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研究:

1)动物的心理现象;

2)儿童的心理现象;

3)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其总结出来的规律,来自于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又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

●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得到了:

1)人们生活经验的证明;

2)临床事实证明;

3)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科学研究的证明;

4)脑解剖和生理过程的科学研究的证明。

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知觉和思维萌芽三个阶段。

●心理是:

1)脑的机能;

2)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学派的纷争

●(一)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精神分析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

1)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2)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

3)要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神经元及其功能

●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的。

■神经元的细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和树突是灰色的,轴突外部有一层白色的薄膜包围着,这层膜叫髓鞘,起着绝缘的作用,使轴突之间的电位变化不致相互干扰。

树突接受外界刺激,将外界刺激的物理、化学等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或者接受前一个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再将神经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再将神经冲动从细胞体传到其他神经元。

前一个神经元和后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前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到突触,会引起突触间隙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的变化,神经递质的变化将神经冲动传至下一个神经元。

神经元可分为:

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3)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没有“思维神经元”)。

神经元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等三种。

■感觉器官(叫做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再发出指令,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器官(叫做效应器),对外界刺激做出回答性反应,构成了一个反射活动。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实现反馈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地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的过程叫反馈。

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 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由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1)躯体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不包括脑、脊髓,包括脑和脊髓的是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脑干(神经纤维上下行的通道)

● 脑干包括:

1)延脑;椎体交叉、支配呼吸和心跳中枢

2)桥脑;上下、大小脑神经纤维通道

3)中脑;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

● 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间脑

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4部分构成。

● 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 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丘脑是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位于丘脑。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

记忆口诀:丘感、上嗅、下内、底肌

皮层下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皮层区域与功能

记忆口诀:

上联:额顶枕颞

下联:动感视听

横批:前动后感

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包括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位于中央前回。

中央前回是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不对称的。

大脑两半球解剖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

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表现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对一般人来说,言语功能占优势的半球在左半球。

■1860年布洛卡发现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并发现了运动性言语中枢。

神经生理学家是罗杰·斯佩里用“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

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的

罗杰·斯佩里所做的“割裂脑”实验证明了对右利手的人来说,他的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占优势。

●感觉的定义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反比关系。

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最典型的感觉适应是对暗适应是对暗适应和对光适应。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从亮处到暗处,开始看不到东西,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到。

对光适应是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

对暗适应是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对暗适应需要30~40分钟能够完成。

为了保护对暗适应只要戴上一个红色的眼镜就可以。

视觉器官

视网膜视细胞层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位于中央窝上的视觉神经细胞是锥体细胞。

颜色视觉

1.颜色的特性

2.颜色混合

3.色觉异常:

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

色觉异常的遗传途径大多数是由外祖父通过母亲传给外孙的。

色盲中男性人数大大高于女性。

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

记忆口诀:调频响幅色波

声波的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在物理学中,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由不同频率的声波组成的无周期性的、不规则的声音叫噪音。在环境心理学中,凡是人们不愿听到的声音都叫噪音。如果你在读书,外边播放的乐曲扰乱了你,那么你会觉得烦心,这时乐曲就成了噪音。所以,噪音不仅由声音的物理性质决定,而且也取决于人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

皮肤感觉

■不同的皮肤感觉分别有不同的感受器,它们都在皮下,呈点状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皮肤上的分布密度是不同的。表示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阀。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用两个钝的针头刺激皮肤相邻的两个点,能够觉察出是两个点时最小距离就是两点阀。身体不同部位皮肤的两点阀是不同的,手指、面部的两点阀最小,脊背的两点阀最大,说明它们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的性质比较模糊,说不清楚是痒还是疼,疼的话,也说不清楚是涨的疼,还是拧的疼,定位也不准确,说不清楚是哪个地方疼,所以叫做‘黑暗’感觉。痛觉还具有放射的性质,如心绞痛源于心脏,但觉得是肩胛骨疼;阑尾位于腹腔右下方,但阑尾发炎时,人们会觉得是小肚子疼。

