欣下。”羊欣(公元370—442年)字敬元。泰山南城人,历官中散大夫、义兴太守等。王献之外甥,尝从舅学书,善隶、行、草书。范晔、萧思话、王僧虔皆师其书。南朝齐王僧虔《论书》:“欣书见重一时,行、草犹善,正乃不称。”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谓羊欣真书“一时绝妙。”

【11】祀:世、代。

【12】绵:像丝绵那样延续不断。

【13】籍甚:盛大、卓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14】渝:改变,违背

【15】显:传扬。

【16】附:依从。

【17】谢:去世。

【18】靡,碎烂,毁坏。

【19】蠹:蛀蚀。

【20】传:流传。

【21】缄:封闭,此谓私下、私自。

【22】殆:大概,几乎。

【23】觎:见。

【24】缕:麻线。

【25】俟:等待。

至于象师宜官名声显赫,只在史册载有大名;邯郸淳典范良好,不过在书卷上留个名声,他们都没有作品流传。至于崔瑗、杜度、萧子云、羊欣之后,在这漫长的年代里,出现很多名家。有些在当时已负盛名,经久不衰,其人虽不在世,书法却备受推崇;有的书家依附权势抬高身价,人过世后,书法很少受人称道。另外,有些书法作品因糜烂蠹蚀而不传于后世,或被人搜刮无遗,偶然虽有被鉴赏的机会,但机缘很少,好坏混杂一起,几乎难以辨别。当代闻名的书家,还有墨迹存世,不必凭借别人的褒贬,才能分辨出他们的高低。

(21):

且六文〔1〕之作,肇〔2〕自轩辕〔3〕;八体〔4〕之兴,始于嬴正〔5〕,其来尚〔6〕矣,厥〔7〕用斯弘〔8〕。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云露〔9〕之流、龟鹤花英〔10〕之类,乍〔11〕图真于率尔〔12〕,或写瑞〔13〕于当年,巧涉丹青〔14〕,工亏翰墨〔15〕,异〔16〕夫楷式,非所详焉。

注释:

【1】六文:指六书。指六种文字,即古文、奇字、篆书、隶书、谬篆、鸟书。

【2】肇:开始,起始。

【3】轩辕: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据传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建国于有熊,又号有熊氏。战炎帝于阪泉,战蚩尤于涿鹿,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又传汉字亦初创于轩辕之世。《史记?武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轩辕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黄帝时,因卿云作云书。”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黄帝时,有臣沮涌、仓颉观鸟迹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帝至翠三为之泉,有黄龙负图而至,令侍臣写之,以示天下,曰河图书。”

【4】八体:指秦代八种不同用途的书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一说指书史上八种主要的书体。说法不一。宋人周越《古今法书苑?序》:“自仓史逮皇朝,以古文、大篆、隶书、飞白、八分、行书、草书通为八体,附以杂书”。唐韦续《墨薮》:“又曰字有五易:仓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制隶书,汉代作章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传信并大、小篆是也。”

【5】正:秦始皇姓嬴名政。

【6】尚:久远。

【7】厥:它的。

【8】弘:大。

【9】龙蛇云露:皆为中国古代象形书体之名。龙书传为庖牺氏时的

古文字,六书之始。元郑杓《衍极》:“太暤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荣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蛇书,鲁人唐综,当汉、魏之际,梦龙绕身,寤而作之。”元刘有定记“唐终为‘唐综’”,“梦龙”为“梦蛇”,黄帝时,因卿云作云书。唐徐坚《初学记》:“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阿那若浓露之垂,故谓之‘垂露’。”

【10】龟鹤花英:一作“龟鹤芝英”,皆为中国古代象形书体之名。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鹤头书”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家尺一之简是也,亦名“鹤头”,“芝英书,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11】乍:暂时、短暂。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文选?张衡〈西京赋〉》:“将乍晚而未半,怵悼栗。”

【12】率尔:轻率。《晋书?文苑传?袁宏》:“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

【13】瑞:吉祥。

【14】丹青:做颜料的丹砂和青雘,后泛指绘画。

【15】工亏翰墨:犹言“谈不上翰墨工夫。”

【16】异:不同于。

况且“六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黄帝;“八体”的兴起,则始自秦始皇。距今岁月悠久,历史作用巨大!但古今时代不同,妍丽和质朴概念也不同,既然现今不用,就略去不谈。还有龙书、蛇书、云书、垂露篆之流,龟书、鹤头书、花书、芝英书之类,只是简单地摹拟物象,或者图写吉祥图像,和绘画有关,与书法并无多大的关系,不能当作书法规范,因此很少讨论“六书”和“八体”。

(22):

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1〕十章,文鄙〔2〕理疏,意乖言拙〔3〕。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4〕未泯〔5〕,翰牍仍存。观其致一书、陈一事,造次〔6〕之际,稽〔7〕古斯在。岂有贻〔8〕谋令嗣〔9〕,道叶〔9〕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10〕。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11〕寥〔12〕!非训〔13〕非经,宜从弃择〔14〕。

注释:

【1】《与子敬笔势论》:传为王羲之所作,对该文的真伪,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过庭运用“内证”证明该文之伪。

