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明代君臣冲突中士大夫的政治价值观

论明代君臣冲突中士大夫的政治价值观

论明代君臣冲突中士大夫的政治价值观
论明代君臣冲突中士大夫的政治价值观

第39卷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月V o l.39 N o.1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U n i v e r s i t y(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J a n.,2013

*

论明代君臣冲突中士大夫的政治价值观

李佳

(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在明代君臣冲突中,士大夫群体一再强调皇帝遵 礼 而为的必要性,力主皇帝亲行朝会二经筵二郊祀二庙祀这些常礼,又在先帝二后,太子礼遇问题上,力主皇帝不可将个人意愿凌驾于传统礼法之上三士大夫

群体以 礼 言 理 ,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展现出服膺于 理 的自觉,视自身为掌握 理 之解说权的政

治主体三理在君上观是明代士大夫群体意识形态中较为活跃的一种倾向,批评臣下谀君的声音或显二或隐,始

终存在着,对理在君上观的可能异化倾向及其泛滥构成一种制约三理在君上观的政治文化依据为民本观二法

祖观与君德观三从长时段视野下看,理在君上观构成支撑明初以降士风趋向张扬的一种重要资源,导引并触

动了以政治批评为核心之君臣冲突的发生三

关键词:礼;理;君臣冲突;士大夫;明代

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1-0140-06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具体于对各种仪程的规定,通过国家权力颁布为成文法,在中国古代社会,影响甚大三礼当与上古时期的宗教活动渊源甚深,此后,渐被注入了以儒家思想为要旨的气息,秦二汉以降, 为国以礼 的礼治思想成为国家文化精英阶层具有较大认同度的一种政治理念三在明代,发生了一些持续二激烈的君臣冲突,以臣下对皇帝的政治批评为核心,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 礼 的问题,如历朝士大夫一再批评皇帝荒废朝会二经筵之礼,不亲行郊二庙祭祀之礼,成化时,朝臣反对宪宗违礼改葬英宗嫡后,嘉靖朝 大礼议 ,万历朝国本之争等等三审察士大夫群体的谏诤言论,除 礼 之外, 理 亦为凸显的关键词三那么,在明代士大夫的观念中, 礼 与 理 二者关系如何?他们何以一再强调皇帝须依 礼 而为的必要性?士大夫的政治考量及其依据如何?这些问题属于士大夫政治价值观范畴,本文试做分析三

一二经筵二朝会二郊祀二庙祀:士大夫对皇帝不守常礼的批评在明代,尤其是仁二宣以后,皇帝多深居大内,不好见外臣,常常传免经筵二朝会之礼,于郊二庙之祭礼,亦遣官代行为常三武宗好出行,却以嬉游为多,世宗与神宗初年尚能亲行诸礼,然中年以后对朝讲二郊庙之事亦趋于懈怠三崇祯帝在位期间,君臣心之所系,多半在战和之事,于礼关注较少,与承平时期不同三总体来看,通明一代皇帝多不能力行朝讲二郊庙之礼,与之相对,士大夫群体一再疏谏皇帝当遵礼而为,此为明初以降几乎历朝有之的君臣冲突内容三

国初经筵无定日,或令文学侍从之臣讲说,亦无定所三正统初,始著为仪三 [1]卷52‘经筵“据‘明会典“载,正统以后所行经筵之礼,主要包括日讲仪二午讲仪,在讲读的日期二仪程等方面皆有规定三朝

*收稿日期:2012-08-10

作者简介:李佳,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三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2批面上资助 君臣冲突与明代政治文化研究 (2012M520664),项目负责人:李佳;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明朝国家祭祀的礼乐文化内涵与社会治理功能研究 (11C Z S016),

项目负责人:李媛三

会礼仪,则在洪武一朝已称详备,主要包括朔望仪二常朝仪二午朝仪等三在明代士大夫的语境中,常将经筵二朝会之礼并提,要求皇帝御常朝二勤经筵以通上下之情,其旨归在于导引皇帝重礼亲儒三弘治阁臣刘吉言: 经筵讲学,乃君上修德第一事,自古帝王崇儒敬道,必致重于斯三 [2]卷60,弘治五年二月庚申

孝宗在明代诸帝中是较为亲近儒臣的,然其在位期间,经筵之礼亦多罢不行三弘治十年,给事中叶绅言: 迩来经筵稀御,日讲不举,画工二琴士承恩于便殿,教坊杂剧呈技于左右,此圣学所以少怠也,乞罢斥之,而亲近儒臣三 [2]卷124,弘治十年四月丁亥在士大夫的观念中,经筵之礼虽为日常之事,如若皇帝久不行

之,其心渐与儒家之学疏离,则可能陷于异端三正德时,吏部尚书杨一清言: 至于经筵日讲,陛下嗣位之始,时常举行,近岁讲期甫临,辄闻报罢,劝讲之官殆为虚设,且一心之微,攻之者众,不游心于诗书理义,则放情于宴安逸乐,固其所也三 [3]卷87,正德七年五月辛酉嘉靖二十年(1541),御史杨爵批评世宗沉溺于斋醮,不朝不讲,疏云: 数年以来,朝仪间阙,经筵不御三 [4]卷246,嘉靖二十年二月丙寅万历时,首辅叶向高批评神

宗云: 朝二讲,常典也,而久辍矣三 [5]卷1‘郊坛雷火疏“士大夫积极劝导皇帝勤经筵,御朝会,这暗含着他们要

求皇帝亲近儒学,任用儒臣,冀望以儒家之礼治国的理路三因此,尚且不当简单地将士大夫此类政治批评归结为唯重形式主义,而不务实政,此中士大夫重礼之政治价值观,深值关注三

