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

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对网络舆情治理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的研究。针对政府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政府构建网络和谐舆情的探讨越来越多,如张勤和梁馨予的《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孙柏瑛和李卓青的《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黄颖和陈水生的《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李小梅和李尚敏的《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等文章中均有体现。

第三,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学者给出来如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政府层面上:

(一)、理念上的转变。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首先政府要以战略

眼光和发展的视野重新审视和定位互联网。很多地方政府视网络舆论的批判为洪水猛兽,利用公权力来消极抵制,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舆情愈演愈烈。政府要鼓励网络发展,保护言论自由、隐私权,重视舆情的作用。其次,必须树立网络应急管理意识。由于网络舆情的爆发具有突然性,舆情一旦大规模爆发就极有可能对地方政府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树立网络群体性事件常态化的应急管理意识,及早预防。第三,政府要力图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利益共享, 责任共担的机制。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网络参与, 通过网络上公民的参与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政府应当通过网络资源的整合, 积极了解来自公民社会的声音, 通过网络

把公民组织起来, 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他人的利益, 使得各

部门、各利益集团和各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参与建立广泛的责任共担机制。

(二)、建立快速反应和预警机制。首先,要对网络舆情进行跟踪评估,建立网络预警管理系统。网络预警系统一般由预警分析和预警对策两方面构成。预警分析就是对诱发网络突发事件的各种现象进行甄别、分析和评价, 并由此作出警示。政府要建立并重视网上舆情监控系统,进一步加强重点敏感单位和门户网站的网上舆情直报工作,积极构建层级警报制度,实现长线预测,短线预报。预警对策是根据预警分析的输出信息, 对网络突发事件诱因的早期征兆进行及时矫正、删除与控制。完善信息收集、甄别、回应的系统性能力。地方政府应逐步成立网络舆情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分析和整理各部门收集的网

络舆情,协助各职能部门制定灵活的应对之策。

(三)、构建分级响应机制。一方面以危机事件的规模范围和应对能力为主要依据的分级响应; 另一方面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程度,将网络突发事件分为不同的级别。每一层级建立各自的应急预案, 预警的级别、动员的范围、应对措施都按需要设定, 应急主体按应急程序要求进入应急状态, 协调相关部门按应急程序统一行动。在具体的操作上,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之时,政府第一时间应该在网络社区发布相关权威信息,做到发言精确权威,对网络舆情进行有针对的回应和引导,掌握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的主动权。同时加强网上舆论阵地建设,提高网络舆情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

(四)、“网络问政”模式的构建,电子政务的加速推进。针对当前的网络舆情,多数地方政府则选择主动邀请公民来参政。如北京、上海、银川、深圳等地政务微博问政模式,云南省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同时要加快建设电子政府,实现电子政府治理功能与互动方式的“转型升级”。电子政府不应该仅限于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创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更应该加速网络民意调查与论坛即时互动、沟通功能的开发与提升。

服务商层面:

必须规范各类网站对敏感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自主治理,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督。服务提供商需要积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营造网络文化的优质大环境。针对危害国家信息安全、社会稳定的不良信息采取信息控制,坚决阻止和避免不实报道与信息炒作,积极维护社会稳定

让积极正面的信息成为主流。

公民参与层面:

尽量建立和推行网民身份认证制度,通过各种方式鼓励网民实名登陆,防止不良信息的肆意发布。培养公民意识,积极鼓励公民广泛有序参与,表达自己的参与权和决策权,有效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刘良.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J].长白学刊.2009年第1期.

[2].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J].社会科学.2008 年第11 期

[3].徐炯.网络群体事件成因及政府治理路径探析[J].新闻知识.2010-09

[4].谢金林.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J].理论探讨.2010年第2期(总第153期)

[5].魏星河.邹海斌.我国公民网络参政与政府治理改善[J].公共管理变革.2011-05

[6].郑曙村.张勇.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N].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0-09

[7].姚引良.刘波.王少军.祖晓飞.汪应洛.地方政府网络治理多主体合作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1期