【2】鄙:粗俗。

【3】拙:笨,不灵巧。

【4】尘:、世间。

【5】泯:消灭,丧失。

【6】造次:匆忙。轻率。

【7】稽:考证、考核。《荀子?正名》:“无稽之言。”

【8】贻:遗留,留下。

【9】嗣:继承。柳宗元《六逆论》:“宋襄嗣而子鱼退,乃乱。”

【10】叶:和洽。

【11】诞:欺诈,虚妄。

【12】寂:静,没有声音。

【13】寥:稀少。

【14】训:典式、法则。

【15】择:选择、挑选。《荀子?性恶》:“择良友而友之。”

世传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句鄙俗,理论疏率,意义谬

误,言词拙劣,仔细研究它的主旨和情趣,绝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地位高,天份好,格调清隽,文辞雅致,在世间的声誉并未泯灭,书信仍有存世。研究他写一封信,谈一件事,即使在仓卒的时候,还在考求古训。传授书法给后代,应该合乎义理,而此书竟然违反法则到这样的程度!又说他跟张伯英同学,更是荒诞无稽。若是汉代末期的张伯英,时代和东晋完全不接近;如果晋代有同名的张伯英,为什么史书上寂寥无闻!此书既不是法则,也不是经典,应该放弃。

(23):

夫心之所达〔1〕,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2〕、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3〕酌〔4〕希夷〔5〕,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6〕将来。今撰执、使、转、用〔7〕之由〔8〕,以怯〔9〕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10〕掣〔11〕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吁〔12〕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注释:

【1】达:通晓。

【2】通:懂得,彻底明了。

【3】冀:希望。《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

【4】酌:考虑,度量。

【5】希夷:指空虚静寂,无声无色的玄妙境界。《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俟:等待。

【7】执、使、转、用:皆为用笔运笔之法。“执”指执笔,“使”指运笔,“转”指转折。“用”指点画结构安排。清代宋曹《书法约言?答客问书法》:“客谓谢陵子曰:‘作书之法有所谓执,可得闻乎。’射陵子曰:‘非浅深得宜,长短咸适之谓乎。’曰:‘其次谓使,可得闻乎?’曰:‘非纵横不乱,牵掣不拘之谓乎。’曰:‘次为转,可得闻乎。’曰:‘非钧镮不乖盘纡相属之谓乎。’曰:‘次谓用,可得闻乎?’曰:‘非一点分相背,一划辨起伏之谓乎。’”

【8】由:方法。

【9】怯:害怕;畏惧。

【10】牵:拉,引领向前。

【11】掣:牵引,拉。

【12】纡:屈曲,曲折。

心中的领悟,不易用语言表达;语言明了,也不易形成文字。只能大概描述它的形态,陈述它的要领。希望能描绘书法的玄妙境界,体会到它的精妙之处。我还做不到,只好等后人来完成。现在解释执、使、转、用的方法,让迷惑不解的人有所领悟:执,就是执笔有浅深长短之分;使,就是运笔有横竖撇捺之别;转,即行笔的转折呼应;用,即结构的揖让向背。

(24):

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1〕,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2〕前言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3〕其枝派。贵使文约〔4〕理赡〔5〕,迹显心通,披〔6〕卷可明,下笔无滞〔7〕。诡〔8〕词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裨〔9〕学者。

注释:

【1】途:道路。

【2】举:提出。

【3】析:分开,解释。

【4】约:简要,简单。

【5】赡:富足。

【6】披:打开。

【7】滞:凝积,不流通,不灵

活。

【8】诡:怪异,奇异。

【9】裨:增添,补助。

再进一步聚合几种方法,融为一体,列举各家的精巧,综合群贤的精妙;我提出先代贤哲所没有论述的观点,用公认的法则启发后学,探究书法的根源,分析它的流派。争取做到文字精简、理论丰富、途径明确、心意开通,开卷清楚明了,下笔流畅无阻。古怪的理论,歧异的说法,我不详谈。现在我所谈的,一定有益于学书者。

(25):

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1〕可据为宗〔2〕匠〔3〕,取立旨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搨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4〕?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5〕、《黄庭经》〔5〕、《东方朔画赞》〔7〕、《太师箴》〔8〕、《兰亭集序》〔9〕、《告誓文》〔10〕,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注释:

【1】良:诚然,的确。

【2】宗: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

【3】匠: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

【4】效:明白。

【5】《乐毅论》:夏侯泰初撰。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十二月王羲之书,小楷,四十四行,唐褚遂良谓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列为王羲之真书第一,真迹不传。

【6】《黄庭经》:亦称《换鹅经》。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传为王羲之书,小楷,六十行。唐褚遂良《右军书目》列此书为第二,隋智永。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吴通微等均有临本。

【7】《东方朔画赞》: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三十日书与王敬仁。”传为王羲之书,小楷,三十三行,唐褚遂良《右军书目》着录,真迹不传。