中国古人特重祭祀之礼,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6]卷3‘隐公三年至五年“三儒家推崇祭祀天二地二祖宗之礼,这具有超越于崇拜鬼神之外的现实政治考虑三在帝制框架内,唯皇帝才有资格举行祭祀天二地之礼,又以皇家庙礼将一般官民祭祀祖先之礼的隆重程度推向至极,皇权,乃至整个朝廷统治秩序的合法性,在举行祭礼的过程中获得了推而广之的积极宣示三在洪武时期,暨确定了一套内容相当繁杂的国家祀典规制,此后虽在一些环节有所更易,然由皇帝主持的郊二庙之礼始终是国家官方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郊礼一年一举,庙礼一年行五次,系之以孟春二孟夏二孟秋二孟冬四时,以及岁暮举行的大祫之礼三历朝士大夫一再要求皇帝亲行郊祀二庙祀之礼,反对皇帝常年派遣官员代行其事,此类君臣冲突在万历朝中期以后尤为凸显三万历二十一年(1593),都给事中张贞观言: 祀典关系甚重,日久遣代非宜三我太祖高皇帝制为‘祖训“一书,其款约十有二,而始于持守,继以严祀三谓凡祀天地二社稷二宗庙,精诚则感格,怠慢则祸生三故祭祀之时,皆当极其精诚,其风二云二雷二雨二山川等神亦必敬慎自祭,勿遣官代 祖宗一代之谋谟,实子孙万世之法守,列圣相承,罔或失坠三即我皇上御极以来,始何尝不兢祀事,后特以圣体违和,间有遣代耳,乃今则视遣代为固然三无论郊社之隔越,即太庙咫尺,犹尔矣三 [7]卷262,万历二十一年七月己未万历二十三年,御史区大伦言: 天者,百神之主,王者所从受命,郊之祭也三王者所以致其精之德,以上交于天,享必躬亲,故谓之郊三郊而遣代,则精诚隔塞,天与人不交,而非郊矣三 [7]卷292,万历二十三年十二月辛丑

通过以上言论可见,士大夫群体希望皇帝御经筵二亲郊庙,这类劝谏是以要求皇帝依礼行事为着眼点的三士大夫群体认为皇帝力行朝讲二郊庙之礼,不仅是朝廷中枢行政的重要环节,还是具有特定政治文化内涵的礼仪性事务,皇帝勤于政事,恭行诸礼,这对在场观礼的官员,以及形之文牍,口耳相传后,对整个官僚体系乃至于天下万民,将可能产生巨大的示范性效应三事实上,皇帝参与经筵二郊庙这类礼仪性活动,也许未必能取得改善为政之道的明显功效三但是,在士大夫的观念中,朝讲二郊庙之礼却具有超越于形式以外的意义,这些被一再陈说的意义,赋予朝讲二郊庙之礼这样一种地位,即使皇帝并不亲行诸礼,却不能任凭个人心意否定应该如此为之的正确性,证明这种正确性的 理 是由士大夫群体来解说二诠释的三随着士大夫群体对朝讲二郊庙等日常之礼的一再言说,他们与皇帝讲理的空间也随之日常化,从另一方面看,对这些日常之礼的持续性强调,也说明士大夫这一政治角色服膺于 理 的自觉三

二二嫡后祔陵二兴献王名号二国本:君臣 大礼 之争

在明代,常见士大夫群体就朝讲二郊庙之礼对皇帝展开政治批评的情形,然此类君臣冲突的激烈程度终究有限三通观明史可知,几次群臣 伏阙 相争的大规模君臣冲突亦与 礼 的问题密切相

关,如成化朝英宗嫡后钱氏葬地之争,嘉靖朝大礼议,万历朝国本之争三审察士大夫群体在这些冲突过程中据 礼 成 理 ,积极抗争的情况如下三

(一)成化朝英宗嫡后祔陵礼之争

成化初年,宪宗迫于生母周后之命,在英宗嫡后钱氏依礼祔陵的问题上迟疑不决,此事引发群臣的一致反对三礼部尚书姚夔率领百官抗争,疏云: 天下之大,万世亦将有言之,岂能保其终无据理改而从正者乎? [8]卷8‘伏阙“古人尊天,在明人的语境中,常见以是否合于天理来作为判断事之是非的情形,在姚夔看来,天理不系于君心,而系于人心,皇帝虽位尊,然若不从 礼 行事,有违于 理 ,终不能被后世认可三阁臣彭时等人言: 此古今不易之理三 [9]卷55,成化四年六月丙辰给事中毛弘直接参加了当时旨在要求宪宗如礼安葬钱后的 伏阙 活动,他说: 今日幸朝廷不失伦,虽死何憾!不然致他日宗社不安,虽举族死亦何益耶! [10]卷8‘成化戊子六月二十六日纪时事“通过毛弘的言论可见,他之所以参加 伏阙 抗争,意在使 朝廷不失伦 ,此一 伦 字,当指向传统礼法,士大夫为维护礼法,不惜与皇帝发生冲突三给事中魏元等人则以朱熹天理节文说为喻,言: 仰惟慈懿皇太后之丧,廷臣所议合葬二祔庙之礼,其名正,其言顺,允合天理,克当人心,此万古不易之典三今陛下以为事有窒碍,欲于裕陵左右择地安葬,崇奉如礼三臣等闻孔子有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三夫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今欲置梓宫于他所,必将奉神主于别室,是于天理未安,人事不顺,以是葬祭为崇奉如礼,此臣等所未喻也三 [9]卷56,成化四年七月戊午翰林院学士柯全二国子监祭酒邢让等人言: 纵使皇太后(周后)意有不怿,陛下当念先帝,遵典礼为重,而于母后从义,不从命,可也三 [9]卷56,成化四年七月戊午通过上述言论可见,在士大夫的观念中,所推重的是 礼 ,他们不惜 伏阙 相争,要求宪宗如礼安葬钱后以从天理二人心三尤其是魏元等人,引据了朱熹关于 礼 与 理 相通的论说,这些言论反映出,抗争之臣之所以持守于 礼 ,乃是因为他们崇理政治价值观的导引,相对 理 而言,宪宗及其生母周后的个人意愿是次要的三

(二)嘉靖朝兴献王名号之争

武宗去世后,世宗由外藩继位,群臣与世宗争执生父兴献王的礼遇问题,杨廷和等人认为世宗当继孝宗之统,尊崇孝宗二武宗一系,世宗则认为当继兴献王之嗣,抬升本生父母所用礼仪的规格,本文的着眼点不在于讨论上述二说之是非,而是将君臣相争的言论置于 礼 与 理 的视角下加以审察,探求君臣双方对皇帝个人意愿之权威性的不同定位三

