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专题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专题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专题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专题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专题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向一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考试题

考点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2012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3,4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一些国家先后陷入经济持续下滑、失业率大幅上升的困境。为提振经济、摆脱

危机,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经济干预措施,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其依

据是( )

①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②市场经济具有开放性

③政府具有经济管理职能④政府是超越市场利益的中立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市场调节等知识。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具体体现,①是其原因,入选;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各国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干预”是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的具体体现,③入选;②④与题干不能构成因果关系,都不选。

2.(2012年天津文综,10,4分)漫画《那是对岸》讽刺了经济生活中的哪种现象( )

A.强词夺理,漠视市场法律法规

B.见利忘义,破坏市场准入规则

C.置若罔闻,违背诚实守信原则

D.投机取巧,扰乱公平交易秩序

解析:A 本题考查市场秩序等知识。面对对岸“禁止垂钓”的牌子无动于衷,认为那只是对岸,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这是强词夺理的体现;同时,站在经济生活角度看,就是漠视市场法律法规,故A项正确。漫画中体现不出见利忘义、违背诚信、扰乱公平交易秩序等,故其他选项不合题意。

3.(2011年广东文综,26,4分)某企业某年利润1.2亿元,称之为私人收益,但污染造成附近居民的经济损失约0.4亿元,这样社会收益约0.8亿元。由于政府新颁布了环境保护条例,在同

样情况下,该企业为避免可能面临的0.4亿元的罚款,投入0.2亿元解决了污染问题,此时社会收益为1.0亿元。这一过程表明( )

A.法律法规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B.污染是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治理

C.市场在政府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的弊端

解析:C 本题主要考查对市场配置资源手段的理解。A项中“基本手段”明显错误,计划与

市场是基本手段;B项与题意明显不符,本身也是错误的,需要政府、企业等共同处理,故应排除;D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材料中没有反映,故不选;政府制定新规定是宏观调控,企业为避免

罚款自行投资解决污染是市场调节,故C项正确。

4.(2009年江苏政治,13,2分)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

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这部法律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第三十八条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这一规定要求食品生产者必须( )

A.严格遵守市场规则

B.转变企业经营方式

C.明确企业经营战略

D.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解析:A 本题考查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食品生产者要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检验,这实际是要求食品生产者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故A

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5.(2012年安徽文综,39(1),8分,节选)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

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你参与探究。

网友声音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近年来,食品药品等一些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对此,政府重拳出击。网友呼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解析:本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背景,考查调动知识分析、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作为评议题,要依据材料,从道德诚信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加强道德诚信建设

两方面进行评议。其次,要注意调动知识的全面性,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涉及市场秩序、企业经营等知识。

答案:(1)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诚信缺失干扰了市场秩序,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维护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应该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013年江苏政治,11,2分)王某手中有现金30万元,本来想用这笔钱进行扩大再生产,预期年收益率为10%。王某妻子认为,现在房价每年也会上涨10%,可以再从银行贷款70万元买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产进行投资(假定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且利息一年后一次性支付)。经考虑,王某采纳了妻子的建议进行房产投资。如果王某购买房产而不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的行为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将会导致( )

A.消费需求规模扩大

B.国家压缩住房供给

C.国民物质财富迅速增加

D.资源总体配置效率低下

解析:D 本题考查对社会资源配置的理解。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购买房产而不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的话,可能会使资本流向房产,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D项说法符合题意。大家都购买房产其他需求就会降低,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下降,A错误;房产需求增加会增加住房供给,B错误;不进行扩大再生产,国民物质财富增长趋势会减弱,C错误。

2.(2013年山东文综,18,4分)2012年,我国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实现了预期调控目标。下列调控目标、调控政策、具体措施三者对应最恰当的是( )

A.控物价——稳健的货币政策——严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

B.稳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减轻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税收负担

C.调结构——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

D.惠民生——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支持力度

解析:B 本题考查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A项中严控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属于调结构的政策,不符合控物价的目标。B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符合题意。C项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属于货币政策,不是财政政策,主要用来调控物价,不能实现调结构的目标。D项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支持力度,属于财政政策,不是货币政策,主要用来优化产业结构,不能实现惠民生的目标。

3.(2013年北京文综,29,4分)如图反映了当前市场上存在农民卖菜难与市民买菜贵的难题。能够缓解该难题的措施是( )

①发布蔬菜供求信息,促进产销对接

②提高蔬菜种植补贴,扩大种植规模③合理规划蔬菜流通,降低运输成本④改善菜市场

卫生环境,提高服务质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市场经济有关知识。漫画反映了农民卖菜难与市民买菜贵的难题,买卖双方之间的曲线表示商品流通困难重重,流通不畅。①有助于卖者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有利于买卖双方选择合适的市场,③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进而降低蔬菜价格,易于买卖交易成功,

故①③应选。漫画没有体现生产成本、种植规模和菜市场环境问题,②④与漫画主旨无关。4.(2012年安徽文综,1,4分)2012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要求且表述正确的是( )

A.运用经济手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为7.5%

B.运用行政手段——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C.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D.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解析:A 国家按照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为7.5%,是利用

经济手段的调控,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故选A项。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利用经济手段的调控,不是行政手段,排除B项。规范并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完善法规,利用好货币政策,不是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选C项。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国家利用财政政策调控,不是货币政策,故排除D项。

5.(2012年海南政治,4,2分)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在国民经济

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政府对此高度关注,为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政府可采取的经济措施有( )

①减免企业税收②降低贷款利率③提供信用贷款④增加财政专项资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对宏观调控措施的变通性运用。是否降低贷款利率,政府(或授权央行)要根据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态势来决定,而不能单独针对中小企业,排除②;③与政府这一行为主体不符,排除;①④中的措施都有利于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等困境,故符合题意,入选。

6.(2011年安徽文综,1,4分)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以“积极稳健、审慎灵活”为基本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 )