痛觉

痛觉感受器分布在全身所有的组织中。

●内脏痛不同于皮肤痛表现在:

1)内脏痛的性质不清;

2)内脏痛的定位不准;

3)内脏痛具有放射的性质。

●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在于它对机体具有保护性的作用。因此,痛觉最难于适应。

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

对象—背景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原则。

分组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2. 连续性原则

3. 相似性原则

4. 接近性原则

时间知觉

■在判断物体大小的时候,视像的大小和物体离观察的距离是结合起来起作用的。观察者根据经验指导,在距离相同的条件下,视网膜像越大,物体越大,视网膜像越小,物体越小。在视网膜像相等的条件下,物体越远越大,越近越小。人们不见得意识到这个过程,但人们是这样来判断大小的,这叫大小—距离不变的假设。

时间知觉

●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时间知觉。

人对时间的估计可以根据:

1)日出日落的交替;

2)一年四季的变化;

3)生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4)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

●听觉估计时间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机体生理节律所引起的人的行为节律性的变化叫生物钟。

生物钟可以:

1)调节人的行为;

2)给人估计时间提供依据。

运动知觉

当物体的运动被知觉到的时候,就产生了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知觉叫真动。错觉

●错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错觉的性质包括:

1)是对客现事物的歪曲知觉;

2)只要具备产生错觉的条件,错觉就一定会发生;

3)错觉所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

4)很难克服。

●●●错觉的解释

1)“眼肌运动”解释线段长短错觉

2)“对比”解释面积大小错觉

3)“心理定势”解释形重错觉

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指:

1)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程;

2)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

按照是否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按照能否加以陈述,可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记忆的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和再认是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

记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是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和再认。遗忘及遗忘规律

●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艾宾浩斯。

●记忆材料:无意义音节。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表象具有4种特征:

1)直观形象性、

2)片断不稳定性、

3)可操作性

4)概括性。

表象的形象在头脑中可以放大、缩小、翻转的特性叫表象的可操作性。

表象可以为想象提供素材是因为表象具有可操作性。

●表象的作用:

1)积累感性知识;

2)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3)为想象提供素材。

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记忆分作三个系统:

1)瞬时记忆;

2)短时记忆;

3)长时记忆。

记忆口诀:瞬、短、长

三个记忆系统的划分标准:

1)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

2)信息储存时间长短。

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方式和信息储存时间长短是划分三个记忆系统的标准。

●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1秒钟以内。

瞬时记忆保持信息的形式:

1)刺激物的形象;

2)感觉后象。

瞬时记忆转入短时记忆的条件是:

1)对识记的材料加以注意;

2)意识到瞬时记忆的信息。

短时记忆

记忆广度:

1)就是短时记忆的容量;

2)为7±2个项目。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2) 十二、人格 (一)人格概述 1.人格的含义 人格: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同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要求做出的外在言行,也指人不愿展露的真实自我。 凯程2014年心理学考研保录班考入北师大心理学5人,首师大3人,再创心理学保录班新高,心理学大题全部压中,学员通过全日制封闭式高三式培训,加上凯程关系疏导,顺利考入理想院校。有考研择校问题,对考研复习不熟悉的地方,请联系凯程咨询老师。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互相作下形成的。 (2)稳定性: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人格,但随着自身和环境的成熟和改变人格也能或多或少地变化。 (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3.人格的结构(新增)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自我调控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二)人格理论 1.人格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评测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特定社会文化形态下,群体或多数人共有的特质 个人特质:个人身上独具的特质,根据在生活中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 首要特质:一个人最典型和概括性的特质,影响人各方面行为 中心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次要特质:不太重要,较少表露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受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启发,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A,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随环境而变化,是从外部可观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③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科学。 3.基础心理学把其他心理学学科的探究成果集中起来加以概括,总结出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它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言语和想象等等心理现象。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人格也称个性,它不是不独立,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6.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感觉(只有某种感觉器官)、知觉(有了各种感觉器官)、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 7.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8.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我们的生活的经验;临床事实和对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脑解剖、生理的科学研究成果所获得的大量资料都证明这一观点。 9.心理现象具有客观性和能动性。心理反映可以是事物的形象,也可以是概念,甚至可以是体验。 10.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 的行为活动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 11.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2.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主张从意识经验的结构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