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世宗欲在生母兴献王妃的徽号中加入 皇 字, (杨廷和言) 若私厚于本生,略无异于所继,紊一代纲常,拂万世公论,臣等复隐忍不言,使陛下得罪祖宗,取谤后世 上曰: 卿等所言至意,朕已悉知,但哀哀之情不能自已,罔极之恩报亦无方,可承朕命,以表衷肠,慎无再拒,勉顺施行 [4]卷9,正德十六年十二月己丑三杨廷和得谕,回奏云: 仰惟圣孝固有不能以自已者,然于此有礼焉,虽君上有不得以自专者 若复欲加一 皇 字,而与孝庙二慈寿并焉,恐非尊无二上之义也三忌所后而重本生,任私恩而弃大义,臣等有不得辞其责者三 世宗复谕云: 卿等所言皆推大义,朕之所奉昊天至情,不必拘于史志,可为朕申明孝义,勉录皇号施行,庶安朕母子哀心三 [4]卷9,正德十六年十二月戊戌嘉靖元年(1522)三月,世宗谕下内阁,意欲在兴献王的册文中自称为 子 三杨廷和二蒋冕等人合疏言: 臣等稽经考古,不敢曲从,仍以原拟册文封进三 三日后,世宗再次派遣司礼监官到内阁宣谕: 兴献帝册文还宜称 孝子 三 杨廷和诸臣持守前议,力请世宗 勉从正礼 ,世宗不报[4]卷12,嘉靖元年三月辛亥三嘉靖二年七月,世宗意欲用八佾乐舞为兴献王举行祭祀之礼,礼部侍郎贾咏疏言: 伏望收回成命,勿惮改更,使正统二本生两无所嫌,朝廷二王国等威有辨,庶皇上之纯孝无累,而臣等之责少塞矣三 世宗批复贾咏奏疏,云: 乐舞已定,宜设官管理,其祭服二祭器二舞生二斋郎,各令所司备之三 [4]卷29,嘉靖二年七月辛巳嘉靖三年二月,世宗意欲尊称兴献王为皇考,礼部尚书汪俊集合臣工73人联名上疏反对此事,疏中引程颐之语为论据, 盖宋程颐之议曰: 虽当专意于正统,岂得尽绝于私恩三故所继,主于大义;所生,存乎至情三至于名称,统绪所系,若其无别,斯乱大伦 三世宗批

复云: 朕奉承宗庙正统,大义岂敢有违,第本生至情,亦当兼尽,其再集议以闻三 [11]卷191‘汪俊传“嘉靖三年三月,世宗意欲在宫内设立献皇帝庙供奉兴献王,编修邹守益等人奏言: 礼者,所以正名二定分二别嫌二明微,以治政安君也三君失礼,则入于乱三臣失礼,则入于刑,不可不慎也三 [4]卷37,嘉靖三年三月己巳世宗览奏不悦,批评邹守益等人出位妄言三礼部尚书汪俊言: 圣心无穷,臣等敢不将顺,但于正统无嫌,乃为合礼三 [11]卷191‘汪俊传“礼部侍郎吴一鹏等人亦执奏,力主不可建庙,言: 臣等宁得罪陛下,不欲陛下失礼于天下后世三 世宗云: 朕起亲藩奉宗祀,岂敢违越?但本生皇考寝园,远在安陆,于卿等安乎?命下再四,尔等欺朕冲岁,党同执违,败父子之情,伤君臣之义,往且勿问,其奉先殿西室亟修葺,尽朕岁时追远之情三 [11]卷191‘吴一鹏传“蒋冕得世宗手谕后,再次上疏执奏,希望世宗 俯从公议 ,世宗批复: 朕自有处置三 [4]卷37,嘉靖三年三月癸巳嘉靖三年四月,礼部官员会同在朝文武群臣合疏,复言不当为兴献王在宫内建庙,世宗大怒,谕云: 仍执违者,罪无赦三 [4]卷38,嘉靖三年四月壬寅嘉靖三年七月,世宗意欲除去兴献帝二后徽号内的 本生 二字,阁臣毛纪二石珤合疏奏言: 宗庙之礼至重且大, 本生 二字尤为紧要,不宜轻有更易,愚诚虽切,未蒙俞允,兹者吏部尚书及翰林科道诸臣皆执论,以为非礼,此见人心之公,不可泯灭,非独臣等及诸臣之心为然,推之天下之心,亦有莫不然者三 世宗批复: 有旨三 [4]卷41,嘉靖三年七月丁丑群臣

伏阙 抗争后,世宗谕云: 朕嗣承大统,祗奉宗庙,尊崇大礼,自出朕心三 [11]卷191‘何孟春传“通过上述君臣双方在大礼议过程中的争执言论可见,抗争之臣一再言说之 礼 ,在时间线索上被推展到 万世纲常 二 万世公论 ,由 稽经考古 而得三在这部分士大夫看来,世宗的旨意合于 礼 ,则当从 天理 二 人心 而为,唯有如此, 皇上之心始安 ,这些士大夫并不以满足当下君主的个人愿望作为自身根本性的政治诉求三相对而言,世宗则多讲私情,暨 本生至情 二 母子哀心 二 父子之情 二 朕之所奉昊天至情 ,要求群臣 不必拘于史志 三君臣冲突初起时,世宗尚云 大义岂敢有违 ,嘉靖三年三月以后,世宗批复 仍执违者,罪无赦 ,所谓 仍执违者 ,补全应为 仍执违 朕 者,罪无赦 ,于此,可以看到世宗一步步将 朕 ,暨自己的意愿凌驾于 礼 之上,要求群臣无条件服从皇帝的意向,而非士大夫所执着之 理 三