【8】《太师箴》:《佩文斋书画谱》称作《太史箴》。传为王羲之作,内容不详。

【9】《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雅集,其诗集序文为王羲之作并书,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书,遗言将《兰亭序》同葬,致使真迹失传。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均有摹本,后世翻刻本亦甚多。《兰亭序》为王羲之作本无疑义。1965年第6期《文物》杂志发表郭沫若《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认为王羲之《兰亭序》为后人依托,指为隋僧智永(王羲之七世孙)摹写。序文亦经后人篡改。郭文多有臆测,未足为凭。

【10】《告誓文》:王羲之撰并书,王羲之为王述所扼,决意世事,为文以誓不复出。故称《告誓文》。唐褚遂良《右军书目》云真迹藏唐内府,今不传。今所传者由旧拓翻刻,书近唐欧阳询体,字多磨灭,且多古意,皆伪托。

但王羲之的书法,各时代的人大多赞赏和临习,的确可以作为学习的大师,把王羲之的书法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他的书法不仅会古通今,而且感情深切、笔调吻合。因此摹拓他的书法日益增多,临习他的作品更

加广泛;王羲之前后的名家书迹,大都散落不传;唯独历代相继承王羲之的书法,这不是很明显的验证吗? 试谈它的道理,粗略陈述几点意见:象《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这些都经世俗相传,是真书和行书中最好的作品。

(26):

写乐毅则情多怫〔1〕郁〔2〕,书画赞则意涉瓌奇〔3〕,黄庭经则怡怿〔4〕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5〕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6〕志惨〔7〕。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8〕流波〔9〕,将贻啴〔10〕喛〔11〕之奏;驰神雎〔12〕涣〔13〕,方思藻绘之文〔14〕。虽其目击道存〔15〕,尚或心迷义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

注释:

【1】怫:忿怒的样子。

【2】郁:忧愁,愁闷。怫郁:指心情不舒畅,多忧郁。

【3】瓌奇:奇异、珍奇。宋玉《神女赋》:“瓌姿玮态。”“瓌奇”,犹言珍贵奇异,美好特殊。

【4】怡怿:和悦、愉快。宋王安石《次韵约之谢惠》:“伐之营中沚,持用自怡怿。”

【5】争:力求获得。

【6】拘:限,限制。

【7】惨:可悲伤,使人难受。

【8】驻想:犹谓凝思。

【9】流波:即流水。《楚辞?远游》:“叛陆离其上兮下兮,游惊雾之流波。”

【10】啴:喘息。

【11】喛:作“缓”,哀。

【12】雎:水名。

【13】涣,水名。

【14】藻绘:错杂华丽之色彩与修饰,亦指文辞、文采。

【15】目击道存:语出《庄子?田子方》:“若夫人者,目击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王羲之写《乐毅论》时,心情抑郁苦闷;写《东方朔画赞》时,意想奇异非凡;写《黄庭经》时,心境和悦虚无;写《太师箴》时,纵横奋争;写《兰亭》时,情致淋漓,神思飘逸,写《告誓文》时,心情沉重、意志凄惨,。正如人们心情快乐时,笑声随作;谈及悲哀之事时,唉声叹气。伯牙志在洋洋流水,琴声传出哀叹的声音;曹丕驰想睢水涣水的美景,联想到词采藻丽的词句。虽然眼观世界,领悟大道所在,有时心中迷惑不解,所持理论谬误。书法本来同源,而硬要区分各种书体,研究各个流派。

(27):

岂知情动形言〔1〕,取会风骚之意〔2〕,阳舒阴惨〔3〕,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4〕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当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5〕,手不忘熟〔6〕。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7〕,自然容舆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8〕之心,预〔9〕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10〕。

注释:

【1】情动形言:《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此谓言语是情感的表达,感情是言语的发启。

【2】风骚:借指诗文与才情。“风”指《诗经》之“风”。“骚”则指《楚辞》之“骚”。

【3】阳舒阴惨:原意为阳气舒展而阴气惨淡。此“阳舒”借指舒畅的心情和宽松的氛围。“阴惨”借指愁苦烦恼的心情和压抑的气氛。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孙过庭在此处用“阳舒阴惨”指喻书法用笔中的舒展和收蹙。

【4】原:推究。

【5】精:精诚。

【6】熟:熟练。

【7】闇:通“谙”,熟悉。

【8】弘羊:指汉人桑弘羊。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年)洛阳人。出身商贾,武帝时为治粟都尉,大司农,嗣迁御史大夫。创立食盐,冶铁、酒类等。国家专卖制度,广开财路,有益于国计民生,惜为当时儒生所反对。此处弘羊是谓要像桑弘羊一样有预见性,没有不考虑周全的地方。

【9】预:事先准备。

【10】庖丁之目,不见全牛:此二句出《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喻指技艺达到非常纯熟的境界。

他们不知道心中有感,发于言辞,《诗经》和《离骚》就是情感的流露。阳气舒展而阴气惨淡,本来是天地自然的本性。强分各种书体,既失却书家真实的情形,理论也与真实相违背。研究书法的本源,那有什么“体裁”呢?运用的技法,虽然出自自身,章法的建立,确是眼前的要务。技法相差好像只有一点点,而艺术效果却相去千里。假若理解书法的奥妙,就能兼通众术。心思要精诚,运笔要熟练。如果运用极其熟练,规矩了然于胸,自然能够达到悠然闲暇,意在笔先,潇洒利落,神飞笔动。象桑弘羊的理财,策划周全,无所不包;庖丁宰牛,运用自如,眼睛并没有整个牛体。

