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目录

1 引言 (1)

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

2.1 独特的人生 (2)

2.2 独特的感受 (2)

2.3 独特的作品 (3)

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4)

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4)

3.2 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5)

4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

4.1 对命运的反抗 (6)

4.2 对灵魂的拯救 (6)

4.3 对幸福的追求 (7)

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8)

5.1 人与人的关系 (8)

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9)

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他的作品富含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独特的作品,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对生命困境的追问和超越,他对灵魂的救赎等等,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得到体现,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

1、引言

史铁生,作为现当代作家,且不论他众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仅仅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用文字为载体阐释的对宿命与生命意识的解读,就已无人可比拟。现当代作家,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整个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他是一个作家,一个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是他把苦难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就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如胡山林的《生命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中心意蕴》,2009年,杜正华发表的《困境与超越——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等等,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从这个曾面上来说,无论从哲学、文学、美学、宗教学那个方面对史铁生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归结到对他生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的研究,他对人的内心有不可抗拒的关于人本性的召唤。很多人需要他的生命感悟来反省自身。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着手,探析他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体现在他的作品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人和事,通过对这种表现的

分析与总结,挖掘出史铁生生命意识研究的表面与潜在价值。

2.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1 、独特的人生

1951年1月4号,一个婴儿在北京的一户普通人家呱呱坠地,彼时彼刻,家里人沉浸在获得新生命的激动与喜悦中,没有人考虑孩子的将来会是幸福还是苦难,平凡还是伟岸。和无数普通的同龄人一样,先念小学,接着念中学,时光就是这样平静快乐的一点一点流逝。但那不是个普通的年代,那样的年代中的年轻人也经历过与我们现代在不同的生活。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史铁生在两年后,去延安一带插队。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下去,那史铁生会和其他同龄人一样,他们是怎样的命运,他也会有怎样的命运。

然而,命运对史铁生的安排绝不仅仅是这样,在他最好的年华,命运给了他最深也是最绝望的打击,1972年双腿瘫痪,给他换得回家的机会,但却是用如此残忍的方式。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之后他又患了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如果命运仅仅是这样,那他会和无数被病痛折磨的苦不堪言的人一样,度过灰暗的人生。

文学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疗伤的方式,当苦闷无法排解时,当痛苦不能与外人讲述时,这就是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史铁生也选择了这种方法,也许一开始他并不知道命运让他拥有不同寻常的文学才华,他著作颇丰,获奖无数。他被冠以多种称呼;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编剧、作协主席等等。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无疑是极为突出的,但比这更突出的是他给后人留下的对生命的感悟、与命运的抗争、灵魂的救赎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所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反思。

2010年12月31日,命运以它一贯对付史铁生的方式夺走他的生命,至此,这位饱经磨难的,与命运斗争一生的,成功救赎了自己的、鼓舞了无数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走完了他的一生,留给后人的是他的累累著作以及对他凌驾躯体之外的生命意识的深深思考。

2.2 、独特的感受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种对人本性恐惧的死亡的描述,是看透生命本质之

后的升华,没有恐惧,没有颓丧,只是这样平铺直述,却显得触目惊心。当一个人经过无数苦难时,在他眼中就不会有什么值得恐惧的事了。读史铁生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残疾给他带来的自卑,对获得别人理解的渴望,对无力抵抗命运的愤懑,但绝不只有这些,更有绝处求生的坚强,寻找精神自由的努力,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转变。这些都源于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他对命运有着深深的感伤与无可奈何,在《一个冬天的晚上》中表现出深刻的自卑。他是悲伤的,孤独的,寂寥的,也曾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他又是坚强的,豁达的,通彻的。命运的不公使他对生活深深绝望的同时,也带给了他思想上的转机,他深刻的理解了死亡,理解了生命以及生活的本质。他曾说过人活着是因为有欲望,而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至于自杀。而他的精神家园,就是他的作品。这种感受是矛盾的,也是和谐的。自卑使他陷入深深的惆怅感伤,而精神家园的找寻使他渐渐走出这种惆怅,尽管过程是漫长的而又疼痛的,但正是超乎寻常的毅力使他完成了这个过程。

他对命运与生活的感受是独特的,因为他有着独特的人生和遭遇。生命的延续对他是一种折磨,但同时又使得他有机会走出最终的自卑与绝望,因此,他也获得了独特的生命意识与灵魂救赎。

2.3、独特的作品

史铁生一生著作颇丰,有小说,散文,随笔等。无论是他的小说吧,还是他的散文都透着浓浓的宿命意识,在苦难中自我救赎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秋天的回念》中有这样的描述:“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窗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的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而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描述破败的地坛、淡褪的朱红使想起了自己的残疾在小说《一个冬天的晚上》中,更是塑造了一对身体有缺陷的主人公。这些作品中无一不透露着深刻的自卑与对命运的愤懑。《务虚笔记》中没有情节和故事,孤魂野鬼,天定宿命,作者一切幻想画的东西直接抒发的对命运无限的感伤。然而,他的作品绝不仅仅是这样,在《命若琴弦》中,作者借助一个瞎子,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夏天的玫瑰》则表现了他在困境中不断的搏斗与突围精神。《山顶上的传说》中,他笔下的突围者从横冲直撞变为寂寥不懈的追寻。

与其说他的文字是文学作品,更不如说他的作品是一部对命运由愤懑感伤,到突围超越的心理转变史。他的作品描述的都是自己真是的感受,没有扭捏造作,虚

张声势,每个字,每句话都从生活与生命中而来。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这么深刻的体会到他的无奈、孤独、自卑、豁朗、通达。他把自己的不幸与幸运娓娓道来,仿佛一部悲伤又充满希望的电影,更像一首柔肠百转千回诉说着过往,哀伤,理性,透彻一切。

他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悲伤的理性,命运、生命、生活都被他解剖由外到里解剖完全,无处遁形,以残忍而又理性的方式剖析自己的宿命,从而升华出独特而又透彻的生命意识。人类无法改变宿命,但却可以使自己凌驾宿命之外,淡然理性的看它如何进行,制造出能使自己走完整个生命的欲望。

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残疾,对于史铁生来说,是他以文学救赎自己免于深陷命运囹圄的动因,也是制造这一痛苦的来源,更是他持续一生的缺憾。明知奇迹出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还是在祈望奇迹的发生,这种求而不得的失望使得他陷入更深的痛苦的深渊,因此他不得不习惯残疾,并从中寻求残疾可以带给他的人生的不同与不可知性。因此,在不断的对死的解析与对生的冥想中,他终于获得救赎,获得对宿命的看透与对困境的无可摆脱的适应。这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充满辩证的哲学意味。

刚过及冠之年,就已残疾,这样的遭遇使得史铁生深刻意识到,人在命运的偶然面前时绝对无能为力的。这种深深的无力感贯穿他的作品始终,就像他在《我与地坛》中认为一切都是偶然,人只能承受,没有公道可言。如此的无奈,如此的强烈,这种诘问直击人的内心深处,充满妥协与无力。既然命运如此安排,又有什么主动权可言了,只能任凭命运做主,人的梦想与希望是如此的不堪一击,随时都可能破灭,还要强求什么了?命运使人陷入如此之境地,难道还会给人救赎之路吗?谁又能不在这困顿之中寻求那渺茫不可知的救赎之路呢?缺憾造就痛苦的同时也造就了坚强,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超越这些痛苦和局限,寻求幸福呢?谁能想到,命运的不公,使得他通彻了一切呢?