[8].张勤.梁馨予.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J].公共

管理.2011年第3期.总第309期

[9].黄颖.陈水生.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J].新视野.2009.6

[10].孙柏瑛.李卓青.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J].学术论坛.2008年第5期.总第275期

[11].刘波.王力立.姚引良.整体性治理与网络治理的比较研究[J].公共治理.2011年第5期.总第157期

[12].刘霞.向良云.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J].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13].诸大建.李中政.网络治理视角下的公共服务整合初探[J].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8期总第266期

[14].姚引良.刘波.汪应洛.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15].王金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行政管理,2011-05

[16].顾金喜.积极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妥善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J].理论参考.2012-02

[17].方兴东.张静.张笑容.即时网络时代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治理[J].现代传播.2011-05

[18].郭旭.张焕金.论网络政治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政府治理[J].黑龙江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12

[19].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

2010-07

[20].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角色变迁之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1-01

[21].郑萍.薛冰.网络公共舆论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政策制定的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9-01

[22].张康之.程倩.网络治理理论及其实践[J].公共管理科学.2010-06

[23].王琴.网络治理的权力基础:一个跨案例研究[J].公司治理.2012 年15卷第3期

[24].余志伟.张保胜.网络治理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J].知识丛林.2010年第23期.总第323期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事件的原则和方法 来源:宣讲家|作者:| 上传时间:2013-02-19 14:50 我要评论(0) 字号:小大 第一节高度重视舆情,不拖不瞒不封不堵 所谓舆情,就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简而言之,就是网络上的舆论情况,也就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对自己关心的或关涉自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业所表达的意见、态度的总和,反映公众的情绪和社会政治态度。包括新闻跟帖、论坛发言、社区讨论、贴吧留言、博客、空间、微博等反映网民心声和观点的各种各样表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人数的急速壮大,网络舆情成为社会舆情中最重要也最热闹的舆论集散地。我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网民人数呈几何速度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4.85亿,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手机用户已突破9亿,博客用户达到2.5亿,发展不到两年的微博,用户已经接近2亿,我国己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借助社区、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客等平台,网络舆论正在成为社会公众表达意见和诉求利益的重要渠道和手段,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而微博诞生以后的这两年,由网络、由微博生发、演变的舆论事件更是层出不穷,数不胜数。如局长微博开房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艾滋女事件以及甬温线动车事故、上海地铁事故等等。这些涉及社会热点或焦点的突发事件无一不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大浪,引爆了一起又一起网络舆论事件。网上庞大的网民群体和网络巨大的传播能量,使得网络舆论越来越成为主导甚至左右社会舆论的强大力量。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和执政一方的地方政府,如果还不对网络舆论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恰当引导的话,势必失去权威话语权,被舆论抛在一边,束手成为网络舆论的弃儿,甚至被公众的口水淹没。所以,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非常重要和必要。 但是,重视网络舆论,并非是要打击或堵截舆论,而是要面对和引导舆论。有些地方政府官员还是老观念,还把文革时代应对舆论的老办法如“拖、瞒、封、堵、压”五字诀等招数用来应对网络舆论,殊不知,这样的办法不仅不能有效地化解危机,反倒会激化矛盾,引发更大的危机。 比如石首群体性事件,就是一个重要的教训。当地政府的不恰当的、完全落后于时代与社会发展的应对措施,无疑是将事件不断推向激化、扩大化的重要原因。正是石首政府极为落后、极为简单、粗暴的“拖、瞒、封、堵、压”,导致了事件的最终失控。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舆情应急处置预案三篇汇总