(三)万历朝国本之争

在中国古代,册立太子向来被视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大事,太子别称为 国本 三在万历朝,士大夫群体一再要求神宗早日册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在朱常洛出阁受教二举行冠婚之礼二提高常洛生母恭妃二常洛元妃名号二丧仪规格,常洛元子请封等问题上与神宗发生许多争执三检讨士大夫群体的谏诤言论,所援引的依据主要为本朝祖制与前代事例三神宗无嫡子,朱常洛为庶长子,群臣要求册立皇长子为太子,首援‘皇明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之说三光禄寺寺丞朱维京言: 臣闻立嗣之道以嫡以长,此不但我朝祖制,即唐虞三代以来,有道之君孰能外之? [7]卷256,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壬午其次,本朝诸帝多在皇子幼年,即行册立太子之礼,此类事例亦常被士大夫所引据三首辅申时行言: 查得祖宗朝故事,宣宗以宣德三年立,英宗为皇太子时年二岁,宪宗以正统十一年立,孝宗为皇太子时年六岁,孝宗以弘治五年立武宗为皇太子,尚未周岁也三盖冢岁升储,所以明震器之重三冲年贻哲,所以端蒙养之功三成宪具存,昭然可考三 [7]卷171,万历十四年二月戊辰再次,与册立太子有关的前代朝廷兴衰事例亦多为士大夫所引据三阁臣王锡爵言: 自古早立太子,而早豫教者,莫如三代三而享国长久之主,亦惟三代为多 西汉之君惟文二宣最盛,而立太子最早三东汉惟明帝在位久,而立太子又最早三惟晚唐之君恶言储嗣,数世相传,不早立太子,而享年最短 皇上试取前史,虚心平气而观之,足知早建太子,上可弥根本之虑,下可贻支庶之安三 [12]奏草卷10‘备陈往事力劝册储疏“

通过上述言论可见,士大夫群体所引据之 礼 ,以先王之制为核心内容,主要指洪武时颁布的‘皇明祖训“,又推及历代帝王的训诫言辞二行止事例三祖训本寂静无声,亦非尽合于士大夫之政治诉求,然在经过有意识地拣选与解释后,成为用以约束当下皇帝任意而为的礼法根据,具有超越当下皇帝意愿的权威性三沈一贯就说: 夫礼法虽自王者定,而王者之身未尝顷刻违三夫法此礼二此法,其来已远,累朝遵行,无敢逾越三 [13]卷3‘冠婚揭帖“

综上所述,由皇室礼仪问题而起的君臣冲突,就其事件的一般意义而言,是君臣双方关于皇帝二皇室成员如何行礼问题发生的分歧,但从更深层次的层面来看,君臣所争之 礼 ,却指向君二臣双方关于 礼 的定位,暨 礼 对皇帝的约束力这一问题三上述三场君臣冲突情状激烈,其最值得关注的内涵就在于,君臣双方就皇帝个人意愿是否具有不受限制的最高决断权这一问题存在难以弥合的分歧三在皇帝一方,往往以其个人意愿为 礼 ,这实际上是在强调皇帝的意志具有高于 礼 的权威,君在 理 上,换言之皇帝要掌控 理 的解说权三在士大夫一方,则怀有以礼治民,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不断强调祖训二典制的重要性,力主皇帝法祖二重德,恪守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礼法,其实是在强调, 礼 相对于君主一时之私欲,具有被普遍认同的超越性三嘉靖时,阁臣杨廷和的话可作为上述观念的代表性言论,他说: 有礼焉,虽君上有不得以自专者三 [4]卷9,正德十六年十二月戊戌总体来看,士大夫的政治价值观,存有一内在线索,即认为礼与理相通,理在君上,自身为掌握理之解说权的政治主体三可见,士大夫这一政治角色重礼,不惜为此与皇帝发生激烈争执,是有其深远政治考虑的三在 礼 理 与皇帝意愿的关系这一问题上,他们自觉地持守理在君上观,该种政治价值观见于士大夫针对皇帝的政治批评言论,既是明代君臣冲突情状的反映,又事实上支撑并触动了这一过程的发生三

三二民本观二法祖观二君德观:理在君上政治价值观的依据

在明代的君臣冲突中, 礼 被抗争之情反复提及三皇帝高居社会上层,其身份尊贵至极,却亦受礼之约束,经筵二朝会二郊祀二庙祀等皆从属于皇帝当行之礼的制度范畴三至于嫡后祔陵礼二尊崇先帝礼二庶长子册封礼这些礼仪之事,则被士大夫在关乎天理人心的意义层面加以论说三在明代士大夫的观念中, 礼 与 理 二者相通,士大夫群体据 礼 成 理 ,强调皇帝位势虽尊,然亦应服从于 理 ,士大夫持守 礼 理 在皇帝权威之上的政治观念,那么,此种观念背后的政治文化依据如何?

第一,民本观三关于礼仪问题而起君臣冲突看似局限于皇室,或者关注点在皇帝个人行止,但其实朝臣的立意并不限于统治上层,而是展现出关注民间社会的价值取向三在成化朝反对宪宗改葬英宗嫡后的论说中,学士柯全二国子监祭酒邢让等人言: 此盖人伦之本,风化之原三 [9]卷56,成化四年七月戊午此中 风化 二字显现出这样一种担忧,暨宪宗若不依礼而行,可能导致民间风气流变三在嘉靖朝大礼议中,阁臣蒋冕等人联名疏言: 切念大礼关系万世纲常,四方观听,议之不可不详,处之不可不审,必上顺天理,下合人心三 [4]卷6,正德十六年九月丙子诸臣以 四方观听 为论据之辞,说明他们关于 礼 的考虑,不限于皇室三在明代士大夫对皇帝的政治批评中,常有 天下 二 四方 之语,虽指代不甚明确,但此中当有对藩王宗室,以至于对更大范围内普通民众的关注三在万历朝国本之争中,许多官员从朝廷与民间社会存有互动关系的层面展开立论,赵志皋言: 帝王之子,反不如士庶之家,不冠二不婚,成何礼度?天下后世能免讥议哉? [14]卷7‘再催请行大礼疏“吕坤言: 人君纲纪名分,与海内臣民共之三亲郡王二将军二中尉等宗室,公二侯二伯二指挥二千百户等官,天下奚啻数十万?非立嫡则立长,卑幼不得奸焉,此国家定制也三皇上废长立幼,亲郡王以下,皆欲废长立幼,封袭疏上,该部议覆,从之则天下相争无已时,不从则天子作法为口实三皇上者,天下王侯之式样也,式样一差,四海效尤,朝廷何以禁之? [15]卷1‘计安皇嗣疏“总体来看,在士大夫的观念中,皇帝举动牵涉天下,因此,他们对皇帝任私情二悖常礼的情状不免怀有深沉的忧虑,认为逾制推崇本生二延迟册立太子的做法长此行之,将可能动摇国家制度体系背后的伦理支撑三士大夫致力于使皇帝言行符合被普遍认同的政治理念,以此来主导朝廷在礼教层面对民间社会的正面示范作用三