3.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行为。所谓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任务就是: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海默、克勒、考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 5.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杜威。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等等等等~~~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他们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人就会努力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它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把人看做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9.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脑的机制、心理活动的大脑机能定位和心理活动时大脑的物质代谢。 1.研究心理学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个案法;④实验法。 3.我们把组成神经元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 6.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心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 心理学概念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在德国的莱 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脱离了哲 学的母体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 1)构造主义:铁钦纳【内省法】 (冯特 铁钦纳 师徒) 2)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 3)行为主义:华生(第一大势力)【后天/教育/环境决定论】 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整体】 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第二大势力) 6)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 马斯洛 (第三大势力) 4. 洛克的“白板说”: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心理学的实质 (一)、心理学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产生的源泉 ②.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三)、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①.人的心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②.社会实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途径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一)、 观察法:Look (二)、实验法: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现象实验) (三)、心理测验法 (四)、调查法:书面调查(问卷法) 口头调查(访谈法)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定义 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二、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视觉 听觉 味觉 肤觉(冷、热—温度觉;触、压—触压觉;痛(痒)) 嗅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完整word版,华师版《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华东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第四版)知识点整理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韩中元 **注:不包含第三、十、十三章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分为认识、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简述和论述 1.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心理过程和个性。 2.简述心理的实质 A: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有哪些? A: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无(非)条件反射: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3.**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 5.条件性抑制:是在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形成的抑制,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6.非条件性抑制: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二、简述和论述 1. 简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脑的三个机能系统 A: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分为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脊髓和脑。 脑的三个机能系统:感觉区、运动区、言语区。 2.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反射的异同 A: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同样依赖于强化,都很重视强化的作用; 区别:操作性条件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在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达到目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无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3.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和系统性功能 A: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得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就是脑得机能,脑就是心理得器官。人得心理得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反映。 5、神经系统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得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与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得。 7、心理学得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是心理学得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她主张用实验得方法来分析人得心理结构,因此,她得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得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就是玄妙得不可捉摸得,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得行为,主张行为就是“刺激-反应”得联结,因此她得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就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就是从德文而来,意思就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得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与”,强调从事物得整体来研究心理。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她提出要用精神分析得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得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与发展起来得一种心理学思潮与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得第一势力)机械得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得第二势力)本能得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得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得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得支配,具有个人发展得潜能,强调这就是理解人得心理与行为得出发点。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得一种思潮。早期得认知心理学就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得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得角度研究人得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得行为,必须研究它得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得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知识得获得、贮存、提取与应用得过程。 