网络舆情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企业只有建立网上舆情研判体系,及时对网上舆情信息进行汇集整理、筛选分析并进行甄别,快速了解网络上谈论企业的各种声音,预测趋势、掌握其传播规律,才能提出应对处置之策。520作文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舆情应急处置预案1 现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深入,网络舆情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论是政府机关还是企业单位对网络舆情也越来越重视。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对于企业而言要想从容应对处置,维护自身口碑形象,就必须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掌握网络舆情的应对原则,制定一份科学详尽的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预案。 为此,关于企业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问题,制定了以下这份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预案,可供参考。 一、健全网上舆情监测体系 一般而言,网络舆情呈现出五大特点,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多元性、偏差性和突发性,因此为了提高网络舆情的监控及实时的应对能力,第一时间掌握网络舆情,争取工作的主动权,企业就需要健全网上舆情监测体系。 明确职责分工,确定舆情监测责任单位。 划分舆情监测重点区域,包括各大新闻门户类网站和主要的社交网络媒体平台等。 选用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如识微商情,可对全网舆情进行全天候24小时实时监测,尤其是网络口碑和企业形象监测,实行在线化服务,提前预警,助力企业网络舆情的顺利应对与处置。 二、建立网上舆情研判体系 网络舆情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企业只有建立网上舆情研判体系,及时对网上舆情信息进行汇集整理、筛选分析并进行甄别,快速了解网络上谈论企业的各种声音,预测趋势、掌握其传播规律,才能提出应对处置之策。 如利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自动采集并整理分析全网舆情,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并监测舆情的发展趋势,自动识别负面准确告警,确保舆情应对处置的科学性与高效性。 三、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策略 明确具体的处置流程,及时共享相关信息,确定负责人和各部门的职责,并保证内外发声的统一性,防止因表态的偏差而产生矛盾的激化或扩散。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网络问政”,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宽网络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网络民意真正落实到政府部门具体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特制定长安路街道办事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一、总体要求 通过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系统与网民互动交流制度,深入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汇聚民智,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回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等活动,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平安万坪”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机构设置 成立万坪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由镇党委书记向用平同志任组长,镇长陈海春、党委副书记杜江河任副组长,镇直各单位、村(居)委会负责人为成员。 网络舆情管理职责:每天上网浏览“永顺县政府”网公众留言等州、县主流网站的论坛,关注网络舆论,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单位或个人身份积极参与发贴或跟贴,在线引导网络舆情。负责涉及建设系统的网上相关信息收集、编制、报送等工作。

三、办理流程 1.受理留言。网络舆情管理员对永顺政府网公众留言板、永顺论坛、永顺新闻网发现涉及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群众投诉、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下载登记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报送,并在第一时间予以积极回应。 2.批办留言。对上报的内容进行审核,确定需回复的留言信息,以《网络舆情抄告单》形式,经镇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办理意见并批转相单位办理落实;对需要多个单位办理的进行协调,明确牵头领办单位。 3.办理回复。相关单位收到批办的《网络舆情抄告单》后,对网民留言所涉及的具体事项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置。回复办理情况及回复意见要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报送镇党委、政府。需紧急处理的网民留言,所涉单位在接到《网络舆情抄告单》后,2天内予以明确答复。 4.跟踪督办。镇党委、政府对批转出去的留言办理件进行跟踪,对未按时办理或不按有关规定办理的承办单位进行督办,确保问题按期办结。 5.审定回复。相关单位上报的书面回复意见,经相关领导审定后,由指定的网络舆情管理员将答复内容通过网民原留言的网站进行反馈。回复的时限为网民反映事项后3日内,确需延长办理时间的不得超过5日。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综述 丁 也 (周口师范学院新闻系 466001) 【摘 要】自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国内关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但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不断拓展和创新。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文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选取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献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形成与传播、收集与研判、监控与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网络舆情;传播;研判;引导;预警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开始成为舆情汇集的新通道、传播的主阵地。作为现实社会舆情问题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网络舆情也渐渐走上社会发展的舞台,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地了解国内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本研究根据对“中国期刊网”的检索结果,试选取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以期全面展示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供理论界参考借鉴,并以此推动网络舆情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刘毅(2006)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徐晓日(2007)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纪红、马小洁(2007)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 一些研究者从新闻传播学维度对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规律进行了探讨。周如俊、王天琪(2005)认为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源于社会矛盾、个人意见的扩展以及偶发事件的激发等诱因。张勇锋(2008)通过对《旅游新报》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在“量”和“质”上的梳理与分析,指出网络舆情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倾向其根源和指向仍然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曹劲松(2010)指出,依据时间轴线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集聚———热议———流行”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刘毅(2007)认为,电子邮件和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BBS、博客和维客四类网络言论传播渠道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本途径。曾润喜、徐 晓林(2010)以新浪网新闻《村官疑因考试领先公安局长之子被设套成逃犯》为研究样本,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进行研究后发现,网络舆情受到新闻刊发时间的影响,与信息获取便捷度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网络舆情事件涉及地区的影响,与互联网普及率正相关;网络舆情受到使用媒介类型的影响,互联网网民是主体,手机网民逐步增加;网络舆情的网民态度受到情绪的影响,容易指向党政机关和整个社会,呈现一边倒趋势。 三、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 网络舆情的收集与研判,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就网络舆情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前学术界就此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李雯静、许鑫、陈正权(2009)根据网络舆情的特点,从指标设计、分类、构建等方面,在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的工作流程中,按照主题将信息分门别类,统计、计算出若干指标值,对舆情进行横向、纵向的监测和评估,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舆情工作者对舆情突发事件进行研判及态势预测。 郑魁、疏学明、袁宏永(2010)根据公共安全网络舆情研究的需求,将中文分词技术应用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提出基于ICTCLAS分词技术的网络舆情热点信息的自动发现方法,并通过1个突发事件的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可靠性。该方法读入新闻文本并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从词频表中去除停用词,合并多单位关键词得到突发事件热点信息关键词列表,对网络信息及时进行检索,为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柳虹、徐金华(2011)提出了一个包括舆情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特征提取、VSM生成、热点发现算法和评价指标等几个部分的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模型,并通过实验比较了两种算法:K-means方法和SVM方法,实验结果表明SVM对于网络舆情热点发现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 刘毅(2006)研究了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认为内容分析法在网络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的内容挖掘、对网络的结构挖掘和对网络的使用记录挖掘上,内容分析法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描述网络中传播的舆情信息;(2)推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主体的意图以及态度和情绪的倾向性;(3)描述和推论网络舆情信息的产生和变化趋势。黄晓斌、赵超(2009)研究了文本数据挖掘法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作用。文本挖掘的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文本聚类、关联分析、文本总结、趋势预测等。文本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体现在五个方面:(1)对网络舆情进行描述;(2)对网络— 0 6—