①增加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②控制信贷规模,缓解通胀压力③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④刺激消费需求,调节市场物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解析:C 本题考查稳健的货币政策的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相比宽松的货币政策,它要求对存贷款利率要灵活调整,就要避免过高利率而带来的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同时又不能让利率过低,那样会带来通胀。据此,①说的是宽松货币政策的内容,不合题意;②正确,这符合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③正确,这是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目的;④不符合题意,这是宽松货币政策的要求。

7.(2010年广东文综,26,4分)如图横向箭头显示的是一种宏观经济的收缩过程,纵向箭头显示的是针对过程中各环节相应的调控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采用的手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B 针对题中居民消费不足、需求下降等问题,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国家应扩大内需,①是扩大出口即外需的措施,与题意不符,不选;减少税收、增加政府支出,有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刺激居民消费,②当选;为稳定物价而增发货币容易使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引发通货膨胀,③不选;降息有利于降低生产者的借贷成本,刺激投资需求,但公债是国家为筹措资金发行的债券,与充实厂商资金无关,④不选。

8.(2010年四川文综,26,4分)观察如图“重拳出击”,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①国家调控房价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自发要求②房地产商盲目追逐高额利润会推动房价高涨③房价过高会影响人民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④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国家必须及时干预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C 本题考查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知识点和记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不是价值规律的自发性的体现,自发性体现为人们追逐不正当的经济利益,因此①错误。房地产商盲目追逐高额利润,会采取各种手段提升房价,故②正确。价格过高,人们购

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故③正确。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造成资源浪费,国家必须及时干预,故④正确。

9.(2013年安徽文综,38(2),8分,节选)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助推升级发展

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使人才、资本等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新法治环境。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市场经济、分配制度等知识。首先,注意设问对知识范围、解答方向等的限定,即分析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其次,对意义的分析要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来调动知识,如市场作用、利益分配政策、税收和财政政策、法治环境等,分别对应着市场调节、分配制度、宏观调控的经济和法律手段等知识。

答案:(2)政府创造条件,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利于激发技术创新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对创新主体进行引导,推动技术创新;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创新主体的行为,打击创新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创新者的利益。

10.(2012年广东文综,36(1),6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9.9%,2010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将此称为“中国之谜”。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简析“中国之谜”的原因。

解析:首先,明确设问对知识范围的限定,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其次,从材料信息看,“中国之谜”的出现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我国与西方市场经济的不同,就是我国市场经济有自己独特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它能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

答案:(1)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鲜明的特征,这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基础。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

变式101 由于市场天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缺陷,市场机制在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上必然有无能为力之时,由此会导致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失衡等宏观经

济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放风筝”, 既要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像风筝一样的“空间”,又要操纵好牵制风筝的“线”。

简要说明材料体现的市场经济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宏观调控原因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整个材料说明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像风筝一样的“空间”,说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操纵好牵制风筝的“线”,说的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即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

答案:(1)材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也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道理。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所以要赋予各类市场主体像风筝一样的“空间”。但是市场调节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即操纵好牵制风筝的“线”。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变式102 近年来,根据家电、汽车产业发展和消费市场等方面实际,我国实施“以旧换新”的家电下乡政策。国家实施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在财政支出上,安排大量资金以补贴的方式来推动“以旧换新”,从而拉动消费,刺激需求。

(1)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实施“以旧换新”政策的经济意义。

(2)汽车、家电的以旧换新离不开财政的有力支撑。有人认为,财政政策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作用。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解析:第(1)问,经济意义主要从生产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作为辨析类题目,要一分为二地进行观点分析。既要看到其合理性,即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又要看到其不足,即在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调节。

答案:(1)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以旧换新”政策有利于促进汽车、家电行业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水平。(2)①国家财政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②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起基础性作用。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的经济手段。上述说法夸大了财政政策的作用,是错误的。

模拟试题

考点一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2013湖南雅礼中学质检)2012年3月18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垄断行业改革在2012年迈出关键的一步,这项改革被国务院列为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8项重点工作之首。推进垄断行业改革最根本的是( )

A.加强和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B.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使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解析:C 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就是要引入竞争机制,而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就是竞争,故

C项正确。A项不是最根本的措施,排除;非公有制经济本来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我国当前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占优势,而不是国有资产,故D项观点错误。

2.(2013枣庄期末)漫画《地沟油做药了》主要说明市场调节具有( )

A.自发性

B.盲目性

C.滞后性

D.开放性

解析:A 制售假药的行为是在眼前利益驱动下的违法行为,是市场调节自发性的典型表现,故A项正确。其他选项都非漫画所指,故排除。

3.(2013盐城期末)2012年11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9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当中高达970.5吨进口自韩国的牛奶被指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以重量计创下该“黑榜”的一个纪录;近3.3吨来自新西兰、法国、德国等地的婴幼儿“洋奶粉”也因各种原因在当月被挡在国门之外。这警示市场主体要( )

A.承担社会责任,不以营利为目的

B.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调整经济结构

C.坚持诚信经营,遵守法律和道德

D.转变发展方式,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C A项中“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说法错误。牛奶中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劣质产品,违背了诚信原则,违反了法律规定,应受到严肃查处,这警示市场主体要坚持诚信经营,遵守法律和道德,故C项正确。B、D两项不符合题意。

4.(2012枣庄模拟)“皮鞋酸奶果冻”事件、可口可乐“含氯门”事件、修正药业铬超标……2012年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我们心惊胆战。这表明( )

①市场调节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弊端②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③应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④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市场经济

有序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材料表明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的原因是①,由于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要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信

用体系建设,③④正确;②不合题意。

考点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2013广州模拟)2012年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列措施中,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

A.实施楼市的限购令,抑制高房价

B.提高存贷款利率,减少货币的流通量

C.对中国电信和联通进行反垄断调查

D.通过加息刺激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解析:B 本题考查宏观调控的手段。A项属于行政手段;C项属于法律手段;加息属于经济手段,但加息会抑制投资,故D项错误。

