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网络暴力研究

网络暴力研究

网络暴力研究
网络暴力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2008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网络舆论暴力的传播学思考》

论文编号:学号:2008710030

姓名:黄舒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新闻指导老师:姜振宇

完成时间:成绩:

《网络舆论暴力的传播学思考》

摘要:本文从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入手/进一步分析网络传播的模式、“集合行为状态”、“沉默的螺旋”、“拟态环境”、意见领袖、受众心理、传统媒体责任这些因素与网络舆论暴力的关系。从而尝试着提出解决和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方法与途径,在维护网络舆论氛围和保持网络的开放自由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中国的互联网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传播学传统媒体

目录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 (1)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机制与根源 (1)

1网络传播的模式 (2)

2“集合行为状态”下“沉默的螺旋”彰显效应 (2)

3网络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下,意见领袖起推动作用 (3)

4网络空间的理性缺失以及受众心理 (3)

5传统媒体责任的缺失 (3)

三、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途径 (4)

1加强立法,推行实名制 (4)

2强化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和技术管理 (4)

3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网民自身道德建设 (4)

4传统媒体应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5)

四、结语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具有非凡潜力并且已经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网络媒介。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送信息,对话交流几乎不受限制。这些特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言论自由和社会民主;但也正是由于其自由难以掌控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步步升级,虚拟暴力已然演变为现实暴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的生活与权力。解决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网络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机制及其解决的途径进行探究。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

网络舆论暴力(Network media violence),这个名词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麦克卢汉给网络一轮暴力如此定义:1.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 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1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解释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体系下,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网络舆论暴力印象的范围不仅仅是个人,它可以波及至单位或者群体。其次,网络舆论暴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是简单的语言攻击。所以,网络舆论暴力应该在深入分析本国具体情况方能做出明确合理的界定。

网络舆论暴力问题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受关注应该是从“虐猫事件”开始,从“虐猫事件”到“铜须事件”再到“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从前几年的“周老虎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高管猥亵事件”,一直到“李庄案”,“69圣战”“李刚门事件”“小月月事件”,再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这些事件中,网民的许多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容许范围,演化成一种网络舆论暴力。从上述几个事件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方式也是越来越多,受害者既有个人也有单位,并且愈演愈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来,网络正在引领着全社会的关注力,这种关注力并不是简单的引领潮流,更是在酝酿着一种巨大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数以万计的网民利用“鼠标和键盘”作为武器,对他们认为不义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攻击。在这些谴责和攻击当中,有反对的声音,有理性的批评,但是也出现了用恶毒的言语进行人身攻击,制造舆论压力发起媒介审判,甚至动用“人肉收索”将事件主角身份公之于众,进而造成对受害者的正常生活的严重干扰,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舆论暴力现象。

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首先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事件由网民或者媒体揭发而引起网民的关注;然后就是传统媒体的介入,由于媒介“企业化单位,事业化管理”的双重属性,生存是其第一法则。经济效益成为媒体重点追求的点,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于媒介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纵容”甚至“怂恿”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直到最后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事件告一段落。许多人在事件后开始反思:实施网络舆论暴力仅仅是源于自身的正义感,或者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和宣泄,同时也不排除很多人是抱着娱乐,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情参与的。而却没有想到,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对被害者及其身边的家人朋友都造成了或轻或重的伤害,这其实是对他人的权利造成了严重的侵害,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根据以上分析,网络舆论暴力也许可以这样定义:网民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某个还未确定的事实发表带有攻击、侮辱的言论、公开宣布当事人隐私甚至不惜造谣,致使当事人名誉受损,现实生活受到侵扰,导致其正当的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行为。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机制与根源

1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 麦克卢汉精粹[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418

1网络传播的模式

网络传播是一个新型的传播模式,它的出现,为传播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免让我们大开眼界:以往的传播模式往往都比较单一,而网络传播则能够实现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不仅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同时还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并且网络传播是多层面的。传播学上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在最初阶段并没有多少交集。随着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这几类传播产生了很多交集,他们相互交叉并呈现出网状结构的特点,这种复杂的传播大大提升了传播学的理论深度。从这个网状结构可以看出,任何的节点都可以发布信息。也就是说,网络传播已经突破了传统人际传播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局限性,而是形成了多对多的新型传播模式,正如卢因所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这无疑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网络传播中的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现实中的群体通过网络来发展成员之间的关系,比如班级博客,单位QQ群等。一种是匿名的群体,即在这个群体里是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的,如BBS、社区、微博等。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匿名群体。这种群体的匿名性和流动性都决定了这种群体的稳定性不如现实中的群体,它给了成员高度的自由。人们通常能在群体中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它往往成为大量信息的集散地。2但是这种自由又使人们在讨论中对自己的言辞不加斟酌,对自己的言论缺乏责任感。侮辱谩骂,无端谴责和人身攻击等现象也就见怪不怪了。

2“集合行为状态”下“沉默的螺旋”彰显效应

集合行为,指的是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3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的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那么在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当中,这种集合行为时如何体现的呢?首先是结构性压力。中国的结构性压力在于:中国人的话语权和言论自由长期受到压抑。中国言论自由的发展在很长时间可以说是处于停滞状态,随着改革开放之后逐见其发展。互联网的到来及其飞速发展,为国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言论的平台,而这种由长期压抑到过度自由使得公众言论泛滥成灾,从而导致舆论暴力似乎在所难免。并且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公民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在参与公共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法律意识,这便很容易将自身的言论转化为非理性的讨论甚至是带有侮辱性质的发言和人身攻击。一旦有某些违反社会道德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很容易引起公民的情绪,一波波谴责浪潮接踵而至。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舆论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它的创始人诺依曼认为,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为避免陷入孤立状态,在表明观点之际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而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就会形成一个优势意见表明和“沉默”意见扩散的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最终产生“一边倒”现象。网民的集合行为在面对互联网随意的发布信息时,消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得不到验证的情况下,网民往往直接展开讨论,并且在部分网民和媒体的号召下进行道德审判和媒介审判,却往往不去考虑信息的真实性。这里并不排除有些理性的网民和媒体及时地发现问题,但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少数人的声音得不到认可,甚至会招来无端的攻击,在这种环境的压力下,这些人往往选择沉默。这样一来,一些真正属于正义的一方得不到伸张,而自认为是正义的一方的却失去了原本可能的正义立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而构成了网络舆论暴力。例如在“李刚门”事件当中,一些网友将李刚作为主角进行抨击,却忽视了肇事者李一帆和受害人家属,在各种网络空间中随处可见网友用“我爸是李刚”进行讽刺和挖苦。在此期间我们也看到,一些不知情的网友,只凭自己的片面理解就投身到讨伐队伍当中,肆无忌惮地发言发帖,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我爸是李刚”这五个字。这种跟风式、无意识的模仿对李刚本人以及受害者家人带来了莫大的伤害。对此,《南方周末》和《三联文化周刊》及时发现了问题,把新闻的报道重点放在了肇事者本人以及受害者家属上,但是,雷声不大雨点也小,效果微乎其微。这些现象都是来源于集合行为状态下的群体模仿机制和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彰显。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95-96页

