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docx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docx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docx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docx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 ( 含答案 )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关于保护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防止酸雨

C.使用车用乙醇汽油,防止温室效应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防止白色污染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汞是有毒的金属,废旧电池中汞的回收可减少环境污染,此选项正确;

B.化工厂加高烟囱排放废气,只是将废气排向高空,并不能除去废气,此选项错误;

C.乙醇中含有碳元素,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

引起的,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并不能防止温室效应,此选项错误;

D.用土填埋废弃塑料,并不能除去废弃塑料,不能防止白色污染,此选项错误。

故选 A。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木柴架空燃烧,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灭火的一条途径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以免空气对流促进火势蔓延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答案】B

【解析】

A、将木柴架空燃烧,能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正确;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无法改变,错误;

C、救火时,不要贸然打开所有门窗,否则空气

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正确;D、湿毛巾有类似防毒面具作用,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吸入燃烧时生成的烟尘;气体受热密度变

小,有毒气体上升聚集在高处,故要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正确。故选D。

3.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

电,正确; 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

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4.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

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答案】 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

达到 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

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

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

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

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故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一定是碱溶液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则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 B

【解析】

【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

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详解】

A、氧化物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如C2H5OH,故 A 不正确;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

的目的,故 B 正确。

C、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则能使酚酞变红的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

故 C 不正确;

D、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

变化,如水汽化吸热,故 D 不正确。故选 B。

【点睛】

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6.已知 ,甲和乙是家庭常用的两种调料,它们的气味完全不同。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判断,下列有关两种调料的说法,肯定正确的是

A.构成的原子完全不同B.构成的分子一定不同

C.组成元素完全不同

D.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答案】 B

【解析】

【详解】

A、不同物质的原子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决定其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的分子构成一定不同,故正确;

C、不同物质的元素组成可能相同,如水和过氧化氢,故错误;

D、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可能相同,如食盐和蔗糖均能溶于水,故错误;

故选 B 。

7.2019 年 3 月 30 日,四川凉山发生森林火灾,在灭火过程中,突发

“爆炸性燃烧”,造成多名消防官兵栖牲;对于引发“爆炸性燃烧”的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

积B.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

C.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

D.地面植被和林下可燃物因长期堆积后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采取“以火攻火”的方式,即在火势蔓延的外围控制性的先用火烧出一定面积,相

当于清除可燃物,可以起到灭火的作用,错误;

B、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

C、可燃物在单口山谷、草塘沟等特殊的、较为封闭式的地形中剧烈燃烧,可能发生爆炸,

正确;

D、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正确。故选A。

【点睛】

可燃性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或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会发生爆炸。

8.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盐酸;③硝酸铵和水;④固体氢氧化钠和水

A.①②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需要瓶内部压强增大,途径有:(1)温度升高、(2)产生气体。

【详解】

①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溶液和氢气,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

①正确;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有气体生成,能使装置中的小气

球鼓起来,故②正确;

③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不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故③错误;

④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空气受热膨胀,能使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

来,故④正确;

综上,①②④能使图中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

答案选 B。

注意固体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遇水会放出大量热,硝酸铵、硝酸钾溶于水与吸收热

量。

9.关于燃料及其利用的相关知识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答案】 C

【解析】

A、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变化,常表现出热量的变化,正确;

B、将煤粉制成蜂窝煤,能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利于煤的充分燃烧,正确;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利用水气化吸热使纸箱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的原理,不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

点,错误; D、石油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正确。故选C。点睛: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

10.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A.铁、锌、磷、碘都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B.重金属中毒,可饮用大量牛奶、蛋清等缓解毒性

C.乙醇和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D.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磷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错误;

B、重金属能使蛋白质变性,重金属中毒,可饮用大量富含蛋白质得牛奶、蛋清等缓解毒

性,正确;

C、乙醇可以通过粮食发酵获得,氢气可以通过金属和酸反应、电解水等方式获取,都属

于可再生能源,正确;

D、化学电池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正确。

故选 A。

11.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 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 火警电话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答案】 A

