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六章__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六章__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六章__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六章__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2.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A.客观描述 B.关键特征 C.主观表征 D.内在规律

3.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

4.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

5.()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

6.()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

7.()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

8.()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

9.()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

10.()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

11.()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

12.()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

13.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和()两个亚类。

A.动作技能;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认知策略C.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心智技能;操作技能14.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是()。A.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 D操作技能

15.()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和自己的加工活动。

A.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 D操作技能

16.感性材料是想象活动进行的()。

A.原因 B.动力 C.基础 D.目标

17.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与 ( )两种水平。

A.注意 B.能力 C.表象 D.想象

18.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

A.客观描述 B.本质属性 C.科学原理 D.普遍规律

19.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为基础。A.词汇学习 B.概念学习 C.事实性知识的学习D.认知策略

20.汉字,英语单词、图像、图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都属于()。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

21.鸟有“前肢为翼”和“无齿无喙”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如果掌握了这两个关键特征,就掌握了这个概念的一般意义,这就是()。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规则学习

2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

A.总括学习 B.迁移学习 C.关系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3.下位学习又称()。

A.总括学习 B.迁移学习 C.类属学习 D.命题学习

24.下位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的某一部分,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A.新的观念 B.原有观念 C.程序性知识 D.陈述性知识

25.()指新观念是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特例或例证。

A.相关类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D.派生类属学习

26.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现来学习“鲸”这种动物,进行的是 ( )。

A、上位学习

B、总括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27.新观念和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是一种相互关联的从属关系时,便产生了()。

A.相关类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D.派生类属学习28.学生原来认为鱼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类生物,现在要让学生认识到鱼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用腮呼吸,就是()。

A.相关类属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D.派生类属学习

29.()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A、上位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30.在学习过正反题、长方体、拦河坝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属于()。

A、下位学习

B、类属学习

C、上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31.()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A、上位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32.学习热与体积、遗传与后天环境、需求与价格的关系,属于()。

A、上位学习

B、相关类属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下位学习

33.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是()。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下位学习

34.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A.知识编码 B.知识识记 C.知识保持 D.知识检索

35.在(),短时记忆系统中的新知识与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建构出新意义。

A.保持阶段 B.巩固阶段 C.提取阶段 D.获得阶段

36.在(),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就会出现遗忘。

A.保持阶段 B.巩固阶段 C.提取阶段 D.获得阶段

37.在(),个体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的知识产生广泛迁移。

A.保持阶段 B.巩固阶段 C.提取阶段 D.获得阶段

38.在知识学习的三阶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保持和应用。

A.获得 B.巩固 C.同化 D.提取

39. 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

A.类属学习

B.总括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4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41.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42、某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时,不仅用常见的图形◣来说明,还用◤、◢、◥等图示来说明。他在这里所运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变式 D.比较43.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 )。

A.程序性知识 B.实用的知识 C.直观的知识 D.可应用的知识

4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个组快。

A、6±2

B、6±1

C、7±1

D、7±2

4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46、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47.中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48.学习质量与能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49.对有关历史生活的领会,不能缺少(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50.有的学生看到锐角、直角、钝角等图形中都有两条交叉的线,就认为角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这属于( )。

A.理性概括 B.感性概括 C.形象直观 D.言语直观

51.老师在讲杠杆原理时,在黑板上画图进行讲解。这是用的()。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教材直观

52、新学习的内容只是原有知识的一个特例,它的吸收不改变原有知识的属性的同化是()。

A、类属同化

B、相关同化

C、总括同化

D、并列结合同化

53.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利用的直观对象的()。

A.差异律 B.强度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54.由于直观对象的(),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与背景的差异。

A.差异律 B.强度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55.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

A.差异律 B.强度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56.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这是由于直观对象的()。

A.差异律 B.强度律 C.活动律 D.组合律

57.()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一般的、理性认识的活动过程。

A.直观 B.形象 C.概括 D.抽象

58.学生对于知识的概括存在着()不同的两种类型,即感性概括和理性概括。

A.深度 B.反映形式 C.反映内容 D.抽象程度

59.感性概括又叫()。

A.主观概括 B.客观概括 C.直觉概括 D.抽象概括

60.有的学生由于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头,因此就认为主语就是橘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是()。