然而,之前他经历了一个虚无和绝望的过程,残疾逼得他找寻绝境中的出路,痛苦中的精神的支点以及命运的本真。他反复的思考死亡,甚至觉得死亡才是最完美的谢幕,他不挺的探问自己,心灵的前途和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困囿

在生命的躯壳中,所做的一切都是走向和死亡的约定,什么都是虚妄中,而人在前赴后继的走进这虚妄与绝境,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人人都知道自己的结局是什么,但都义无反顾,不正是因为欣赏沿途的风景吗?生命的价值不就是过程的不确定及悲壮吗?“你唯一拥有的就是过程。—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因为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成不精彩的过程,因为坏运也无法阻挡你去创造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变成一个精彩的过程,相反坏运更利于你去创造精彩的过程。”至此,史铁生的内心永久的漂泊在这过程的不可预知中,但同时,对生命的透彻使得他获得安宁。

没有真正经历过痛苦的人很难与不可更给的命运做妥协,史铁生深刻的理解这一点,尽管目的的虚无是痛苦并可怕的,但他确没有放弃过程的精彩。正是这种通彻的感悟,使他放弃了沉溺于命运绝境中不可自拔,树立了创造壮丽过程的理想,这使得他关注到了整个人类的前途,生命本体的结果都是死亡,无法摆脱这种宿命,那么出路在哪?他的思想已经升华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上。

3.2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史铁生的散文既有残疾带来的自卑与隐痛,但极富哲学思维的语言时时表现出内心接受并反思苦难之后的理性与平静。洗净铅华,痛苦就像杯中的细沙,缓缓沉静,直至静于内心深处,灵魂退去了浮躁与不安,重获平静。史铁生通过对自己生命的反复思考推挤全体生命,到达了人类的灵魂深处,体会到其中的博大与豁朗,真正达到对生命困境的超越。《神位官位心位》中史铁生反复强调“人人皆可成佛”,其实,理想中的完美境界是永远无法达到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接受这个事实,才能通彻生死,找寻生命的意义,而做到这一点,“成”就不只是一个结果,而是过程的积累。生命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人类在找寻它的意义,找寻的过程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史铁生称写作为宿命,所谓宿命,也就是他生命的意义。史铁生的文字是充满哲学思辨的,也充满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这是一种大爱,超越了生命本体。他的文字不仅仅是文学,更是生命的本真,他从自己的残疾个体出发,触手整个人类的精神层面,深刻洞悉生命的必须面。苦难一直折磨着他,但他没有回避它,而是从苦难出发,一丝一丝剖析生命的本质,最终从苦难中超越。

4、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4.1 对命运的反抗

命运对史铁生是如此残酷,在那样一个轻狂的年纪,使他失去轻狂的根本条件,他承受所有人类所必须承担的被抛却的无力之苦,也承受着残缺带给身体与身体双重的苦恼。这种双重的痛苦使得他真真切切承受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没有人可以使他解脱,也没有人可以让人类免受这与生俱来的痛苦。也许身体的残疾还可以承受,但这种残缺带来的对未来的绝望,对目的的迷茫才是真正的打击。命运对于史铁生毫不留情,给他一次又一次的折磨。没有人面对这种种的打击可以泰然处之,没有人在面对毫无光亮的未来还可以义无反顾的走下去,没有人可以对宿命的种种安排欣然接受。不可否认,史铁生绝望过,暴躁过,失望过,迷茫过,自卑过,痛苦过,甚至也曾想过以死亡结束这一切,死亡才是对命运最大也是最后的反抗,但他明白,死亡是一件无论如何都不会错过的事,不用着急,那个时刻总会降临的。

因此,他选择正视命运给自己的安排,接受这种安排,并从中找到反抗命运的方式,他是成功的,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那就是写作。也许他曾经对命运妥协过,但彻底领悟了命运之后,他选择反抗命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思想。尽管病魔时时刻刻折磨着他,残缺时时刻刻困扰着他,但他直到生命的尽头都没有停止写作,停止反思人类生命的意义。这就是他的武器,同命运不经意然间就可毁坏一个生命,成就一个生命的偶然作斗争。命运施加给他无限的痛苦,但他没有彻底对这种痛苦妥协,在这种斗争与反抗中,他找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理解宿命之于自己的意义,甚至通彻领悟了这种意义之后心平气和的评论他。他是一个战士,一个不断与命运,与自己,与思想作斗争的战士。

4.2 对灵魂的拯救

史铁生一开始对命运的无力反抗是愤懑的、无力的、悲观的,然而后来却正视了这种命运,并坦然接受。他认为,人间的角色不只一种,人间之所以为人间是因为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命运安排自己承担了其中一种角色,也许这个角色与自己的完美理想相差很远,但既然命运是如此安排并不能改变的,那我们只能接受他,并享受这个角色带给我们与其他角色不同的感觉。尽力当好自己的角色,生命这场旅途,也许我们会得到独特的风景。正是因为参悟到了这些,史铁生用他极富宗教意味和哲学思辨的语言和文字,救赎了自己的同时也救赎了

全人类。

一开始,史铁生面对着周围的健全人,他觉得命运抛弃的只有他自己,因此他感到自卑失望以至于痛苦,这是这种种折磨的他痛苦不堪,因此他开始拯救自己的灵魂,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在痛苦中,因为无人理解的不安,孤独,绝望容易陷入人生来无意义,一切皆空,那我有何必在人世间忍受痛苦的死循环,然而史铁生克服了这一点。他从自己的痛苦出发,从自己的生存与死忙出发,推己及人,在豁然开朗的那一刻,他也就明白了,全人类都无法改变自己终会走向死亡的命运,因此全人类都是悲哀的,自己说到底和所有人一样,从生命开始的那一刻,就奔赴走向死亡的途中,区别只是过程的平庸与壮丽。他知道,即使苦难再怎么折磨人的意志,但绝不可失去希望,如何实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即使面对肉体的伤残,也不能使精神伤残,创造出人类所追求的温情,享受这种温情也就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他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拯救他的灵魂,这种救赎是他生命继续的动力,也是他生命的价值。然而这种拯救是如此的需要你理性,以至于不能把自己置于生命的存在之中,只有站在这种存在之外,才能真正看清生命的意义。他就是这样做的,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在万难之中拯救出自己的灵魂并同时实现对全人类最大意义上的关怀、悲悯和理解,所以这种拯救是不易的、艰难的、伟大的。当一个人彻底领悟了生命的意义,他就无所畏惧了,他也不需畏惧了。从对身体残缺的自卑与痛苦。到完成灵魂的拯救,史铁生做到了,尽管这过程中充满矛盾、迷惘、绝望,但结果是得到了解脱、希望、追求。残疾带给史铁生最大的伤害失去了对生命最终的追求,然而,经过对灵魂的拯救,他终于明白,最终的追求是虚无的,人力不可控制的,而这个过程却是可以改变的,收获怎样的过程,完全取决于你抱着怎样的心态,至此,史铁生真正完成对灵魂的终极拯救。