舆情管理篇_第十七章 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舆情管理篇 第十七章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第一节国外的经验和做法 “网络舆情”这一概念在中国被提出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在实践的丰富程度上与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今,网络舆情不断呈现出新的形态,舆情的应对与处置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状况,研究吸取国外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的经验,对于提高我国网络舆情的管理水平亦有裨益。 一、美国:奥巴马竞选团队对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奥巴马团队基于Web2.0模式建立了竞选门户网站,该网站包括当时先进的社交网络工具,具备充分交互功能的“奥巴马答复中心”,可以让网民向竞选团队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网站支持网络支付功能,为奥巴马筹集到超过4.4亿美元的竞选经费。此外,奥巴马团队通过“脸谱网”使奥巴马拥有200多万好友,在“My Space”网站拥有41.5万个朋友,并通过搜索引擎设置关键词广告扩展奥巴马的政治宣传,通过“YouTube”为奥巴马树立正面的政治形象。 奥巴马的互联网竞选团队拥有多达百余人,全方位关注和竞选相关的网上舆论并进行引导。团队中包括许多高素质精英,既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的专家学者,也有“谷歌”、“脸谱网”、“eBay”的CEO或创始人等互联网企业高管,甚至还有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顶尖玩家。互联网竞选团队成功运用网站宣传、网络广告、网络视频、网络游戏、在线捐款、社交群体、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手机短信、手机软件等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为奥巴马竞选创造了有利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竞选奠定良好的基础。团队还建立了“反诽谤网站”,全面反击各种针对奥巴马的谣言,并提供相关“真相”视频,或呼吁网民现身说法进行辟谣。 2008年2月,一张奥巴马身着索马里传统服装的照片在网上出现,引起人们对奥巴马与穆斯林关系的猜测,网上舆论一片哗然。但其竞选团队事先已做好应急预案,开动多种政治网络营销手段迅速应对,通过网络渠道发起声势浩大的舆论对竞选对手团队进行反击,树立起奥巴马受冤的形象,扭转了不利局面,支持率不降反升。 二、日本:政府对应急事务网络舆情的应对与处置 日本在《灾害对策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灾害救助法》、《建筑基准法》、《地震保险法》等;并通过修订《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原子能灾害对策特别措施法》、《自卫队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从立法角度对应急事务形成了制度性的总体设计,建立了完整的应急法律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政府在传统舆情应对措施的基础上,将网络舆情的发现与处置也归并其中:一是在传统机构内阁信息中心的基础上增设部门,24小时全天候工作,迅速搜集和分析包括网上来源在内的与灾害等应急事务相关的信息。二是日本各地都建立了都道府县的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指挥中心,通过网络对所属地区进行监控或进行救灾指挥,并通过信息网络与所属地区各类管理部门联系,保证信息通畅和救灾行动实施。三是多渠道发布预警性信息,如在发生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时,通过厚生劳动省网