6.(2013阜阳模拟)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指出,为补偿火力发电企业因煤价上涨增加的部分

成本,缓解电力企业经营困难,保障正常的电力供应,决定适当调整电价水平。这一举措属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中的( )

A.价格手段,通过价格监管规范企业生产行为

B.经济手段,通过经济利益影响市场主体行为

C.法律手段,通过完善价格机制引导消费

D.行政手段,通过行政命令促进产业调整

解析:B 本题考查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通过调整电价保障电力供应,应是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调控经济活动,属于经济手段,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7.(2011嘉兴模拟)面对复杂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顺利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 )

A.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使国家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C.避免遭受国外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

D.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解析:B 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顺利实现了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体现了我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故B项正确;A项强调市场作用,不合题意;C项错误,国外经济影响只能正确应对,不能避免;D项错误,制定经营战略的是企业或经营者,而不是国家。

8.(2013浙江十校联考)材料一以美色和美味作为标准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传统方法,超市中的苹果干、梨干如果是褐色,就少人问津,转而购买那些洁白或淡黄色的产品;火腿香肠掰起来有韧性,咬起来很劲道,这都是食品添加剂中的磷酸盐的“魔力”。在现代工业生产的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可以说无处不在,添加剂是现代食品行业的支柱。在我国,已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多类约2 000种,使用都有严格限量标准。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滥用。

材料二2012年7月15日“浙江食品安全百日大整治”正式启动,整治行动号称史上最严厉、最严格

的准入、最严格的管理、最严厉的处罚、最严厉的问责。整治的重点是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

法行为。

材料三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从化妆品到食品,从建材到家具等领域都已逐步引入了“无添加”的概念,研发“无添加”产品。甚至一向以色彩绚丽作为卖点的涂料产品都加入其中,比如某商品“无添加”系列墙面漆采用了“无添加净化科技”,在产品配方和生产过程中未人为添加甲醛、苯及其他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达到层层净化的效果。

(1)上述三则材料如何体现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评析“只要整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食品就安全了。”

解析:第(1)问,属于体现类题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然后再与理论相结合。人们喜欢购买那些洁白或淡黄色的产品(即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添加剂是现代食品行业的支柱——消费需求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研发“无添加”产品——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为了消费者安全,国家整治滥用添加剂——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第(2)问,属于评析类题目。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找出辨点:一是通过整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有利于维护食品安全。二是要使食品安全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做。其次运用理论分析辨点即分析合理的原因与不合理的原因。

答案:(1)①消费对生产有重要作用,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满足了消费者的食品色香味的要求。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食品消费的旺盛使添加剂成为现代食品行业的支柱。④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推动了生产者生产“无添加”产品成为潮流。⑤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食品生产关系劳动者的生命和身体健康,食品生产必须严格遵守国家

标准,规范生产。

(2)①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体现了市场固有的弊端和缺陷,必须实行强有

力的国家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严厉整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并非只要整治,食品就安全了。②食品安全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尤其是食品企业必须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要符合法律规范,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只有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

考向二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高考试题

考点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2013年天津文综,1,4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提出,体现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原则,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

①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要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

求④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A 本题考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措施。从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措施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基础,①入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是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的重要措施,②入选。从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带来的影响看,实现居民收入倍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和必然要求,③正确。④说法本身错误,因为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大力发展经济。

2.(2009年广东文基B,4,2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到2012年,珠三角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初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明

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城乡差距明显缩小。这表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

①要全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②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要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④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

济又好又快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B 本题考查全面小康社会的特点。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好指经济发展的质量,快指经济发展的速度,故排除①。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

展,故②正确。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城乡差距减小,可见社会收入差距缩小,经

济发展协调,故③④正确。

考点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013年广东文综,25,4分) 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70%,大量劣质土地效

益低。为此,财政部制定农业综合建设规划,拟到2020年,依靠科学技术和综合治理,改造中

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此举有利于( )

①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②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降低农产品价格

③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④保障农民权益,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本题考查农业发展问题。材料强调了我国财政部制定规划,依靠科学技术和综合治

理中低产田和劣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故①③符合题意。题干强调改

造和治理土地,而不是“扩大耕地面积”,而且“农产品价格”是由市场调节的,②错误;材料

未涉及“保障农民权益,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故④与题意不符。

2.(2013年安徽文综,2,4分)下表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而成。分析该数据可看

出( )

2004~2012年我国GDP及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年份GDP(亿元)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2004 159 878 13.4 46.2 40.4 2006

210 871 11.7 48.9 39.4 2008 314 045 10.7

47.5 41.8 2010 401 513 10.1 46.7 43.2 2012 5

B.农业的基础地位在逐渐减弱

C.第二产业产值有所减少

D.GDP增长必然优化产业结构

解析:A 本题考查产业结构调整等知识。通过表格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且占GDP的比重增长较快,这充分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和优化,故A项正确;尽管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并不能说明农业基础地位逐渐减弱,故B项错误;第二产业占GDP比重降低,并不意味着产值减少,故C错误;GDP增长不一定优化产业结构,故D项错误。

3.(2013年山东文综,17,4分)山东省自2012年开始试点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费用由政府承担80%,农户承担20%。在保险期间,因暴雨、干旱等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对投保农产品造成的损失,由保险公司根据受灾程度给予农民补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有利于( )

A.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B.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C.完善初次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D.降低生产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解析:D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三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施有利于降低农民生产风险,切实保护农民利益,D项符合题意。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可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更不可能确保农民稳定增收,A项错误。优化资源配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及完善初次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政策性农业保险无关,B、C两项排除。

4.(2013年安徽文综,3,4分)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地要大力扶持和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这有利于( )

①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②解决分配不公,实现社会的和谐③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发展④转变经营方式,完善所有制结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A 本题以中央“一号文件”为背景考查“三农”问题。“大力扶持和培育”“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均体现了发展农村经济、优化资源配置;“不断促进农业增效”体现了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故①③应选。“分配不公”“完善所有制结构”等均在题干中无体现,排除②④。