第二,法祖观三在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向来有着尊古的理路,一代又一代士大夫将理想的政治系之于遥远而不可确证的夏二商二周三代,向慕古代贤王的教化之道三这种认识落实于现实政治活动中,就体现为一种期望当下君主法祖而为的劝导性要求,能否守礼被视为皇帝是否尊敬祖宗的重要尺度三本文不讨论法祖观的利弊问题,唯明其一点,即这种观念为士大夫展开针对皇帝的政治批评提供了支持三无论是三代,还是汉唐,还是本朝祖宗,最理想的 治世 总归是历史的,而非当

下的三因此,在士大夫看来,当下皇帝位势虽尊,其政治权威性却有其限度三孔子就说: 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三必有先也,言有兄也三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三 [16]卷9‘事君第十七“具体于君臣冲突情境中,士大夫群体屡言先王二祖宗,意在以历史积淀而来的礼法传统约束皇权三成化时,礼部尚书姚夔言: 天下者,祖宗之天下,皇上有祖宗之天下,当谨守祖宗之成法,我国家立法垂宪一本乎三纲五常之道,而议礼制度尤严三 [9]卷56,成化四年七月戊午正德时,御史蒋钦言: 今日之国家,乃祖宗之国家也三陛下苟重祖宗之国家,则听臣所奏三 [11]卷188‘蒋钦传“

第三,君德观三在儒家的政治哲学中,君主并不因位势崇高而具有外于道德约束的特权三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三 [17]卷2‘为政“主张统治者实行德治,此中当含有对统治者自身亦不能失德的要求三那么德与礼的关系如何呢?孔子说: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三 [17]卷2‘为政“朱熹注释该条云: 愚谓政者,为治之具三刑者,辅治之法三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三 [18]卷1‘为政第二“德被视为礼之本,君主行为有违于礼,则被认为失德三‘尚书“云: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三 [19]卷17‘蔡仲之命“在儒家士人的观念中,君主有德才会受到上天的眷顾,百姓的爱戴三因而在明代君臣冲突中,士大夫群体以近乎说教的方式反复告诫皇帝维持道德自律的必要性三皇权虽重,但表现为礼的德却处于高于君主权威的地位,重礼成德,往往是士大夫批评皇帝的出发点,并在政治文化层面构成约束皇权的根据三

四、结语

在明代君臣冲突中,士大夫据 礼 成 理 ,持守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三理在君上观的背后支撑为民本观二法祖观与君德观,这三种观念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近于公理的地位三士大夫在与皇帝论 礼 的过程中,追求实现自身关于崇 理 的价值观,他们对诸如朝讲这些日常之礼的强调,对先帝二后,太子礼遇问题的关注,甚至不惜 伏阙 相争,皆说明士大夫这一政治角色服膺于 理 的自觉,皇帝的个人意愿虽重,然在被士大夫视为不合于 礼 时,暨弱化甚至失去了合理性依据,要受到广泛的质疑三总体来看,理在君上的政治价值观在君臣冲突中被反复强调,是明代士大夫群体意识形态中较为活跃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构成支撑明初以降士风趋向张扬的重要内容,导引并促动了以政治批评为核心之君臣冲突的发生三

参考文献:

[1]申时行.明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明孝宗实录[M].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校印本.

[3]明武宗实录[M].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校印本.

[4]明世宗实录[M].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校印本.

[5]叶向高.纶扉奏草[M].续修四库全书本.

[6]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

[7]明神宗实录[M].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校印本.

[8]黄佐.翰林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9]明宪宗实录[M].台北: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校印本.

[10]贺钦.医闾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王锡爵.王文肃公全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13]沈一贯.敬事草[M].续修四库全书本.

[14]赵志皋.内阁奏题稿[M].续修四库全书本.

[15]吕坤.吕坤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6]孝经注疏[M].十三经注疏本.

[17]论语注疏[M].十三经注疏本.

[1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四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9]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

责任编辑张颖超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试题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黄智光 单位:青原区思源实验学校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政治)考试科目:思想教育教学论 考试分数: 2013年 12 月 25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试题 一、简答题(10×5) 1.为什么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与学 生是什么关系? 答:(1)、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通过教育而培养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的受传人,也是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对象。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学习的效果、教学的最终结果,都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学生的先天素质、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身心素质等,都对教学过程发生影响。 (2)、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相互结成团结、协作的关系。教学是一种传递和接受双向活动,学生是认识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器。所以,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为什么德育课要贯彻知行统一的原则? 答:知行统一不但是学习德育课的出发点,而且是落脚点。在知行关系当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不

“知”而“行”,会使“行”失去方向,走上违法乱纪、走上不道德的人生道路;但只“知”不“行”,“知”也就会失去意义。理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的:“求知与修养相结合,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而巨大的作用”。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呢?就是要求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边学习思想道德理论边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想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用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所学理论知识相一致,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3.学习力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它们与提高教学成绩有什么关 系? 答:学习力包括①、正确的学习理想和动机②、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③、持久的学习执着和意志力④、良好的学习实践能力⑤、科学的学习方法等五方面内容。 学习力是学生具有的和后天培养的,但主要是通过后天培育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改变学生自身精神状态和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核心力量对学习效果器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人生价值观是什么_总结完整版