A.主观概括 B.客观概括 C.感性概括 D.抽象概括

61.()所解释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是思维水平的概括。

A.主观概括 B.抽象概括 C.感性概括 D.理性概括62.( )又称否定例证。

A.变式 B.迁移 C.反例 D.抽象

63.在讲鸟的概念时,用蝙蝠作为(),说明“会飞”是鸟概念的无关特征。

A.变式 B.迁移 C.反例 D.抽象

64、()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A.反例 B.迁移 C.变式 D.抽象

65、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交互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66.鸟的概念时,先用麻雀、燕子作为例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无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又用蝙蝠作为例子,说明“会飞”是鸟概念的无关特征。这是用了()。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交互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67.为使学生获得“平原”的概念,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平原地带的图片和地图,然后要求他们去比较这些图片和地图上所见的各个地带的特征,确定哪些是个别地带所特有的、变异着的无关特征,哪些是各个地带所共有的关键特征。这是()。

A.迁移 B.变式 C.同类比较 D.异类比较

68.对“质量”与“重量”、“岛”与“半岛”、“主语”与“谓语”的比较是()。

A.迁移 B.变式 C.同类比较 D.异类比较

69.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 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 D.形式记

70.()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精神分析 D.现代认知

71.()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工作记忆 D.长时记忆

72.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秒。

A.1~3 B.0.25~2 C.2~5 D.1~5

73.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在()。

A.1分钟~3分钟 B.5秒~2分钟 C.2分钟~5 分钟 D.1分钟~5分钟

74.短时记忆的容量大约为( )。

A、无限大

B、20个组块

C、7±2个数字

D、7±2个组块

75.()指长时记忆中存贮的、正在使用的信息,是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

A.短时记忆

B.直接记忆

C.工作记忆

D.长时记忆

76.()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ADD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A.短时记忆

B.直接记忆

C.工作记忆

D.长时记忆

77.长时记忆的容量是()。

A、无限大

B、20个组块

C、7±2个数字

D、7±2个组块

78.德国心理学家()最早对遗忘发展的进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A.布鲁纳 B.皮亚杰 C.艾宾浩斯 D.加涅

79.艾宾浩斯进行遗忘的研究时,采用了()作为记忆材料。

A.英语单词 B.图片 C.无意义音节 D.汉字80.艾宾浩斯采用()来检验记忆的效果。A.过度学习法 B.重学法 C.深度加工法 D.编码法

8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纵坐标是()。

A.保持量 B.节省率 C.时间间隔 D.遗忘率82.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 )。

A、正加速型

B、零加速型

C、负加速型

D、倒“U”型

83.( )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A.干扰说 B.同化说 C.动机说 D.痕迹衰退说84.()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最重要原因。

A.干扰说 B.同化说 C.动机说 D.痕迹衰退说85.()理论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A.干扰说 B.同化说 C.动机说 D.痕迹衰退说86.()理论认为,遗忘是遗忘我们不想记起,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

A.干扰说 B.同化说 C.动机说 D.痕迹衰退说87.()是指前面的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A.前摄抑制 B.正迁移 C.负迁移 D.倒摄抑制88.()是指后面的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A.前摄抑制 B.正迁移 C.负迁移 D.倒摄抑制89.当我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是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减轻了记忆。这是一种()。

A.消极遗忘 B.假性遗忘 C.内隐记忆 D.积极遗忘

90.动机遗忘理论最早是由()提出的。

A.桑代课 B.布鲁纳 C.皮亚杰 D.弗洛伊德91.动机遗忘理论也叫()。

A.消极遗忘 B.假性遗忘 C.压抑理论 D.积极遗忘

92.所谓(),是指通过对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A.记忆术 B.组块化 C.深度加工 D.过度学习93.()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A.记忆术 B.组块化 C.深度加工 D.过度学习94.()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A.记忆术 B.组块化 C.深度加工 D.过度学习95.()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送以后的附加学习。A.记忆术 B.组块化 C.深度加工 D.过度学习96.对材料补充细节、举出例子、做出推论、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这是一种()。

A.记忆术 B.组块化 C.深度加工 D.过度学习97.“认知心理学”5个字对于根本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5个组块;对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是2个组块;而对心理学家来说是一个组块。这是一种()。A.记忆术 B.组块化 C.深度加工 D.过度学习98.读一首短诗,某人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在能够背诵之后增加的学习就是()。

A.记忆术 B.组块化 C.深度加工 D.过度学习99.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时,记忆效果最佳。A.50% B.100% C.150% D.180%

100.英文的“gas”(煤气)一词,可以用汉语“该死”做关键词。两者读音相似,有可以产生“人因煤气中毒而死”的联想。这是一种()。A.组织策略 B.过度学习 C.关键词方法 D.组块化

101.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2. 由于反映程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A.记忆知识 B.直观知识 C.理性知识 D.应用知识

103.组块的概念是由于1956年在关于短时记忆容量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的( )。

