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呕吐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慢性胃炎,幽门或喷门痉挛,胆囊炎,肝

炎,胰腺炎等出现呕吐时,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

(2)饮食,生活习惯。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犯胃证,食滞胃肠证,痰饮停胃正,肝气犯胃证,胃阴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呕吐严重者,卧床休息,不宜过多翻身,吐后不易立即进食。(3)呕吐时宜取侧卧位,轻拍其背,吐后用温水漱口,对卧床不起或神志不清者,可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呛入气道而窒息。(4)必要时将呕吐物留样送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内容,颜色,气味,次数和时间等。

(2)呕吐剧烈,量多,伴见皮肤干皱,眼眶下陷,舌质光红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呕吐呈喷射状,伴剧烈头痛,项强,神志不清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 。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全)

目录 中医内科急证护理常规 ............................... 一般护理常规....................................... 高热............................................... 神昏............................................... 中风............................................... 中暑............................................... 6急性出血.......................................... 痛证............................................... 暴泻............................................... 脱证............................................. 中药中毒...........................................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风温............................................... 感冒............................................... 内伤发热........................................... 咳嗽… 哮喘… 悬饮… 肺痈… 肺胀… 胃脘痛呕吐… 便

27.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为:BNQ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ICD-10:G12.2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拟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2011年发布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管理指南》中修订后的埃斯科里亚尔标准(将日本淡路岛制定的电诊断标准包括在内)。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拟订。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临床常见证候: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证 肝肾两亏,虚风内动证 奇经亏虚,络气虚滞证 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 湿热浸淫,筋脉不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运动神经元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 2.处于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期;伴有严重的感染;伴发妊娠、哺乳期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通过四诊收集舌脉证特点,确定不同的证候类型。动态观察肢体痿软、肌肉瞤动、肌肉萎缩、吞咽困难、语言蹇塞、呼吸无力等主要证候变化,观察与脾胃、气虚相关的纳差、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证候变化,与肝肾、阴虚相关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肌肉抽掣、五心烦热等证候的变化,与奇经、络脉相关的颈脊无力、肌肉瘦削、形寒肢冷等证候变化,与下元虚、痰浊相关的饮食呛咳、咽喉梗阻感、足废发冷等证候的变化,与湿热相关的下肢困重、大便粘腻、舌苔黄腻等证候的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血沉、甲状腺功能;胸片、心电图;肌电图;头部及脊髓核磁共振。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肺功能、血气分析、凝血六项、心脏彩超、下肢动静脉血管超声、致病基因筛查、脑脊液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证:调补脾胃,益气养血。 (2)肝肾两亏,虚风内动证:培补肝肾,潜镇熄风。 (3)奇经亏虚,络气虚滞证:补益奇经,流畅络气。 (4)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滋补下元,祛痰化浊。 (5)湿热浸淫,筋脉不舒证:清化湿热,通利筋脉。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针刺、灸法、穴位注射、皮肤针、推拿等其他疗法 4.康复训练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肌无力、肌肉跳动、构音不清、吞咽困难、气短等症状相对稳定或有所改善。 2.生命体征稳定。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胃脘痛中医护理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二)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 。 (三)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四)脾胃气虚证: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弱。 (五)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六)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七)胃络瘀阻证: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胃痛拒按,黑便,面黄暗滞。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临床上各症状要与证候相结合。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伴呕吐、寒热,或出现厥脱先兆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

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根据证型,指导患者进行饮食调护,忌食辛辣、肥甘、煎炸之品,戒烟酒。 4、调摄精神,指导患者采用有效的情志转移方法,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中脘、胃俞、足三里、梁丘等。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中脘、天枢、气海等。 7、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脾、胃、交感、神门、肝胆、内分泌等穴位。 8、遵医嘱艾灸,取穴: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 9、遵医嘱药熨,脾胃虚寒者可用中药热奄包热熨胃脘部。 10、遵医嘱拔火罐,取穴:背腧穴。 11、遵医嘱TDP电磁波治疗,取穴:中脘、天枢、关元、中极等。 (二)胃脘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3、根据食滞轻重控制饮食,避免进食过饱。 4、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郁怒、悲伤等情志刺激。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脾俞、胃俞、肾俞、天枢、神阙、中脘、关元等。 6、遵医嘱穴位注射,取穴:双侧足三里、合谷。 7、遵医嘱艾灸,取穴:神阙、中脘、下脘、建里、天枢等。 8、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长葛市中医院内一科 肺胀 一定义:肺胀就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临床表现 1、痰浊壅肺。 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痰热郁肺 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3、痰蒙神窍。 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4、外寒里饮

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或伴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5、阳虚水泛 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水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 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6、肺肾气虚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自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四临证护理 1、痰热郁肺、痰粘难咳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得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得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与情志等方面得问题,实施相应得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得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得时间、温度与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得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得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得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风(脑卒中)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全)