3百度百科:集合行为https://www.sodocs.net/doc/2912414065.html,/view/1211261.htm

3网络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下,意见领袖起推动作用

网络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下,意见领袖起推动作用。“拟态环境”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新闻学者李普曼提出的著名理论,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广大的受众接受新闻媒介所精心编织和绘制的世界图景以及在这一图景背后对世界的理解、意义和想象。”4

在21 世纪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部分人甚至有离开了网络就仿佛与世界隔离一般的感受。在这样的环境下,“拟态”已不再是大众传媒的专利,新形式的“拟态环境”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形成。以往传统媒介“意见领袖”的作用逐渐被网络一件领袖所取代。曾有人提出网民构成的金字塔结构,即:“少量能提出实质性意见的,居于塔顶;顶帖、灌水专业户为中坚力量,构成塔身;散乱点击的占了大多数。是金字塔的底端。塔顶吸引人们视线,塔身和塔底则是点击率、回复数量的最大贡献者”。5在李庄案事件中,作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媒体和论坛“楼主”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闻媒体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方向,各大论坛的发帖和评论,都影响到其他网民对此事件的态度。

纵观“李庄案”事件,我们不难发现,使事件得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的正是新闻媒体和最初发帖的楼主,他们巧妙地利用了话语权,介绍李庄本人在案发前的种种不法行为,而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实,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案件本身的理性判断。这些所谓的网络意见领袖就是“李庄案”事件“拟态环境”的缔造者。网民在网络意见领袖不自觉的影响下,在缺乏理性思考下,轻率地加入对李庄的口诛笔伐队伍,对李庄进行“媒介审判”,影响了司法的公正。

4网络空间的理性缺失以及受众心理

信息的多元化传递并没有能够保障理性交流的实现,相反,网络开放式的结构缺乏必要和有效的约束控制,反而增添了这个虚拟空间无序失范的非理性色彩。6在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中,最初引发网民表达愿望的是出自于网民本身的正义感,这种动机是具有朴素的正义性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中的网民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在舆论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朴素的正义性往往被夸大、被扭曲。这种不理性的行为往往给别人造成莫大的伤害,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

在网络平台上,网民在论坛、博客或者是聊天室等网络公共空间都是以虚拟身份的形式出现。而正是由于这种方式的存在,是人们产生了以下几种心理:首先,人们可以放下现实的羁绊实话实说,更有甚者会胡说。网络的虚拟性以及缺乏相关的约束力,使得网民很少考虑到言论带来的社会评价和后果网络成为他们恣意宣泄个人情绪的渠道。其次,人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难免会有一种“英雄”情怀,都想着让自己受到别人的关注,采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是最有效的方式,从而各种偏激,猎奇、夸张的言语便应运而生;最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和社会中其他人的监督,个体行为便不能无所顾忌。但在网络上,网络用名和人格主体的可分离性强,具有隐蔽性。个体平时在现实生活中想做而不敢做、或者有所顾忌的,在网上就可依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行事。

对此,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3226 人参与)显示:主观上有恶意制裁别人的倾向62.6%,出口成“脏”者占57.4%,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公开其隐私56.8%,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54.3%,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48.2%,盲目跟随别人的意见44.8%。”7在这个调查中,网民能清楚地知道网名在发帖后者跟帖的过程当中,都带有一定的娱乐性以及“事不关己”的心态,这也是引发网络舆论暴力一个原因。

5传统媒体责任的缺失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媒介观发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相信在网络平台上,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媒介,产生重要的影响。似乎可以认为传统媒体已经不再是社会舆论的领头人,网民已经“翻

4时燕子: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的分析与批判[EB/OL].https://www.sodocs.net/doc/2912414065.html,/archiver,2007-7-12.

5王迅:从“铜须事件”看网民公共言论责任的缺失[J].记者摇篮,2006.10,35

6樊葵:《媒介崇拜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22页

7谢小亮:六成多网友认同主观恶意是网络暴民首要特征[A].中国青年报,2006-09-18.

身做主”——每一个公民都可以成为意见领袖。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错,但是随着近几年我国网络的发展,网络与传统媒体的结合,网络的确成为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源,却未曾想到传统媒体反过来也成为网络至关重要的信息源。传统媒体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不仅对信息的传播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更是扛起了网络舆论的大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媒体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的发起人。在网络舆论暴力的事件中,几乎所有的事件都经由传统媒体的报道,甚至有些事件的舆论是由传统媒体产生。在影响网民的价值观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在思考和批判网络舆论暴力时,也应当进行反思,网络作为媒体,其暴力因素不过是传统媒体的遗传变异而已。8传统媒体在标榜公平、公正、客观的同时,却没能很好的引导网络舆论,这是传统媒体责任的缺失。