5.(2013年北京文综,31,4分)继续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下列做法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②加大研发投入,推进科技创新③增加出口补贴,扩大出口规模④提高存款利率,减少居民消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A 促进金融、通讯等服务业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故①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故②符合题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更多地依靠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而不是出口等,故③④分析都错误,排除。

6.(2012年江苏政治,12,2分)目前我国稀土开采的吨回收率国有企业只有60%,大型的民营企业仅为40%。一些私采乱挖的矿山甚至只有5%。2011年江西省稀土企业的利润仅为64亿元,而赣州一地矿山环境恢复性治理费用就高达380亿元。面对稀土行业的上述问题,我们必须 ( )

①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②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④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调节功能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B 本题考查宏观调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知识。稀土行业出现的问题,说明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宏观调控,故①正确;材料中个别企业的私采乱挖行为没有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③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问题,故②不合题意;价格机制属于市场调节,而市场调节不能解决材料中的问题,故④不合题意。

变式6-1 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A.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做法是错误的

B.GDP的增长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没有意义

C.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D.必须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解析:D 漫画反映的是片面追求GDP增长、不顾能源消耗的错误做法,故D项正确。A、B两项观点显然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

变式6-2 2012年8月16日,上海市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家企业被纳入试点范围。碳交易的目的就是用更低成本实现减碳目标。参与碳交易,为企业实现减排目标提供了一条新的、市场化的路径。企业如不能完成减排目标,则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不足部分的配额来履行减排责任。同样,企业如通过努力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其剩余配额,从而获得一定收益。这一做法有利于( )

①确保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③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D 首先,题干中的做法还不能确保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故①错误;其次,市场调节

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故②错误。从题干中减碳目标、市场化路径等信息中可以看出

③④正确。

7.(2011年北京文综,35,4分)二十多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大产业的比重发生了很

大变化。

1990年2000年2010年第一产业27.1% 15.1% 10.2% 第二产业4①农业总产值逐渐减少②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渐提高③劳动者对服务业技能培

训的需求上升④劳务消费在居民消费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数值的分析和理解。农业的比重下降,但

总产值不会下降,故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口方面的相关数据,故②不合题意。第三产业比

重的提高,从消费看,意味着劳务等消费增加;从就业看,意味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

越高,需要加强技能培训,故③④正确。

8.(2011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5,4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融入我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如打电话、看电视等。“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纳入国家七大

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我国之所以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因为

( )

A.它利润高,发展快

B.它是基础性产业

C.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它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

解析:D 本题考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知识。国家重视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是因

为它利润高和发展快、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是因为它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故A、C两项

不合题意,D项正确。B项错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

9.(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4,4分)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截至

2009年年底,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累计达到2 129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三。从经济角度看,政府

扶持新能源产业是因为( )

①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巨大②开发新能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③中国能源供给结构

单一④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种类众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A 本题考查国家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要求从经济角度回答政府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原因,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不符,排除。10.(2009年浙江文综,26,4分)民营经济在建设浙江经济大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众多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品牌,产品同构同质、附加值低,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政府应该( )

A.拓宽融资渠道,挽救濒临破产企业

B.推动结构调整,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C.加强公共服务,拓展企业产品销路

D.增加财政支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解析:B 本题考查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解答此题关键要把握住材料主旨“产业转型”。民营企业产品缺少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类型单一,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提高自主品牌产品的附加值。此题主要涉及产业转型问题,没有突出企业资金的短缺,排除A项。政府是市场的调节者,但是不是市场的主体,不应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的销售,排除C项。如果企业生产方式和产品还不能成功转型,越扩大生产,处境会越艰难,故排除D项。

11.(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Ⅱ,38(1),14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指农村人口、富余劳动力和企业逐渐在空间上聚集而转化为城镇的经济要素,成为促进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过程。

材料一2004年,某县在R镇征地近2 000亩(1公顷=15亩)建立了一个工业园。在一家知

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相继入园,2012年该园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新增人口中有7 000多人是脱离土地的农民,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营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营,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收入明显增加。(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产与消费等知识。本设问,首先对材料一进行分层整理,全面、准确提取有效信息:制造企业和配套企业相继入驻工业园;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

现;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土地集中经营;就业与收入状况改善等。其次,把这些信息转换为学科知识,分别为:规模经济,工业发展;服务业(或第三产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劳动力增加;农业生产率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拉动消费,扩大需求等。最后紧密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挖掘产业化经营、劳动力转移、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农业结构调整等信息。

答案:(1)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带动了产业发展,促进了产值增加;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为园区和该镇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土地的统一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或有利于扩大内需)。(其他诸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答案也可) 12.(2013年江苏政治,37(2),6分,节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美一些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占世界制造业的比重持续降低。与此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抓住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推动制造业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总产值中的份额已略高于美国。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但近几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离歌”纷纷响起:成都和郑州取代深圳和东莞,成为富士康、联想等IT巨头的生产主基地;知名运动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关闭在中国的直属工厂;美国制造业巨头通用电器宣布将外包到中国的工作岗位迁回美国本土。据统计,近年来有数十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

离开中国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低端制造业,向越南、柬埔寨、孟加拉等国家转移;另一种是高端制造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振本国制造业、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纷纷回流本土。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纷纷运用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工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保在世界制造业价值链上的高端位置和全球控制者的地位。

“中国制造”——这个见证了中国崛起、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字眼,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问题:

(2)有人认为,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又掌握着制造业核心技术,“高不成,低不就”所导致的中国制造业发展困境难以摆脱。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反驳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该题属于辨析类问答题,回答时可以结合当前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说明“低不就”具有片面性,结合我国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所作出的努力说明“高不成”具有片面性。

答案:(2)我国当前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但中西部地区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传统制造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所以“低不就”的说法具有片面性。中国制造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一定的竞争实力,我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因此,认为制造业“高不成”的理由不充分。

13.(2013年浙江文综,40(1)(2),20分,节选)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材料一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和经济成就