《人生价值观是什么》 【精选总结一】 人生的思考:什么是人生价值观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好处。选取什么样的人生目的,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如何处理生命历程中个人与社会、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身与心、生与死等一系列矛盾,人们总是有所取舍、有所好恶,对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认同什么抵制什么,总会有必须的标准。人生价值就是人们从价值角度思考人生问题的根据。 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人生目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特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一个人自觉地追求着自我认定的人生目的,是因为他对自我选取的生活作了肯定的价值决定,认为这样的生活具有价值或者能够创造价值。回答怎样样的问题,即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决定为根据。 什么是人生价值观 塑造良好的人生价值观需要对世界、人性、社会、自我、欲望、爱等一些根本命题有深刻的理解,以下摘录自《重大人生启示录》,它能指引人们的价值观。 1 这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转折期,物质礼貌发展到这一步注定了整体的精神(信仰)缺失,灵魂空虚,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堕入虚无主义,只能沉浸在金钱物质欲望和肉体感官刺激中,有各种不安和痛苦。多少年轻人也失去了纯真的理想和纯美的感情。这绝不是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生命的杯具,而是任何一种生命在发展进程中注定的悲哀。 2 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爱,有坏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明白自我是谁,自我在做什么。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没有丑便没有美,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同样,我们总害怕死亡,而如果人真的能够永远活着,我想人们同样会像害怕死亡一样害怕永恒,或厌倦永恒。 3 人生就是由欲望不满足而痛苦和满足之后无趣这两者所构成。生命没有终极好处。不要轻易去否定。我们需要在最沉痛的世界观里重新审视当下总让我们痛苦的欲望。 人所执迷的欲望是如此虚妄、空洞、无聊,但我们却并不容易不去执迷它。人诞生在这个世界是被迫的,生来就有的俗世的道德与竞争意识注定了我们的不自由。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观是:生命的长度无需受制于肉体自然的衰败,它就应是受你的心灵、你的快乐的需要而去自主选取。 4 我们只需要一个我真爱的人和真爱我的人,在一齐,我们的人生便圆满了。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 的影响 ——— 皇全—— 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对当今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王翠婷张雅霖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04) 摘要: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悠久的历史中,不仅有文化的传承,也有政治制度的传承.虽然其问有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 替,可是有一些政治是一直延续着的,他不是在一成不变的延用到今天,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时的实际背景而加以变动.但是我国重伦 理政治,重礼仪道德,等级制度,尊君,重民养民的这些政治思想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在还是不曾改变的.这种政治思想也为当 代的政治发展做了一定的铺垫作用,促进了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关键词:伦理政治;道德;等级制度;重民思想 中图分类号:D6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92—01 我国传统的政治通常实行的是伦理政治,重视礼仪和道德.我国古汉 语中的"政"指国家的权力,制度,法令和秩序.政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 价值的设定.历史上"哀公问政"的典故中,政者正也,"正"就是指儒家倡 导的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就是爱与敬的道德设定."治"指管理,或实 现安定状态.治国安邦,治理百姓,天下大洽也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国 传统的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重点在于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 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 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 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一

,伦理政治对中国的影响 伦理政治就是政治与道德相互融合,包容,政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以 道德为_圭_导,以道德教化作为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以道德标准评价作为政治清明主要标志.我国把法治与道德视为对立,使道德停留在个人自觉,内省层面,缺乏外在强制约束力.传统的政治就是民刑不分,单独依靠 道德的约束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在当时,如果大权掌握在缺乏道德自省的人手里,那么就是空谈政治,就是统治者借助道德进行恶行的遮羞布. 当时的社会法律意识淡薄,人人以道德为标准去衡量一个的人对与错或好与坏,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标准,法律不是保护伞,不是宪法,不能保证百 姓的权益.设想一个没有法律的国家会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1.伦理政治的优点.例如,强调人道德自律,特别是统治者的内圣外 王,提升了整个民族的道德.但是要做到道德与法律的良好结合.这些 好的方面都为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现代我国在位的每 一 个领导人必须是要德才兼备的.像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是深受 人民爱戴的,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德行.这就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不变的 中国传统政治对中国当代政治的好的影响. 2.伦理政治的弊端.比如,法律意识淡薄.我国现代是一个依法治 国的国家,人们的法律意识也有所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地方,如偏远的,闭 塞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还保留着以前那种轻法重道的观念,他们仍认为道德是评论一切的标准.甚至是一个有道理权威的人可以代替法律部门 执法.有些人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们的道德行为被人们唾弃,因此, 他们就要被处罚.道德还是他们正确与错误的区分标准.这就是我国传 统政治对中国法律化的阻碍.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地 缘辽阔,公民的素质参差不齐,这种道德观太深人人心,还是给中国的法 律化带来了一些阻碍. 二,礼仪制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是维护皇权和整个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它 和封建法律交互为用,互相补充.至古以来就有"亲亲,尊尊,君臣父子"

高考政治真题汇编价值观人生观

1、(2008江苏政治卷7.政府机构改革是政治 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必然要求。这说明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D.经济基础 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2、(不定项(2008广东政治卷34.为了适应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3月国务院进行“大部制” 机构改革,形成“宽职能、大部分”的政府组织结构和 体制机制。这表明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态 C.机构臃肿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D.机构精简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完善 为世界奉献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是中国 人民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把庄严承诺和爱国热情化为奉献奥运、建设祖国的实际 行动,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回答20~21题。 3、(2008山东卷20.材料中“全中国人民的共 同心声”表明测站 A.庄严承诺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标志 B.投身实践 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奉献社会 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自我价值 4、(2008山东卷21.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 育盛会,也是一场世界文化盛会。假如你是一位奥运志 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 ①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做各国文化的弘扬者、建设者 ③尊重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 ④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08四川延考卷31.评价领导干部的业绩时,人们常说:“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句话强调的是 ①金奖、银奖,并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②获得夸奖和口碑,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④价值选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6、(2008天津卷25.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肖志国由一个儿时捕捉萤火虫、怀揣无限遐想 的孩子,历经求学苦读、艰辛探索,研发出第一代性能 稳定的蓄光型自发光材料,成为发光材料专家。他的发 明被誉为世界自发光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这给我们的启 示是 A.现实是理想的必然结果 B.现实是理想的发展方 向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在奋斗中变为现 实 7、(2008天津卷3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 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使我 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 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激发 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 历史性变化。黄健民的经历是改革开放以来普通百姓命 运变化的缩影。80年代初,他由农村来到沈阳,从擦皮鞋、做木工到摆服装摊,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且 积极为公益事业做贡献,并致力于维护“农民工”合法 权益,2007年他成为沈阳市第一位“农民工”人大代表。 ⑴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关系 的理解。(8分 8、(2008重庆卷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学毕业生李某自愿到农村工作。他从桑蚕丝的市 场需求出发,整合某村桑蚕养殖物资和人力资源,成立