(28):

仲尼〔1〕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2〕。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3〕,言必中理〔4〕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5〕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6〕。

注释:

【1】仲尼:孔丘,字仲尼。

【2】此二句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处孙氏旨在引圣人之言用以说明书法老来成,书法会随年龄之增长而日趋老练。

【3】此数句语出《论语?宪问》:“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孙氏引此旨在借圣人之行用以证明学书亦须善于把握时机。

【4】此句语出《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缘:因为。

【6】远:高远。

孔子说:五十岁我懂得天命,七十岁我随心所欲。书法来也同样,到年老时,理解险绝的情态,体会变化的道理,就象思考成熟才付诸行动,行动不至于失当,时机合适才发言,发言一定合乎情理。所以王羲之的书法,晚年的作品更加精彩,因为他思考通达精审,志气冲淡平和,不偏激,不凌厉,而风格规模自然高远,为他人所不及。

(29):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优秀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育教案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案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案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案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孙过庭《书谱》原文、释文、译文

《书谱》原文、注释、译文(1): 夫〔1〕自〔2〕古之善〔3〕书者,汉、有钟、之绝〔4〕,晋末称二王之妙〔5〕。王羲之云〔6〕:“顷〔7〕寻诸名书,钟、信〔8〕为绝伦〔9〕,其余不足观〔10〕。”可谓钟、云〔11〕没〔12〕,而羲、献继〔13〕之。 注释: 【1】夫:文言文发语词,表示后面要发议论。 【2】自:从,由。 【3】善:擅长,长(cháng )于。 【4】绝: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 【5】妙:美,好。 【6】云:说。 【7】顷:近来、刚才、不久前。 【8】信:实在、的确。 【9】伦:辈,类。绝伦:无与伦比。 【10】观:看,察看。 【11】云:语气助词,可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此句中者。 【12】没:通“殁”,死。 【13】继:连续,接着,继承。 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朝芝、三国时期钟繇的作品无可比拟,东晋时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精致美妙。王羲之说:“近来我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芝确实超绝群伦,其它人的作品不值得观赏。”可以说自钟繇、芝死后,王氏父子继承书法的传统。 (2): 又云:“吾书比之钟、,钟当〔1〕抗行〔2〕,或〔3〕谓〔4〕过〔5〕之;草犹当雁行〔6〕,然精熟,池水尽墨〔7〕,假令寡人〔8〕耽〔9〕之若此,未必〔10〕之。”此乃推〔11〕迈〔12〕钟之意也。考〔13〕其专〔14〕擅〔15〕,虽未果〔16〕于前规〔17〕,摭〔18〕以兼通,故无惭〔19〕于即〔20〕事〔21〕。 注释: 【1】当:应该。 【2】抗:对等。抗行:抗衡、并行,犹言不相上下。 【3】或:有的人。 【4】谓:说。 【5】过:超出。 【6】雁行:同等。 【7】池水尽墨:指芝学书的故事。晋卫恒《四体书势》:“弘农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然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8】寡人:此非专指君王。原为古代君主的谦称及诸侯夫人的自称,晋人习惯自称寡人。 【9】耽:爱好,专心于。 【10】:逊于、不如。 【11】推:举荐,指出某人优点。 【12】迈:超过。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山东

小学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译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馀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译文:古来善于书法的,汉魏时有钟、张的绝艺,晋末则二王并称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迹,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都不值得观赏。”可以说自钟、张死后,只有王氏父子才能继承他们。(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比较:跟钟可以相抗,或许可以超过他。张芝的草书,和我不相上下,但张芝精熟,临池学书,弄到池水浑是墨黑,假如我对书法用功到这个地步,未必不如他。”这是他推许张芝、又自以为超越钟繇的意思。从王氏父子的专长来观察,虽未尽贯彻前人的规范,但从兼采会通这一点来看,是无愧于书法艺术的。评论者说:“他们四位大书家,可称古今独绝;但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质朴,而今人妍美。”质朴因时代而变化,文采随时尚而转移。虽然书契的创作,正是为了记录语言,(但由于时代崇尚不同)书风也由醇厚变为浮薄,由质朴变为华采,沿旧推新,那是事物发展的常态。书法贵在能学古而不违背时代,趋今又不与弊俗混同,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是君子的风度。”何必(专守古人),弃精美的宫室而穴居野处,舍珍贵的宝车而乘原始的笨车呢!)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译文:(评论者)又说:“王献之不及王羲之,就好象王羲之不及钟繇、张芝一样。”我以为这种批评只得到它的大体要点,但没有说明它的始末原由。钟繇专长于楷书,张芝尤其精于草体;他俩的长处,王羲之都兼而有之。比张芝的草书,他多一样真书的长处;比钟繇的楷书,又多一样草书的擅长。虽然从专精这一点上说王羲之比他们差些,但他能多方涉猎,集取众长。从总的来看,彼此互有短长。谢安素来擅长“尺牍书”,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献之曾精心书写一信给他,以为一定会得到谢安的赏识而把它收藏起来,不料谢安即在信的后面写上了答复送还他,献之感到非常遗憾。谢安曾经问过王献之:“你的书法跟你的父