4.3 对幸福的追求

每个生命存在于大自然中,为没有任何区别的死亡结局奋斗一生,其动力就是对欲望的追求,欲望的满足使人获得满足和幸福,欲望的落空使人悲伤落寞,以至于愤怒绝望。追求幸福是使人生命继续的动力,也是过程的表现,换句话说,如果不追求幸福,生命就彻底失去了意义。有的人追求甜蜜温馨爱情,因为爱情使他们获得幸福;有的人追求富可敌国财富,因为财富使他们获得幸福;有的人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利,因为权利使他们获得幸福;幸福部分等次高低,不同的幸福只是不同的风景,不同的风景不同心态的人会获得不同的感受。那么,史铁生

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呢?是有个完美的躯体,是获得别人理解与同情吗?当然不是,他的幸福是写作,是从写作中获得灵魂的安宁与救赎,也是领悟生命的内涵,实现对全人类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他的半生都是在追求这种幸福,而对这种幸福的追求更是他生命意识的体现,从对命运的反抗到命运的反抗,再到对幸福的追求,正是因为他独特理性的生命意识使他完成这些。他明白了生命的存在形式离完美有很长距离,而命运安排每一个人在自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绝不是为了使他们不幸福,也不是使他们拥有十全十美的幸福。幸福之所以为幸福,是因为他就是在各种命运的偶然中找到幸运的部分,继而发挥放大这种幸运继而获得身体与精神的满足。命运使他拥有一个残缺的身体,使他承受接二连三的病痛,绝不是为了剥夺他追求幸福的权利,命运也无法剥夺他追求幸福的权利,他给了你起点与终点,又施加你不同的缺陷与优点,剩下来你把这些串联成平庸或是壮丽的旅途,全靠你有怎样的心境,你在追求怎样的幸福。

命运给了史铁生不幸的同时也给了他幸运,那就是他发现了写作这一途径,并成他孜孜追求的幸福。对于他来说,能够通过写作来发表自己关于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的精神关怀这就是他的幸福,同时他也追求着被人理解的幸福,他的生命意识给无数处于迷茫状态,执着于结局与完满的人带来解脱,这也是他的幸福,所有的人都是不幸的,因为无力改变命运,也无力改变结局,然而所有的人也都是幸运的,在这个起点与终点固定的命题中,人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利用各种各样命运给予的优势去追求各种各样的幸福。史铁生是幸福的,而他这种幸福是他靠顽强的意志力一点一点发掘的,他从无边的黑暗中找到了隐藏在黑暗中的光亮,并把这光亮扩大,照亮了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无数和他一样的甚至和他不一样的精神趋于残缺的人们,使得他们不至于放弃生命的过程,而直接奔赴生命的结局。

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5.1 人与人的关系

纵观史铁生的作品,他小说中描写的人情美都是令人感叹的,不论是深沉的亲情,忧伤的爱情,还是真挚的友情,我们都能发现他对人与人的关系充满期待与向往。人与人的亲情大多是与生俱来的,血浓于水的,然而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这种感情可以是素不相识,有缘相识的,史铁生的作品中对这两种关系都有生动感人的描写。而对于爱情,这个千古文人永远感兴趣,永远歌颂赞美的话题,史

铁生是这样说的::“爱,这是一个庄严的词,又是一个亲呢的词:是一个甜蜜的词,也是一个苦涩的词。”“爱情从来与艺术相似.没什么理性原则可概括它指引它。爱情不像是婚姻是现实的契约,爱情是站在现实的边缘向神秘未知的呼唤与祈祷。”对于友情,史铁生从大爱的角度出发,认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从整个人类的情感认知来解读他。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史铁生遭遇过种种不公,但他从没对人与人之间的纯粹情感失去信心,相反对它充满向往。

研究史铁生作品中展现的生命意识,可以让我们对人与人的关系有更接近其本质的解读。在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命运给每个人给了相同的起点与终点,只是给了他们不同的缺陷与天才去追求他们自己的幸福,从这个层面来说,命运并没有我们所认为的普遍意义上的不公,人与人之间也不用羡慕、嫉妒、攀比、勾心斗角,只要用命运给我们自己的优势,创造我们独特的风景。史铁生这种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告诉我们宿命安排给每人不同的角色,而我们不必去追求最终的结果,只需创造精彩的过程。人类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关怀和悲悯,没有力量能够反抗自然法则,宿命安排就已经很可怜了,为什么还不互相安慰了。而正是史铁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告诉人们每个人应该利用命运该自己的安排找到自己的追求和幸福,不必艳羡旁人,不必嫉妒旁人,因为命运给了旁人你不具备的优势的同时也给了他你没有的缺陷。

史铁生的这种生命意识,使得人与人的关系更为平等,更为温和,使人与人更懂得互相欣赏,互相悲悯,在人类生命本质上把人与人视作一个整体,使得在面对他认识因为有着本质上相同的宿命,更能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帮助他人。因此,他的这种生命意识使得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充满理性、充满理解、充满悲悯,没有绝望、没有怨天尤人、没有你死我活。对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就像对神秘宗教宗旨的研究,其中充满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智慧,这种智慧是神秘的,同时也是生命最本质的东西。

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相比是极其渺小的,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破坏自然,尽管有人喊着要征服自然,然而又有谁能真正征服自然呢?现代是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但又有谁能改变生命注定的死亡结局呢?在史铁生的笔下,自然就是命运,是命运施加给人类的一切,从最开始的对命运的怨恨到中间对命运的失望,到最后对命运的领悟,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他的生命意识中,我们可以读出命运是客观的、是偶然的、是随

机的、对于人类普遍的命运我们无法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颓废妥协,我们可以丰富命运的过程。

研究史铁生的生命意识,研究他对人宿命的解释,人与命运的关系,可以折射出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正如命运一样,自然是客观的,是偶然的,也是随机的。自然法则使我们暂时无法更改的,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怨恨自然,期望自然发生和我们理想一样的改变,而是利用自然给我们的一切,创造我们的幸福。就像古人所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是没有情绪的,但人类却可用自己的智慧从中找出能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当然,自然并不只是普通意义上的自然界,他更包含万物生长运行的法则,人的命运等等,就如到家所说的道。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是包罗万象的,本来人与命运的关系就是自然法则运行的影射,明白了它,就明白了其本质。

现代人都饱受自然破坏后的反扑之苦,正是因为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妄图对自然做彻底的改造。但事实上,如史铁生的生命意识所描述的,就像命运一样,它给我们的东西是一定的,每个东西都有它的存在的意义,尽管意义有可能被掩藏起来,我们也得剖开层层迷雾,找到其中的意义。因此,研究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也可以为我们找到一条与自然温和相处的道路,这种生命意识告诉我们,我们不必执着于改变命运与自然行进的轨迹,我们要做的只是创造其中的过程,自然中那些看似毫无意义甚至给与我们坏处的东西,正是我们创造过程的原材料,这种极富哲学意味的思维,就像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只要存在的东西就是合理的,即使我们没有发现这种合理性,我们也不能否定他的合理性,而这种存在有时并不是合人心意的。推及人与自然,那些我们暂时还没有发现其用途的物质,甚至对我们有伤害的物质,也许正是我们追求幸福途中必不可少的,因此对它们的随意损害和破坏,也许会阻断我们的追求。