浅谈人生价值与意义 ——思修论文

思修小论文 ——浅谈人生价值与意义 人生,即人的一生,它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从我们来,到我们去,不离不弃。一个人,他的一生,可能百年,也可能只有短短数十载。若探究一个人存在与否,即要看他的人生价值何在,及由此产生的意义。 这里,破陈出新,我想就此,从①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②为什么要实现及③人生价值和意义为何,来谈谈我的看法。(how←why←what)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从他慷慨激昂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他让他的人生燃烧出光彩,战争,病痛,并没有打倒他绽放人生的决心,而是更增添了他的勇气,战胜一切的勇气,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横空出世,昭示给世人:“保尔·柯察金”的人生或许短暂,但是他已经实现了它的价值,他短暂的人生并不是一张毫无意义的白纸,而是写满了他战胜病痛,战胜自己,坚强面对人生的故事。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想令他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时间的长短并不是他的制约条件,而关键在于他如何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是自己最大化的从这个世界吸取营养,并产出价值。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承受病痛的人,更加珍视他们的人生。众所周知,海伦·凯特从记事起就身处在一个黑色而没有声音的世界里,孤独、无助、彷徨,这就是她最初的人生,前进的风帆不知该驶向何方。但是,不甘平凡的海伦,她没有让她的人生变成一次毫无价值的旅程。她选择了前进的方向,用她的手,用她的心来感受这个世界,接受它的洗礼。她没有让自己一辈子都躲在没有光与声的角落里,她走出来了,她用她88个春秋完美地诠释了生命价值所在: 海伦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谈到:“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可能显出生命的价值。”因为病痛,她比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忧患意识,这很重要,可以说,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块基石。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正是因为缺乏忧患意识,我们常常将事情推到明日去做,日复一日,结果一事无成。但是换个角度,如果我们知道明天上帝就要带走我们,结果会怎样?今天的事情还能推到明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并没有将他们的人生价值最大化。所以说,我们必须明确,人生是一段有终点的旅途,如果我们希望抵达终点时,可以无憾,那么就必须尽自己最大可能的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谈到此,我想我已经表达了我对“如何是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即在一个人不可预期的人生里,如果他想他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那么他必须明确,时不我待,每一天都需要他奋斗,要尽己可能的获取知识,然后将其应用于这个世界,使得世界因他的存在,而有所改变。 有人一定会问,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做什么呢?每天衣食无忧,能吃能睡,好不惬意。诚然,这样的生活看似舒服,但是这和地球上其他生物(譬如说猪)又有什么区别呢?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必有其独到之处,而这即是这个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所在。 不由想到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18岁之前,温尼的生活正是出于无所事事,整日玩乐的状态。但是,18岁那年,他的父亲辞世了,那个严厉、令他敬重的父亲离开了。《丘吉尔传》中写道:“温尼手扶在窗框上,看着屋内被家人围着,生命垂危的父亲,他沉默着,泪水隐隐地噙在眼中,那一刻,他似乎看到了日后的自己,可是,他能够像父亲那样带着荣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学科教学论名词解释 德育: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化为学 生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 课程: 狭义:指有计划的系统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教学科目的集合,具体地讲,就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所规定和表达的内容 广义: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中介和手段,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科目、教学内容范围、教学程序、教学活动等的规划设计,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和经验 显课程: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学校的正规教学内容和 教育教学目标 隐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 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教育影响的教育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的知 识、能力、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素质发展的规格性要求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实施过程,即教学双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中介所进行的双边活 动的全过程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 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获得身心发展的过 程 说课的含义:是在备课后或评课前,由授课老师运用口头语言 向其他老师或教研人员述说课堂教学设计情况的一种教研活动 形式 教学方法: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教学 方式、途径和手段 情境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创设特

定的情感氛围与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 教学艺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为取得教书育人的最佳效果,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艺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方式 态势语言:教师利用表情、动作等身体语言,辅助口头语言传递教学信息和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 课程结构: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

谈谈我的人生价值观

精心整理 谈谈我的人生价值观 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如今,80后的我们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对人生的价值观已经有了一个较成熟的概念,年少时,我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生活的一种极致,现在,我们认为勇于承担、敢于追求,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何谓人生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就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具体可分为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看法。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具体包括公 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人生要过得快乐,就一定要按照自己最高的价值标准过日子,每当你能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内心就会充满欢乐。 首先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要追求幸福一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二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三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人的一生应当是不断的快乐的积累才构成幸福。 其次选择高尚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 再次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快乐,最终取决于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活着干什么等。一个人只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要在生活中有做为,就不会感到无聊,无聊最大的起因便是无所事事,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充实自己的人生,让生活更丰富多彩一些。 生活是人的实在的生活流逝过程,是人们每日每刻活着的内容;而人生则是人们对这实在生活流程的主观感受,是人们对活着的内容的主观评价,因此,人人皆是先有生活而后有人生,人们活着是生活之事,而人们活得怎样则是人生大事。对于生活,我们有选择权,我们能够选择、改变平庸的生活。 张爱玲曾说生命就像一袭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作为现代大学生的我们,不仅要看到旗袍的华丽,更要看到虱子的丑态,这样才能时刻鞭策着自己往正确的人生方向上行走,也只有这样,才能越走越远。 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的旅行,有些人为了目标而拼命奋斗,而忽略了路上的风景,有些人由于太留恋路上的风景而止步不前,我们应该吸取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这样才不至于行走跑偏。如今,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必须从现在 精心整理

论中国政治未来的发展方向

论中国政治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分析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历史时期。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尤其是1840年~1945年这一个世纪的屈辱血泪史。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关键字】政治文明;封建统治;统治思想;发展方向;社会主义 【正文】 一、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政治文化极为深厚,历史发展的惯性非常大。从夏朝( 约公元前2070~1600年)开始到辛亥革命前,中国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 在统治思想方面,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繁荣期。其中春秋(公元前770 ~公元前476 年)战国(公元前475 ~公元前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不断涌现及各流派思想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之后二十多个世纪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在此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与文化两千余年。