孙过庭书谱繁体字译本 (2)

孙过庭《书谱》释文(附注音、分节) 《书谱》卷上,吴郡孙过庭撰。 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锺、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锺、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锺、张云没(mò,殁),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锺、张,锺当抗行(háng),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háng)。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锺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於前规;摭(zhí)以兼通,故无慙(cán,惭)於即(jí)事。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yán)。”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qì)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chúnlí)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宫於穴处,反(返)玉辂(lù)於椎(chuí)轮者乎!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锺、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百英尤精於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拟草则余眞,比眞则长(cháng)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揔(zǒng,总)其终始,匪(fěi)无乖互。谢安素善尺椟(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後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固)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nǎ)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shēn)不入。以子敬之豪(毫)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jīqiú)。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shú)愈面墙!後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è)。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眞大醉也!”敬乃内慙(惭)。 是知逸少之比锺、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惑(或)疑焉。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锺、张之余烈,挹(y ì)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yú)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竒(奇),鸿飞兽骇之资(姿),鸾(luán)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峯(峰)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必背

中国传统文化名言 忠篇一 (一)热爱祖国 1. [原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先秦)《太公六韬》 [译文]国家不是一个人的国家,而是所有民众的国家。 2. [原文]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译文]祖国河山秀美如画,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寸土寸金。 3. [原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译文] 国家的兴衰存亡,每个老百姓都是有责任的. 4. [原文]位卑未敢忘忧国。——(南宋)陆游《病起怀书》 [译文]虽然我地位卑微,也始终不敢忘记为国分忧。 5.[原文]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转》 [译文]男子汉大丈夫应当为国家戍守四方,死于边境,并以马革裹尸为荣耀。 6. [原文]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南宋)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 [译文]我一心向着朝廷收复失地,统一中华;那万古传诵的《下泉》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境界,也正是百姓翘首企盼的。 7. [原文]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译文]君子即使远在他乡,也常思念父母祖先的故居之地。 8. [原文]疾风知劲草,板当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瑀》 [译文]在大风来临之时,才能分辨出港进不折的草;在国家动荡之际,才能显示出忠诚勇敢的大臣。9. [原文]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南宋)佚名《名贤集》 [译文]在国家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0. [原文]投死为国,以义灭身。——(三国?魏)曹操《让县自名本至今》 [译文]为了国家而不惜牺牲,为了正义而不顾生死。 11. [原文]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明)夏完淳《别云间》 [译文]即使自己死了,那不屈的魂魄也要返回故乡,将在空中注视后继者高举义旗,鼓舞他们从事地与外族侵略的大业。 (二)尽忠职守 12. [原文]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先秦)《礼记?表记》 [译文]处在自己位上而不负起责任,社会就乱了。 (三)诚实守信 13.[原文]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译文]不要把金玉当成宝物,忠诚与信用才是宝。 14. [原文]不愧于人,不畏于天。——(先秦)《诗经?小雅》 [译文]因为自身讲求诚心,所以对他人无所愧疚,对上天也是无所畏惧。

名贤集原文与译文

名贤集 《名贤集》的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本集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格言谚语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句式对偶整齐,不拘字数,但句句叶韵,读来顺口,听来悦耳。有四字为句,五字为句,七字为句,如:“顺天者存,逆天者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一字千金价不多,会文会算有谁过,身小会文国家用,大汉空长做什么”。这些格言、名句、谚语成句多富有哲理性,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当然也有许多消极、没落的内容,如:“官满如花谢,势败奴欺主,命强人欺鬼,运衰鬼欺人。”“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 《名贤集》原文及注解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大意:只要多做好事就行了,个人的前途、穷富、生死就没有必要过问了。】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大意:给人方便,自己也一定会得到方便的。】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大意:善于和别人交朋友,而且相交的越久,就能受到别人尊敬。】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大意:人如果穷了,就会缺少志气;马如果瘦了,毛必然会长的。】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大意:即使人心如铁石,也会在如炉的官法之中溶化。】 谏之双美,毁之两伤。【大意:当面以直率语言指出对方的缺点,则双方都好;如背后说人家的坏话则伤害别人,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赞叹福生,作念祸生。【大意:多对人讲称赞的话,颂扬的话,就会得到好处;如果对人有坏的念头,就会产生祸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大意:积善之家一定有很多喜庆的事,而积恶之家一定会遭到大祸。】休争闲气,日有平西。【大意:无谡的是非不必去争论,太阳还有落山的时候。】 来之不善,去之亦易。【大意:来得不正,就很容易失掉。】人平不语,水平不流。【大意:使人心平气和就不会说什么了;人有不平的事,才有意见,就像水平不会流动一样。】得荣思辱,身安思危。【大意:得到荣辱要想到羞辱,身处安宁要想到危险。】 羊羔虽美,众口难调。【大意:用羊羔做出的菜固然鲜美,但还不能适应众人的口味。】 事要三思,免劳后悔。【大意: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多多考虑,免得以后懊悔,也徒劳无益。】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 原文: 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 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有“书圣”之称。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累官至中书令,因其族弟王珉曾代中书令,亦能书,故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传世墨迹有《鸭头丸贴》,刻帖在《淳化阁帖》中搜集甚富。 ⑤顷寻:广泛寻找。“顷”,同“倾”,尽的意思。“寻”,发现,探求研究。 ⑥信:相信,确定。 ⑦云没:“云”,语气助词,无义。“没”,通“殁”,死亡。 ⑧抗行:并行,不相上下。 ⑨雁行:依次相行,先后而行。 ⑩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晋人习惯用以自称。 ⑾推张迈钟:推举张芝,认为张芝超过钟繇。