【分析】

【详解】

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会由于氧气更充足,使火着的更旺,故选项

错误;

B.着火时,烟尘和有害气体等受热,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向上流动,应用湿毛巾捂

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故选项正确;

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 火警电话,故选项正确;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油因隔绝氧气而灭火,故选项正确。故选A

12.目前,哈尔滨公交车都已换成电、气两用车辆,大大改善了人们出行的环境,据此,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汽车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 的排放

D.汽车尾气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

【答案】 A

【解析】

【详解】

A、电、气公交车就是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汽车,故 A 不正确;

B、制造公交车使用了轮胎等大量的有机合成材料,故 B 正确;

C、改换后的公交车减少了PM2.5 的排放,故 C 正确;

D、汽车尾气主要污染物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含铅化

合物,能影响地球的“温室效应”,故 D 正确。故选 A。

13.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消除和隔离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供给燃烧所需的充足氧气

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隔绝氧气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 A.木材着火用水浇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是错误的叙述;是降低温度到着火

点以下;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消除和隔离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C.用扇子扇煤炉,越扇越旺 -供给燃烧所需的充足氧气是正确的叙述;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

灭-隔绝氧气是正确的叙述;故选 A。考

点:灭火的原理

14.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

确的是()

A.石油是可燃物

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答案】 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选项石油是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

B 选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是正确的叙述;

C 选项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正确的叙述;

D 选项是错误的

叙述,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温度到石油的着火点以

下;故答案选择 D。

15.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 A、油锅着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

灭火器扑灭,正确;C、厨房煤气管道泄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正确;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正确。故选A

考点:灭火原理。

16.“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下列有机物.其中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该产物化学式是()

A. CH O B. CH O

2C. C H O D. C H O

2

422624【答案】 B

【解析】

【分析】

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可判断所生成的有机物中C、 O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应与CO2中 C、 O 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同为1:2;根据所生成有机物中C、 O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判断四个选项中符合此特点的化学式即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解】

A、根据化学式CH4O,可知该物质中C、O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 ,不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B、根据化学式CH2O2,可知该物质中

C、O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符合所生成有机物的特点,符合题意;

C、根据化学式 C H OH,可知该物质中C、 O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 1,不符合所生成有

25

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式 C H O ,可知该物质中C、 O 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 2=1:1,不符合所生

242

成有机物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 B、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

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C、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D、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

面积的燃烧,故错误。故选B。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8.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A.B.C.

D.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蜡烛熄灭是因为与空气或氧气隔绝,就是说因缺氧而熄灭;

B、人吹灭蜡烛是因为火焰周围的温度降低,达到蜡烛燃烧的着火点以下,就是说温度降

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C、稀盐酸与石灰石粉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

因缺氧而熄灭;

D、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所以倒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可使蜡烛熄灭,就是说蜡烛因缺氧

而熄灭.

故选 B

19. 2016 年 5 月 12 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A.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

B.扑灭森立大火,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答案】 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

电话,故 A 正确;

B、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

其他物品隔离的原理,故 B 正确;

C、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并且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二者缺一

不可,故 C 错误;

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有可燃性气体,所以要严禁烟火,故 D 正确,故选C。

20. 2019 年 3 月 28 日上午,生态环境部召开2019新闻发言人表示,截至27 日 10 时,事故点下风向年 3 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1 公里出现苯超标现象, 2 公里和 3.5

公里处各项污染物浓度均低于标准限值。下列有关苯(C6 H6)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苯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C.苯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每个苯分子里含有

【答案】 B

3 个氢分子和 3 个氧分子

【解析】

【分析】

苯的化学式为C6 H 6,属于有机物。

【详解】

A、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6) : (1 6)12 :1 ,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 A 不正确;

B、苯的化学式为C6H6,则苯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故 B 正确;

C、苯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 6) : (1 6)12:1 ,故C不正确;

D. 每个苯分子里含有 6个氢原子和 6 个碳原子,故 D 不正确。故选 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