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史铁生通过对自己灵魂的救赎达到了对生命的终极认识,他认为生和死是每个生命必经的过程。他认为人不仅仅是处于一个思维的空间,或是一个三维的空间,更是处于一种复杂多维的状态,万事万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人的心却可以从中看到多种多样的意味,决定生命存在状态的不是世界给他的东西,而是他看待世界的角度。他认为人与人在生命的本真上并没有区别,甚至人与动物在生命的本真上也没有区别,生命的结局都是死亡,因此从目的来说,生命本没有意义,

然而,生命绝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它的意义就在于生命过程的创造。正如他所说的那样生活不只是躯体的生物运动,更是精神享受满足的过程。命运充满着不公平性、随机性、偶然性、神秘性和辩证性,而当单薄的生命面对如此这般的命运时,是无力的,脆弱的,而地球终会毁灭,生命存在的价值何在?生命生生不息的繁衍,为的是使自己的种群在自然中延续下去,每个生命在这种繁衍中都是微不足道的,他们要完成的使命只是出生,繁衍,然后死亡。那么对于处在繁衍中某个阶段的某个个体来说,他应该如何找寻自己的意义。史铁生这种理性的、辩证的、近乎残忍的剖析自我的生命意识,使得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是如此的直击人的灵魂。同时,他对生命也是充满敬畏的,因为他对生命认识的透彻,所以对生命充满关怀和悲悯,生命的本质是如此的冷酷,以至于生命的意义是如此的来之不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感激它,呵护它呢?

史铁生更愿意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当肉体消亡之后,人的思想便幻化作灵魂,飘向无境的宇宙,飘向神秘难以看到的地方。在他看来,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不是躯壳,而是思想和对待命运的态度,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从残缺的身体中站起来,俯瞰自己,俯瞰生命。

史铁生,他的经历苦难重重,但却厚重沉静,摆脱病痛折磨的同时,于人类精神深处栖居,他不仅仅只是一个作家,他的文字不仅仅拥有文学价值。他从个体的苦难出发,升华到对生命本质的探析,更表现出了对全人类的终极关怀;他从一时之刻出发,上升到对整个幻化无穷宇宙的探究;他从生命的意义出发,找到属于自己及全人类的精神家园。他用写作做寄托,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流于纸上,他是文学领域睿智的思想家,他是思想领域创作出无数优秀作品的文学家,他让文学作品不只定位于时代背景之下,更是从生命的源头和生命的结局出发,表达了对全人类的大爱,即终级的关怀精神。史铁生,人们会记住这样一位苦难却又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参考文献:

[1]姬绪进.苦难中的生命意识——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J].延安大学学报2009,31(2):96-100,103.DOI:10.3969/j.issn.1004-9975.2009.02.021.

[2]林淑玉.论史铁生散文中的生命意识[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7):5-6.

[3]赵静.论史铁生与苦难的生命[J].神州(下旬刊),2011,(2):77.

[4]胡洁.生死之间:史铁生作品深层意蕴[J].贵州社会科学,2013,(12):39-42.

[5]朱七春.生命困境的突围与生命境界的升华——赏析史铁生《我与地坛》[J].时

代文学,2010,(17):213-215.DOI:10.3969/j.issn.1005-4677.2010.17.025.

[6]叶立文.从迷途到"相遇"——史铁生小说的宗教哲学[J].甘肃社会科学,2010,(4):127-130.DOI:10.3969/j.issn.1003-3637.2010.04.035.

[7]胡山林.史铁生创作的终极关怀精神[J].北京社会科学,2004,(2):147-152.DOI:10.3969/j.issn.1002-3054.2004.02.023.

[8]王文胜.论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与心理疗伤[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6-160.DOI:10.3969/j.issn.1001-4608-B.2009.03.024.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范文一: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探析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三观”不明确 中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初步转变,此时,他们会感觉自己忽然之间成熟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他们的人生观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和感受。学生的世界观尚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感知和判断周围的世界,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来源于只言片语的文字。这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必经阶段,教师要做的事是引领,启发,激励他们行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二)责任意识差 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意识,他就会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对他来说就会百无聊赖,毫无生机。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都不懂得承担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如何发展。因而进行责任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不规范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地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按照《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但在校内外仍然会有学生不守纪律,这些行为对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十分不利。

(四)禁止中学生在校带手机成为难题 当前中学生带手机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手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手机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且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更为普遍,学生上网已从网吧转到课堂,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 二、德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在应试教育下,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基于这个原因,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地位实在很难。另外,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缺乏沟通与信任。加之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已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使青年陷入迷茫。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温家宝总理说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更是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相互配合,教师在实施过程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道德教育 从古至今,讲道德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它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育人的基本方向。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实施的。在此过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同时还要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浅谈史铁生散文的生命意识 姓名:廖晨学号:12228135 班级:122281 专业:工商管理 【摘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这是史铁生对生命过程的价值的总结,而这过程又必须是“残缺”的,因为苦难成为人生之必要,欲望成为人生之必需,抗争成为人生之必然。惟如此,生命才能由被动而主动,由痛苦而快乐,由磨难而幸福。史铁生的“残缺观”在对人类生命的考察和追问中凸显着生命的演变过程,生命的“残缺”正是生命过程重要性的体现。 【关键词】:史铁生;散文;生命意识; 1.引言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独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史铁生作品集》等。他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史铁生那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藉和积极的勉励。 2.对生命意识的思索 在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与哲学的发展过程可说是同步的。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曾说:“一个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个供玩乐的艺人”。[1]史铁生以其特有的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文风,敏感而博大的心胸闪耀出深邃而澄明的智慧之光,以最真诚的语言逼近哲学,成为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2]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一、直面生与死“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3]这是人所具有的三种根本困境之一。求生避死是所有生物共同的本能,但动物没有死亡意识,惟有人清醒地意识到死亡的意义。但当死亡离我们感觉很遥远时我们可能会淡化它,甚至漠视它。当“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突然残废了双腿,对于21岁的史铁生来说,是跌入了黑暗的地狱,生活将一个不容逃避的“生与死”的问题非常冷酷的摆在了他的面前,死亡向他展开了美丽的诱惑。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的送到了轮椅上。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追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可是命运却给他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顾着老黑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史铁生