明贤集.《弟子规》原文及解说

名贤集 3分(内容丰富) 编辑词条 摘要 关于《名贤集》 《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具体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它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有些还渗透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等思想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人凡事应从长计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劝人言语之间要相互尊重;而“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则道尽了封建时代的世态炎凉。《名贤集》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为古代流传很广的启蒙读物。尽管《名贤集》过去属儿童读物,但今天看来,它仍具有一定的知识价值和修养价值,成年人读来也会颇受教益。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渐广,再来重读《名贤集》,相信你自会有另一番感受。 当然,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名贤集》中也有许多消极内容,如:“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等等,这需要我们在阅读时,细加甄别,以便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 四言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谏之双美,毁之两伤。 赞叹福生,作念祸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休争闲气,日有平西。 来之不善,去之亦易。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得荣思辱,身安思危。 羊羔虽美,众口难调。 事要三思,免劳后悔。 太子入学,庶民同例。 官至一品,万法依条。 得之有本,失之无本。 凡事从实,积福自厚。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 财高气壮,势大欺人。 言多语失,食多伤心。 送朋友酒,日食三餐。 酒要少吃,事要多知。 相争告人,万种无益。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居必择邻,交必良友。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 老实常在,脱空常败。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寸心不昧,万法皆明。 明中施舍,暗里填还。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肚里跷蹊,神道先知。 人离乡贱,物离乡贵。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人欲可断,天理可循。 心要忠恕,意要诚实。 五言集 黄金浮世在,白发故人稀。 黄金非为宝,安乐值钱多。 休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 百年随时过,万事转头空。 耕牛无宿草,仓鼠有余粮。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孙过庭书谱》(卷上)附释,译文;千古美文

《孙过庭书谱》(卷上)附释,译文;千古美文。 江湖曾是饮清波.笔染霜华秋最多. 梦 里诵君新句子,觉来无奈月明何. (卷上) 书唐孙过庭《书谱》加释文(1)《丙戌荷月王凤平书谱卷上孙过庭选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 末称二王之妙》释文;王凤平于二00六年五月书,孙过庭书谱。书谱上卷,自古以来善于书法的人,汉魏时有钟繇,张芝的绝艺,晋末则以王羲之王献之并称精妙。(音码!!!!)(2)《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云没而羲献继之又》释文;王羲之说,我研究了众多名家书法,钟繇张芝砾岩确实非同一般,无与伦比,其余的都不值观赏,自钟繇张芝死后,就由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 (3)《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 熟池水尽墨假》释文;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较,可以说可以和钟繇相抗衡,或者说超过了他,和张之相比就象雁飞的排行;仅次于他然而张芝精学熟练,致使池水尽墨. ( 4 ) <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 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释文;假如我也能专心致至到这种 程度,也未必不如他.这乃是推崇张芝超过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的书法专长,虽估没有符合前人的规范要求;但他能撷取从人所长. (5)<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

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 >>释文,整容并蓄,因此说他无愧于书法艺术是不过分的.有评论的人说;他们四位大书法家(钟,张,二王),堪称空前 绝后.但是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质朴,而今人的书法妍美, ( 6 )<<作适以记言而淳醴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当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 然>>释文;质朴随着时代而变化,妍美则因时俗而改易.虽然书法创作最初仅仅是做为记录语言的,但世风随着"厚","薄"的变迁,书风也经过质朴到华美的多次变化.这种沿旧推新, (7)<<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推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释文;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书法贵在能继承古代传统而及不背离时代潮流,能创新而趋于流弊,即所谓"文采于质朴搭配得恰到好处,才是君子的风度,"何必放弃装饰精美的房屋去住古人的山洞, 8<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 书百英尤精于草体>释文;评论又说;"王献之不如王羲之, 就像王羲之不及钟繇,张芝一样."这个评论似乎已得要领,但 人认为还没道出详细的理原委,钟繇只专长于楷书,精于草书,他俩的长处王羲之兼而有之;于张芝的草书相比(9) <<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释文;他多一项楷书的优点,他的草书以略胜一筹.虽然就专长上来说,王羲之略有欠缺,