A.曼德勒 B里奇 C.米勒 D巴特利特

104.知识的具体化过程的核心环节是( )。

A.审题

B.联想

C.解析

D.类化

105.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证实了遗忘的()。A.动机说 B.痕迹衰退说 C.提取失败说 D.干扰说106. 所谓的及时复习,应该是指()。

A.在学习结束立刻复习 B.复习越早越好

C.在大面积遗忘开始之前复习 D.当天复习

107.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108、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A.知识巩固 B.知识运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109.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

A.位置记忆法 B.关键词法 C.缩简法 D.视觉想象

110.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11.对“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

A.符合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上位学习

112.学生已有了“四边形”的知识,现在让学生学习“梯形”的相关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学习

113.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这种学习属于()。

A.概念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14.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都是三角形的()。

A.反例 B.变式 C.概括 D.抽象

115.知识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直观和()。A.概括 B.比较 C.分析 D.综合

116.小李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归纳学习 D.上位学习

117.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是()。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时记忆

118.个人能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属于()。

A.感性知识 B.理性知识 C.陈述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119.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叫做()。

A.概念学习 B.符号学习 C.命题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20.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

A.反应能力 B.观察能力 C.想象力 D.注意力121.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概念学习 D.辨别学习

122.早晨起床后背英语效果好,重要原因是()。A.超限抑制弱 B.倒摄抑制弱 C.延缓抑制弱 D.前摄抑制弱

123.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A.衰退理论 B.干扰理论 C.线索依存理论 D.动机遗忘理论

124.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是()。

A.概念形成

B.日常概念

C.概念掌握

D.科学概念125.一位教育学家说:要及时“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强调的是()。

A.集中复习

B.分散复习

C.复述

D.及时复习

126、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下列哪种选项因素的干扰()。

A、消退和干扰抑制

B、倒摄和干扰抑制

C、前摄和消退抑制

D、前摄和倒摄抑制

127、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

A、激发兴趣

B、引起注意

C、丰富想象力

D、分化概念

128.掌握了“蔬菜”这个概念”,在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并列结合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D.强化学习

参考答案

一、单选选择题

1—5:DCBAD 6—10:BABAA 11—15:BBBBC 16—20:CCBBB 21—25:ADCBD

26—30:CAAAC 31—35:DCCCD 36—40:BCABA 41—45:DCADB 46—50:BCAAB

51—55:BABAC 56—60:DCDCC 61—65:DCCCA 66—70:ACDAD 71—75:BBBDC

76—80:DACCB 81—85:BCDAB 86—90:CADDD 91—95:CCABD 96—100:CBDCC

101—105:DCCCD 106—110:DBCBB 111—115:CCCBA 116—120:BDCDB 121—125:CDBCD 126—128:DDC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2009-04-24 16:04 高等教育心理学 填空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个性心理系统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等四各方面。 三、人的心理是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 四、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五、在记忆活动中,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二个记忆环节来实现的。 六、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系统。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七、品德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八、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图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九、按照记忆时间的长短,可把记忆分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十、学生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 成、(智能的开发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行为规范的学习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十一、动机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同的教材直观和知识感知方式。就直观对象而言,可以把直观分为三种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十三、健康的新概念主要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 十四、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干扰主要有两种情况:(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 十五、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班都拉)。 十六、教学反思包括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评价)。十七、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十八、心理学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 十九、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二十、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二十一、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它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二十二、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二十三、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教学目的)、分析任务、(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

【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Ⅸ

【中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Ⅸ 单选题-1 强调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认为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维系于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明确提出这一主张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马斯洛 D.罗杰斯 【答案】D 【解析】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心理学中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了解情况。在罗杰斯看来,教育过程是具有生活意义的师生共同的成长历程,是师生共同走向机能充分发挥的过程。在学习者中心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学习促进者与学习主体的关系,相互理解、真诚、信赖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其应然状态。故本题选D。 单选题-2 公司制企业能够克服出资者个人知识能力对企业经营绩效的限制,其原因在于实行了<>相分离的制度。 A.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 B.企业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 C.企业经营权与使用权 D.企业所有权与收益权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第二章公司制的作用。公司制以法人财产权为中介,实行了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按原定计划了经营人才的选择领域,强化了经理人员的决策地位和管理职能,从而克服了出资者个人知识能力对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限制。 单选题-3 以下对取得乙级安全评价机构资质应具备的条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具有法人资格,注册资金2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200万元以上 B.法定代表人通过二级资质培训机构的相关安全生产和相关安全评价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 C.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 D.设有专职技术负责人和过程控制负责人 【答案】A 【解析】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取得乙级安全评价机构资质的条件。《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第8条规定,取得乙级资质的条件包括:<1>具有法人资格,注册资金3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200万元以上。<2>有与其申请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工作场所和设施、设备,具有必要的技术支撑条件。<3>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安全评价过程控制体系。<4>有16名以上专职安全评价师,其中一级安全评价师20%以上、二级安全评价师30%以上。按照不少于专职安全评价师30%的比例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注册安全工程师有与其申报业务能力相适应的专业能力。<5>法定代表人通过二级资质培训机构的相关安全生产和相关安全评价知识培训,并考试合格。<6>设有专职技术负责人和过程控制负责人。专职技术负责人有二级以上安全评价师和注册安全工程师资格,并具有与所申报业务相适应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单选题-4 下列费用中不属于工程前期费用的是______。 A.监理费 B.可行性分析、论证费 C.造价评估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1 1.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30分)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标准答案:B 2 2.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1 3.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2 4.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不朽的教学心理学思想。(30分)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标准答案:B 1 5.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2 6. ()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33.33分)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标准答案:C 3 7.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4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1 8.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2 9.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3 10. 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33.34分)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提 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瑞士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心得体会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 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 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