防控网络舆情应对方案

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网络舆情应对方案为快速妥当处置新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网络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因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我局良好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 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 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一)领导机构及职责 成立市****学校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院务会成员及辅导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 组,负责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的制定并组织实施,有效监督。

(二)职能职责 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班级班主任、辅导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积极与学校及上级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发布稿、负责信息发布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 (4)落实****市教育局等相关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事项。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微信群、QQ群、贴吧、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班主任、督导员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宣传部门的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三、处置程序及办法 (一)研判预警 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政府应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分析

政府应如何应对舆情危机分析 在过去的公共舆论管理中,政府和传统媒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许多事件还未酿成舆论危机时就被政府所知,政府可以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进行解决。但是,在网络广泛应用、多媒体共同传播的今天,政府对舆情的预测无法及时到位。另外,多媒体共同传播的传播体系使得各种舆论之间相互影响的机制十分复杂,政府很难对舆论的产生以及发展方向加以判定,所以政府无法及时预测舆论所产生的危机。 捷讯安舆情监测中心对此做了专门的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对策如下: 建立完善的政府舆情监测机制 “危机管理依赖于信息交换能力和危机管理者依据收集的信息制定有效行动方针的能力。”掌握充足的信息是收集和监测舆论危机的前提,同时也是处理舆论危机的关键因素。政府在多媒体共同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收集信息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建立全国范围的信息采集和分析系统,通过舆情调查了解公众诉求和公众舆论,并且对于公众的意见给予及时反馈。舆情调查可采取文献研究、社会调查、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网络调查、舆情直报点、内参、信访工作、网络论坛等形式。通过舆情调查获得全面的信息,政府才能进行有效的公共舆论管理。

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政府公共舆论管理领域出台的一项新举措,保障了公众的舆论权、知情权。舆论危机发生时,政府是公众最可靠的信息来源之一,政府所发布的公开、公正的信息就成为对抗负面信息的利器,同时也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政府的信息公开透明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并成为处理危机事件的典范。 疏通公民表达渠道 化解舆论危机必须疏通公民的表达渠道,保证舆论的社会沟通能力。长久以来,我国的舆论传播形态是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而不是双向对称的沟通和交流。在多媒体共同传播的今天,这种舆论传播形态明显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在舆论危机发生的时候,政府应当确保公民行使舆论权、参与权的权利,保证双向信息传播的畅通,才能对公众诉求进行及时的反馈,在第一时间化解舆论危机。 捷讯安舆情监测中心 国内最好的名人口碑分析、企业品牌监测、大数据统计分析产品,捷讯安你的选择没有错。网络报道掐指知,与我讯息第一晓。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发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发展现状分析。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则》、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