三、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途径

1加强立法,推行实名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信息传播也已经开始与传统媒体展开激烈的斗争,但是政府对于网络的管理却一直不够。目前,我国虽然也经出台了《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互联网发展说带来的问题,但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直接针对新闻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这就使得受众、新闻从业者、新闻管理者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无法明确自身的责权关系,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从行业内部角度看,各级管理部门以及新闻媒介自定的规章制度良莠不齐,并且存在操作性不强,缺乏执行力的缺点。使得这种规定近乎成为一纸空文。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显得苍白无力。绝大多数的违背新闻伦理没有触犯法律,虽屡遭谴责,却也屡禁不止。同时,因责权无法律依据,所以新闻工作者在处理类似问题上面,往往犹豫不决,左右为难。不仅印象工作效率,并且容易滋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良心态。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逐步完善和实施各项法律法规,推行实名制,使网络舆论传播真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针对网络上新出现的不良现象,有必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来保护公民的相关权利,例如对待网络舆论暴力舆论现象中出现的侵权行为,应该制定相应法律并追究其法律责任。目前,微博已经开始推行网络后台实名制,这一做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是这种尝试势必会引起巨大反响,在一定程度上截止网络舆论暴力。

2强化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和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主要是要建立健全的网络监控系统。运用技术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对敏感和不良的网络信息进行封堵和监管。目前为止,网络监管已经能够实现后台运行程序监管,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在后台程序监管的同时,网络监管员可以直接对网络信息进行处理,进一步提升了网络的健康发展。需要提出的一点建议是:在对攻击性语言或者敏感性信息的删除的同时,应该通知信息的发布者并做出自己的解释,这是很多网站没有做到的地方。当然网络的技术管理这种做法是个双刃剑,网络本应该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开放的平台,实施网络监管有悖于网络自由开放的特性。但是笔者认为如今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民众素质还有待提高,适当地实施网络监管对于维护网络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其利的一面远远大于弊的一面,实施网络监管是有必要的。

3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网民自身道德建设

在很多西方国家,媒介素养在小学高中是作为一门课程供其中小学生来学习,所以外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没有像中国这么严重和频繁时有迹可循的。其实很多问题都是源于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当今的社会教育投入只占国民GDP百分之一点几的现象是很不正常的,政府应该加强教育投入,这是解决很多社会问题最好的办法。遗憾的是,我国的教育事业目前任重道远。对于网络舆论暴力而言,理性的思考是网民最需要的一个方面,网民应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对网络信息的解读和鉴别能力,不要人云亦云。网民们可以通过看

8长平:“网络舆论暴力来自传统媒体”,载《青年记者》2007年8月。

专业书籍,浏览专业学者的博客,查看主流媒体的网站等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政府部门则应该加强对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逐渐培养自律意识。在缺少道德规范的虚拟空间里,若网民不能依靠自律意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舆论暴力现象会继续出现。

4传统媒体应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媒体作为互联网上最权威的信息发布人,它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社会信息源,是网络各种舆论和话题的始作俑者。理应对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承担自己的一份责任。笔者在此对传统媒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在传播的几个层次中,大众传播无疑是能力最强、辐射面最广的。加强把关和信息控制,传统媒体首当其冲。传统媒体应提高敏感性,随时关注网络舆情,在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发生时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引导。其次,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具有非理性、从、情绪化的特征,传统媒体在参与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有责任给予理性的引导,调查事实真相,倾听多方声音,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②加强深度报道,培养网民理性思维。与网络相比,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等方面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报道深度却是网络所不及的。深度报道内容深刻,思考富于理性,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能够较为完整、全面地展示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给予正确的舆论导向,一定程度上减小网络上的过激行为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深度报道才是自身优势所在,只有保持这一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拓宽自己的生存空间,有力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结语

在互联网作为基本工具的今天,网络舆论暴力事件愈来愈频繁,并且越来越严重。任何一个焦点问题都有可能引起一场舆论狂潮。对于网络舆论暴力,一方面要提高公民自身的素质,加强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另一方面则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限制和规范。在目前的情况下,网络作为公民各抒己见,参与社会建设的一个平台。这对于长期受到言论限制的国民来说,显得弥足珍贵。网络对于网民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一段时间。网络舆论暴力现象是网络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这就需要网民正确看待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在维护网络舆论氛围和保持网络的开放自由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中国的互联网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⒈时燕子:李普曼“拟态环境”理论的分析与批判[EB/OL].https://www.sodocs.net/doc/2912414065.html,/archiver,2007-7-12;

⒉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3.6,17-2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⒊王迅:从“铜须事件”看网民公共言论责任的缺失[J].记者摇篮,2006.10,35;

⒋樊葵:《媒介崇拜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⒌谢小亮:六成多网友认同主观恶意是网络暴民首要特征[A].中国青年报,2006-09-18;

⒍长平:“网络舆论暴力来自传统媒体”,载《青年记者》2007年8月;

⒎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⒏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⒐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⒑张楠:“网络舆论暴力现象解读”,载《科教文汇》2008年4月;

2019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2019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根据20**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18岁以下的网民在互联网用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缓慢增加,在今年发布 的数据中,而10-19岁的网民占比从27.3%下降到26.0%。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咼,达到29.9%。不仅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家庭和学校也购买计算机供孩子学习电脑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在国内蔓延,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上网,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以及手机上网,从简单的收发邮件到制作网页,中小城市的青少年不仅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等,是我们开展这次调查的目的。 数据分析: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50%左右的初中学生家中有一台以及一台以上的电脑,这些学生家中的电脑90%联网;所有的学生都使用过 互联网。学生经常上网的场所在家中的初中生42注右,小学生30% 左右;在网吧上网初中生平均占了18%小学生占2.4%。家庭上网环境与上网场所呈现出正相关性,家中有宽带上网的学生有82%勺人经常在家中上网,只有18%^网吧上网;家中没有电脑或家里电脑没有联网的学生主要在学校或亲友家(74%)和网吧(23%)上网,2.8%的初中生和1.7%的小学生因为上网有逃课经历。样本整体呈现出上网的