作文备考人物素材——史铁生 孤独的朝圣者——史铁生 学习目标: 1.诵读《我与地坛》的精彩语句,揣摩并积累语言; 2.从课内走到课外,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丰富其情感底蕴; 3.掌握并运用素材积累法,使写作不仅新颖而且有深度厚度。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素材积累法,使写作不仅新颖而且有深度厚度。 教学课时: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世界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 每个人正是靠着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精神传统的, 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 史铁生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他不单单只是你们笔下素材“坚强”的代名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走进史铁生 1.生平简介: 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人; 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 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2.名字涵义:“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易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的心魂,看这心魄的可能与去向。” 3.生活状态: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 当生病越来越成专业时,透析开始占去一星期中的3天时间和越来越多的力气。剩下的4天,每天也就能写两三个小时。即使这样,史铁生还是在4年里写出了十几万字的《病隙碎笔》。 三、走进《我与地坛》,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他对痛苦的体验 明确:(“痛苦”分两个层面,一层面是自身的痛苦:“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另一层面是来自于亲人的痛苦:“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怕自己配不上我所遭受的痛苦。史铁生之所以伟大,就因为他对痛苦的体验和把握,进而直接地体验和把握到了生命的本质。有位哲人说: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痛苦联结着生活和生命,它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痛苦无论多和少,大家都一样无法超越它,必须经历它。痛苦是一本书,研究它,体味它,咀嚼它,会有诸多独特的感觉。痛苦是深沉的土地,它孕育着生命,感染着灵魂。在痛苦里,我们认识了这纷繁的世界。) 2.他与地坛的对话 明确:(“地坛”分为两个层面:一层面是地坛的景: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着生机)“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另一层面是地坛的人:一对老人、爱唱歌的小伙子、最有天赋的长跑家、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 正是在生命的低谷之中,史铁生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卑微,才会重新打量生命,才会获得这样低的视角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新课程的改革,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增添了不少亮丽的风景,但我们以审视的眼光理性地思考一下我们的课堂,总感到我们课堂人文关怀的气息还不浓,这也是阻碍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一个瓶颈。所以,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现状 理解“人文关怀”,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一个是“人”,一个是“文”。所谓“人”,就是要关心人,第一是关心人现实的生存状态,第二是关心人未来的发展空间,核心是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所谓“文”(文化和文明),就是要关心“文”,第一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延续,第二是关心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怎么发展,也就是重视与发展人的文化。由此,人文关怀应该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阅历经验与智慧精神即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

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高尚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生活与生存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来进行。那么,我们课堂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将研究的视角锁定在课堂,华南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提出有效教学呼唤决战课堂,华南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等都提出了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和生命课堂的理念,这对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不管是专家、教授的有效教学观点还是生命课堂的理念,应该说都包含着通过课堂这一主阵地来实现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人文关怀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位数学老师在课上发现一位同学的头一直低着,手里还在不停地写着什么,他轻轻地走到他的身边,发现他在开信封,旁边还有一张他的照片,这位老师顿时火冒三丈,脱口而出:“好啊,你不好好听课,却给女同学写信寄照片,看我怎么治你。”他二话没说,就把信封和照片撕了,还把 这位同学赶出了教室。事后才知道原委,因为远在老家的奶奶很想念自己的孙子,所以这位同学准备把刚拍好的照片趁中午吃饭的时候去寄,生怕中午的时间来不及,所以就偷偷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 生命意义的探索——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当代作家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在陕西插队时因双腿瘫痪后回京,开始文学创作。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注定了他文字的独特。他的文字注入了大量自身的精神情感,对生命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理性思考,是生命的苦难与自我救赎的坚毅信念。 2010 年12月31日史铁生逝世。我对他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初中课本上的《我与地坛》。但这一切在当时离我太遥远了。但这次重读他的作品我又被他深深地打动了,不仅是因为他的写作风格,他的精神情感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死亡对于史铁生来说并不陌生。失去双腿后的的他无数次思考过死亡,在无数个白天黑夜。他也用文字谈论死,但那必然只是他无限的思考中极其有限的一小部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史铁生关于死的论述中被引述最多的一句,出自他1991年成稿的《我与地坛》。 在《我与地坛》中的许多句子让我记忆深刻。“先别死去,再试着活一活看。”这句话仿佛是史铁生多年来的心境写照。如果能感同身受的想一想,一个青年在大好年华时双腿残废是一件让人多么绝望的事,一时间所有生活都会难以适应,自己成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废人”

只能靠自己的母亲照顾自己,人生除了绝望还是绝望,往后的日子就好像一个无底洞,怎么望也望不见希望。所以史铁生一开始也是长期的禁锢自己,他每天去地坛却不与旁人交流,他心里什么都明白,却连他的母亲也不愿接近。后来他母亲离开了,他也因此而后悔,他的母亲没能看到他的成就。“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正如他自己所写的文字,他仿佛在与自我的纠结中一次次地坚持下来,有些话他也终是说不出来,这也许正可以视作为一个男人的坚毅吧。 《我与地坛》这本书是热爱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的热爱,他就不会发现地坛的内在魅力; 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他就无法数年坚持观察地坛的变迁和每一位进出地坛人的特点。一个人,只有对生活充满热爱,才会那么细致地观察一切,感悟出人生。史铁生用文字淡化痛苦,走出了人生的痛境,也影响了后来的我们。 史铁生美丽而浪漫的文字所潜藏的关于死亡的思考,那些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洞察生死、包容一切的宽厚,都是病痛赋予他的。但如果不是史铁生本身的才华与个性,那世间不过也只是多了一个被病痛折磨的倒霉的普通人而已。我想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各种各样的不遂人意,会失去很多,但坚持下去,就像

苦难中的生命意识_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2009年4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p r,2009  第31卷第2期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131No12 苦难中的生命意识 ———浅论史铁生小说中的生命意识 姬绪进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史铁生是一个经历了种种苦难的当代作家,他用手中的笔不断地书写着、歌唱着苦难,用苦难谱写了一首首激扬的旋律。苦难的生命体验是他生命历程中最主要的一座丰碑,他用沉重压抑的笔墨描绘了一个残疾的世界,一个个苦难的生命里程,用他对苦难的理解来解读生命的意义,最终找到人生的精神解脱: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在于过程。 关键词:史铁生;生命意识;当代小说;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Ⅰ20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975(2009)02—0096—05 收稿日期:2009—01—21 作者简介:姬绪进﹙1982—﹚,男,陕西子洲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生命从苦难开始,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诞生灵魂的歌声。 ———路遥“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1]史铁生总是平静地,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生命相关的消息。他在残疾的打击下,在死的诱惑下,经过苦苦的挣扎,最终走了出来,并认识到人类共有的困境,透析了生命,升华了死亡。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作家,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多了一辆轮椅车,少了一双健康的腿。这个“特别的礼物”出现在他21岁那一年,身体的残疾把他永远送到了轮椅上。那时的他,正是血气方刚、生机勃勃的年龄,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渴望与探求,想去创造、去追求他所喜欢的东西。可是命运却给他了一个“特殊的安排与照顾”,他在延安清平湾插队的日子里,虽然感到腰腿疼,但并没有在意,仍然起早摸黑地给队里喂牛,精心照料着老黑牛与红键牛。没想到,腰腿的疼痛竟成了他的克星,使“喂牛”竟成了他生命中永久的回忆。他在最爱动的时候,被困在了轮椅上,这是怎样的灾难,又是何等的残酷。在刚开始的日子里,他不相信这是真的,不相信自己将要在轮椅上度过还没有真正开始的人生。他还存着一丝希望,积极配合治疗,甘愿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洗、敷、熏、炙”,“最后一回,我的胯部被熏成了烫伤”[1]。 然而,无论怎么努力,他都难逃厄运的魔爪,当科学的诊断最终无情地宣布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徒劳的,他拼命捶打着自己失去知觉的双腿,多么希望这是一场噩梦,但现实依旧是现实,他不得不离开那个游刃有余的世界,呆在一个他原本一无所知的世界中去。在突如其来的厄运的打击之后,人就会丧失思想的能力,他对这“特殊照顾”的回报就是强烈的诅咒,他“自卑”、“感伤”,“死”的问题连想都不用想,就自动弹了出来,将他紧紧的抓住。然而,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目的。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我们必须使生命具有更高的意义,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建立起一些永恒的东西。生命中最好的景致有时并不是用浓墨重彩描绘而成的,它也许只是一个淡淡的足迹,但它深藏在我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裹在层层的重负之下。史铁生用这种生命意识铸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 一、苦难的宿命 史铁生在苦苦的挣扎中,首先便遇到了自卑的纠缠。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给自卑下过一个著名定义:“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绪”。[2]那么,所谓“自卑情结”实质上也就是一个人的无能为力感,即他所面临的处境及困难程度远 69