年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总额(亿元) 研究与试验发展

经费支出(亿元) GDP

(万亿元) 2006 2 566 3 003 21.6 2008 4 490

4 616 31.4 2010 6 654 7 062 40.2

2012 - 10 242 50.8 材料二

注:①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 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2) 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中。

解析:第(1)问,首先分析图表标题,从总体上把握该图表反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对图表信息依次作横向、纵向对比分析,了解该图表内容“怎么样”,即有何变化。同时注意分析小注,提取关键信息,即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面临严峻形势。第(2)问,考查对于第(1)问中的问题应“怎么办”。结合材料中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万元GDP能耗等信息,调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举措的相关知识,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能源资源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材料一、二反映了2006~2012年我国在GDP总量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科研经费投入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每万元GDP能耗和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下降;但是,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说明我国在节能降耗、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节能降耗方面的科研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

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加强生产发展过程中能源资源节约

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需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家庭。14.(2013年北京文综,38(1)(2),14分,节选)《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划定了水资源利用管理的“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 000亿立方米以内;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1)描述如图所反映的我国用水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

(2)实现“三条红线”的控制目标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措施影响途径控制红线实施生活用水阶梯定价提高超量用水价格,

促进节约用水,减少水的浪费①优先安排企业购买节水设备的贷款,并给

予优惠利率②用水效率控制红线③增加企业排污成本,

促使企业设法减少污水排放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解析:本题以水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为载体,考查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第(1)问,根据设问提取待分析的三项指标,

即我国用水总量、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结合题图逐一用规范的经济术语分析概括这三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即可。第(2)问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施生活用水阶梯定价,有利于增强人们节水意识,这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相对应。对于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分析措施,“优先安排”可以鼓励企业提高用水效率,“优惠利率”可以节约企业成本。对于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可以采用征税及罚款的方式增加企业排污成本。

答案:(1)用水总量持续平稳增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先缓慢上升,后有所下降。生活污水排放总量持续较快增长。

(2)①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②降低企业购买节水设备的融资成本,以鼓励企业使用节水设备,提高用水效率。③对企业排污征收排污税或对违反排污规定的企业进行罚款。

15.(2012年广东文综,36(2),10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能耗、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首先,注意设问对知识调动的要求,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措施。其次,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以此调动知识,如重生产而轻消费、重效率而轻公平、重速度而轻结构等信息,需要通过协调一致、扩大消费、推进收入分配公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措施来解决。

答案:(2)①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需求;③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④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6.(2011年安徽文综,38(1),8分,节选)《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描绘了安徽省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聚焦‘十二五’,心系安徽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目标解读

在讨论《纲要》中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同学甲向大家出示了下表:

安徽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部分)

指标2010年预计2015年目标年均增长(%) 财政民生

支出(亿元) 1 096 2 403 17 城镇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元) 15 788 力争31 576 >10 农村居民人均

纯收入(元) 5 285 力争10 570 >10 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亿元) 4 151.5 9 500 18 (1)同学们围绕表中目标纷纷

发表意见,请你谈谈提出上述目标的经济学依据。

解析:首先,注意设问对知识范围和解答指向的要求,即分析经济方面的原因;其次,对原因的分析,要密切结合表中的经济发展目标进行,以此调动相关知识。既要从单个信息调动知识,如财政的作用、消费拉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等;又需要从整体上调动知识,如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

答案:(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扩大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学生若从统筹城乡发展、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等方面作答,也可)

模拟试题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措施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极大的比重,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虽获得了一定发展,农村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景象,但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加快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本文就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解决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粮食安全及国内市场需求,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改革及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城乡收入差距,所以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时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科学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现状。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农业经营体制基本为集体经济和小农经济,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生产模式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0%,农村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并且农村市场存在极大的潜在消费能力及生产能力,所以要积极开发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1]。当前我国存在农村土地荒置、农民掠夺式经营土地等现象,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物质及劳动很少,缺乏长远规划和科技运用,只依赖于传统经验;同时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资源转化率与利用率低,城乡收入差距大,劳动生产发展相对缓慢,无法安置剩余劳动力,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1.2存在的问题。第一,经济结构单一,思想理念滞后。土地一直都是农民的生命,以往基于土地的农作物种植相对单一,只局限于生活所必需的花生、大豆、小麦、水稻等,而忽视市场所需的农作物,致使种植收益也相对单薄,降低土地附加收益。目前在农村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就是:到底是为市场而种植耕作还是为生活而种植耕作。除此之外,农业在科学技术的应用方面有所不足,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尚停留在理论层面,加上乡镇企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其污染严重、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较