《名贤集》原文、译文

《名贤集》原文、译文 《名贤集》是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之一,具体作者不详,从内容上分析,是南宋以后儒家学者撰辑。它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有些还渗透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等思想加以选择提炼而成,其中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人凡事应从长计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劝人言语之间要相互尊重;而“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则道尽了封建时代的世态炎凉。《名贤集》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为古代流传很广的启蒙读物。尽管《名贤集》过去属儿童读物,但今天看来,它仍具有一定的知识价值和修养价值,成年人读来也会颇受教益。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渐广,再来重读《名贤集》,相信你自会有另一番感受。 当然,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名贤集》中有些内容属封建说教,有些还渗透了佛、道两教的因果报应等思想,如:“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等等,这需要我们在阅读时,细加甄别,以便剔除其糟粕,汲取其精华。但也有的认为“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其实,此处应当理解为:有钱,就要为大众办事,扶危济困、造福桑梓,而不是光想着自己一家一姓的富贵温饱、名闻利养,所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即“先富带后富,达到共同富”。这些好人好事,生前不做,死后就没有机会了。这可供我们参考。 四言集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译文】只管做好事,不必考虑以后的事。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译文】给别人行方便,自己也会得到方便。 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善于跟人往来,天长日久就会受到人们的敬重。 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译文】人贫穷了,立志时容易目光短浅;马瘦了,毛就显得特别长。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译文】即使人强捍得像铁一样,法律如同洪炉,可使他服软。 谏之双美,毁之两伤。 【译文】人有过失时善意规劝,使他改过,这对他人和自己都好;捏造事实诬蔑他人,对人对己都有损害。 赞叹福生,作念恶生。 【译文】心存善念则生活的幸福,对人有歹念则会有灾祸降临。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译文】经常做好事的家庭,会有许多可喜可贺的事情出现;经常做坏事的家庭,会有许多灾祸降临。。 休争闲气,日有平西。 【译文】不要为无关紧要的事生气,就像太阳也有落到西山的时候。 来之不善,去之亦易。 【译文】如果不以正当手段获得,那么,所得的东西也会很快丧失。 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译文】人心平静自然说话不多,水面平静自然没有波动。 得荣思辱,处安思危。

孙过庭《书谱》译文

孙过庭书谱译文(白话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2)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 自古以来的书法家,在汉朝至三国时期,钟繇(you2)和张芝的书法最为超绝,时称“钟张之绝”。到了东晋末年,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绝妙,时称“二王之妙”。王羲之说;“近来我搜集并研究了众多的名家书法作品,深信只有钟、张的书法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可以说,钟、张死了以后,能够继承他们地位的只有王羲之父子。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比钟的不分上下,或者说超过了他。比张的草书就要差一点儿了,排在他的后边。然而,张芝的笔法精熟,下过功夫,为练书法曾把池塘的水都弄黑了,假如我也向他那样执著,未必就不如他”。这是推崇张芝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氏的专长,虽然有些已经脱离了前人的书法规范,但他们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独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所以说,他们无愧于“二王之妙”的盛名。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li2)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译文: 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但今(二王)不及古(钟张)。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我认为,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妍美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虽然人们书写文字,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然而,正如酒有浓有淡一样,质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关键是他们做到了质朴不违时宜,妍美不同时弊。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何必舍弃雕梁画栋的宫殿不住而去穴居,从用美玉装饰的车上下来去乘连车辐都没有的古车呢?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谢安索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录,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传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託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译文: 评论者又说:“王献之同王羲之的差距,就象王羲之同钟繇、张芝的差距一样。”持这种意见的人自以为评价得很准确,却不是真正的了解这两种差距之间的始末原由。况且,元常(钟繇)擅长隶书,伯英(张芝)精通草体,两人最拿手的本领,而逸少(王羲之)集于一身。比草书他又能写真书,比真书他又多一样草书,虽然从专业和精通方面看有一点小不足,而在他涉足的许多方面都很出色。总的来讲,他们之间各有长短。谢安平时就善于写尺牍书,而瞧不起王献之的书法。王献之曾经写了一幅最好的书法作品送给谢安,并要谢安务必保存起来,谢安却题完字以后还给了他,令王献之深为不满。谢安曾经问王献之:“你的书法比你父亲的如何?”王献之回答说“当然胜过他”。谢安说:“众人的说法却不是这样”。王献之又回答说:“那些人懂得什么”。王献之这么说虽然是为了反驳谢安的说法,但自称胜过父亲,这不是太过分了吗?而且,要立身扬名首先得尊敬父母,这件事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尊贵和显达。当年曾参路过一个名为胜母的地方,因为这个名字有悖孝道而不肯进去。王献之的字,继承了王羲之的笔法,虽然基本上掌握了书法规则,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大的突破。何况他还假托神仙,说自己的书法是神仙所授,不愿推崇家传的典范。象他说的那样就能学有所成,谁还愿意付出多年的辛苦去学习呢?后来,王羲之去往京城,临走的时候在墙上写了字。王献之偷偷地把字擦掉,再照着原来的样子写上,自以为写得很象。王羲之从京城回来,见了这些字叹道:“我走的时候真是大醉了,怎么写成这个样子”。这时,王献之才感到很惭愧。通过以上这些可以知道,王羲之与钟张的差距,是指专精与多能的差别;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差距,很明显是档次上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馀烈,挹(yi4)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miao3);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寺口镇寺口小学李黄华闫春慧张丽恒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孙过庭《书谱》原文和译文 孙过庭 原文: 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 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有“书圣”之称。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与其父并称“二王”。累官至中书令,因其族弟王珉曾代中书令,亦能书,故称献之为“大令”,王珉为“小令”。传世墨迹有《鸭头丸贴》,刻帖在《淳化阁帖》中搜集甚富。 ⑤顷寻:广泛寻找。“顷”,同“倾”,尽的意思。“寻”,发现,探求研究。 ⑥信:相信,确定。 ⑦云没:“云”,语气助词,无义。“没”,通“殁”,死亡。 ⑧抗行:并行,不相上下。 ⑨雁行:依次相行,先后而行。 ⑩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王的谦称。晋人习惯用以自称。 ⑾推张迈钟:推举张芝,认为张芝超过钟繇。