史铁生读后感

史铁生读后感 圣人或许可以看透尘世,而纵使是史铁生,在鬼门关中游走过几回,并在命运面前勇敢站起,尚不敢自诩圣人。我们,平凡的沙子,更不敢称圣人。 我们不是圣人,没有圣人的宽阔胸襟,欲望驱使我们贪婪地追求,贪婪地想占有一切美好与幸福,因而更恐惧失去。以至于失去后,留下的尽是痛苦甚至绝望,却不曾体味我们拥有的美好。 “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歪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 --------《病隙碎笔·之一》 我们总是这样,不断的为失去的而悲伤,又发觉我们也在不断的失去,却没注意我们也在幸福地获得中。在我们还在为上一次失去而伤痛时,其实我们正幸福地拥有现在,而此刻的幸福总要等到再次失去是才格外强烈…… 在面对失去时,我们将面临两种选择,一者,继续为现在的失去而痛苦,二者,珍惜现在的幸福,很显然,相同的

境遇下,后者更明智。(当然,如果有人愿意选择前者,我们尊重他的选择,这是他的权利,或许他就是想要体味这一痛苦的过程。)所以,别总抱怨上帝,“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与拥有,失去相似。拥有现在便是生,失去生命便是死。与其日日夜夜恐惧死这一结果的降临,不如享受自己正拥有的生这一过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在最狂妄的年纪,上帝直接在史铁生那条娇嫩的脊髓上做了手脚,他失去了奔跑的权利,而上帝并未饶过这条脆弱的生命,接踵而来的是肾的近乎罢工……上帝的导演让他离死亡比我们近了一大步,他也曾迷惘,他也曾绝望,但在爱的延迟下,他终实现了“铁生”,活了下来,并勇敢的活了下来。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用笔,不,是用心告诉世人,生与死,不过是轻轻地来,轻轻地走。无须恐惧,不必拖延。这生的时间和死的时刻我们无法掌控,而这生的过程和死的态度却紧握在我们手中。而后,他不再迷惘,不再绝望,他撞

话题作文感悟史铁生

话题作文?感悟史铁生?写作指导及范文 一、文题展示: 史铁生,于12月30日下午16点突发脑溢血,之后经抢救无效,于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去世。作家史铁生遽然离世,几乎成了2011年这个元旦最为重大的公共文化事件,众声同悲,我们恍若失去一个极亲近的人。他的离去,让我们反思,原来在喧嚣的尘世中一直有这么一个人,原来在我们心里也一直有这么一个人,原来他的离去会带来一个如此巨大的空白,无法填补。史铁生身患残疾,长期被病痛所折磨,面对病痛,他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史铁生通过对生命本体的思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即文学创作之路,并且也为之不断地坚持。 请你阅读史铁生的相关作品并以?感悟史铁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二、写作指导: 学生作文很容易陷入到对史铁生生平的介绍,或者仅仅是对史铁生精神的赞美,如此,就可能偏离了作文的要求。因此,在学生作文之前,我发放了关于史铁生的有关资料(史铁生生平介绍、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以及有关作家对史铁生的评价),让学生先走近史铁生从而?感悟?史铁生。 史铁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已然存在于当世,他的文学成就不容臵疑。不过,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史铁生留存给我们的精神意义。因此,感悟史铁生,要重在?感悟?,或者,我们要?感悟?史铁生的?感悟?。

二十一岁那年,正是青春勃发的史铁生,突然被一场灾难所击倒,从此他陷入了痛苦绝望的深渊,几乎丧失生存的勇气。然而经过痛苦的精神探索和人生感悟,他终于从深渊中走出来,越过一道道思想障碍,直至登上精神高地,从此活得热烈而辉煌。史铁生从接受苦难到理解苦难最后超越苦难的过程以及他对生命本体的思考应该是我们作文重点所在。 三、相关资料: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扶轮问路》《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我的德育论文

04年毕业我的德育论文 四年的时光在转身间逝去。当我再转身回首这四年的一切,却是一脸的茫然。不知该怎么说,从何说起。想想这四年仿佛什么都没有,可又好象有许多的话充斥在胸口。 四年前我从一个农家小院背着一身行囊怀揣亲朋好友凑的4700快钱以一个转科生的身份走进我们学校,刚走进校门的我感觉父母亲朋的钱来之不易,应该好好学习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因此大一那段时光,在大家大部分在上网打CS,在宿舍看小说睡觉,玩的时候,我强迫自己去上自习(之所以说强迫,是因为我也想去玩),以至于在那段时间养成一个习惯,作业宁愿不做,不交,也不抄袭别人的尽量自己去解决,至少在大四以前这个习惯没有被打破。以后遇到专升本考试,也许与自己平时的努力有关,也许是老天的眷顾,我以第六名的成绩考入平价生行列(当时平价只召9人,非平价要交6900的,而平价只交3600),以前以为提到这一切是在炫耀,我现在在为自己自豪,那段时间的努力终于有所收获,天道酬勤,后来又成功的申请并办理了助学贷款。现在想想,大学这四年我能这么扎实的走下来,全在大一那一年方方面面的努力了和设下的目标了。 大一暑假做火车回家,遇上测控03级的一位师姐,言谈中,她提到在我们测控这个专业学的课特别多,很多课全校也就我们自己有(后来我在一份报纸上看到,确实,测控是以前11个专业改制成的),所以四年下来,能不挂科的就是神了。当时我笑