频率并不高,平均只有9%勺学生几乎天天上网,12.7%的学生每周上网3-5次,31.4%的学生每周上网1-2次,46.9%禺尔上网。初一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网络游戏、聊天、在线听音乐和浏览网页;初二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在线听音乐、聊天、浏览网页和网络游戏;初三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浏览网页、在线听音乐、聊天和网络游戏;五年级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在线听音乐、聊天、浏览网页和网络游戏;六年级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浏览网页、在线听音乐、聊天和下载软件或文件;对于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会因为学习而减少上网(19.9%的学生担心上网会影响学习,39%勺初一学生、46%勺初二学生、57、4%勺初三学生、29%勺五年级学生、26.3%的六年级学生因为学习紧张而没时间上网),无论这种克制上网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最后有33%勺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几乎没什么影响,其他学生中认为有好的影响与坏的影响的学生比例是:初一(2 : 1)初二(1 : 2)初三(1 : 1)五年级(2.4 : 1)六年级(1 : 1)。75%勺初中生和88%勺小学生认为上网后,看课外书的时间没有变化,80%勺学生认为上网后,温习功课的时间没有什么变化。90%勺学生认为上网没有影响体育活动时间,88%勺学生睡眠没有受到影响。10%勺学生认为上网后与父母的交流减少了。家长对孩子上网坚决反对的初二最多(22%),其次为初一(13%), 初三(12.8),六年级(6.3%),五年级(2.2%)。80%勺家长对孩子上网要求正确使用,避免不健康东西;80%左右的学生有网友,35%勺学生上网后现实生活中朋友增多,65%上网后现实生活中朋友不变。

语言暴力研究

语言暴力研究 作者:陈禹风张毅楠赵敏刘子文 “语言暴力”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一个词汇,但是生活中的语言暴力早就困扰着人们,网络的快速发展同样使虚拟世界的语言暴力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语言暴力的研究,希望能进一步认识这种现象并找到合理的改善方法。 一、语言暴力的界定和语言暴力的重灾区 (一)语言暴力的界定 对于语言暴力,学者们给出过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语言暴力就是用不合逻辑和法律规范、欲通过不讲逻辑、不守法度的语言风暴,从而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孤立和剥夺他人的某种权利,对他人造成伤害。”也有这样的界定:“是以语言为武器进行人身攻击与生命摧残的暴烈现象,也可界定是暴力在语言的表现”;还有人描述为“使用嘲笑、侮辱、诽谤、诋毁、歧视、蔑视、恐吓等不文明的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这里第三条的定义更为人接受。西方学术界根据语言暴力的内容将其分为五类: (moderate Violence)含有轻微暴力内容;(mild sexual situations)含有轻微性爱内容;(mild coarse language)含有轻微粗俗语言;(suggestive dialogue)含有轻微暗示性的对话(通常谈论性方面)。 从上述的界定可以看出,学者们更强调语言暴力主要是言语内容具有暴力性质。但是,从对语言暴力“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这一点影响来看,形式上的语言霸权同样应该成为语言暴力研究的对象。语言暴力有更广的范畴,需要对其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区分。显性的语言暴力我们容易理解,即是一个人所用的语言在意义上的暴力指向明确,多以语言的攻击性强为体现。“骂”就是这样一种否定性语言的极端形式。而隐性的语言暴力其言语内容并没有攻击性,是形式上的精神摧残。比如《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了,他的喋喋不休使孙悟空双手抱头,大呼救命,更甚至使看守他的小妖自尽而亡。这类“语言暴力”中的“语言”内容没有暴力色彩,但说话者不顾听众反应,自顾自地表达,强聒不舍,令听者欲罢不能,取消倾诉和对话的可能。还有,隐性的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多在思维逻辑上动脑筋,所以更为隐蔽,较难察觉。 (二)语言暴力的重灾区 语言暴力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现象,可以根据其发生的场所、其程度性质以及接受对象、不同载体、不同行业分为不同的类型。需要重点了解的是语言暴力涉及的“重灾区”,这样

网络暴力调查结果报告

. 对网络暴力的调查报告【前言】次《中国互联39CNNIC)完成的第据201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亿,全年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截至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1253.2% 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共计新增网民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一种暴力形式,它是一类在网上发表具有“网视频的行为现象,人们习惯称之为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络暴力”。网络暴力能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约束、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网络暴力是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正文】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在于了解不同年龄的人群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和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探究正确网络用语的使用。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网络用户岁为中心的正态分布,网龄20之间,其中年龄以这部分人年龄在10-30 年都为6-10 三、调查方式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在上海市徐汇区美罗城地下一楼随机选择网民当场发卷填 100% 10份,回收率达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四、调查时间:日月42017年8 五、调查内容主要调查了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和对待网络暴力的态度。个问题。(见附一)问卷共向投资者提出了9 六、调查结果的填写者很少遭遇过的填写者有时遭遇过网络暴力,20%通过调查,70% 的人则没有遭遇过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而剩下的10%的人对于网络暴力的理解较肤浅,对于较严40%在这些受调查者中,有的人对于网络暴力非常理解。重的网络暴力行为认为理所当然;剩下60%的人在影50%100%的人选择举报,其中还有对于网络暴力的解决方法, 50%的人选择抓住对方纰漏给予打击。响轻微时选择置之不理,还有的人认为政府需颁布的人认为网络秩序需靠个人自觉,另有50%有50% 网络法律、网络维护者需加强监督。对于网络用语,网民一致认为,对于咒骂家人、本人的语言是令人讨厌的人承认,若喜爱的明星、作品等被拿来对比、贬低,自己都会70%的,另有非常生气。50%100%的人认为应该坚强,不能因此放弃生命,其中对于网络暴力,的人认为因网络暴力死去的40%对于因网络暴力死去的人为此感到可惜;另有的人认为网络暴人是对家人的不负责,太懦弱,十分谴责这种行为;剩下10% 力和自己无关。3 / 1 . 七、调查体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网民对于网络暴力持有排斥、谴责的态度,但有小部分网民对网络暴力的认识不够深切。那网络暴力有哪几种表现形式呢? 1、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 2、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 3、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现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在虚拟的网络上,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应对网络暴力,遇到小事情时置之不理,遇到大事情时可以选择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切记不可放弃生命,但对于已经逝世的人们,也不能冷嘲热讽。 网络秩序需要网民共同维护,不用脏字,不发布虚假信息,不讽刺等等,文明上网。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最新】