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知识点归纳

第九章 化学与社会发展 一.化学燃料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化石燃料:主要是指埋藏在地下不能再生的燃料资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2.化学燃料带来的环境问题:(1)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物都会有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2)化石燃料中,特别是煤和石油,含有硫、氮等杂质,燃烧产物中含有SO 2、NO x 等酸性物质,造成酸雨等大气污染物; (3)燃烧产生的热量,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热污染;(4)利用煤的燃烧进行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 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1.化学电源:是一种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常见的电池是化学电源。 2.化学电源的优点:既可以减少大气污染,又可以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 这些物质泄露出来进入水或土壤,就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人体的食物链,最终带来危害。因此务必要正确使用电池,并妥善回收。 三.氢能源 1.氢能源的优点:①来源广;②热值高;③生成物不会污染环境。故称为“绿色能源”。 2.氢能源的缺点:(1)制备氢气的能耗问题(成本高);(2)氢气的储存和运输等问题(安全问题) 3.氢能源的发展前景:要利用太阳能来分解水制取氢气,制备高效、廉价的储氢材料。 4.实验室制取氢气:①反应原理:Zn+H 2SO 4==ZnSO 4+H 2↑ ②实验装置:同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固液反应,不需加热) 5.氢气的性质与应用 (1)可燃性:在空气被点燃后,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 2H 2 + O 22O (2)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氧化铜等反应,使之变红。H 22四.金属材料 1.定义: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与合金;2.常见合金:青铜器(Cu-Sn 合金)、黄铜(Cu-Zn )、钢和生铁(铁合金)、铝合金;3.新型金属材料:铝钛合金:耐腐蚀、质轻、高强度、高韧性,主要用于飞机制造工业;储氢合金:方便的储存、释放合金,主要用于镍氢电池;“形状记忆”合金:效果最好的合金为镍钛合金,影响其形态的因素为温度。4.金属材料的优点及缺点:强度大,但不耐腐蚀 五.无机非金属材料 1、主要包括:陶瓷、玻璃、水泥等 优点:耐高温;缺点:脆性大; 2.陶瓷的原料:瓷土、粘土、长石、石英等;3.玻璃的原料:砂子(主要成分SiO 2)、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 3)和纯碱(Na 2CO 3);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氮化硅陶瓷、光导纤维、人工关节等。 六.合成材料(又称有机合成材料) 1.三大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优点:强度大密度小;缺点:不耐高温 2.塑料:(1)常见的塑料:聚乙烯(PE )、聚氯乙烯(PVC )、聚苯乙烯(PS )、有机玻璃(PMMA )和电木塑料;(2)实验:点燃聚乙烯及聚氯乙烯,观察现象。 (3)废弃塑料带来的环境污 染——“白色污染”。(4)解决“白色污染”方法: A .尽可能的减少使用塑料制品;B .回收废旧塑料;C .研制和推广可降解塑料 3.合成橡胶:(1)向橡胶中添加炭黑,为了增加其耐磨性;(2)向橡胶中添加硫元素,为了增加其强度,但会减弱其弹性;(3)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相比,优点为良好的弹性、绝缘性及耐高温性。 4.合成纤维:(1)合成原料:主要为石油、煤、石灰石、水、空气等; (2)几种纤维的性质比较实验: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历程 12通信技术:李壮壮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问题尤其突出。在我国确 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经过60年的不断摸索,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着小康社会迈进。 在这60年间,我们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的分配制度。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也能稳步前进。 虽说现在的结果是十分美满的,但这60年间我们走过的道路却是十分崎岖的。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改革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吃大锅饭,是情有可原。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表明,一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二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不可或缺,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两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所用。 这是在我们当今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等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实行公有制,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达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人力物力的合 理分配,社会欣欣向荣,人们和谐相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初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它的主客观条件。主观上,当时我们理论上都普遍把计划经济看做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客观上,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实力薄弱,现代工业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的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而且当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取得的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考察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 历史演变考察 科文学院经济学系 11Z国贸周能 118308064 一、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这一深刻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幕,如何打破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区域发展困境,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成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心的头等大事。渐进式改革路径与“试点—先行—推广”的改革模式,无不包含着区域要素,重大的改革进展和代表性的制度变迁总是从特定区域开始并在特定区域内实现突破,并涌现出了众多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局部区域依托性制度变迁与优势区域优先重点开发件事成为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 1978年12月31日,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中,以其对社会主义生产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当时国际政治环境的科学判断,概括了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全面阐述。在经济政策上,他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家经济不断的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的富裕起来。这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内涵的重新概括,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的转变。 从20实际80年代开始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主要经历了“六五”时期和“七五”时期两个阶段。 “六五”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特别是深圳特区的巨大成就在实践上证明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促进特定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的显著效果,才直接催生了各种经济开发区和各种非均衡发展具体模式的出台,并促进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 “七五”继承了“六五”计划中通过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带动内地地区发展的战略思想,并进一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把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七五”计划中对我国经济发展次序的东中西划分是一个首创,充分体现了我国决策层对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必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 (2)

中考复习——化学与社会发展 [课标解读] 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复习:(1)燃料燃烧时释放热量的有效利用,怎样使燃料完全燃烧;(2)燃料燃烧的安全问题,怎样应用化学知识进行灭火;(3)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怎样减少燃料燃烧时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利用化学科学开发洁净、高效的能源。通过复习,认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知识梳理 说明: 1.根据燃烧的条件[①物质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就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破坏维持燃烧进行的条件②或③,从而使燃烧停止。 2.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及酒精等有机物不完全燃烧时都会产生有害气体一氧化碳,因此可通过增大氧气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其的完全燃烧,从而减少污染,充分利用能源。 3.可燃物的燃烧与燃烧空间有关。如果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应试方略] 考生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知道燃烧的条件,能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去解答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