着跟她说,我做一下这个神试试,她笑了笑。没想到不经意的一个愿望,今天回首竟然实现了,我不知道她当时的笑是不屑还是笑我出生牛犊不怕虎,反正鬼使神差的师姐那句话对我起了作用,每当自己学够了就想起那天她说的或我说的话,四年下来不但没挂科,还拿了一大堆奖学金证书。还记得大一暑假我从工地上回来时,给自己写计划书时,曾经有这几项:大学几年,我要过英语四六级(因为我听说找工作时这个比较重要),计算机要过三级(听说这个也比较重要)。后来到了大二,申报第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英语),想想过三级做什么,干脆搞点专业级的(同时,自己对计算机又比较感兴趣,也许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报了计算机的第二专业。这样一来,本来大二大三这段时间,我们测控专业的课就多,再加上计算机的课,我就更没时间出去玩了, 而班里或宿舍的活动大部分都集中周六周日,而我要上课,想想还是计算机比较有吸引力,就放弃玩,我们第二专业四方校区一共34人,平时上课人数到齐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时间是20左右,也只有考试人才到齐,我就这样坚持着一节一节的认真的一节不拉上下来了,一年以后我已成为34人中的佼佼者(其实大学前三年所有的课,我没逃过一次,即使到大四工作的这段时间,我也没逃过几节,因为我总感觉这机会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我喜欢上课喜欢听老师讲)。当时我们专业有人这样说:修计算机第二专业的都是疯子。现在想想,如果不是故意调侃,与实

《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

《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 近来读了《史铁生作品精选》后,感触颇深,这本书可谓是史铁生老先生毕生所作中的精选。全书有五个部分组成: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剧本卷,书信卷;更是精彩纷呈,不过最令我有所感触的便是散文卷了。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这是散文卷的小前言,更是作者对着从小生长的地方的眷恋的表达啊!其中的《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更是让我有所伤感。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的表达,《合欢树》篇符更是短小,却又强有力地表达出了母亲对作者的深切母爱。二十岁时,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他不知还能干些什么,最后确定了写作这一条道路,那时的母亲已不再年轻,头上也开始有了白头发可母亲却从未放弃过,更是将所有心思放于此。总找来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又或者是洗,敷,熏,灸;即便“我”已不再抱有希望。可结果还是那么残忍,上帝还是没有眷恋“我”更是再一次治疗中差点失去性命,母亲放弃了,当她发现了“我”在写小说时,就如要治疗“我”一样的充满希望……母亲在为“我”寻找工作时,种了一颗刚出土的“含羞草”,直到多年以后母亲才知道这是一颗合

欢树,很是高兴更觉得是个好兆头,现在的合欢树已经长得很高了,母亲却不在了…… 而合欢树不仅是一棵树,它是母亲对孩子能够幸福的寄托,是对孩子爱的表现!更透过这篇短小的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也更因为母亲这般细心的倾心的照顾,使他没有被这残忍的生活所打败,他勇敢的面对生活,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生活中的坎坷有时能摧毁人的心智,但有时也能给人华丽的转身。史铁生的破茧成蝶,他最感谢的人是给予合欢树生命的人—母亲,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的遗憾故意掩饰成平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思念化作无形的脚步,“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作者更从这告诉了我即便生活在困苦,在迷茫,我们也一定要坚强的站起,因为你的身后不只有你一个!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可这并不是打倒你的理由,因而我们要不断的加油,让为我们不断付出的父母能够休息一下吧,天下父母心,却又是最辛苦的……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最大的回报,让那些爱我们的人能够看见你也是知道的。不要像作者,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母亲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即便我们做不了太大的回报,但理解会是对他们爱的最好回应!

我眼中的史铁生作文

我眼中的史铁生作文 我眼中的史铁生作文(一) 每次读《我与地坛》感受都不同,但每次都能感受到他深刻的思考和着他的忧郁。 我总是惊叹,惊叹一个人竟能如此从容地面对生与死,也曾感喟,感喟他面对死的勇气;;不,是淡然。 他曾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我不知道他在思索这句话的时候,心底是否会有一丝悸动,但可以肯定,他是从容的。当生与死这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只在他两指之间时,我相信,他看到了永恒。 还记得第一次看这篇文章时,曾为他的母亲流泪,为她的车辙上重叠的脚印,为她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她是幸福的,虽然她在活着的时候,不曾从她儿子那得到一丝慰问的话语,但她却获得了来自她儿子永恒的铭刻。 “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对这句话,我是记忆犹新的。初读这句话时的我正处在叛逆期,总是不满于世上的不公,我甚至觉得可笑;;一个连健康身体都没有的人,竟会说“休论公道”。三年后的我重读这句话,似忽已有所领悟,但仍觉浅薄。是啊,凭我这颗尚且稚嫩的心怎能包容下这纷繁的社会,又怎能体味这箴言被后的沧桑。 “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他总是有所领悟地面对这个世界,

他在《病隙碎语》中曾借用过马丁;路德;金的一句话:“切莫用仇恨的苦酒来缓解热望自由的干渴”。面对困在轮椅上的双腿,他并没有消极地对待,而是用冷静的大脑来审视这个世界,他成功了。十五年的地坛生活赋予了他智慧的全部结晶,产生了他最现实的愿望,就是报答母亲的爱,地坛那亘古不变的守候仿佛只为了他;;这个将用思想照亮人类的心灵的使者。他从满园子的草木、小昆虫身上感受到生命的启示,人生思考激活了他顽强的生命力,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他是幸运的,他在失去躯体自由的同时,获得了一颗无限自由驰骋的心灵;他也是痛苦的,上帝只给了他一双仅够行走二十年的双腿,却还赠予他一颗智慧的心;;以承担世上的痛苦,不懈拼搏,成就了他辉煌的人生,他的哲理思索渗透了他意志的坚韧,生命的不屈。 很多时候,我总感觉他就在前面,于是我快速地奔跑,却依然那样远,那样远。的确,我相信很多时候,他在灵魂深处引领我们,他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无时无刻不撞击着我的灵魂。生活的一切苦闷在他面前似乎如此微不足道,他脸上始终如一的微笑总像是在提醒着我,生活中需要的是一份从容、坚持、守望、抗争。 我眼中的史铁生作文(二) 20岁前的史铁生我不了解,我了解的是20岁后的史铁生。20岁前的史铁生,我也是听他本人说的;20岁后的史铁生,是我朝夕相伴的。 史铁生是在20岁那年截瘫的。 20岁的时候,史铁生双腿瘫痪。20岁,是最狂妄的年龄,有抱