高二政治实现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 1.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2.人的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需要依靠别人创造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因此,每个人理当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回报社会,满足他人。 (2)人的价值的另一个方面在于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社会和他人需要的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对自我的满足。 3.人的价值的评价。 既然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因而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而非索取了多少。而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4、价值观的含义。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5.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是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二是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在生活中,我们都要面对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选择正确,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选择错误,我们就会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6.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而言,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人们在面对公义和私利、生与死的冲突时作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幸福观、家庭观和恋爱观,也决定着人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基本态度、思维方式和行动结果。一个人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7、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2)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8.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的具体体现;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可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考试时间2020年1月4号 题型:填空题2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简述题15分教学设计 15分(高中哲学生活) 第一章思想政治学科原理论 第六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 思想政治课属于德育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第八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 ①完成基本理论教育 ②完成思想品德教育 ③完成各种能力教育 ④完成心里健康教育 第九节思想政治学科的基本范畴 ①教师与学生——中心范畴 ②教育与教学——中介范畴 ③传授与接受——手段范畴 ④内化与外化——成果范畴 ⑤理论与实践——性质范畴 第二章思想政治学科课程论 第一节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 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从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 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 从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三、新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①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②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③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④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⑤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⑥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第三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体系 教育目标——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阶段教学目标——年度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 情意目标(兴趣、意志、价值、情感) 能力目标(分析、评价、辨析、选择) 品德目标(政治、思想、品德) (课本P76图2-2)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分类 ①情意目标 ②知识目标 ③能力目标 ④品德目标 三、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 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第三章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论 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本质 ①教学过程是教师教授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统一 ②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③教学过程四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要素 ①教师 ②学生 ③教学内容 ④教学手段 ⑤教学环境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 教学三体论:教育者、受教育者、环境 主导主体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师生双主体论: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 师生复合主体论: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 主客体否定或“交互主体”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互主体性关系。 结论:教学过程要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学生的学习力 ①智力因素(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观察力)

人的价值取向 选择及问题

人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前提。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着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说明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价值取向:由单一的价值观向多元的价值观转化 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现代人不再轻易地、不假思索的迷信和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呈现出不同的理想信念、不同的道德水平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的超前与务实并存、人生目标的多样化与统一性交织在一起。他们有的信奉“人生价值”于个人奋斗,有的信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的信奉“金钱至上”,有的则信奉“合理的利己主义”。值得肯定的是面对着一个经济信息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当代人敢于冲破墨守成规的观念,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社会,敢于设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也应看到,如果不能理性地正确对待复杂的人生,无中心、无秩序的“多元型”人生价值,可能会导致无所适从,从而陷入困惑、迷茫和自我价值失落的境地。 2、价值选择: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 过去,人们对目标理想的追求一般表现为理想主义。而现在由于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较大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他们立足于现实,讲求实惠,由务虚向务实转变,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评价职业的主要参数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力、职业的稳定度等,这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 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 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 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研

浅谈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谈人生观和价值观 思修论文:浅谈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谈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本中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讲述的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系,也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给了我深刻的感触。接下来是我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要有正确的理解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人生观、什么是价值观。下面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般定义了。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义,不难看出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是紧密、不可分割的。它们就像两个连体婴儿,一生都是形影相伴的。 而且,古往今来人都没有停止过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探求的脚步。实践证明,科学价值观教育对人的成长作用重大。我们不能用事实真理取代价值真理,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仅有智慧和技能并不能给人带来尊严和幸福,人类有理由相信、完全可以把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传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在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下,已经把价值观教育摆到重要地位,各方面都在培

知识专题:人生价值观

【知识串讲】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地反映.社会存在地性质决定社会意识地性质,社会存在地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地变化.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地反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地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地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地具体表现. 二、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地反映.在一定地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地变化而变化. .价值观地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地评价就不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地导向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坚持正确价值观地指导.正确地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地规律,符合人类地根本利益. 三、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 .个人和社会.①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②个人是社会中地个人,个人地生存离不开社会,个人地发展需要社会提供条件.③社会是由个人组成地社会,社会地存在和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地自觉努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①个人活动对社会产生能动地影响,社会地发展要靠全体成员地自觉努力来实现.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地制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地关系,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地核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地调节作用.①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地价值取向.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地.③在新地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正确认识和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地内容及其关系.①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地责任和贡献,即个人地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地尊重和满足,即个人地自我价值.②人生价值地两个方面地关系:个人对社会地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地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地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地基本前提和条件.③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内容地要求:既要强调个人对社会地责任和贡献,也不能否认社会对个人地尊重和满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人生地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地贡献.①原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地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地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地可靠标志.②个人对社会地贡献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地统一,衡量一个人地人生价值既要看个人对社会地物质贡献,又要看个人对社会地精神贡献.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在实践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 ①充分利用有利地社会条件,努力改变不利条件.②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社会地关系,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在个人和社会地关系中实现和提高人生价值.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埋头实干,发扬百折不挠、不怕失败地顽强奋斗精神.④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⑤树立崇高理想,把远大地理想和现实地奋斗结合起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五、理想和现实 .理想是人生地奋斗目标.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地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地精神力量,是人生地精神支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是辨证统一地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地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班级:土研12级1班 任课教师:尹保红 学号:23 学生姓名:崔相东

日期:2012年11月25日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崔相东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包括丰富的内涵: 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 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 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环节在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治发展; 政治民主; 政治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 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的伟大创造, 又是需要在探索之中进一步定型和完善的过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强调: /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科学内涵和拓展路径, 坚定而又科学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是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定和迫切要求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在我国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既具有普遍意义, 又具有特殊要求。 第一, 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发展全局和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以及生态文明整体推进的过程。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四位一体整体格局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建设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证, 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提高,不可能建设起真正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 第二, 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顺利推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成功地解决了一个最重大问题, 这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的果断选择和不断拓展,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重大创造。在初步建构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架构的基础上, 当代中国另一个最重大问题更多地凸现在我们的面前,这就是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保护和调动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积极性,确保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社会健康有序发展。这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之路。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随着经济社会

高三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三政治必修三知识点: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认识的目的是用理性的认识去指导实践,获得物质成果。 2、*与假象都是事物的现象,都表现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所不同的是*是事物本质的如实表现,假象是本质的歪曲表现。由于都是客观的,因此*与假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认识的深化是指认识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或由一个层次进到另一个层次。认识的扩展是指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中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向前推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不断向前推移,或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4、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肤浅向深入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无限反复。每次反复都使认识进入比较高一级的领域。 5、要注意真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6、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作用。实践的决定作用与认识的反作用也是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 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社会意识反作用的两种表现。 ②科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促进作用的原因。 8、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矛盾和冲突要用集体主义来调节。 9、意识的反作用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与坚持集体主义是相通的。 10、个人的正当利益与个人主义含义不同,方向目的不同,对待个人利益的态度和把个人利益摆的地位不同,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也不同。 1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基础是生产关系)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