“傻猪”、“人渣”、“别给脸不要脸”、“你爸你妈是近亲结婚吧”、“换作我楼上跳下去算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老师在批评自己或者同学时使用过这样的语言。 但更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说,能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 就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状况,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随机对本市近30所中小学的3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年龄越小“受害”越烈:16%的小学生、5%的初中生、2%的高中生表示经常受到教师的语言暴力。语言暴力现象在小学中主要集中在高年级阶段。 尽管现代社会学生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但令人惊讶的是,72%的小学生、32%的初中生、52%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只有平均不到10%的学生选择“通过诉讼、向教委反映、投诉”等方式解决。 “小学生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的比例之所以高,跟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老师比较依赖、在心理还没有形成较深的权利意识等有关。”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说,“而中学生处于向成年过渡的年龄阶段,教育程度、心理、思维发展已经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自我保护的意识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也已经有了权利保护的意识。” 禁止教师语言暴力亟须法律依据。 一、调研时间 xxxx年xx月xx日下午 二、调研地点 xxxx图文快印 三、调研目的 通过对快印店的调研,了解数字印刷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陕西目前的快印店所使用的设备,通过对其业务范围的咨询。了解数字印刷都在哪些方面比传统印刷占优势。同时,总结数字印刷这一新兴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方向 四、调研内容 1)快印店名称 xx图文快印 2)地点

大学生网络情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427-10 大学生网络情况调查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大学生网络情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通过此次对部分大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我们感 到,虽然多数大学生网民的素质较高,能够较好地利 用网络工具于成才之中,对网络中的不健康内容能够 自觉抵制,对某些相关问题也有自己的正确判断。但 是,也明显地存在着许多不足。 值得关注:近半数大学生想做黑客 和我国网民的整体素质相比,大学生网民的整体 素质相对较低。据cnnic的调查,我国网民整体的周 收发电子邮件平均数为21.2件,远远高于此次调查中 的3.34件。我国网民整体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的搜 索引擎比率为51.3%,而此次调查显示该项比率较低, 说明大学生网民还不能自觉地利用搜索引擎来有效地 获取相关信息。全国网民整体使用网上寻呼的比率为

31.6%,调查中此项比率高于此值1倍以上;全国网民整体在网上最主要获得的信息中,电子书籍排在第4位,而大学生则把这项内容排在第6位以后……说明多数大学生网民把网聊作为上网的主要内容,还不能把上网作为学习工具。 值得重视的是,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一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尽管本次调查对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调查,但仅就上述结果就可以看出,抓紧对大学生网民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高校网络文化阵地的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值得重视:高校网站亟待加强 因特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便利的交际工

网络语言暴力演讲稿共三篇含英文版

网络语言暴力演讲稿 尊敬的XX: 对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网民来说,他们其实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网络世界。这两个世界平行存在又互相交融,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便是同一个人,当他处在不同的世界当中,往往会有着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表现。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遵纪守法、对待他人彬彬有礼的城市白领,当他下班回到家里,坐在电脑前,却可能变成了一个戾气十足,动辄谩骂和攻击别人的网民,好像他所处的网络世界是一个不受国家法律管辖与约束的法外之地。 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觉,如果我们有这样的错觉而不自知,那么不但会把自己置于违法犯罪的边缘,而且还会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换言之,如果全国亿万网民身处网络世界的时候没有法律意识,如果政府不能坚持依法治网,把网络世界纳入国家法治轨道,那么不但会妨碍网络世界自身的健康发展,也会给现实世界带来冲击和伤害。日前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对“人肉搜索”做出限制,就是因为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网络世界横行无忌的“人肉搜索”,已经酿成了太多现实悲剧,已经让太多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网络世界决不能脱离国家法律约束

而存在。 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列入中央全会主要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会议刚刚结束以后,中央网信办就举办了“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座谈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xx提出了加强网络立法、网络执法、全网守法,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实现网络健康发展、网络运行有序、网络文化繁荣、网络生态良好、网络空间清朗的目标。 目标看起来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是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网络生态的健康有序,关系到网络世界的法治化进程。依法治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也是具体体现。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其实就是在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 深入贯彻依法治网,必须坚定法治思维,恪守法治精神。要想真正发挥法治对引领和规范网络行为的主导性作用,首先就必须按照科学立法的要求加强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工作,做到网络世界的有法可依。在这个基础之上,有堵有疏、从严执法,最终推动和引导网民尊法守法,实现从“中国好公民”到“中国好网民”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许行 指导教师:陈金华 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特别是在微博、SNS 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 因为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笔者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兴趣。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然而,由于受课题开展过程中发生的黄山事件的影响,使得后期数据被迫删除而样本数量较少,并且由于接受调查学生的组成片面性,调查样本具有参考价值而不具备严格的代表意义。但是,依然可以从调查中收集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 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 当被问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是十分危险的。” 一位旅游管理系的受访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认为“网民有以道德讨伐的名义执行法律职责的倾向。” 然而,有不少受访者有另外的看法。一位新闻系的受访者说:“‘网络暴力’只是由于我们现在网络环境不成熟的表现,现实压力、突发性事件、其他观点表达渠道缺失,成为网络暴力形成的条件,而这本身并非是网络舆论的错。事实上,网络舆论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被忽视者的关注,和对真理的追求。” 甚至有受访者认为,网络舆论只是一种舆论,网络只是一种渠道,而只是因为网络的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5130-77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傻猪”、“人渣”、“别给脸不要脸”、“你爸你妈 是近亲结婚吧”、“换作我楼上跳下去算了”……北京 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教师语言暴 力调研报告”显示,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 的高中生表示,老师在批评自己或者同学时使用过这 样的语言。 但更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一半的学 生说,能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 就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状况,北京青少年法律 援助与研究中心随机对本市近30所中小学的300多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年龄越小“受害”越烈:16%的小 学生、5%的初中生、2%的高中生表示经常受到教师的

语言暴力。语言暴力现象在小学中主要集中在高年级阶段。 尽管现代社会学生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但令人惊讶的是,72%的小学生、32%的初中生、52%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只有平均不到10%的学生选择“通过诉讼、向教委反映、投诉”等方式解决。 “小学生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的比例之所以高,跟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老师比较依赖、在心理还没有形成较深的权利意识等有关。”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说,“而中学生处于向成年过渡的年龄阶段,教育程度、心理、思维发展已经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自我保护的意识有所提高,大部分学生也已经有了权利保护的意识。” 禁止教师语言暴力亟须法律依据。 这里填写您企业或者单位的信息 Fill In The Information Of Your Enterprise Or Unit Here