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体现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写不足与缺陷。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09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10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把握社情民意的实时镜像,辅助政府决策参考,同时管理好网络平台,建立政民沟通的公信通道,构建网络和谐舆情,是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第二,对网络舆情治理主要问题的解决路径的研究。针对政府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关于如何使政府构建网络和谐舆情的探讨越来越多,如张勤和梁馨予的《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孙柏瑛和李卓青的《政策网络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径》、黄颖和陈水生的《网络治理视野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上海浦东市民中心为例》、李小梅和李尚敏的《论“网络治理”模式下中国政府角色的新定位》等文章中均有体现。 第三,基于我国的发展情况,我国学者给出来如下的政府治理模式: 政府层面上: (一)、理念上的转变。对于各级地方政府来说,首先政府要以战略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江苏科技信息June 2013 ■ 杨菁赵岩 摘要: 文章收集、整理了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的不足及展望,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危机管理 网络舆情及其预警研究综述 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研究是伴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而新兴的学科,随着网民数量的大量增加,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几年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本文收集、整理了该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方面的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1.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的预警研究,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针对互联网对舆情的影响或网络舆情展开。Savigny和Heather认为,当代社会舆论总体上由大众媒体促成,并通过沟通系统创造出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工具,与传统的媒介相比对公众舆论 有重要作用。Christen等通过实验比较了地方、国家和互联网新闻对公众舆论的影响。 Kobayashi和Tetsur通过调查互联网的应用对日本舆论的影响,认为互联网是公众获取和理解政府政策的有效工具。除此之外,各国政府还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言论、信息及一些商业行为进行管理规范,如美国在9.11后发布的《爱国者法案》和法国的《信息社会法》等。可以看出这些研究虽然与网络舆情有关,但并没有专门以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作为研究对象,仅仅从管理角度进行了一些研究。 还有一部分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主要偏重于危机事件的应对及决策,大多从群体决策理论框架和批判理论角度出发。从20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就将群体思维用于解决群体讨论、群体决策、群体成员人际关系等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以网络为媒介形成的虚拟社群,其讨论方式、决策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很像一个 小群体,所以出现了许多以群体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行为的论文。另一些学者的研究以批评理论为工具,探讨网络传播群体中成员的社会背景及性别角色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其关注的重点多是不平等和压迫现象。还有一些文献集中于公众舆情对一任政府及政府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政策评论及影响上,如:对伊拉克和海湾战争的民意研究、对克林顿政府的民意研究等。 2.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预警的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和完善的转型时期,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舆情的研究也迫在眉睫,受到各学者的广泛关注。 理论体系方面,当前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信息的过度控制导致舆情泛滥;应急准备不足,对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慢;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引导缺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发展中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2MS1008。内蒙古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内蒙古经济、资源、环境非均衡发展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项目编号:NJSZ12047。 作者简介:杨菁,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博士。赵岩,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 战略研究 12

国外网络舆情管理及启示要点

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状况分析 网络舆情治理应包括: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管理与控制、应对与处理等内容。其中,网络舆情管理和控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和难点所在,因此,下文以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为主题来分析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状况。 一、国外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经过长期的探索,国外网络舆情的管理和控制逐渐形成了五种基本手段和方法:行政性机构管理;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用户等自律;市场规律的自行调节。目前来看,每一种管理方法在具有一定的优势的同时又都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1)行政性机构管理。各国纷纷将网络舆论管理纳入原有的广播、电视或信息管理体系之下,扩展现有管理机构的职能或成立新的网络管理机构,以制定行政性条例和规定、监督条例和规定的实施、许可证管理等行政的方式和力量进行网络舆情管理。这也使网络的行政管理受到各国原有广播电视等管理惯例的影响。在美国,传统电子传播领域,包括广电、电信等,全部隶属于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管理,网络产生之后,自然也归属于FCC管理之下。在法国,CST(le Conseil Superieur de la Telematique)通过检索终端———Minitel系统管理网络舆情,确保网络舆情与法国电信签订的合同内容相符。新加坡主要由广播局SBA(the Singapore Broadcasting Au-thority)管理网络舆情的内容,实施执照分类制度,内容事后审查等。特别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的做法值得借鉴。为加强政府层面的管理,澳联邦政府将广

