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

论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2008年第4期

第32卷(总第148期)

№4,2008Vol.32General,№148

论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

张红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推动构建和谐世界,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作出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

然要求,也是我们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构建和谐世界的内涵是坚持和平共处,民主公正、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相互包容。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应遵循联合国宪章原则,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文化上互相借鉴、安全上互相信任、环保上互相帮助。

[关键词]和谐世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26

(2008)04-0066-03[收稿日期]2008-01-22

[作者简介]张红(197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法学硕士。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在论述了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后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在坚持和继承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外交方针政策。和谐世界理念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扩展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国际空间;同时,我们也将面临一个更加严峻的历史课题,就是如何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一、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第一,中国的发展模式决定了我们必须构建和谐世界。从邓小平到江泽民,再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发展的突出

特点是开放性与内向性紧密结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我们要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更加充实和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开发越来越大的国内市场,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化为高效益的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为此,我们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强调“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

遇、

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

因此,中国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并将“和谐”理念延伸到处理国际事务的实践中,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和谐世界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第二,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是我们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奉行“兼爱”

、“非攻”,提倡王道,尚文不尚武,崇尚和平、反对暴力和战争。

“和为贵”[3]、“和而不同”[4]

向来是中国社会思想的重要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6],是中华民族以平等开放的精

神对待事务差异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

?66?

“和谐”、“仁爱”调节人际关系,推及到“邦际关系”领域,追求“协和万邦”[7]、“亲仁善邻”,通过“讲信修睦”[8],达到“近悦远来”、“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渴望和平、追求和睦,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特质,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心田,融入人们的血液中。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是交相辉映的,以“和”文化为思想基础,我们应当以“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促进和谐共处,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决定了中国必然选择构建和谐世界。

第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要求中国必须构建和谐世界。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形势总体上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态势。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恐怖主义、非传统安全、国际危机的新发展,越来越要求国际间的合作而非对抗。大国关系中竞争——

—合作取代对抗——

—结盟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这决定了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与其他大国虽有竞争,但不会对抗,不会结盟,更倾向于加强合作,变零和竞争为共赢。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正在汇聚成为强大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发展进程彼此依存。促进普遍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是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中国构建和谐世界正是顺应世界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

二、构建和谐世界的内涵

第一,和平共处。即以和平合作的方式,通过协调、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各国之间相互信任、和睦相处,通过公平、有效的安全机制,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总体缓和,但局部战争仍然时有发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首要条件,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类只有生活在和平环境里,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追求幸福生活,创造灿烂文明。没有和平,就没有和谐世界。

第二,民主公正。即各国主权平等,国际关系以法制和多边主义为基础,世界上的事务由各国协商解决。世界上所有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国际事务应由多国协商解决,反对单边主义。倡导逐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应该通过合理、必要的改革,维护联合国权威,发挥联合国作用。

第三,共同发展。即促进全球协调、平衡、普遍发展,特别要推动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使21世纪真正成为“人人享有发展的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利益相互交织、命运彼此依存。因此,各国必须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他国的关系,深化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共赢,争取共同发展和繁荣。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繁荣也难以持久。

第四,共同安全。即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以集体安全机制来防止冲突和战争,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其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五、相互包容。就是各国必须求同存异,以一种包容精神尊重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发展模式。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正是这种差别的多样性使世界生机勃勃,对这些差别,要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三、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

第一,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多年来联合国一直存在着“重安全、轻发展”的倾向,因此,发展问题应成为联合国改革的重点。解决好发展问题,联合国必须通过改革保障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平等参与权和决策权,建立健全、开放、公平的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通过强化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及其他与发展有关机构的职能,在促进发展方面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世界各国应当积极推动联合国的体制改革,并共同维护联合国及其宪章的作用。

第二,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各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践基础上友好往来,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基本原则。另外,现有国际秩序和体系是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有其合理和不合理两面。合理的规则应当保留,不合理的规则要逐渐修改、完善。而中国要以建设者、合作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而不是准备颠覆现有国际秩序的破坏者。中国愿意在承认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找共同点,扩大共识、减少对抗、化解冲突,与世界各国一道处理好国家关系和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不断把握和扩大现实世界中的和谐因素。

?67?

中国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积极参与者,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第三,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从全球发展趋势看,最不发达国家与最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最贫困人口与最富有人口的差距也在扩大。在一个贫富不均的世界里,国家之间难以和谐相处。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达到温饱小康水平,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经济基础。在发展自身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寻求并扩大与各国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基础,也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基于共同利益的要求,中国将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希望通过携手合作、互相帮助,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推动各国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第四、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载体。提倡相互借鉴和文明的多样性,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在国际社会发展进程中应当作出的贡献,也是构建和谐世界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合作,与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借鉴,倡导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不同文明在竞争和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进步。

第五、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当今世界,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十分猖獗,相互勾连、频繁活动,手段也更加隐蔽。毒品、武器走私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这些对全球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世界各国应当加深互信、加强对话、增进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安全问题,促进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稳定。世界各国需要通过协力、互信以及外交上的配合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建立更好的合作,这样使得非传统安全领域和传统安全领域都能通过合作求和平、谋发展;在安全观念上淡化排他性的安全合作,建立防范和解决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国际安全新体系。

第六、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巨大财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污染、臭氧层损耗、气候变暖、能源过度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问题,早已超越国界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只能通过国际合作来解决。因此,世界各国应当相互帮助、携手合作、共同治理,倡导建设人口适度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世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全球关注气候问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各种多边或双边外交场合多次重申了坚定而鲜明的立场。如胡锦涛主席在APEC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提出四项主张,即坚持合作应对,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导地位,坚持科技创新。中国将根据《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积极参加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合作,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自己的贡献。

和谐世界理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外交战略,它有助于我国占据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对外增强国家的亲和力、影响力和软实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把可能遇到的冲突、矛盾、不和谐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必须首先集中力量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只有我们坚持全面、科学、协调发展,不断促进国家的和谐程度,才能提高推动建立和谐世界的能力和感召力,以此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是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也是积极推动者、建设者和实践者。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任重而道远。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这一崇高目标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半月谈》杂志社.时事资料手册,2007(6):34.

[2]《半月谈》杂志社.时事资料手册,2007(6):21.

[3]《论语?学而》.

[4]《论语?子路》.

[5]《论语?颜渊》.

[6]《中庸》.

[7]《尚书?尧典》.

[8]《礼记?礼运》.

【责任编辑默存】

?68?

相关主题