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XX校区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娱乐、交友和工作的重要工具。然而,众所周知,互联网除了可以交流互动及下载学习资料外,还有许多吸引青年人、且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诸如网络游戏、对战游戏、高清影视等娱乐功能。那么,由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而大量普及的大学生寝室电脑,究竟给我XX大学的学子们带来了什么?有大量自由时间可以支配的同学们又是如何使用手中的电脑的呢?到底寝室电脑的普及,给大学生带来了怎样的利与弊?为此而写了这份调查报告。 二、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XX校区在校大学生 (二)调查方式: 采取对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发放问卷,本次调查供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8份,其中有效问卷180份,其中有115份是由男生填写,65份是由女生填写。;然后,进行实地考察(包括网吧、宿舍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这部分你们要重写,结果分析应该把问卷设计的问题概况为几个大的方面,在每一方面需要的地方在用统计的数据予以支撑说明,实地考察的也应放在这部分) (1)问卷情况汇总 本次问卷调查的第一调查部分是整体调查部分,目的在于调查不同年级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有多久,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和看法是什么,学生一个月上网的费用是多少以及大学生上网的频率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学生网上聊天和使用电子邮件情况的调查,目的在于调查学生网上聊天的目的和网上聊天的话题,学生是否有过网恋经历。 本次问卷调查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学生对网络游戏的调查,目的在于了解有多少大学生在迷恋网络游戏,学生对哪些网络游戏更为着迷,和对网络游戏的看法等 本次问卷调查的第四部分是学生对网络生活情况调查,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网络生活带来的影响的看法,如交友、身心健康等。 本次问卷调查的第五部分是关于学生对校园网使用情况的调查,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对校园网建设的态度,学生有效利用校园网进行学习占整个学习过程的百分比,学生比较乐于接受什么类型的校园网以及学生对学校现在的网络建设情况是否满意 本次问卷调查的第六部分是关于学生对浏览网站的兴趣和在网络未来发展中起的作用调查,目的在于调查学生想在网络未来发展中起的作用,学生对那些类型网站感兴趣。 (2)问卷显示结果分析 1.整体情况调查部分: 从大一到大四随机抽样调查中,有63.3%的同学大学期间不打算购买电脑,目前同学们使用电脑的主要用途是休闲娱乐,占总调查人数的81.5%。网龄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渐上升,在大一同学中近47.6%的同学网龄在两年以上,说明大部分同学高中时已经经常接触网络.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年级 : 高一 班级 : 500班 组员 : 刘悦秦宇刘心怡刘栋赵丽媛颜株伟 吴超陈雄海刘吕嘉谭文彬 网络暴语言力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不断升温,网络安全及网络犯罪文体引起了更多政府机构和人群的重视,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提供的宝贵信息与观点将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帮助,谢谢! Q1:你的性别是 ○男 ○女 Q2:你的年龄是 ○0-15 ○16-25 ○26-35 ○36-45 ○45以上

Q3: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 ○0-1小时 ○2-5小时 ○5-7小时 ○7小时以上 Q4: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网络社区(论坛访问及发帖 □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5:你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如何?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Q6:你是否有过遭受(见过网络暴力的经历 ○没有

○有但很少 ○经常 Q7:当你遭受网络暴力时,你会采取哪种手段回击? ○直接掀起网络骂战 ○以法律手段解决 ○现实中实施报复 ○不以理会 Q8:你认为网络暴力集中于那些群体? ○宅男宅女 ○追星族 ○学生 ○白领(有稳定工作的成年人 Q9:你认为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哪个文化程度群体○未完成义务教育者 ○高中生 ○大学生 ○高知识分子 Q10:你认为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网络暴力?多选 □身份匿名性

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您好,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对于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调查,想邀请您用几分钟时卷。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题目选项无对错之分,情况填写。谢谢您的帮助。 Q1、您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大约是多少? 1、半小时左右 2、1到2小时 3、3到4小时 4、4小时以上 Q2、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1、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2、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3、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4、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5、网络社区(论坛/BBS访问及发帖) 6、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3、您对网络暴力了解多少? 1、非常了解 2、了解

4、不太清楚 5、一点都不了解 Q4、您认为什么是网络暴力? 1、攻击对方,涉及不雅用语,使用侮辱性语言等 2、故意违反版规,恶意灌水、爆吧等 3、侵犯他人隐私,与现实高度相关的暴力:如恶意人肉搜索等 4、其他 Q5、您是否了解近几年发生的下列网络事件? 1、某名星粉丝割腕事件 2、舒淇怒删微博事件 3、姜岩事件 4、英国女孩汉娜自杀事件 5、莎朗斯通事件 6、辽宁女张雅事件 Q6、在以上事件中,您是否对您不了解的事件产生了好奇心? 1、非常好奇 2、好奇 3、一般

5、完全不好奇 Q7、您是否在以上热门事件中发过帖,您的言论属于那种类型? 1、仅表示感叹:如“怎么会这样!” 2、发泄不满:如“真是人渣!”等 3、细致分析:如我认为他为什么这么做…… 4、无所谓:如“顶”、“沙发” 5、明确观点:如强烈支持或谴责某一方 6、不发帖,纯看客 Q8、有人认为这些事件的发起人及参与者是在使用网络暴力,您赞成这个观点么? 1、非常赞成 2、赞成 3、一般 4、反对 5、非常反对 Q9、如果您发的帖子被网管删除了,您有什么反应? 1、受打击不发了 2、在能发的地方加倍发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关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影响 年级 : 高一 班级 : 500班 组员 : 刘悦 秦宇 刘心怡 刘栋 赵丽媛 颜株伟 吴超 陈雄海 刘吕嘉 谭文彬 网络暴语言力的影响