8、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 注意得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9、注意得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窗外得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得,并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瞧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注意得品质:注意得广度、注意得稳定性、注意得分配、注意得转移。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注:标红字体为需要重点识记的内容;标蓝字体为历年真题;题后附答案。 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及内容P1-P2 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 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认知 感觉、知觉、记忆、 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和意志 人格 需要和动机需要、动机、兴趣等 能力、气质和性格 ◎真题:心理现象可分为()。 (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知、情感和意志 (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认知、情感、意志和性格 ◎真题:()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A)知觉(B)记忆(C)思维(D)注意 答案:A;D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P3-P5 人的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 ◎真题:人的心理是() (A)脑的机能(B)客观现实的反映(C)大脑活动的产品(D)一种看得见的现象 答案:AB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P5-P9 科学心理学的建 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冯特于1879年,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学派的纷争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 心理学应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 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 心理过程的规律。 行为主义学派 代表人华生 主张 抛开意识,研究行为,提出刺激-反应(S-R)理论模 式研究心理。条件反射,强化等是其代表性概念。典 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派 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主张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选择: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17—23岁),其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得重要阶段。青年 期就是从儿童、少年发展到成人得过渡期。青年期可分为青年初期(14—18岁)、青年中期(17—23岁)与青年晚期(22—25岁)三个年龄阶段。 ●斯金纳倡导得就是程序教学,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 ●创造力得重要特征:新颖性、价值性 ●思维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发散 思维 ●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力核心与基础。其构成从横向上瞧,创造性活动既需要发散思维,也 需要集中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需要它们得共同协调;从纵向上,高度得创造力就是敏锐观察力、良好记忆力、生动想像力与独特思维能力等共同综合发展得结果。 ●发散思维得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对认知得认知。计划策略与监控策略 ●大学生品德得形成阶段:社会规范得依从、社会规范得认同、社会规范得内化阶段 ●品德得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就是品德得外在表现,就是评判人得道德品质高低得标志。 ●有人认为听话就就是好学生,大人得准则就是固定不变得,这个人正处在哪个阶段?权威 阶段(皮亚杰提出儿童道德判断得总规律就是从自律到她律,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公正) ●柯尔伯格认为好孩子定向就是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得哪个阶段?习俗道德水平得寻 求认可取向阶段(①前习俗道德水平:避免服从取向、相互功利取向②习俗道德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③后习俗道德水平:社会法治取向、普遍伦理取向) ●强化得类型;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得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 厌恶性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或一级强化;二级强化(社会强化、信物、活动) ●▲建构主义得学习理论①知识观:动态性②学生观:丰富性与差异性③学习观:强调学习 得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与情境性 ●问题解决得一般认知过程①发现问题②明确问题③提出假设④检验假设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得建立:建立良好得第一印象(六途径: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微笑;多 提别人得名字;做一个耐心得听者,鼓励别人谈她自己;谈符合别人兴趣得话题;以真诚得方式让别人感到她很重要)、主动交往、移情 ●提出学科得基本机构得就是布鲁纳 ●奥苏泊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得学习得最重要得条件就是学习者原有得认 知结构得适当性 判断: ●正确:处于她律阶段得孩子认为打碎一个鸡蛋与打碎五个鸡蛋一样坏 ●学习得含义;学习(广义):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得行为或行为潜能得相 对持久得变化(一定要发生改变、行为或潜能得改变;暂时性如疲劳、药物、适应则不对。) ●桑代克得联结主义学习观:学习得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得联结。联结就是通过 尝试与错误得过程而建立得。联结得形成遵循着一定得规律:准备律、练习律与效果律。 (试误过程) ●负强化=惩罚(不对)(强化则就是增加反应概率,惩罚就是抑制反应发生得概率) ●有人说:接受学习为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认为就是错误得,因为有意义学习与接受学习不就是瞧它得学习就是接受还就是发现而就是要符合有意义学习得实质,即符号所代表得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得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得与实质性得联系。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认知——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思维 心理过程情感 心理现象意志 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1、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即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1)单细胞动物:无心理现象 (2)环节动物:有“感觉”的心理现象,如蚯蚓(触觉)、蚂蚁(嗅觉)、蜘蛛(感受震动)(3)脊椎动物:有了知觉 (4)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阶段 (5)人类:思维,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心理发展史 (1)科学心理学建立:1879年、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艾宾浩斯(德):“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3、心理流派的分类 (1)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奥地利) 人格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分类一:心理学三大势力(2)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 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S---R),是一 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 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心理流派分类分类二:内省实验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规律 机能主义——杜威(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心理学实际应用) 格式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做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分类三: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4、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5、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量表)、个案法、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6、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功能是接受信息,传递信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