论_文子_德育思想

第17卷第6期2014年11月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17No.6 Nov.2014 doi:10.13582/j.cnki.1672-7835.2014.06.008 ■哲学思考 论《文子》德育思想① 樊建武 (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先秦道家重要著作《文子》搭建了道与万物之间的桥梁,描述了道具有“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五个特性,提出“仁义为本”是治国之基、德政之要,指出德育是个体“虚心返初”和推行德仁义礼、实施德政的前提和基础。《文子》认为德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体道、悟道、得道、行道具有“心小、志大、智圆、行方、能多、事少”特点的圣人,提出了“明道知权”“智能兼备”的人才标准和“不以小恶妨大美”评价原则,并基于“自然”阐述了“无为而治”“不言之教”的育化方法,主张个体要“养形修身”,以养神为主做到淡泊寡欲、致虚守静、柔弱谦卑、守精保真;以养形为次做到“节”“适”“和”“便”,形成了系统的德育思想体系,推动了中国德育思想逐步摆脱神秘而迈入理性轨道。 关键词:《文子》;德育思想;道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4)06-0044-06 On the Morality Education Thoughts in Wenzi FAN Jian-wu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710054,China) Abstract:Wenzi,the important work of the pre-Qin Taoism,builds a bridge between doctrines and all living things on the earth,describes that doctrines are characterized by“nihility,plainness,tranquility,gen-tleness and pure simplicity”,proposes that“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oriented”idea is both the base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nd the essence of benevolent ruling,and indicates that the morality education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bringing an individual's modesty back”,pursuing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and carrying out the benevolent ruling.Wenzi also states that the purpose of moral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he sa-ges who can experience,comprehend,acquire and practise the doctrines,characterized by“small heart,big ambition,great wisdom,good manners,many capabilities and few troubles”.It proposes the talent standard of “knowing the doctrines and understand the authority”and“having both wisdom and capabilities”,and the e-valuation principle of“possessing the virtues regardless of the tiny wickedness”.Based on the“nature”,it e-laborates the educational method of“governing by doing nothing that goes against the nature”and“setting an example with people's own conducts”,and advocates that an individual should“cultivate both body and mind”,i.e.giving priority to mind cultivation,people should show indifference to fame and wealth,seek modesty and peace,become gentle and humble,keep perfect and faithful,while giving minority to the body cultivation,people should reach the state with restraint,adequacy and convenience.All the above have helped to form the systematic morality education thought and to drive it to gradually get rid of mystery and to ①收稿日期:2014-06-20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3A084);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4Z71);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14Z68) 作者简介:樊建武(1973-),男,陕西丹凤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先秦德育思想史研究。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之三:边走边唱

读《史铁生散文集》有感之三:边走边唱 有些人不知不觉就走入他的生命了。 他忘不了孙姨,对,就是那个“特棒的老太太”。邻居们说,从来没听见她愁眉苦脸,她的屋里总能传来美妙的歌声。她是个幸福的人吧?她有三个孩子,一个女儿夭折。另外两个生了不治之症。很久以后才知晓,歌声是一种祈祷。歌声中我看见了一位母亲的泪水,那歌声是苦难的洗礼。这应是最最有力的歌声,饱含支撑生活的信念。 她不幸,但活得很幸福,至少,在他看来。 史铁生想起母亲就想起孙姨。想起自己的苦就想起孙姨受过的难。人都需要一个信念决心活下去,哪怕独自歌唱。 他的小说《命若琴弦》,陈凯歌把它拍成了电影,取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名字“边走边唱”。 师傅说:你只要弹断最后一根弦,就可以见到蓝天,星星和月亮。 于是盲童用一生寻求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剩下几根,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这种信念支持他爬过无数座山,走过无数次路。无数次感到过的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无数次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命若琴弦,虽然预知了生命的最终虚无,依然唱得明媚响亮。

这个像寓言一样的故事,告诉我史铁生活着的密码。 史铁生笑着对我说: 麦子,群山中的瞎子,就是我,也是你和他,面对这“无所谓哪儿来,也无所谓哪里去”的人生,还是选择边走边唱吧。 命若琴弦,边走边唱。这就是好好儿活。 我不知道那些太深的苦涩,需要怎样的精神去承受。我只知道,面对将来,我没有退避的理由,没有哀伤的借口。生命就是一场旅途,那就带着明媚的歌声向着远方行走。 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所以,麦子,活着,就是来看看人间的阳光的,学史铁生,带着笑,带着宽厚的心情,看窗前花开,北雁南飞,看生离死别,一面歌唱一面感恩。 “能够与我一同笑看”。 面对生命,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温柔的心情了。 本文作者:柯麦(微信公众号:语文的那些事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目录 1 引言 (1) 2 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 (2) 2.1 独特的人生 (2) 2.2 独特的感受 (2) 2.3 独特的作品 (3) 3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探析 (4) 3.1 对生命困境的追问 (4) 3.2 对生命困境的超越 (5) 4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表现 (5) 4.1 对命运的反抗 (6) 4.2 对灵魂的拯救 (6) 4.3 对幸福的追求 (7) 5 史铁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价值 (8) 5.1 人与人的关系 (8) 5.2 人与自然的关系 (9) 5.3 生命的终极认识 (10) 参考文献 (11)

论史铁生的生命意识 【摘要】史铁生,他的作品富含对生命本真的感悟及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研究他独特的人生,独特的作品,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他对生命困境的追问和超越,他对灵魂的救赎等等,都会使我们获益匪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都可以从史铁生的生命意识中得到体现,他对生命的终极认识更让我们对生命有不同以往的深刻认识。 【关键词】生命意识;灵魂救赎;终极关怀;终极认识 1、引言 史铁生,作为现当代作家,且不论他众多作品的文学价值如何,仅仅对生命本身的感悟,用文字为载体阐释的对宿命与生命意识的解读,就已无人可比拟。现当代作家,永远有他的一席之地,整个文学历史的长河中,他也是一朵不可或缺的浪花。他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接受命运安排的同时,也超越了命运。他是一个作家,一个历经苦难的作家,苦难不曾打败他,是他把苦难变成自己写作的素材,正视它,俯瞰它,进而战胜它。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作家,即使干着和无数普通人一样的工作,他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是因为他对生命、灵魂、生活本质的独特的意识及感悟。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人就对史铁生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做了解读,如胡山林的《生命意义的探寻——史铁生作品的中心意蕴》,2009年,杜正华发表的《困境与超越——论史铁生的生命哲学》等等,他们都是从史铁生的作品着手,解析他对生命的意识、灵魂的救赎、人类的终极关怀。从这个曾面上来说,无论从哲学、文学、美学、宗教学那个方面对史铁生进行研究,最终都会归结到对他生生命形态和人生价值的研究,他对人的内心有不可抗拒的关于人本性的召唤。很多人需要他的生命感悟来反省自身。 本文将从史铁生的生平及作品着手,探析他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体现在他的作品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人和事,通过对这种表现的

作文素材之史铁生

有关史铁生的作文素材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我以为新时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铁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达,也最真诚的一个典型。他是个残疾人,他曾几次为此而悲观欲自杀,但当他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 我尤其欣赏铁生释然面对苦难的大度彻悟。他说:“苦难消灭自然也就无可忧悲,但苦难消灭一切也就都灭。”所以,人是万不可追寻什么绝对的公平,永远的利益以及完全无忧无虑的所谓“幸福”的。没有无憾的人生——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记得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诗人用了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史铁生在这里也给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该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精彩作文片段: 观点:①心中绳索由我解 19岁本应是最狂傲的岁月,无情的上帝却夺去了他健美的双腿。仇恨、不满、愤懑和无奈充斥着他绝望的心。每天,轮椅便成为了家与地坛连接的质点。日出日落,四季交替,他用十几年的光阴思考,从地坛的一草一木、小虫飞鸟、来往路人中,他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渐渐解开了心中的绳索。“一沙一世界,一人一乾坤,何必执著于暂时的得于失欢快与痛苦!”史铁生如是说。十几岁的他给自己的心厚厚地包裹起来,用绳索束缚着。三十几岁的他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绳索。 ②摆渡自己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几轰然被击倒。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