亲爱的朋友: 您好!近年来,随着网络语言暴力的不断升温,网络安全及网络犯罪文体引起了更多政府机构和人群的重视,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您提供的宝贵信息与观点将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极大帮助,谢谢! Q1:你的性别是 ○男 ○女 Q2:你的年龄是 ○0-15 ○16-25 ○26-35 ○36-45 ○45以上 Q3:你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在 ○0-1小时 ○2-5小时 ○5-7小时 ○7小时以上 Q4: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 □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 □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 □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 □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 □网络社区(论坛访问及发帖) □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 Q5:你认为当前的网络环境如何? ○很好 ○较好 ○较差 ○很差 Q6:你是否有过遭受(见过)网络暴力的经历 ○没有 ○有但很少 ○经常 Q7:当你遭受网络暴力时,你会采取哪种手段回击? ○直接掀起网络骂战 ○以法律手段解决 ○现实中实施报复 ○不以理会 Q8:你认为网络暴力集中于那些群体? ○宅男宅女 ○追星族 ○学生

○白领(有稳定工作的成年人) Q9:你认为网络暴力现象更容易出现在哪个文化程度群体 ○未完成义务教育者 ○高中生 ○大学生 ○高知识分子 Q10:你认为以下哪种原因造成网络暴力?多选 □身份匿名性 □群体娱乐性 □商业性炒作 □正义心理(社会不公) □网民素质问题 □法制精神文明滞后 Q11:当您得知您参与的某次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现实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您觉得○非常解恨,他(她)这是罪有应得 ○内疚 ○跟我无关,别人干的 Q12:你对“人肉搜索”持什么态度? ○需要正确引导 ○强烈要求禁止 ○恐怖,怕被搜到 ○易引起网络暴力 ○无条件支持 ○说不清 Q13: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你认为哪种手段较好维护网络秩序?多选 □政府颁布网络法律 □靠个人自觉 □存在及合理,不干涉 □举办文明网络活动宣传 Q14:对于网络语言暴力,你有什么看法? Q15:你认为应怎样避免网络语言暴力?

有关网络暴力成因的文献综述

有关网络暴力成因的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 142 张钟权 摘要:自中国引入网络之后,中国民众进入到了网络时代,而网络暴力也随之而来,前有铜须门事件让人们认识到网络暴力的行为方式,后有乔任梁的去世让人唏嘘不已,网络暴力已经对我们的网络环境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而我们希望通过对其的研究,找出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并从中寻找出解决方案,为网络环境的改善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网络暴力;社会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传播学视角 自1987 年互联网被引入中国之后,就意味着中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网络时代,但是新的时代也会面临着新的问题,网络暴力就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从2006 年“虐猫女”、“铜须门”等典型网络事件的发生再到现在的网络互骂、网络水军和各种网络民粹主义事件等网络新现象的出现,中国的网络社会正在处于一个极其混乱的境地当中,网络暴力已经对我们的网络环境产生了非常不良的影响。目前学者们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大多从三个方面:社会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和传播学方面,但由于各个观点过于分散,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对这些观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网络暴力的基本概念 由于目前对于网络暴力还没有一个学界权威的定义,所以把几种的概括较为全面的定义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有学者认为网络只不过是通过虚拟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一种媒介,“网络空间”的本质就是“现实空间”,而网络暴力是人们在网络空间表达的过程中没有自己应该遵守的责任,造成的一种网络表达自由的异化,于是这些学者将网络暴力的定义为有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的、非理性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损

2021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2021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2021网络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根据20** 年7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18 岁以下的网民在互联网用户中所占的比例逐年缓慢增加,在今年发布的数据中,而10-19 岁的网民占比从27.3%下降到26.0%。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不仅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家庭和学校也购买计算机供孩子学习电脑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在国内蔓延,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上网,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以及手机上网,从简单的收发邮件到制作网页,中小城市的青少年不仅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等,是我们开展这次调查的目的。 数据分析: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50%左右的初中学生家中有一台以及一台以上的电脑,这些学生家中的电脑90%联网;所有的学生都使用过互联网。学生经常上网的场所在家中的初中生42%左右,小学生30% 左右;在网吧上网初中生平均占了18%,小学生占2.4%。家庭上

网环境与上网场所呈现出正相关性,家中有宽带上网的学生有82%的人经常在家中上网,只有18%在网吧上网;家中没有电脑或家里电脑没有联网的学生主要在学校或亲友家和网吧上网, 2.8%的初中生和 1.7%的小学生因为上网有逃课经历。样本整体呈现出上网的频率并不高,平均只有9%的学生几乎天天上网,12.7%的学生每周上网3-5 次,31.4%的学生每周上网1-2 次,46.9%偶尔上网。初一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网络游戏、聊天、在线听音乐和浏览网页;初二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在线听音乐、聊天、浏览网页和网络游戏;初三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浏览网页、在线听音乐、聊天和网络游戏;五年级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在线听音乐、聊天、浏览网页和网络游戏;六年级学生最常出现的上网行为依次是浏览网页、在线听音乐、聊天和下载软件或文件;对于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会因为学习而减少上网,无论这种克制上网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最后有33%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几乎没什么影响,其他学生中认为有好的影响与坏的影响的学生比例是:初一初二初三五年级六年级。75%的初中生和88%的小学生认为上网后,看课外书的时间没有变化,80%的学生认为上网后,温习功课的时间没有什么变化。90%的学生认为上网没有影响体育活动时间,88%的学生睡眠没有受到影响。10%的学生认为上网后与父母的交流减少了。家长对孩子上网坚决反对的初二最多,其次为初一,初三,六年级,五年级。80%的家