播管制局和电信管制局合并,于2005年7月1日成立传播和媒体管理局,负责整个澳大利亚的互联网管理工作,并在首都堪培拉、墨尔本和悉尼设有办事处,组成了管理委员会,已有690人的管理队伍。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做出的这一决策,使广播电视和电信、互联网管理结合在一起,更加有利于高效管理,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欢迎。互联网是社会大众共有的虚拟世界,但不应是绝对的自由平台,如果管理不善,任其自由发展,国家信息安全、企业电子商务、大众个人隐私就会受到损害,网络谣言、网络色情和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就会泛滥。所以,传播和媒体管理局的主要职责是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监管。在墨尔本,已着手对手机短信、网络传播中的违法内容加强管理,不留死角。 同时,因网络舆情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等问题,因此还有一些其他政府机构参与网络舆情的检测、控制和管理。如么美国根据《爱国者法案》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中情局等都有权对公民上网信息、电子邮件等进行监视。 (2)政府立法管理。在法治社会,通过法律手段管理互联网具有稳定性和合法性,成为互联网管理最根本性的、最为重要的手段,并且已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从立法看,各国互联网立法的重点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网络言论和行为进行界定,明确保护什么,禁止什么;二是明确政府、服务商、网民等互联网主体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保证言论自由和网络舆情管理之间的矛盾关系。大多数国家在保证社会利益的原则下对网络言行、

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 为快速妥当处置舆情,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和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营造我局良好舆论环境,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一)统一领导,统筹组织。将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纳入应急管理工作统筹安排,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协调。 (二)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组织实施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及早防范。建立舆情监测、报告、通报制度,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和预警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及时预防和消除不良影响。 (四)服务发展,防止危机。立足于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采取法律、管理、技术、舆情疏导等综合措施加强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效防止舆情危机发生。 二、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一)领导机构及职责成立市道路运输管理局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有效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二)职能职责1.领导小组职责:

(1)根据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情况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人员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控制与信息发布方案,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商定信息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审定信息发布稿、负责信息发布和接受媒体采访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突发事件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处置; (4)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2.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1)加强对网络新闻、论坛、博客、搜索引擎等具有新闻舆论及社会动员功能业务的日常监测,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生舆情突发事件,迅速上报领导小组组长; (2)协调各科室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重要信息及时上报; (3)主动配合宣传部门的工作,及时提供事件有关信息。 三、处置程序及办法(一)研判预警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二)快速反应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局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同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

政府机关如何与新闻媒体沟通和网络舆情应对

如何与新闻媒体沟通和网络舆情应对 余仁山 余仁山,生于20世纪70年代,豫南商城县人,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先后任职于《中华工商时报》、《中国经济时报》、《华夏时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新闻调查》、焦点访谈栏目组、社会新闻部《法治在线》,历任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策划人、新闻采编部策划人至今。 一、什么是媒体 (1)如何认识媒体。 媒体是什么?按性质可分为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传统媒体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现代媒体包括:网络和网络上各种与之相关的手段。现代媒体范围相当广,介质也相当多。需要我们开放视野。通过一切可能存在的媒体进行宣传同时又要防止一切可能在媒体上的负面影响。 按地域可分为中央和地方媒体。但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地域差异表现的不是很明显。任何一个地方小的新闻事件在全国都有可能引起轩然大波;同样,全国大新闻事件在地方也能找到印证。 另一个分类就是所谓“喉舌”与商业媒体。“喉舌”就是党报党刊、主流媒体,是政府的喉舌,商业媒体的生存的本质就是靠新闻。 (2)媒体在哪里? 媒体的从业者无处不在,包括:通讯员、观众、线人及记者。 推荐媒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今日说法》、《晚间新闻》、《朝闻天下》推荐网站: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人民网、凤凰网、天涯论坛 (3)媒体何时发力? 无休无止、随时出击,媒体舆论没有休息日和节假日。 (4)媒体报道什么? 报道内容包括有正面和负面,有真的和假的,亲身经历的和道听途说的。报道范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媒体监督的对象,都代表着国家机关,代表着公权。媒体监督什么:1、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或不法行为。2、涉及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3、群众最关心、最直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_曾润喜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 曾润喜 【摘 要】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网络舆情的外部性、网络舆情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等四个角度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并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予以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 网络舆情 综述 Abstract:This paper has revie wed and analyzed the research condition related with the net work opinion from four angles,which is th e theory of network opinion,network opinion control mechanisms,externalities of netw ork opinion,technologies and systems f or net work opinion.It has also discussed th e present situation of netw ork opinion research institution in China. Key words:China netw ork opinion revie w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对网络舆情的研究逐渐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大量论文进行研读和对研究机构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网络舆情研究和发展状况加以分析。 1 论文统计 2009年3月1日,以“网络舆情”和“互联网舆情”为篇名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共83篇,剔除重复和不切题的文献,总计统计期刊论文70篇。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研究论文呈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4篇,2006年9篇,2007年20篇,2008年28篇,2009年1月即有9篇。这些论文散见于各类期刊上,既有实践性期刊,也有学术性期刊;既有技术类期刊,又有社科类期刊,这反映出尽管网络舆情的研究刚刚兴起,但已经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2 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2.1 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 2.1.1 网络舆情的概念 中山大学周如俊[1]认为网络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天津社科院刘毅[2]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南开大学徐晓日[3]认为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纪红[4]认为网络舆情就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所持有的态度。天津社科院王来华[5]认为“舆情”在其狭义上是指民众受中介性社会事项刺激而产生的社会政治态度;而网络舆情,则主要指使用网络者或俗称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 2.1.2 网络舆情的主体特征 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天津社科院毕宏音[6]研究指出网民表现出五大主体特征:社会群体中分化出来的“新群体”与现实生活中的舆情主体发生交叉和重构;网民所表达的舆情不能被视为全体民众的情绪、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08B22030);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研究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与网上应急处理”(编号:08W L1111);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网络舆情研判的高校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研究”(编号:H F0601208407)。