现象。知道在火灾中逃生的方法和措施。(2)知道爆炸的条件,能用爆炸的条件去分析实际生活中发生爆炸的原因,能正确选择防爆措施。(3)知道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的成分,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以及它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会写一氧化碳、乙醇、甲烷等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知道氢气是理想的高能洁净燃料,了解氢气作为燃料的突出优点和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氢气作为能源的原因。会写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5)了解石油分馏产品(石油液化气、汽油、煤油等)的用途,知道煤的综合利用的产品及其用途。(6)知道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方法和措施。 [考点聚焦] 能源问题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均属于社会的热点问题,因此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中都有所涉及,题目以选择、填空、简答题为主,试题往往以信息题、开放性题的形式出现。在试题设置上注意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分值占全卷的2%~6%。[名师解题] 例1.(2005年湖北黄冈)目前,化石燃料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源使用的增长,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世界各国人民的节能意识正在日趋增强,科学家也在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产品、提高化学能的转化效率等方面,做着积极的努力。下列是目前正在利用和正在开发的部分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氢气、“可燃冰”等。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是; (2)我国“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能源物质是; (3)埋藏于海底,目前开采在技术上还存在很大困难的能源物质是。 (4)通过非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能源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能源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化石燃料的有关知识。 答案:(1)煤、石油、天燃气、“可燃冰”(2)天然气(4)“可燃冰”(3)太阳能、风能、潮汐能 例2.(2004年广东珠海)某市一炼油厂油罐汽油泄漏,有一拖拉机在其附近发动,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瞬间起火爆炸,后经及时扑救后基本扑灭,消防水龙头仍对油罐继续喷水一段时问。几天后市环保部门对炼油厂和市区上空大气进行监测,测知其污染指标均没超过国家有关标准。试依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 (1)油罐起火爆炸的原因是什么? (2)请写出灭火后要继续对油罐喷水的主要理由。 (3)市环保部门要监测大气中哪些有害气体?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爆炸的条件和燃烧的条件以及大气中几种主要污染物的成分。(1)油罐泄漏,在其附近就会形成可燃性气体,遇拖拉机发动时冒出的火花就会剧烈燃烧而引起爆炸。(2)灭火后,油罐及其内汽油温度仍然较高,若不处理,任其聚积热量,一旦达到汽油的着火点,又会引起燃烧、再度爆炸,因此当明火已灭后仍要设法降低油罐及其内汽油的温度。(3)汽油中含有C、H、O、S、N等元素,其燃烧会产生SO2、NO2、CO等有害气体,环保部门主要监测这些气体的含量是否增大。 答案:(1)由于油罐泄漏汽油,使附近空气中含有大量汽油蒸气,拖拉机发动时;引起的火花将空气中的汽油引燃,从而导致油罐起火爆炸。(2)继续对油罐喷水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油罐的温度,使其低于汽油着火点,防止汽油重新燃烧发生爆炸。 (3)市环保部门要监测大气中的有害气体是SO2、NO2、CO等。 例3.(2004年广东)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如下图甲)。请回答: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农村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在这些大好形势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农村多年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很难在一朝一夕予以解决,在农村问题上我们只是刚刚破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很多。在新形势下,如何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近些年,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差。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但由于不少农户无技术、无资金、无经验,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投入多、产出少、销售难。再者,由于农业生产的低效益,农村中稍有文化素质,有一技之长的青年男女,纷纷外出,不愿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种植业,而留在农村的老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因缺文化、见识窄,对新技术、新生事物接受慢,宁可固守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也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植物饮料、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长此以往,还会造成农业生产中的恶性循环。 (三)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大发展。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部分停产倒闭或改制,有的给镇村两级经济留下沉重的负担,负债相当严重。有的乡负债高达千万元,村集体负债上百万元,每年的收入不够还银行利息,严重影响乡镇和村组织正常工作的开展。许多村组织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步伐缓慢,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空壳村”现象还

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如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特殊性的统一。具体地说,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宏观调控上,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良种手段的长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体现了市场经济这种双重性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而需要先构建其基本的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新体制,根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已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1、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一是产权清晰,明确界定所有者的有限责任和企业法人的民事责任。二是政企分开,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作用在于监督资产的运营和变动。三是权责明确,各部门各企业分工要明确。四是管理科学,对企业来说,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为了避免市场自身的负效应,按照价值规律,健全价格的监控机制也是必需的。发达的技术信息市场,有利于把科技成果通过中介组织,转变为现实力。同时还需要解决好市场交易的规则,管理制度和有关法规的建设,使市场能够有序地运行。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是要正确处理计划,财政,金融三个主要宏观调控手段之间的关系。二是相应地进行计划投资,财政税收和金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利率,税率和汇率杠杆的作用。三是必须加强转变政府管理的职能,积极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分配制度,应该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效率优先的原则。二是竞争的原则。三是公平原则。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企业间的竞争以至破产,以及职工的养老退休、医疗等等,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的稳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障,以及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等。要逐步发展到全社会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另外市场经济也有盲目性和不足,要克服市场经济的不足,要引导激烈的市场竞争有序和健康的发展,除了政府的有效宏观调空,更重要的要靠完备的法律体系的建立和运用。需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有赖于农业全部进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计划方案说明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 实施方案 村级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县委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兴村计划”、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三制”模式、促进农村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根据全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有关要求,结合全县农村实际,现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全省脱贫奔小康示范县、率先建成山区新农村建设先进县”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兴村计划”,全面推行“三三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促

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科学发展,为实现“三年翻番”、“两个率先”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目标任务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须站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坚持“村级主导、市场主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植典型、示范带动,整体联动、部门配合”的原则,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式,多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不断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亿千百十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县打造集体经济年纯收入亿元村1个、千万元村5个、百万元村10个、十万元村100个,9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彻底消灭“空壳村”。 三、实现形式 1、资源开发型。要结合农村实际,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分发挥矿产、山林、水能等自然资源优势,挖掘经济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矿产资源丰富的村,要积极兴办集体企业,合理开发矿山资源,并由卖原矿向深加工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精细化发展路子,争取效益的最大化。山林资源丰富的村,要抓紧开发林地资源,吸引林业投资项目,特别是在林权制度改革中,既要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也要适当提高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是相对于城市发展,农村经济依然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在新形势下,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局面,既获得更了多的发展机遇,又要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今天的农村,如何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和问题,并积极研究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关键词: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 经济发展本身是个循序积累的过程,简单说是个“钱生钱”的过程。经济发展遵循的规律是,资本往往流向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而农村经济的特点是回报相对低,且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等不可抗力的影响,其风险也是巨大的,此外农业生产的周期往往也比较长,因此这致使外来资本愿意注入农村经济的可能很小。同时对于农民本身,虽然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但是目前就支出而言,教育费用、医疗费用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费用过高,这些依然是农村“致贫”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农民辛酸数年的积蓄,最后只是用来带动了城市的教育以及医疗事业的发展,而且辛辛苦苦培养的子女往往最后也是落根城市,甚至还要搭上棺材本去为子女在城市谋取住房。如此一来,农民本身可用于农业发展的资本就微乎其微了,更别说发展其它新型农村经济。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一个缺乏资本的农村,任何所谓的快速发展都将成为华丽的口号! (二)、农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规模经营很难形成。 这个问题主要是两个层面;第一、近两年,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政府虽然积极帮助和引导农民实施产业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中共十二大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上,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从此,确立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观点。 中共十三大 1987年10月,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概括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新体制,明确提出要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逐步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990年底 邓小平明确指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那回事。” 1992年初