孙过庭书谱繁体字译本

孙过庭《书谱》释文(附注音、分节) 《書譜》卷上,吳郡孫過庭撰。 夫(fú)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為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鍾、張云沒(m?,歿),而羲、獻繼之。又云:“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háng),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háng)。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考其專擅,雖未果於前規;摭(zhí)以兼通,故無慙(cán,慚)於即(jí)事。 評者云:“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yán)。”夫質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qì)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chúnlí)一遷,質文三變,馳騖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於穴處,反(返)玉輅(lù)於椎(chuí)輪者乎!

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意者以為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且元常專工于隸書,百英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眞,比眞則長(cháng)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揔(zǒng,總)其終始,匪(fěi)無乖互。謝安素善尺櫝(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為恨。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云:“故(固)當勝。”安云:“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nǎ)得知!”敬雖權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里,曾參(shēn)不入。以子敬之豪(毫)翰,紹右軍之筆札,雖復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jīqiú)。况乃假託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shú)愈面牆!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為不惡(a)。羲之還見,乃歎曰:“吾去時眞大醉也!”敬乃內慙(慚)。 是知逸少之比鍾、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惑(或)疑焉。

孙过庭书谱释文

孙过庭书谱(白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2)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译文: 自古以来的书法家,在汉朝至三国时期,钟繇(yao2)和张芝的书法最为超绝,时称“钟张之绝”。到了东晋末年,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绝妙,时称“二王之妙”。王羲之说;“近来我搜集并研究了众多的名家书法作品,深信只有钟、张的书法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其余的就不值得一看了”。可以说,钟、张死了以后,能够继承他们地位的只有王羲之父子。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和钟张相比, 比钟的不分上下,或者说超过了他。比张的草书就要差一点儿了,排在他的后边。然而,张芝的笔法精熟,下过功夫,为练书法曾把池塘的水都弄黑了,假如我也向他那样执著,未必就不如他”。这是推崇张芝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氏的专长,虽然有些已经脱离了前人的书法规范,但他们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独创出自己的书法风格。所以说,他们无愧于“二王之妙”的盛名。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li2)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译文: 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但今(二王)不及古(钟张)。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我认为,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妍美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虽然人们书写文字,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然而,正如酒有浓有淡一样,质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关键是他们做到了质朴不违时宜,妍美不同时弊。所谓:“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宜,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何必舍弃雕梁画栋的宫殿不住而去穴居,从用美玉装饰的车上下来去乘连车辐都没有的古车呢?

我对《名贤集》里的“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的理解

我对《名贤集》里的“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的理解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这两句话出自《名贤集》(节选二),原文是: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 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 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作者不详,从内容上看是南宋以后儒生所辑,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以及民间流传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治学修德等方面的格言谚语。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其间不乏洞察世事、启人心智之句,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让人凡事应从长计议;“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劝人言语之间要相互尊重;但也有“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 【译文】与其到处烧香敬神,不如孝敬家中父母,把虔诚之心落在实

处。 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译文】家庭和睦,即使穷一点也是幸福的;不讲仁义道德,即使生活富裕又有什么好处? 父母总是会为自己的孩子默默的做着很多事。尽管,他的儿女们有时不理会他们的爱,甚至有些会做一些让他们伤心的事,但父母们总是包容,包容着儿女们所作的一切。 羔羊尚知跪乳,乌鸦亦求反哺。一个人如果对赋予自己生命和辛勤哺育自己长大的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孝敬,那就丧失了作为人该有的良心,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试想一下,一个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怎么能指望他去爱别人呢? “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父母到了要子女孝敬的时候,已经步入老龄。此时,他们生活上、精神上越来越需要子女孝敬,而且这种孝敬主要在亲情,而非全都可用金钱或旁人来替代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孝敬父母的机会也就逐渐减少。商机之类错过了还有再来的希望,而失去父母健在的孝敬机会,那是真正的“时不再来”。 俗话说,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富人有富的烦恼,穷人也有穷的欢乐,欢声笑语并不是金钱可以买到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