新时期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新时期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等指标稳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络逐渐成为民众参政议政以及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舆情中甄别虚实,从而有力得促进政府的工作,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成为摆在纪检监察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数据显示,如今我国网民已达到近4亿人,目前有网络论坛130多万个、博客2亿多个,网民每天发布的博文超过400万篇,各类论坛每天新帖无计其数。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民众自由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是十分重要的话语平台。但是由于网民人数众多,传播者目的隐蔽以及传播者素质良莠不齐等因素,各种网络谣言、诽谤乃至非法的“人肉搜索”等负面新闻不时见诸于报。网络舆情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能否正确处理网络舆情成为群众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新期待,也是各级政府工作人员所面临的新挑战。 一方面,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网络是政府对外展示的一个良好平台,也为公共管理双方提供了便利的沟通渠道。对网民而言,通过网络了解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初衷,可以知晓公共管理具体行为的推进情况,甚至于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监督政府的行政管理行为。在这样一种良好的互动情况下形成的网络舆情,有助于为政府管理提供有利的舆论环境。例如山西太原的“公交车轮围绕民生转,乘车难被缓解”、四川南充的“公路破乱不堪,领导重视修缮”等实例都显示了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建设的强大推动作用。其次,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公共管理环境。网

络舆情同样是现实民众心声的某种反映,对现实社会也具有极大的反作用力。政府管理者通过借力于网络环境,不但可以在网络“虚拟社会”中争取到支持,而且这种支持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到现实社会中来。最后,有益于政府开展危机管理以及网络反腐。正确收集分析网络舆情可以及时预判危机,合理地引导舆论进而提前化解矛盾。随着“房叔”、“表哥”等违纪官员的相继落网,网络反腐的威力正在逐渐显现,真实的网络舆情能够为纪检监察机关提供办案线索,进而能够更加快捷的推进各种违纪案件的侦破。 另一方面,网络舆情的丰富性和包容性使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在网络媒体中,有正义的、真实的,同样也有反动的、虚假的,它在推动政府自身建设的同时,如若处理不得当,也会为政府的管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递渠道已经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和处理方式带来很大的挑战,政府如果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仍旧采用封闭或者有选择的发布信息的方式,那么当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得知事件真相之后会极大地降低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如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及湖南凤凰的少女跳楼死亡等案例都是政府处置不当的典型代表。另外,网络舆情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而政府在某些方面又不能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就很有可能造成民众与政府的隔阂甚至对立,增添社会不安定因素。 能否有效的应对网络舆情,关系到政府执政水平的提高。对此我们要清醒得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有效引导公众理性表达诉求,引导公众正常宣泄情绪,这在网络时代已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是当前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迫在眉睫的“必修课”。要在网络舆情发展的挑战中占得先机,我们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