邓小平南巡时更加明确地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而从理论上冲破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束缚,为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理论基础。 中共十四大 1992年10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93年,《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中国的宪法。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对有关的重大问题,都做出了明确的原则性规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大大推进了一步。 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明确了到2010年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任务,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经过三个阶段,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强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 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 教优先”、“环保优先” 、“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 “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 展最为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服务业占GDP 比重偏低。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 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 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xx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做法、成效

xx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规划及措施 为提高xx镇村级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提升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切实转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局面,我镇以现有集体资源为依托,多途径探索发展新道路,走出了一条“开创与整合并举”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特色道路。现将我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措施、成效及下一步规划作如下汇报: 一、主要措施 1、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积累,加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管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重点在厉行节约,增加积累,难点在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的管理。长久以来村集体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一些老村室、老学校常年闲置,集体固定资产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前期积累昙花一现,集体经济前功尽弃。我镇为切实整合现有的村集体固定资产,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鼓励并支持各村以承包租赁的方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加强价值形态的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同时利用午季秸秆禁烧、国家和县级财政资金超常规大投入、各类大型农机具大批量购置这一契机,为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发挥财政一次性大投入、多年收益见效的作用,我镇鼓励各村成立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主导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成立的有xx村农机专业合作社。 2、招商引资,借鸡下蛋。我镇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

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吸引外来客商到各村创业办厂,通过将集体土地租赁的形式,增加集体性收入。另一方面,加大对各村的资金扶持,帮助有关村建成一批集体性质的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并做好相关服务,加快村办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的步伐。例如xx村于2014年上半年以村的名义集体出资60万元创办了“康乐水泥制品有限公司”,2014年实现经营收入16万元。 3、坚持把夯实基层党建基础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关键之举。xx镇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始终把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当做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切实提高乡村干部尤其是后进村干部的素质,培养一支有一定文化水平,敢创敢干的村干部队伍。为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认真实施涉及我镇的各项民生工程,我镇实行村级工作“周提示、周评估”和“政务清单”交办等制度,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并为全镇9个村选强配齐村民小组长126人参与村级工作。同时注重对软弱涣散村洪河村的整顿,重点整治村干部作风不实、班子不团结、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问题根源,细化整改方案,整顿成效明显。使干部在新形势对于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形成统一共识,积极探索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发展集体经济工作中去,使基层党组织成为集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二、主要成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与备考专题五化学与社会发展(知识点)

专题五化学与社会发展(10%) 初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要求 化学与社会发展(15点) ⊙核心考点1 化学与能源 ⊙核心考点2 化学与材料 ⊙核心考点3 化学与健康 ⊙核心考点4 化学与环境

⊙核心考点1 化学与能源 核心考点知识清单: 定义: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 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着火点: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可燃物 燃烧条件有空气或氧气 周围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 燃烧与灭火点以上 隔离可燃物 灭火原理与方法隔绝空气 降低周围的温度 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熟悉一些与燃烧和爆化学与能源炸有关的图标 煤:工业粮食 化石燃料石油:工业血液 天然气 燃料及其利用乙醇 氢气 开发新能源太阳能、风能 地热能和朝夕能 核能 ⊙核心考点2 化学与材料 核心考点知识清单: 金属材料:纯金属、合金 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水泥、陶瓷 化学与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涤纶、腈纶、 锦纶、尼龙等) 有机天然材料:天然橡胶、天然纤维(棉花、羊毛等) 复合材料:玻璃钠、碳素纤维复合材料 ⊙核心考点3 化学与健康 核心考点知识清单: 人类重要的六大营养素: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 水。 常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 素称为常量元素。如钙磷钾等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低于0.01%的元化学与健康素称为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碘 等。 预防无机盐中毒(食用不能过量) 不吃变质食品 远离有毒物质 拒绝烟草 远离毒品

⊙核心考点4 化学与环境 核心考点知识清单: (1)加强水质监测 (2)工业三废达标排放 保护水资源:(3)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4)生活污水合理排放,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5)革新技术迈向绿色化学领域 (1)加强空气质量监测 (2)研究化石燃料中的除硫方法及回收技术 保护空气(3)改变燃烧装置以提高燃烧效率和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量化学与环境(4)机动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5)采取综合措施,如大量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等手段 (1)倡导绿色化学,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 的原料; (2)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减少废物向环境的排与自然和谐相处放; (3)提高原子的利用率,力图使所有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 实现“零排放”; (4)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和人体健康的产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李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在这一理论建立过程中,党逐步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史无前例探索。 建国以后,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计划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国民经济发展遇阻停滞不前。 一直以来,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与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合法地位。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面将这三个阶段分别进行论述。 第一个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崭露头角。在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国内外的专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有国外专家说,中国走出“文革”非常轻松,好象是一场愉快的郊游。相比之下,东欧国家为摆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暴力的长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我国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上说,这种体制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其弊端也一目了然。 第一,以单一公有制为主体,片面追求“一大二公”。公有制的纯度越高越好,当年,人民群众多养几只鸡或者几只鸭都不行,片面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影响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第二,经济决策权集中于政府,企业自主权非常有限。有文章提出,我国大部分企业买个桌椅板凳,安装个电话都需要层层上报,经由行政机关审批才能落实。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也要由行政部门来决定。第三个弊端就是资源配置无视市场的作用。对这些弊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逐渐显露,这个时候,党中央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同志也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主要的意思是说,不要搞纯而又纯的计划经济,给市场、给个人一点自由度。 在“文革”结束之后,大家对这种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刻反思。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当中,谈经济方面问题时说到,要靠供求法则来解决问题,要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显然已认识到市场的作用。1980年初,国务院成立了一个体制改革办公室形成了一份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如何改的意见,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里面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当时提商品经济的比较活跃。 第二个阶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地位,时间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这个文件能过顺利通过,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方式转变后的发展必然。第一是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生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