法来看待问题。 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 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 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 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 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知识的定义学习心得,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新东方网课推荐:年教师资格一次顺利提分课程!!点击免费试听>>>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嗜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3.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5.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6.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有两个: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第二是寻求发展。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7.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单选题 1.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关键特征,这种思维形式是()。 A.判断 B.概念 C.推理 D.比较 2.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模式进行教学。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发现学习 3.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叫做()。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学习 D.命题学习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称为()。 A.比较 B.概括 C.变式 D.抽象 5.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派生学习 6.儿童经过教师传授,知道“华盛顿是美国的首都”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类属学习 D.命题学习 7.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为了让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法是()。 A.注意 B.感觉登记 C.复述 D.组块 8.对“圆是一动点绕一定点等距离运动一周的轨迹”的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类属学习 D.命题学习 9.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鸡、鸭作为例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运用了()。

A.正例 B.反例 C.提供变式 D.科学地进行比较 10.先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在学习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属于()。 A.上位学习 B.命题学习 C.类属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A.命题学习和概括学习 B.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D.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 12.“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属于()。 A.感性知识 B. 理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操作性知识 13."1/3+2/5“属于()。 A.陈述性知识 B.感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感知 14.小学生在学习“白菜”、“萝卜”等概念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这属于()。 A.上位学习 B.命题学习 C.类属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1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 A.先后一致 B.先快后慢 C先慢后快 D.不快不慢 16.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A.公式学习 B.原理学习 C.推理学习 D.命题学习 17.感觉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A.2秒—1分钟 B.5秒—2分钟 C.0.25秒—2秒 D.0.2秒—0.5秒 18.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A.巴甫洛夫 B.华生 C.斯金纳 D.艾宾浩斯 19.带小学生去工厂参观访问或去农村实地考察的直观教学形式是()。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4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整理2018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内心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个性心理: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得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教师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既是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分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遗传素质:是生物体遗传给后代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例如:肌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它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死背或死记硬背。 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之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它不仅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认知策略和态度品德的学习之中。 普遍迁移:一开始是学习一个普遍的观念,而不是学习技能,然后这个普遍的观念可以用做认识原先掌握的观念的一些特例的后继问题的基础。 侧向迁移:习得的概念和或一般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概念或规则。 知识:即陈述性知识,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 命题:指一个独立的断言,通过它可以使我们了解某个判断的真假。 图式:是由信息组成的单元,是大的知识结构,它能够运用于范围广泛的情境之中,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习得的、用于改善自己在某一学习任务上的表现,并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一组或多组方法、技巧或程序。 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l4、1 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l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青年期指14、15岁至l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一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①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岁) ②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

《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题库及答案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单选题 1. 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30分)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标准答案:B 2.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3. ()?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30分)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标准答案:A 4. ()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等不朽的教学心理学思想。(30分)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孟子 标准答案:B

5.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6. ()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33.33分)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标准答案:C 7.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4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标准答案:D 8.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9. 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33.33分)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10. 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对于具体运算阶段描述正确的是()。(33.34分) A、没有守恒概念 B、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C、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思维 D、理解原则和规则,并尝试改变 标准答案:C 11.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33.33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标准答案:B 12. 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33.33分) A、可逆性 B、灵活性 C、守恒性 D、补偿性 标准答案:C 13.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A、记忆 B、认知 C、感知 D、思维 标准答案:D 14. 人际交往中大胆、胆小、豪迈、内敛等属于交往中的()方面的体现。(30分) A、交往动机的迫切性 B、交往内容的多样性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 (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