目录 中医内科急证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高热……………………………………………………… 神昏……………………………………………………… 中风……………………………………………………… 中暑……………………………………………………… 6急性出血…………………………………………………痛证……………………………………………………… 暴泻……………………………………………………… 脱证…………………………………………………… 中药中毒…………………………………………………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风温……………………………………………………… 感冒……………………………………………………… 内伤发热…………………………………………………咳嗽………………………………………………………

哮喘………………………………………………………悬饮………………………………………………………肺痈………………………………………………………肺胀………………………………………………………胃脘痛……………………………………………………呕吐………………………………………………………便秘………………………………………………………泄泻………………………………………………………黄疸………………………………………………………积聚………………………………………………………水臌………………………………………………………水肿………………………………………………………肾衰………………………………………………………淋证………………………………………………………癃闭………………………………………………………消渴………………………………………………………心悸………………………………………………………胸痹………………………………………………………

儿科中医护理常规

儿科中医护理常规 1 第四章儿科疾病护理 第一节新生儿疾病 一、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新生儿室应阳关充足,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上下午各通风一次,避免对 流风。保持室温度22?C-24?C,夜间狐狸是温度26?C-28?C,相对湿度55%-60%。 2、保暖:新生儿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差,体温易随环境温度而变化。出生后应立即采取保 暖措施,方法因地制宜。 (1) 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2) 体温低或病情不稳定的冰儿不宜沐浴。 (3) 体重低于2500克者,可置于暖箱中。 (4) 各项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完成,护理结束后病儿要及时包裹好,沐浴后30分钟方 可打开包被检查病儿。 (5) 使用热水袋是应避免烫伤。 3、喂养:首选母乳,在无法母乳喂养情况下可给配方奶,做到按需哺乳,随时观察有无溢 奶及吐奶情况。 4、加强基础护理

(1) 皮肤黏膜护理:病儿每日沐浴一次,危重病儿床上擦洗,每日更换干净衣物,衣服 应宽松大、质软。加强臀部护理,勤洗勤换尿布,预防红臀。用2%碳酸氢钠口腔护 理每日一次,如有鹅口疮,酌情增加次数,动作轻柔,切勿擦伤黏膜,两次喂奶之 间可喂温开水清洁口腔。 (2) 脐部护理: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有无渗血、感染,脐部护理每日一次,如有分泌物, 每日二次或酌情增加次数。 (3) 测体重:足月儿每周侧二次,早产儿每日或隔日测量一次。 (4)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5) 做好健康指导,出院时向家长宣传新生儿疾病防治知识及育儿保健知识。 二、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血液及组织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发黄的临床现象。本病在新生儿期较其他任何年龄常见,当血中为结合胆红素过高时,能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引起预后严重的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中医辨证常见证型】 1、湿热郁蒸 (证候)面目全身皮肤发黄,颜色鲜似橘子皮,精神疲倦,不欲吮乳,烦躁不安或呕吐腹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指纹红紫。 2、寒湿阻滞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胃脘痛得中医护理常规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得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得关系。 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与大便得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

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与家属了解本病得性质,掌握控制疼痛得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与精神压力。

中医护理常规

头痛 因风寒温热等邪外侵、风阳火毒上扰、痰浊瘀血阻滞,致经气不利、气血逆乱,或气血营精亏虚、清阳不升、脑神失养等所致。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经络、气血及脑髓。脑血管意外、颅内占位性病变、血管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1观察头痛部位、性质、头痛发作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 1.2 观察患者瞳孔、体温、二便、舌脉。 1.3 头痛加重,出现口眼歪斜、瞳孔大小不等、肢体麻木震颤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4 饮食护理 以清淡、利湿、易消化为原则,勿过饱,忌食肥腻、黏滑及烟酒刺激之品。 1.5 临证(症)施护 1.5.1 头痛剧烈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止痛。 1.5.2 高热性头痛可用冷毛巾敷前额部。 1.5.3 出现壮热、项背强直、喷射性呕吐、抽搐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抢救。 1.5.4 伴有恶心、呕吐者,遵医嘱给予针刺。 肺胀 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所致。以胸中胀满,痰诞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舌发绀,心慌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心、脾肾。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咳嗽、咳痰、喘息及痰量、性质、颜色和气味。 1.2生活自理能力。 1.3心理社会状况。 1.4辩证:寒饮束肺证、痰湿壅肺证、痰热郁肺证。痰蒙心窍证、肺肾气虚证。 2.护理要求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2.1.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2.1.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喘息、浮肿、咳嗽、咳痰等变化。 2.2.2出现神志恍惚、面色青紫、痰声漉漉、四肢发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3出现面赤谚语、胸中闷胀、烦躁不安、舌强难言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4出现神志不清、气促、冷汗、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并做好记录。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宜清淡可口、富营养、易消化,忌食辛辣、煎炸或过甜、过咸之品。