网络语言暴力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2912414065.html, 网络语言暴力概念及其构成要素探究 作者:刘静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年第16期 摘要网络语言暴力通过侵犯他人隐私、侮辱他人人格、公然诽谤他人、用谣言混淆视听等行为,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基于网络语言暴力的内涵解读和特征分析,构建网络语言暴力核心要素解构图,并尝试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期对进一步探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网络语言暴力治理路径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语言暴力;微博;微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6-0075-02 Abstract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has serious harmful to society, through Infringing the privacy of others, insulting others personality, slandering others openly, confusing the public with rumors. Based onthe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constructing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core ele-ments of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and try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further explor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Key words internet;internet language violence; microblog; WeChat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网民数量最多的国 家,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扩大了我国公民的话语空间,为公民快捷、自由地发表民意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现,网络语言暴力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网络问题。 2017年2月,“@我是贾后行”在微博中公然辱骂警察,再一次将网络语言暴力问题推送到人们面前。自2006年以来发生的铜须门、花季少女自杀、史上最毒后妈等一系列事件,造成网络语言暴力不断升级,特别是2014年发生的网络直播自杀事件,更是让人不寒而栗。网络语言暴力正在以其独特的方式触犯道德底线,通过侵犯他人隐私、侮辱他人人格、公然诽谤他人、用谣言混淆视听等行为,对社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网络语言暴力的肆无忌惮,使得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因此,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始关注网络语言暴力问题,近几年关于网络语言暴力方面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网络暴力研究

中国政法大学 2008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网络舆论暴力的传播学思考》

论文编号:学号:2008710030 姓名:黄舒敏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新闻指导老师:姜振宇 完成时间:成绩:

《网络舆论暴力的传播学思考》 摘要:本文从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入手/进一步分析网络传播的模式、“集合行为状态”、“沉默的螺旋”、“拟态环境”、意见领袖、受众心理、传统媒体责任这些因素与网络舆论暴力的关系。从而尝试着提出解决和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方法与途径,在维护网络舆论氛围和保持网络的开放自由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中国的互联网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网络舆论暴力传播学传统媒体

目录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 (1)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机制与根源 (1) 1网络传播的模式 (2) 2“集合行为状态”下“沉默的螺旋”彰显效应 (2) 3网络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下,意见领袖起推动作用 (3) 4网络空间的理性缺失以及受众心理 (3) 5传统媒体责任的缺失 (3) 三、应对网络舆论暴力的途径 (4) 1加强立法,推行实名制 (4) 2强化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和技术管理 (4) 3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网民自身道德建设 (4) 4传统媒体应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 (5) 四、结语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具有非凡潜力并且已经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网络媒介。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送信息,对话交流几乎不受限制。这些特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言论自由和社会民主;但也正是由于其自由难以掌控带来了许多问题。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步步升级,虚拟暴力已然演变为现实暴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的生活与权力。解决好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不仅仅关系到网络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利益。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网络舆论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机制及其解决的途径进行探究。 一、网络舆论暴力的概念界定 网络舆论暴力(Network media violence),这个名词在国外很早就出现了,麦克卢汉给网络一轮暴力如此定义:1.以道德的名义,恶意制裁、审判当事人并谋求网络问题的现实解决;2,通过网络追查并公布传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 煽动和纠集人群以暴力语言进行群体围攻;3.在现实生活中使当事人遭到严重伤害并对现实产生实质性的威胁。1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解释对我们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体系下,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网络舆论暴力印象的范围不仅仅是个人,它可以波及至单位或者群体。其次,网络舆论暴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是简单的语言攻击。所以,网络舆论暴力应该在深入分析本国具体情况方能做出明确合理的界定。 网络舆论暴力问题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受关注应该是从“虐猫事件”开始,从“虐猫事件”到“铜须事件”再到“史上最毒后妈事件”,从前几年的“周老虎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高管猥亵事件”,一直到“李庄案”,“69圣战”“李刚门事件”“小月月事件”,再到最近发生的“药家鑫事件”……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已经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在这些事件中,网民的许多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容许范围,演化成一种网络舆论暴力。从上述几个事件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方式也是越来越多,受害者既有个人也有单位,并且愈演愈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几年来,网络正在引领着全社会的关注力,这种关注力并不是简单的引领潮流,更是在酝酿着一种巨大的,令人生畏的力量。数以万计的网民利用“鼠标和键盘”作为武器,对他们认为不义的行为进行谴责和攻击。在这些谴责和攻击当中,有反对的声音,有理性的批评,但是也出现了用恶毒的言语进行人身攻击,制造舆论压力发起媒介审判,甚至动用“人肉收索”将事件主角身份公之于众,进而造成对受害者的正常生活的严重干扰,这种现象被称为网络舆论暴力现象。 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首先是一个未经证实的事件由网民或者媒体揭发而引起网民的关注;然后就是传统媒体的介入,由于媒介“企业化单位,事业化管理”的双重属性,生存是其第一法则。经济效益成为媒体重点追求的点,点击率和关注度对于媒介来说至关重要,所以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纵容”甚至“怂恿”网络舆论暴力事件的,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网络舆论暴力现象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直到最后事件的真相浮出水面,事件告一段落。许多人在事件后开始反思:实施网络舆论暴力仅仅是源于自身的正义感,或者是对社会不公平的不满和宣泄,同时也不排除很多人是抱着娱乐,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情参与的。而却没有想到,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对被害者及其身边的家人朋友都造成了或轻或重的伤害,这其实是对他人的权利造成了严重的侵害,是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根据以上分析,网络舆论暴力也许可以这样定义:网民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某个还未确定的事实发表带有攻击、侮辱的言论、公开宣布当事人隐私甚至不惜造谣,致使当事人名誉受损,现实生活受到侵扰,导致其正当的公民权利受到侵害的行为。 二、网络舆论暴力产生的机制与根源 1 [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 麦克卢汉精粹[M],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418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正 式版

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傻猪”、“人渣”、“别给脸不要脸”、“你爸你妈是近亲结婚吧”、“换作我楼上跳下去算了”……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近日公布的“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显示,48%的小学生、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老师在批评自己或者同学时使用过这样的语言。 但更让记者感到惊讶的是,竟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说,能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 就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状况,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随机对本市近

30所中小学的3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学生年龄越小“受害”越烈:16%的小学生、5%的初中生、2%的高中生表示经常受到教师的语言暴力。语言暴力现象在小学中主要集中在高年级阶段。 尽管现代社会学生的维权意识越来越强烈,但令人惊讶的是,72%的小学生、32%的初中生、52%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只有平均不到10%的学生选择“通过诉讼、向教委反映、投诉”等方式解决。 “小学生可以接受老师的语言暴力的比例之所以高,跟小学生年龄比较小、对老师比较依赖、在心理还没有形成较深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