胃脘痛的护理常规

胃脘痛的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1.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淤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2.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或大便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3.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指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或起居不慎,或过度疲劳,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内伤咳嗽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肝肺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炙,或嗜烟好酒,或平素脾运不健,或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素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临床表现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雍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四、护理要点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 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咳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 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4痿病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痿病的主要病机、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证治规律;熟悉痿病的定义及诊断要点;了解痿病的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痿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要点:掌握痿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定义】 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素问·痿论》:“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 ●《内经》对痿病论述较详,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病因病机:《素问·痿论篇》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热叶焦”。《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说明湿热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分类与命名:据五脏所主,提出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类命名方法。 治疗大法:提出“治痿者独取阴阳”、“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而专题论述较少。 ●金元时代:张子和对“风、痹、痿、厥”予以鉴别。《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 指出:“夫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壮未尝同也。故其本源,又复大异。” ●朱丹溪纠正“风痿混同”之弊。 1、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2、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首创名方虎潜丸。 ●《景岳全书·痿证》指出痿证非尽为火证,强调精血亏虚致痿:“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 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 ●《临证指南医案·痿》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范围】 凡肢体痿软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但有急缓与虚实的不同。虚证──发病缓,病程长,多肌肉萎缩明显。实证──起病急,发展快,多肌肉萎缩不明显。临床上有以手足麻木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肢体力弱的,也有起病即表现为肢体无力的。急性起病者,可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等感染病史。病情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病因病机】 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是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其发病原因与感受温热毒邪和湿热之邪有关,或素体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而致;病位常涉及多个脏腑经络,主要与肺及脾胃肝肾有关;病性为本虚标实,起病急者多以邪实为主。病机重点为肺热叶焦、津液不布和湿热浸淫、经脉受阻,发病缓者多虚实互见,病久则以虚证多见,病机重点在脾胃肝肾亏虚。在病程中,因正气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变化,常出现病机的转变,往往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若毒邪炽盛,正不胜邪,可迅速出现脏气虚衰之证。 痿病病因病机示意图 【诊断】

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康复科__护理常规(全)

康复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1、保持病室安静,避免噪音干扰,限制探视时间。为确保病人安全,避免空间放置障碍物,室内物品摆放合理。 2、做好入院介绍,包括有关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探视制度、陪护制度、病房环境、健康宣教等。 3、新入院病人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做好入院评估及护理记录单的记录。 4、按医嘱分级护理,通过评估确认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其实施护理。 5、同一种疾病的病人,应尽量安排在同一病室,以提供互相交流及训练的机会。 6、卧床病人要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颈椎病护理 【概念】 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继发性椎体、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导致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和脊髓受累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好发于中老年人和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 【评估要点】 颈椎病的评估可以从疼痛程度、颈椎活动范围进行单项评定,亦可从症状体征以及影响ADL的程度进行综合性的评定。其中,针对疼痛程度,可以采用VAS划线法,针对颈椎活动范围,可以采用方盘量角器进行颈椎屈曲、伸展、侧弯、以及旋转度的具体测量。 【护理措施】 (一)颈椎病患者的睡枕要求:颈部姿势对颈椎病症状有明显影响,其中睡眠姿势影响尤大,如长期用高度不合适的枕头,常常表现为睡眠中或睡醒后晨起时颈项不适、落枕、头昏、头痛或顽固性失眠等症状。合理的枕头对治疗和预防颈椎病十分重要,合理的枕头必须具备两项:科学的高度和舒适的硬度。合乎人体生理状况的枕头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曲线造型符合颈椎生理弯曲;枕芯可以承托颈椎全段,使颈肌得到充分的松弛和休息;枕芯透气性良好,避免因潮湿而加重颈部不适。 (二)纠正颈姿:由于颈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是发生颈椎病的病理基础。故长期伏案者,应定时改变头部体位,合理调整头与工作面的关系,不宜长期低头伏案看书或工作,也不宜长期仰头工作,因为两者都可破坏颈椎的生理平衡,造成颈椎周围的软组织劳损或肌肉韧带和关节囊的松弛而影响颈椎的稳定。总之,要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防止因姿势不良而诱发颈椎病。调整颈椎姿势的同时,还应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 (三)颈椎操: 1、仙鹤点头 2、犀牛望月 3、金龟摆头 4、金龙回首

-胃脘痛护理常规

胃脘痛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护理评估 1.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与饮食的关系。 1.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1.3心理社会状况。 1.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1.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1.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2.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2.2.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2.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2.3给药护理 2.3.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3.2脾胃虚寒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2.4饮食护理 2.4.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4.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2.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2.6临证(症)施护 2.6.1食滞胃痛者,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或半流饮食。 2.6.2胃痛发作时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2.6.3虚寒性胃痛者,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部,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3健康指导 3.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3.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3.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分析

------------------------------------------------------------精品文档--------------------------------------------------------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 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⑻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 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 (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U A轻度全身型,U B中度全身型,川重度激进型,W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